再见,天使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
ISBN:9787513313148
作者:(日)笠井洁
页数:284页

内容概要

笠井洁 Kasai Kiyoshi
日本著名小说家,本格推理作家,文艺评论家。早年精研新左派及現象学等思想,一九七九年出版《再见,天使》一书,正式以作家身份出道。之后,他以该作中登场的哲学侦探矢吹驱为主人公,创作了《夏的默示录》、《哲学家的密室》、《俄狄浦斯症候群》等一系列深受读者喜爱的本格推理小说。

书籍目录

序    章 来自马德里的信
第一章 维克多•雨果街的无头尸
第二章 蒙马特街的阁楼房间
第三章 卢森堡公园的雾
第四章 拉马克街的真相
第五章 布洛涅森林的尸体
第六章 圣杰克街的恶灵们
终 章 来自比利牛斯山的信

作者简介

巴黎,寒冬。维克多•雨果街的公寓内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身着华丽外出服的女尸倒在血泊中,现场并未发现死者的头部,却留下了神秘的血字“A”。以此为开端的拉鲁斯家连续杀人事件令警方陷入困境,警督之女娜迪亚则与神秘日本青年矢吹驱联手,对这起命案展开了调查。残酷的真相,在哲学侦探 的眼中会是什么样子?
“侦探不需要逻辑的推理,也不需要实验的验证,他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谁是凶手了。”


 再见,天使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个人感情偏好之故加了点分,作为一部七九年出的处女作而言,笠井洁应和同年的岛田庄司一样享有本格新浪潮先驱之一的重要地位!和在媒体前曝光率极高的岛田相比,笠井如同谜一样神秘莫测,个人资料很少,长什么样子更是没对外公布,这成了他关注度略嫌不够的主因之一。尚期出版社能出笠井老师的全部作品,不致使明珠蒙尘,可谓功德无量了!我心中的矢吹驱与御手洗洁是享有同等地位的超天才侦探,这点自是要归功于作者对人物创造上匠心独具,正主儿一出场就令人深刻难忘!传统古典杀人事件,华丽至极的诡计,炫学成性的侦探,本格新浪潮先驱们为这题材开疆拓土一路披荆斩棘,以荫后人,可谓殚精竭虑,不可抹其功。这系列第一作吸引人的地方不少,除却以上提到的之外,我较看重的是里头的社会哲学探讨,若欠缺文化内涵作底气,为诡计而诡计,那难免会苍白无力。本书的写作年份正值法共衰退前后,作者本身有留法经历,兼之精研新左派思想,对这方面的思考自有一番深刻洞见。二战后,法共曾一度跃为国内第一左翼党,人民对此的狂热可见一斑。而这段党派兴衰史非三言两语所能阐述,不过可肯定期间所发生的“劣行”不会少哪去,知识分子时刻面临被清洗的命运,给发热的头脑淋一桶冷水。小说中偶有提及到苏俄的知识分子,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索尔仁尼琴等,这点也正好反映了苏俄模式对法共的影响极大,面对赫鲁晓夫上台后的批判,法国人不可能不对对表。意识形态不可缺失“时间”参与其中,今日再思赫拉克利特之火不免显得“朴素”,未能与时俱进。秩序与混沌往往是一柄剑的双刃,而米迦勒与路西法又是骨肉相连的一对兄弟。废墟后重建的新文明无法预测,勿忘记希魔咆哮所造成的灭绝性浩劫的恐怖,于今仍时常萦绕在耳,久久不散!最后一提,译文还算可以吧,读来感受到原作者的文学功底,理性与感性并行不悖,嚼起来颇有滋味,而看惯轻小说的读者因此扣分,实不公允。
  •     刚刚看完。把推理和哲学融合起来是推理小说中我钟爱的一种,所以虽然这本书评价的不多,但还是义无返顾的买了。总的来说,没有让我失望,除哲学部分的理性闪光点外,也不乏情感上的动人之处。但美中不足的是感觉译者翻译的有些不通顺,虽然没比较过原文,但不时会产生“作者真的是这样写的吗?是不是没翻好?”的疑惑,就是很单纯的读起来不通顺,倒也不见得是译者误解了作者的意思。这种感觉刚开始读起来尤为明显,后面就好很多了。不过跟里面的哲学讨论没有关系,那些部分倒是读起来满通顺的。最难接受的是把奥黛特小姐那华丽的家中的餐厅译作“食堂”,把书房译作“书斋”。。。
  •     一个案件的双重解答,或者说一次逆转。推理小说的惯技。现象学的本质直观,这里似乎只是噱头罢了。作者想要说明,我们对案情的洞察,其实不依赖于根据片段事实所做推理,而是在掌握部分现象的基础上,直观领悟而得。如仅凭推理,永远存在同样成立的不同解答。这个想法很精妙,但很难落实。本书给出了第一重解答,然后通过本质直观,推翻它,给出第二重解答。但为证实第二重解答的真确,又给出了一些新事实(如第248页)。若一开始便给出这些事实,第一重推理不会是这样的。这就无法证明,同一些事实有不同的推理可能,因为事实改变了。而且,还略微违反了推理小说的公平原则。不过,作为一般推理小说来读,还可以。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最后那段对所谓“革命”的彻底批判,掩盖了本格光辉下闪烁的多重解答和诡计。对那个几乎被某国神化的大胡子犹太人的不屑一顾让人眼前一亮。诡计设置四星,但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达到了五星。
  •     读完了夏日启示录再来读的这本。也许是期望值过高。
  •     3星半
  •     喜欢这个类型
  •     星空。2017年1月7日
  •     借由一部推理小说在哲学上思辨人性不是每个类型作家都能达到的高度。小说里关于“斩首”“杀人”和“革命”的几段论述可谓精彩。尤其是最后的交锋。虽然我部分认同马蒂尔德的观点,但是她最后进行革命的手段明明是苏共加毛共,惊出冷汗。结尾那个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的争论,真的很寓言。喜欢这个侦探。但是娜迪亚这个绿茶婊是比兰子和萌绘更令人讨厌的侦探小说女主角。
  •     一首无理取闹的中二病之歌!看得我气死了!
  •     这本孤高的哲学侦探小说挺让人失望的,阅读体验虽然不算糟糕,但充其量也就是把三四部日本的2小时推理剧捏在一块儿再把舞台搬到巴黎的感觉
  •     译者文笔加分。现象学的冗长私货我倒是很爱看,多重解答加无面尸新解也值得一读,就是女主令人生厌
  •     有点受不了这种风格 好中二啊
  •     “潜意识、直觉就是最高级别的运算。”
  •     笠井洁的文笔还是缓和严谨的,因为个人口味的关系,我觉得所谓现象学和侦探解读的结合还是不错的,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文字排列,不具攻击性而如墨黑色海水冲击白色沙滩一般,不必提少女元素了,我觉得也够隐晦了。
  •     就那样吧……话说女主居然还想和自己爸爸啪啪啪,真恶心到我了…
  •     4.1。作为首作,远不如第五作《伊底帕斯症候群》,舞台和事件太小,反而把真凶宏大的理念反衬得有些中二,炫学部分也比较浅显。几乎可以确定作者笠井洁是同性恋了。读完《献给虚无的供物》再来读这个,落差尤其明显。
  •     无头女尸密室爆炸,从现象学角度指出逻辑推理的谬误但其实还是非常现实的本格,然要义实为观念交锋:针对70年代最触心境的暴力革命论,正反双方都很极端因而结尾尖刻得很。不知御手洗的塑造有无受影响,此书侦探没有多少人味而似一种理念的肉身,倒也特别。
  •     其实写的还行,感觉矢吹驱真的很像我的学霸哥啊~因为没有头这个点忒吓人,从四星到三星
  •     日本人写的西洋小说还是比较……
  •     抛去哲学政治等无关因素,应该还算不错的作品。小问题不少:记不住房间号的律师?不查通话记录的警察?情节和人物都乏善可陈,出道作不能苛求太多。
  •     看了开始部分
  •     无面尸蛮新鲜的, 矢吹驱比法水和兰子加起来还要令人讨厌一百倍【嗯
  •     完全不合我胃口…故事还算流畅…结尾太中二,唯一的亮点大概就是砍头的理由了吧
  •     总感觉作者安排不下去剧情了,疯狂的往里面塞哲学,整本书充斥着十分消极的日式哲学。无论是马蒂尔德还是驱的哲学观点,都充斥着浓浓的理想主义气息,让本来神秘莫测而且极其高大上的动机。显得非常的小儿科,关于诡计和解答都不算有趣,三星吧,不能再多了!
  •      本质直观现象学的反本格之本格让人眼前一亮,但更多的是一种结构主义倾向,探讨案情和物证的关联性,而非现象学的变换意义。关于斩首的理由又是亮点,是真没想到。人物塑造方面很成功,因为每个角色都惹人厌(笑)。结尾的大段中二哲学探讨,差点没将此书阅览完毕。
  •     女孩子的心思,真让人感动…(后面大谈政治等等,实在看不下去)
  •     新左派伤痕文学
  •     虽对现象学理论知之甚少,“本质直观”也是囫囵吞枣地消化吸收。但驱对斩首的本质分析及作者较好的文字功底、刻画的案件剧情还是让人欲罢不能。可惜的是,案件解答终究略于平庸,最后的“革命人民”理论也只会让阅读觉得是种对付。
  •     推演和文笔都不错,可惜最后那段对话没看懂,侦探到底站哪边的?
  •     玛蒂尔德在你我面前放下了带有氰酸的咖啡,是我将你的茶杯和她的换掉了,一起喝时我只是装出了样子并没有喝,然后玛蒂尔德死了。单论意图,我的确是谋杀。我调换咖啡时,有意让玛蒂尔德看见了,然而她还是主动喝下了,这是他杀呢?还是自杀?而我不是一开始就没打算跟她一起喝,我可能会喝的,为了让玛蒂尔德喝下去,我可能也会主动去喝。到底是我杀了她,抑或是她自杀了,真相是无人可知的。
  •     看点是最后对决时侦探和凶手之间强力的嘴炮互喷。作为一名哲学家,这就注定了矢吹驱破案时从来不能正常的说话,张嘴就是大段的哲学论述。不过仔细想想,驱的破案思路倒是和大系统理论挺像的……整体直观不就是研究系统的涌现吗。
  •     借文中角色之口以“本质直观”来否定众多推理小说的“逻辑推理”,看似有反推理的倾向,却是以堪称八股的本格手法写成的纯正本格推理(第三波本格浪潮)。以伪解答的方式论证从逻辑推理角度获得的答案并非唯一和正确的,而正解答是先“本质直观”锁定凶手后的逻辑拼图。作为“哲学推理”这一稀奇分类的创始者,大量哲学不知所云的炫学,稀释了作品的可读性。直接跳过哲学讨论部分也丝毫不会影响对全书的理解,可见是多么做作的写作手段。对于放在书架上还未翻开的780页《伊底帕斯症候群》,我心中蹦腾着一万只草泥马...
  •     一个学现象学的学长说,我没看懂。
  •     古典中的古典,本格中的本格
  •     哲学炫学的包装、严密扎实的本格、厚重丰富的故事背景,看得出老一辈推理作家的诚意。现象学贯穿始终的本格使得故事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矢吹驱这个侦探形象的塑造很合自己口味,看来又多了一个值得追的系列。
  •     比较本格(无贬义)的作品。几重解答各自都能自圆其说,真解答相对来说的确最精彩,斩首动机是亮点,部分诡计也容易成为盲点。文风很得我心,矢吹驱的形象看似中二,却能导出令人失语的结局。结尾关于革命的探讨可能需要细细品味一番。四星到四星半,期待启示录【顺便,作者对某两位侦探致敬地有点明目张胆啊
  •     关于笠井洁其人我所能得到的资料实在少之又少,就连日文版维基百科上也没有一张照片。虽然他把作品的背景放在了法国巴黎,但是在他的笔下我完全感觉不到一点巴黎的气息,甚至连一点欧美风都没有,本质上还是一部日系本格推理小说。他在书中大量论述哲学,看得确实云里雾里,但故事本身确实不错,个人喜欢。
  •     还好,可能是因为先看了夏日启示录被剧透了一脸。但是我跟作者世界观正好是相反的那一种我简直就是他批判的那种太追求纯粹最后变成虚无主义的那类人。情节都还不错,就是动机…如果不是搞成那种中二的结社,就是家庭内部纠纷的话感觉会合理和让人唏嘘得多,毕竟一个大局一本小书是撑不起的,而且最后没懂他们结社的意义,说到底只是一个黑化版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人类和国家在互相残杀到最后人类就会变理性变纯粹?这个逻辑跳跃怎么搞的,除了这一点,在世界观上我基本跟反派同一战线
  •     我觉得写大了,不过驱这个角色挺有意思的…
  •     翻译加一星
  •     亮点是斩首的动机
  •     别有韵味的异色推理小说,揭下现象学的表皮和“革命”故事的渲染,其本质亦是正统的本格,逻辑推演和诡计都可圈可点,烂俗的砍头也有新意。矢吹驱也可说是见过的最近乎完美的侦探,“哲学侦探”四字怕是不能言尽。翻译与该作契合度相当高,绝妙的阅读体验。
  •     解答和诡计都非常不错,但日本人写的巴黎实在让人出戏。
  •     现象学的引入部分还是太牵强,与全文非常割裂。作者真是藏不住的哲思,带着年轻思考者的热情和纯粹,以及理想化的追溯。这不是东野的社会化推理小说。有处女座一贯的不成熟,想表达的太多太强烈。
  •     先看过《伊底帕斯》,才回头来看的这本,相较之下,《天使》的“处女作感”仿佛格外凸显出来了。“如何用现象学破案”的议题在此起头,神秘的东方男子逆传统侦探路数而行,以事实逆向论证已被自己先行掌握的真相,而非波洛或万斯那种“万中选一的逻辑条件→推导出真相”的顺序。在破案的同时,《天使》也是这一系列的“介绍篇”。矢吹驱与娜迪亚的相识过程,后作中频频提及的往日阴影,都是这一部众的内容。不知道是不是要表现娜迪亚彼时的“年幼无畏”,她在这里的性格颇像个不知深浅的官家小姐,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华生”。
  •     关于政治的主张好无聊不想看,个人觉得在一部推理小说上面谈这些其实很虚啦,挺空谈阔论的。但是关于逻辑的哲学思考倒是挺到位的,功过相抵吧。故事本身挺有趣的,关于斩首逻辑的背后也有意思。作者文笔不错,译者水平也不错。不算有很大逆转有很意外的惊喜,但踏踏实实地说故事也很可取啊。日本人写法国背景的小说,读起来挺有奎因阿婆那段推理黄金时期的氛围。8.5分吧,政治那段大发议论真的败笔,个人觉得作为背景一笔带过即可
  •     忘了mark了,日本人写欧美小说就很强,翻译的文笔准确,手法和动机是亮点
  •     诡计质量高,想表达的思想清晰,文笔也很不错了。扣分实在是因为受够了这种结尾和凶手xxx的剧情,矢吹的人设在最后也怪怪的。
  •     译本很不错,读起来很流畅。但是案子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太哲学,倒数第二章看不下去
  •     被男作家写的女第一人称恶心到了…直男癌本质和女性歧视太严重
  •     这本孤高的哲学侦探小说挺让人失望的,感觉就是把一部日本的两小时推理剧的舞台搬到巴黎而已
  •     文风还是蛮喜欢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