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管理创新

出版社:陈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12出版)
出版日期:2012-12
ISBN:9787516117460
页数:1010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发挥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董立人 一政务微博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打开睿智之窗 2011年10月1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北京召开“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外宣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主任王晨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互联网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充分发挥微博客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切实加强建设和管理,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随着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舆论场的丰富蓬勃发展,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党政机关及官员政务微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管理创新及善治,打开了一扇睿智的亮窗。政务微博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新的平台,其带来了新鲜能量。同时也是政府官员及职能部门不得不面对如何预防和管控可能带来的风险,避免其简单化,而是理性应对一些非理性的网络舆论和社会情绪等等,这些时刻在考验着领导干部的智慧。为此,面对新形势新局面,如何更好地充分发挥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充分认识政务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功能作用 所谓政务微博,主要指代表党政机构和官员等,因公共事务而开设的微博。政务微博从本质上讲,就是利用新的信息化手段、借助新媒体武装政府、优化丰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特殊平台,以更加及时有效指导科学发展、推进政府工作,提升政府绩效。它也是现代网络和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诚信政府等的有机完美结合。 从当前政务微博的实践发展来看,政务微博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它具有实践的创新性。在社会管理中政务微博发展应用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政务微博能够比较及时地、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在知情解难排忧方面的及时需求。党政机构和官员开设政务微博的重心,就在于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更好地寻找到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各级领导干部要走进基层、走进民众,就得首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执政理念、学风、工作作风、政风、网风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务微博实际上是对政府行为的一次改革,或者说是一种公共管理的机制创新。正如2011年9月5日李源潮同志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强调的那样:“领导机关干部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它具有时效性。现在的政务微博,它是以移动网站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是网络随时跟人走,以体现信息传达与接受的及时性。政务微博对于网民诉求处理及时有效回应,这才真的体现了政务微博或者说政府是要对人民负责的本质。三是它具有积极主动性。政务微博不仅拉近了政府官员与网民的距离,而且切实起到了为民解惑、分忧的作用。政务微博能够主动把党政相关信息或处理态度推送到每一个网友和公众面前,这也是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一种积极态度和行为方式。

前言

社会管理创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陈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这两大历史转折过程中,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总规模、大中小学在校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社会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国。与此同时,我们也面对着一系列社会问题:大量流动人口的城市化问题、群体事件层出不穷、新的贫困人口不断出现等等,这些都对社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一  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从“两个文明”建设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现在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趋于完善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在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30年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鲜明地提出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时期,社会建设的很多内容包含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联系、相结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这一布局中,社会建设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三大建设中,社会建设的内容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任务,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正式形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党对于社会建设更加重视。2012年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全面具体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无论是“两个文明一起抓”,还是“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我们看到社会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在社会建设中,社会管理创新意义重大。2011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1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会议强调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2011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创新管理的意见》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制度、体制、机制、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2011年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在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这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坚持党的原则,怀着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公心办事,这两条对抓好落实工作十分重要。”这些都指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意义和基本原则。二  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社会管理创新具体包括那些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把这些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具有三个基本内容:首先,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基础,创新社会管理必须首先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管理理念,推进社会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其次,创新社会管理法制,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法制的现代化。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必须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体系。再次,创新社会管理体系,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现代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于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快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建构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社会秩序管理创新,这是指政府对社会秩序管理的创新,通过创新保障社会运行有序、社会生活正常、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是指政府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着力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再次,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要转变社会管理模式,由行政化管理方式转变为社会化管理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是:从体制创新维度上讲,是倡导政社合作,实现多元共治,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本质,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需要从国家主导包办向社会、企业、个人多元参与转变。倡导政社合作,实现多元共治,是我国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之维。从机制创新维度上看,是协调利益关系,应对社会风险,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与博弈环境,调整资源配置的方向,建立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达到利益均衡,实现互利共赢,应对战略机遇期社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社会张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或社会风险,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之维。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由国家垄断社会管理的体制,转变为由国家与社会分工负责、共同管理的新体制。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核心是形成以法律权利及其实现为中心的社会自治机制。如果说,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必须形成国家与社会分工负责、共同管理的新社会管理格局,那么,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社会管理的社会自治机制,即属于社会的事情,尽量由社会成员去自我管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国家就要放权,政府就必须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也就必须运用法律的方法,即通过赋予权利义务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成员在维护自身权利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达到社会管理的目的。笔者认为,上述观点都有自己的合理之处,值得借鉴,当然,要真正弄清楚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就应当科学地把握中央的一系列部署。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就指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十八大报告还指出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途径,“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二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命题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创新,要通过基层实践创新、学者思想创新和顶层制度创新来实现,但是理论界的思想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因为社会管理创新包含着非常多的理论命题,笔者认为,这些命题恰恰就是事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1.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体系。一是民生服务保障体系。即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和创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政府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二是安全稳定维护应对体系:要建立疏导、防控、监督和惩处相结合的社会安全稳定和社会秩序维护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渠道的民意和利益诉求收集、分析判断和及时回应机制,创新发展现代防控体系。三是公民社会培育发展体系。要不断加强对全体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四是加强法律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定新的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化已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五是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体系。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道德品质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及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的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管理人才队伍,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建设一支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相适应的专职调解、社工、保安、监控、巡防、外口专管、心理矫治等各类专业队伍。2.社会管理创新的文化精神基础是什么?笔者赞同下面的观点:在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尤其重要的是,必须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这两种文化精神或社会心理基础。所谓主体意识是公众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显然,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首先需要强化公众的主体意识。“公共精神”则是指孕育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之中,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民主、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同与追求。公众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心理基础。3.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是什么?以下七大战略给我们以启发:(1)发展型社会管理战略。即通过体制资源和政策资源开发,优化国家发展的社会生态,释放国家发展的社会能量,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2)服务型社会管理战略。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3)包容性社会管理战略。即国家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建立社会各方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创新过程中推进民主治理,开发和整合社会管理资源;(4)参与型社会管理战略。即运用制度设计经验,建构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要求相适应的参与型社会管理体制安排与公共政策体系,开发社会管理的体制资源和政策资源;(5)协作性社会管理战略。即从不同利益出发的社会管理主体之间要建立一种协调利益的政治关系,确立通过“协作”来思考、建构和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协作”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再组织化;(6)预防性社会管理战略。即把社会问题解决在其发生之前,而不仅仅是出了社会问题再考虑如何解决,这就要求提高政府的战略思维能力、预警能力、监测能力和迅速反应能力;(7)保障型社会管理战略。即政府坚持履行保护性职能,开发保障社会安全发展的体制安排与公共政策,来支撑保障型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这些战略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和保障是什么?笔者认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和方向是走向法治化。法治是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治理模式,当代中国最大的社会管理创新就是严格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在法治社会中,解决纠纷的最主要途径应当是法律手段。从社会管理的立场来看,当前社会矛盾激化、维稳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多数社会成员缺乏法治意识,表现为官员不依法办事、民众不依法表达诉求。一些政府部门片面强调部门利益,个别公务人员贪污腐化,对民生问题漠不关心,导致群众与政府对立。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公务人员心里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制上又缺乏监督和约束。同时,部分民众不信仰法治,趋向非理性地表达诉求。法院没有在民众心目中形成其应有的权威。民众不信任司法,司法无权威,自然就会有大量的矛盾纠纷涌向信访等渠道。5.社会管理走向法制化的具体策略有哪些?笔者认为,学者们提出的下列观点有重要价值:一是依法适度培植社会组织、引导规范社会组织发展。创新社会管理首要的是丰富和完善社会管理主体,改变过去由国家包办社会管理乃至控制社会管理一切的做法。二是在立法模式上改过去的行政主导立法为博弈立法,使立法过程有更多的公众参与立法的核心功能在于合理配置社会利益、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形成均衡的社会秩序。三是立法中更多吸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和惯例。四是完善税收立法,形成与现代型经济结构相协调的合理的社会结构。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社会阶层的分布,形成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五是健全执法,形成政府与社会分工协作各司其职的格局。6.社会管理创新最需要关心的问题和根本途径是什么?笔者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最需要关注的应是基层社会问题,根本途径是实践。解决基层社会问题的方法在于:鼓励资源往基层配置。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才能使最基层人民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在总供给和总需求中,当务之急是有效增加总需求;二是怎样才能使集中在大都市的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参与服务;三是如何在社会事业举办体制、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等领域积极出台实质性的改革措施,鼓励民间投资全面跟进政府投资。7.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有哪些?针对社会公共服务缺失的突出问题,要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普惠型社会福利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利益失衡的突出问题,要着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构建均衡的社会利益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权利不公的突出问题,要着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构建公平的社会权利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断裂”的突出问题,要着力完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在构建完善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参与不足、政府压力过大的突出问题,要着力完善社会组织参与机制,在构建良好的政府与社会合作伙伴关系方面取得新进展;针对社会矛盾纠纷频发的突出问题,要着力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健全社会矛盾调节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矛盾演变的规律,借鉴国外政府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做法和经验教训,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为重点,建立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与柔性化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四  社会管理创新应关注的研究方向应该讲,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的问题有很多。比如,如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如何夯实基层基础,使绝大多数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如何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如何完善城乡应急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突发事件、事故的处置水平;如何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安全发展;如何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如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如何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源头上、根本上改进社会管理,等等。笔者认为,概括起来,应当重视研究下面几个问题。1.如何通过创新基层群众工作方法,更多地化解基层矛盾?如要注重工作技巧,努力深化节点控制的方法。在基层群众工作中,要找到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爆发的“节点”,进而控制这些“节点”,以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一是敏感时期的重点人群聚集。在一些重大会议、重大节庆期间,一些对社会心存不满或屡屡上访的人员,往往会串联起来要挟有关部门。二是关系民生问题的重大政策出台。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如果出台了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大政策,必然会对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人看来是有差异的,假如有人认为其利益将要受到损害时,就容易做出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三是群众切身利益发生人为的重大损害。例如,在城市拆迁问题上,有很多基层群众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这很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2.如何把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市场手段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要善于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是个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其原则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公益事业、广泛的志愿参与和自由平等的交往。国外经验值得借鉴:如英国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大力培养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企业目标。但又要有一定利润,社会企业家是用企业的架构、市场的方式高效率解决社会贫困问题,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再如影子工资和影子税收的政策。政府可以通过为合法的、有授权证书的志愿者按志愿服务小时数提供税收减免,以鼓励人们更多地参与除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部门的工作。另外,建立社会证券交易市场。南非有社会投资交易市场,主要是为有价值的社会项目和捐助者提供融资平台的市场;巴西有社会和环境股票交易市场,主要为这一领域的社会项目寻找资本。3.如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如何形成这样的氛围?首先要抓好信仰体系的建设,以科学的信仰体系建设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其次要抓好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由于信用法规立法的滞后,信用信息开放程度较低,个人信用信息长期处于部门封闭管理和行政分割的状态,信用机构不能依法对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和使用,也无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服务,使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无法进行,影响了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推进。应完善立法,推动个人信用体系更好发展。总之,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已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能否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所达到的程度是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满的生活。

内容概要

陈里,河南镇平人,管理学博士。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陕西省法学会副会长。近年来,致力于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国家安全、农村稳定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被《新华文摘》《红旗文摘》等刊物转载;著有《经济利益与中国农民犯罪原因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主编《领导国学智慧全书》《领导实用心理学》等七部著作;被人民网、新浪网评为2012年全国政务微博十大人物。

书籍目录

《论社会管理创新(上)》目录: 第一编理论探索 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刘旺洪(3) 社会管理创新引论应松年(20) 社会管理创新与福利社会建设景天魁(29) 冲突解决视角对公共管理的启示蓝志勇(39) 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陈华(50) 论社会管理创新的文化精神基础陈立旭(58) 创新社会管理与社会道德建设李建华蒋林峰(73)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背景王磊胡鞍钢(81) 中国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与社会管理创新李景治(92)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理探源和中国特色李龙(109) 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管理创新谭桔华(123) 社会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蓝志勇李东泉(132) 论政治现代化视阈中的社会管理创新鲁鹏(140) 论社会管理新格局的形成与行政主体理论的变迁金国坤(151) 管理机制创新:基于社会风险的语义及功能分析周寅(164) 权利、自由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庞凌(173) 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行动框架——以社会政策学为视角岳经纶邓智平(182) 善治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杨春福(192) 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王勇(199)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吕志奎(204) 以共识、共通、共容、共享引领社会管理创新余源培(220) 以自由看待社会管理创新胡玉鸿(230) 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维杨发祥(242) 治理思路的调整与线性思维方式的转换——浅论社会管理创新张铭(253) 社会管理创新与制度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张思宁(257) 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陈振明李德国(264) “弱势”心理蔓延: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面对的新课题赵中源(272) 国外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周澍郑晓东毛丹(285) 第二编法制保障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保障贾宇(307) 社会管理创新不能游离于法律框架之外胡锦光(319) 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法治王振民(326) 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优模式付子堂(329)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律方法葛洪义(334) 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王立民(342) 论建构法治型社会管理模式付子堂(351) 发展、改革、创新与法治姜明安(359) 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正当化孙莉(368)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法律观念与法律制度创新刘作翔(377) 法治解决问题方式及其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于兆波(389) 在法治方略下寻求社会管理创新肖北庚(398)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软法之治罗豪才苗志江(410) 社会管理央地关系的创新及其宪法保障上官丕亮(420) 社会管理创新与宪政精神杨平(432) 论宪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保障作用上官丕亮(443) 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哲学思维——人本的视角资金星(451) 行政法治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莫于川(458) 社会管理创新与行政法形态之变革湛中乐苏宇(471) 社会管理创新与刑法理念的发展王文华(482) 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刑事法治问题高铭暄陈冉(496) 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管理创新——以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为分析框架张立荣汪志强(520) 变化中的中国政府治理燕继荣(528) 社会管理创新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燕继荣(535) 社会管理创新要求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应松年(544) 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观念与路径程金生(556) 国家理性视角下的公安机关社会管理创新朱旭东(565) 社会管理创新与司法能动贾宇(581) 《论社会管理创新(上)》目录: 第三编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领域和基本做法丁元竹(599) 基于社会计算视角的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创新方法研究王博李生(612) 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求辛鸣(620) 重视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社会管理研究的一个方案设计陈振明李德国(625) 社会管理创新路径研究张欢陆奇斌王新松(639) 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的路径韩大元(647)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着力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任映红(651) 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与方向丁元竹(661)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李军鹏(673) 非常规突发事件与我国行政应急管理体制之创新戚建刚(680) 基于社会管理视域的基层维稳运行模式研究王玉荣(688) 社会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价值彰显和路径选择李少惠崔吉磊(696) 创新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执行李倩杨立新(704) 社会管理体制的困境及其未来框架建构张开云张兴杰(713) 2012年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丁元竹(726) 第四编热点问题 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王思斌(737) 论多种社会主体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向春玲(750) 发挥社会组织协同社会管理作用探讨周云华(760) 社会管理创新中非政府组织的和谐治理研究陈晓春王小艳(769) 社团管理体制创新与公法应对朱世海(779) 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周航赵连章(788)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变革张卫(793) 社会管理创新范式:协同治理中的社会组织参与徐祖荣(801) 当代青年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郗杰英杨守建(811) 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民间青年意见领袖与共青团工作互动关系研究石国亮朱峰(820)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共青团发展——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新命题郑长忠(830) 加强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孙其昂(844) 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关键点陈文胜陆福兴(851)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付诚王一(858) 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和谐社区建设魏娜刘蕾(868) 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石佑启张水海(880) “县域善治”: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想模式钟其(891) 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须把握几个问题陈里(904) 从行政侵蚀到吸纳增效:农村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政府角色汪锦军(913) 乡村和谐发展与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理性选择曹海林(927)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张云英(938) 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吴开松(944) 现实社会与网络虚拟社会融合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基于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王国华毕帅辉王聪芳(961) 社会管理体制如何适应“虚拟社会”袁峰(969) 虚拟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论纲颜佳华郑志平(978) 网络时代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李敏(990) 发挥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董立人(1000) 后记(1006)

编辑推荐

《论社会管理创新(套装上下册)》收入了近百位专家学者论述社会管理创新的文章,这些论文从多种角度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做出理论阐释,探讨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保障,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路径,具体分析了当前社会管理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有助于使我们的社会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对于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论社会管理创新(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今天的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为此,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做出科学解释,深入探究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论社会管理创新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很好,非常的好,拿到的时候没有一点破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