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安全的地方

出版日期:2016-6-1
ISBN:9787532771466
作者:[英]希拉里·曼特尔
页数:960页

内容概要

希拉里·曼特尔出生在英国格罗索普市,曾于伦敦经济学院和谢菲尔德大学攻读法律,担任过《观察家》首席电影评论家。2009年、2012年凭借历史小说《狼厅》和《提堂》两次摘得布克奖。目前,“克伦威尔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镜与光》正在创作中。曼特尔是首位两次获得布克奖的女性作家 ,此前只有J·M·库切和彼得·凯里两次获此殊荣。
1974年,希拉里·曼特尔开始了她的创作生涯。曼特尔创作的第一部小说 ,即后来出版的《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小说重现了法国大革命的恢弘场面,获得1992年《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迄今为止,希拉里·曼特尔已经出版十一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自传。最新出版的作品是2014年的短篇小说集《刺杀撒切尔》。2006年希拉里·曼特尔受封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2014年受封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BE)。
布克奖评委会主席彼得·斯托萨德称她为“最伟大的现代英语作家”。

书籍目录

作者说明......001
人物表......001
第一部分
第1章人生如战场(1763—1774)......003
第2章磷火鬼灯(1774—1780)......030
第3章在维诺先生家中(1780)......053
第二部分
第1章抱负理论(1784—1787)......063
第2章孔代大街: 星期四下午(1787)......081
第3章马克西米连:人生与时代(1787)......103
第4章婚礼、骚乱、皇族(1787—1788)......117
第5章新职业(1788)......136
第6章泰通威尔的最后岁月(1789)......169
第7章消磨时光......222
第三部分
第1章新手(1789)......251
第2章自由、快乐、王室民主(1790)......298
第3章夫人的享乐(1791)......332
第4章信徒们更多的行动(1791)......365
第四部分
第1章幸运之手(1791)......401
第2章丹东: 他的肖像已经画好(1791)......416
第3章三片刀刃,两片备用(1791—1792)......434
第4章公牛的战术(1792)......456
第5章焚尸(1792)......491
第五部分
第1章阴谋家(1792)......529
第2章《杀罗伯斯庇尔》演讲(1792)......573
第3章看得见的权力行使(1792—1793)......609
第4章敲诈(1793)......629
第5章殉道者、国王、孩子(1793)......645
第6章秘史(1793)......654
第7章食肉动物(1793)......684
第8章下等悔恨(1793)......706
第9章东印度公司涉案人员(1793)......729
第10章侯爵到访(1793)......767
第11章老科德利埃派(1793—1794)......813
第12章暧昧立场(1794)......843
第13章有条件赦免(1794)......871
说明......930

作者简介

1789年,三个外省的年轻人来到了巴黎,各自心怀豪情壮志。命运的手指在这三人身上信手拨动,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却就此改变:患有口吃的德穆兰在一阵有如神助的慷慨演讲后,激动的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丹东的果决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处决路易十六,指挥抗击欧洲列强… 然而,罗伯斯庇尔 ...(展开全部) (正在采用)
★两届布克奖得主、《狼厅》《提堂》作者希拉里•曼特尔的法国大革命扛鼎之作
★细致揭露法国大革命三巨头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德穆兰不为人知的私人生活
★媲美大仲马和狄更斯,希拉里•曼特尔运用20世纪的敏锐触觉重现了风起云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造就了一 次 文学与历史的伟大联姻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获《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
★BBC正在筹拍同名电视剧,由《开膛手杰克》编剧Richard Warlow担纲编剧。
1789年,三个省里的年轻人来到了巴黎,各自心怀豪情壮志。命运的手指在这三人身上信手拨动,一个国家的历史命运却就此改变:患有口吃的德穆兰在一阵有如神助的慷慨演讲后,激动的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丹东的果决成为了革命的象征——处决路易十六,指挥抗击欧洲列强……然而,罗伯斯庇尔 的眉毛微微耸动,臭名昭著的恐怖统治时期开启。1793年,遭到处决的人数迅速增长……革命最终将走向何方?断头台上的利刃寒光森森。
在法国大革命的激荡浪潮之中,这三人各自品尝了令人上瘾的权力的快乐,同时也必须为之付出高昂的代价。希拉里•曼特尔结合精确的史实与丰富的想象,描述了三位主人公——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卡米尔——不为世人所熟悉的生活侧面,透过三人的眼睛,重现了大革命前社会及政治制度的崩塌以及恐怖统治巅峰时期的种种历史事件。1763年至1794年,上百个历史人物粉墨登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人类历史上这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全景。
媲美大仲马和狄更斯,希拉里•曼特尔运用20世纪的敏锐触觉重现了风起云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造就了一次文学与历史的伟大联姻。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获1992年《周日快报》年度小说奖。


 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一个英国作家写了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小说(并不是狄更斯!)
  •     七月的一天,天气跟刚刚过去的2016年7月想必大同小异,一个年轻人轻轻一跃,跳上一张露天咖啡座的桌子,以一种相当突然的方式进入了历史。两百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书中得知他那天穿着绿色的衣服,黑发用绿色的宽丝带向后扎好,那一刻,他身上的绿色是自由之色,是希望之色。跳上桌子之前,卡米尔·德穆兰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跟那个年龄段的绝大多数青年一样充满焦虑、野心和自我质疑:马上30岁了,为什么我还一事无成,连一丁点成就都没有呢?——某些方面,他跟生活在今天的同龄青年类似:受过良好教育,自视甚高,怀揣着才华、梦想和野心,急于做出一番事业,证明自己,同时也让人刮目相看;但他并不确定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万一自己并不真正具备适宜的才华呢?万一永远无法满足父亲/父辈的期待呢?30岁对于卡米尔·德穆兰像一道坎,成千上万的问题纷至沓来,成年危机在这个敏感的年轻人身上表现得格外激烈,但当他站在高处面对人山人海那一瞬间,如有神助,一切的茫然连同他的结巴奇迹般消失了。流畅连贯的句子奔涌而出,掷地有声的铿锵词语滔滔不绝:自由,平等,博爱,或者死亡。攻占巴士底狱。推倒旧政权。——他令暴民着迷了。他们将他视为革命本身,顺着他手臂挥舞的方向奔去巴士底狱。结果如你我尽知,巴士底狱被攻占,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拉开了序幕,卡米尔·德穆兰就此名扬天下。革命是一言不合就挂路灯在历史上,卡米尔·德穆兰还有一个更为著名的称号是“路灯律师”。巴士底狱被攻占之后,见识到言辞威力的年轻人想必被自己的号召力惊呆了:牛刀小试地登高一呼就掀起席卷整个法国的风浪!卡米尔·德穆兰的全部野心和才华都被调动起来,透过每一个毛孔沸腾,呼号。令人沮丧的是,结巴的老毛病如影随形,并未因为大革命的到来不治而愈。卡米尔·德穆兰越来越多的以笔代口,出自他手的报纸和宣传册满天飞,力主革命的暴力正当论,其中最著名的一本煽动性小册子叫《路灯下对巴黎人的演说》。在他的鼓吹下,暴民把路灯作为处决的刑具,让悬挂在路灯上的官员贵族尸体成为了大革命的象征,他也由此被江湖人称“路灯律师”。起初,仅仅是将贵族挂到路灯上,吊死他们。渐渐地,凡是聪明的人、有品位的人、有知识的人、有主见的人,乃至任何一个你看不惯的邻人,你都可以以爱国主义的名义将其吊死到路灯上。“挂路灯”成为街头私刑和群众暴力的著名手段,直到后来被改良后更有效率的断头台替代。那时候,有技术在身的刽子手一个个都忙晕了。先是王室成员和贵族、接着是神职人员和保皇党人,再接着是成千上万被怀疑不够爱国不够革命的人,源源不断被送到断头台前。当砍头被要求批处理的时候,行刑已经不再是技术活,而仅仅是奉旨屠杀。“更安全的地方就是坟墓”估计卡米尔·德穆兰自己也没想明白,他怎么就成了大革命的吉祥物和人民的宠儿,要论声望,他不如大名鼎鼎的“人民之友”马拉;而论及魄力、狠劲和城府,他怎么都不如他的朋友丹东和罗伯斯庇尔。除了擅长摇唇鼓舌说漂亮话,他脆弱、冲动、任性,但偏偏,无论是对当时的巴黎人,还是对很多年以后的英国作家希拉里·曼特尔,他都是被选中和被偏爱的一个。希拉里·曼特尔擅写历史小说。2009年,她凭借以克伦威尔视角来写亨利八世治下都铎王朝的《狼厅》摘得布克奖,3年后,又凭借《狼厅》的续集《提堂》再次获得布克奖,成为库切和彼得·凯利之外,唯一一个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作家。1974年,希拉里·曼特尔创作了她的第一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叫《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这部处女作的中文版一共63万字,上下两册加起来页数近千,时间跨度从1763至1794年,有上百个历史人物登场。)其中,卡米尔·德穆兰是人物群像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就阅读快感和叙事技巧而言,《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不及后来获布克奖的两本,但就场面的恢宏、历史氛围的营造、人物刻画的细腻,在希拉里·曼特尔写法国大革命时已初现端倪,就像一幅工笔细描的十八世纪末法国浮世绘,我们能从小说里看到当时面包价格的浮动、各个阶层的穿着谈吐、革命爆发前的禁毁出版物(大多用色情来丑化贵族和神职人员,其中最有名的估计要算大名鼎鼎的性虐鼻祖萨德侯爵,革命爆发的时候他正好被关在巴士底狱。)大时代背景之上,希拉里·曼特尔把最多的笔墨給了卡米尔·德穆兰、丹东和罗伯斯庇尔,写他们的成长、家庭、少年时代,写他们的相遇,写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说,写他们都是学法律出身,恰青春正好,一股子冲劲,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一开始当然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把权力从王族、贵族和神职人员手里夺过来,制造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但随着恐怖的风暴愈演愈烈,仅仅只有处于风暴眼的他们获得了暂时的安全。安全,以及随之而来的好处:权力、投怀送抱的女人们以及男人们、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大把的钱。希拉里·曼特尔不厌其烦写卡米尔·德穆兰身上游移不定的阴柔:在一对母女之间举棋不定,在男人和女人之间举棋不定,在丹东和罗伯斯庇尔之间举棋不定,在恐怖和良知之间举棋不定,在坚硬和柔软之间举棋不定,在腐败和纯洁之间举棋不定……希拉里·曼特尔如此迷醉于写人物身上的灰色地带。恰恰因为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任性的卡米尔·德穆兰在书里显得那么真实,无论是他的意气风发还是结结巴巴,无论是他说漂亮话还是做糊涂事。(事实上,无论处于哪个年代哪个领域,说漂亮话总是比做漂亮事来得容易,就好比现在人人爱说工匠精神,但市面上总是山寨多过匠心)。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最后都走向了断头台:心狠手辣的丹东,刻薄寡欲的罗伯斯庇尔,以及卡米尔·德穆兰,谁说被偏爱的就能有恃无恐?革命总会吞噬自己的孩子,所有的孩子。
  •     红白蓝三色上分别印有丹东,罗伯斯庇尔和德穆兰的名言!各大书店即将开始买赠活动,敬请关注。上海译文微博、豆瓣小站也会有相关赠送活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完全围绕三个人物的身边人展开,没有大时代大事件,读起来较难入戏。或许是想更好更细致地刻画人物,但是淡化了核心事件,对这段历史不是很精通的普通读者很难把握节奏吧。
  •     并不是我想看到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故事。几乎没有全景描写,都是一个个的特写。
  •     还好吧
  •     上海译文你们连这样语句不通一言难尽的翻译都出是想砸招牌吗……
  •     很有料的一本书,作者似乎很喜欢给人物立flag。唯一的不足就是作者用的大部分代词都指代不明,对话中有些话甚至搞不清是谁说的,读起来很难受。
  •     出版社太会卖了,我只是为了纸胶带买的……4星全扣给翻译,完全看不下去:)
  •     一看就知道是《狼厅》作者的作品,不过是尚未成熟版的。至于法革这个事儿啊,贵圈真乱。
  •     鄙人浅薄,书中段句摘抄了不少,认为精彩之处甚多。内容先不议,但要贬低翻译者的中文水平,实在是太可笑。 “神坛上,六盏烛灯的烛油流成了小沟,在忽闪忽闪地亮着,它们的阴影把人体和石头,把酒和面包交汇成影线。几个引领圣餐的人融入了黑暗之中,这是启蒙之餐啊;等他们出现的时候,蓝色的日光在洗刷着小镇市民的头颅,融化着他们的面部特征,把他们重新剥离,放回骨头里去了。” 原来这也算是故弄玄虚了。
  •     太失望了,抱歉我实在没能力看完,这是对时间的摧残。或许翻译也有问题,整本书语言支离破碎,作为历史书来讲没有观点,没有议论,没有分析,作为小说来讲索然寡味,缺乏描写,没有激情,没有高潮。勉强算是传记?一堆絮絮叨叨的流水账。媲美仲马,狄更斯?别开玩笑了。
  •     勉强读了两百页,弃了,翻译得一塌糊涂,完全读不下去。
  •     期望很大,但是翻译实在不好,英文不好,翻得准不准确无法判断,但是中文读起来实在拗口,很多断句完全不考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
  •     又名:卡米尔·玛丽苏·德穆兰的一生,罗伯斯庇尔:没人再会提起他,我绝对禁止有人提起他,等他死去的时候,我自己会想起他,自个儿地 卡米尔:我要罗伯斯庇尔知道,我要他记住这一切 丹东:他笑了,可我的胃却在翻江倒海,还在呼吸的肉身马上就要变成死尸
  •     狼厅、提堂
  •     只能把還行當成「一般」來評價⋯⋯
  •     有些段落写得很精彩。但是整本书的写法,强化角色言行、弱化时代事件,对于不足够熟悉法国大革命史和主要角色的事迹的读者而言,既无法借助历史场景形成立体的角色形象,也无法借助角色行动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词句不通的糟糕翻译也进一步加剧了阅读的痛苦程度。
  •     无语,之前说翻译不好,我还不信,今天买了看了看,举几个例子:“罗伯斯庇尔拿着眼睛斜视着他” 眼睛能拿? 这种句子很多!“丹东一共有四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比四个女儿小” 我后悔买这书!历史书翻译不好可以凑着看,文学?呵呵
  •     让法国大革命从历史书中平板的教义变成立体的人物 不知是翻译还是语言的缘故读起来支离破碎 加之人物繁多 难以把握整合
  •     故事其实挺不错的 就是这个翻译太差了 乱译 而且有很多地方印错了 对译文失望了
  •     翻译非常糟糕……情节的跳转也显得有些突兀,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九百多页读完……我几乎无法叙述这三个主角的性格特点……确实一般……
  •     我确定这个笔者的风格和细腻我感受不到
  •     从基友到战友再到仇敌,一部法国大革命史充满了血腥、阴谋、爱情以及权力的角逐。
  •     就阅读快感和叙事技巧而言,不及后来获布克奖的两本,但就场面的恢宏、历史氛围的营造、人物刻画的细腻,在希拉里·曼特尔写法国大革命时已初现端倪,就像一幅工笔细描的十八世纪末法国浮世绘,我们能从小说里看到当时面包价格的浮动、各个阶层的穿着谈吐、革命爆发前的禁毁出版物。
  •     翻译神了,我还听过徐海铭老师的课,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翻成这样?
  •     整本书就像是用大光圈拍的人物特写 所有的背景都虚化 一帧和另一帧之间也是断裂开来。适合的读者群应该是对大革命背景谙熟于心同时对这种抽离的白描对话习惯的人。曼特尔大概此时刚刚开始摸索自己写历史故事的方式 离狼厅们还差一大截。不好看 并且此书让我觉得各大公众号的推荐书目就像书评一样不可信。
  •     千万别买,翻译实在是太难懂。怀疑译者也没太读懂??要不就是觉得故弄玄虚是种文风?不看原文不知道译者外语水平怎么样,但是中文水平绝对感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