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

出版社: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9882116047
作者:龍應台
页数:273页

内容概要

龍應台(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大寮鄉,是台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有《野火集》、《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等評論集,散文《百年思索》、《面對大海的時候》、《孩子你慢慢來》等。她在台灣社會民主化歷程中扮演一定角色,影響了解嚴後的思想與文化改造[來源請求]。近年來,龍應台多次在不同場合極力宣揚「臺灣式的民主」,引起了廣泛的反響與爭議。
龍應台祖籍中國湖南衡山,小時於高雄縣茄萣鄉成長。曾就讀臺南女中,1974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1983年獲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91年至1999年間,她旅居德國,並於海德堡大學研究。在旅德期間與德國籍夫婿育有2子(2003年離婚)。1999年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2003年秋,出任香港城市大學的客座教授,2004年八月出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2005年9月,返回臺灣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教授,並創立清華思想沙龍與龍應台文化基金會。
1984年11月20日龍應台的第一篇投書《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刊登,引起讀者的注意與回應。1985年3月,「野火」成為固定專欄,社會文化評論《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被廣為影印散發、張貼。1985年12月,《野火集》集結出版,21天內重刷24版,創下出版界的紀錄[來源請求]。從此,龍應台成為華文世界知名文化人與公共知識份子;「野火」成為台灣1980年代其中一個代名詞。
1999年出版了《百年思索》之後,即應台北市長馬英九的邀請,擔任台北市第一任文化局長。擔任文化局長期間,適逢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龍應台在政治上的舉措與發言,常遭政治立場對立的人批評為「政治立場保守」、「緬懷威權時代[1]」。

作者简介

…這一刻,龍應台彷彿五十多年前流亡南下的讀書人,香港彷彿亮着風燈的客棧:一壁爐火,半盞冷酒,一頓粗飯,一床久違的溫暖,靜夜裏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撩起的也許是江南故人多病的惦掛;天亮後幾個頑童喧鬧的爭吵,聯想的也許是臺北權力走廊上打碎酒杯的喟嘆。終於,她決定寫一個《沙灣徑25號》的專欄,每星期先寫一篇,寫慣了會寫兩篇:思考中的獨白,山道上的啟示,藍海邊的頓悟,講堂裏的叮嚀。    ─ 董橋
根據龍應台在臺灣、上海和新加坡的「縱火業績」,若說她會在香港安靜沈默地度過兩年,誰都不會相信,但令香港讀者大開眼界的是,龍應台採取了一種「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連珠砲發,不知道是貪玩抑或認真,她在香港的牆上銘寫了大大的「到此一遊」四字,字體之深刻,令誰都無法假裝看不見。
龍應台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    ─ 馬家輝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 沙灣徑25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龙应台在《我的香港,我的台湾》一文中写道:“有时候,Being soft is being powerful.我们有力量,有智慧,对身边的大传统、大叙述,给予正面的刺激和帮助。”当面对快时代、求发展的洪流,龙先生选择以一名文化学者的角度,用人文关怀去解读香港,诠释香港,引导香港。之所以没有选择经典书目,不仅仅是因为龙应台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名作家,更因为龙的文字能够在不经意间,给予我无言的力量。不管是耳熟能详的《目送》、《野火》、《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还是在大陆未发行的《大江大海1949》、《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每当阅读她的文字,我都感觉似有一阵清风吹来,引我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香港你往哪里去”记录的是龙先生从04年至12年在香港大学发表的演讲,第二部分“玉兰花”则以随笔的形式写下了龙先生生活在香港的9年间遇见的人、路过的街道小巷、经历的平凡小事。不论是作为台湾文化部长在港大发表演说,还是作为一名身处香港的异乡人生活于此,龙的文字中时时刻刻都散发出一股人文的感性力量,而不是以宏大的叙述语调,用经济与发展禁锢思维,将香港限定在只求发展不追求文化的圈子中。在前几篇文章《西九龙,请慢》、《香港,你往哪里去?——对香港文化政策与公民社会一点偏颇的观察》、《谁的添马舰?——我看香港文化主体性》中,龙应台拷问政府“西九龙究竟是为什么而建?为谁而建?更核心的是:香港的文化蓝图究竟是甚么?人文素养的厚植、文化发展的永续,策略又是甚么?如果对人文有关怀,对未来有担当,这些问题都是决策者不能逃避的问题。”(p58)她痛心疾首地询问香港政府“经济效益是不是所有决策的核心考量?开发难道是唯一的意识形态?”(P59)当我们开始思考多年的发展是不是让香港失去了一个城市最重要的个性时,龙应台给予了我们另一种想象:“城市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是:老街上有老店,老店前有老树,老树下有老人,老人心里有这个城市特有的记忆,他的记忆使得店铺有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氛围、气味和色彩。如果不是老店,那么什么都不怕的年轻人开起新店,店里的每一根柱子,柱子上哪怕是一根钉子,都是他性格和品位的表达。”可见,在龙的眼中,香港并不是要排斥发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不断地发展,才能使得香港能在发展中更多地寻求自身个性,寻找除了中环价值外更值得香港市民骄傲的文化价值。“中环价值,无法创造人文底蕴;殖民思维,无法凝聚公民社会。”(p69)龙应台是台湾文化部长,但她更是一名具有人文关怀的学者。她在医院里排号等待时泳儿与慧儿两名护士对她的细心与呵护让她看到的是背后文明的网络和制度(P139);她在湾仔拥挤的市场里买菜,在上环层层叠叠的老街窄巷中寻找因长年工作驼背而无法直立行走的老人,质问香港政府应如何解决愈演愈烈的两极分化问题;她在大埔拜访渔村,在沙湾径欣赏凄美的夕照。她让自然的言语代替官员的讲话,用实地探访代替苍白的话语;她用脚步踏实香港的每一块土地,用步履丈量香港土地中的文化厚植。如何让香港成为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城市?龙应台在本书中围绕这个问题用“问”的不同方式与不同解答试图寻找答案。身为一名台湾人,龙应台以“台北文化地标”诚品书店与香港的书店进行对比,通过诚品书店的成功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不仅仅需要经营的技巧,它需要社会的多元开放,更需要数量足够的、相对成熟的读者群体。(P183)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人多地少,一家书店的经营成本之高,让许多萌芽中的书店都不了了之,然而让书店无法继续经营的根本,是市民对文化虚无的忽视与冷漠。总有人将香港比作文化沙漠,此话虽有些偏颇,但我们并不是想说“外国的月亮更圆”,而是因为相对于香港的商业思想来说,人文思想的地位甚微。进而放眼中国内陆,如果人文价值渗透工程思维,价值观的改变,会让城市的面貌、气质和内涵,从此不同。(P182)“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时代的发展赋予了香港发展的不同使命,但在转型过程中,龙应台以世界公民为身份,借人文关怀及跨文化敏感的经纬,进行望、闻、问、切,以一个母亲的笔触为「人文香港」作出叮咛。多年后的香港,能否成为一座经济与文化共通、市民真正热爱的文明之城呢?
  •     托人hk带回。繁体、竖向排版、从右翻起。如果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很激动,是为了一众人对传统的捍卫。当然,我们要跟着发展的脚步。事实是,这一路上我们丢掉了太多的东西,甚至是忘了自己是谁。走得快,首先要有坚实的土地。无法想象,如果一众人们连国文国学都没有掌握,如果一个城市只剩下摩天大楼和吸金机器。。。
  •     太久没有看书,但这本一看就放不下。读这本书的人,一定要热爱香港,才能看出百味。我读了不到一半,就想着,我要去多买一本,寄给现在最需要读这本书的人——现在的特首曾荫权,让他明白,过去的香港政府,还有现在的他,正在把香港带到文化如何衰落的一方。我希望香港的年轻人能多一些人早一点读到这本书,让他们在将来,能一点一点地挽救回香港,这个我所热爱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龙应台的话语总是那么有条有理,文化人用客观的方式表明态度。香港、台湾、大陆,有不同,也有共同点。要听的见批评的声音,看的到真实的史实。犀利的文字也注定这是本不可能在国内发行的书。
  •     非常龙式风味的作品。语言文字无可厚非,但激不起内心的共鸣
  •     没去过香港,通过龙应台的笔来认识香港
  •     龍應台看多了,就知道她寫好幾篇文章都只是說同一件事
  •     在龙先生笔下,香港又没能逃过“被批”的厄运,这是一个“功利,世俗,冷漠”的香港,一个缺少共同价值带着殖民地后遗症同时又被极权威逼的香港,原来,这个香港是那么的“糟糕”!可当龙先生针砭时弊,为“生病”的香港开方时,我竟越发的怅惘,无论香港如何“糟粕”,台湾如何“落后”,文明的车轮却有条不紊前进,先生可以放声批判,具体到点批判,话可说,事可为,这个黑暗却是满满的希望!可惜,我们没有这般幸运。一个人游港,有不少启发,我带着对自由的敬畏而来,带着留恋与不舍而去,香港还未沦陷,加油!
  •     我们的城市改造和香港做法差不多。
  •     讀了2015年的新版,香港在龍應台這位文化人筆下,無論是在社會、文化、教育、經濟與政治上都被一一拷問。與其說是對香港現時處境的批判,倒不如說是龍應台要喚醒這片土地人文情懷的一種激情。
  •     看到繁体字已经很喜欢了。
  •     我读的版本貌似与这个有点不一样,然而我的这本书还没有出现,也许是太新了?
  •     大江大海1949?
  •     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监督是社会的脊梁。
  •     我并不认为香港是没有文化,我觉得更像是缺乏身份认同导致的对于文化维系的冷漠造成了没有文化的假象。如果一个香港人认定了自己属于殖民时代,又如何来爱华人文化。
  •     哼,敢说香港不好?不想买包了?
  •     一如既往煽动性的文字,大概是所谓的公民的态度。
  •     擦肩而过 感同身受
  •     热辣的一面。
  •     我们的文化部长能有这么的苦口婆心吗?敢于这么的苦口婆心吗?
  •     理想总是丰满 现实总是骨感
  •     内容太少
  •     城市的扩张。任文人如何呼喊,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我确实是缺乏改变世界的勇气,怕事、惰性是大多数人的品性。书中有些比喻蛮精妙,国际观与英语,没有源头的灯泡。
  •     这应该差不多算是我看的龙应台最后一本杂文书籍了(还有一本龙应台评小说没看),语调还是一样的语调,分析还是一样的分析,好文章,就是看得皮实了,so 三星仅代表我看完后的整体感觉,不代表文章和思维的质量。
  •     熟悉的龙应台风格,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公民意识。可惜,时至今日,香港还是龙应台当年批判的香港,何去何从,依然是个问题。
  •     不懂香港所以没感觉。另外,光孝寺好像没去过……
  •     不看序的话这是一本不错的杂文。龙先生在广州被盗去“相关部门”补证的过程真是精彩极了~
  •     看的PDF。感觉好像看报纸上政治版专栏那样的文章。不知道她有没有在台湾从政。要么她参加台湾的大选吧。 PS:有人可以和龙应台辩论的么?
  •     我看的是15年的增订版,补了近几年的文章,当然大部分还是10年前左右的文章为主。看一个旅居香港的台湾人写香港这么透还是挺矛盾的,特别是十年前提出的社会问题今天看来只是更加恶化,值得心思,但也挺大无力感,只有看继续沉沦下去。书后面的随笔我个人就不喜欢,写花、写风景、写意境,写得挺好,但还是喜欢她一针见血谈社会谈文化,有火候有气魄,才是我喜欢的龙应台。
  •     香港,你往哪裡去
  •     龙应台的文字总是有着一种娓娓道来温情而又充满力量的味道 柴静也有类似的感觉 书中的观点不予评价太多 毕竟每个身处特定历史时刻的人 都只能看到社会的某一面而非全部
  •     还行。
  •     看的是新版,封面是龙的大照片。台湾人看香港,大陆人就会有点隔。
  •     其实是《大江大海1949》
  •     依旧很喜欢龙应台先生的文字 尖锐却又不失温暖。在一个个显而易见的小细节表达文化人对社会的关注与人文关怀。
  •     讀的是十年後出版的增訂版。。。初衷很簡單:是时候跳出北京视角,用HK视角来看看China了。不過現在的我來讀龍應台的話比起十年前讀野火集的那個我來說辨別力還是強了些,龍的文化建設觀點可能對於台灣是適合的,對於香港則勉強了。。。建設是要定好位慢慢來,但是怎麼定位還是需要更多地去思考這個城市的昨天今天明天。。。
  •     用人文的视角,审视香港。
  •     七年前在京港線上讀完這本書 途徑廣州在荔灣的木棉花樹下記錄了書中的一段文字 京港(廣)線還要往返多少次…
  •     主要说文化,兼谈台湾和其他民族。看到了一些现象,思考了一些问题,但也就是点到即止,没有深入讨论,了解香港算是个开始吧。
  •     没去过香港
  •     还挺喜欢这么淡然地写写故事
  •     唔。。。有点于丹的意思。。
  •     龍應台寫香港,筆心始終在對香港文化規劃的質疑,強調公民意識的培育形成。又如最初看她寫「香港是有自由,但不民主」,但失去了民主的自由,就像關在黑匣子里的權利。到「香港筆記」,自己又推翻自己。也許龍應台自己對香港也是矛盾的。無論寫哪裡,都能感受到龍應台身上那股擺脫不掉的文人氣,這種文人氣可能是我們試圖標榜又希望淡薄些的矛盾。 文人強調民主,但我在想即便給了民做主,又有多少民的主會偏向文化建設而不是經濟發展。民主的核心常常不在給不給,而是「主」的是什麽。只有當更多人認同文化之於一個地區的精神意義,香港的西九龍才不會財團建成千篇一律的摩天大樓購物廣場。
  •     很多批评不仅对香港,对今日的上海同样有效。看着越造越多的高楼,看着一模一样的商场,城市的个性是什么,城市的记忆被抹去了吗,城市的气质又展现在何处,上海还是上海吗,我们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上海,想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怎样的上海?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借此条目标记一下
  •     龙应台的思想 和她这一生的宽度和深度 是个标杆存在般的人物 并且在这本书里 充斥着对香港政治的直白斥责 也有对hk隐藏起来的人文历史的概述 从此 对香港的认识不再狭隘 不再只是踏上过这片土地作罢
  •     一直喜欢她的文字 有见解但不强硬
  •     龍應台採取了一種「實在」的態度來對待香港。她不只在抽象理念或宏觀回顧上打轉,幾乎每篇文章都是針對香港獨特而重要的公共議題提出批判或建言。龍應台敏銳地關注到香港人的許多關注,卻沒有忽略香港人的許多忽略,連珠砲發,不知道是貪玩抑或認真,她在香港的牆上銘寫了大大的「到此一遊」四字,字體之深刻,令誰都無法假裝看不見。 龍應台向香港人示範了外來學者可以、應該、如何以「知識批判」介入本土社會。
  •     诚品买的。香港休假完回来才看。
  •     已读过龙应台先生的好几本书,不得不说她的文字写得很好,充满温情和浓浓的人文关怀与反思。从某些角度来说,这是我们所欠缺和需要的。但同时,读来不时让我愠怒,那些文字又透露着优越感与无知,我明白这是很多港台作者或者说民众的心态,所以我也能理解,人无完人。
  •     有了新的思考
  •     老实讲 如果事先知道这本书是龙应台在香港的演讲稿合集的话 我是不会买的
  •     一直觉得关系有问题,一直觉得尽管那个城市-香港很繁华,但是却不能由衷的心生向往,不觉得那是天朝的最终形式。看完这本书终于明白自己觉得的怪在哪里-中环价值、殖民思维、何为公民意识(一直讨论天朝富人不捐-这应该就是原因之一)、自由和民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