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东道西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563351473
作者:唐鲁孙
页数:216页

内容概要

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家。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家之名。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书籍目录

馋人说馋(序一) 逯耀东
忆唐鲁孙先生(序二)高阳
何以遣有生之年(自序)�
辑一.美味珍馐�
想起有味美馄饨�
北平的烧饼油条�
山西面食花样多�
扬州炒饭伊府面�
闲话岭南粥品�
吃在江西�
吃在察哈尔�
山东半岛的几种特殊海鲜�
江南珍味苏州无锡船菜�
几样难忘的特别菜�
故都的羊肉床子�
德州扒鸡枕头瓜�
菊前桂后忆鱼�
口蘑的话�
熊掌琐谈�
金�调盐话酱园�
一盏寒浆驱暑热梅汤常忆信远斋�
溅雪堆花话啤酒�
辑二.故人轶事�
华园澡堂子・西来顺褚祥�
我所认识的还珠楼主�
啼笑因缘�
银河忆往�
早期电影界两位杰出人物�
阮玲玉的一生�
张织云的遭遇�
从北平几把好胡琴谈到王少卿�
言菊朋的凄凉下场�
看电视雁门关忆往�
辑三.风俗掌故�
闲话磕头请安�
北平的“勤行”
谈谈红白份子�
蓝印泥�
玩票・走票・龙票�
酒话之中蕴含人生大道�
从乱世用重典谈到前代的酷刑�
鬼气森森的打花会�
辑四.说东道西�
中国民间艺术
从藏冰谈到雕冰
香烟琐话
闲话鲨鱼�
天府上食珍味不如台北华筵�
话说当年谈照相�
发型杂感�
从金警星引起的回忆�
从一个小埠看美国

作者简介

《唐鲁孙系列:说东道西》作者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满族镶红旗后裔,珍妃的侄孙。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财政商业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年轻时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全国各地,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被誉为民俗学学。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有美食之名。


 说东道西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烧饼】一般说来,麻酱 烧饼要比马蹄的尺寸略大点,因为芝麻酱烧饼可以白嘴吃,要是夹别 的吃食,就把瓤儿掏出来,吃素的夹雪里红炒黄豆芽,吃荤的最好是夹 上红柜子的猪头肉。还有一种叫薄脆,天津叫它糖皮儿或 锅鼻儿,把油面擀成长方形,下锅一炸,薄能透明,泡在豆腐浆或是粳 米粥里补上吃,也非常落胃。 【山西】山西因地形关系,分为南、北、中三路。北路大同一带,以燕麦高 粱为主食;中路太原榆次一带,以小麦、豆面、荞面为主食;南路临汾一 带气温高,日照多,年可两熟,所以大半就都吃白面了。【江西】“这些话都是没到过江西的人说的,其实江西东部跟闽浙 毗邻,南部过了大庾就是广东,西部溯江而上,就是嗜辣的川湘,北部 又跟以蒸菜出名的湖北接壤,江西省已经把中国东南半壁的饮馔,含 英咀华,醵其精髓,又何必一定要有江西饭馆呢!”【三杯鸡】现在台湾有好多饭馆都有三杯鸡这道菜,有位吃客自命为美食专 家,大言不惭地说三杯鸡是北平菜。其实追本溯源,三杯鸡是道地的 江西菜,是早年泰和县二仙居一位厨师研究出来的(舍间也会这道菜, 是文三爷廷式亲自指点的)。主要条件是把佐料加足,用陶瓷钵子,封 紧钵盖儿,文火慢炖,不让走气,原汁原味自然一揭钵盖儿香气四溢。 这种白砂加釉陶钵,是江西特产,北平根本没得卖;愣说三杯鸡是北平 名菜,未免说话太离谱儿了。 【羊肉泡馍】庚子义和拳之乱,慈禧率同光绪仓皇出走,一直逃到山西太原,才 惊魂甫定,变逃难为西狩,继续西行到了陕西西安。御膳房司役人等, 大致都赶来随驾,御膳房恢复了旧观,因此也把西安的烹饪水准大大 提高。羊肉泡馍,本来是上不了台盘的粗呓,有一天慈禧的凤辇,经过 鼓楼大街,忽然闻到一阵幽椒配盐、气味芳烈的肉香,于是停辇驻骖, 就在辇中吃了一碗热乎乎的羊肉泡馍。据说回銮之后,喜欢颂扬圣德 的臣下们,把西安鼓楼前卖泡馍的老白家的门前取名止辇坡。从此老 自家以原汤煮肉来号召,那肉炖得酞郁腴美,肥肉固然化为琼浆,就是 瘦肉也糜烂得入口即溶。 【蘑菇】他说:“察哈尔是汉蒙杂处的省份,汉人词汇里,就夹杂着不少蒙 古话。我们吃的蘑菇,就是蒙古话‘蘑哥’的转音。有人说南方人叫香 菇,北方人叫蘑菇,虽然同属菌类,可是滋味鲜度迥然有异了。因为它 生在张家口外离离草原上,所以叫口蘑。塞外牧草长得高,蒙古同胞, 逐草牧放,他们吃剩下的残肴碎脯、牛羊血脏,任便抛弃在草地上。积 年宿草,冬天被风雪偃伏在草地上,形成厚厚的草床,有冬雪的滋润,渐 渐变成含特种有机成分的腐殖土。等到新草蹿出,就在上面搭起矮小 天棚,保持草内水分,遮蔽直射阳光。夏末秋初,再来上几场连天雨,温 度高、湿度大,菌丝最易繁殖。菌伞一片一片从腐殖土里冒出来,刚一 露头的幼菇,颜色洁白,鲜味浓郁,当地人称之日白菇,是口蘑中的珍 品。等菌伞纹理龟裂,颜色转为棕褐色,就是中下品口蘑了。 “采口蘑也有专门技术,采取迟早,对于品质好坏大有关系。菌伞 要圆,纹路要深,四围草色滋绿,才是上等口蘑。最大的口蘑,在采收 下来、未晒干之前,伞帽圆径有七八寸,重达一斤左右,拿来炖鸡不但 鲜腴无比,对于肺病也最为滋补。我们定兴乡绅鹿莫五把这晒干的成 品,行话叫‘云片’,拿来炖羊肉,具有冬天可以不穿皮袄过冬的效果。 另外有一种最小的口蘑,伞帽比指甲盖儿还小,是口蘑中珍品,行话叫 ‘白蘑钉’。因为产量少,味浓郁,所以比一般口蘑价钱贵上两三倍,各 口蘑庄收进的白蘑钉,大部分是归北平各大饭庄整批分了去。 【酸梅汤】“酸梅汤在元末明初叫‘乌梅汤’,明太 祖在未投郭子兴为部将时,曾经贩卖过乌梅。江淮大旱,瘟疫流行,他 曾经用乌梅泡水救过不少烦渴病患。后来卖酸梅汤的奉朱洪武为祖 师,是其源有自的。因康熙雍正时期,反清复明的志士,仍然此起彼 伏,官府搜查很严,所以卖酸梅汤的捏造了一个朱天大帝奉为祖师,这 跟北平太阳宫名为供奉太阳星君,其实供的是明庄烈帝的情形是一样 的。”听了这段话之后,才知道其中还有这么一段来龙去脉呢。 【阮玲玉】阮玲玉原籍广东三水,父亲做跑船生意,不幸早亡。寡母稚雏颠沛流离,乃母给人帮佣辗转来到上海,阮先后在崇德务本女中就读,因为家境清寒未能卒业。同乡张达民在上海经营广货生意,见她母女生活维艰,不时予以济助。张丁内艰,阮氏母女感于张达民平日援手之德,阮自动到张家服丧尽礼,因在服中,虽未举行婚礼,可是实际上已赋同居,并且生了一个女儿叫小玉。  她投身影坛,张达民极端反对劝阻无效,因此忿而离沪,到福州去经商,落个眼不见心不烦。阮玲玉此时由明星跳槽联华,逐渐大红大紫,应酬增多,一次在大华饭店舞会上,经徐欣夫的介绍认识了茶商唐季珊。唐氏仪表俨雅,谈吐俊迈,而且出手大方,所以两人交往不久,阮氏母女就搬到新闸路金扉雕翠的沁园村唐公馆,阮递补了张织云的地位,做了沁园村新的女主人。  张达民听说阮玲玉不声不响投入唐季珊怀抱,于是赶回上海聘请律师致函唐季珊,指唐侵占财物,准备诉诸司法。唐以阮氏母女只身来投,何来财物,指陈各点全系诬枉,亦延聘律师向法院控告张达民妨害名誉。张受某高明人指教,改控唐妨害家庭,此一影坛桃色新闻,立刻轰动整个上海。  在张、唐互控期间,上海一般专刊凶杀桃色新闻的报纸杂志,不但大事渲染,而且无中生有绘影绘声,某三月刊,甚至把阮玲玉鼻窝几粒白麻子都写成了花边新闻,部分舆论更指摘阮忘恩负义,爱慕虚荣。长篇累牍口诛笔伐,闹得阮玲玉几乎神经分裂,只好暂避喧嚣躲到九华山去静心养性。可是没住多久,种种离奇古怪的绯闻又传到山上来,于是又匆匆回到上海。  李竺孙的令兄是上海有名的星相家,他给阮看过八字,说如果阮的八字时辰准确,连当年的春分都逃不过。李竺孙又给她到黑乔松占六壬神课,也是大凶。当时上海有位精通易理的落拓文人严芙荪,专门在街头给人测字,自称“葫芦子”,往往奇验。李竺孙给她拈了“禾”字、“尹”字,严芙荪说:“禾字无口可和,如果涉讼,官司要打到底,而尹字为伊人不见,往深里看穿龙杠抬着尸首,凶机已露,慎防慎防。”  李竺孙三问皆凶,知道大事不妙。果然在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七日她觉得人言可畏,服了大量安眠药,第二天清早经唐季珊发觉,送到宝隆医院救治。因为她怀有必死决心,安眠药量多力强,救治乏术,一朵影坛奇葩,从此香消玉殒,魂归净土了。【酷刑】我国在专制时代,对于巨奸大恶,所用酷刑,种类繁多,如烹刑、宫刑、车刑、断手刖足、抉舌、割耳、刮鼻、剜目、黥首、五马分尸等等,最残酷的刑法,要算剥皮跟凌迟了。剥皮之刑,有人说始于商纣,但是现在已经无典籍可考。最早见之于记载的有三国末期吴王孙皓,他是孙权幼孙,从小残酷嗜杀,继兄孙休为吴主后,最喜欢剥人皮。他的佞臣孟绰,媚上欺心,被他视破,一怒之下教人把孟绰的整张面皮剥下来。后来孙皓降晋,在他后宫搜出十多张完好整张面皮来。晋朝的太尉贾充问他,为什么要剥人面皮?孙皓说:"有些人胁肩谄笑,一副嘴脸,厚而且韧,所以把它剥了下来以示儆惩。"明太祖朱洪武,自从消灭群雄定鼎金陵之后,为树声威,也是惯用严刑峻法的。为了整肃贪污,大小官员,凡是受贿在六千两以上的,不但枭首示众,而且要把犯人全身的皮剥下来,再用稻草把人皮塞满,挂在廨署公堂两侧,以儆贪墨。传说南京八府塘有一凶宅,就是当年剥皮刑场,地名叫皮场庙,到了成祖迁都北京,才改名八府塘的。  朱元璋狠毒嗜杀,影响所及,自成祖以下,都喜欢用些别出心裁的方法来杀人。甚至明代的巨憝权宦,土豪劣绅,也都各有私刑,简直暗无天日。翻开历史来看,明代处置人犯,花样最多,也是最残酷的。  摩登诗人林庚白,对于星象子平研究颇深。他曾经看过一本明代星象家笔记,其中有一则谈到魏忠贤凶残剥皮手法:"明熹宗时,这位星象家云游到了北京,住在曹老公庙一个锅伙里。锅伙里当然品流庞杂,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在他隔壁有五个卖吃食的小贩,围着炕桌轰饮,大家都有了几分酒意。其中一人历数魏忠贤罪状,涉及隐私,并谓苍天有眼,奸人不久必败。四个朋友,吓得发抖,劝他千万不要多言遭祸。他认为在屋内私语,奸阉虽霸道,难道耳朵真有那么长,来剥我的皮吗?谁知睡到深夜,居然真有锦衣卫人员,推门而入,把口不择言的家伙,四肢用大钉钉在门板上,连那四个人一齐锁拿到东厂胡同锦衣卫过堂。堂上坐着一位绯氅翠带的公公,敢情就是杀人不眨眼的魏忠贤,他说,'有人说我剥不了他的皮,现在看看究竟剥得了剥不了'。说完有人提进两桶沥青油,两把油刷子,一根木头棒槌来,先把口没遮拦的家伙衣服剥去,全身涂满沥青油,边涂边用木槌敲打,不久整张人皮脱体。四人跪在一旁看得屁滚尿流,吓得发呆。幸亏魏阉大发善心,四人才保住性命。"从以上记载来看,魏忠贤东厂的组织之严密,真是到了隔墙有耳、无孔不入的地步,而其用刑之酷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明末张献忠,也是出了名的嗜杀成性的魔头。他除了喜欢把妇女的纤足剁下来,堆成金莲山,以为笑乐外,对于剥人皮的经验,更是丰富老到。据说他发明了行刑时从后脑勺一刀划下来到尾椎骨,左右一撕,一整张人皮就剥了下来。他还告诉左右,羸瘠之人,有骨头没肉,筋细脂枯,剥皮最易;痴肥壮妇皮粗肉厚,脂肪丰盈,两乳最难撕掳,这种人如能剥出整体人皮而不破裂,即可列为剥皮高手。这种论调听了岂能不让人心惊胆战。  民国二十年左右,鄂北出了一个混世魔王叫樊二侉子,在襄樊一带烧杀掳掠,罪恶滔天,被他逼奸的妇女,多到不计其数。终于由武汉"绥靖公署",密派干员到老河口樊二侉子的姘妇家里,设法计诱缉捕到汉口来归案。审讯结果,毫无疑问地是将其判处死刑。襄樊一带受害的民众,认为此伧一枪毙命,实在不足解恨平愤,于是扶老携幼,一人拿着一炷香到汉口攀辕请愿,希望凌迟处死,替受害者雪耻报仇。可是民国肇兴,从前那些残酷不人道的处死刑罚,早经废止,尽管樊二侉子行为令人切齿,可也不能重施酷刑。几经军法处研商之下,在绑赴刑场之前,先给他服下麻痹性的毒药,到了刑场,已经呼吸停止魂归天国,于是用凌迟中最快速手法"快八刀"割左右上额,割两乳,断两臂,割心,断首,一共是八刀,襄樊民众才焚香鸣炮。这次面面俱到的处置,是我友戴少仑主持其事,他有好几个月,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一说起这件事,他还手心直冒汗哩!  笔者有一年到北京午门楼(所谓金凤衔诏的五凤楼)历史博物馆参观,当时该馆负责人王同义是笔者中学同窗。陈列室有一只玻璃柜,放的都是凌迟处死所用刖、刮、剜各式刀凿,一律都是红漆木把,把手上都雕着面目狰狞,可怖狴犴的鬼头。据同义兄说:"馆内文献记载,明代凌迟,有所谓寸磔,应当是三百六十刀。而权阉刘瑾凌迟处死,受害人家属送大把金银给刽子手,请多剁刘瑾几刀出出怨气,结果他一共受了四千七百刀。一个人被斫几千刀,岂不成了肉酱?如果在现在,那是法所不许的。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就在《大清律例》中明定凌迟刀数,分为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一百二十四刀四种!只准减刀,不准接受被害人家属请托,随便增刀。其实到后来,凌迟犯人,都是快八刀毙命,不是特旨,很少使用一百二十四刀这类处死了。【宫廷宴】中国历代皇朝,对于宫廷饮食记载,大都约而不详。就拿元朝饮 膳太医忽思慧编纂的《饮膳正要》来说(是一本皇家饮食著述,也是中 国饮食文学中唯一的一本官书),其中所论饮食习惯,日常以牛羊野味 酪浆为主,后来虽然灭宋继承大统,入主中原,可是因为蒙古人生长在 沙漠地带,在饮食方面,仍旧保有塞上粗迈豪放风格,每天御前菜单, 只是在鸡鸭牛羊獐麂狍上变花样,连猪肉鱼虾都很少用,更遑论水陆珍异了。明代朱元璋出身草莽,马皇后又是以勤俭朴实出名的,有这样淡 泊自励的帝后树之先声,所以后世子孙,对于饮馔方面,倒没有灵肴千 种,象肉百味,穷极恣飨的情形:不过到j’末几代皇帝,渐习骄奢淫 逸,笃信道家术f:炼汞求J、]-邪法,讲求药补食疗,饔餐御膳,顿顿离不 丌药物入馔,什么老山人参炖雏鸽,五味地黄煨猪腰,冻皮仔姜当归炖 羊蹄,枸杞杜仲氽鲤鱼……当年随园老人袁子才说:“明代宫廷饮食, [血疗饥变成却病,所谓凡菜皆治病,无药不成肴,”随同老人这几句话, 简直把明代宫廷饮膳,一语道尽了。  清朝宫廷饮食记载,从顺治以迄雍正,由于市国伊始,也都是约而 不详:及至乾隆当政,这位十全老人几度遨游大江南北,南馔珍味,无 不备尝,渐渐成了芙食专家;并且独出心裁,建立膳食档册。吴相湘教 授,就看过故宫珍藏的这类档案,自乾隆以后,大都完整。慈禧晚年,在清朝历代帝后里,算是最会享乐的了。穆宗(同治) 即位,正逢她的万寿,笔者见过当年寿膳房在养心殿伺候一桌寿筵的 菜单,菜单上写明用海屋添寿大膳桌,铺黄膳单,计:   大锅菜二品:猪肉丝炒菠菜,野味酸菜;   大碗菜四品:燕窝“寿”字红白鸭丝,燕窝“年”字三鲜肥鸡,燕窝 “如”字八仙鸭子,燕窝“意”字什锦鸡丝;   中碗菜四品:燕窝鸭条,鲜虾丸子,烩鸭腰,烩海参;   碟菜六品:燕窝炒烧鸭丝鸡泥,酱萝卜,肉丝炒翅子,酱鸭子,咸菜 炒茭白,肉丝炒鸡蛋。   照这桌寿筵来看,以件数说,不过十六品;所用材料,除了燕窝配 用六品外,所有菜式一直在鸡鸭上打转,虾只一味,鱼竟无一入馔,鱼 翅仅仅列入碟菜热炒。如此看来,所谓天府上食珍味,平心而论,比起 现在台北一桌华筵盛馔,讲材料,论花式及精巧细致,简直云泥霄壤之 别,您说对不对?   到了宣统入承大统,御膳房虽然照例整桌传膳,可是他最爱吃端 康、敬懿两位太妃每天由娘家送来的小厨房进贡的菜。到了大婚之 后、出宫之前,御膳房的菜简直不能下咽,可是恪于祖制,又不便裁撤, 逼得他先是在东兴楼包伙,后来索性吃起“撷英”的西餐来。冷炙温 羹,末代帝王的饮膳,哪还谈得上什么食膳丰华、供馔精美呢!
  •     书里说:喝惯了吴裕泰的茶,就绝对不改喝张一元。我觉得吧,我还真没那么矫情,我咋就分不出来这两家茶庄茶品的区别呢。不过吴裕泰的文化的确比张一元看起来更雅致,相比之下,感觉张一元怂爆了。但谁让我第一次买茶就在张一元呢,如果两家店同时出现在我面前,我断然会走进张一元。只是因为辗转住所,现在家旁边只有吴裕泰了。这也是幸事,重新雅致起来吧。
  •     这本书适合一边吃饭一边读,一边为书中所描述的情景流口水。唐鲁孙写这些文章的时候,已经离开北京定居台湾,虽然他常有机会重返故乡,写的大多还是战前的旧事。跟很多战后离开北京的文人一样,他们笔下的故都活色生香,美不堪言,却更让人叹息那些好日子的永远不再。时隔半个世纪,那些老字号们慢慢地又在繁华都市里重振旗鼓,但有专利商标的新老字号,总和那个旧街里慢慢烘煮一点东西的小作坊有着隔膜。连一碗三伏夏日里的酸梅汤,也是灌进塑料瓶里才卖得好价钱。我们所深深依恋的故都,只有在这些短文中的浮光掠影里,弥留一些颜色。唐鲁孙似乎不是科班出身的文人,在社会上见多识广,说话也是海阔天空。描写食物从制作过程,色泽,质地,口感,每次都有新鲜的比喻,也决不吝惜赞美之辞,能把一盘咸菜说出山珍海味的滋味来,这个是现代都市的广告业人士应该注意学习的地方。

精彩短评 (总计38条)

  •     电子书
  •     一说吃的就妙语如珠,一说别的就死气沉沉,老唐不愧是正宗吃货
  •     一个遗少的杰作。
  •     太虐了太虐了,读唐先生以京腔小品讲解各方美食,更衬托的当下的自己尸位素餐,岂敢号称吃货。1949以后政治文化丢了不要紧,怎么那么精致庞大的美食传统都丢得一干二净,难道真的像陈文茜所言,好厨子都带到台湾去了吗。
  •     掌故颇多,文字太油。
  •     吃的描写,一是唐鲁孙先生,二是汪曾祺先生,看了多少遍还依然看不厌
  •     纪念那些或失传或虽流传下来但已经面目全非的美食。
  •     看完后非常怀旧,那才是生活
  •     吃的 摄影 戏曲 画作 影视 从商 懂得真多
  •     随便读读蛮有趣
  •     读的馋虫发作了
  •     2009年3月阅读。唐鲁孙全集11本,全都好看。
  •     “味永”这两个字好到没话说
  •     老北京的日子, 他怎么就记得那么清楚呢...
  •     祖上也是阔过的,所以,见过些世面。
  •     美味珍馐大杂烩,故人逸事多艺人,风俗掌故宫廷事,说东道西无不谈。
  •     文笔+见识+资本,谈吃的,现当代无出其右了。
  •     推荐给每一个想要当美食编辑的人,这本书中描写的吃食和文化轻松诙谐,有据有证,都是干货,而非都市文那种矫饰媚俗。尤其是写到上海部分,特别喜欢,吃的写的没有北平部分精彩,但是描述了很多电影界内幕和八卦,比如悲剧艳星张织云,好看。
  •     2005年7月10日 天津。伊秉绶(字墨卿)是福建汀州人,乾隆年间进士,做过广东惠州、江苏扬州知府…除了伊府面外,还发明了扬州炒饭。…炒饭所用的米必用洋籼,也就是西贡暹罗米,取其松散而少黏性,油不要多,饭要炒得透。除了鸡蛋葱花之外,要加上小河虾,选纽扣般大小者为度,过大则肉老而挡口了。另外,金华火腿切细末同炒,这是真正的扬州炒饭,后来广州香港的酒家饭馆都卖扬州炒饭,虾仁大如现在的一元硬币,火腿末变成叉烧了,还愣说是扬州炒饭,伊墨老地下有知宁不笑杀。P18-19,2005年1月第1版
  •     这些吃食恐怕是再也难见了
  •     旧北平生活描述宛在眼前,但是读完只能记住梗概,不像小时候,虽然书少,但读完每字都在心里。 同样讲北京民俗,里面提到的深宅大院的民俗和老舍笔下大杂院的民俗真是天上地下。
  •     美好生活。不过我不太会吃,相比美食部分,我更喜欢民俗和东西文化部分。
  •     被吃货推荐的一本吃货著作
  •     掌故轶事什么的,我喜欢。
  •     这本说食物的内容倒不多,大多是人情掌故。这么说来某倒是挺喜欢第三辑风俗掌故的,有考据,但不拘泥。而吃的第一辑是以地方为中心写食物,倒也好看。
  •     听老人娓娓道来
  •     只看他写的美食部分。不愧是走南闯北的人,各地美食和民俗都如数家珍。
  •     不及汪曾祺
  •     美食佳酿,风景故物,文学戏曲电影摄影烟酒,无不通达,读之开怀,亦兴向往。
  •     写的是民国的所见,所闻。唐鲁孙老先生以一个“道听途说”和亲身经历的角度写了一段段往事。虽是往事,但不琐碎,更多的了解那些远离我们的风俗,那些人和事
  •     美好的生活散文
  •     对比他和梁实秋。梁是大师,但是只用日常用语,唐反倒有很多生造字,旧时语汇。文字给架空,虚浮了。食文有实物拽着,还好能落地。另外很钦佩他钩沉逸闻的见识
  •     仰望的贵族吃食年代
  •     这信息量……活脱脱一本晚清民国辞典。
  •     一代馋人,吃遍南北,49后只能憋屈在台湾遥想内地美食,想一想都替他愁得慌啊~
  •     前半本很好看,后半本强作公知的文章可以直接忽略
  •     他还相信狐狸精
  •     愈讀愈覺舊食的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