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79年03月
ISBN:9787020022335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页数:477页页

内容概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书籍目录

目次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作者简介

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贵族青年聂赫留道夫诱□姑母家中养女、农家姑娘卡秋莎·玛斯洛娃,导致她沦为妓女;而当她被诬为谋财害命时,他却以陪审员身份出席法庭审判她。这看似巧合的事件,在当时社会却有典型意义。小说一方面表现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题──精神觉醒和离家出走;主要方面则是借聂赫留道夫的经历和见闻,展示从城市到农村的社会阴暗面,对政府、法庭、监狱、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不过,作品的后面部分,渐渐突出了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托尔斯泰的力量和弱点,在这里得到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


 复活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3条)

  •     我们这个社会其实总是这样的吧。在我们身边,能直截了当,毫无忌惮交流心事的少之又少,却充斥着一群群从外表到骨子里都怀揣“利己主义”,仍自信表演自己是多么的友善。在我们身边,虚怀若谷,掂量出自己几斤几两的人几乎绝迹,随处可见的是一群群崇尚自己思想,还要“强奸人意”,还要洋洋得意的表情。在我们身边,应该没有人不把金钱和权力作为衡量一个人和一件事的标准。吐沫横飞的讨论中没有了铜臭就不能显摆出这个话题的伟大意义。其实我们就是这样的人。做一个不虚伪,不浮躁的人太难了,因为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假惺惺。所以作为普通人你很难站在高处去俯瞰这个世界,因而强求自己过得真实一点的确很难。幸好,伟大的人还是有的,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认清这个社会不难,写出这个社会也不难,唯一难的就是后来人能否从《复活》里读出一二。想想,确实很难,浮躁的我们哪还有功夫拿起名著来受“再教育”呀!而且,如果你已经很好的契合了这个世界而不会感到一丝迷惘的话,文字的力量也很难撼动你这“既得利益者”的世界观了吧。《复活》这个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贵族主人公涅赫柳多夫也曾和无数天真少年一样,对生活充满了卡通式美好认识,可经历成长,渐渐发现自己“高富帅”的贵族地位早就注定应该过一种随波逐流的“风流生活”。沾染上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后,自己曾纯洁爱慕过的女佣人马斯洛娃也普普通通的玩物,使她怀孕后掏出一百卢布就当作了事。过了很久,当身为社会栋梁之才的涅赫柳多夫作为陪审员出现在一桩被诬告的妓女偷窃案上时候,眼前的犯人就是当年自己始乱终弃的马斯洛娃……当年自己认为无伤大雅的举动,成为了她堕落的源头。涅赫柳多夫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路,不仅仅要拯救马斯洛娃,也要洗涤自己:放弃自己剥削地主的权利,找到真正公平,明亮的生活意义。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多的是主人公自我救赎的演绎。这种经历必定是无比苦痛和折磨,主人公用了不到一年,而托尔斯泰则用了整整一生。作为大师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这本书凝结了他最后的“心灵理想”。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托尔斯泰告诫希望保持纯真的人:首先,要有爱心去对任何人。其次,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有罪,你首先要反省自己,不要居高临下的苛责别人。最后,圈子的大小,决定了你是非观的大小,不要对任何权威信服,有时候你认为对的东西可能正是自己无知的表现。写的有点乱。
  •     在十年前的某段时间里,我曾疯狂阅读过许多西方名著。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牛虻》和《茶花女》之类,而《复活》是根本看不懂的,没能读完。仅仅单从书名上联想出了一幅壮美的凤凰涅槃的画面,还一直以为书中的某位主角会很有意义的离世,“虽死犹生”达到“复活”的境界。选择在这个夏末秋初的几个凉夜里重读《复活》,只因为前几日偶然读到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关于“灵魂的扫除”那段话:“……他感到他的内心生活疲沓了,有时甚至停顿了,就着手把堆积在他的灵魂里而成为这种停顿的原因的垃圾统统清除出去。”读罢此言我深有共鸣,不历经反省,我又怎么会知道我们的灵魂如此善于藏污纳垢。一旦疏于清理,不知不觉中她便滋生病毒。尤其当我恍然回首审视自身之际,深深体会到了大师所言的“心惊肉跳”。托尔斯泰出身贵族,曾有资料显示他年轻时生活放浪。据说《复活》是以真实故事为蓝本而创作,涅赫柳多夫虽然不是托尔斯泰,但也确实与他同属于沙俄剥削阶级。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却终身致力于用文学作品抨击、揭露、推翻自身的阶级,我以为这是伟大的。摒弃政治因素,我不喜欢谈政治。就思想的修为而言,一个人,要明澈到什么地步,才看得清楚被自己安然享受的东西竟然是罪恶?涅赫柳多夫的堕落,源自于社会和环境。我以为,无论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形态,这样的堕落都是存在的。要说差异,不外乎堕落人群的数量和堕落的速度。19世纪的沙俄与21世纪的中国,看似跨越时间空间地域文化,但细读大师的作品,回望我们周围的人群,感觉不外乎如此。满街都是涅赫柳多夫,堕落前的涅赫柳多夫,堕落后的涅赫柳多夫,唯独忏悔赎罪中的涅赫柳多夫少之又少。人生之初,心灵总是纯净、纤尘不染的。可是也正因为这种纯净、这份单薄,使得邪恶更容易随意污染。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无论教会、教堂还是法律、法庭和监狱,都变成滋生邪恶的场所。托尔斯泰说,人根本不配惩罚人,这与某位哲学大师所言“人根本不配统治人”异曲同工。今日读到《庄子》的《马蹄》篇,说马之所以学的奸淫狡诈根本就是因为伯乐,似乎也与托尔斯泰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反而是因为法庭和监狱的思想相近。托尔斯泰和庄子的思想有些地方是相通的,他们认为人本来是淳朴简单的,正是因为统治阶级为了以武力(刑法)、以所谓礼教(法律)胁迫人们的言行,才造成人与人之间如此多的罪恶和悲惨命运。托尔斯泰还尖锐地指出了统治阶级爪牙存在的意义:即使是有正义有理想懂得人与人之间怜悯的“善意的人”,一旦进入统治阶级,也会变得残忍、麻木,成为草菅人命,中饱私囊的“邪恶的人”。多么可怕!!其实古往今来,莫不如此。四十多万字里,最令我忍俊不禁却笑中有泪的是那段关于“领圣餐”的精彩描写。我喜欢的幽默是冷幽默,比如用正正经经的文字,细致地描绘出一幅荒诞无比的画面。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似乎是西方世界一直以来的现象。不过回想一下我们国家最见惯不惊的佛教和道教,那样精深博大的哲学思想,最终却落到被人们焚香化纸祈求今生名利和来世福禄的工具,多么可笑可悲。虚伪的传教士,遍布世界各处,只不过称谓各异而已。托尔斯泰在小说的最后,隐约暗示的“天堂”,最终还是归于宗教。只不过,在他的心目中,这大概是真的“上帝”和真的“宗教”。读到最后,我几乎可以那样清晰地感受到托尔斯泰的思想,他反对一切统治。他的理想是每个人都用《圣经》来约束自己的灵魂和行为,最终人间似天堂。这跟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是不是相近呢?这样的画面是美好的,但确实,多多少少有些不实际。人不配统治人,可是我们又找不到神在哪里。或者,是不是,即便是神,一旦做了统治阶级,也会变成人呢?甚至是残忍麻木的人?我以为,从来就没有清白的政治。但灵魂的复活是绝对存在的,不断自省、不断修为,到达我们在最纯真年代所向往的那般境界。涅赫柳多夫做得到,我们也做得到。圣人超度众生,凡人拯救自我。
  •     在我印象中 俄国文学作品总喜欢和革命有关 习惯性将俄国文学作品归类于鲁迅那一类革命政治家写的文 枯燥 沉重 而且俄罗斯给我感觉是一个身负苦难但绝不悲天悯人的民族 也就很少读俄国作品 但是读托翁的复活 一路读下来 确实是非常不错的 我想 这应该归功于翻译的功劳读的是很早以前买的旧书 据说俄语是非常难翻译的语言 但是汝龙译本却非常不错 语言相当流畅精彩 在此向译者致敬 之前碰到太多翻译得很糟糕让人冒火的外国文学作品 因为译者优秀的翻译 所以复活这本书还是有让人读下去的动力 书中很多东西 就算是放到现在 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其实抛开背后托翁表达的一些比较有哲理的思想 复活这本书完全可以当做一本现代言情小说来看:有钱人家富公子年轻时玩弄诱奸漂亮女佣至其怀孕 女主在被男主不负责任抛弃后沦为妓女 五年后男主在庭审上重遇被告女主 为了弥补曾经对女主造成的伤害 从而发生一系列心灵上的巨变 尼玛啊 托翁原来是写狗血剧的高手啊这本书真的还是非常不错的 书里有太多发人深思的哲理的话了 似乎很多问题总喜欢在圣经里找到答案 托翁的复活也不例外 最后全书结尾也是从几个圣经故事里找到了答案特别讨厌书结尾一个叫李明滨的人写的后记 完全把托翁在书中要表达的意思理解错了 托翁并不是说不从革命找到出路 并不是不赞成暴力革命 托翁是站在一种高度来看待一切事物 本来事物都是具备双面矛盾 这在托翁身上借助主人公也表达的一清二楚 托翁借助圣经故事 告诉人们要宽恕 怜悯 这是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天性 福音书里有很多最原始最简单的真理 答案就在那里 并不就意味着不革命 这完全是两回事 而那个写后记的人非要把这两者扯到一起 还说托翁有局限性 还引用列宁的文献来证明 我只想说 不管是那个写复活后记的 还是列命 他们都没有真正读懂托翁在复活这本书中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我倒是挺欣赏最后渡船边那个老人表达的观点复活这本书 不管是人物 景物 心理等等 描写的非常细腻 感觉像是看电影一样非常具有画面感 尤其是主人公的所思所想 他眼前所见的风景 人物 同时思想不乏深度 有困惑 真实感很强 有时侯会有一种读萌芽杂志的错觉 虽然最后男女主的感情不了了之 但其他牵扯出来的东西却表达地深受我的赞同 唯一觉得遗憾的地方是 对女主玛丝珞娃的刻画不够深入 后面几乎很少写到她的心理变化 但是前面却大篇幅渲染 这样是否有些头重脚轻了呢再次想表达一下 复活这本书必须得益于译者汝龙优秀深厚的文字功底 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么一本优秀的《复活》 再次向译者致敬 如果换做一个不负责任 文学素养不高的人来翻译复活 就不会有这种美感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第一段就这么牛。仅凭第一段,力冈完胜草婴。有些段落有些重复,如副典狱长重复介绍三次了,每次都像初次登场一样。感觉不像战争与和平那么精雕细琢。毒药与脏水,这种类似的批判真过瘾。蜜蜂的比喻又出现多次。最后怎么以宗教收尾了,不过还好娜塔莎没有病死。从出现伤寒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了。
  •     文本内容太丰富,超出了一部小说应该有的想象。尝试想象把故事背景搬到当下的天朝,差不多可以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
  •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
  •     美丽的妓女喀秋莎的故事,讲述了她的爱情和人生历程,托尔斯泰的笔法细腻柔滑,描写动人。
  •     高中课标 没太看懂 不能原谅
  •     如果一件事让自己违背内心,那么就不要开始,如果做了一件让自己愧疚、悔恨的事,要去弥补。背负的感觉太难了。
  •     初中看过的一本小说,当时还挺有感触的。
  •     在复活的路上,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胜过肉体的痛。而女主在复活的路上内心平静很多,这就是因与果吧。多做善事,求得内心平静。
  •     剧情忘了……
  •     到达病态的心理剖析
  •     粗鄙之人,看完只觉得一个人要想浪浪子回头估计没有这么简单吧…
  •     羽生晴树
  •     托尔斯泰通过这本小说表达的某些理念,我还是持保留意见。
  •     还可以啦,高中读的时候居然很感动
  •     12岁
  •     在我狭隘的心里是有很不希望女主重新爱上男主的,仅仅是"复活"就好了。
  •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一部作品,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是一个上层男爵跟穷苦姑娘的爱情故事,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有些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例如爱情,例如自由,例如信仰,即使穿越了一百多年,作者笔下的细腻的情感跟思想活动都能直击你的内心,里面讲到聂赫留朵夫跟玛丝多娃那爱情产生的刹那的描写,非常生动,在他对着她喊我要娶你的时候,竟要止不住的落泪。 这本书充满了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对世界, 对苦难, 对恶, 对善, 对人, 对上帝的深刻思索. 在最后,竟然讲到了三体,让我颇为吃惊。也是一大惊喜之一。
  •     读的最艰难的一本书,水平还不够
  •     我觉得可以有8.5:)
  •     连续读完的托翁第三部长篇。体制之错,人性之恶,宗教之光。除了第三点略带遗憾,但无伤大雅。是时候向托翁脱帽致敬了。
  •     印象深刻,值得读
  •     觉醒
  •     当年初中看的时候确实是看不明白,现在再看这种救赎的文字 确实也别有感悟
  •     视角还是宏大的
  •     我就是没咋看懂...
  •     三年级的读物,看懂字看不懂内容,记忆是有的,人物也记得,启蒙是玉宝哥
  •     若卡秋莎碰到理直气壮的聂赫留朵夫又该如何自处,精神斗争变化很细。宽恕自己吧卡秋莎。
  •     高中迷迷糊糊看完了
  •     17 3.5
  •     读完这本书感觉平平,但内容自然是没话说,但在我看来呢,很多当官的以及那些贵族男人似乎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他的话他的行为都像是一个人,可能是我读的不精不透,但我总感觉这样的相同反而更妙:他们在一个做着错事而不自知的大熔炉里炼的自己都不是自己了,贪婪奢侈恋权功利自以为是自视清高。
  •     真实,把人性的自私和善良的矛盾描绘的淋漓尽致
  •     今天算是终于看完了。。女主真的,自从男主出现之后就一路倒霉,托尔斯泰也是够狠,用一大段连贯的叙事集中写女主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个人觉得,结局男主的忏悔实在不足以弥补女主的悲剧。
  •     利他主义与自我完善。
  •     没怎么看懂,人物内心的独白太多。只喜欢一句话,死者是生者的悲哀。
  •     13:不悲不喜的离别,却是哽咽着的难受。我的心随着聂赫留朵夫颤抖,读完真的很压抑。对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来说是一场复活,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
  •     对弱者的同情 对统治者的愤恨 对贵族的憎恶 对革命者的敬意 对官办教会的蔑视 呼之欲出
  •     读完了复活,故事很简单,但是却是很厚重的文学,大家的文字往往是质朴却深刻的。聂赫留朵夫在复活,玛丝洛娃也在复活,但是有些地方还带着一些矇昧,比如对于神学的启示,俄罗斯性格高尚到极致或是卑贱到极致,与背叛一起看,才有所感
  •     小学唯二喜欢的俄国文学 另一个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都被我翻烂了
  •     列夫托尔斯泰有这样的觉悟,在那个时代是很伟大的。列宁时代才真正开启了土地回归农民,解决了土地的问题。列夫托尔斯泰的男主角自从看了女主角的遭遇后,了解了民情一步一步得到了思想上的觉悟,不再一味沉溺于剥削人,把农民不当人的地主社会,少年时代的他回来了。
  •     用恶来制恶只能把人变成野兽,唯一的方法是宽恕…书的最后部分变成了宣传福音这点不太能理解…
  •     经典值得尊重!
  •     3.5星。整体读下来,感觉就是苍白空洞的内心戏。王安忆老师在《心灵世界》里复述的几个动人的细节在原作里看到时,都大感失望。以为这本书会表达出事物的复杂性和困难,结果不过是多分几类罢了……明明这个主题有那么多细微之处可写。各个方面让我觉得不如陀氏。
  •     小学读的,哭的要死,妈妈半信半疑问我看的懂嘛,我点点头,看的懂。
  •     好长啊 还剩一半的故事
  •     喜欢
  •     忏悔
  •     没有读完,一半。
  •     地主阶级革命意识的苏醒。政治要都能这么生动地讲解,人们哪会抵触呢?
  •     总记得自己读过,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
  •     启示性很强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