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影响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出版日期:2012-9
ISBN:9787115290335
作者:戴维·迈尔斯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假设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大街上有个人一下公交车就疯狂地跑起来,也许是他与情人约会迟到了,也许是着急参加一场重要的会议。不管什么原因,反正他在大街上向东狂奔而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肥胖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究竟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大街上2000 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一从众的场面引发我们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  1、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行为常常如此一致?  2、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行为?  3、哪些人更可能表现出从众行为?  4、哪些人更可能抵制从众的压力?  5、从众是否就代表着唯唯诺诺?从众是否包含有“群体团结性”和“社会敏感性”的成分?  先让我们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从众有益还是有害?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但是,就大多数人共同的价值观而言,从众有时有害(有些人因为从众而酒后开车或参加种族歧视活动),有时有益(从众可以阻止人们在剧院排队买票时插队),有时却又无关紧要(例如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  “从众”一词其实并不含有消极的价值判断。如果某位美国人偶尔听到有人说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从众者”,他会有什么感受?可能会有受伤感,因为西方文化并不赞赏屈从于同伴压力。所以,北美和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家给从众贴上了消极的标签(顺从、屈从、服从)而不是赋予积极的含义(社会敏感性、反应性、团队合作精神),这反映的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文化。  在日本,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自我控制、宽容和成熟的象征。兰斯·莫罗观察发现,“无论在日本的什么地方,你都可以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感,这种平静来自人们确切知道彼此之间的相互期待。”  我们会根据道德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判断的标签(这里标签是指为了区分事物而给出的说明性的称谓——编者注)。对少数投票反对伊拉克战争的立法者,人们把他们看成是“独立的”和“内控的”人,但是对少数投票反对公民权利的立法者而言,人们把他们看成是“反动的”和“自我中心的”人。标签既能描述事物,也能评价事物,它无处不在。不用标签,我们便无法讨论从众行为。所以,我们先要弄清楚下列标签的含义:从众、顺从和接纳。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戴维·迈尔斯能将严谨、复杂的心理科学知识,阐释得如此准确、生动,恐怕当今无人能出其右。——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作者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这本书是少数几本真正把各个学科的相关论述与社会心理科学有关人际冲突的理论和发现结合起来的论著,即使是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也会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描述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彭凯平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当我最初应邀撰写本书时,我立刻想到此书应该具有坚实的科学性和温暖的人性,具有事实精确性和智力启发性。作为作者,传播这门学科的知识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我的礼物给你带来了任何的愉悦、激励和充实感的话,我的快乐就会倍增。——《看不见的影响力》作者 戴维·迈尔斯

内容概要

戴维•迈尔斯
当今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在美国Hope College担任了30余年心理学教授。作为一名杰出的研究者,他因对群体极化的研究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高尔顿•奥尔波特奖。迈尔斯曾在30多种科学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包括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他所撰写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均是各自领域最畅销的教科书,全球1200多万学生在用它来学习心理学。
乐国安
1946年生,现为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心理学家委员 会 (ICP) 会员、美国心理学会外籍会员。《心理学报》和《心理学探新》编委、《社会心理研究》副主编、《心理与行为研究》副主编。
侯玉波
1968年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香港青年协会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跨文化比较和领导研究。
郑全全
1948年生,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为浙江省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心理学会理事。全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心理学会会员。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多项。

书籍目录

1 从众的经典研究 ........................................................................... 17
谢里夫的规范形成研究 ................................................................18
阿施的群体压力研究 ....................................................................25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30
影响人们服从的因素 ....................................................................37
对经典研究的反思 ........................................................................44
2 预测从众的因素 ........................................................................... 60
群体规模 ........................................................................................61
一致性 ............................................................................................62
凝聚力 ............................................................................................64
地 位 ............................................................................................67
公开的反应 ....................................................................................69
事前承诺 ........................................................................................69
3 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 ................................................................... 74
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 ....................................................................75
4 从众的个体差异 ........................................................................... 80
个 性 ............................................................................................81
文 化 ............................................................................................86
5 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 89
逆 反 ............................................................................................90
坚持独特性 ....................................................................................92
个人后记:因为你是社区中一员 ................................................97
说 服............................................................................... 101
6 说服的路径 ................................................................................. 108
中心路径 ......................................................................................110
外周路径 ......................................................................................111
7 说服的要素 ................................................................................. 115
说服者:信息的传达方 ..............................................................116
说服内容:信息特点 ..................................................................125
说服渠道 ......................................................................................144
说服对象:信息的接受方 ..........................................................153
8 现实生活中的说服:邪教的洗脑方法 ..................................... 164
态度依从行为 ..............................................................................169
邪教有说服力的因素 ..................................................................171
群体效应 ......................................................................................174
9 抵制说服的方法 ......................................................................... 178
加强个人承诺 ..............................................................................179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免疫计划 ..................................................183
态度免疫的意义 ..........................................................................189
个人后记:开明但不幼稚 ..........................................................191
群体影响........................................................................... 193
10 社会助长作用:他人在场的影响 ........................................ 197
纯粹他人在场 .........................................................................198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 .....................................................204
他人在场引起唤醒的原因 .....................................................207
11 社会懈怠:群体中的个体减少努力 .................................... 213
人多未必力量大 .....................................................................214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 .........................................................219
12 去个体化:群体中的个体失去自我感 ................................ 224
法不责众:群体失控 .............................................................225
弱化自我意识 .........................................................................235
13 群体极化:群体对个体观点的强化 .................................... 238
“风险转移”的案例 ...............................................................239
群体讨论对个体观点的强化 .................................................242
对极化的解释 .........................................................................250
14 群体思维:群体对决策的影响 ............................................ 257
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260
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266
预防群体思维 .........................................................................271
群体问题解决 .........................................................................274
15 少数派影响:个体对群体的影响 ........................................ 278
一 致 性 ...................................................................................280
自 信 .....................................................................................281
从多数派中叛离 .....................................................................282
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285
个人后记:群体的利弊 .........................................................289
编者后记.............................................................................................. 291

编辑推荐

  1. 人多一定力量大吗?  2. 如何才能有效地说服他人?  3. 什么样的广告最能打动消费者?  4. 哪些神秘的力量会影响你违心地从众?  5. 为什么有些人对邪教和传销深信不疑?  6. 他人在场观察究竟是促进还是妨碍你的行为?  7. 紧密团结的群体为什么在决策时反而更容易犯错误?  8. 希特勒究竟是特例还是共性,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希特勒吗?  9. 为什么球迷独处时很可爱,但集结在一起就会走极端,频频爆发暴力冲突?  10. ……  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海报:

作者简介

《看不见的影响力》内容简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提到在经济活动中,正是市场——这只无形的“看不见的手”,调节着供给与需求,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同样,在社会生活领域,也存在着影响我们而我们却不自知的力量。这些力量是什么,有多强大?《看不见的影响力》重点介绍这些看似无形却又影响我们的信念、推动我们行动的力量,包括违心地附和他人意见的从众行为;说服他人的基本原理及影响说服效果的各种无形手段;群体情境对个体行为的无形影响、群体极化、群体思维等内容。
《看不见的影响力》改编自戴维•迈尔斯的畅销教材《社会心理学》(第8版)。戴维•迈尔斯以其“科学的严谨性兼具人性温暖”的写作风格,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影响力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看不见的影响力》分为三个主题,“从众”介绍了从众的经典研究、预测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了从众的个体差异,探讨了抵制从众的方法。“服从”介绍了说服的路径、要素,分析了邪教的洗脑手段,探讨了抵制说服的方法。“群体影响”比较了两种相反的社会作用:社会助长和社会懈怠,分析了去个体化现象,探讨了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对决策的影响等。为了更贴近读者,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优秀的心理学成果,我们剔除了原著中过于学术性的内容和元素,撷取了读者感兴趣的有意思的主题,增添了一些插图、引言、脚注,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了当今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影响的科学研究。
《看不见的影响力》论述精练生动,编排图文并茂,语言雅俗共赏,是社会影响方面难得一见的经典之作。《看不见的影响力》内容丰富,不仅涵盖了西奥迪尼《影响力》关于说服的主要内容,而且还囊括了从众、群体思维等因素,并且论述更为精练生动、权威深刻。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戴维•迈尔斯的文笔优美睿智,既适合社会心理学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阅读,即使对于没有心理学背景的读者,读起来也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

图书封面


 看不见的影响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个人心智的形成都与他的成长环境以及接触的人与事有所关联,处于社会生活的我们摆脱不了外在的影响。市场是“看不见的手”,调控着经济活动;群体亦能伸出“看不见的手”,抓住我们不让游离其外。记得当时读《乌合之众》的情形,我觉得自己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想要努力的摆脱群体的控制,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寻找到自我。可是,哪能摆脱的开呢?人是社会型动物,注定生活在群体之中。你可以拥有广泛的人际圈,也可以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圈子里,我们都成为了圈内人,一举一动都与他人有了关联。一旦与人接触,很多事情就变得相当微妙了。此书通过三方面来描述那“看不见的影响力”,让那飘渺无形之物渐渐变得清晰明朗,迷雾拨开,阳光灿烂。从“从众”到“说服”再到“群体影响”,循序渐进。此书改编自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让一本厚厚的心理学教材精简,呈现在了众多普通读者的面前,让学术化的知识普及化,书中提及了很多的实验,都极具趣味性,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心理学产生兴趣。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不能视群体为洪水猛兽,一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努力摆脱群体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要融入群体之中,寻找共同进步之路径。
  •     从众  从众(conformity)是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一般分为三种:靠外在力量而表现出的从中行为叫做顺从(compliance)(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叫做服从(obedience);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接纳(acceptance)。前两种是表面上与群体相一致而内心并不赞同,后一种不仅在心动上而且也在信念上与社会压力保持一致。除非我们觉得对自己的行为没有任何责任,否则,我们通常会赞成自己坚持做的事情。  什么是经典的从众研究  三组经典实验展示了研究者如何研究从众的。谢里夫光查到,他人的判断会影响人们对光点移动距离的错觉估计。就这样形成了“正确”答案的规范,并且该规范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在一批一批研究参与者中流传下来。这种实验暗示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暗示。  所罗门·阿施设计的实验任务非常清晰,不像谢里夫采用的是模糊任务。阿施先让实验者听到其他人做出三条线段中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相等的判断,然后自己做出判断。当其他人一致地给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后,结果发现有37%的实验者会从众。  谢里夫的程序引发了接纳;另一方面,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引发了顺从的极端表现形式——服从。在最理想的条件下——合法、近距离的命令者、遥远的受害者以及没有一个不服从的榜样——65%的成年男性参与者完全服从命令,对隔壁发出尖叫的、无辜的受害者实施具有伤害的电击。  这些经典的实验解释了社会力量的潜能和顺从导致接纳的容易成都。罪恶不只是美好世界中坏人的行为,而且也可能是强有力的情境诱使人们对谬误的从众或向残忍屈服投降的结果。  经典的从众实验解答了一些问题,但也提出了另一些问题:(1)人们有时从众,有时不从众,那么他们什么时候从众?(2)为什么人们会从众?为什么他们不忽视群体“做真实的自己”呢?(3)是否有一种人特别容易从众?接下来让我们依次来探讨这些问题。  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利用从众实验程序,研究者考察了从众产生的环境条件。某些情境看起来特别有影响力。例如,从众会受到群体特征的影响。当面临意见一致的、3个或更多个有吸引力的、地位高的人时,人们最容易从众。如果个体是在公众场合作出反应并且没有做出事先承诺,那么人们也最容易从众。  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实验表明人们之所以从众主要出自两个理由。规范影响来自于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来自于其他人为自己提供事实证据。当公开作出反应时从众程度较大,这反映出规范的影响力。当遇到难以决策的任务时从众程度也比较大,这反映出信息的影响力。  谁会从众  “谁会从众?”这个问题没有找到确定的答案。一般人格测验分数无法准确地预测个体的特定从众行为,但却是个体一般从众倾向(和其他社会行为)较好的预测指标。特质效应在“微弱的”情境中显得最为强有力,在这种情境中社会力量并不比个性差异占绝对优势。虽然从众和服从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文化却使人们表现出或多或少的社会敏感性。  什我们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  逆反(reactance):人们确实采取行动来保护他们的自由感,努力限制人们的自由常常会导致反从众和一种称作“回飞镖”的效应。我们并不是追求某种独特性,而是追求正确方向上的独特性。我们要求不只是与众人不同,而是要好于众人。  社会心理学家强调社会压力的重要性,因此必然强调人的力量。我们并不是玩偶。当社会强制变得非常明显时,人们常常会表现出逆反心理——为了恢复自由感而公然蔑视强制力量的动机。当群体所有成员同时表现出逆反心理时,其结果便是反叛。  与群体偏离太远,我们会感到不舒服,但是我们也不想和其他人太一致。于是,我们就会以那种坚持自己独特性个性的方式行事。在群体中,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作为个体,我们需要平衡自己的独立性需要和依恋需要,私密性和公共性,个体性和社会同一性。说服  说服(persuasion):说服有利有弊。说服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信息背后的目的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对好坏的判断。我们称不好的说服为“灌输”,而好的说服则为“教育”。与灌输相比,教育以事实为基础,并且较少使用强制手段。我们的观点总是有一定来源的,因此,无论是教育还是灌输,说服都是不可避免的。  说服的途径有哪些  有时候说服是发生在人们关注某个论题并且对其做出积极思考的时候。当人们自然而然地对论点进行分析时,使用的是说服的“中心途径”。如果论题没有引发个体作出系统的思考,个体只是根据一些具有偶然提示性的线索下定论时,说服会通过速度更快的“外周途径”发生。由于中心途径的说服更具理性,因此更加持久,也更有可能改变行为。  说服的要素有哪些  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六大原则:  1)权威性:而你们会听从可行的专家。建立你的专业知识,确定你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你说服过的人。  2)偏好:人们对自己所喜欢食物的反应更加积极。赢得朋友并且影响他人,在相似兴趣的基础上建立联系,当众公开表扬。  3)社会证明:人们利用他人的例子来证实自己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利用“同辈力量”——让那些受尊敬者指引方向。  4)互惠性:人们感觉自己应该去回报所得到过的东西,  5)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公开作出的承诺。让别人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或者说出来。不要说“请在......情况下做这件事”,而要通过提问引发肯定的回答。  6)珍奇性:物以稀为贵。真诚地强调信息或者机会的唯一性。  说服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1)传达者;2)信息内容;3)沟通渠道;4)听众  谁是发言者? 可靠的传达者给人的感觉就是值得信赖的专家。那些讲话预期果断、语速较快并直视听众眼睛的人通常较为可信。那些特与个人利益相悖观点的人也会让人产生同样的感觉。一个具有吸引力的信息传达者在品位和个人价值方面也非常有效。  说了些什么? 当一条信息与好心情联系起来的时候会更有说服力。人们在情绪好的时候一般会做出更多更为爽快、不假思索的判断。而一些引起恐惧心理的信息也同样有效,如果信息接收者能够采取预防行为的话,则更是如此。  一种信息与听众已有观念之间会产生怎样的差异,取决于传达者的可信度。而究竟是单方面信息还是双方面信息更有说服力取决于:如果听众已经赞成该信息,而且过后不大可能会考虑相反的意见,那么单方面的观点可能更有效。而当听众心思较为缜密或者并不赞同该信息时,那么包含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则更为有效。  当涉及某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时,观点出现的哪种顺序会更有优势呢?最具普遍性的结论就是首因效应。但是如果观点之间存在时间间隔,那么较早呈现的信息作用会减小;如果在第二条信息呈现完后立即作出判断,那么对于该信息的印象还很清晰,很可能会出现近因效应。  沟通渠道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信息是如何被传达和交流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通常都是最有效的。然而对于复杂难懂的信息来说,书面文字媒介则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对于复杂难懂的信息来说,书面文字媒介则是卓有成效的。当问题无关紧要(例如该买哪个牌子的阿司匹林)或情境比较陌生(如在两个不知名的候选人之间做出选择)时,大众传媒则较为有效。  观众 最后,信息的接收者也很重要。听众们接受信息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他们是在考虑有力的想法还是想做出反驳?他们是否被事先警示过了?此外听众的年龄也有影响作用。对人们做过长期反复调查的研究者们发现,年轻人态度的稳定性较差。  现实生活中的说服:邪教(cults)是如何进行精神灌输的  宗教邪教的成功让我们有机会见识了强有力的说服过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种成功看来是源于对行为承诺的强调,运用有效的说服原则,以及将人们孤立在思想同化的团体中。  应该如何抵制被说服  人们应该如何抵制被说服呢?预先公布自己的立场(这可能是受到别人对自己立场轻微的攻击而引发出来的),会导致个体抵制随后的劝说。温和的攻击还可以起到免疫的作用,使个体对可能到来的更强烈的攻击做好反驳的准备。结论看似矛盾:加强现有态度的方法之一竟然是对其发出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强度必须适中,不至于颠覆其以后的观点。  总结:开明但不要天真  作为说服的接收者,我们人类的任务就是在天真轻信和愤世嫉俗之间求生存,有人认为,容易被说服是人类的一个弱点。我们主张“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但是,拒绝一切信息的影响到底是一种优点呢,还是一种对狂热的掩盖?我们如何让能够在保持其谦卑和开明的同时,对说服进行批判性思考呢?  作为开明的人,我们可以假设自己所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某方面都可以充当我们的指导老师。我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有某种超越我的专长,因此总有可以教给我的东西。当我们建立联系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从这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并且能够与他分享我所拥有的知识来作为回报。  作为批判性的思考者,我们可以从预防研究中得到启示。你是否想在接触确凿的信息之前就建立对说服的防御机制?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和批判性的思考者吧。强迫自己与之争论。听完一次政治演说之后,与别人一起讨论。换句话说,不要光听,还要做出反应。如果该信息经不起仔细推敲,那么它就再糟糕也不过如此。如果禁得起推敲的话,它对你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持久。群体影响  群体(group):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群体成员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作是“我们”而不是“他们”。群体的存在可能有许多理由——为了满足归属的需要,为了提供信息,为了给予报酬,为了实现目标等等。  社会助长作用:我们是怎样受他人在场影响的  他人在场问题是社会心理学家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对于该问题的早期研究发现,观察者或者共事者的存在会提高个体的作业成绩。另一些人则发现他人在场会降低个体的作业成绩。扎伊翁茨用一个知名的实验心理学定律吧这些发现融合了起来。这个定律即是: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的作业成绩。  然而,我们为什么会因为他人的在场而被唤起呢?实验表明:这种唤起部分来自己评价顾忌,部分来自己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当前任务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另一些实验(包括一些动物实验)表明,即使我们不存在评价顾忌或者分心,仅仅是他人在场也会引起唤起的。  社会懈怠: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吗  社会助长研究的是个人作业成绩能得以单独评价的任务中人们的行为表现。然而,在许多工作情境中,人们汇聚个人努力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个人的努力却无法单独被评价。研究表明群体成员在完成这样的“集体任务”时,就不会那么努力了。这正如我们平常所见的;如果个人的责任被群体分散了,那么就容易导致个体成员搭群体便车的现象。  去个体化: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我感  高水平的社会唤起与责任扩散结合有可能使人们放弃自己的道德约束或者丧失自己的个性。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之中或者身穿有隐蔽作用的服装时,会被唤起,或者分心,进而体验到一种匿名性,在这样的情境中,尤其可能会发生去个性化现象。其结果就是自我觉察和自我约束减弱,而对积极或消极的直接情境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群体极化: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潜在的积极和消极结果都来自群体讨论。在你试图理解群体讨论会加强个体冒险性这一有趣的发现时,研究者发现实际上是讨论加强了原本的主导观点,无论是冒险的还是审慎的。在日常情境中也同样,群体交流会强化观点。群体极化现象为研究者观察群体影响打开了一扇明窗。研究者证实了两种群体影响: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从讨论中收集起来的信息大多有利于大家最初的选择,因此会强化对其的支持。而且,如果人们在比较了各自的立场后,惊奇地发现其他人都对自己最初的意向持支持态度,那他们就会表现得比以前的意向更胜一筹。  群体思维:群体会阻碍还是促进好的决策  对几大国际事件失败决策的分析表明,群体对和睦一致的渴望要求可能会压倒对相反观点的真实评价。特别是当群体成员猛烈地渴望统一性,或是他们与相反的观点相隔绝,又或是领导暗示了他或她本人的意愿时,这表现得尤其突出。  这种以群体思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和睦过分的关注,其症状表现有(1)无懈可击的错觉(2)合理化(3)对群体道义的无可质疑(4)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5)从众的压力(6)对异议的自我潜意识压力(7)一致同意错觉(8)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对贾尼斯的群体思维模型的批评指出,该模型的某些方面(例如支配型领导方式)与错误决策的联系要大于其他方面(例如凝聚力)。  但是,无论是在实验中还是历史事实中,群体有时候也会做出英明的决策。这些案例说明了群体思维的理论仍需加以修正。通过从各方面搜索信息以及改善对各种可能性选择方案的评价,群体能够从其成员整合后的洞察力中获益。  少数派影响:个体是怎样影响群体的  如果少数派的观点永远都不会成功,那么历史就会是静止的,一成不变。在实验中,当少数派具有一致性并且自信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时,当多数派中开始有人叛离时,少数派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即是这些因素并不能使多数派采纳少数派的观点,它们也会令多数派产生自我怀疑并且促使多数派考虑其他的可能性选择,并通常可以诞生更好的、更具创造性的决策。  任务与社会型领导,正式和非正式群体的领导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力。那些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并且表现出自信领导气质的人们通常能赢得信任并鼓舞其他人追随自己。  总结:难道群体不利于我们吗  我必须承认,很多人会认为总体而言群体是不好的。在群体中,我们容易被煽动,更有压力,也更紧张,在复杂任务中更易出错。沉浸在给我们提供匿名权的群体中,我们更容易虚掷光阴或是由于去个性化而释放出最糟糕的冲动。政治暴行、私刑、团伙破坏和恐怖分子都是群体现象。群体讨论常常会使我们的观点极化,增强种族主义和敌对主义。它还可能压制异议,产生出导致灾难性决策的一致性的群体思维。难怪我们会颂扬那些为了真理和公正而站出来的个体——由一个人组成的少数派,也就是那些独自反对群体的人。群体看上去实在是非常非常的不好。  所有这些都是真实的,但这只是真相的一般。另一半是,作为社会动物,我们是群居生物。就像我们的远祖一样,我们为了生活资料、支持和安全感而相互依靠。而且,当我们的个体倾向十分积极时,群体交流能使我们变得更好。在群体中、奔跑者会跑得更快,观众会笑得更大声,捐献者会更加慷慨。在自助的群体中,人们可以增强自己戒酒、减肥和努力学习的决心。在志趣相投的群体中,人们会将自己的精神意识扩大化。“有时候精神层面的真诚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心灵的健康,”15世纪的牧师坎佩斯(Thomasa Kempis)观察后这样说到。当人们的信念“相遇、交谈并共同交流”时,尤其如此。  从群体正在扩大或放任自流的倾向出发,群体可以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可以是非常非常坏的。所以我们最好能明智而有目的地选择群体影响。
  •     《看不见的影响力》属于社会心理学吧,里面讲的关于易受暗示性对整个社会影响是那么明显,记得前几年社会上集中爆发了一段的公交车纵火,校园行凶大概就是受这些暗示性影响而做出的模仿行为吧。所以当发生一些特殊突发事情,就要考虑其他人受暗示性影响做出的事情,如社会恐慌心理、紧张气氛等。而影响这些易受暗示性影响的因素有: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和距离性、权威机构性、群体影响释放效应!事前的承诺能减轻从众行为。正是因为有从众心理,所以我们也需要重视一下克服从众心理或影响从众心理,这时候说服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说服要生效必须清除几个障碍,任何有利于人们清除这些障碍的因素都能增强说服力(信息条理清晰易懂,论据信服可靠无疑增强说服力)。同时,说服力的主要途径分两种,一种是中心路径,另一种是外周路径。中心路径是使被说服者积极主动去系统性思考问题,外周路径是间接影响,循循渐进的草率判断。同时,人们对信息的记忆(印象)也受首因和近因的影响。首因是第一次接收的信息,近因是最近接收的信息,当时间长到能够分离两种信息,首因和近因就会分别显现。如果不想遭人反驳,请勿打草惊蛇引起对方警戒。

精彩短评 (总计97条)

  •     看不见的影响力,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     不错,又学习很多。
  •     《看不见的影响力》提到这样一个案例:1967 年发生过这样一起事件,200 多名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围观一个声称要从塔顶跳下来的同学。下面的人起劲地同声呼喝着:“跳!跳!……”最后那个学生真的就跳下来了,当场身亡。(原书225页。)无独有偶,2012年3月4日沈阳有一女子轻生跳楼,围观的一群人中竟有人口出狂言,让她快点跳下来;2011年8月23日,上海一名年轻女子在窗台上或坐或站欲轻生,遭围观者起哄后纵身跳下……难道这个社会道德真得沦落如斯以致漠视生命?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去个体化。
  •     讨论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影响关系
  •     请问,这本书和《社会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     迈尔斯的普通心理学让我看好迈尔斯,此书是社会心理学的精编本。
  •     送给我的时候包装都破了,书直接是裸露的,不知道是当当网送出来的时候有问题还是物流造成的。
  •     当时买这本书是因为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现在发现,这里面很多知识跟资本市场投资者行为是有重合的啊。
  •     名著人人都想读,可是有人读不懂,有人读不起,有人读不完。所以,经典的书,需要学习畅销书的做法,去推广自己本身就很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更加精美、更加实际、更加专一、更加简洁、更加完美。
  •     看到书中的一段文字我惊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你与监狱实验里的学生并无二样,任何人所做过的任何事并非与你格格不入,你不能完全确定你不会这样做。我们必须突破这种因情感而产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观念,必须明白,任何时候作用于个体的情境力量是如此的强烈,足以压倒一切——个体已有的价值观、经历、生物、家庭、宗教等因素。(《看不见的影响力》第84页)原来我们并不像自己认为的那样,能主宰自己的一切。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我们只有充分地认识到社会环境的力量,并且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的命运。这本书读起来的确是振聋发聩!
  •     对于初了解心理学,还是有一定启发的。介绍了很多案例和实验,通俗易懂。
  •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简化读本。
  •     我是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拿到《看不到的影响力》这本书非常激动。封面简洁古朴,装帧精悍。书中配了很多插图和漫画,看起来不会像普通的教科书那么枯燥,而且书中开篇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特别要喜欢书中详细介绍了很多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这些资料让我对这些学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迈尔斯心理大师社会影响精华本
  •     略翻了下觉得书很好,但封面不够有力量。当今版税收入最高的心理学家这个定义我喜欢!
  •     社会心理学入门级丛书,简单易懂,仅此而已。
  •     还没看,物流很快
  •     看全本 社会心理学去了 作者一样
  •     刚拿到书,有点儿脏,没有包装纸就是容易脏。刚好想研究研究从众心理怎么来的
  •     如果没时间没力气看那本《社会心理学》的话,读读这本也不错
  •     喜欢!!!!!!!!
  •     通俗易懂,串联了一些以前的零碎知识,有助于对群体更好的理解。
  •     每个月看的材料多,但还是看书少啊
  •     吃东西时,也就是愉悦时,最易受到说服.。 正面说服乐观主义者最有效,负面说服悲观主义者最有效。 他人在场时,个人努力有他人评价,产生评价忧虑,会唤醒个人状态。淹没在集体中未被评价,就会松懈。
  •     学生读起来不错,增长见识
  •     超喜欢的书,好看,推荐大家有时间看看那
  •     很不错的精华读本,值得用心领悟。
  •     不错,性价比高.比书店实惠多了.
  •     不错,对社会性理学研究很透彻,研究很多人的行为是怎么发生改变和相互影响的,从众心理也很透彻,能让你更了解在各种情境中自己的心理变化!
  •     图片看起来书很大,但是当我拿到手里的时候有点失望
  •     但看过一遍之后,觉得中心内容解释过多,反锁
  •     很袖珍可爱的,就简单看看,有很多例子,觉的还是有帮助的对于心理学的学习
  •     很多实验通俗易懂。许多影响力看不见。
  •     买之前没仔细看,好小的一本,内容有点像社会心理学的教材,不过例子还是挺多的,比较有意思
  •     一般般吧
  •     真的很不错!令人深思!
  •     东西很好哦!多看看书增加知识
  •     简单易懂,没基础也可以看~
  •     结合大学时期的大众传播学教材,看起来真是非常有意思。解决了一些我时常会纠结的问题,最近读的几本书都不错。
  •     说是科普, 对于外行还是挺高深的,
  •     还没开始看,期待吧
  •     内容很专业~
  •     对人生会很有帮助的 。
  •     这本改编版,非常偏于携带阅读,以前端起那本大部头的《社会心理学》,我就有把它撕开变小的冲动。而且这本《看不见的影响力》读起来比大部头的感觉更通顺,非常适合中文的表达,而且编者对一些关键概念和美国文化做了注解,便于我加深了解。谢谢编辑!
  •     很好,值得看!
  •     刚入手,待细读
  •     这样的装帧很喜欢,书的内容也不错,喜欢心理学的朋友值得拥有这套丛书。
  •     只能说还好
  •     挺好的,每个方面都还值得深思和拓展…
  •     给一个轴的理由
  •     本书作者及译者都很认真在编写编译,值得关注
  •     很好的保健食品,效果不错,。
  •     这本书很好,写的深入浅出,易懂,不会有一般心理学书枯燥无味让人读不下的感觉
  •     浅显,以实证讲述心理学,是入门书籍
  •     人是特定环境下的人,群体有好处有坏处,坚持自我。
  •     很复杂··看不懂
  •     当个体汇聚在一起,形成群体时,就会产生一双看不见的手。这本书,个人感觉比《乌合之众》更好。 2016.04.10,浦东新区图书馆。
  •     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不知道跟哪个红宝书那个好
  •     确实不错,一些很微妙的心理动作,剖析的很深入
  •     社会心理学入门级丛书,简单易懂,仅此而已
  •     老师让看的 感觉一般般 很无聊
  •     书很好。。虽然送达不是很快但还是很好
  •     对自身的提升很有帮助
  •     比较通熟易懂
  •     社会心理学的缩减版
  •     刚收到书还没细读,有期待。
  •     通俗易懂
  •     书内容很有意义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会让你发现全新的领域
  •     社会心理学的辅助读本
  •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太高,当使人可从。”《菜根谭》
  •     书的实用性还是非常大的,对我的帮助非常大
  •     哈哈哈哈哈终于看完了 前年看得有点枯燥慢慢就觉得还蛮有意义的 读的时候反思了自己过去生命中发生的事情 哈哈还好开始硬着头皮读下来了 有机会想读读原著 毕竟翻译有时候真让人揪心
  •     不错,挺实用的,适合无基础的读者
  •     书还好,只是原来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拆本,我已经有了,白花了这么多银子又买了几本。给个好评吧,还可以,只能送人了
  •     这是精选,需要看完整版
  •     学习中,很好
  •     这本旧了,别的书很好
  •     还没看,估计还不错!!!!!
  •     很喜欢看有理有据,图文并茂的书,这样才不会觉得枯燥。
  •     基础知识读本。
  •     书还没看,大概看了一下还可以吧
  •     看到书中的一段文字我惊了: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完全由自己控制;你与监狱实验里的学生并无二样,任何人所做过的任何事并非与你格格不入,你不能完全确定你不会这样做。我们必须突破这种因情感而产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观念,必须明白,任何时候作用于个体的情境力量是如此的强烈
  •     可以普及很多社会群体方面的知识!
  •     不仅能学到心理学,营销也适合看此书。
  •     写的非常棒,很好看
  •     没仔细读 纯粹完成作业
  •     好书
  •     书的体积很小,可以随身携带。书的内容很易懂,一点都不生涩,很适合初学者。以后买完整版的书看~
  •     给弟弟买的,本人没看,他说不错。
  •     群体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大
  •     以前不注意的事情,真的是这样的
  •     无处不在却又摸不着!
  •     一本爱不释手的书本,内容引人入胜,从实验的角度谈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现象。从众,说服,社会效益。
  •     学术与可读性结合得蛮好。
  •     人们可以变得很残忍,
  •     这本书很微型,问题是信息量很少,半天就读完了,还是读那本厚一点的社会心理学会好一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