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5
ISBN:9787508639284
作者:[美] 约瑟夫•奈
页数:259页

内容概要

约瑟夫•奈
“软实力之父”,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佛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他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后来又加以发展,提出“巧实力”。目前“巧实力”成为了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的主轴。
约瑟夫•奈生于1937年,195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学学士学位,1960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77年,约瑟夫•奈开始步入政坛,之后两年出任卡特政府助理国务卿。1993年至1994年间,他担任克林顿政府全国情报委员会主席,1994年至1996年任美国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有多部经典作品问世,包括《软实力》、《巧实力》和《权力大未来》等。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VII
前言//XI
第一章
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何谓实力?//003
软实力//008
实力//012
软实力的来源//015
软实力的局限性//021
军事实力的角色变化//024
恐怖主义和战争私人化//028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相互作用//033
全球信息时代中的实力//040
实力的三种类型//042
第二章
软实力从哪里来:以美国为例
反美主义的兴衰//049
软实力资源之一——文化//061
国内价值观与政治//074
外交政策的实质与风格//082
第三章
软实力大棋局
前苏联:软实力攻势//097
欧洲:与美国水平最接近//100
亚洲:可观的软实力资源//110
非政府组织:展示信息时代的软实力//119
第四章
如何施展软实力
从17 、18 世纪开始//134
信息时代的软实力//141
软实力的形成//144
如何施展:以中东为例//158
美国软实力的前景//165
第五章
软实力是如何影响外交政策的
忽视软实力的代价//172
美帝国?//181
美国的外交政策与软实力//187
权力角逐成功之道//190
致谢//197
注释//203
跋//251

作者简介

约瑟夫•奈是“软实力”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近年来,约瑟夫•奈对中国“软实力”增长较为关注,他在这本书序言中坦承,“就中国而言,作者认为,由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软实力也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他也认为,中国若达到美国的软实力水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此书是约瑟夫•奈软实力的集大成之作,堪称经典。新版又约请约瑟夫•奈撰写了中文出版序,内容的可读性更高。


 软实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提笔之前,又把BBC的《Chinese are coming》拿出来看了一遍,里面关于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忽然让我联想到了最近的一个热词——软实力。软实力这个概念出现在汉斯·摩根索、克劳斯·诺和雷伊·克莱因的著作中。最近几年来,约瑟夫·奈(Joseph Nye)用一本畅销书《软实力》概括了其定义。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具有指示性、吸引性和模仿性的力量,主要起源于无形资源,如国家凝聚力、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国际组织机构的影响力。他指出这是一种“能让你通过魅力而非强制或惩罚而得到你所想要的东西的能力”。近年来,中国也在不断强调自身的软实力,通过上合、东盟等组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对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建设、通过建立孔子学院及汉语水平考试等方式,为自身创造了较为丰富的软实力储备。北京方面更是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提出了“中国梦”,愿景在21世纪下半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总书记更是在2014年1月专门发表演说号召提高中国的软实力并促进文化外交,同时提升中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时间,“软实力”如庆丰包子铺的“习大大套餐”一样,再次被无数的专家学者媒体团体所趋之若鹜。全国上下哪怕是脏乱不堪的建筑工地都贴满了中国梦的宣传画,纷纷憧憬着和描绘着,仿佛扑面而来的笔墨文字就一定能让梦想变为现实一般,忽然让我联想起了某个时期漫山遍野的“打倒美帝苏修”,当时的人们也笃信只要把这种句子写满大街小巷,美帝苏修就如同被诅咒一般会在某个时刻神秘的倒下。正如约瑟夫·奈(Joseph Nye)强调的,软实力的关键不在于杀死了多少个敌人,而是培养了多少个伙伴。这样才能依靠系盈利而非威逼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这犹如中国古代儒家认为的治国最高境界,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就是主要靠吸引力来达到战略目标。 中国盛唐是软实力的典型代表,当然其军事实力和人口在当时不可忽视,但是更重要的是唐代拥有相对自由和发达的经济,其生产力在当时的全球来看,是毋庸置疑。 然而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利用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获得了巨大的低端制造业优势,不仅经济腾飞,军工发展,更将基础项目建设遍布非洲,在海外掀起了一阵阵“汉语热”、“孔子学院热”。这一切,似乎正意味着中国软实力的逐步提升,但这就是真实的提升了么?如今中国政府推崇儒家文化“德治天下”的思想,希望这种思想能帮助世界认识中国,中国融入世界,这种愿景自然是好的。但孔子学院类似的机构只是集权政府的一种形象工程,孔子学院倡导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而中国社会当今根本不信奉它,用一种不具备内在认同感的而非真正让人信服的社会制度去企图影响外界,无异于缘木求鱼。个人认为,只有现世的制度才是真正的软实力体现。 一种优越的现世制度最为关键是要塑造一种认同感,既是对内,也是对外。两者之中,对内的认同感更加重要。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所推崇的文化连其国民都难以认同和实践,谈何去影响他人?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软实力”都在强调“包容、和谐”,强调“以德服人”的儒家思想,可是这不是一壶清茶一段古乐就能达到的意境,更不是是堆砌历史张贴海报就能达到的目标。当“乌坎”的农民还在一次次强征耕地的野蛮行径中以集体围堵等极端手段抗争时,当“冀中星”一样的上访户还不惜炸烂自己的手来引起社会对其不公待遇的关注时,当到大城市打拼的“北漂”们还在为拿不到一个准生证连孩子都不敢要时,当普通居民因为无法承受巨额费用而“锯腿自救”“刻章救妻”时,我们所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和谐社会是要如何被社会接受和认同?谈到软实力和认同感,而最关键还是体现在国家的制度上。中国目前的现实是,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都期望把自己的子女送出国外接受教育,接受西方的教育和思维,这种一边提倡“中国梦”,一边把梦想的实现者输出国外,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不是说中国必须走西方式民主的那一条道路,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放弃“大河文明”而转向“丛林法则”,但正如效果新加坡一样,一样复杂的多民族的人员构成,一样所谓的“一党独大”,却依然可以用廉政的政治风气和积极开放的经济政策吸引举世的目光,让新加坡成为众人羡慕的国籍,用制度的优化和权利的透明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官员往来学习,这就是认同感与软实力的体现。而中国,由于国家更大,面临的局势更加复杂,要做到体制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势必更加困难,但如果在这样复杂的问题前,我们依然能保证民众生活的各项权益,所获得的认同与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想发展软实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因为当我们拥有了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系统的经济能力时,有较为完善南科学的政治体制持续保证这些能力是非常关键的。短暂的经济辉煌可能是由于某个阶段的经济政策左右其软实力,但是生产力革命是在不停的前进,如果没有一个利于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方向和支撑产业的制度环境,软实力就犹如稍纵即逝的海市蜃楼。 比如日本,其经济奇迹在汽车以及半导体工业上的快速发展,曾一度给本国带来了强大的软实力资源,但是随着生产力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日本产业并没有像美国信息革命那样真正把握住新生产力的机会,这说明软实力需要一个适合它配套的制度环境,而非一时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革命。 其次,是软实力被认同的大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输出主体的选择。目前,国家注重京剧等传统技艺的文化输出,某某京剧团在海外演出引起强烈反响的报道也常常见诸报端。但是国内,随着老一辈京剧爱好者的逐渐老去,京剧等传统剧目的日渐凋敝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个人认为,很多情况下,政府在选择对外文化输出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不一定是传统的、独特的就是值得输出的,更重要的是看这一事物与时代的契合感和生命力。像京剧一类的传统文化,虽然是曾经的国粹,但其日渐孤落的受众群体,其不靠国家和相关文化部门就无法继续维持的生存现状,和受众无数过人追捧、不断刷新票房奇迹的好莱坞大片大片自是难以相比的,人们会觉得它与众不同,会觉得在初接触的时候很新奇,但想长久的抓出人们的眼球进一步扩大和植入影响,单纯依靠新奇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最后,软实力是一种认同,认同来自于一种包容,那是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观点,不同做法的包容。正如个人十分喜欢的胡适先生曾说的”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现今的中国,弥漫着一种较为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主旋律的大声唱响下,不太容得异见人士的存在。网上诸如”如果你是中国人,就没脸攻击毛泽东时代“”没有了祖国,你什么都不是“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甚至连中纪委的网站也拿出最近热播的美剧”纸牌屋“评头论足一番,说你看别国的电视剧了没有,最发达国家的腐败也是根深蒂固,这种连电视剧都不放过的攻击方式让人没有了语言,这个自己有缺点不去改正,反而嘲笑说谁谁谁也有缺点一样。更何况美国能允许这样抨击美国政府的电视剧出现,中国却连最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蜗居“都被禁播,这本身不就能说明问题么?容忍不同声音的出现,在于能够帮助自身不断变强和改进,在于一种自信和对未来变化的承认和保留,在于知道世界不断变换的规律,在于承认没有强者恒强的可能,只有这样,才会拥有一种认同,一种向心力,才会让其他文化和族群愿意被吸引,才能最终,真正建立软实力。
  •     本书是昨天在单位新发的一批书中抽出来的,初看书名的时候,以为会类似《仁与修身》。本书关注的主要是美国国内关于软实力的辩论,尤其是关于伊拉克战争对美国软实力产生的影响。因此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去评论其他国家的软实力,其中当然包括中国。从目录看来本书的逻辑结构清晰明朗,下级标题更是昭然明了作者所涉及的主题。但就我个人对政治的所知较少,本书对于我的吸引力不强。由此及彼,从大格局到小视野,本书也弥补了一些知识上的盲点。软实力和硬实力密切相关,都是通过影响他人行为,进而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二者的区别在于其行为的性质,以及资源的有形程度。控制力,即改变他人行为的能力,以强迫或利诱作为手段;同化力,即影响并塑造他人意愿的能力,依赖的是文化和价值的吸引力,或者通过操纵议程令人知难而退的能力。所有实力都依赖环境发挥作用。相比硬实力,软实力更加依赖自发的解读者和接受者。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三方面: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评论家把文化分为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信息和娱乐在当今大众传播媒体中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也能产生政治效应。又及,作者概括出公共外交的的层级。具体为:公共外交有三个层面,三者都很重要,都离不开政府的直接信息和长期的文化关系。第一层是最直接的日常沟通,主要涉及对内政与外交决策背景进行解释。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府官员在作出决策之后,非常注重该向媒体吹什么风,以什么方式把消息告知公众。他们比较看重国内媒体——然而就公共外交的第一层面而言,国外新闻机构理应是最重要的沟通目标。第二个层面是战略沟通。它与政治宣传或广告推销颇为类似,有一套简单的主题。为了强化主题或推行政府的特定政策,这种沟通需要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策划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和交流活动。特殊的战略沟通主题要针对特定的政策倡议。第三个层面是,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内,通过奖学金、交换活动、培训计划、研讨会、会议以及媒体渠道培育与关键人物之间的持久关系。有效的公共外交是条既包括听着又容纳说者的双向道。很喜欢书中提及的一个词汇“巧实力”,一国实力来源于三方面的积累,传统的国家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力量。在现今政治游戏中,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国家形象希望通过吸引力、影响力来展示,而非在国家强大的同时招致大批政敌。这更是以柔克刚、外圆内方的政治体现。软实力同样有局限,它在环境作用下未必能取得如期效果。读来,还记得作者说实力,即是得偿所愿的能力。一个人的实力,既要有过硬的本领,又要有优良的修为。为了得偿所愿,希望我们的两条腿能行走的稳健而有力。12-13日上午
  •     约瑟夫·奈,软实力之父,在1990年提出软实力这个概念之后,改变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物的分析方式。随着90年代开始的美式全球化的深入,软实力概念的流行,全球国家都相当程度上把软实力看做强权政治的替代品。特别是中国孔子学院似乎被中国官方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样板工程。然而,如果认真了解约瑟夫·奈的系统观点,越发的对中国现有的软实力建设存在悲观的预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再反复研读《软实力》的原因之一,正确清晰的目标让我们才能真正感受中国未来发展正确的方向。实际上,软实力的发展是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系统的经济能力之上的,而这一能力必须要能够持续,我特别强调是可持续的工业经济基础,因为缺乏这样的基础,软实力犹如无源之水,其必然枯竭。强大的制造业,才能支撑实际上的高端制造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这为软实力作为真正的实力背书。实际上软实力是在有硬实力的背景下,采用非强权式的方式来达到一国的战略目标和目的。之所以强调可持续性,源于,短暂的经济辉煌可能是由于某个阶段的经济政策左右其软实力,但是生产力革命是在不停的前进,如果没有一个利于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方向和支撑产业的制度环境,软实力就犹如稍纵即逝的海市蜃楼。这点,上日本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其经济奇迹在汽车以及半导体工业上的快速发展,曾一度给日本带来了强大的软实力资源,但是随着生产力和产业革命的深入,日本产业并没有像美国信息革命那样真正把握住新生产力的机会,这说明软实力需要一个适合它配套的制度环境,而非一时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所以,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的关键不在于杀死了多少个敌人,而是培养了多少个伙伴。这样才能依靠系盈利而非威逼利诱的手段来达到目标,这犹如中国古代儒家认为的治国最高境界,内圣外王。内圣外王就是主要靠吸引力来达到战略目标。中国盛唐是软实力的典型代表,当然其军事实力和人口在当时不可忽视,但是更重要的是唐代拥有相对自由和发达的经济,其生产力在当时的全球来看,是毋庸置疑。然而当今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东亚的雁阵模型分工体系下,利用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获得了巨大的低端制造业优势,积累了国力,发展了军工,开始在全球开建孔子学院,似乎是软实力开始增强。然而我深深感到不安,我认为孔子学院并不是真正软实力的体现。而只是集权政府的一种形象工程,孔子学院倡导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国社会当今根本不信奉它,非真正让人信服的现世的社会制度。只有现世的制度才是真正的软实力体现。真正的软实力,来自现世的社会共识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好的社会制度,可以保证能持续产生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正如当年日本在半导体上崛起之后,美国又扳回来;正如千年互联网泡沫之后,美国的互联网继续保持了创新;正如08年次债危机后,美国的3D打印和未来新的制造业产业趋势又如新芽破土而出。这些是由整个社会制度来维持的,而不是一时的经济腾飞。所以,中国要想发展软实力,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现在中国社会缺乏共识,食品安全,教育不公平,医疗改革,住房,就业等等都积累了大量的改革空间,特别是意识形态的革新。另外,好的社会制度,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才能保证中国制造业长盛不衰,能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存活,并适度引导产业升级。如果这些问题不改革,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也难以形成对西方民主国家的吸引力,软实力从何而来,就不会形成真正的软实力。这恐怕也是像约瑟夫·奈这样的西方人士不太担心中国崛起真正的原因。对他们来说,中国崛起,目前还只限于经济层面,而且还只是30年,没有经受住经济周期和产业更替的考验。我认为《软实力》这本书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意义也就在这里。

精彩短评 (总计39条)

  •     就像标题党,所有的精华都在软实力了,写一篇文章刚刚好,写一本书就太软了。
  •     与约瑟夫奈的名头相比,这本书以及论权力都显得太过单薄。
  •     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对外政策……开始受到各国关注,软实力像只无形却有力的大手在当今时代发挥着巨大作用。
  •     例子与数据都比较老旧了,十年的差距,中美关系都已经走入不同的纪元了。对于软实力的探讨也过于浅显,在如何展现软实力的具体例子上没有新奇点,例如文化交流的纬度也只停留在学术,文艺活动的交流之中。对于中东的问题作者没有揭露价值观背后的深层原因,宗教、习俗以及社会结构等等,太过随意地摆了几个“事实”与数据便说是论据未免有点失望。包括作者谈到的美国价值观,那么其在战争中的体现,在使用软实力中的体现都没有很好地展开陈述。作者忽略了硬实力使用的动机也是软实力的体现之一啊。作者说美国只需要向以前的自己学习便是。那么对于以前的软实力使用的情况又表述不全。总之,整本书让人又泛泛之谈的嫌疑。
  •     读不下去了...
  •     1.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却给定义了“软实力”这个噱头;2.读完质疑软实力定义的合理性;3.硬实力才是真实力;4.牵强措辞下的自以为是+PPT式的讲解,深度有限,感觉没内容硬往里塞;5.书名应改为《美国教你全球化》
  •     软实力这门学问还是要好好研究
  •     还是欧洲中心论
  •     一个国家的内政好比是条狗,外交政策则像狗尾巴。软实力依靠的是一种塑造人们喜好的能力。美国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对软实力具备更深入的理解,并在外交政策中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更完美平衡,那其实就是巧实力.
  •     读完这本书终于理解中国政府为何如此重视发展公共外交了,这也是塑造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     仅仅因书名看看而已。
  •     总体而言,软实力的提法近似于中国古代的王道之说,约瑟夫奈在第四章怎么扩大软实力哦的方法上,还是有诸多阳谋阴谋藏匿其中,也不难理解,为何奈会说今天美国只需重新学习一下 上个世纪之交的方法和策略就行
  •     怎么能读了就忘呢
  •     有远见
  •     国际政治
  •     挺起来很厉害,看起来就呵呵了。要不是说外国人出书容易
  •     不用花钱买。
  •     17 万字的小本,字大行疏,再加愣有50 页是注释,其实浓缩就一句话,有了硬实力的保障,可以在软实力方面全线出击,世界就是你家,60亿人全是你死党,不然没有硬的,你的软实力多牛也没用,所谓弱国无外交。
  •     鸡肋,长篇大论缺乏深度
  •     斯诺登验证奈的观点:布什政府的有些决策后患无穷。
  •     充分站在美国立场上的介绍软实力的书。不知道是译者的原因还是自己理解方面的原因,读中信出版社的译本很少会有行云流水的感觉,较为生硬,且前后逻辑并没有很好地用中文抒发,完全像是直译的。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那么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内价值观的不稳定,长期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东西方文化和思想正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何谈向国外输出价值观,建设软实力?
  •     软实力是区别于军事经济力量的影响力,是让别国自愿认同以及遵从的能力,润物细无声,影响长远且省钱。存在三种层次:日常的交流(新闻),常规的交流(国家外交),长远交流(留学生)。我想古罗马帝国大概是这方面的鼻祖了。
  •     对美国的情况分析的相当详尽,感觉可以当做论文来看。
  •     对中国古代的权术和兵法用现代话语的再阐述
  •     知易行难
  •     在当今世界,一篇报道也许比三千枚导弹更有杀伤力。
  •     一句话,反复说!
  •     可能是我确实不适合看这种书吧,看得很草很躁。唯一的印象就是软实力的根源在吸引力,并不怀疑他的学术价值。
  •     如果一本书有一个地方能对你有所启发,那么这本书就是有用的。还是比较遗憾没有在考试前看这本书,若是放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觉得有些内容还需讨论,毕竟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但就考试而论,这本书还是比较有启发性的。
  •     在和平年代,文化更具威力,在无形中决胜千里之外。
  •     这个思维不错,不是什么都要靠拳头说话,软硬兼施是一种处理事情的艺术
  •     提出的框架有新意,但未易行
  •     以为是文化类的,结果是嵌入到外交政治的文化,奈的最初用法和一般的理解确实不同。很通俗的书,但将政策与文化、价值观并列为软实力的资源似乎有点问题吧,前者更重视的是即时的行为效果。
  •     这种有理论模型又有数据分析的一看就是我大商科的style
  •     可以用来回答为啥留学美帝的文书和面试题哈哈
  •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改变了国际社会分析国际政治的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
  •     匆匆翻了一遍,觉得软实力还是需要硬实力做支撑。#20150817
  •     劝诱他人自己放弃武器引颈受戮,而让他的同胞们因此叫好,无疑是最为诱人的前景。
  •     全书一直在强调吸引力,但是给我的感觉这本书并不是非常的具有吸引力。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