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10441752
作者:何建明
页数:169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二天我们把王某转送到了佑安医院。”但还是同样的原因,武警总队医院和朝阳医院由于都对防备非典缺乏认识和了解,像朝阳医院虽然有了发烧门诊,可医务人员仍然没有足够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条件,因此他们在收治王某之后所付出的代价比东直门医院更为惨烈。 “惨烈”这个词我是慎用的,但在此也只有这样的词能够可以形容这两个医院遇袭击之严重程度,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后来像北大附属的人民医院及几个校园出现的非典传染与隔离,其主要传染源正是从这两个医院出去的。 王某送进佑安医院后,经过一段时间抢救,最终没能活下来。但因为年轻和身体素质好,延续生命的时间也相当长,到5月初才死亡。许多被他传染的医务人员却死于他之前。像北京“抗击非典战役”中第一名被追认为烈士的李晓红,是4月16日牺牲的,年仅28岁。王某自己的家庭也受到严重传染,其父母、丈母娘和姐姐都死在医院。全家共有8人得了非典,至今还有他的亲属住在医院。 王某进入朝阳医院就诊后,由于当时需要对他进行观察,所以他在发热门诊室待的时间比较长,这就给当时那些不了解非典到底有多大传染力的医务人员带来了巨大危害。在王某上朝阳医院就诊第四天的3月31日,毕维杰、张锦等5名医务人员就患上非典而倒下,他们共为四女一男,都是在收治王某时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如23岁的女护士张锦,她是给王某扎针、采血和打点滴时被传染上非典的。第一批倒下的医务人员尚在紧急抢救之中,仅隔一两天时间内,又有刘菲菲等8名医务人员倒下,这回是七女一男。人们赞颂医务工作者为“白衣天使”,我想就是因为在一座座医院和一张张病榻前,出现最多的总是那些如花似玉的女人。 在王某就诊的第五天,李晓红医生就倒下了。这之后的一个星期内,武警总队医院又有十几名医生相继倒下。一天比一天严重的疫情,使得当时的武警总队医院陷入困境。医院所在的三里屯是外国驻华使馆的聚集地,一旦危及各使馆,就不是简单的疫病问题了。在4月初隔离后,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中又不断出现一批批的非典感染者。情况可谓万分火急,他们不得不以最快的军事化方式,将70多名患者转移至北京市郊的大兴武警某基地,以便获得完备的救治。撤离本身并没有错。撤离的目的就是想更快地控制疫情,更好地救治患者。 沈壮的CDC人员很快得知这一情况,他们和卫生局的干部火速赶往大兴。

前言

2003年春的中国北京,如同一座恐怖之城、瘟疫之城和面临死亡之城,相信所有当时在北京的人们都有与我一样的感受。那个时候,我们仿佛感觉世界快要消亡、人类将彻底灭绝……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窒息的空气里,生活在这座无处躲藏的古城,生活在自己与自己设下的恐惧的天地之间。十年过得真快,十年就像是昨天的事——我们则似乎是翻阅了一页书纸一般。十年过得真快,十年就像是几个世纪之前的事——我们已经把它忘得一干二净。悲惨的事像一座不可磨灭的大山,永恒地屹立在星球上;悲惨的事又像一丝云烟,在填满欲望的人的心里很快消失。但我依然这样认为:人类所经历的任何苦难都是宝贵的,把它记住,本身就是财富,而忘却了它才是真正的悲剧。十年前的2003年,我们有太多的记忆如今想起来仍觉唏嘘:——比如说,一位不知从哪个地方来到北京的患者,她带着一声咳嗽,逃进了北京的医院,然后就死亡了。她的死亡未查出任何有记录的病史和病源,于是在人们尚不清楚怎么回事时,又有几位、几十位与之有过一面之交的人患上了同样的不知病源的病而躺下了,或同样死亡了……可怕的事也同时出现了:整个医院、整个单位、整个街道、整个北京市开始了恐慌,开始有无数好端端的人患上了同样的不知名的病——后来我们叫“SARS”,中文名叫“非典”。听起来很奇怪的名字,文学家们理解为“非常不典型的病”。老百姓说它是“瘟疫”,其实它就是瘟疫——一传染就几乎让人活不成!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奇怪而可笑的事:我所在单位的某位,平时像模像样地装出一副酸文人的架势,到处卖弄资格、兴风作浪,这会儿刚有非典疫情,便躲到家里几十天不敢出门。甚至连电话都不敢接,说是“瘟疫无处不在,它能从电话线里钻进来……”于是更令人措手不及的事还在后头:年轻的北京市长刚刚上台没几天,因为扛不住突如其来的灾情——其实他不知如何面对这场巨大灾难带给这座古老城市的后果,所以他采取了某些“隐瞒”的做法。本来这样的事并不鲜见,但灾情来得太突然、太巨大、太影响人类的生命和城市的命运了!年轻的市长不得不草草下台,从海南调来的新市长走马上任……奇怪而反常的事还多着呢:比如当时北京城内的人相互残杀的事都出现了——如果发现你家有个咳嗽感冒的人,就会有人到你家门口泼消毒药水,甚至用汽油烧、木棍打、铁门封,目的只有一个:把瘟神赶走!比如那段时间北京人受到了“史上最屈辱的待遇”:你出了城,到不了外地。如果你偷着出了城,你就可能被“追杀”。有一位北京人告诉我,他无奈因为单位有一桩业务到了外地,结果被当地发现是“北京来的”而整整“追杀”了十余天。没有人敢收留他,没有人敢留宿他,更没有人敢塞给他一点儿吃的东西或让他搭车乘车。结果是他自己靠双腿跑回了北京。“整整跑了天。”回来时单位找不到人,家里人不认识他——他像一个野人,根本没人认识他当时的模样。上面的这些事其实还算不了什么。在与北京接壤的地方——河北廊坊某地段的公路上,有人竟然用挖土机挖了一个深二十多米、宽三十多米的巨型大坑,说是“为了阻止北京城里开过来的汽车”——所有北京方向来的汽车到这个地方只能往回走。还有一个村庄,过去一直靠开农家乐而赚足北京人钱的农民们,这会儿害怕死了,害怕染上瘟疫的北京人跑到他们那儿躲避灾情,所以发动全村力量,三天之内在村庄四周筑起一道高米、长公里的围墙,将整个村庄全部包在里面,进出只有两个门口,门口设有岗哨,而且佩戴着菜刀和铁棒,见陌生人闯进来就立即抓了关进小屋隔绝。如果被发现是北京口音,那就根本不可能越雷池一步进入村庄。类似的事还多着呢!然而那都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其实都是恐怖下的可怕的事,甚至是悲惨的事,永远留在北京人心头的最痛的事!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当时北京传出吃人肉能防非典的话,那么也许整个北京城将出现史无前例的大杀戮!是的,凭我所掌握和观察到的当时的灾情及灾情之中人们的变态精神世界来判断,这样的事绝对可能发生。好在我们的政府及时采取了有效措施,使得北京市民保持了最起码的清醒和理智。我的采访是唯一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在当时只有我有条件进入灾区采访和接触到北京市非典防预指挥部的高层领导和决策会议。当时我曾经采访近两个月时间,录下了几十盘磁带,准备写部长篇作品,但后来放弃了。放弃的原因是我越往深里采访,越觉得无法写,不能写。为什么?因为许多关于非典的事至今我们仍然没有弄明白,比如非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有的人一接触就死,有的人与患者住在一个病房里几十天根本没事儿。指挥部后来在总结时得到的一个数据非常令人不可思议:2003.年(即非典灾情暴发的前一年),全北京各医院在春季收治的呼吸道病患者总人数,竟然与2003年非典大暴发时呼吸道患者(包括我们认定的非典患者)总人数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一个我们无法自圆其说的结论:非典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根本不知道!或者说知之甚少,少得可怜!十年是短暂的,短暂得连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往更深处想一想就过去了。十年是漫长的,漫长得让我们想都不敢去多想一下,似乎00年的非典是在另一个世纪之前的事——几乎所有北京人把这件让我们疯了一样失去理智的灾难全给忘却了,至少是大家都已淡忘了。非典带给北京和中国的是什么,我们是否作过深刻的反省?中国人似乎一直在为了自己的强盛而发奋,在这条发奋向前的道路上我们甚至连一丝停顿和小歇的时间都顾不上。有时我想想这样的恐怖比非典灾情本身更恐怖,因为一个不能将苦难和灾难作为教训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它是很容易被另一场苦难和灾难摧毁的。非典之后的北京虽然再没有发生过像非典一样的大灾难,但十年中我们的北京城一方面变得看上去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庞大,越来越现代化,事实上你也会发现,北京城在这样的美丽、庞大和现代化的外衣下,又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落后……它似乎连一场毫不特殊的冰雪都抵挡不住,它似乎连一次小小的交通事故都会使整个城市瘫痪,它甚至经不起一场暴雨的袭击,经不起一次污雾的弥漫。生活在这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都市,一方面我们每时每刻在感受其伟大和光荣,另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不知啥时候降临的灾难。科学发展观,也正是那场空前的非典灾难之后提出的,这是我们党的英明和及时的见解与决策。非典十年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认真地努力地及时地提出和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这样飞速发展着的大城市,我们的管理体系,我们的灾难御预能力,我们的公民自卫意识,我们对灾难的资金投入,我们对未来城市可能出现的灾难的防备等等措施和思考……我们的市长和管理者,不知你们有多少精力放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市民和居住者,不知你们想过没有,如何一起为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可能出现的灭顶之灾做一份伟大的战略方案或一些实用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地去推广实施?如果大家都这样做了,那十年前发生的非典算是对我们的一次提醒和警示,如果谁都不去做这样的事,那十年前发生的非典只能是我们自取灭亡的前奏——苦难和死亡早晚还会向我们袭来,等着吧——没有记性的人们!

名人推荐

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为这场灾难留下的重要记录。其中的惨烈表现,精神高度。超常行动,生死搏斗等情景,至今读来仍然会使人震撼。 ——李炳银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稍有一点见闻和感觉力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抗非”的斗争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培育了伟大的文学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场斗争中。作家没有沉默。没有躲避。 ——谭旭东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保卫战》力图表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非”的斗争,从不同角度为报告文学的灾难写作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丁晓原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作品,是报告文学为这场灾难留下的重要记录。其中的惨烈表现,精神高度,超常行动,生死搏斗等情景,至今读来仍然会使人震撼。    ——李炳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稍有一点见闻和感觉力的人,都不会怀疑这一点:“抗非”的斗争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培育了伟大的文学精神。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场斗争中,作家没有沉默,没有躲避。    ——谭旭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教授    《北京保卫战》力图表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非”的斗争,从不同角度为报告文学的灾难写作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丁晓原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内容概要

何建明,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代表作有《国家》、《忠诚与背叛》、《我的天堂》、《落泪是金》、《国家行动》、《根本利益》、《部长与国家》、《中国高考报告》等。三次获“鲁迅文学奖”、五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七次获全国性报告文学奖。其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八部。

书籍目录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
第一篇 来自指挥部的特别报告
第二篇 瘟疫之源
第三篇 的哥和我都哭了……
第四篇 救命的“八味方”
第五篇 病毒室中的漂亮大夫
第六篇 生死突击队

编辑推荐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编辑推荐:首部真实披露非典时期北京“抗非”真相的纪实报告文学。十年前非典来袭,十年后禽流感又来,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抗击非典十周年的第一部纪念作品。中国当代纪实文学著名作家何建明临危受命,身赴“抗非”一线的采访实录。数十张珍贵图片将记忆重新定格,悼念逝者,讴歌英雄,启示当下。

作者简介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内容简介:作品通过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作者深入北京各个抗击非典的现场所获取的第一手采访资料以及亲身经历,真实地记录了首都北京在非典爆发时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段生死记忆,向人们揭开了“抗非”一线的真实情况,描述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医务人员、医药界人士、政府协调人员以及来自不同行业的“抗非”英雄,冒着随时可能被传染的生命危险为战胜非典所作出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非典十年祭 北京保卫战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走过十年 白袍飞扬——《非典十年祭》唤回的记忆  我想即便已经过去了十年,曾经在2003年生活过并且拥有记忆的人,都不会忘记“非典”这个词;即便如同我这样十年前还在小学的课堂上的孩子来说,那一段每天都需要量体温、报告咳嗽的日子,也必然会记忆尤新——十年来,微生物在这个人类居住的星球发挥了它最原始主人的威力,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印象深刻的挑战,禽流感、猪流感、手足口病、到今天的H7N9,每一次,它们都超乎我们预料地来了又走,留给我们的,是一场场震惊、伤痛和反思——非典是第一次走近我们生活的关于“瘟疫”的记忆,我们原先对于这个名词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课本里,它从来没有那么恐怖,也没有那样让我们恐慌,但当我们经历了那一段日子,我们从中吸取的教训、建立的观念,真正让我们获益良多。  十年前到底在北京发生了什么?2003年北京的春天有怎样的艰难与伤痛,多少的伤情与感动?走过十年,白袍飞扬,《非典十年祭》唤回的就是这样一段记忆;作者用自己的经历与眼睛,为我们记录下那样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让时光流转十年,真实再现百姓、医务人员、官员、商人与京城内外的故事。  空空荡荡的地铁、东直门医院的惨烈教训、被断货的中草药……在这里,你能够读到许许多多关于那时的恐惧与悲伤:有在街上宁可倒地断腿也不要靠近救护车和医院的老者,也有在街上接生意而被妻子和邻居拒之门外的的哥,有逃出北京被沿途的居民遣送回家的普通上班族,也有牺牲在第一线的白袍战士——在这里有太多的泪水,记忆里那些潮湿的角落,是属于SARS带给我们的巨大的震慑力,人们不得不屈服于这样小小的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小小的病毒,人的脆弱与渺小,在自然的威力之前,显得不堪一击。  勇敢坚强自愿请缨的白衣天使、日夜战斗的CDC专家、日以继夜保证药品食品供应的商家和卫生部门的官员……在这里,还能够见到他们:有冒着巨大感染风险的培养病毒株的检验师,有日夜倒班照顾病员的医生,有用微笑和具有个性的口罩彰显勇气和信心的年轻人,还有站在医院的对面向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丈夫和同事们招手的妻子——在这里有太多众志成城,有太多的坚强,有太多的信念去击退那强大的自然力,也许我们会错过对病毒的防范,但当我们意识到它的存在,我们必然会联合在一起,用携手并进的勇气,去面对这样的挑战。  今天,当我也将要踏上医学的道路,走在实习医院的走廊上,病房外的消毒洗手液给予医患双方的信心,对院感的重视,对消毒和无菌观念的提高,都在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也许,未来的路上我们将要遭遇更多相同的困难,但是生活中从未少有这样的险路与曲弯,属于2003年春天的故事我们听取它曾经的教训也吸收他们的信念,有一天,当我们遇见相同的故事,我会记得那时的白袍飞扬。  By 林怿  2013年6月8日23:38:03  写于御庭园
  •     那是一场灾难,是一段历史,也是一段记忆,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它考验了一个民族,也让一个民族为此付出了代价。那段岁月,全民恐慌,却也不乏温暖与感动!挺好的,重温一下那段岁月,体会一下感动与泪水的滋味。值得一读。
  •     在这个禽流感肆虐的季节,看一本关于非典的书,有些讽刺,也有些唏嘘。也恰好被作者说中:非典十年过去了,人们并未记取教训,禽流感再次来袭,人们同样惊慌失措——板蓝根再一次横空出世,又再一次断货,惶恐间除了杀光家禽、关闭市场、只吃鱼虾,仿佛也没了其他的办法,一切依旧不透明、不公信、不放心。依托在这样的现实之上,回头去看非典的故事,百感交集 ,谈不上泪水,有的只是一种无言的心酸。记得非典那一年,我还在非典发祥地——广州。风声鹤唳满城皆兵之中,公司下了命令——但凡被发现是非典患者的,不许透露自己所在公司,以免全部被隔离封锁,影响业绩。说个可悲的笑话:有一天老板养的寓意着钱财的金鱼有点没精神,游得有气无力,老板盯着半天,竟然蹦出一句“会不会得了非典?”可见那时非典对于人们内心的影响。在公交车上,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上车后人们总是争相去坐最后两排的座位,原因是那个位置有可以打开的小窗户,空气清新一点,而只要有一个人不小心咳嗽,全车人的眼睛都会齐刷刷的盯过来,仿佛要用目光把此人赶下车去。。。自从隔壁楼盘因天井式设计不利于通风发生一例非典以后,楼盘价格大跌,连累到我们也惶惶不可终日,回家在电梯间按电梯都是用钥匙而非手指,进门就消毒洗手,不管什么天气一律开窗通风,隔天就用白醋熏蒸房间。每天还有一项必修课就是上网和看报纸,关注每日全国各地的非典新增、治愈和死亡情况,全国人民对健康的关注空前的具有团队精神。非典带给我们的影响和恐惧十分惊人。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而且是在疫区,所以对于这一历史始终铭记于心,也始终关注这个话题,这也是选择看这本书的原因。此时去看北京发生的一切,就如同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样,那些奋斗在非典一线的领导者、医护人员、流调队员的故事,也深深的令人敬佩,其中不乏一些已经被追认为烈士的熟悉的名字,因为非典,他们倒下了;因为非典,他们家喻户晓;因为非典,他们的青春永远的定格。不可谓不惨烈,几个病源携带者经由独特载体——火车、飞机、的士、医院,将非典病毒洒向了帝都的每个角落,包括淬不及防的医疗工作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面对病魔和病人在惶恐下异常的各种行为,这些一线的工作者们用大无畏的精神和精湛的医术,结合爱心和耐心,完成了一次次的病人隔离、治疗和安抚。打赢了一次次非典型战役。读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了解和缅怀,在于记忆和沉淀,在于向英雄致敬!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哪里够的上十年祭——也就是当成周年祭摆出来的档次。多打一颗星——还是为了文本内外说不清的故事吧。
  •     凤凰台看到一部纪录片 其中提到本书及作者 想起当年一些事 买了重温
  •     2013,非典又回来了吗
  •     非典十年了,是救死扶伤的感动,更是重大疫情的考验。
  •     本来想靠这本所谓的报告文学一窥“非典”究竟,但是看完之后发现自己想多了,这其实就是一本歌功颂德的记录而已,还没有《非典十年祭》的五年纪录片说得清晰。不过也对,定位不同,这本书本来就是想说各方是如何保卫北京的,只能说我自己期待太高了吧。
  •     长官:此书在扯淡,鉴定完毕!
  •     作者遣词造句从开头就让人感到不适,全文几乎没有流行病学相关内容,内容非常业余,又冠这么大的名字,令人失望。
  •     奋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令人感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