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08025807
作者:[日] 杉浦康平 编著
页数:356页

内容概要

杉浦康平,国际知名平面设计家、书籍设计家、神户艺术工科大学名誉教授。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55年东京艺术大学建筑科毕业,1964-1967年任德国乌尔姆(UIm)造型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起开始书籍装帧设计,创立以视觉传达论、曼茶罗为中心展开亚洲图像、知觉论和音乐论的研究。1982年获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1998年被授予日本国家紫绶勋章等。亚洲图像研究学者第一人,曾策划多个介绍亚洲文化的展览会、音乐会和相关书籍的设计,以其独特的方法论将意识领域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创作者影响甚大。将亚洲传统的、神话的图像、纹样、造型的本质形容成“万物照应的世界”,见诸于多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日本的造型·亚洲的造型》、《造型的诞生》、《生命之树·花的宇宙》等。

作者简介

这本书收录了国际著名平面设计家、书籍设计家杉浦康平近年与中国、韩国及印度的六位著名设计师——吕敬人、黄永松、安尚秀、郑炳圭、R.K.乔希(R.K.Joshi)、柯蒂·特里维迪(Kirti Trivedi),就东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对谈,通过他们的对话使读者得以分享这些设计师们对本国的文化、文字的思考,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际设计工作的体会和经验。而书中配合各处对谈内容分别选刊的杉浦康平和六位设计师的作品,也为读者提供了从思想到实践的典范。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9条)

  •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     1.封面设计是上品。2.内容黑白套印,黑白多,彩色少,如果是我,宁可再多花十块钱,让它出全彩的书籍。3.对谈为主,带有日本人固有的客套,相对来说,不如《疾风迅雷》。4.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
  •     现在刚刚看,还有一本《疾风迅雷》,不太很懂他的意图。吕敬人设计的封面也不是很懂。不过好东西多看是好的

精彩短评 (总计98条)

  •       至于书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至于书的形式,实在不敢恭维 字体的选择 字距 行距 版式 跟一锅粥一样 还有很多其他元素 在里面充当了噪音的角色,因为对内容的好奇,所以硬是忍受着无奈的煎熬把书读完了 看完以后觉得很累 还好是分次看的 不知道要是一次看完会出现什么情况。
  •     楼主的学习精神真让人佩服
  •     悠然品尝书籍文字中的意味
  •     敬爱大师之一
  •     几位老先生对亚洲传统文化、文字、设计的偏哲学化对谈,涉及一些方法论,对普及传统文化、引领亚洲设计师多关注民族文化能起到莫大的作用。
  •     一本不一样的书,能从中读到设计,还能读到生活的味道
  •     o(︶︿︶)o 唉 羡慕嫉妒恨 接到学校院领导通知 暑假在家写篇 书评 自己看到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不知道 适不适合 我去阅读 专业 编辑出版学 请多指教.
  •     我们需要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但谩骂是无声的。
  •     ○○○书籍装帧○○○三句话点评爷爷们的唠嗑:重视传统反哺现代做嫁接融合、多元文化相互包容借鉴学习和而不同、哲学和玄而又玄的字眼是武装任何平凡专业的利器
  •     不怎么喜欢对话式的……
  •     2015.4.11
  •     设计的根本,还是人
  •     建议所有平面设计师列入必读书目!
  •       最近网络上很流行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在一期《周末画报》的访谈中回答了一个政治道德中关于历史罪行是否由民族后代承担的问题,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历史决定的,也负有历史责任的。我们个人是由属于我们的团体、历史、传统、文化而塑造的……”。
      在此引用这一句话并不是为了回答什么政治道德也不是什么历史罪行,只是在阅读杉浦康平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过程中,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的就是这一段话,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我们都是历史的传承者。
      我从来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热爱传统文化,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通过广泛的阅读,大致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价值观。对于各种文化,我都抱有一种敬仰的心情的去学习与领悟,在通过比较与思考,我越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
      近几年,我的目标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先去学习西方视觉传达的理论和方法,再回过头来从传统中提炼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特有的传达手法——但远远不是书法、水墨、发黄的纸、龙等基本元素——这些过于表面与直接的手法是我们偷懒的结果,就算是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发现这种元素是最容易出效果的,但效果背后是没有灵魂的,是很难被观者接受和产生影响的。
      日本保存自有的文化,再向西方学习,最后发展独特的文化与设计哲学。而我们在不断破坏与重建之中,使得不论文字、思想、建筑、设计等,都变成一种模糊与怪异的存在。
      于是,问题在此,我不是说要找回传统,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抱着过去,也不能抱着现在,但就如回到前面所表述的:我们都是历史的传承者,我们的思想与血液甚至于DNA,都携带着过去的印记。并且,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独特的、优美的一面,人类的发展绝不可以像众多科幻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单调、冰冷、只拥有唯一的审美标准。我希望找到的是一种适合中文语境的视觉传达的方式,突出我们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所应有的特点。
      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媒介即认识论——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
      我想通过上面的引用指出,由于文化的断层、近年来欧美文化的大肆入侵、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大命题,很多更具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的人已经对此作出了解答。我只根据他们的答案来提出一个我所关心的问题:现在的我们是否还能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优美,是否还能与之产生共鸣?
      阅读杉浦康平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这本书很吃力,杉浦与亚洲同人的对话中都笼罩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天人合一、宇宙等词频频出现,而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也是带有明显的宗教印记。我不知道是他们的思想中存在根深蒂固的佛学教义还是故意为传统而传统,但的确从中我发现了设计的另一天地,那绝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绝不仅仅是包豪斯、绝不仅仅是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也绝不仅仅是Photoshop或苹果电脑。
      书中有一篇杉浦康平与《汉声》的黄永松的对话,其中提到《汉声》的理论指导俞大纲教授曾说过的话:“传统是人的头颅,而现代是人的双脚,现代社会的现状是头脚分离,脚拼命向前跑,头颅却丟在后面。你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做肚腹,把头和脚联结起来。”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这本书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但在疑问与印证的反复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也更能理解传统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     从文字的美升华到人性的美才是最高境界,文字就是文字用于交流的工具。
  •     东亚平面设计大师们的对话。
  •     写的太好了,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意识还在模糊之中,给了我很大兴趣继续看完。谢谢你
  •     几位亚洲的设计师对书籍排版字体设计与文化渊源的见解
  •       这本书看到一半讲到韩国设计师的时候,不知读过的朋友们有没有生气,我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使韩国设计大师郑丙圭说的,韩国的文字是具有具有象形文字的表音文字。当然这里的象形文字说的就是汉字。对于这一点上,韩国设计师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他写到,韩国使用汉字一直到15世纪中期,而后根据汉字的优点和缺点造出的韩文。敢问他郑老人家是不是有点说过头了啊。
  •     韩国可能从来不是一个谦虚的民族,所以看这部分对谈时,本来不戴眼镜的,后来还是戴上了。
  •     !!!!!!!!!!我一开始以为是自己功力不够,才看得这么累咧~呃~
  •     只对吕敬人和黄永松的部分感兴趣
  •     不容忽视的亚洲文化圈
  •     蛮有意思的。
  •     还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中国好的方面为啥没看到呢,楼上的。。。这也只是个人感受而已,每个人不一样,那么多愤慨干嘛呢。
  •     文学类的书籍的确还是陆智昌做的更细腻,沁入人心。
  •     讲真,好喜欢这本书。杉浦老师与亚洲六位设计师的聊天记录,包括文字、图形、书籍装帧等
  •     這個讀書筆記是我好幾年前寫的了,當年的想法和見識確實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即使到現在也是一樣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就是了),而且不論樓上討論的內容我贊同與否,我確實在寫這個讀書筆記的時候比較刻意的規避了去討論某些方面的現實,這也算是反映了我當時真實的心態吧。所以謝謝樓上的各位,讓我也可以從中回想起當年的想法,正視自己的不足,得到很多新的啓迪。
  •       里面有中国杂志设计行业的大师 吕敬人 日本的杉浦康平 韩国的安尚秀 他们的对话涵盖了亚洲的文化 印刷等等
      里面光是文字的设计 关于文字的设计思想就够我们终生受用
      因为文字就是证明人类文化的主要元素 学习吧学习吧
  •     晕!“调查亚洲别国识字率低下的问题”是联合国委派下来的任务,杉蒲必须要面对呀,和“野心”没有任何联系。楼主没读仔细呢。
    他只想借这事说“各国的文化的问题,必须由自己来解决,其他人不能帮忙”这样的想法吧。
  •        这个暑假又邂逅了几本美好的书,《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说说对这本书初读后的一点感想。
      
       因为整本书基本上都让我感觉美好,于是先说个人认为最遗憾的一个小部分。就是对话中的各位对于杉浦康平先生的崇敬太深,几乎都隐约呈现出一种后学问道的架势。当然杉浦康平先生本身的知识力确实深远,在每个对谈中都游刃有余。这样的状态却使得整本书都是朝着某一个大方向的思想,而缺少了碰撞。和而不同确实是有趣和和谐的 ,但是算是我贪心吧,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差异性,不然只是对谈的人和话题不同而已,并没有看到其他的更多可能性。整本书,感觉是“杉浦康平流派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泛亚洲多元化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然后是按书内各个话题而来的一些感想。
      
       杉浦康平先生一直强调,日本是一个岛国。这是清醒的自我认识。中国是一个杂糅、多元、复杂、政治单一的大国,这也应该是我们的自我认识。我一直认为,明确的自我认识是一切的开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一切。现在我个人感觉太多设计人忽略了真实的中国的现状,那就是失掉了根基。如果没有这个牢固的不可转移的根基,我们所吸收的外部文化就无处可去,就会喧宾夺主了。
      
       “调查亚洲别国识字率低下的问题,看文字设计方面日本能否有所作为”这个调查任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可见日本人的野心。而调查的结论“这里没有任何日本人能做的事情,这件事最好由各国的人自己去做”又可见设计师的良心。先有野心,然后付与实践,然后意识到不可行,断然放弃。
      
       这是一种行事魄力。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杉浦康平先生等一小部分个人的特质,也不止是日本设计行业的特质,而是一种整体上的大和精神的体现。不管对这个民族的个人好恶如何,这样的特质是真可以打动人心的。
      
       在欧洲而意识到自己的亚洲本色。这也是有意义的一个话题。当长期和单一的处在一个环境中,人确实很容易看不清楚本质、本色、特色的所在。于是可以说这些东西都是要比较才可以产生的。走出家门会意识到家的意义,走出这个市可以意识到家乡的意义,走出中国可以意识到祖国的意义,走出亚洲可以意识到泛东方的特质,我想当登上太空的时候,也一定会真正意识到这颗蓝色的星球有多么重要。用中国的老话说,不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要真正懂得,就要先跳脱出来,才可能高屋建瓴。然后再回去,有意识有目标的深入下去。这根本就是一种世界观跟方法论。
      
       另外一个关于“是”和“不是”的记录也很有意义。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确实是二元论和量化精确的世界,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在国外学珠宝设计的中国留学生的一段话,说她的导师要求她给出科学和理论化的理由来解释她设计的一个首饰上为什么用三颗宝石而不是四颗,道理在哪里。我曾经很钦佩这样的设计指导理念。那不愧是大工业化下的理念,精确、理性、冷酷。但是三和四之间。是和否之间,总是也有无限空间的。犹如3.1、3.2、3.55555、3.75858765……也犹如深浅的灰色地带。那就是东方精神中特有的似是而非的混沌状态。混沌不是空白,混沌是万物。难得糊涂大概也算其中的延伸理念。我所偏爱的,其实也是这样的理念。虽然对那种机械化的精密冰冷的特质有着无限的好奇与向往,但我也逐渐明白到东方的理念依然是最适合我的基准。是一种理想化、模糊化、艺术化的状态。相对而言,西方大概是现实化、精确化、市场化的吧。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东方人眼中的东方。这个话题,私以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或就只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更好举例,就是《卧虎藏龙》,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李小龙。而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也许就是早上下楼买的那一根油条一杯豆浆,那么无处不在而平淡。
      
       这里提出的书籍设计样本都是华丽的精装本,这点让我比较失望。我最初认识吕敬人先生应该是在《包装与设计》或《艺术与设计》杂志上,那时候我就觉得展示出来的吕敬人先生的作品都是昂贵的精装本。而我更想知道的是怎么去做一本平装的、廉价的、大众的书的设计。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大众的文化,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就失去了一大半的价值。在建筑上也是这样,工业化的水泥盒子是平民住宅,东方情调、材质、气韵的,都是奢侈豪宅,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何来切身体验和融会贯通。总是说当今中国人没有很好的延续和发展传统,可是我认为这样的大环境,本身就极不利于传承。守不住自己的根本而去追逐它人,我怕总有一天会变成邯郸学步的后果。
      
       恢复繁体字的应用这种呼声现在尤其在设计界已经越来越强烈,简体繁体之争已经不是美观与否的问题了,已经上升到了传统现代之争的高度。其实我个人认为发扬、保护、延续传统和使用繁体字之间没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字体毕竟只是一种外显形态,只要汉字的基本架构在、造字的理念不变,汉字的文脉,就并没有断绝。虽然我个人有偏好使用繁体字,但是我对简化字并没有排斥情绪,而且理智的看待来说,如果大陆通行的不是简体字而是繁体字,偏远贫穷地区的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怕是会更高,因为不能否认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复杂困难耗时。我个人比较在意的是大陆官方认可的文字似乎是强制只有简体字,其实这方面为何没有胸襟学习印度,可以同时存在十五种官方认可文字,然后其中之一为官方文字。虽然国情不同,而且多种文字通行也有弊端。但是繁体和简体甚至不是两种文字,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的话,可以说只是精装本和平装本的区别,内容完全相同,而精装本的字面容量显然还更大。
      
       对于韩文字母,我一直认为,韩国抛弃汉字而完全转向字母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整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由东方型向西方型变迁。韩国一方面不断抢占东方(比如中国端午节)的文化遗产据为己有。以展现自己的东方根源的身份,一方面全民生活状态明显媚西(尤其是美国),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国民心态。对韩国,我有一种比对待日本更加微妙和难以言喻的心理感受。相比韩国和日本这两处近邻,中国显得平和、悠哉游哉、内敛、封闭、游离。
      
       安尚秀先生说韩文最大的特征是不同,对韩文没有任何基础的我暂时不予评说,但是由于这句话的语境是针对中国汉字,那么可以反推,安尚秀先生认为中国的汉字最大的特征是同。对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规则和秩序是中国传统的显著特征。四平八稳,不急不徐,不偏不倚。
      
       跟英文、法文等传统西方文字相比较,显得符号性强、识别性弱。跟中文汉字、日文汉字等相比较,则显得概括性强、具象性弱。可以说韩文字母是一种中西杂糅的极精简的图形文字符号。但是这只是就字素而言的,我觉得整合成完整的字词以后,最突出的就变成符号性强、识别度弱了。
      
       另外说到日文的话,假名与日文汉字的组合使用也是非常微妙的。都是一种极传统的文字表现。例如说都可以和谐的用毛笔书写出来。
      
       这跟中国目前的汉语拼音和中文汉字组合使用的情况有着微妙的不同。汉语拼音的来源我没有研究过,目前并不了解、不敢妄言,但汉语拼音表现上的字母本身是西方文字式的,中文汉字则是纯东方图形表意文字式的。拼音字母和中文汉字的组合表现手法自然就会跟日文假名与日文汉字的组合安排方式有着微妙的不同了。这几点在设计中大抵是必须考虑和值得好好运用的。
      
       书籍的方案是在寻找一种精妙的平衡。以前我对这一点关注不够,看了郑丙圭先生的言论后有了一些深切的感受。可能因为这边面的知识我非常缺乏,于是这方面的言语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对一本好的书来说,关于一本书的脉络、主旨和走向,作者和编者观点的平衡制约点,都是闪光的骨架点。
      
       郑丙圭先生还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要是每一个内容、一本书都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字体该多么幸福?”我会感受到那种美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汉字非凡的图象性、可结合性是最大的优势。汉字本身可以说就是直接的、具象的图画,西方字母也许某些意义上也可以称做图画,但一定是间接的、抽象的。
      
       张道一先生说“传统民艺有四项特质—俗、野、粗、简。”俗是能体现大众心声,野是情感的自然抒发,粗是摆脱了矫柔造作的虚饰,简是直接和简练。
      
       在印度,意味语言的声音不仅仅指我们说话的语言,它在梵文中还意味着普遍法则。那么声音就是由虚空而来的了,变成了一种基本元素,如同风雷水火,真美妙。
      
       乔希先生所说的希望研发出的有表情的文本,大抵是指表现文字之外的时间,这种思考方式非常有趣,也就是把二维的文本引入第三维的形和第四维的时间流逝,这是了不得的思想,不是技术的局限,而是思想的切入。让我联想到小宇宙“第七感”,越过五识、越过生死的第七感,是玄明的心灵哲学。这样的设计,毋宁说是在修行。宗教和哲学给予乔希先生的力量,让人敬仰。他是这本书内出现的人们中,我最喜爱的一位。他的言语让人欣喜和欢愉。
  •     3.5
  •     1 电子书
  •     然而对那个国家的人来说,他们从小耳熟能详的语言与字形的,必然是密不可分的。“这里没有任何日本人能做的事,这件事最好由各国的人自己去做”——杉浦康平
  •     文藝的大叔們在聊天
  •     啊。我也常常煎熬地看一些書。
  •     书是没看过,杉浦康平的作品展看过,并见过其本人,一个干瘦的日本老头,青衣布杉。到是追捧者洋洋洒洒,建议书去书店翻翻也就算了
  •     的确是,我也觉得吕先生设计的书过于繁琐……杉浦的影子也很重……
  •     亚洲传统文化保护,对谈六人深有感悟,很好的一本书,值得推荐!
  •     刚才是用手机在回复,手机没有装简体中文系统,如果造成阅读不便请见谅。然后
    ------
    对于韩国抛弃汉字这一点,我当年跟我的一位韩国校友稍微讨论过,当然因为我俩都不是具体学字体设计这一块的,于是很遗憾没有聊得很深入。她的个人意见是,政治因素是不能回避的,也就是“去中国化”的因素是明显存在的,而且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以及现在的年轻一代确实偷懒,想寻找一种easy way,就像美国人的英文拼写就比英国人的简单。但是汉字被抛弃以后还是出现了很多使用上的不便。以及,她认为为了政治抛弃语言,让她觉得有一些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也不是赞同也不是反对的复杂心情【她本人年纪偏大,是汉字和字母都可以书写和认识的,这些也只代表她的个人立场,只是放在这里说一说,算是一种声音】
    东方型不代表就是中国型,这一点我是赞同的。但我定义的韩国的抢夺,不是在于东方型和中国型的问题【当年写这个的时候有没有出韩国宣称李白屈原诸葛亮都是韩国人的新闻我忘记了,但总之现在是有了,我们就与时俱进的讨论吧】,而是我个人认为就算大家都是东方,或者说东亚文化圈,但毅然已经以国家来划分,某个历史名人属于哪个国家,除了李白的出生地本来一直存疑【虽然似乎怎么疑也没疑到韩国】,连屈原诸葛亮等具体生地可能存疑但实在不太会走出中国领地的人,也被说成是韩国人,实在对这个国家的野心不能无视了。
    “媚西”这一说,我觉得,西方文化确实本来就是现代社会的强势文化,学习是没有错的。但是"媚"真的只会搞垮自己。一般日本民众对美国的态度虽然媒体上可见的不少,但我是没有具体跟我的日本同学们讨论过,所以还是暂且不提。但韩国人对美国的媚在我个人来看真是非常明显的,这是综合韩国同学的表述和各种媒体资料得出的结论。所谓的媚,就不是单程的尊重学习,而是失去了一些比较基本的自尊。我还是认为这是不健康的。而楼上所说的“中国这种看不起外来文化又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理恐怕更微妙吧? ”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个人认为国人有一种盲目的不知道该说是焦躁还是因为根源上的不自信而导致的心态,总觉得外来文化没有底蕴或者只是一种商业宣传一样的噱头,而其实又觉得传统文化过时简陋老土。其实自己就连传统文化究竟有些什么都不太清楚。这是一种明显的文化浮躁。
    最后,我原文中说的中国“平和、悠哉游哉”其实更多的指的不是一种社会现象,而是中国人的一种骨子里的个性。就是生活的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于是没有土地狭小的国家比如岛国之类的国家的人民骨子里常带的生存焦虑,比较倾向于知足常乐,不会一直想要去扩张和侵略,偏好守成。
    ------
    马上要出门了,可能有些问题还来不及细想,先就这样大概回复一下楼上吧,谢谢你跟我讨论。
  •     @蘭葉子 不好意思,时隔太久,现在人也不在国内,无法再重看书去确定这些细节了。这些感想也只是读书时候的个人意见,见笑了。但在我对此书仅存的印象中,还是觉得杉浦先生指出“各国的文化的问题,必须由自己来解决”这一点,还是是设计师的良心的体现,这跟是不是联合国任务并不矛盾。看不清自己能力范畴,摸不到设计底线,为了面子或别的而硬要勉强越俎代庖的设计师,我见过的也算不少了。谢谢你跟我讨论。
  •       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杉普康平先生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设计师,不仅是一位设计师,也是一位研究佛学的人。他用一生的经历创作了很多书籍和文字设计,准备了这一次展览。他的设计感觉不到一点商业的烟火味,极纯的艺术感。对于亚洲文化的研究也很精到。这本书里的几个设计师都是亚洲设计界的顶尖人物,看似聊天的谈话,确是很多年的积淀。对于文化的探究,对于文字的研究都是炉火纯青。推荐大家仔细阅读,读出个中深意。
  •     这本书 里面的 咖啡知识 ok不
  •     遗老味太重了吧·····
  •     LZ写的不错,突然对这本书特有兴趣
  •     也谢谢你喜欢 喜欢同一本书 感觉很美妙: )
  •     一直以来都是图画先于文字的视觉定势,除非表述的内容相得益彰,出类拔萃。可惜开篇几个老头的相互吹捧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后来内容好不容易精彩点了,又陷入宏观哲学的探讨范围。拜托~想轻松愉快地看完一本书不行嘛,还是原研哉的著作比较FIT
  •     【闭TS881/4301/2006】
  •     非常有意义的谈话!然而书的排版配色什么鬼......有点感动,总要有些东西高于生存,不然我们为什么要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大脑。
  •     后半部分比较精彩。
  •     再次回想这书
    原来是关东煮
    其实还算可口
  •     我指的"噪音"指的是"书的形式",这里跟杉浦基本没关系.
  •     对这本书唯一的印象就在于说东方颜文字注重眼睛的变化
  •     几个老头闲聊 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     虽然是访谈的形式但意外的有趣啊。印度部分略玄幻。
  •     23岁的我,大三,阴天,对此书无感。
  •     人类使用的文字形态,发展成两大趋势,一是尽可能以最快速度记录声音的方法,字母即为其例,而是激发沉睡于人类内心世界想象力的文字形态,我发现那就是汉字。
  •     说实话,我真的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排版让人那么难以理解,看的好累,看了一半都不想看了,因为实在看不下去
  •       1.封面设计是上品。
      
      2.内容黑白套印,黑白多,彩色少,如果是我,宁可再多花十块钱,让它出全彩的书籍。
      
      3.对谈为主,带有日本人固有的客套,相对来说,不如《疾风迅雷》。
      
      4.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
  •     “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它与政治在完全不同的意义上将人们重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人人拥有自己的主语,并能理解别人主语的、全新的人与人关系的圆环。” 和而不同。
  •     而且和“大和精神”完全无关,只不过揭露了更多的设计的本质,有时候不做设计也是种设计,不能勉强而为。
  •     审美~
  •     其实个人觉得这两本没什么可比性啦
    <造型的诞生>感觉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适合自己私下里慢慢看的 私密性很强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那种感觉的书
    这一本比较..呃..怎么说..正常?平实?通俗?..总之就是更好说出来与同好交流的感觉吧 呵呵
  •     这个民族向来都是这样。。。
  •     “宁可再多花十块钱,让它出全彩的书籍”
    有些人未必喜欢彩图本读物。
  •     吕老师、吴勇的设计用在文学类作品时,我也常嫌元素应用太多,
    所以我喜欢陆智昌。
  •     访谈,目前不需要
  •     不是愤慨,我上面举的都是事实。况且看别人要看好的地方,别人不好的地方我们是要学习还是要用来YY??自己反而要提不好的地方这样才能反省和进步。
        现在网上一堆的人看不起韩国日本,分明是我们经济不如人、文化产业也不如人,多的是向人家学习的,所谓“好的方面为啥没看到”只会越来越不如人。
        林子大了本来就是什么鸟都有,不然为什么“每个人不一样”呢?我也是个人感受,不能讲吗?
  •       说真的 封面 我不敢下什么结论 也不会给什么意见
      看不懂 就是看不懂
      书 的确是好书
      看完后 就觉得 为什么 我们太少人为自己的文化做一些事情了
      人们对 传统 渐行渐远
      形式上去追求 他们所谓的新的.
      中国文化这本葵花宝典 荒废了
      
      也许吧 现实毕竟是现实
  •     盛名之下自夸互夸的闲谈,无干货。
  •     与中国人对话内容很棒,但与其它国家的对话很多东西看不懂,有空再看一遍。
  •     汗 LS过誉了 不过是一篇读书笔记 精华都在杉浦先生的书里呢:)
  •     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再造,才能讓文字與我們不相衝突……
  •     多好的评论啊!觉得买书来看一下,原来还一直在犹豫的~~谢谢
  •     没看完泪……
  •     綺麗な本ですが、内容は私にとってちょっとつまらないと思います。(・・
  •     我又整了个补充资料
    杉浦康平第三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他的設計裡有許多「噪音」。
    日本的美學向來內斂,追求乾淨、極簡,噪音被視為污穢、雜質。
    然而杉浦康平不從眾,他認為世界的基本構成要素就是細小的微塵,不論是聲音上的噪聲,或是瀰漫在宇宙中的電磁波,都是那麼自然的存在,為什麼總被排除?
    杉浦康平把人人鄙視的「噪音」,化為獨創的設計。
    他為噪音、電磁波賦予造型,有的是直線,有的是黑白條紋、帶狀,然後加以裁剪、組合,甚至加上主題「影子」、「圓環」等。在他設計的書頁裡很少整頁乾乾淨淨,到處都有「噪音」小圖,到後來還演化出幾何、易經、天文、宗教的符號。噪音在他手中,不但重見天日,還有了趣味的造型生命。
  •     相当不错的评论
    写的长点的话简直也可以出一本影响中国设计界的书了!
  •     相比这本,我更喜欢《造型的诞生》那本
  •       这是早就想推荐的一本书,一个书名,包含了书籍、文字与设计,都是感兴趣并心爱的东西,总怕草草的推荐,脏了意念。
      杉浦康平是典型的东方思维设计家,不说Yes或No只说Perhaps。在与亚洲六位顶尖的设计师对谈中,始终不离不弃现代与传统:现代瞬时的创新,如何借鉴以千年为单位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如何在物质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留自己神秘的美感,那种Perhaps的东西。
      吕敬人对中国汉字的解读唤起了杉浦康平无尽的好奇,传说梵创造了印度文字,佉卢创造了胡文,仓颉创造了汉字。梵居于天竺,佉卢在另一方,他们以所看到的北斗星的移动方向决定了印度文字从左到右,胡文从右到左。而仓颉居于中原,星星由上而下移动,因此汉字便成竖排。
      天象与书写,宇宙与人为,无从考证,甚至奇谈,完全Perhaps,但无尽的美。
  •     文化和艺术可以跨过国界,以一些极其相似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     今天收到这本书,我一翻开就震惊了,一本普通的书都不敢排得这么难看,更何况这本书!这四位以后最好不要让我见面碰到:“中文版设计协力:吕敬人+杜晓燕+吕旻+金琳”
  •     我很肤浅。。
  •     2012
  •     访谈式书籍。各种图。。。。
  •     “对于韩文字母,我一直认为,韩国抛弃汉字而完全转向字母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整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由东方型向西方型变迁。韩国一方面不断抢占东方(比如中国端午节)的文化遗产据为己有。以展现自己的东方根源的身份,一方面全民生活状态明显媚西(尤其是美国),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国民心态。对韩国,我有一种比对待日本更加微妙和难以言喻的心理感受。相比韩国和日本这两处近邻,中国显得平和、悠哉游哉、内敛、封闭、游离。 ”
    ----------------------------------------------------------------------------------------------------------------------
    对于LZ的这段看法并不认同。
    首先抛弃汉字固然有意识形态上的转变,但并不完全这样。不然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且“反西方”的北朝鲜为什么更加更彻底的抛弃汉字??朝鲜半岛之所以抛弃汉字很大部分的原因除了意识形态、民族感情以外,朝鲜语本来就与汉语天壤之别,使用汉字当然方凿圆枘(日本使用汉字原因很多,同音词太多不得不用是其中之一,韩语除非是遇到一些汉字词的情况下,不然同音词是很少见的),放弃汉字反倒是必然
    其次,东方型不代表就是中国型。这是很多中国人的误解,不仅仅是LZ。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都是相对西方的东方文明,所以以中国代表东方本身就是不妥的说法。如此一来抢占东方文化遗产本身就不成立,韩国的端午节本来就不是中国的端午节,内涵和表象和中国不一样,就好像琵琶、二胡、这些本身就不是中国的东西,是西域中亚传来的,为什么不说中国抢占“中亚文化”?
    又次,“媚西”对于中国来说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中国满大街的肯德基麦当劳是不是媚西?全民英语热是不是媚西?美国第一大留学群体就是中国人这是不是媚西?西方文化本来就是现代社会的强势文化,毋宁说全世界都在媚西。而韩国的古迹保存的比中国好,传统服饰保存得比中国好,对传统文化比中国更受尊重,看不出中国有哪一点可以瞧不起日本、韩国的“媚西”,更何况人家经济、生活水平、素质都要比我们高。中国这种看不起外来文化又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理恐怕更微妙吧?
    最后,中国显得“内敛、封闭、游离”很明显,但是“平和、悠哉游哉”还真是没什么好说的: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强拆、阻访,各种侵犯公民生活的事情随处可见,平和还真是称不上;看看房价、看看每年的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看看高生活成本,看看满大街的地沟油、超标奶,真是看不出哪里比人家优哉游哉
  •     一般吧,普通的书借鉴不大,ps里面的设计也没觉得有多好,把书装当成独立的设计,是不是脱离书装设计的本意了。
  •     可是对于设计图书来讲,颜色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这个环节的缺失,将直接影像设计意象的传达啊……
  •     访谈录,确像几个老头的闲聊,闪光点需要自行发掘。吕敬人之传统手工艺,黄永松之民间文化气韵皆让人感慨系之。而柯蒂之网格与关键点或有设计借鉴意义。
  •       刚看完这本书,想起前对时间遇到一个留学生,在学习中文,对话的时候,他时不时的指出我们语言中的一些我们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发音特点.因为他要学习,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注意,而我们,好象顺理成章的从不了解我们自己.
      书里讲到的一些事情,让我发现原来我们需要更了解自己,自己的文化.
      里头有作者和吕敬人的对话,也设计相关作品,很欣赏他的设计,可是,也质疑这样的设计,岂不是很贵族化~~我的意思是,这样的设计定是价格不绯的~~~有没有背离书的本意,文字的本意呢--传播.
      对印度的两为大师~~~不禁佩服啊,也带着神秘,因为我对印度文化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欣赏其中的书法.
      总之,受益非浅的说.
  •     呵呵,俺觉得还好啦,可能是审美倾向问题。
    “还有很多其他元素 在里面充当了噪音的角色”
    这句话有见地呵呵,但“微尘与噪音”恰恰是杉朴康平独创的设计语言之一。
    但是我一直就觉得吕敬人很可疑,他基本上只学了个皮毛就回来卖弄。
  •     相当不错,单从实用性讲列举了相当多种类的表现手法,日后可以查阅借用,从知识层面可以作为不错的亚洲图形文化导读,最后一章和柯蒂的座谈提到了图形设计冥想方法论可以说是情绪版的高阶版本掺和了意义分析?,印度用于建造神像的删格也可以作为一项寻找美的课题继续深挖。当然中间也有部分觉得比较扯淡,人家讲西方设计教育的方法论,也能扯到宇宙阴阳就比较没意思了。其中某些人的书籍装帧也是过于浮夸。收获最大的是发现文字之美之深远的意义,决心好好对待写字这件事,任何符号装饰都不是毫无缘由的,要从中思考其属性,属性往往又映射了我们古老的宇宙观,应该醒悟了就可以更上一个台阶吧,笑,接下来要去读造型的诞生了,感觉好艰巨。
  •     写得真不错
    我觉得这也的确是本好书.
  •     2012-02-26 17:39:07 砂糖菓子兔
      這個讀書筆記是我好幾年前寫的了,當年的想法和見識確實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即使到現在也是一樣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就是了),而且不論樓上討論的內容我贊同與否,我確實在寫這個讀書筆記的時候比較刻意的規避了去討論某些方面的現實,這也算是反映了我當時真實的心態吧。所以謝謝樓上的各位,讓我也可以從中回想起當年的想法,正視自己的不足,得到很多新的啓迪。
    -------------------------------------------------------------------------------------------------
    我在跟帖的第一句话就写了“对于LZ的这段看法并不认同。”,所以也只是发表个人看法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没有批评或者要求LZ一定要去讨论某些方面的现实的意思,如有造成误解的地方望见谅,如内容中有错误也欢迎LZ和其他人批评。同时也对LZ能开放的心态看待讨论表示尊敬!
  •     如何将传统文化活用在现在的设计上,让设计充满音乐、灵性,而不是单单的花里胡哨的色彩,好看的西方构图,杉浦康平对中国文化的感悟比我们很多中国人要深刻,难道我们不应该去自省的吗?
  •     刚看完这个就在随便翻天井栈敷相关的八卦的时候看到杉浦康平了 让我觉得 还是得混圈子啊!
  •     光是排版就挺糟糕了。至于内容,还成,但是确实没有想像中有趣。刚才忘了写,现在凡是说到“现代人浮躁”的艺术类就会觉得,艺术家还真是不食人间烟火。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必然会在更短的时间里接受更大量的信息作更多的决策。如果把这作为浮躁来理解人类不如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     LZ的评论真好,文字,书籍,这些有文化背景的物质,一定要有自己的反思,在是算看明白了一二,回想自己总结过的读后感少之又少,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写出来的字含义也不多。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