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书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1
ISBN:9787108025807
作者:[日] 杉浦康平 编著
页数:356页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脱销书籍,购买提示

1.封面设计是上品。2.内容黑白套印,黑白多,彩色少,如果是我,宁可再多花十块钱,让它出全彩的书籍。3.对谈为主,带有日本人固有的客套,相对来说,不如《疾风迅雷》。4.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完。

刚刚买了

现在刚刚看,还有一本《疾风迅雷》,不太很懂他的意图。吕敬人设计的封面也不是很懂。不过好东西多看是好的

几个老头闲聊而已

几个老头在闲聊而已对我就是这样顽固得觉得动不动将就论及宇宙观,我不觉得深刻,时不时就赞许对方若何,我也觉得无趣。文字漫长,书本冗厚,面包而已。我不觉得杉的书多禅意,同样我也对吕古典书的设计感到粗俗, 境界不是碰头、喝茶、谈论古今,他们是教育家、活动家,他们是被树立起来的人,他们太书卷气了,读它们的书,像是嗅老头们裹脚布,没劲

抛开内容看形式

至于书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至于书的形式,实在不敢恭维 字体的选择 字距 行距 版式 跟一锅粥一样 还有很多其他元素 在里面充当了噪音的角色,因为对内容的好奇,所以硬是忍受着无奈的煎熬把书读完了 看完以后觉得很累 还好是分次看的 不知道要是一次看完会出现什么情况。

哂眉批,啐腰封

读书人雅好将书比作知己,大抵知己者又莫若红颜,体己贴心,身具东方女子逆来顺受的传统美德,亦懂得熨帖失意落魄的寒夜。书静默于案头,自是不会拂我意,对月更能成三人。脂砚斋的眉批与曹梦阮的文字蕴藉交缠,恰张敞画眉,有举案齐眉之谐、乐羊子妻之谏。腰封者,更是轻轻拢过美人腰,一揽入怀,谧宓之至,暗浮情挑。金庸武侠全集评点本、贾平凹小说评点本堪比行为艺术,足可一哂。然披沙拣金,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可称精彩,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亦有可观。而从费马遗稿中发掘出的《附有费马评注的丢番图的算术》,更是数学界最香甜的金苹果,引无数英雄竞折腰。1670年费马的长子终于意识到他父亲那些业余爱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将其遗著整理出版,边边角角上那四十八个评注才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有一个对这个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今日的人们已很熟悉这句话,这个难题在困惑了世间智者358年之后,被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于1994年破解。当然他经过现代数学的武装,运用的是费马时代不曾出现的方法,几个世纪中已经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地为解决这个最后的定理而努力,安德鲁·怀尔斯的成果正是那些为此付出生命的英才所坚信的意义。究竟是费马自信满满又一脸坏笑不肯书写下来的那种奇妙解法有漏洞,还是他灵光一闪得觅终南捷径,或可未知。只要山在那里,就会有人去登。“梧桐叶落分虽别,恩爱夫妻不到冬。”宝钗的灯谜叫贾政自忖悲戚,“小小年纪,作此等言语”,看来非是福寿之辈。现时腰封的境遇恰似竹夫人,往往一揭即弃,长门哀怨。腰封的引入,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港台出版业受日本影响较早,所以腰封的使用也较多。腰封如腰带一般,柔裹书衣,或印书名作者,或印简介文案。有些文字印在封面上破坏整体美观,于是便移至腰封,宿命即是将弃。若为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则宽衣解带乃必至之途,好的腰封能让人生亵玩之意,而不解风情的腰封只会让人远观勿近。着衣美褪之更甚,做书当如此。然流弊深重,令人不知发噱还是发悲:拣用数字骇人,现代意味极重,“十余种语言,数十国发行”务必珠圆玉润,但求一鸣惊人,路易十四后期就颇爱用这样的手段,可内忧外患一仍其旧;樋口一叶荣登新日币五千元,出版商自要大鸣大放一番,名人称道更是必备良药,总理说好与不好皆成卖点;现代人从众心切,排行榜怎么能少,媒体金口更是贱如话痨,高据某某排行榜数年更好;乌鸦难得飞得高,一朝得势,机会怎能放掉,比哈利·波特更畅销,千年老二也能过,“堪比”“媲美”“有如”连词多而俏;实在没的招,放胆编编有人要,结果统统是第一,撞了车来直嘈嘈。

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

这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杉普康平先生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设计师,不仅是一位设计师,也是一位研究佛学的人。他用一生的经历创作了很多书籍和文字设计,准备了这一次展览。他的设计感觉不到一点商业的烟火味,极纯的艺术感。对于亚洲文化的研究也很精到。这本书里的几个设计师都是亚洲设计界的顶尖人物,看似聊天的谈话,确是很多年的积淀。对于文化的探究,对于文字的研究都是炉火纯青。推荐大家仔细阅读,读出个中深意。

很受启示的书

刚看完这本书,想起前对时间遇到一个留学生,在学习中文,对话的时候,他时不时的指出我们语言中的一些我们自己都不曾注意到的发音特点.因为他要学习,所以就会有这样的注意,而我们,好象顺理成章的从不了解我们自己.书里讲到的一些事情,让我发现原来我们需要更了解自己,自己的文化.里头有作者和吕敬人的对话,也设计相关作品,很欣赏他的设计,可是,也质疑这样的设计,岂不是很贵族化~~我的意思是,这样的设计定是价格不绯的~~~有没有背离书的本意,文字的本意呢--传播.对印度的两为大师~~~不禁佩服啊,也带着神秘,因为我对印度文化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欣赏其中的书法.总之,受益非浅的说.

亚洲的视角

之前听过一个做设计的朋友说,汉字不如西文字符适合做设计,一张海报放上西文字母可能显得很高端,但放上几个中文字符可能就会很别扭。当时虽不愿认同,但也讲不出道理,而且自己在之后的设计实践中也隐约发现似乎他说的多少有理。读完这本书后恍然大悟:原因是我们一直以来大都是在用西方的设计语法和审美理念在做设计,结果自然是西文字符更加适合。倘若我们换用亚洲的视角,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所以,杉浦先生的功绩之一在于,让你能从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审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种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重视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不过,其三句不离“宇宙”谈话的风格也多少有点形而上的夸大(好吧也许是我境界不够所以还不能理解)。另外吐几个翻译的槽。实在不适应将“Windows”翻译成“视窗”,将“Flash”翻译成“闪存”(事实上,联系上下文Flash是指的Adobe Flash软件,而不是Flash Memory),还有“OS操作系统”(中英文的同义词重复)。也许是因为自己的IT背景所以能够看出这些翻译问题,那其余的部分呢?不知道是否也隐藏着许多蹩脚问题……

Perhaps的美

这是早就想推荐的一本书,一个书名,包含了书籍、文字与设计,都是感兴趣并心爱的东西,总怕草草的推荐,脏了意念。杉浦康平是典型的东方思维设计家,不说Yes或No只说Perhaps。在与亚洲六位顶尖的设计师对谈中,始终不离不弃现代与传统:现代瞬时的创新,如何借鉴以千年为单位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如何在物质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留自己神秘的美感,那种Perhaps的东西。吕敬人对中国汉字的解读唤起了杉浦康平无尽的好奇,传说梵创造了印度文字,佉卢创造了胡文,仓颉创造了汉字。梵居于天竺,佉卢在另一方,他们以所看到的北斗星的移动方向决定了印度文字从左到右,胡文从右到左。而仓颉居于中原,星星由上而下移动,因此汉字便成竖排。天象与书写,宇宙与人为,无从考证,甚至奇谈,完全Perhaps,但无尽的美。

大师与大师之间的对话

这本书看到一半讲到韩国设计师的时候,不知读过的朋友们有没有生气,我记得有这么一段话,使韩国设计大师郑丙圭说的,韩国的文字是具有具有象形文字的表音文字。当然这里的象形文字说的就是汉字。对于这一点上,韩国设计师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他写到,韩国使用汉字一直到15世纪中期,而后根据汉字的优点和缺点造出的韩文。敢问他郑老人家是不是有点说过头了啊。

封面 看不懂

说真的 封面 我不敢下什么结论 也不会给什么意见看不懂 就是看不懂书 的确是好书 看完后 就觉得 为什么 我们太少人为自己的文化做一些事情了人们对 传统 渐行渐远 形式上去追求 他们所谓的新的. 中国文化这本葵花宝典 荒废了也许吧 现实毕竟是现实

杉浦康平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最近网络上很流行的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在一期《周末画报》的访谈中回答了一个政治道德中关于历史罪行是否由民族后代承担的问题,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历史决定的,也负有历史责任的。我们个人是由属于我们的团体、历史、传统、文化而塑造的……”。在此引用这一句话并不是为了回答什么政治道德也不是什么历史罪行,只是在阅读杉浦康平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过程中,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的就是这一段话,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我们都是历史的传承者。我从来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热爱传统文化,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通过广泛的阅读,大致了解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价值观。对于各种文化,我都抱有一种敬仰的心情的去学习与领悟,在通过比较与思考,我越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近几年,我的目标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先去学习西方视觉传达的理论和方法,再回过头来从传统中提炼出属于中华民族的特有的传达手法——但远远不是书法、水墨、发黄的纸、龙等基本元素——这些过于表面与直接的手法是我们偷懒的结果,就算是我在工作的过程中,都发现这种元素是最容易出效果的,但效果背后是没有灵魂的,是很难被观者接受和产生影响的。日本保存自有的文化,再向西方学习,最后发展独特的文化与设计哲学。而我们在不断破坏与重建之中,使得不论文字、思想、建筑、设计等,都变成一种模糊与怪异的存在。于是,问题在此,我不是说要找回传统,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抱着过去,也不能抱着现在,但就如回到前面所表述的:我们都是历史的传承者,我们的思想与血液甚至于DNA,都携带着过去的印记。并且,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存在着独特的、优美的一面,人类的发展绝不可以像众多科幻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单调、冰冷、只拥有唯一的审美标准。我希望找到的是一种适合中文语境的视觉传达的方式,突出我们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所应有的特点。但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媒介即认识论——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可能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我想通过上面的引用指出,由于文化的断层、近年来欧美文化的大肆入侵、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大命题,很多更具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的人已经对此作出了解答。我只根据他们的答案来提出一个我所关心的问题:现在的我们是否还能理解传统文化中的优美,是否还能与之产生共鸣?阅读杉浦康平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这本书很吃力,杉浦与亚洲同人的对话中都笼罩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天人合一、宇宙等词频频出现,而他们的设计作品中也是带有明显的宗教印记。我不知道是他们的思想中存在根深蒂固的佛学教义还是故意为传统而传统,但的确从中我发现了设计的另一天地,那绝不仅仅是现代主义、绝不仅仅是包豪斯、绝不仅仅是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也绝不仅仅是Photoshop或苹果电脑。书中有一篇杉浦康平与《汉声》的黄永松的对话,其中提到《汉声》的理论指导俞大纲教授曾说过的话:“传统是人的头颅,而现代是人的双脚,现代社会的现状是头脚分离,脚拼命向前跑,头颅却丟在后面。你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做肚腹,把头和脚联结起来。”《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这本书开拓了我的视野,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但在疑问与印证的反复过程中学习到更多,也更能理解传统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请大家不要相信二手书转让里叫做“流浪的心”的人,他是个骗子~!!!

请大家不要相信买这跟书的电子版的人,就是在二手书转让里的那个叫做“流浪的心”的人。因为我轻信了他在二手书转让里的留言,加了他给的QQ,(QQ 65711856 【稀有资源博士】)这个稀有资源博士说10块一本,让我把钱打到他发给我的支付宝账号上,我打过去了就在QQ上信息他,他回了句稍等,就消失了,他的QQ也在我的QQ好友里消失了。   我知道我很2,这样也能被骗,所以我希望广而告之,请大家不要上当并相互转告~!!让这个人再也骗不到人~!!!

理性与务实----日本人对设计的性格

并不是说我拜日。日本的设计还真是有一套自己的性格。读原研哉,田中一光,中西元男,等等,到现在读的川浦康平的设计理论。无一不让我感到理性的存在,以及做设计的态度。对设计,并不是偶然性的纯粹的追求表面。而是系统的,务实的去构建设计的理念。以至于涌现出众多亚洲的重量级的设计。而且出来的作品对整个国际范畴的设计界的影响程度是非常大的。在世界上,把亚洲的设计推向一个至高点。这点我是相当佩服的,也是相当牛逼的。对于优秀的东西,请撇开民族主义色彩,要去吸收!

亚洲字体设计

现代语言逐渐衰败,任何一门古老的语言对于哲学,语言,艺术以及关于寻求准确表达思维的领域是难得的学习材料。而非像现代语言对概念的模糊覆盖,古老语言的唯一指向性是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在此参考古代蒙古语手写体以及复古的印刷体完成了了四套蒙古语字体的前期描边,来扶持涉及这一语言的领域,试着保护其蕴含的价值观延续长久。In the situation of modern languages gradually fading, any kind of ancient languages has become to the important study materials for Philosophy, Linguistics, Arts or any field who wants to express accurately. The irreplaceable value of ancient languages is from their uniqueness of designatum since they are pure and simple, unlike the modern languages which cover the concepts in an obscure way. In the view of this facts, i have designed 4 fonts based on traditional Mongolian handwriting to encourage this linguistic field and to maintain the value of world.在此预览:http://site.douban.com/nomads/room/209601/

同宗共祖的文化

在旅途中读完了杉浦康平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 一本唤醒身体深处亚洲文化魂的书. 像心灵得到彻底的洗礼, 像掘中我体内一处灵感, 让它像深水井的泉一样源源不绝地涌出地表. 我跟杉浦老师有极大同感, 他因在德国进修, 更迷衷于亚洲文化, “身在德国, 使我既充实了对欧洲的思考, 又加深了对亚洲的体验”. 思考和体验, 二词用得极为极为贴切, 这简直是我和他横跨三十年的心灵共振. 思考, 是理性, 是逻辑; 体验, 是感性, 是悬妙的不可言喻的根源感.我也是在美国的时候, 彻底地反刍般迷恋上亚洲文化的. 从小听着英文音乐看着美国大片读着外国读物长大的我, 早就大半盘西化, 在美国不断深入了解和熟悉欧美思维方式的同时, 感受到强烈的“亚洲文化归属感”, 那是不可抵挡的力量, 来自生命的根源和记忆的最深处. 因为过于熟悉中国, 所以同根同源却又些微变异的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美感和哲学, 尤其让我迷恋得要命. 对于亚洲之外文化和艺术的喜爱, 就算再多喜爱也只是口舌的表述, 但说起日本文化理念, 则叫人血脉扩张, 从内心深处喷涌出的感情让心绪无法平静, 甚至辗转难眠, 彻夜读资料. 这就是同宗共祖的异文化, 既不熟悉到毫无新鲜感, 又不陌生到只剩下“欣赏”而无法去“感受”. 杉浦老师的文字功底也绝对没得说, 他形容须弥山, 形容黄土高原一农妇的剪纸“飞舞着色彩涡流的生命之树和围绕着树的森罗万象跃然纸上”, 他说起亚洲文化那抑不住的全身的共鸣, 那种激动甚至让字体浮动起来, 跃出纸面. 尤其惊人的是杉浦写给读卖新闻的<印度的文字>, 形容泰姬陵“笼罩在一片蛙噪的喧闹中, 那声音尖锐悠长, 时断时续, 此起彼伏. 它隐隐地被黑暗托起. 夜色朦胧, 微光澹荡. 月光躲进云里, 它便向暗中隐去. 宛若巨大的白色大理石在做深呼吸. 而随之而来的隐秘体验, 像闪电一样划过我的全身”, 说起赤脚夜闯泰姬陵内的体验, “一个以肌肤感觉拥抱我的泰姬陵… 平时被西服革履覆盖的、如死去一般迟钝的肌肤感觉 – 触觉, 在黑暗中触及大地的脚掌上被唤醒, 是那样的强烈、鲜活, 我甚至感觉到, 赤裸的双脚同时是在倾听着渺渺之音, 感受着隐隐之光”…杉浦老师对印度文化的推崇, 让我想起远藤周作的<深河>, 无可比拟的一部小说, 讲一个前往印度的日本旅行团, 每个人如何找到救赎的故事. 我鲜少看日本人写关于南亚之国的书, 便以为那是从日本人角度去看印度, 最巅峰的不可逾越的巨作. 混沌, 像在漂浮着骨灰的恒河上一个充满腥味的漩涡. 他形容的一切, 我在<天地玄黄>中看到过, 但文字的暧昧和力量, 给人无与伦比的想象, 远胜于影像. 第一次想去印度看看, 是几年前研究NGO时读到陈宇廷的故事, 从麦肯锡到公益事业的佛教徒, "当年,我被麦肯锡派到印度,为一家跨国医药巨头进入亚太市场策略做咨询服务。咨询方案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高价进行产品销售获得高额利润收益;一种是通过在当地投资建厂进行廉价销售。为了该项目,我必须到当地医院和血液中心考察。对于医疗条件相当落后的印度来说,没进医院就闻到血腥味是常有的事。并且在医院门口,有时会出现开着跑车、穿着像仙女一样的人过去治病,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那些流着血、被苍蝇包围着的穷人排队在医院门口等待着1/10的免费救治机会。此时此景,再加上刚刚进行过闭门修炼,我毫不犹豫地为该项目选择了后一种方案。时隔多年后,我已经不记得那家公司是否采取了我们提出的咨询方案。但这件事给我的灵感是,不仅要自己进行人性修炼,而且要用自己所长和已经掌握的资源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救助。我希望自己今后做的工作能既不离咨询的本业,又必须与为社会做贡献有关系". 这个故事强烈地震撼并影响了我.在人生米字路口上, 我需要一些灵感. 真正的苦难和疼痛才能让人彻悟, 才孕育得出深刻的对人生的理解, 大落, 才有大起. 大悲, 方能大喜. 很久很久没有独自去旅游, 所以突然很想去生命的源头一窥究竟.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读书笔记

这个暑假又邂逅了几本美好的书,《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就是其中之一。说说对这本书初读后的一点感想。因为整本书基本上都让我感觉美好,于是先说个人认为最遗憾的一个小部分。就是对话中的各位对于杉浦康平先生的崇敬太深,几乎都隐约呈现出一种后学问道的架势。当然杉浦康平先生本身的知识力确实深远,在每个对谈中都游刃有余。这样的状态却使得整本书都是朝着某一个大方向的思想,而缺少了碰撞。和而不同确实是有趣和和谐的 ,但是算是我贪心吧,我希望看到更多的差异性,不然只是对谈的人和话题不同而已,并没有看到其他的更多可能性。整本书,感觉是“杉浦康平流派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泛亚洲多元化的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然后是按书内各个话题而来的一些感想。杉浦康平先生一直强调,日本是一个岛国。这是清醒的自我认识。中国是一个杂糅、多元、复杂、政治单一的大国,这也应该是我们的自我认识。我一直认为,明确的自我认识是一切的开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一切。现在我个人感觉太多设计人忽略了真实的中国的现状,那就是失掉了根基。如果没有这个牢固的不可转移的根基,我们所吸收的外部文化就无处可去,就会喧宾夺主了。“调查亚洲别国识字率低下的问题,看文字设计方面日本能否有所作为”这个调查任务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可见日本人的野心。而调查的结论“这里没有任何日本人能做的事情,这件事最好由各国的人自己去做”又可见设计师的良心。先有野心,然后付与实践,然后意识到不可行,断然放弃。 这是一种行事魄力。我个人认为这不仅仅是杉浦康平先生等一小部分个人的特质,也不止是日本设计行业的特质,而是一种整体上的大和精神的体现。不管对这个民族的个人好恶如何,这样的特质是真可以打动人心的。在欧洲而意识到自己的亚洲本色。这也是有意义的一个话题。当长期和单一的处在一个环境中,人确实很容易看不清楚本质、本色、特色的所在。于是可以说这些东西都是要比较才可以产生的。走出家门会意识到家的意义,走出这个市可以意识到家乡的意义,走出中国可以意识到祖国的意义,走出亚洲可以意识到泛东方的特质,我想当登上太空的时候,也一定会真正意识到这颗蓝色的星球有多么重要。用中国的老话说,不正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要真正懂得,就要先跳脱出来,才可能高屋建瓴。然后再回去,有意识有目标的深入下去。这根本就是一种世界观跟方法论。另外一个关于“是”和“不是”的记录也很有意义。西方人眼中的世界确实是二元论和量化精确的世界,我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在国外学珠宝设计的中国留学生的一段话,说她的导师要求她给出科学和理论化的理由来解释她设计的一个首饰上为什么用三颗宝石而不是四颗,道理在哪里。我曾经很钦佩这样的设计指导理念。那不愧是大工业化下的理念,精确、理性、冷酷。但是三和四之间。是和否之间,总是也有无限空间的。犹如3.1、3.2、3.55555、3.75858765……也犹如深浅的灰色地带。那就是东方精神中特有的似是而非的混沌状态。混沌不是空白,混沌是万物。难得糊涂大概也算其中的延伸理念。我所偏爱的,其实也是这样的理念。虽然对那种机械化的精密冰冷的特质有着无限的好奇与向往,但我也逐渐明白到东方的理念依然是最适合我的基准。是一种理想化、模糊化、艺术化的状态。相对而言,西方大概是现实化、精确化、市场化的吧。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东方人眼中的东方。这个话题,私以为,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或就只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更好举例,就是《卧虎藏龙》,就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是李小龙。而中国人眼中的中国人,也许就是早上下楼买的那一根油条一杯豆浆,那么无处不在而平淡。这里提出的书籍设计样本都是华丽的精装本,这点让我比较失望。我最初认识吕敬人先生应该是在《包装与设计》或《艺术与设计》杂志上,那时候我就觉得展示出来的吕敬人先生的作品都是昂贵的精装本。而我更想知道的是怎么去做一本平装的、廉价的、大众的书的设计。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大众的文化,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就失去了一大半的价值。在建筑上也是这样,工业化的水泥盒子是平民住宅,东方情调、材质、气韵的,都是奢侈豪宅,一般人根本接触不到,何来切身体验和融会贯通。总是说当今中国人没有很好的延续和发展传统,可是我认为这样的大环境,本身就极不利于传承。守不住自己的根本而去追逐它人,我怕总有一天会变成邯郸学步的后果。恢复繁体字的应用这种呼声现在尤其在设计界已经越来越强烈,简体繁体之争已经不是美观与否的问题了,已经上升到了传统现代之争的高度。其实我个人认为发扬、保护、延续传统和使用繁体字之间没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字体毕竟只是一种外显形态,只要汉字的基本架构在、造字的理念不变,汉字的文脉,就并没有断绝。虽然我个人有偏好使用繁体字,但是我对简化字并没有排斥情绪,而且理智的看待来说,如果大陆通行的不是简体字而是繁体字,偏远贫穷地区的文盲半文盲人数比例怕是会更高,因为不能否认繁体字的学习和使用更加复杂困难耗时。我个人比较在意的是大陆官方认可的文字似乎是强制只有简体字,其实这方面为何没有胸襟学习印度,可以同时存在十五种官方认可文字,然后其中之一为官方文字。虽然国情不同,而且多种文字通行也有弊端。但是繁体和简体甚至不是两种文字,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的话,可以说只是精装本和平装本的区别,内容完全相同,而精装本的字面容量显然还更大。对于韩文字母,我一直认为,韩国抛弃汉字而完全转向字母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根本转变。标志着整个国家的上层建筑由东方型向西方型变迁。韩国一方面不断抢占东方(比如中国端午节)的文化遗产据为己有。以展现自己的东方根源的身份,一方面全民生活状态明显媚西(尤其是美国),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国民心态。对韩国,我有一种比对待日本更加微妙和难以言喻的心理感受。相比韩国和日本这两处近邻,中国显得平和、悠哉游哉、内敛、封闭、游离。安尚秀先生说韩文最大的特征是不同,对韩文没有任何基础的我暂时不予评说,但是由于这句话的语境是针对中国汉字,那么可以反推,安尚秀先生认为中国的汉字最大的特征是同。对于这一点我深以为然。规则和秩序是中国传统的显著特征。四平八稳,不急不徐,不偏不倚。跟英文、法文等传统西方文字相比较,显得符号性强、识别性弱。跟中文汉字、日文汉字等相比较,则显得概括性强、具象性弱。可以说韩文字母是一种中西杂糅的极精简的图形文字符号。但是这只是就字素而言的,我觉得整合成完整的字词以后,最突出的就变成符号性强、识别度弱了。另外说到日文的话,假名与日文汉字的组合使用也是非常微妙的。都是一种极传统的文字表现。例如说都可以和谐的用毛笔书写出来。这跟中国目前的汉语拼音和中文汉字组合使用的情况有着微妙的不同。汉语拼音的来源我没有研究过,目前并不了解、不敢妄言,但汉语拼音表现上的字母本身是西方文字式的,中文汉字则是纯东方图形表意文字式的。拼音字母和中文汉字的组合表现手法自然就会跟日文假名与日文汉字的组合安排方式有着微妙的不同了。这几点在设计中大抵是必须考虑和值得好好运用的。书籍的方案是在寻找一种精妙的平衡。以前我对这一点关注不够,看了郑丙圭先生的言论后有了一些深切的感受。可能因为这边面的知识我非常缺乏,于是这方面的言语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对一本好的书来说,关于一本书的脉络、主旨和走向,作者和编者观点的平衡制约点,都是闪光的骨架点。郑丙圭先生还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他说,“要是每一个内容、一本书都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字体该多么幸福?”我会感受到那种美妙。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汉字非凡的图象性、可结合性是最大的优势。汉字本身可以说就是直接的、具象的图画,西方字母也许某些意义上也可以称做图画,但一定是间接的、抽象的。张道一先生说“传统民艺有四项特质—俗、野、粗、简。”俗是能体现大众心声,野是情感的自然抒发,粗是摆脱了矫柔造作的虚饰,简是直接和简练。在印度,意味语言的声音不仅仅指我们说话的语言,它在梵文中还意味着普遍法则。那么声音就是由虚空而来的了,变成了一种基本元素,如同风雷水火,真美妙。乔希先生所说的希望研发出的有表情的文本,大抵是指表现文字之外的时间,这种思考方式非常有趣,也就是把二维的文本引入第三维的形和第四维的时间流逝,这是了不得的思想,不是技术的局限,而是思想的切入。让我联想到小宇宙“第七感”,越过五识、越过生死的第七感,是玄明的心灵哲学。这样的设计,毋宁说是在修行。宗教和哲学给予乔希先生的力量,让人敬仰。他是这本书内出现的人们中,我最喜爱的一位。他的言语让人欣喜和欢愉。

什么是设计 学习吧 各有各的想法

里面有中国杂志设计行业的大师 吕敬人 日本的杉浦康平 韩国的安尚秀 他们的对话涵盖了亚洲的文化 印刷等等 里面光是文字的设计 关于文字的设计思想就够我们终生受用因为文字就是证明人类文化的主要元素 学习吧学习吧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