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

出版日期:2015-1
ISBN:9787508648560
作者:左民安
页数:597页

内容概要

左民安(1935年~1987年),著名文字学专家,一生致力于文字学及传统古书词义研究。195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担任古代汉语的教学工作,1962年以后一直在宁夏大学中文系任教。在从事古代汉语教学的同时,致力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研究,主要著有《细说汉字》(原名《汉字例话》和《汉字例话续编》)、《汉字部首讲解》、《写作纵横谈》等专著,以及《浅谈段玉裁对〈说文〉的研究》、《王念孙校雠学初探》、《训诂学漫谈》、《辞书编纂与古籍整理刍议》等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一 陆宗达 Ⅵ
序二 李学勤 Ⅶ
前言 Ⅸ
汉字概说 Ⅺ
正文 1
一部 1
一丁/1七十/2
上下/3不五/4
屯廿/5无世/6
丘丙亚/7吏毕/8
百至/9西亟/10
乙部 11
乙/11气/12
人部 12
人/12匕/13
千仁/14仆介/15
从/16化厃/17
比/18仔付/19
北尼/20企伏/21
伐/22休众/23
传佃/24位/25
何余/26依/27
臽侪/28卓臾/29
侯侵/30保/31
爽僚/32疑/33
儿部 33
儿/33兀允/34
元兄/35先光/36
尧克/37竞/38
竟/39
几部 39
几/39
八部 40
八/40小分/41
公少/42兮半/43
入部 43
内/43
又部 44
又/44及友/45
双/46反支/47
父/48刍史/49
右皮/50争/51
事叔/52受/53
力部 54
力协/54助/55
劲男/56勇/57
刀部 57
刀/57刃/58
勿卯/59刑刖/60
列则/61创色/62
删利/63到剐/64
剑契/65劓/66
卜部 66
卜/66占兆/67
贞/68
冫部 68
冬/68冰/69
冶冽/70
厂部 71
厂历/71原/72
厚/73
匚部 74
匚也/74区匠/75
曲匿/76
广部 77
广庆/77床庚/78
庞庶/79麻/80
子部 81
子孕/81孙孛/82
孝乳/83孟学/84
弓部 85
弓/85引弹/86
马部 87
马驭/87驱/88
驹驾/89
........

作者简介

这是一部介绍汉字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
“汉学大师”左民安穷毕生心血的精粹之作
从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简化字,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
一部汉字起源与演变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
写给大家的汉字解读书
融合古诗词、考古、语言学,重回汉字创造的最初现场,为我们找回汉字根本的思维与记忆
---------------------------------------------------------------------------------------------------------------
全书以1000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为例,分别说明了它们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书、简化字演变的;同时通过形体分析,具体地解释了每个字的字形与字义的内在关系;还以古代诗文中的例句为证,述及了每个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并对某些容易认错、读错、用错的字,分别从形、音、义等方面作出比较,指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纠正错误的方法。


 细说汉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从开始识字起,我对汉字便有一种特别奇特的情愫在内。从小到大,不论别的科目如何偏科,语文一直是自己学得最好的科目,也因着对汉字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语感,我的语文成绩从来没下过班里的前三,就算当年在那个全省数一数二的高中就读时,我的语文单科成绩也是稳坐第一第二的,不得不说,是语文在求学生涯中带给了我更多的自信和骄傲,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便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四年大学生活转瞬即逝,但当年大一学习现代汉语,大二、大三学习古汉语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那时我们的好几科课本都是用繁体字印刷的,而许慎的《说文解字》便是我们的教材之一,只可惜那时的自己光顾着做兼职疏于学习,以至于课堂上的很多内容在后来都还给了我们兢兢业业的古汉语老师,真是对不住老师更对不住自己呀……如今的自己从事的依旧是文化方面的工作,时常有机会看到各大书法家的大作,他们有的擅长写篆书,有的擅长隶书,更多的人则擅长楷书、行书、草书等,因此这样的工作对我而言也是一个汉语再学习的过程。令人苦恼的是,当有人问我那犹如神画符的篆书到底是什么字时,自诩专业出身的我也不禁汗颜了,因为有很多字我的确认不出人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那天无意间看到左民安先生的这本《细说汉字》,我顿时喜出望外,立刻下手了!这本书对我而言真的非常实用,帮助巨大!它比我们大学课堂上学的《说文解字》更浅显易懂也更为实用,闲来无事翻上几页,收获颇丰。而且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让我们不论从哪一页读起都非常顺畅,可以随意自由阅读浏览,真是特别便捷,极力建议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亲们都买来读一读,这是一本绝对值得珍藏的好书!我也决定好好收藏这本书,以后自己有了孩子,就送给TA,让TA借由这本书认识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更希望用这本书培养起TA对汉字的情愫和情怀!
  •     对这本《细说汉字》早有耳闻,经常会看到一些颇有学问的人每天讨论一个汉字的由来和演变,又加上中央电视台那个收视率颇高的汉字听写节目,让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的中国人对中国汉字有了更加多的认识。我们上学班级里,大学的同学写字好看的并不多,尤其是毛笔字,好像在我们这一代,中国传统的书法“失传”了,幸好现在的孩子重新对书法有了认识,有的很小就开始学习书法,陪孩子玩的时候,会常常看到一个老太太拿着自做的毛笔在广场上义务教孩子写字,想想自己上大学时候学的中文写得一手烂字,真是羞愧难当。《细说汉字》是一部大部头的书,足有565页,用了比较薄的纸张印刷出来的这部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心头也满满的:有这样一位学者潜心研究,花费时间和心力写出这么一部大作,不仅有着做学问的认真态度,更从这些汉字的考证中看出作者的功力。作者在开篇对汉字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普及,比如汉字的结构,六书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汉字的形体演变等,作为全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汉字当之无愧,虽然我们每天再用汉字,但对汉字的了解还是少之又少,作者把汉字划分了多个部,在部的分类中逐一介绍汉字知识,在讲解某个汉字的时候,更显示了作者的功力,从诗词等古文中找到这个字的出处,用法,字义,涉猎甚广,有时候一个字会有跨时代的多个古文出处,考验的不仅仅是作者的记忆力,读者读起来也是一种知识的累积,字义大多采用《说文》的解释,这个字的形体演变上作者也尽可能科学分析,力求在形体演变上接续起来。当我们推崇国学的时候,认真读一读作者呕心沥血之作《细说汉字》,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一种态度和精神在里面。
  •     《细说汉字》已有陆宗达先生、李学勤先生为之作的序,如今作为一个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而言,我谈自己读这本书的感想,似乎都有班门弄斧之嫌。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欣喜,能为陆宗达先生和李学勤先生肯定的著作,必定是一本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之所以再次详细看有关汉字的著作,更多是因为在教学中、阅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竟然对“日”“月”这样简单的汉字的造字法都不甚明了,如此,如何才能够使汉字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承下去?《说文解字》、《古文字学》、说文四大家等等著作对一个本科生而言尚且难懂,对不是专业人士而言更是深奥。如此,当代便急需一本既能让人们清晰地了解造字法又能同时满足不同层次的人需求的汉字造字法著作,而《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便应运而生。书中首先对汉字的造字法进行了详细地讲解,依照的是许慎的体例,讲解颇有意趣,选取了所讲解汉字的古文字形体和简体,对其造字法和形体进行了详细地解读,在举例上既注意到了先秦文献又注意到了近代文献的引用。与之前的文字学著作相比,更加通俗易懂。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作为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代表着先民对世界、意识形态的认知,体现了某个时代的特征。要想透彻地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了解他的书写符号系统。然而,随着简体字的施行,就连中文系的学生都很难掌握繁体字,更不用古文字,至于造字法更是不甚了解。撇开这个问题不同,当前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造字法是必考题,在这个题的得分方面并不理想。那么问题在哪里?课堂讲授固然重要,但是学生没有一本好的适应他们认知能力的专业书籍怕也是一个原因。所以,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我个人认为《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是非常适合本专科阶段或更低阶段的学生阅读的!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将所有的知识都囊括进去,但是一本好的书可以教给你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你掌握相关知识的系统性,如此,便能入门!从而深入研究!

精彩短评 (总计9条)

  •     没有坚持阅读,现在当做字典在用了,自己实在没有考据文字的本事>-<1000个汉字可以说是完全不够用QAQ
  •     精细之作,读之可以解汉字流变。
  •     有收藏价值,详细认真,看得出作者是花了很大工夫的。
  •     这本书与我是百看不厌,每每读读看看,皆有所得
  •     (未读完)虽有李学勤序,但似乎很多解说与通说不符,或轻信说文,或轻下定论,虽为大众读物也不可取,总之觉得提供歪曲知识比不提供知识还可糟。
  •     希望教认字的语文老师们都可以看看这本书,感觉这样学字又有意思又好记呢
  •     实用、简明。
  •     没想象中有意思。
  •     图文兼备,内容详实,和许慎的《说文解字》一起看最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