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章节试读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
ISBN:9787507540727
作者:法王晋美彭措
页数:214页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的笔记-第65页 - 痛苦和快乐都是无常

不仅身体是无常的,外在的世界也无一不是如此。高山平川、城市乡村、大漠戈壁……这些形形色色的坏境,既有赏心悦目的地方,也有危险凶恶的处所。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终究都会被无偿摧毁,就像沧海可以化为桑田一样,改头换面。既然无论是在外在的世界,还是我们自身,都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那又何必对于现在所拥有的贪恋不舍呢?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苦乐虽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我们的快乐与痛苦,宛如天空中的闪电,全是无偿。可许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执着于虚幻不实的身体、财务等,并为此造下了各种恶业。直到临终之际才猛然发现,原来苦苦追求的这一切,竟连一根毛都带不走,而跟自己如影随形、紧追不舍的,唯有这辈子所造的善业和恶业。
哎,别那么认真,没必要。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的笔记-全书 - 全书

魔王躲在我们心灵最深处,不断射出的五支箭, 也叫“花箭”。它表面上看去相当吸引人,令人不禁心向往之,可一旦射中了我们的心,就能引发令人颤抖的大苦。 所以,这五支花箭,又号称魔王幻变出来的五大魔。对此,我们应细心辨认,不要掉以轻心。 能把我们扔到很低贱地步的,叫傲慢魔; 对男人或是女人,乃至外境一切美妙的色、声、香、味、触等,生起爱念,内心因此而受到束缚,这叫贪心魔; 可以把我们引入三恶趣的,是吝啬魔;将自己和别人的善根全部摧毁的,是嗔心魔; 对别人生起竞争心,希望他不要得到名声财富,嘴上也经常对他说是道非,这叫嫉妒魔。无始以来,这些魔时时刻刻都在损恼我们,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喻的痛苦。若能早日认清这一点,相信不管是谁,一刹那也不愿与这些烦恼大敌共处。 当然,这五大魔的首脑,就是魔王——愚痴魔, 只有睁开了智慧的双眼,才能完全摆脱他的诱惑。或者,还可以先用智慧宝剑把魔王的五种幻术全部斩破,这时魔王只能乖乖就擒,无力反抗了。
外境既然无实有,再往内观察自己的心,它也同样不存在。尽管我们生起的每个心念,看似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但若仔细去剖析,就会发现它是刹那性的,当下生、当下灭,本体犹如虚空,了不可得。
一切法在究竟上虽然是空性,但对空性也不能执着!
无始以来,轮回中的每一个众生,都曾当过我的母亲。她们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尽最大的爱心来照顾我,将自己最珍贵的全部给我……这些母亲们对我恩重如山,但因业力的嘲弄,她今生已经忘记了我,甚至成了我的怨敌。若不是这样身不由己,她又何尝愿意把痛苦施加在我的身上?想当初我生病时,母亲不管我的行为多么粗暴蛮横,都任劳任怨、嘘寒问暖,百般慈爱地呵护我。而今,母亲因长时漂泊于难忍的轮回苦海中,不幸得了“病”,已不认识我了。对于无有依怙的她,我又岂能因为一点点伤害,就把她当成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当怨敌损害我们时,我们应当这样观想,不但不能对他恨之入骨、想要报复,还应从内心中真切地发愿:祈求上师三宝加持,愿他早日获得安乐,永远脱离苦海!
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本来众生的快乐应该由我来给予,但现在他们以自身的福德,获得了名闻利养,对此我又怎能心生嫉妒呢?
即便我们现在有智慧、有福德,这些也并非一成不变,实在不应以此而轻视他人。
作为业障深重的凡夫,不管是什么人,烦恼与功德都相互掺杂,就像粪便中混合着妙药,对此我们又有什么可得意的?假如因为自己有了少许功德就开始傲慢,那为什么不因烦恼炽盛而心生惭愧呢?
有些人天真地认为,自己只享受一次欲乐,就足够了。但若想以此令贪欲变淡,这无疑是异想天开。如同饮用盐水,只会越喝越渴,贪欲越享受就会越炽盛,永远也不可能让你心甘情愿地舍离。
试想,假如贪欲在满足之后真会减少,那很多人一生中已得过无数次的满足了,可时至今日,为什么我们的贪欲还在不断增长,并没有随时间流逝而减轻呢?
其实,男欢女爱乃至世上最诱人的妙欲,人们即使一生沉溺其中,也不会感到满足。贪心带给我们的快乐,少而短暂,而最后的苦果,却需要多生累劫去承受。就像拉车的牲口,为了吃路边的一撮草,就要遭受不断的鞭挞。它得到的,只有一口草那么少,身心却蒙受了巨大苦痛。得利少,痛苦多,世间贪欲莫不如此。
若想消除嗔心,我们就要想方设法修持自他平等,要懂得:自己喜欢快乐,别人也是;自己不愿受苦,别人也是。如此推己及人,就会知道别人在伤害自己时,也是身不由己,有他的烦恼缠缚,如是便不至于斤斤计较,甚至还祝愿他尽早获得安乐。
要知道,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起心动念中,掺杂了贪嗔痴的都是恶业,断除了贪嗔痴的才是善法。因此,想法设法断除贪嗔痴,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只有远离了这三毒,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
因为心既能作清净的涅槃,也能作不清净的轮回。就是说,轮回中的一切,是不清净心的显现;涅槃和智慧,是清净心的显现。
每个人在不久的将来,注定都会走上这条路——离开这个幻化无常的人间,离开自己最爱恋的亲人。因此,对于今生的一切,我们没必要过于执着,而应抓紧时间,为长久的安乐而修行正法,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富贵无常犹如空中的浮云,地位无常宛如山顶的云雾,美名无常如同空谷的回声。当别人羡慕你的容貌、才华、智慧等时,请记住:这犹如在梦中赞叹我们一样,没有多大实义!
当年我身染重病时,不少人以为是魔众干扰,或是某些居士供养的信财不清净所致。但我清楚地知道,这是自己以前的业力所感。
不论何时何地,当我们习惯用慈悲心来对待所有人时,即便是本来欲制造违缘的仇敌,也会逐渐对我们心生欢喜。
要知道,占便宜是一种颠倒因果的行为,哪怕你平时行为正直、生性慈悲,但若不重视这些因果,到头来也终将毁了自己。毕竟,损失财物只是暂时的痛苦,损坏名声是一生的痛苦,损害因果则是生生世世的痛苦。所以,就算你没有财富也没关系,没有名声也无所谓,但千万不要失坏了自己的因果正见。
愚笨的人总是贪著眼前小利,有智慧的人则会作长远打算,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才是一切幸福圆满的因。所以,不管是什么人,最好不要贪执财物,而应经常思维无常,取舍因果小心翼翼,这样才能令自己越来越安乐!
所有痛苦与快乐,皆是源于自己以前的业力。如果把受苦的原因怪罪于外境与别人,而不知励力忏悔业障,那只会增上无边烦恼。就像一个患了胆病的人,随意享用油腻食物,结果加重了病情,这时候他只该责怪自己,而不应迁怒于食物,对它大生嗔心。对外境生嗔,只会毁坏自己的今生后世。所以,包括自己在患病时,对病魔也不要嗔恨,否则会让自己苦上加苦。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不愿接受痛苦、强烈地执著安乐,这种分别念一直在不断地涌现。而我们作为修行人,应当断除这种心态,将一切苦乐转为道用。比如,自己正在痛苦时,最好安住于空性当中;倘若没有这种境界,那就修持自他交换的菩提心,观想代所有众生受苦。如此修一次法,就可以积累千百万劫的资粮,痛苦当下会转为功德。
佛陀曾说,即使以散乱心看佛像,将来也会离苦得乐。甚至,哪怕以嗔恨心看佛像,此人虽然暂时会堕入恶趣,但由于他已与佛陀结上了缘,最终也会渐渐证得菩提。
其实,口业是最容易造的,所以智者从不随便多言。他们常以圣者的教言,观察自己说话的时机、环境、轻重,然后才说些有必要的话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理应随时随地观修万法如梦,对一切不要特别执着。当我们对别人生贪心或嗔心时,马上意识到这跟梦中嗔敌贪亲一样;当自己成功或失败时,也知道这就如同梦中的成败一样……若以此慢慢断除执着,不但各种痛苦会离你远去,最终还可以认清一切诸法的真相,证悟三世如来的果位!
我们应当观察万法无常,以如幻如梦来对待一切,看世间法就如同看荧屏上的影像,如是久而久之,对人事物的强烈执着会慢慢褪尽,一切功德也就自然具足了。
没有一颗清净的利他心,外表上再怎么伪装行善,所做的一切也毫无意义。
以往人们相互见面时,态度温和、谦逊,言语礼貌周到。但现如今的人,结交人多半出于功利的目的,即使本无仇怨,相处不久也会产生莫名的隔阂与不快,继而生起强烈的嗔心。究其原因,就是各自的利益冲突在作祟。
无始以来,让众生一直沉溺于无边苦海的根源,就是五毒烦恼。它是危害我们今生和来世的敌人,因此,我们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不让这些烦恼左右自己,更不能只注重表面行为。
作为凡夫,千万不要太自以为是。如果你明明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喜欢快乐,不喜欢痛苦;喜欢被称扬,不喜欢被谩骂,整天被世间八法吹得团团转,却自称对一切都不执着,那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在众人面前显得特别谦虚,以此表明自己远离了世间八法,希望人人都赞叹自己,这还是世间八法。
无边的轮回苦海中,即使偶尔出现了少许快乐,也只是暂时的,就仿佛妖女的微笑一样不能相信。
世间上所有的法哪怕再美妙,也不存在任何的可靠性。不管它如何千姿百态,其实都是空性,我们没必要对其生起贪心。就像一棵芭蕉树,外表看起来郁郁葱葱,但一层一层剥开它,就会发现里面完全是空心,没有 一丝一毫的精华。因此,轮回中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法,当我们遇到好事时不必生贪,遇到坏事时更没必要生嗔,对一切法都不要有什么执着。(《不离》)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的笔记-第48页 - 识破烦恼的真面目

实际上,嗔恨是烧毁自心的猛火,一刹那能将所有善根摧毁无余,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嗔心更严重的过患了。弱想消除嗔心,我们就要想方设法维持自他平等,要懂得:自己喜欢快乐,别人也是;自己不愿受苦,别人也是。如此推己及人,就会知道别人在伤害自己时,也是身不由己,有他的烦恼缠缚,如是便不至于斤斤计较,甚至还祝愿他尽早获得安乐。
颇有自由主义的洒脱大智慧。
这种自他平等的慈悲心,若能在内外心行中时时体现,并对任何众生都可以生起,此人就像如意宝一样,能对众生作广大的饶益。不仅如此,他的内心也会盈满欢喜,愿望自然成办,现在和将来的一切都会顺利圆满,功能如上弦月一样日益增上,不会衰损.....
这是挺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的,如果能像对待自己一样宽容、友好对待他人,他人必定会认为你是个好人,这自然办什么事情都会比较顺利。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的笔记-第35页

阿迪峡尊者:自己若有学问,就会特别谦虚地对待别人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的笔记-第43页 - 识破烦恼的真相

又比如,对于污秽的不净粪,人见后定会恶心,但在猪狗看来,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因此,对于美丑、好坏的判别,全是众生一时的分别念所致。事实上,外境中并不存在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 这段话挺辩证的。其实,时间一切的本性皆是无常、空性,没有一法是值得信赖的。然而,凡夫人以虚妄的分别念,把外境误以为实有,将不净视为清净、痛苦当做安乐、无常执为常有,就这样将自心捆缚了,并做出种种颠倒的行为。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的笔记-第5页 - 扉页

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的笔记-哪句经典佛经可作为你人生的座右铭 - 哪句经典佛经可作为你人生的座右铭

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
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药师经》
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药师经》
破无明壳,竭烦恼河,解脱一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药师经》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药师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金刚经》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金刚经》
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金刚经》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无量寿经》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心经》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坛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坛经》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坛经》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坛经》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坛经》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坛经》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坛经》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坛经》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坛经》
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坛经》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坛经》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坛经》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坛经》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坛经》
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坛经》
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坛经》
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
——《坛经》
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经》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悉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阿弥陀经》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楞严经》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楞严经》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着空。——《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大藏经》第51卷 贤劫七佛传法偈(毗婆尸佛)
起诸善业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大藏经》第51卷 贤劫七佛传法偈(尸弃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大藏经》第51卷 贤劫七佛传法偈(毗舍浮佛)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大藏经》第51卷 贤劫七佛传法偈(拘留孙佛)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大藏经》第51卷 贤劫七佛传法偈(拘那含佛)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大藏经》第51卷 贤劫七佛传法偈(摩诃迦叶)


 不离:上师人生开示录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