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书评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
ISBN:9787513310710
作者:[美] 福克纳
页数:315页

满纸皆喧哗,无人不骚动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意识流代表作,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全书共四个部分分别从康普生家族的三个儿子与黑人女佣来讲述一个美国农场主家庭的没落史。本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方面因它以小见大地折射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小镇农场主这一特定阶层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就是意识流的写法来回穿插讲述家族的颓败史,用同一事件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来丰满人物形象。如有心者,完全可以将其与《红楼梦》写就成关于没落家族的比较文学,但一懒二笨的我在此就不献丑了。全书的第一章是从一个傻子的视角来写,本杰明作为康普生家族的幼子,三十三岁的却只有三岁的智商。如何刻画一个白痴,白痴的世界观又是什么样的?本杰明的故事作为全书的第一章,是要像开胃菜一样能够诱发读者阅读欲望的。福克纳选择了蒙太奇一般的不断地闪回,把过去发生的事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实话说,开始我觉得本书完全看不懂,一方面怀疑自己阅读水平不够,另一方面暗嘲作者在故意炫技。可当我读完通篇小说后才发现膝盖都跪软了,大神就是大神。弱智的思维方式不应该就是混沌的吗?关键是把所有看似混乱的情节按照一定的逻辑写就,“巧合”地符合了弱智的心理世界。让人读完觉得本杰明就得分不清过去与现在,在他的世界中只有动物一般原始的欲望,只有饥饿感与情欲(后来被去势)。对他来说,无知是一种快乐,他丝毫都体会不到整个家族已经荣光不再,祖母离世,父亲醉死,母亲的不管不问,舅舅、姐姐与侄女儿的叛逃这些一切都能够令他哭泣,当然自己的花被他人折断也能。全书的第二章是以一个自杀者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昆丁作为家族长子,作为一名哈弗的学生被寄予厚望振兴家族,可他骨子里的忧郁与懦弱令他最终投河自尽。老康普生为了长子上哈弗大学不惜变卖土地,可昆丁却一心只想捍卫自己内心的妄念——家族荣耀,妹妹的贞操,陌生女孩的安全等等。而当这一切逐一被摧毁的时候,昆丁的内心也被摧毁了,他再次选择去追逐内心,去寻找“河底的水藻、青荇和那条鱼”。而他的自杀也扼杀了康普生家族东山再起的希望。全书的第三章则通过康普生家族唯一的健康男丁——次子杰生的口吻来叙事,他是一个像贾环一样在夹缝中生存长大后,性格暴戾无常。在他成为一家之主之后,他愤懑自己不能像哥哥一样念名校,也怨恨姐夫介绍的银行工作不了了之,但他却不得不在杂货店打工来维持大户人家仅有的一点体面。外界的不得志令这个本就心理阴暗人在家庭中变本加厉的报复:杰生作为舅舅对私生女小昆丁辱骂,禁足,跟踪,这些行为表面上是为了康普生家族最后的名誉,实则是他对姐姐逃离家族的报复,对哥哥(侄女与长子昆丁同名)的嫉妒,作为守财奴的贪婪;他作为一家之长,对待下人也是冷酷无情的,他对待亲生母亲也是口蜜腹剑,借用翻译腔来形容他是一个十足的“狗娘养的”。全书的第四章主角换成了女性——蒂尔西一位胖胖的黑人女佣,她作为旁观者见证了康普生家族的四代人的离开与坚守。老康普生和他母亲,长子昆丁这是生命意义上的离开;长女凯蒂与她的私生女昆丁是生活的离开,她们叛逃了整个家族;而康普生夫人与次子杰生则是精神上的离开,行尸走肉地活在空壳家庭中;真正坚守的是白痴本杰明与迪尔西,前者是压根不知道什么叫离开,后者则是全书唯一的人性闪光点,她像后院堆着的柴火一般为整个康普生家族燃烧了自己的青春,诠释着忠诚与善良。而这仅有的闪光点或许就是这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唯一理由,哪怕大厦早已崩塌。康普生家族的长女凯蒂其实是本书隐藏的一个主角,她串联起所有人物,也正是她的私生女事件丢尽了家族脸面,她的第一次婚姻直接导致哥哥自杀。她既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封建家庭的牺牲品(牺牲掉了爱情,女儿),也可以理解为一个送葬者(亲手埋葬了家族的荣耀与希望)。我想最后照片中的她过得还算幸福,至少相对她弟弟杰生而言。末了,尽管本书晦涩地用灰色填满着无意义的绝望,但不做无意义之事安遣有涯之人生,与诸君互勉!

关于书中意识流手法、隐喻出处和背景的一点科普

我之前说过这本书真是作者、读者和译者都辛苦的小说,阅读难度不小。 不过期末美国文学论文刚好研究是这书的叙事技巧,查了蛮多资料看了好多文献,就把其中有助于一般读者理解小说的部分摘出来翻译并解释一下吧。 1. 喧哗与骚动(the sound and the fury)书名来源于莎翁戏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一段独白: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Creeps in this petty pace from day to day   To the last syllable of recorded time,   And all our yesterdays have lighted fools   The way to dusty death. Out, out, brief candle!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 a poor player   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   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act 5, scene 5 of Macbeth)    以及后来昆汀投水自杀也是与这段独白(soliloquy)相照应,因为这段独白是麦克白针对一个自杀事件而说出的。    2. 全书的主要叙事技巧就是“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 意识流是在20世纪产生并流行的,背景是当时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理论的出现。他们认为时间分为physical time 与 psychological time(这里我也没查对应的中文名称所以就保留英文不瞎翻译了),我粗鄙的理解,前者是指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一年365天这种概念下的“时间”,后者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时间”,因为你可以在心理回想到以前任何一个时间点也可能是在当下。    这个技巧在前两个部分,即班吉和昆汀视角的叙述里用得最多。其实初读first section我的内心是很崩溃的,因为时间跳跃太频繁而且完全没有来自作者的提示(新星出版社的译本里译注有提示,没有译注的提示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读),上一句还在现在下一句就变十几年前,而且正因为都是内心想法的描述而不是情节所以凭自己根本没法判断到底在说哪年哪件事。    Second section即昆汀的那个部分,除了时间跳跃的意识流,还有totally no punctuations的句子,一个句子能长达两三页(读者再次泪流满面T T    至于为什么作者要在这两个部分使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我觉得是跟班吉和昆汀这两个角色的心理状态有关。班吉从生下来就是一个“傻子”,30几岁的时候心智还和3岁小孩一样,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人的脑子里场景和思绪应该全是片段也是完全chaos的,所以以他的视角来叙述的时候必然是时间上相当混乱的。    昆汀的部分主要是讲他在哈佛念书的时候为妹妹失贞苦恼不已计划自杀,人处在自杀前的心理状态也几乎是歇斯底混乱的,所以他的部分用意识流来写也能够理解了。    3. 书中的圣经隐喻 全书四个部分是以四个不同的时间命名的,这4个具体的时间都与圣经新约中所记载的基督在人间最后几天的遭遇相对应。    班吉部分的1928年4月7日恰是复活节前的星期六。根据圣经新约的记载, 这一天基督下界拯救亡灵, 在光明和爱的沐浴下为儿童举行命名仪式。然而, 喧哗与骚动中的白痴班吉在其混沌的意识流中却记起了母亲当年为他更名的事情(由毛莱改为班吉明 ) , 她之所以要给他改名是因为害怕她的白痴儿子玷污了她娘家的姓氏。(班吉本和舅舅同名)。    昆汀部分的1910年6月2日与圣经神话中的濯足节相对应。据传, 在这一天圣父耶和华坚定了委托基督为人类赎罪而肩负十字架的信念, 并告诫圣徒们要彼此相爱。这与小说中该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昆汀的父亲送给他一只祖传的手表, 告诫他说: 我把表给你, 不是要让你记住时间, 而是让你可以偶尔忘掉时间, 不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因为时间反正是征服不了的, 他说。甚至根本没有人跟时间较量过。这个战场不过向人显示了他自己的愚蠢与失望, 而胜利, 也仅仅是哲人与傻子的一种幻想而已。他的这种虚无主义人生观以及凯蒂的失贞给家族荣誉带来的损害导致了昆丁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彻底倒塌了, 因而在这一天他决定自杀。    杰生部分的1928年4月6日与基督受难日相对应。据传, 这一天基督的灵魂离开十字架到地狱里去拯救死者的灵魂。基督的死是为了赎世人的罪, 而小说中的杰生实则是个没有人性、阴险自私、罪孽深重的恶棍, 并且就在这一天他追踪着自己的外甥女小昆汀, 发誓要用昆汀情夫脖子上的红领带把他牵到地狱去。不难发现, 杰生的所作所为与在基督受难日这天人们哀悼基督之死并悔罪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 同时也衬托出杰生的人性扭曲。    迪尔西部分的1928年4月8 日与复活节相对应。据传, 在这一天基督死而复活, 带着他的圣徒们重新升入天堂, 空荡的墓穴里只剩下一件裹尸布。而在小说中, 小昆汀的房间里也是人去屋空, 只剩下几件衣物散落在地上(她带着从杰生舅舅那里偷来的钱与情人私奔了)。


 喧哗与骚动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