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97-03
ISBN:9787801030412
作者:吴刚
页数:213页

章节摘录

  在这样的社会里,一方面统治阶级追求深宮内院中的极端奢侈、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平民的生活处于极端的贫困之中。这两者的反差越是明显,就越能体现他们的权威与尊严。否则将是“礼崩乐坏”,大逆不道了。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是根深蒂固的,即使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仍然认为:“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子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狱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日知录·人聚》这里说的“人”,当然是指劳动人民。显而易见,他们认为城里只能容纳统治集团,而对城里的平民百姓则必须加以控制,只有让其在农村种地,才能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在一个正常发展的城市中,商业贸易功能是它所应具备的重要功能。事实上,在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每个高潮中,商业贸易的发展都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如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南北朝时期,都是中国封建城市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尽管当日寸战乱频仍、烽火连天,但商队的驼铃马蹄,市场的喧嚣嘈杂,仍然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前言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这套“中国古代生活”大型丛书,是适应社会文化需要的新举措,也是进行学术领域开拓的新尝试。  让我们从学术界一直在讨论的“史学危机”谈起。  历史学本来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学科之一,我们中国人尤其重视历史,从远古的时候便设有史职,编写历史。在传统的书籍分类中,史书占了一大门类,历代官私所编史书真是汗牛充栋。正因为这样,有的外国学者把中国人称做历史的民族。可是就是这么一门、渊源悠久、根柢深厚的学问,在近若千年竟遭遇到种种的障碍和曲折,“史学危机”之说在高校里和社会上却很流行。历史学怎样适应社会的要求,怎样摆脫困境而重新振兴,成了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当然,历史学的命运不是没有转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古老学科已经逐渐转向于一些新兴的分支。其中很值得注意的,有文化史和社会史。文化史、社会史并非新的创意,但过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走向发达乃是近些年的事。

书籍目录

目 录
一 城市生活的起源和发展
1古代聚邑――远古人民的部落生活
2商周封邑――统治堡垒中的城市生活
3先秦城市――“城”与“市”的合一
4汉唐城市――中国城市封建化的完善
5宋明城市――迈向近代城市的第一步
二 闲逸、安适、享乐―― 城市生活的特征之一
1城市生活的发展和繁荣
2大众服务业的兴起
3各种各样的娱乐业
4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三 市井生活面面观
1古代城市生活的写真――《清明上河图》
2市民的日常生活
(1)衣
(2)食
(3)住
(4)行
3市民的社会习俗
(1)丧葬
(2)嫁娶
(3)时节
四 都市的阴影
1游手好闲的城市流氓:恶少和闲人
2一掷千金的销金窟:赌场和赌徒
3烟花粉黛的风月场:娼妓和嫖客
五、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主要内容包括:有的外国学者把中国人称做历史的民族。可是就是这么一门、渊源悠久、根柢深厚的学问,在近若千年竟遭遇到种种的障碍和曲折,“史学危机”之说在高校里和社会上却很流行。历史学怎样适应社会的要求,怎样摆脫困境而重新振兴,成了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

图书封面


 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最早是血统为关系的聚居,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定居,背后起着推动作用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地提高。然后因为人口的众多,慢慢形成“邑”,然后形成“城”,然后是“都”。随着人口的增加,慢慢有了专职的手工业者,有了商人,甚至有了娱乐活动;人们交换活动地增加,导致了“城”跟“市”逐渐合并,成为“城市”。除了世俗的居住、商品功能之外,“城市”(两个词)还担负整个城的守卫、治安维护,维护统治阶级尊严的作用。由于物产的丰富,甚至还出现了“流氓”,无产者。后来因为曹操把“市”的规划图纸进行了改动,从此都城的布局开始更多为民众(而非官方)服务了。同时,国家分裂反而使得不以政治为唯一或主要功能的城市布局更加随意,结果就是小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南方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北方的城市发展,以政治为圆心进行布局;而南方,更多地是经济为中心,随地形展开。这种特点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生活现状(所以北方就一个京津唐是一线的经济圈,而南方有长三角、珠三角卫星城)。古代的“市”:单个的“店”到连成一排“肆”到“叙”到“次”,古代也有城管的;下午太阳下山时,城管敲“钲”大家回家;五品以上的官员不能赶街;杀人都在市场进行(有更多人看嘛!);北宋之后,市集才开始繁华;采矿、盐等高利润行业有国家垄断;宋朝工(工人)商(贩卖)贾(坐商)合营并称(这应该是最早的产业链整合吧?);古代的家庭,除了铁、盐之外,大部分衣食住行所需都是自行生产,这是在根本上束缚了市场的发展的因素;北宋取消掉“集中市制”,从此市场的规模不受政府的强力管制;除了商品的交换,服务业也开始兴起,“澡堂”“理发店”(更多的服务其实是美发,做发型,古人的发型太他妈讲究了)、卖帽子的;北宋除了有城管,还有简易的“消防队”;打更从前是只有宫中才有的(公共事业部门啊),到了宋朝开始在民间配备(所以很多电视剧根本就不符合史实);北宋还出现的是“娱乐业”,之前的娱乐都是在宫中供皇亲贵族享用,到了宋朝终于走向“平民化”,开始出现了出拉弹唱的集中场合“瓦子”,还有门票收入的哦,演出的一般是说故事、唱戏、杂耍之类(相声还没出现);明朝文化部管太严,所有演出不能出现皇亲贵族、规章制度、忠臣烈士等等,违者打屁股一百下;当然有钱人家直接养一个戏班子(《红楼梦》中就养了一个);古人的大部分娱乐活动(与今天相比)都是极其幼稚的:简单的魔术,爬竹竿(尼玛这有什么好看的???),打鼓,军事演习;古人一定非常闷吧!!文人还是有专属的文化活动的:旅游,当然不是现在这些小文艺青年这种背个包到处跑的撒野,而是在大城市旁边找个地方消遣,如南宋的西湖;在不太远的地方看个湖(《岳阳楼记》),看个河(钱塘江)、游个山观个水;玩儿个足球。自从城市诞生之后,衣服越来越成为显示每人的地位、等级和尊严的一个道具(直到现在依然如此,甚至变本加厉);古代南方(野蛮)人是“裸而无衣”的;北方人则是裹着“裘”;中原人才是有“衣裳”(孔子的话也可以佐证“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为了从形象上起到暗示和强化作用,不同角色都有不同的服饰;“绿”是最下等的颜色,但到宋元之后,才成为“绿帽子”方面的同义词;但明朝之后,绿衣服又不下贱了;最高档的材料是丝,唐宋之前,大部分材料只能是麻和葛(棉花还没传入中国);宋朝人之前帽子会垂下带子,宋朝在带子内加入硬物,使之能够硬邦邦直立起来;古代禁酒,多数因为粮食产量不高,不得不用行政的手段去保持住粮食在使用;在古代城市,大部分“商”“市”都跟“吃”紧密相关,只有到了宋以后,才有服务员、娱乐业的出现;家具,南北朝之前,汉族人没有“坐”的概念和姿势;到了汉朝,有了“胡床”和“胡椅”,可以放下屁股了,叫“榻”;人们的姿势也由跪变成盘腿,然后是现在这样的垂足而坐;直到唐朝时,才开始有真正的“椅子”这个词语的出现;屏风一直都有,不过由功能性向装饰性一直发生转变。古代城市道旁树自古就有;禁止通行是朱漆杈子;正月为岁首从汉武帝开始;元宵节(上元)从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朝;正月三十,送穷;二月初二,踏青;二月十五,花朝;三月三,在水边祭祀;中秋跟农业相关,一直就有。城市的阴影:秦汉时,“少年”是对不良青年的蔑称;明代的“光棍”蔑称(不带这么瞧不起守身如玉的楠哥的!!);清朝末年,才正式称为“流氓”。古汉语的“流氓”指流民,不是坏人。这些流氓靠混饭吃,平日也就不做好事;更可怕的是加入到对政府的对抗中,然后成为某党历史教科书中的“起义英雄”。。。最早的妓院:官办由齐桓公开始;官办中的妓女,最早是犯人女性家属;政府规定,五品官以上不能进妓院(当然,包二奶是合法的,叫纳妾;还可以花钱养家妓);唐朝的的教坊提高了从业者素质,“一日看遍长安花”原来是说高考完了可以挨家挨户地玩儿妓女。。。(尼玛。。。)清朝停止教坊,民办妓院开始填补空白;唐朝开始用唇膏,而且唐朝的画眉特别。。。那啥,特别;宋朝反而喜欢淡妆;女性缠足(这个的审美为什么会泛滥是特别值得研究的。。。集体S&M狂热???)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書友集记录# @書友集 这本私以为不如乡里生活那本。过于宽泛的主题导致缺乏重点,虽史料详实仍落窠臼。部分章节较为出彩,如饮食和妇女章,大约食色性世人皆爱之故。
  •     了解下坊巷制度。。
  •     字体真难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