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旅日日记(上下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周恩来旅日日记(上下册)

出版社:线装书局
出版日期:1997-12
ISBN:9787801060433
作者:周恩来
页数:221页

章节摘录

插图

编辑推荐

  《周恩来旅日日记》线装本收入了周恩来旅日期间(一九一七年秋至一九一九年春)的一段日记,始于一九一八年一月一日,此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共三百多页,十二万多字,是首次公开发表。每篇日记的内容包括:气候、温度、修学、治事、通信等提要总分和日记的正文部分。这些作文,真实记录了周恩来旅日期间近一年中每日的学习、生活、社交和思想情绪的变化,特别是记录了他思想上所发生的重大转折。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求索与反省之后,决定了立志“将从前的全弃去了,另闙“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去开辟一个新纪元”。他所要抛弃的,就包括他在日记中曾经记述遇的宗教迷信思想、错误的婚恋以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的思想影响等,这些都反映了他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他所要追求的,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日记后还附有一份费用用收支表,记录了他费用的来源情况及支出情况。这些都是研究周恩来早期活动和思想发展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者简介

《周恩来旅日日记》线装本收入了周恩来旅日期间(一九一七年秋至一九一九年春)的一段日记,始于一九一八年一月一日,此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共三百多页,十二万多字,是首次公开发表。每篇日记的内容包括:气候、温度、修学、治事、通信等提要总分和日记的正文部分。这些作文,真实记录了周恩来旅日期间近一年中每日的学习、生活、社交和思想情绪的变化,特别是记录了他思想上所发生的重大转折。他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求索与反省之后,决定了立志“将从前的全弃去了,另闙“新思想”,求“新学问”,做“新事情”,“去开辟一个新纪元”。他所要抛弃的,就包括他在日记中曾经记述遇的宗教迷信思想、错误的婚恋以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乌托邦的思想影响等,这些都反映了他当时的历史局限性。他所要追求的,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日记后还附有一份费用用收支表,记录了他费用的来源情况及支出情况。这些都是研究周恩来早期活动和思想发展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图书封面


 周恩来旅日日记(上下册)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九五○年七月十一日,周恩来在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动员大会上发表了《跟着新生的力量走》的讲话。在开场白中周恩来说:“很惭愧,我是中学毕业生而不是大学毕业生。从这一点讲,我无法体会你们的心理。但是作为一般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政治观点和思想方法上来谈谈这个问题。”时隔一年多,一九五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周恩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报告时,又提及自己的求学经历:“我中学毕业后,名义上进了大学一年级,但是正赶上五四运动,没有好好读书。我也到过日本、法国、德国,所谓留过学,但是从来没有进过这些国家的大学之门。所以,我是一个中等知识分子。今天在你们这些大知识分子、大学同学面前讲话,还有一点恐慌呢。不过,我总算是知识分子出身的,对知识分子的改造有一些体会,联系自己来谈这个问题,可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有一点参考作用,总不至于成为一种空论吧!”  在周恩来的上述两次讲话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周恩来不是大学毕业生。  让我们回顾周恩来的求学经历,从中去寻找“周恩来大学没有毕业”的答案吧——  周恩来五岁启蒙,进家塾读书。随着居住地的迁徙,曾在外祖父万家、嗣母陈家、表舅龚荫荪家的家塾读过书。在十二岁之前,已经学习了四书五经的一些篇章,阅读了外祖父家的大量藏书,初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和时事政治知识。一九一○年春,周恩来远赴东北,先入银冈书院(初级小学,在今辽宁省铁岭市)读书。同年秋,移居伯父周贻赓家,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为东关模范学校,在今辽宁省沈阳市)高等丁班学习。在校两年,“肆力学科,兼好读散文小说及新闻杂志”,各课成绩都名列前茅,作文尤受老师、同学赞许。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就是一九一一年底的一次修身课上回答老师的提问时说出的。  一九一三年春,由于伯父周贻赓工作变动,周恩来跟随着搬到天津。在此前后,周恩来还曾在父亲周劭纲陪同下去北平报考清华学堂,却因为是南方省籍未予录取。学校针对南方省籍的考生制定了比北方省籍考生更高的录取分数线,周恩来达到了北方省籍的录取分数线,但没有达到南方省籍的录取分数线。周恩来在天津补习了三个多月的英文。八月十六日,考取南开学校,十九日报到入学,编入己三班(以后改为丁二班)。南开学校是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开办的,学制四年,相当于中等学校。主科有国文、英文、数学(包括代数、几何、三角)三门,每年都有,英文课每周都有十小时;次科有物理、化学、中国史地、西洋史地、生物、法制、体操等;从二年级起,除国文和中国史地外,各科都用英文课本;三年级起,就要求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小说。各门课程每月考试一次,期末有大考,留级和淘汰的都不少。周恩来入学初期,国文成绩“早露头角”而“英文非佳”,经发奋攻读,很快赶上,各科成绩均优。入学的第二年,由于他品学兼优,而家庭经济状况又不好,经教师推荐,学校破例免除他的学杂费,成为当时南开学校少有的免费学生。一九一七年六月二十六日,周恩来参加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典礼,获国文最佳奖,并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毕业同学录》中这样评价周恩来:“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关于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的情况,都有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予以证明。例如,目前保留下来的周恩来最早的文章《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被评为甲等作文,在奉天省教育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为范文先后收入《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上海进步书局出版的《学校国文成绩》和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中学生国文成绩精华》等书中。关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的国文、数学、化学、演说、习字等竞赛和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记载,都能在当时出版的《校风》、《敬业》等刊物上查到。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恩来在一些师长、同学、亲友的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得以成行。十月,入日本东京神田区东亚高等预备学校补习大学考试的科目,主要是学习日文,也复习一些其他课程。一九一八年三月四日至六日,周恩来参加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共考日语、数学、地理、历史、英语、物理、化学、博物八科,还进行了口试,其他各科成绩均不错,惟独日语的成绩不好,结果没有录取。七月二日、三日投考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又未被录取。两次考试失利,周恩来心中难堪异常。那么,周恩来为什么没能考上大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时政和社会问题倾注了过多的精力,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大量的这方面的情况。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国内反段祺瑞卖国运动的兴起,使关心政治的周恩来无法静下心来读书。和他一起出国的同学对此很不理解,认为他没有摆正主次关系,周恩来还和他们发生过激烈的争吵。此外,他的经济状况十分恶劣,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连租房的钱也没有,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靠朋友接济勉强维持。家庭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他,母亲万氏过世多年无钱下葬长期厝在清江浦一座庵里,父亲收入微薄无力供养他读书,八叔父在久病中凄然告别人世,两个弟弟的日子在艰难中苦熬,淮安老家更加衰败等等事情,都牵扯了他的精力。  周恩来在日本期间还写过京都帝国大学的《入学志愿书》和《履历书》,但他没有在这个学校读过书。关于周恩来曾在早稻田大学读书的说法,也并不符合事实。一九一九年三月,周恩来得知南开学校即将创办大学部的消息后,决定回国学习。临行前,他把《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书赠给南开同学张鸿诰,在附言中表示:“返国图他兴。”回国后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周恩来全力参加运动,并且逐步成为运动的领导核心,九月十六日觉悟社成立。在此前后,九月八日,周恩来注册入学,学号是六十二号,进南开学校大学部文科学习;九月二十五日,周恩来出席南开学校大学部的开学典礼。大学部设文、理、商三科,学制四年,学生共九十六人,教师十七人,周恩来为该部的第一届文科学生。稍后不久,大学部决定改名南开大学,并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召开南开大学成立大会。这样,周恩来理所当然地成为南开大学的第一期学生。这就是周恩来提到的“名义上进了大学一年级”。但是为什么又说是“名义上”呢?因为周恩来当时领导学生运动,一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周恩来等四人领导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赴直隶省公署请愿,竟被拘捕。羁押期间,周恩来被南开大学开除(还有一种说法是周恩来回国在才成立不久的南开大学注册了学籍,却终因未曾上过一天课被自动除名。),他的学籍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才由校长张伯苓亲自宣布恢复。南开大学是周恩来以正式在校生身份就读过的唯一的高等院校,这一身份最多也只有四个月的时间,而一九一九年十月下旬起的两个多月恰好是觉悟社活动的高峰时期。从这一点说,周恩来的确像他后来坦承的“没有好好读书”。  一九二○年七月十七日,周恩来出狱。为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经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推荐和资助,周恩来决定到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留学考察。十一月七日,周恩来从上海搭乘法国邮船波尔多斯号前往欧洲,同行的有郭隆真、李福景、张若名等一百九十七人,他们都是华法教育会组织的第十五批赴法学生。从一九二○年十一月到一九二四年七月回国,周恩来在欧洲度过了将近四年的岁月。他先后到过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所谓留过学,但是从来没有进过这些国家的大学之门。”(周恩来语)一九二一年一月,周恩来准备投考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因入学考试在秋天,他在法国巴黎郊区的阿利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后又转到法国中部的布卢瓦镇继续学习法文,在巴黎期间曾在雷诺汽车厂做工。但是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迫使他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特别是一九二一年春,周恩来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从这时起,他开始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也就是说,他自己主观上已经不准备像普通的学生那样:考个大学,安安稳稳地读三、四年,然后找个谋生的工作。像张若名,后来不问政治,一门心思在象牙塔里苦读,获得博士学位,但周恩来没有走这条路。他没有参加爱丁堡大学的入学考试,此后也没有再报考过其他高等院校,他的学生时代无形中画上了句号。他这样做,决不是逃避窘迫,也决不是畏惧挫折,而是深思熟虑后的果断放弃。他已经把个人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参加领导了争取勤工俭学学生到里昂中法大学入学的运动,参加了筹建、领导青年团旅欧支部。他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考察,密切注视国际国内局势的动向,经常通宵达旦撰写通讯,向国内介绍国际大事。他把“研究主义”放在第一位,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周恩来的学历只能算大学肄业。但是,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学历和能力之间往往并不能画上等号。周恩来在实践中学习,在革命工作中学习,提倡“活到老,学到老”,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而独特的贡献,这些都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他绝不是一个自谦的什么“中等知识分子”,而是具有真才实学的大学问家。建国以后,党内高层确实在知识分子政策上意见不尽一致,有过多次反复,但周恩来是始终如一地尊重和信任知识分子的,钱学森、李四光等一大批人士都是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回国的。
  •     打四星是因为这是陪我走过厦门的书,其实内容跟总理日后的革命生活没有必然的联系,思想也没有什么闪光点,可贵的是这本书真实的记载了总理即将奔赴20岁时的生活与迷茫,而我也即将奔赴20岁。结合日后翻阅的《周恩来传》可以发现,在日本的那一年是总理蛰伏的一年,印象深刻的是一遍遍的反思和频繁的书信来往:前者反映的是那种自省的精神,后者让人不免伤感起这个越发冷漠的时代。还有,日记是越记越短,看来19岁的总理跟我们这些大学生一样,都会携带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年轻时候的周还是蛮可爱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