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好的时光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最美好的时光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8-1
ISBN:9787505730274
作者:刘婉媛
页数:224页

章节摘录

第二章 以笔为剑作为一名贵族子弟、著名政客的长子,从政对于丘吉尔而言是理所当然的选择。父亲在世的时候,家里常常举办政治聚会,贝尔福、张伯伦、罗斯伯里、阿斯奎斯等英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都是座上宾,丘吉尔自小就非常向往也相当肯定自己将来也会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不过,父亲似乎对此没有体现出太多的热情,而是安排他去了军队,甚至还表示如果他在军队都混不下去就让他去经商,显然对他继承自己的衣钵不抱太多希望。父亲死后,丘吉尔从政的道路显得更加狭窄了。家族人脉还在,但财政上已是捉襟见肘——当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保证,进军政坛便犹如骆驼进针眼。伦道夫去世前,奢华的贵族生活方式已经慢慢耗尽他的资产,并且还欠下巨额债务,在他去世的时候,几乎没给丘吉尔留下什么钱。那个时候,21岁的丘吉尔是骑兵团里的一名少尉,驻扎在奥尔德肖特,每天的主要工作是骑马、喂马、打马球。但是,对政治的兴趣和渴望从未减少。在给母亲写的信中,丘吉尔说,“政治是一种极好的游戏,一位高手在真正投入其间之前,值得磨练并等待。”他在等待时机,而母亲也深以为然。父亲去世之后,丘吉尔与母亲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伦道夫夫人为了将儿子推上政途,花了各种心思和手段,母子间似乎结成了“同盟”。伦道夫夫人是一个很独特的女人,喜欢社交,人也长得美,常常闹出一些绯闻,甚至有传言说丘吉尔的弟弟并非伦道夫亲生,而是伦道夫夫人与情夫的私生子。丈夫死的时候,伦道夫夫人只有40岁出头。之后,她又结了两次婚,第二任丈夫与丘吉尔同岁,第三任丈夫则比她小23岁。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丘吉尔认识到了自己的另一个短板——缺乏正规的大学教育。当时,能够在英国政坛上驰骋的精英人士,几乎都出自老牌的大学,他们或是哲学家,或是经济学家,或是文人雅士,学贯古今,谈吐间引经据典,风雅迷人。丘吉尔在给母亲写信时说:“我的思想从未在牛津或者剑桥打磨过。在这些地方,人们研究问题和科学是为了更高的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实用的目的。在那里,人们实际上接受的是自由的教育。”于是,丘吉尔决定建立一个自己的大学,去完成他所向往的“自由的教育”。他读的第一本大部头是福西特的《政治经济学指南》(汉译名又称《富国策》),接下来,他的书单囊括了各种经典著作,包括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柏拉图的《理想国》、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麦考利作品集,以及《世界大事年鉴》等等。在阅读过程中,他会对文章主题和论述进行思考、总结,用铅笔把自己的评注写在纸条上贴在书里,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一套严密的逻辑和思维。他对母亲说,经典中的史实会成为“武装我的利剑”,而麦考利、吉本、柏拉图等大家则“训练我的肌肉,让我在挥剑的时候能够发挥最大的威力”。这个时期所涉经典对丘吉尔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譬如,吉本对统治精英衰败导致罗马帝国崩溃的阐述,让丘吉尔对保守党的固步自封和孤芳自赏进行了反思,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托利式民主”的推崇;亚当•斯密对自由市场的论述,则坚定了丘吉尔成为自由贸易者的决心。丘吉尔的宗教观念在这段时期也有了微妙的转变。作为英国名门显贵的子弟,他是英国圣公会的信徒,但宗教的教条对他来说并没有说服力。反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丘吉尔影响颇深。最终,他将自己的宗教理念归结为一种“心安理得教”,即一个人无所谓宗教,只要信仰美德,做一个正派体面的人,对朋友忠诚,对弱者和穷人心怀仁爱和慈悲。1895年10月,丘吉尔决定和他的朋友雷金纳德•巴恩斯前往古巴,这是丘吉尔生平第一次海外冒险。当时,古巴独立战争刚刚拉开帷幕,古巴游击队正在和西班牙殖民者进行激烈斗争。在伦道夫夫人的牵线之下,丘吉尔在行前拜会了英国陆军总司令和情报部门主管,他们同意让丘吉尔为英军搜集信息和情报。同样,也是通过伦道夫夫人的游说,英国《每日纪事报》聘请丘吉尔为特约通讯员,从战场上发回报道,由此开启了丘吉尔的战地记者生涯。11月30日,21岁生日当天,丘吉尔随西班牙军队在野外行军扎营。在他与同伴下河里游泳的时候,突然枪声大作,子弹在他们的头顶上呼啸而过。这是他第一次经历枪林弹雨,接下来,丘吉尔又经历了一次次险情,所幸他总能化险为夷。在这次古巴之行中,丘吉尔一共发回了五篇报道,这些战地报道既形象生动,又有作者的深刻思考,受到英国读者的热捧,丘吉尔为此获得了约30英镑的报酬,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有一次,伦道夫夫人将丘吉尔的一篇文章寄给了内阁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张伯伦表示这是他看过的“阐述西班牙人所需解决的问题的最好的一篇文章”。这为丘吉尔打开了一扇大门——既然一时从政无门,那么用一支生花妙笔也可以给他带来名声和影响力,为将来敲开政坛大门积累资本;而撰写文章所带来的收入,无疑又能缓解紧张的财务状况。于是,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丘吉尔都是沿着这思路,左手拿枪右手执笔,一步步向成功迈近。在往返古巴途中,丘吉尔第一次去了美国,得到了母亲家族的友好相待。他参观了西点军校,对该校的严明军纪感到“震惊”。在纽约,他被引荐给美国众议院议员、著名的民主党人伯克•考克兰。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说,考克兰“紧扣主题、切中要害、滴水不漏、对比强烈而易于理解”的言辞风格,当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考克兰也很喜欢这位年轻人,劝告他要多学习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你很有天分,语言表达清晰易懂、富有感染力,”考克兰给丘吉尔写信说,“我坚信,只要机会出现,你就会在政界占据领导地位”。1896年,丘吉尔跟随他所在的第四轻骑兵团前往印度的班加罗尔,在这里度过半年的清闲时光。他住在一个带花园的大房子里,有自己的管家、贴身男仆、助理、马夫。丘吉尔在花园里种了250株玫瑰花,“每天早上我都能摘下满满三盆大自然滋养的最美丽的花朵”。他还有大把时间去捉蝴蝶,把它们制成标本,由此发展成为一个终生的爱好。此外,每天下午4点15分打马球,这也是他这辈子唯一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他还开始写小说。然而,这种清闲的日子对于一个怀有雄心壮志的年轻人而言,无疑是沉闷而又令人焦虑的。他给母亲写信,请求她想办法把自己送到埃及,投入埃及陆军司令基钦纳的麾下。“在埃及呆上两年,加上一场战役,我就有资格将我的军刀变成裁纸刀,让军刀挂套变成选举的演讲词了。”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在另外一封信里,丘吉尔再次强调了他对上战场的渴望:“我觉得在年轻时拥有参与英军作战的经验,一定会在政治上给我加码。”那一年4月,土耳其向希腊宣战,丘吉尔从孟买坐船出发,打算取道意大利到前线去当战地记者。可船还没到意大利,土耳其人就已经把希腊人打败了,丘吉尔只好继续往前走到了伦敦。不过,执著的丘吉尔可不想白跑一趟,他找到保守党中央总部的领导人,请求他们为自己安排一次演讲。于是,6月26日,在保守党总部的安排下,丘吉尔在巴斯城外“樱草会上”初试啼声,发表了他一生中的第一场政治演讲。为了准备这次演讲,他事先逐字背诵了演讲内容,并一次次排练,让这次关注民生和社会的演讲获得了听众的喝彩。回到班加罗尔之后,丘吉尔恰好赶上印度西北部边境发生帕坦人发动叛乱的事件,英国组织了三个旅的军力前去镇压,丘吉尔立刻请缨上阵;同时立刻给母亲发电报,要求她马上去找一家愿意约他稿子的英国报纸。班加罗尔距离西北边境的马拉坎德有一千多公里,丘吉尔对母亲说,如果赶不上火车,他骑着马也要骑到那里去。而如果骑马,要花上5天时间。在西北边境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丘吉尔共经历了十几次交火,多次身处险境。其中在一场战斗中,1300名英军士兵里有50人丧生、100人受伤,丘吉尔身边的多名同伴倒下了,他则身上背着一名受伤的士兵撤退,然后又换上一把手枪重新加入战斗。据他自己说,“这把手枪前后开了40枪,可能打中了4个人”。丘吉尔在战场上的勇敢和冷静受到了注意,他为此得到了战斗勋章,并且因为“勇敢和坚毅”受到了嘉奖。在此期间,英国《每日电讯报》发表了他的极道,但因为涉及丘吉尔的军官身份,文章没有署他的名字,这让丘吉尔相当懊恼。回到班加罗尔后,丘吉尔决定以马拉坎德野战军为题材写一本书。为了这本书,丘吉尔每天花上6个小时写作,“食指都被磨出了一个洞”,一个多月之后,他把书的手稿交给了母亲。《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出版后获得了舆论好评,丘吉尔对战场的细微观察、生动的描述,以及对战争的冷静思考,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为此给他写了一封信,赞扬了他的天分的同时,也提出了劝诫:“我只希望你评论的时候要谨慎,要避免尖刻的评语,否则会被当权者记恨。”丘吉尔的书还得到了首相索尔兹伯里的注意,他在唐宁街10号召见了这位前同事的儿子。在会见结束时,他对丘吉尔说,“你让我想起了你的父亲,我和他曾经一起经历过政治生涯的许多重要时刻。如果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我能帮上忙,请一定要告诉我。”在首相的亲自过问之下,几经辗转,丘吉尔终于如愿加入了基钦纳旗下的远征军,成为驻扎在埃及的第21枪骑兵团军官,同时也是《晨邮报》的特约撰稿人。此时,英国正在镇压苏丹的马赫迪运动,基钦纳勋爵帅领的2.5万英国和埃及军队正沿着尼罗河前行,到达苏丹名城乌姆杜尔曼。在这里,双方军队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丘吉尔参加了骑兵冲锋,与敌军短兵相接。这次冲锋的战情十分惨烈,310名参战官兵里有21人阵亡、50人受伤,丘吉尔打光了手枪里的子弹,却幸运地毫发未损,甚至连衣服都还是完好齐整。英军此次征战苏丹,基钦纳的2.5万军队对马赫迪武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杀死逾万名马赫迪武装人员。在大军开进喀土木的时候,在个性冷酷、自负的著名将领基钦纳的指挥之下,英军杀害了数千名伤兵,并亵渎被当地人视为圣地的马赫迪陵墓,将这位苏丹民族英雄的遗体挖掘出来斩首。这场战争之后,丘吉尔撰写了《河上的战争》,在书中直言不讳地对基钦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司令官的冷酷无情被传达给整个军队。胜利表明战争取得了进展,然而与之伴随的却是野蛮行径。无论是野蛮人战争的残忍习俗,还是托钵僧凶狠奸诈的本性,都不能成为做出这些野蛮行径的正当理由。”此前,丘吉尔在描述他在印度北部边境那场战争时,也曾对战争进行过反思,对英军表现提出严厉批评,“整个远征是一次错误”。他给母亲去信时这样写道。正是这些独立的观察与思考、直言不讳的表达,让丘吉尔在收获公众舆论拥戴的同时,也与英国军政高层结下了梁子。日后,丘吉尔的这种我行我素、桀骜不驯,也使他在从政道路上树敌不少。19世纪的最后一年,丘吉尔把目光投向一个新的战场——南非。那一年的8月,南非的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和英国人为了争夺南非殖民地爆发了战争,史称第二次布尔战争。正当战事如火如荼之时,丘吉尔离开了军队和南亚次大陆,奔赴开普敦。这一次,他的身份是《每日邮报》的特派记者和《晨邮报》的特约撰稿人。丘吉尔登上了从伦敦开往南非开普敦的轮船,行李中揣着18瓶威士忌和12瓶酸橙汁,不改享乐主义的本色。他身上还带有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写给英国驻好望角最高专员的推荐信。有了威士忌和“尚方宝剑”的保驾护航,丘吉尔想来南非之行不至于有太多磕绊。经过17天的航行,丘吉尔到达了开普敦,之后乘火车赶赴德班,希望从德班前往会战地点莱德史密斯。11月6日那一天,丘吉尔跟着一个英国侦察兵小分队乘火车去战区,结果火车在半路脱轨了。在敌军炮弹夹击之下,丘吉尔下车指挥清理铁轨。同行的霍尔丹上尉在事后撰写的报告中回忆说,丘吉尔完全暴露在炮火之下,但他临危不惧,不屈不挠地清理好铁轨,又把20名伤员安置上车。“他的英勇行为让我无法言喻”,霍尔丹写道。火车继续往前开,而丘吉尔跟随英军留在原地。接下来,英军逐步败下阵来,遭到布尔人追剿。丘吉尔跑到一个河谷里,这时,突然冲出一位布尔人骑兵,举着步枪对准丘吉尔,手无寸铁的丘吉尔只好乖乖地举起双手,成为了一名俘虏。随后,他被押送往比勒陀利亚的战俘集中营。在那里,他写信给布尔当局,申诉称自己只是一个新闻记者,没有参与作战,要求获得释放。可是,丘吉尔被俘的新闻在英国引起了轰动,媒体纷纷报道他的英勇事迹,这就让布尔人起了疑心,认为他的身份并不只是个记者那么简单,拒绝将他释放。在沦为阶下囚大约一个月的时候,丘吉尔想出了别的招——越狱。他所在的战俘集中营原来是一所学校,丘吉尔打算在上厕所的时候,翻过厕所边的围墙,躲到墙后边的私人花园里,然后逃往300英里以外的葡属莫桑比克边境。和丘吉尔共谋越狱的还有霍尔丹上尉,以及会说荷兰语的军士长布罗基——如果没有人会说荷兰语,就算逃出去也很可能死路一条。他们决定在12月11日晚实施逃跑计划。那一天,所有的人都能看到丘吉尔心神不定,坐立不安。他强作镇定和狱友下了几盘棋,却因为心不在焉而输得一塌糊涂。“我在极度恐惧中度过了下午”。丘吉尔后来写道。好不容易等到了天黑,三人先后穿过后院假装上厕所,但他们要翻过的那道墙对面一直有士兵把守。等了两个小时还是一点机会都没有,他们只好回去睡觉了。用丘吉尔的话来描述,当时的心情是“不甘心,但又有一丝解脱”。又到第二天天黑,越狱三人组再次走到厕所边上,犹豫许久仍是下不了决心翻墙过去。回到走廊上站了许久,丘吉尔对霍尔丹说:“我要过去了,一会儿跟上我。”说着再次走进厕所。这一次,他心想“除非把事情迅速确定下来,否则我们会在犹豫当中浪费掉整个晚上”。于是,趁哨兵转身点烟的时候,丘吉尔把心一横,翻过了墙跳到另一侧的花园里。丘吉尔蹲在花园里等了半个多小时,另两位同伴还没跟过来。当知道只有自己一个人逃跑的时候,丘吉尔曾想过翻墙回去,但花园一侧的墙壁比厕所一侧要高,如果攀越肯定要弄出声响来。最后,丘吉尔决定自己上路,虽然他身上什么都没有,连荷兰语都不会说。丘吉尔从私家花园悄悄溜出战俘营的大门,凭着直觉朝着他认为是铁路的方向逃跑,居然就找到了铁路。他爬上一列运煤的火车,在天亮之前跳下火车,打算在铁路边躲着等到天黑,再上另一辆火车。那个时候,布尔人已经发现丘吉尔逃跑了。他们展开大规模搜查,到处张贴抓捕丘吉尔的通缉令:“英国人,25岁,身高约5英尺8英寸,中等身材,走路时有些驼背,脸色苍白,红褐色头发,留着不明显的小胡子,说话带着鼻音,不会发‘S’音,不会说荷兰语,最后一次被人看到时穿着棕色衣服。”抓获丘吉尔的人,可以获得25英镑的赏金。当天晚上,又累又饿的丘吉尔循着灯光走到一处煤矿。他敲开一户人家的大门,开门的一个男人拿着枪指着他,问:“你是谁?”丘吉尔回答说:“我是本廷克医生。从火车上摔下来,迷路了。”那个人让丘吉尔进屋,但枪还是指着他的脑袋。“你到底是谁?”那个人问。丘吉尔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真话:“我是温斯顿•丘吉尔。”“感谢上帝,你来的是我这里!”那个人发出惊呼。丘吉尔太幸运了。原来,这个人是煤矿的经理,英国人。方圆20英里内,只有他们这里是安全的。撞上这一带的任何一个别的地方,丘吉尔都会遭到厄运。煤矿经理把丘吉尔藏到了矿里的地下马厩中。一周过后,丘吉尔离开煤矿,躲进一列运羊毛的火车里。这辆火车开往葡属东非地区,沿途遇到了布尔人的检查,但幸运神附身的丘吉尔得以侥幸躲过。到达莫桑比克的洛伦索―马贵斯的时候,丘吉尔跳下火车,径直奔向英国领事馆。丘吉尔终于安全了。洗了热水澡、吃了丰盛晚餐之后,他还不忘给布尔人的陆军部长索萨将军发去一个电报:“我逃跑了,不是警卫的错。”几个月后丘吉尔才知道,原本计划和他一起翻墙逃跑未遂的霍尔丹,后来通过挖地道的方式也从战俘营里成功逃跑了。他特意给霍尔丹写了封信,表示祝贺。接着,还没等人们缓过神来,无所畏惧的丘吉尔又返回南非战场了。这一次,他加入了轻骑兵团,成为一名中尉,同时还获准继续报道南非战况。英国的南非远征军司令布勒将军给友人写信时说:“他真是一个厉害的家伙,我得说我非常钦佩他。我希望他能领导非正规军,而不是给没用的报纸写文章。我们这里急需像丘吉尔这样优秀的人才。”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丘吉尔南征北战,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包括有一次差点被榴霰弹炸死,还有一次在布尔人的炮火中徒步逃生。“我不知道是否能熬过这场战争,我是否能活着看到结局。”在给朋友的一封信里,丘吉尔如此写道。最终,因为命运女神的眷顾,丘吉尔毫发无损地从战场回来了。他从战场发回来的一个个生动、精彩、深具独到见解的报道,使他声名鹊起。他的英勇、机智赢得了各界尊重和欣赏;他的传奇经历和精彩绝伦的越狱故事,包括令人难以置信的运气,都成为了民众惊叹、欢呼的理由。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了一位明星。

前言

伟人的赤子之心写《丘吉尔传》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过程。在这个政客层出不穷却又千人一面的时代,重新温习丘吉尔富有张力的个性、思想和人生,在这个半个多世纪以前的政治家身上看不到丝毫刻板、官僚和沉闷,如此痛快淋漓,不免令人有种“觉昨是而今非”之感。当今,关于丘吉尔的传记已经出版得非常多了,包括他的官方传记,以及难以计数的非官方传记、回忆录,等等。再加上丘吉尔本人个性明朗、言行直率,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透明人”,因而关于他的话题基本上已经没有“爆料”或者“推陈出新”的空间余地。不过,对于他精彩纷呈而又争议不断的一生,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不同制度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一样的感慨和感悟。作为中国人,我们如果能从丘吉尔的人生当中领悟到在一个成熟的民主制度之下,一个政治家所应有的胸怀、远见以及他的个性和才华所能延展的最大程度,也许就已经足够了。翻看关于丘吉尔的史料,笔者的至深感触是:同样一部近现代史,英国人对待史实的态度要比我们严谨、客观、理性得多,鲜有“胜者王败者寇”的扭曲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暧昧。一部英国近现代史,既记录了丘吉尔的功绩、才干,同时也记住了他的挫败、弱点。试想,能够从一个创造时代的伟人或英雄身上,同时真实地读到他的脆弱、任性以及种种不可理喻,是何等的畅快!作为政治家,丘吉尔在大敌当前之时所展现的非凡勇气和感召力,他超脱于时代的如同先知般的洞察力和宏韬伟略,他对文学、艺术、科技发明等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的才华和绵绵不绝的创造力,他坚忍不拔九死不悔的毅力,乃至他任性鲁莽偶尔孩子气的独特个性,都让我们有各种理由将他列为这个时代最富有感召力、最令人难忘的人之一。这个时代非他一人所创造,但他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激情四射,就如同他的后来者—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说的那样:“我们最好、最精彩的时光是和他共事的时光。”不过,即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在他的民众眼里也并没有英雄的光环。笔者曾经和几位英国朋友聊起丘吉尔,他们多数是一笔带过地表扬了一下丘吉尔抵抗纳粹的英勇,接着就是滔滔不绝地怦击他招摇的个性和“殖民主义”做派——在民主国家里,批评政治领袖是民众的本能。就比如英国首相布莱尔,他在任期间给英国带来了十多年的经济繁荣,但英国人并不太买账,却更多因为他出兵伊拉克而至今仍然心怀不满。这就正好合乎丘吉尔在二战后大选失利时引用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一句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所以,对于一个政治领袖,无论他创下怎样的千秋伟业,都毫无必要给他戴上英雄的面具。政治家活得真实,他们的故事写得真实,就是对历史最大的敬意。“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英国人”,这样的评价如果让丘吉尔听到,可以想见,他估计是叼着大雪茄,露出孩子般促狭的笑容,洋洋得意而又漫不经心地打出一个V字手势。如果碰巧他心情不错,也许还会说出一两句带着冷幽默的自嘲或者机锋锐利的言语。这位时代的风云人物,表情永远如此丰富而率真,身居权力高处却常怀赤子之心,这正是丘吉尔令笔者在重述他的人生之时,感到至为淋漓痛快之处。希望也能打动各位读者。

内容概要

刘婉媛,70后。曾任职外事部门公务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国务院访问者等,现任《中国新闻周刊》编委。长期观察研究中国外交事务及国际问题,作品多见于供职媒体。年轻时走了许多路,游历过23个国家,年纪大后企图驻守一隅,专门写作。

书籍目录

序言:伟人的赤子之心
上篇 人生传奇
第一章
晦暗童年
第二章
以笔为剑
第三章
反叛议员
第四章
改革先锋
第五章
达达尼尔的诅咒
第六章
“黑狗”出没
第七章
重返政坛
第八章
仕途沉浮
第九章
政坛登顶
第十章
英雄出世
第十一章
伟大平民
中篇 代表作品
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第四个关键时刻
永不屈服
在美国度圣诞节的即席演讲
和平砥柱(铁幕演说)
出任首相

下篇 开放讨论
讨论一:丘吉尔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讨论二:作为一个政治家,丘吉尔是如何超脱于时代的?
讨论三:丘吉尔有一个怎样庞大的自我?
丘吉尔主要著作目录

编辑推荐

《最美好的时光:丘吉尔传》编辑推荐: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20世纪最杰出的领袖之一,曾两度任英国首相,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领袖,他的个性跳脱、率真、任性,是一个时代最具激情的演讲者,在政坛上屡经挫折却能斩荆披棘,走向最终的胜利。

作者简介

他是一个超脱于时代和政党的政治家、二战英雄;他是“战争贩子”、“第一位冷战战士”。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趣怪的是,不是贴合他身份的和平奖,而是历史上与政治家毫不沾边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笔耕不辍,写了15本传世巨著,而且相当稀罕地成为了一位靠着稿费就能过上舒适日子的作者。他还是一位能够“将英语组织起来送上战场”的演讲高手,一位开过画展的画家,一个发明坦克的天才……
他个性执著,一生勤勉;同时又是一个顽童,任性不羁。
他是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一生精彩,争议不断,许多人将他评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图书封面


 最美好的时光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我一直认为,自己这辈子遇上的最大幸事之一,就是经由童年、少年时代的传记阅读而爱上了阅读本身,此后一发而不可收,读书遂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我看来,一个人要是能在适合开启阅读旅程的年纪遇上难易程度适宜的好书,借以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广度,该是何等有意思的一件事。      比如我面前的这套人物传记系列“文明人格丛书”,就是一套适合teenagers的读物。煌煌十多册中外人物传记,一律蓝色封面,在书架上一字排开,看起来还真有那么一点气势。丛书由著名语言学家、沈从文连襟、107岁高龄的周有光教授担纲主编——老先生是当真提供了不少编写意见的,不仅仅是挂名当“顾问”。而这套书的作者又皆为一时之选:弘一法师的作者瓦当,沃尔特·李普曼传的作者宋石南,梁启超传的作者叶曙明;费孝通传的作者是其学术助手张冠生,为丘吉尔立传的刘婉媛,曾是外交官、美国国务院访问学者,为奥威尔作传的押沙龙,梁漱溟传作者则是著名语文教师梁卫星……几乎个个都是近年来在公共领域、尤其是网络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作家。      读这套书,首先是被序言所吸引。现代化带来的人的异化,虽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议题,却总在各种层出不穷的新思潮冲击下被有意无意地遮蔽。幸而近年来,整个社会似乎对此有所领悟。环顾四周,多少人在试图寻找心灵的寄托:从宗教中获得安慰者有之,信奉茶道、养生术者有之,主动选择逃离城市生活,避居乡野者亦不在少数。这套书的编著者们,则因相信“个体人格之于文明社会的意义”而聚集到一起,试图“诚实地向社会介绍人格的可能性”。在我的理解里,“人格的可能性”,首先是指个体以坚实而丰盈的人格力量,抵挡将每个人生活中的一切同质化的倾向;如有余力,则还可以试着与同伴一起为群体突围——突破这种“日常生活之围”——寻找解药。      但,力量从何而来?编著者们用各自的作品作了回答:这力量就来自于“人”,每一个充满了无穷可能性的个体生命本身。      在这方面,丘吉尔显然不失为最好的例子。全书以“最美好的时光”为题,在先便给人以极佳的阅读体验。而作者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将这位个性丰满、才华横溢的伟大人物生命中所遭遇的困顿、失败乃至绝望透露给了读者。多次的下野、致命的失误、时运的不济都曾经无数次地几乎断送了丘吉尔的从政之路,但每一次,他都能起死回生,直到登上个人生涯的顶峰,也成就了二战中英国的最终胜利。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按照今天流行的标准看,也无疑是最佳的“励志”标本。而丘吉尔与今日那些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者的不同却恰恰在于,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中,“生命的意义”本身拥有无可替代的至高地位,无论从政、写作还是绘画,都是为了开拓这“意义”的疆域,也就是扩展“自我”的可能性。因此,他的自我才显得如此丰富强大,足以抵抗迎面而来任何的风暴,就像他自承的那样,“永不言败”。      若是将丘吉尔的生命样式视为一端,杜尚和李叔同则可算作是另一端——另一种不凡的存在形态。人说无欲则刚。常人做不到纯然无欲,而姻缘聚会,他们做到了。其洒脱和自由,大概总会令一般人心向往之。殊不知要达致此种境界,即使对慧根极佳者如弘一法师而言,亦须经过多少苦痛的历练。由是可知,人格完善之路绝非一蹴而就,但也惟其如此,才更显出追求个体人格美善的价值与意义。      李叔同以出世之身做济世之事,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则更愿意选择以入世的姿态介入中国社会的转型。费孝通是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典型。毕业于燕京吴文藻先生门下,留洋期间再次幸运地受业于名校名师,回国后一面做田野调查、写学术文章,在为中国人类学奠基的同时,也使自己赢得了国际声誉;一面又不甘寂寞,给《观察》写稿,为政治改良鼓与呼,成为当时年轻一代中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1957年落入“阳谋”陷阱,一去二十余年,1980年代复出,成为学术界标杆人物。也许是为了顾及与整套书的立意达成统一,作者对曾朝夕相处的费老完整经历的描写略显缺失,这多少是一种遗憾。好在作者凭借对传主思想的透彻领悟,挖掘出“为文化找出路”的命题,其卓见远超一般人所理解的“志在富民”,此乃全书的最大亮点。费晚年因事遭人诟病,坊间有“晚节不保”议论,对此作者也并未完全回避,从书中私下谈话可以窥见,费孝通内心仍是有所期待的。终其一生,他一直坚信,凭借人的文化自觉,文明一定能够传承下去,战胜野蛮。      文明是什么?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一代又一代先贤与普通人创造和努力的结果。倘若没有人的守护,文明的薪火无疑将渐渐式微而终至熄灭。这绝非耸人听闻,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佛洛依德是对的:文明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瓶,随时都有跌落、粉碎的可能。此刻,透过这些文明之子的经历,我们似乎真的可以瞥见一丝光芒,对“人”这种唯一拥有“位格”的上帝的造物保持恒久的信心,也不能不对自己有所期待——巨人可以成为巨人,我,则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     在阅读中领悟人格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出版的用意,是想告诉读者:人格要比“成功”更重要  本刊记者/黄艾禾(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套叫做“现代文明人格”的丛书已经面世。这是一套人物传记,第一批有11本,传主包括爱因斯坦、丘吉尔、荣格、杜尚、李普曼、梁启超、李叔同、蔡锷、丁文江、梁漱溟、费孝通等。这是一批掷地有声的名字。  当下在图书市场上,关于人物传记的书已经够多了。观察各种图书排行榜,最不缺的就是人物传记。“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编者们为什么还要来凑这个热闹?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执行编委之一、曾经的中国IT业著名研究者王俊秀说:“现在社会上的人物传记书,通常都是教给大家如何成功的励志书。但我们这套书与‘成功学’一点不沾边。我们觉得,教人从名人身上学如何成功,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误导。”  丛书的另一位执行编委余世存,在这套丛书的总序中,这样表达他们的观念:“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一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需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  在当下社会,人们更注重成功、地位和金钱,而“现代文明人格”的编委们力图想告诉大家,人格要比所谓的“成功”更重要,而我们从伟大人物的人生中,更值得吸取的是他们的人格力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余世存写道。  年已107岁的学界耆宿周有光先生慨然应允,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85岁的著名律师张思之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当他把“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立意向周有光先生说明后,周有光非常赞同。周老说,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人格教育的重要。我们小的时候,人格教育都是放到最重要的地位的。“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见到过爱因斯坦,没想到我们会谈得非常愉快。爱因斯坦也是和我大谈人格教育。这套书出得太及时了,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书了。”  张思之认为,当下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格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非常不重视这一点。我不是说知识不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人格的教育,不告诉他怎样去做人,学了知识也只是空的。  别具一格的写作  一本人物传记,可以有很多种写法,而“现代文明人格”的这套人物传记很特别,首先它的篇幅不大,一册相当薄的书中,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传主的人生,大约只有六七万字;第二部分是传主的代表作选摘;第三部分最为特别:开放讨论。比如,在《丘吉尔传》这本书的开放讨论部分,共有三个议题:一、丘吉尔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二、作为一个政治家,丘吉尔是如何超脱于时代的?三、丘吉尔有一个怎样庞大的自我?  编者的这种设计,实际是想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参与到一种积极的思考与互动之中。  篇幅的设计也是颇费考虑的。“我们想,这种篇幅,能够让读者花上三个小时,了解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余世存说,现在社会上的人物传记,如果不是商业味道很重的,充满娱乐色彩的书,就是另一类,学者的严谨学术著作。这后一种的学院派传记自有它们知识上的重要意义,但很难在普通读者中流传开来。我们想提倡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公民阅读”,是作为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公民的一种常识性阅读,一种通识教育。这种阅读在我们的社会中是非常缺乏的。如果要举例子,比如房龙的著作,比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比如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都是很好的代表。  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对作者的要求颇高。为了统一丛书的写作风格,编者组织作者们一次又一次开会讨论。基本上,这是一种平实流畅的“新闻式写作”,娓娓的叙述中,讲述传主的人格成长与人格力量。作者要有自己的评价立场,但又不能将太强的主观色彩强加进去。总之,写得要通晓好读,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如果在这一点上不能达到共识,也就没法再合作下去。也确实有的作者已经写出了若干篇章,因为风格上的问题,被退回返工。  “收割一批新一代的读书种子”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作者,包括了近些年已经颇有名气的青年学者和作家,如宋石男、十年砍柴、高超群、刘柠、顾则徐等,也有许多是尚未露出头角的年轻人。对于丛书传主的选择和传记作者的选择,实际是一个相当繁复的互动过程,用丛书的执行编委之一,来自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的小伙子李黎明的话说,这个过程“非常细琐麻烦”,或许是他编过的最麻烦的书之一。  选择哪些人作为传主?这里的原则可以很抽象,在丛书的总序中说:“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编者们提供出一个一两百人的名单,古今中外职业行当不限,然后作者们可以从中挑选出自己心仪的,有感觉有研究积累的传主,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传主人选。  有了人选,便进入讨论阶段。王俊秀说,“这里我们引入了一个项目管理要素,我把它称为‘2.0模式’,就是开放式讨论。我们召集大家一起吃饭,然后,每次有两个人来主讲,每人20分钟,讲自己对这个传主是怎么理解的,他准备怎么写。讲完后大家提问题,这个互动过程,把这本书的后面部分也解决了,即这本书的重心在哪,与现当代发生关系的点在哪。下一次,就换两个人主讲,其他的人就是听众兼提问人。”  或许,现在的图书编辑们在考虑选题时,首要的因素就是这书好不好卖。而“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编辑们考虑得更远,他们看重的是发现和培养作者。上世纪80年代,有三种丛书曾经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它们是:“走向未来丛书”“20世纪文库”和“文化:中国与世界”。这“三大丛书”的出版也集中推出了一批叱咤风云的青年知识分子。“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编者们,也是在向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者们致敬。  “我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能把新一代的读书种子进行收割,”余世存说。上世纪80年代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新的知识分子一代代也在成长。通过写作丛书的方式,让那些优秀的读书人与思考者——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名声的年轻人——在公众前亮相,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选择写传记这样一种方式来发掘年轻人?  “因为这是入门——即入学问之门的一种最方便的方式”。余世存说。  “其实写作的过程,也是作者本人的升华过程,”王俊秀说。他通读了已经出版的11种传记,觉得相当受教。“我们理解所谓传主的人格,并非是说仅仅是一种道德力量,我觉得最给人启发的是,传主们通过心灵的痛苦磨练,最终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或者发生关联的一种方式。比如爱因斯坦,是通过宇宙;荣格,是通过心理学。一旦找到了这个方式,所有的什么个人命运,痛苦啊,反而是次要的,甚至是成就他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机缘。”  为什么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阅读各种人物传记?有些人或许是为了从中找到成功之道,但更多的人,是为了从中发现自己。从他人的人生中发现自己,理解人生,这才是传记图书的魅力所在。“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作者和编者们,会在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感受到对自己的升华,他们希望也能给丛书的读者们带来这些。★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好书,不错,但还没看完
  •     看这本书是为了寻找民主,最后也找掉了,那就是丘吉尔说:我之所以打仗,就是要保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力。
  •     满分!必须满分!性价比很高!
  •       大概框架吧。没有很细的去探讨一些事情。作为只需要了解就够的人,还是非常不错的。
      
      好吧,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五十字……
  •     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朋友来看到了,翻了几页坚持要借走,说是要拿回家看,也要给孩子看,于是我再来买一本。
  •     赤子丘吉尔,mua~
  •     2013年春节期间,丘吉尔是我的偶像!
  •     一星是给总序的,总序写的气势磅礴。羞愧的是,我对欧洲近代史以及二战的知识了解甚少,只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背过二战的“斯大林格勒”和“诺曼底登陆”。从这本书开始想要更多的了解欧洲近代史、二战、以及丘吉尔生平的故事。
  •     先知总不能被他的时代理解。
  •     个性鲜明,勤勉,执着,不太完美的天才政治家
  •       
       在阅读中领悟人格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出版的用意,是想告诉读者:人格要比“成功”更重要
        本刊记者/黄艾禾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一套叫做“现代文明人格”的丛书已经面世。这是一套人物传记,第一批有11本,传主包括爱因斯坦、丘吉尔、荣格、杜尚、李普曼、梁启超、李叔同、蔡锷、丁文江、梁漱溟、费孝通等。这是一批掷地有声的名字。
        当下在图书市场上,关于人物传记的书已经够多了。观察各种图书排行榜,最不缺的就是人物传记。“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编者们为什么还要来凑这个热闹?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执行编委之一、曾经的中国IT业著名研究者王俊秀说:“现在社会上的人物传记书,通常都是教给大家如何成功的励志书。但我们这套书与‘成功学’一点不沾边。我们觉得,教人从名人身上学如何成功,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误导。”
        丛书的另一位执行编委余世存,在这套丛书的总序中,这样表达他们的观念:“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一个人可以不著书立说,他只需活出一至善至美的人生,其人生的完成即在于塑造一完美人格。君子大人之道即人格的养成。人格不仅是道德常识,不仅是心理性情,而且是义理层面、认知层面的。”
        在当下社会,人们更注重成功、地位和金钱,而“现代文明人格”的编委们力图想告诉大家,人格要比所谓的“成功”更重要,而我们从伟大人物的人生中,更值得吸取的是他们的人格力量。“我们希望回向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温习他们的创造性人生,关注他们人格上的成就,将有益于我们获得生存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生命的自我完善。”余世存写道。
        年已107岁的学界耆宿周有光先生慨然应允,担任这套丛书的主编。85岁的著名律师张思之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当他把“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立意向周有光先生说明后,周有光非常赞同。周老说,现在很多人都不懂人格教育的重要。我们小的时候,人格教育都是放到最重要的地位的。“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见到过爱因斯坦,没想到我们会谈得非常愉快。爱因斯坦也是和我大谈人格教育。这套书出得太及时了,我们的社会太需要这样的书了。”
        张思之认为,当下我们的社会缺乏人格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非常不重视这一点。我不是说知识不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人格的教育,不告诉他怎样去做人,学了知识也只是空的。
        别具一格的写作
        一本人物传记,可以有很多种写法,而“现代文明人格”的这套人物传记很特别,首先它的篇幅不大,一册相当薄的书中,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传主的人生,大约只有六七万字;第二部分是传主的代表作选摘;第三部分最为特别:开放讨论。比如,在《丘吉尔传》这本书的开放讨论部分,共有三个议题:一、丘吉尔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二、作为一个政治家,丘吉尔是如何超脱于时代的?三、丘吉尔有一个怎样庞大的自我?
        编者的这种设计,实际是想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参与到一种积极的思考与互动之中。
        篇幅的设计也是颇费考虑的。“我们想,这种篇幅,能够让读者花上三个小时,了解一个伟大人物的一生。”余世存说,现在社会上的人物传记,如果不是商业味道很重的,充满娱乐色彩的书,就是另一类,学者的严谨学术著作。这后一种的学院派传记自有它们知识上的重要意义,但很难在普通读者中流传开来。我们想提倡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公民阅读”,是作为生活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公民的一种常识性阅读,一种通识教育。这种阅读在我们的社会中是非常缺乏的。如果要举例子,比如房龙的著作,比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比如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都是很好的代表。
        篇幅虽然不长,但却对作者的要求颇高。为了统一丛书的写作风格,编者组织作者们一次又一次开会讨论。基本上,这是一种平实流畅的“新闻式写作”,娓娓的叙述中,讲述传主的人格成长与人格力量。作者要有自己的评价立场,但又不能将太强的主观色彩强加进去。总之,写得要通晓好读,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如果在这一点上不能达到共识,也就没法再合作下去。也确实有的作者已经写出了若干篇章,因为风格上的问题,被退回返工。  “收割一批新一代的读书种子”
        “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作者,包括了近些年已经颇有名气的青年学者和作家,如宋石男、十年砍柴、高超群、刘柠、顾则徐等,也有许多是尚未露出头角的年轻人。对于丛书传主的选择和传记作者的选择,实际是一个相当繁复的互动过程,用丛书的执行编委之一,来自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的小伙子李黎明的话说,这个过程“非常细琐麻烦”,或许是他编过的最麻烦的书之一。
        选择哪些人作为传主?这里的原则可以很抽象,在丛书的总序中说:“文明史上那些为我们提供了各类建设性服务的人物,他们提供的大到现代宇宙观念、时空观念、人类目的观念,生老病死的人性制度发明发现,小到衣食住行的现代样式设计,以及慈善、公益、计算机、娱乐产品,等等,都如此神奇地充实了我们的当代。”编者们提供出一个一两百人的名单,古今中外职业行当不限,然后作者们可以从中挑选出自己心仪的,有感觉有研究积累的传主,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传主人选。
        有了人选,便进入讨论阶段。王俊秀说,“这里我们引入了一个项目管理要素,我把它称为‘2.0模式’,就是开放式讨论。我们召集大家一起吃饭,然后,每次有两个人来主讲,每人20分钟,讲自己对这个传主是怎么理解的,他准备怎么写。讲完后大家提问题,这个互动过程,把这本书的后面部分也解决了,即这本书的重心在哪,与现当代发生关系的点在哪。下一次,就换两个人主讲,其他的人就是听众兼提问人。”
        或许,现在的图书编辑们在考虑选题时,首要的因素就是这书好不好卖。而“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编辑们考虑得更远,他们看重的是发现和培养作者。上世纪80年代,有三种丛书曾经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潮流,它们是:“走向未来丛书”“20世纪文库”和“文化:中国与世界”。这“三大丛书”的出版也集中推出了一批叱咤风云的青年知识分子。“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编者们,也是在向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者们致敬。
        “我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能把新一代的读书种子进行收割,”余世存说。上世纪80年代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新的知识分子一代代也在成长。通过写作丛书的方式,让那些优秀的读书人与思考者——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名声的年轻人——在公众前亮相,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要选择写传记这样一种方式来发掘年轻人?
        “因为这是入门——即入学问之门的一种最方便的方式”。余世存说。
        “其实写作的过程,也是作者本人的升华过程,”王俊秀说。他通读了已经出版的11种传记,觉得相当受教。“我们理解所谓传主的人格,并非是说仅仅是一种道德力量,我觉得最给人启发的是,传主们通过心灵的痛苦磨练,最终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或者发生关联的一种方式。比如爱因斯坦,是通过宇宙;荣格,是通过心理学。一旦找到了这个方式,所有的什么个人命运,痛苦啊,反而是次要的,甚至是成就他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机缘。”
        为什么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阅读各种人物传记?有些人或许是为了从中找到成功之道,但更多的人,是为了从中发现自己。从他人的人生中发现自己,理解人生,这才是传记图书的魅力所在。“现代文明人格”丛书的作者和编者们,会在写作和编辑的过程中感受到对自己的升华,他们希望也能给丛书的读者们带来这些。★
      
  •     佩服这个伟人,所以要买来看一下,内容还可以。
  •     2015年9月4日读,2015-275。
  •     对丘吉尔这个老顽童的理解不局限于那个愈挫愈勇的政治家,他还是画家,写字的人,热爱生活,不知疲倦。
  •     引用的过多 内容还算丰富 丘吉尔 叫人如何不爱他
  •     伟大的政治家!
  •     最崇拜的英国人
  •     图书馆里借到的,看得最快的一本书。喜欢丘吉尔,也喜欢这本书。
  •     稍稍看过前言 目测不错 了解名人的思想 行为 学习他们的品质
  •     书的内容很好,有利于励志,又不是很厚,适合高中学生读
  •     这样的性格,我最欣赏。这样的活,才叫不虚此生。
  •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值得购买。
  •     最美好的时光:丘吉尔传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