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岁月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西花厅岁月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09708644
作者:赵炜
页数:369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三次偶然的选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层领导人物,周恩来的名字在解放之初就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妇孺皆知。然而,对于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居住的中南海则是块谜一般的圣地,那里的绿荫,那里的砖房,在高大红围墙的掩映和威武警卫的守卫下都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52年前,沈阳市第七女子中学的一名叫赵炜的普通女学生从未曾想到过,她在求学和从业中一个接一个的偶然选择,会把自己推进了中南海;而后,又是一个谦让般的选择,最终把自己送进了西花厅。在这幢古朴秀丽的大院里,她一待就是37年,她生平的工作和中国革命史上一对功名卓著的伟人夫妇永远地连在了一起。穿上军装当兵,对我来说,是第一个偶然。我在沈阳市第七女子中学读初中的时候,正赶上抗美援朝征兵的高潮,那时候,每个学校都有规定的征兵名额,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都要求必须完成任务。虽然每次征兵我都报名,但学校从全面考虑没有让我走。到了我毕业那年,就是最后一批征兵了,当时我们学校分配到10个名额。这次征兵我也报名了,但学校确定的名单依然没有我。因为此时学校已经把我和另一个同学分配到师范学校继续读书,想培养我以后当教师。不过因为我挺想当兵,在放假前也向学校领导表示过:什么时候需要我就随时通知。放了暑假,我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因为要等在沈阳第六中学读书的弟弟,行程就比别人晚了一天。第二天我正准备下午回家,忽然班主任老师通知我先不要走,说是有两位同学家里不同意他们去当兵,把人藏起来了。而学校当兵的同学明天就要出发,现在大多数同学都已经离校了,只能让我和另一位同学去补缺额。我当时在学校算是一名听话的好学生,再加上家里困难一直都是靠奖学金读书,所以听老师一说让自己当兵也没讲任何条件,反而心里还有点说不出的骄傲。中午,我跑到弟弟的学校告诉他我决定去当兵,让他回家说一声,第二天就穿上军装入伍了。因为我当兵没和家里打招呼,我父母一直都不同意,母亲后来还被父亲逼着到过部队驻地劝我回家。我当然不愿意回去,领导也让母亲在部队参观。看到我在部队生活得挺好,母亲很放心地回家了,倒是我那倔犟的父亲气得不得了,他来信说:“把你供到初中毕业,你自己有主意了,不要家了,那好,咱们脱离父女关系。”说过这话,父亲的气一直不消,有好几年都不理我,连我寄回的家信他也不看,有时一把火就烧了。但我却不管这些,每月照样给家写信,照样寄上几块钱,也照样在兵营里过着无忧无虑的集体生活。虽然是因为抗美援朝当的兵,但遗憾的是,我当兵后却从来没去过朝鲜。我所在的部队是东北防空部队,在新兵连经过一个月培训后,不少同志都被分到团里当文书,随部队去了朝鲜。分配的人一拨接一拨地走了,只有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心里挺着急,想不通为什么要把我留下。后来过了很久才弄明白,解放初期部队新兵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生就算是高学历了,所以我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小女兵就被留在总部机关当了一名办事员。在部队干了一年多,到了1953年,朝鲜战场停战了,部队机关中没有技术专业的女同志都面临着转业,我的名字列在第~批转业名单之中。根据组织当时的安排,我们这批转业干部有两种选择,一是就地转业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作,这样可以留在沈阳;二是先到部队院校学习一段时间再转业。我当时年龄小,自己没什么主意,干部科的同志都主张我先去学习再转业,我听了他们的话,就决定先学习一年再说。要说学习。当时也有两种选择,一是到南京,二是去长春,我因为小时候在长春住过,不想再回到那个城市,就选择了去南京,那里是古都,对我的诱惑力很大。可后来再一打听,去南京学习的时间一时难以确定,去长春的可以马上走。大家又都帮我出主意,说是到南京好是好,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走,万一要是最后情况有变化怎么办7我一想也是,夜长梦多,干脆就去长春好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几个偶然使我在1953年3月走进了位于长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经过一年的学习,我于1954年3月正式脱军装转业。我从干部学校毕业的前夕,恰好国务院来学校要人,学校挑选了80人去北京,我也被选上了。于是毕业后,我们就收拾行装坐上了火车,没几天就到了北京。到了北京,我们这批人的落脚地是位于中南海里的国务院工字楼,在这里,我们面临着又一次的分配。这次分配,有的同志去了外地,一部分人留在北京。当时北京有两个单位都挺让人心动,一是国务院,二是外交部。我在上军校时有一个很好的同窗女友,我们俩私下里商量如果征求意见时就一起提出去外交部,当时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理由,就是想到外交部以后出国的机会可能多一点,能见见世面。没想到,领导说:“你们俩不能在一个单位。一个去外交部,一个就留在国务院,两人再商量商量吧。”再商量的结果是,我的朋友特别想去外交部,而我因为谦让了一下就自然留在了国务院。我当时根本没想到,从参军到上学到北京这一连串不经意的选择使我最后成为一名周总理和邓大姐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使我在西花厅一干就是37年。意想不到的调动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的创业者,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实际上是为新中国建设操劳最多的高层领导人,因此,他身边的秘书和服务人员也一度很多。但实际上,直到1958年以前,总理办公室的工作范围不仅是为周恩来总理服务,而且还担负着为国务院的陈云、陈毅副总理和习仲勋秘书长服务的任务,因此,在那期间,总理办公室实际上是国务院一个直属机构的名称。1955年,正是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时刻,这年,周恩来总理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很是关注,正是在这样一个国民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特定时期,赵炜被调到总理办公室的财经组工作。留在国务院之后,我在机要处做了几个月的译电员,又被调到校对科,干了不长时间,机要处要合并到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去,我调到秘书厅的秘书科。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工作变动,我对组织的临时调动已经习惯了,但一个多月后,当秘书科长找我谈话再次调动我的工作时,我还是吃了一惊。记得那天,科长把我找去说:总理办公室让我们选调一个工作人员,经过研究我们送过去几份档案,他们最后选中了你。什么,要调我到总理办公室去,我这水平和能力行吗?我有点发楞。说实话,到中南海国务院工作后我们经常从西花厅门口过,望着那扇青灰色的大铁门,我只知道里面就是周总理和邓大姐办公的地方,至于其他,则是一无所知。虽然,我也曾希望偶然从那门口路过时能见上一次周总理或邓大姐的面,可我从未想到过自己要去那里工作呀!“怎么样,没想到吧?”科长问道。“我到哪儿去干什么?”缓过神来,顾不得回答科长的话,我就急火火地问。“他们只是简单地说到组里当干事,”科长说,“实际上就是组里的秘书吧。”“那,我能干好吗?”科长笑了,他说:”你到那儿的工作也就和咱秘书科差不多吧,都是接电话、收发文件这样的事儿,我想你能做好。”科长的话给了我一颗定心丸,可我心里还是有点不踏实。甭管怎么说,在秘书厅这边工作,不管调到哪儿都是熟人熟脸,这猛不丁调到西花厅去,人生地不熟的且不说,万一在首长面前有点差错怎么办?“别害怕,心细点,不会就多问嘛。”科长鼓励我。“好,组织上的调动我服从,实在不行就退回来吧。”我笑着对科长说。“去就干好,可别让人家退回来啊。”科长倒认真了。说是说,其实,我对自己还是有点自信的。什么事都要人去努力干,只要大胆、认真,不会做的事多请教,我想我还不至于让人家给退回来吧?那一天,当我向秘书科的同志们告别时,所有的人都鼓励我,这样一来,我的信心就更足了。对于这次调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其实,自从到中南海工作后,我就知道周总理和邓大姐就住在与秘书厅办公室一墙之隔的西花厅,但西花厅是什么样子,我们中却没几个人知道。平时,大家都盼望能在中南海的院里偶然见到一次周总理和邓大姐,现在,我算得上是捷足先登,要知道,能有机会在西花厅工作,当然也就有机会见到周总理和邓大姐啦。就这样,在喜悦、兴奋和不安中,我度过了一个无眠的夜晚。第二天一早,科里给总理办公室通了个电话确定我过去的时间,我和同志们招招手,就一个人走向西花厅,走上了我的新岗位。记得那是1955年1月,我当时23岁。

内容概要

赵炜,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生于辽宁省新民县,1951年参军,195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机要干部学校,后转业到国务院机要处。 1955年起调至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先后任干事、秘书;1965年任邓颖超秘书。1983年任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日友好协会理事、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顾问及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顾问。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三次偶然的选择
意想不到的调动
走进西花厅
第一次见到周总理
周总理参加我们的婚礼
进入周总理办公室
“你走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
第二章
直接为周总理服务
周总理日常的工作生活
西花厅的党支部
难忘的几件事
周总理的保险柜与红电话
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感情
周总理严待自己和家属
周总理对我家的关心
同周总理的三次照相
第三章
调到邓大姐身边
走进邓大姐的生活
听邓大姐讲那过去的事情
邓大姐和周总理的婚姻
我和恩来都是幸存者
我们也曾有过两个孩子
邓大姐保下了我的女儿
我认识了“李知凡太太”
周总理的两个干女儿
第四章
重回总理值班室
在红卫兵大串联的日子
一个阴霾密布的冬天
我们给总理贴了大字报
寻找伍豪事件的真相
“我哪儿也不去,就住在这里”
“我的电话号码没有变”
对宋庆龄、何香凝和郭沫若的爱护
周总理对贺龙的感情
周总理与陈毅的交往
“九一三”前后的周总理
第五章
周总理病重了
周总理亲自向我交代后事
提前得知了周总理病危的消息
周总理让我去医院
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日子
巨星殒落
同周总理告别的时刻
寻找撤骨灰的合适地点
最后的送别
第六章
邓大姐召集我们开会
一件特殊的小棉袄
难忘的1976,从清明到金秋
当总理的夫人很难
邓大姐称我是八大员
邓大姐对我父亲说:我占有了你的女儿
邓大姐的遗嘱
邓大姐与“午间半小时”
晚年病中的邓大姐
最后的送别

编辑推荐

《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37年》为风云人物系列之一。

作者简介

《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37年》中没有“猎奇”和“揭秘”,打动人的是故事的平凡和亲切,从容和真实。该书作者赵炜曾在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工作了37年,书中,她回忆了当年很多重大历史事件,也以细腻的情感回忆了她和周恩来、邓颖超在一起度过的美好的日子。看过这本书的人无不为周恩来、邓颖超的精神所感动,很多读者看后都感慨:“领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亲情友情,普通人的烦恼和心焦,这样的领袖少了仙气,却多了人民的爱戴。”

图书封面


 西花厅岁月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我读完了《西花厅岁月》,觉得这是一本伤心的书。海棠花一年一年地开,看花的轮流更换,人看似潇洒,有时却不如有根有基的海棠。既然 《西花厅岁月》里面提到邓大姐的篇幅远远大于周总理,我的感情天平也就顺理成章地偏向了邓大姐。我喜欢邓大姐提到的才女胡杏芬的语气,邓大姐说胡杏芬“有文学才华,为人很好,也很真诚,但感情脆弱,性格孤僻,都是由环境造成的”,也许这样的评语在现在很常见,没什么稀奇,可胡杏芬“小资”、“不积极”的情态绝对不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能够包容、回应的。但是邓大姐超越当时国内的主流意识,纯粹用天性中女性的坚强对美好的脆弱进行赞叹、惋惜,仅仅这一点就是跳不出时代的许多人无法相比的。邓大姐背诵胡杏芬的诗时,我为这个清华才女的悲哀沉痛心惊肉跳:人本孤独生,当做孤独想,尝尽孤独味,安然孤独死。 我在网络上搜索到了胡杏芬的黑白照片, 瓜子脸尖下颏,竟是个笑颜如花的美人呢。胡杏芬本人和胡杏芬的诗作仿佛是从《红楼梦》的世界幻化出来,一生仅仅唱了一曲”命薄如纸“。邓大姐和周总理的干女儿孙维世也是书中另一个让我不能忘怀的人物,如果说胡杏芬是留下了一个残香飘渺的影子,孙维世便是血肉丰生、神采奕奕的大美人。怪不得当年被称作“红色公主”,浑身上下都是得天独厚的精神气儿,那些年代久远的集体照中最亮眼最漂亮的总是她。这样一个神采飞扬的人物最后竟然被戴着镣铐关在牢房里毒打致死,据说孙维世停止呼吸的时候还带着镣铐——有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好像容不下美。邓大姐谈到孙维世的时候说“维世就是太耿直了。她是个急性子,要不,她也不会死得那么惨。”“死得太可惜啦!” 我想到垂垂老矣的邓大姐摇着头不断这样叨念,就黯然低下头不能言语。留下来的也不比去了的人快乐,《西花厅岁月》里讲过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恋爱经过,在我看来,却抵不过周总理病危的那一段对话:有一天,周总理望着邓大姐意味深长的说:“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话没跟你讲。”邓大姐看看他也深情地说:“我也有很多话没给你讲。”两人只是心有灵犀地深情对视着。最后还是邓大姐说:“只好都带走嘛!”周总理无言。我看过文学作品里的人疾呼“一定要把心意告诉他/她”或者“至少要把想法说出来”,也有的说“你从来不了解我”或者“我做的你不明白”。这些跟邓大姐这句“只好都带走嘛!”比起来,就成了北风吹散的浮云。我听说过打碎牙齿和血吞,但没见过谁在天人永隔的当头,还能将舌尖上的话咽下去——我一想起那个场景满肚子都翻江倒海。也许这两位老人对彼此能说什么都心知肚明,只靠对视就能通达起来——我宁愿这样相信。好过一些更悲哀地揣测。据说邓大姐原名邓玉爱、邓文淑,因为教她的老师爱她聪慧过人,所以起名叫“颖斌”,但是邓大姐不喜欢“斌”字,就自己改名“颖超”。我轻轻念着“颖超”这两个字,就隔着百年再次见到那个了不起的姑娘,她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命运会吩咐一个锦绣前程,未来会充满希望。
  •     他温文尔雅、风度端凝,雅致大量、谦冲平和;接人待物,如冬日煦阳,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他立德立功,拥有着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的“大勇”;即使置身于险恶复杂的环境和事务之时也只能凸显其坚毅果敢的独特品性。他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一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和最后的大师同时代而生,也或许是这个丧失传统的世界上,最后的传统意义上的“君子”。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正的加上副的历任总理,少说有十几二十个了。但是当提到非现任的总理,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那个人——周恩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在权,不在钱,完全在于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操守。正所谓“只有你的敌人才是最了解你的人”。而纵观周总理的一生,除了没脑子的“猪”和龌蹉到无底限的“垃圾”,即使立场不同的敌手对头都为他心折,可见一斑。其光辉四射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那独特的人格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指由践行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丰厚的崇高品德,它其实是“德”和“能”的溶合体和统一体,很难截然分开。君子人格和坚强的党性以及他的天生个性相得益彰,从而锻铸出他那独特的倾倒世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是那么丰富而强烈,以致于人们很难用任何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只能用理想中的圣贤来譬指。如果借用周总理自己的话,这种特征在总体上便是“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没有子女,没有存款,不留骨灰,夫妻二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这叫人怎么能不动容。周总理从少时便立志要“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的远大抱负,和他哀国伤民的深重的忧患意识,都注定他必然会走向“达则兼济天下”的艰辛奋斗道路。好容易新中国建立了,又要为了百废待兴的国家而夙夜辛劳。等到了暮年却又赶上了文革,殚精竭虑直至一病不起。周总理自己都说文化大革命让他“至少少活十年”。看看总理在75、76年之交的时候,几乎每隔40多天就要动一次手术……他就是被文革给活活给熬死的!!——说起来邓颖超曾立遗嘱要求 “万勿抢救”,未尝不是当年的切肤之痛!西花厅,本是中南海里一个普通的院落,只是因为住在那里的人而闻名于世。历经时光的变迁,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曾经那么喜欢这份美丽的人却也不在了——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非关容貌,只简简单单坐在那里,即使身处陋室,但其人静坐其中,只让别人觉得气度高华。这种感觉,如果用史书上的话讲,大概就是“公性俭素,虽历华要,居处甚薄,陋室待客,遍照光华,如沐春风。”了吧。大白话翻译就是,周公这个人啊,生性俭朴,虽然身负要职,但是住的很差。在破房子里面招待客人,屋子里面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却依然让人觉得春风拂面,光芒四射。做客的人心中惊异,回到家中将此事记了下来,流传后世,遂成一则佳话。如果这只是故事,不免让人有夸大拍马之嫌,但这确实是当年亲历之人的真实感受。周总理活着的时候,西花厅真的是“如雪洞一般”。自他住进西花厅以后,坚决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一国总理,一直过着俭朴甚至于过苛的生活。虽然总理出来以后都是衣冠楚楚,可谁能想到私下的他甚至连一个衣柜都没有——就是一个大木箱子,用完以后把衣服叠上,要穿的时候拿起来卫士长熨一下。枕巾是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的,还有床单,台灯都是非常旧的。他一生自打有了革命的信念,信念的东西一直支撑他到了最后,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总理也。”带着真挚的感情,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西花厅岁月》。该书称得上是“平淡中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文字虽然简单平实,但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力量,真情实感直击人心。这本纪实文学的口述者,曾于解放后在西花厅中工作了37年,直到先后送走了周总理和邓大姐。虽另有人代笔,但那未经雕琢的朴实文字,仍如实的再现了那段难忘岁月中,周总理严谨的工作态度、朴实的生活作风、真挚的情感世界、豁达的待人处事……看这本书,始终都是满满的感动。虽然我们未能历那样的场景,但感情却也是真实的。西花厅岁月,轻描淡写中的从容真实、平凡亲切。阅读这本书,如同在午后的斜阳下坐在一位邻家老人身旁,听着她用平平淡淡的语调娓娓叙说当年的往事……真正触动人心的,不正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的平凡琐碎中的脉脉温情吗?PS.书评写的断断续续的,实在是因为写这个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不是因为不喜欢,说了违心的话,所以感觉痛苦;大概正是因为太喜欢了,太崇敬了,所以不忍也不想碰触。记得小的时候还能够天真的说出“最喜欢最崇拜的是周总理”,但是逝水流年,现在的我只能在心底最私密的一个角落将之封存。
  •       近几年来,“口述历史”在出版界悄然走红。《西花厅岁月》这本书无论从行文方式上,还是编撰形式上,都颇有“口述历史”的意味。本书的第一作者赵炜女士当然是具有自己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能力,但是本书却是由她口述,由泠风执笔的。  那么,为什么赵炜女士自己不写而是由别人执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赵炜女士在讲述这本书时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中寻找答案。在整本书中,赵炜女士始终保持着娓娓道来的低调,不张扬、不浮夸、不煽情、也不空洞。这种语言风格在“口述历史”中并不少见,那些经历过大风浪、见证过大历史的人,往往都是这样淡定。但是在回忆周恩来的文章中却比较少见,大多数回忆周恩来的文章都会比较煽情,似乎只有煽情才配得上周恩来的伟大。  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对各类伟人进行各种质疑,这种质疑和人们的价值观的改变不无关系,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质疑也使得很多人物回归人性和本源。很多人都从“神”变成了人。这些人,就包括周恩来。曾几何时,当敢于质疑毛泽东的时代到来的时候,人们依然不大会质疑周恩来,因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同一阵营的人,甚至曾经他的敌人也对之赞赏有加——当然,这里指的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敌人,比如蒋介石;而对于“文革”时期的敌人,比如江青之流,则不会被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因为这些人本身毫无人格可言。而到了近几年,随着人们开始对一些特定历史问题的反思,对于一些特定历史人物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于是,人们也就开始从各个角度去重新思考和审视周恩来这位伟人。  在《西花厅岁月》里,赵炜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周恩来依然是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这种伟大并不是因为赵炜这位曾经的总理秘书刻意拔高了这位总理,恰恰相反,赵炜在这本书里所讲述的大多都是一些非常平凡的小事,展示的是一个任职总理的“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赵炜这种把总理平常化的视角其实很正常,因为她很容易和总理接近,每天都是和总理在一起工作并在同一个区域里生活,自然就会“去伟大化”。而这种“去伟大化”却又反过来用平凡衬托了总理的人格魅力,要比过去那种对总理的煽情写法更容易让人接受并进而感同身受。比如,当我们看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是如何喜欢小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受到这对夫妻内心深处对没有后代深深的遗憾;而当我们看到赵炜讲到周恩来夫妇也像普通夫妻一样发脾气闹别扭,才真的会相信他们二位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而不是因为“革命”原因结成了“革命伴侣”,并在相信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基础上,进而真心地赞颂这种爱情。  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周恩来,他对邓颖超的爱情都要为人所称道。在国内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高级领导人只有两位做到了从一而终,国民党那边好像是张治中,共产党这边就是周恩来。而从赵炜的讲述中,我们更知道了他们爱情的坚韧和伟大。赵炜先在总理办公室做秘书,后来又做邓颖超的秘书,对总理夫妇、尤其是对邓颖超自然是非常了解。抛开其他的不谈,至少邓颖超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周恩来的选择没有错,他多年以来对邓颖超的不离不弃并关爱有加更是很容易理解。试想,如果邓颖超是江青、叶群之流,甚至如果是王光美,又会给周恩来带来多大的麻烦呢?  行文至此,就不能再回避周恩来在“文革”时期的作为这个问题。从赵炜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在“文革”中的谨小慎微、他的力不从心、他的勉为其难,以及他的历史局限。我们不知道周恩来如何看待刘少奇,但我们至少知道他帮助过刘源;我们都知道他一心想保护贺龙,但最后只能以最悲痛的方式和薛明见面。这一切,只是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周恩来,只是一个普通人。

精彩短评 (总计65条)

  •     本身对周总理的了解起点就低,本想通过此书满足我对总理的好奇心,但是除了图片资料丰富以外,没有形成任何的理性认识。很遗憾!要想深入了解周总理的朋友不建议你们购买。
  •     正是那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更加被总理的魅力所征服。没有子女,没有存款,不留骨灰,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叫人怎么能不感动...
  •     读完《西花厅岁月》,心中感怀,久久不能下笔。触动太多,周恩来,邓颖超2位伟人真实而平凡的事迹,刻画在书中,如琢如磨,如同真人再现,还原了最真实的2位尊者,2位长辈,2位伟人。
    以前,周总理和邓夫人,就像是心中的一幅传说,高高在上,模糊又遥不可及。对周总理的印象,仿佛更多的在于对革命的贡献,人们交口称赞的口碑,还有那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令人质疑的口号式宣言,包括坊间流传的“民国十大美男之一”的谈资。对邓夫人,更是谈不上半点了解,心中万分好奇的是,她和周总理的恋爱和婚姻结合,到底是何缘由?
    西花厅是中南海中的一处院落,也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生前居住和工作数十年的地方。《西花厅岁月》这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原以为是十分枯燥,教条主义,充溢歌功颂德之辞的。但我错了,这本书细腻的笔法,从小处着手,只是以周总理和邓颖超秘书身份37年的赵炜的视角审视,选取2位伟人的寻常工作、生活、情感略影。从多个方面细细揭开了2位伟人最真实的性格,人生。许多细节,大多是不为人知的。自此,对两位清晰又令人尊敬的伟大平凡的革命者、领导人形象,又更深了一层认识。
    据书中赵炜的记述,周总理是一位严于律己的人。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对革命,对工作鞠躬尽瘁,恪尽职守,不能马虎的地方绝不会半点马虎,不该对外透露的事情连妻子也不会透露半分;对金钱,淡泊处之,连朋友来西花厅做客,吃饭的钱也是自掏腰包,何况,他的工资也并不是很多;勤俭朴素,穿的衣服,缝缝补补,有时内衣都是换了领子袖口继续穿。对亲戚,对同事不乏关心体贴,对小辈,关爱牵挂,就像自家的伯伯那样亲切。尤为让人动容的是,周总理对革命充满信仰,以至于婚姻,也曾经戏言:只因邓颖超在革命的道路中,是一位能够和他相伴风雨,共同经受革命的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的伴侣。可以看出,我们的周总理,在年轻的时候,无论在事业还是个人感情方面,都是头脑冷静,且能非常清醒的认识自己要的是什么。一位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绝不是空穴来风,一蹴而就的。书中对周总理对于新中国的**功勋并没有多少笔墨,但在西花厅的工作生活剪影中,将这位伟人令人敬佩,怀念,尊敬的人物性格,刻画的生动而完整。
    对于邓颖超夫人的记述,书中的刻画更为柔软,描绘出独属于女性的细腻特色。在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中,邓颖超巾帼不让须眉,从年轻时起便投身革命事业,对革命信仰坚定不移,从不怀疑。她性格独立,好强,与周总理一样,演说能力一流,同时,又不乏女性独有的丰富情感,以及对子女、对亲人、对国家浓厚的爱。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一段周总理和邓夫人不为人知的沉痛往事,就是关于他们的孩子。他们也曾有过2个孩子,都是因为革命的艰辛不幸陨失。即便如此,也没有阻碍他们夫妻2人对事业的忠贞和坚定。书中将邓夫人亲切的称为邓大姐,这个称谓传神的体现了邓颖超在当时亲切又不失长者之尊的形象。邓大姐在旧时代中,独立自强的性格,即便是在今天,也依旧值得女性学习。
    相比现今社会,贪腐之风横行,信仰这个词更仿佛是消失殆尽。人们好像根本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活着,麻木的为着一些名利钱权而机械前行,丧失了自主权和能动权。相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的人们是如此单纯,心中的信仰如同一盏明灯,照耀着前行之路,任你风吹雨打,长征2万5千里,依旧坚定不移。这种信仰也像梦想,越是清晰执着,越有实现的可能。不得不感慨,伟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个人的素质和作风是密不可分的,即便时势造英雄,但绝不是形容像周总理和邓夫人这般的人,机会永远是留给准备好的人的。
    西花厅,因曾经居住在这里的2位伟人而隽永,《西花厅岁月》,也因为这2位令人尊敬的长辈的生活点滴,不仅具有很珍贵的史料价值,更是深刻和耐人寻味的。这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因为书中的人物,因为一段历史,一段岁月,一种情怀,不朽千年。
    因此,待我读罢全书,便将本书,作为个人最喜爱的名人传记之一,仔细收藏在书柜中了。
  •     真的伟人,热的情感。追寻总理的足迹,伴随大姐的故事。
  •     不错的书籍,了解一段历史。
  •     如今,正值万物复苏的春夏之交,武汉的樱花早已怒放,正在家里静静的读着《西花厅岁月》的我,仿佛被作者赵炜带着走进了海棠花开的西花厅: 它们在枝上招展,是那么令人喜爱,它们散文出股股幽香,是那么令人舒心。
    无奈美景仍在,看花的主人已走远,当年,周恩来总理和夫人邓颖超,漫步于最喜欢的海棠花下时,该是忙碌中多难得的休闲和交流。
    俗话说“人无完人”,但周恩来却被人誉为“千古完人”,他真个是忧国忧民,鞠躬尽瘁,只到死而后已,从革命年代到新中国建设时期,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你的心中该储藏了多少辛酸与伤痛,还好,一路上你总有邓颖超夫人陪着,她的心中,你不只是一个伟人和共和国总理,更是一位平凡的人。
    这份平凡,与我们是无法得知,而《西花厅岁月》一书中,当了周恩来和邓颖超数十年秘书的赵炜,正是从平凡处着眼,给我们讲述了周恩来工作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以及他和邓颖超之间的恩爱与相互支持。从这些许多的小事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令人敬佩的总理,他不搞特殊、宽待下属、克尽职守,不论人前人后,皆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让人肃然起敬。
    书中,还介绍了周恩来与邓颖超相识相知相恋然后终生相伴相濡以沫的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理想而携手奋斗的动人故事;当然,书中还简单的涉及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处境的艰难,以及在艰难中积极保护和营救他人的努力以及遗憾,我想,那段岁月,应该是周恩来心中难以抹去的“恨”与伤痛。
  •     佩服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     挺好的一本书,值得收藏。
  •     翻开这本书,不自觉想到母校的那个半身像雕塑,坐落在学校主楼的正对面,那是个让人肃然起敬又倍感亲切的面容,每个走过雕塑的人都会不自觉的仰头看一眼再看一眼,那是周总理啊,从小时候起就对周总理有着独特的感情,有仰慕钦佩感怀,感慨于周总理为革命信仰奋斗一生、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奉献操劳一世的情怀。习惯性的翻开书的目录,不知不觉看着目录里面那些周总理和他的伴侣邓颖超女士的故事就泪盈于睫,我甚至想到如果周总理能够在世再久些享受到新中国以后的幸福,见到一个全新的中国是不是就不会留有遗憾。这本书的作者曾经在周总理和邓颖超女士身边工作将近四十年,她眼中的两位革命斗士、让人无限钦佩的领导人、国人称羡的携手一生的夫妻是什么样子的呢?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有好奇,也有一丝忐忑,我还怕这本书的语言文字“配不上”周总理,可是看到最后我还是被它打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对周总理歌功颂德的赞美华美溢词,从始至终都是朴实的不能再朴实的文字,简单直白的叙述,书中称呼邓颖超女士为邓大姐,这个宛如隔壁邻家大姐的称呼瞬间拉近了读者和旁白者的距离,也让我们能够近距离的去观察和感受那段西花厅里的岁月,流光掠影,里面有过惆怅、为难无可奈何和悲伤,更多的是温馨平静的普通人家的生活气息,是啊,我们的周总理即使被人民敬仰,他从始至终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总理,平易近人、他的笑容永远具有感染人的无限力量。他和邓颖超一对具有相同的革命信仰和追求的伉俪携手一生从一而终,没有放弃任何一方。之前不止一次感叹过遗憾在于周总理竟然没有留下血脉,看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邓颖超曾经怀过两个孩子,可是在革命的紧张时期无暇多顾最后错过了,他们将烈士的子女视为自己的孩子去关怀爱护,即便没有孩子他们之间也没有遗失一丝一毫的爱,那份爱如此坚固,是经受过革命战火的洗礼和考验,更是对共同信念理想的追求。周总理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各个方面,他潇洒自如的笑容、从容淡定优雅的外交手腕、永远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犹如大树般站在邓颖超身边的身影,他既是一位受世人瞩目的领袖,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居家男人和丈夫。这本书的字字句句虽说未经雕琢却是原汁原味的传达了口述者的感情,直接而深切,西花厅的岁月是可以让人铭记一生的,那里因为有周总理和邓颖超而显得不同,海棠花绽放的季节,仿佛看到周总理和邓颖超两位站在树下浅浅的笑,脑中心中依旧担忧着国事、操持着各种事物,但是在这一刻,永恒的停留在这一镜头。
  •     编辑关于历史的报纸版面时,总是能看到不少关于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文章,其中相当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是赵炜。以前只知道赵炜曾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秘书,为他们工作了很长时间,但这一次完整地阅读了《西花厅岁月》,才真正了解到他们之间长达三十七年的渊源。三十七年,一个人最好的人生时光,奉献给了共和国这一对**的夫妻;三十七年的朝夕相处,也让赵炜感叹:此生无怨、无悔、无憾。
    神秘的西花厅
    今年春节期间去北海公园游玩,出南门,就能看到对面是一片极为广阔的水域,有高大的围栏环绕。这就是神秘的中南海,而周恩来和邓颖超工作生活的地方,就在中南海的西花厅。
    翻开《西花厅岁月》之前,一定会有种期待,将从书中读到什么呢?
    围绕着领导人的一切都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而作者又与他们朝夕相伴了37年,会给读者揭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但这本书,却既不是为了“揭秘”,也不是为了“猎奇”。这本书,是一个从秘书,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工作人员,带着无比深情的崇敬与怀念写下的“口述历史”。
    该书的执笔者泠风曾在“后缀语”中说:“我最早想用叙述散文或传记的形式表现这些资料,但赵炜阿姨无法对那样的表现形式表示认同,因此,最后我们还是采取了自述纪实写法。”
    泠风还说:“按照赵炜阿姨出书的原则,非她经历和听到的事件一概不得入选。”
    这两点给《西花厅岁月》定下了基调,即赵炜只讲述她亲身经历且记忆比较确切的事情,而且基本是涉及周恩来与邓颖超工作和生活的普通方面。
    但正是因为“普通”,读者才会觉得无比亲切,因为伟人们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正是因为“普通”,才让读者得以窥见这两位**的革命家与领导人几十年如一日,在每一件细微的小事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的人格。
    在赵炜朴实生动的语言中,这种人格魅力并不是降低了,而是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它会深入读者的心灵,让人获得感染和力量。
    这,就是《西花厅岁月》蕴含的最大的宝藏。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配图,相当多的照片可以让读者看到神秘的西花厅,那些高大的海棠,幽静的院落。
    还有很多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合影、生活照等等,非常珍贵。更为珍贵的,是那些晚年时邓颖超对赵炜讲述的,她与周恩来的感情经历。
    英俊潇洒的周恩来如何与貌不出众的邓颖超结合?却原来,是周恩来主动追求邓颖超,而且还是他在法国留学期间,身边原本有着一位漂亮家世又好的女孩子。
    邓颖超到广东与周恩来结婚,接船的却是陈赓。见到五年未见的未婚妻,周恩来居然只点点头,又接着忙他的工作。但是结婚请客时,他却喝多了。
    因为革命,周恩来与邓颖超失去了两个孩子,他们也都曾在战争中九死一生。邓颖超说:“我和恩来都是幸存者,没有想到会活到今天。我们幸存下来了,要完成牺牲同志的未竟事业就得拼命工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革命”这个词似乎已经成为历史名词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讲述,这些话语,才能深深理解,牺牲与奉献精神是怎样地进入了他们的血液,而什么才是真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1925年结婚,到1976年周恩来逝世,51年相濡以沫,51年,他们为了这个国家牺牲了太多。
    周恩来逝世前的那段讲述,数次让我泪盈于眶。
    周恩来握着赵炜的手说:“你要照顾好大姐。”
    病重的周恩来对邓颖超意味深长地说:“我肚子里有好多好多话没给你讲。”
    邓颖超也看着周恩来深情地说:“我也有很多的话没给你讲。”
    有那么多话没来得及说,因为他们属于对方的时间太少了。他们把人生的大部分光阴,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的爱情如同他们的人格一样伟大。
    世间再无周恩来
    书中有一节写道:“对于在国内的视察,他(周总理)就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准省市领导人去车站或机场迎送;不准宴请和陪餐;吃饭时两菜一汤,不准酒水招待,不吃高级饭,不准摆水果;去公共场所不准封园闭店,也不要戒严。不仅如此,周总理经常出去连茶叶都是自备的,走到哪里都是尽量不花公费。”
    廉洁自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是去年提出的党政干部“八项规定”中的内容,但是对于周恩来,这却是他一生践行的工作准绳。不仅是工作,在生活中,周恩来和邓颖超也一样廉洁自律,对待自己的亲属极其严格,甚至有时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而周恩来去世后,邓颖超曾每天向周总理的遗体献上一个鲜花花圈,赵伟说:“(邓大姐)买花一共花了480元钱”。
    最令人敬佩的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对自己身后事的处理,两人很早就商量好不留骨灰、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对于他们而言,领导人的职务,只意味着要做更多的工作,要为国家和人民肩负更多的使命,而特殊化与权力,则与此毫不沾边。
    这也是邓颖超晚年数次写信给中央表达不留骨灰的愿望,以及她曾经写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表示赞成“安乐死”的原因。
    周恩来与邓颖超,两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践行了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最高标准。
    世间再无周恩来,他们什么都没留下,他们却永远在人民心中。
    关于周恩来与邓颖超的文章很多,《西花厅岁月》能成为独特的一本,就是因为37年的朝夕相处,让赵炜与他们“不胜亲人胜似亲人”。
    那些看似碎片化的记录和表述,正是赵炜留在记忆深处最深刻的部分。由一个亲人讲述的故事,往往是最真实和打动人心的。
    当时代前行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那些逝去的伟人们曾做过些什么。
    他们的勇气、牺牲、奉献,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崇高人格,是一代代需要继承下去的精神宝藏。
    甚至是他们的痛苦与遗憾,以及未竟的事业,也需要后来的人们了解,然后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
    《西花厅岁月》,是一本书,也是一段历史,不可不读。
  •     很喜欢的一本书,赞。
  •     以前是从书本上读到周总理,这本书从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了解了周总理!
  •     被周邓的爱情感动了~
  •     感动于周总理和邓奶奶的一点一滴。都不知道用什么去形容我的心情了。记得当时是哭着看完的。伟大的无产阶级家!致敬!
  •     真的特别平淡的一本书,但是平淡里面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啊!
  •     想真实了解周总理的情况,基本上没什么大收获。反而推荐《走近周恩来》一书。两本同时买的,还是后者符合我想知道的事情。
  •     在逝去的岁月里,有谁不清晰的记得那个不堪回首,却有历久弥新的时光,事实上我未能有幸亲历那段时光,却也能够在模糊的图片和不清晰的文字叙述中感知着那段时光里的暴风血雨或是荆棘满地,于很多人而言那是不忍回忆的时光,对很多人而言那是青春肆意的迸发的时光,不计较后果,不考虑前路得失的年代,鲜血和生命一样似乎轻飘飘的的,晃荡在这世间,在父辈的心里那是一段似艰苦,却也幸福洋溢的时光,于我们而言却只能在只言片语,含糊不清的字符中感受着那段时光,但无论苦有多苦,痛亦有多痛,对于那个名字,我们两代人的心里似乎有着一致的认同,或是说是步调一致的敬仰,我们的总理-----周恩来!
    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故事我们是在课文里学习的,在还是幼稚的娃娃的时光里我们就知道了如今的生活多么的来之不易,对于革命前辈的英勇付出也是铭记于心,在那个时间里我们的家里的电视永远是黑白色的,于景于时都恰如其分,在那个不大的小方块里总会时不时的听到是熟悉的曲调,看到的是经典的造型,八一电影制片厂片头和片头曲是很多人儿时记忆里最多重复播放的内容,在那个不多色彩的世界里,颜色似乎只有黑白,且因此生命的世界和视觉里似乎也只有了黑白的色彩,别无他色,但如此的生活却依旧无法阻挡我们对那不熟悉岁月的探索,对未知时光的追寻,对于周总理我们有着来自心底的无明的爱戴,这是我无法说得清的原因。
    还记得课本里对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文字及配图,封存已久的时间里我却依然可以记得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伫立在街旁,目送总理离去的场景,对总理的爱戴也许在那时已久悄然的扎下了根,发下了苗,只是我并不知情,也未曾重视的原因所在吧,也许何时再系统的了解一个人,了解一位伟人的高度是我不能给予确切的时间定义的,但也许它只需要一个节点,一个巧合便可以将一切变得顺义自然起来!
    《西花厅岁月》可以说是我比较渴望至极的一本书,对于西花厅我了解不多,对于它的存在还是通过书中文字的叙述对这个地方产生了些许的期待,伟人的身躯也许并不伟岸,却有着我们终生无法到达的高度,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名人传记,没有过多奢华的语言,肺腑之情却满溢其中,我想这是最真挚的情感,好过漫天的夸赞之言来的更贴切,更百姓些!
    我想能够在西花厅工作的人是幸福的,能够在西花厅里生活的人是幸福的,那种幸福是看似漫长的时光,却又是无法回转的岁月,能够在朝夕相伴的岁月里,与敬佩之人共事,与敬仰之人同时呼吸,这种感觉应当是良好的,在没有办法割舍的时光里。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可以漫步在西花厅的小路上,也许不会再有人能够更直接的感受周总理和邓颖超两人之间那不需要过多言语的爱恋,也许很多的物是人非在这时光快速递进的年代里得到了更真切的表述,也许有太多的孩子在未来并不会知晓更多关于那个时代和那时代里的人的故事,也许或者还有更多的也许在未来的路上等着我们,但再多的也许都无法影响我们这一代在心里对周总理敬仰之情,怀念之意,这浓情在这里,在西花厅的岁月里我们一起又一次获得了感知,在那西花厅的小路上,感受着暖暖的温情和蜜意!
  •     每次看到这种唱忠诚的书中大言不惭的说自己的儿女在美国就觉得很讽刺
  •     听过赵炜的讲座~
  •     我读完了《西花厅岁月》,觉得这是一本伤心的书。海棠花一年一年地开,看花的轮流更换,人看似潇洒,有时却不如有根有基的海棠。
    既然 《西花厅岁月》里面提到邓大姐的篇幅远远大于周总理,我的感情天平也就顺理成章地偏向了邓大姐。我喜欢邓大姐提到的才女胡杏芬的语气,邓大姐说胡杏芬“有文学才华,为人很好,也很真诚,但感情脆弱,性格孤僻,都是由环境造成的”,也许这样的评语在现在很常见,没什么稀奇,可胡杏芬“小资”、“不积极”的情态绝对不是那个年代大多数人能够包容、回应的。但是邓大姐超越当时国内的主流意识,纯粹用天性中女性的坚强对美好的脆弱进行赞叹、惋惜,仅仅这一点就是跳不出时代的许多人无法相比的。
    邓大姐背诵胡杏芬的诗时,我为这个清华才女的悲哀沉痛心惊肉跳:
    人本孤独生,当做孤独想,尝尽孤独味,安然孤独死。
    我在网络上搜索到了胡杏芬的黑白照片, 瓜子脸尖下颏,竟是个笑颜如花的美人呢。胡杏芬本人和胡杏芬的诗作仿佛是从《红楼梦》的世界幻化出来,一生仅仅唱了一曲”命薄如纸“。
    邓大姐和周总理的干女儿孙维世也是书中另一个让我不能忘怀的人物,如果说胡杏芬是留下了一个残香飘渺的影子,孙维世便是血肉丰生、神采奕奕的大美人。怪不得当年被称作“红色公主”,浑身上下都是得天独厚的精神气儿,那些年代久远的集体照中最亮眼最漂亮的总是她。这样一个神采飞扬的人物最后竟然被戴着镣铐关在牢房里毒打致死,据说孙维世停止呼吸的时候还带着镣铐——有时候我们这个世界好像容不下美。
    邓大姐谈到孙维世的时候说“维世就是太耿直了。她是个急性子,要不,她也不会死得那么惨。”“死得太可惜啦!” 我想到垂垂老矣的邓大姐摇着头不断这样叨念,就黯然低下头不能言语。
    留下来的也不比去了的人快乐,《西花厅岁月》里讲过周总理和邓大姐的恋爱经过,在我看来,却抵不过周总理病危的那一段对话:
    有一天,周总理望着邓大姐意味深长的说:“我肚子里有很多很多话没跟你讲。”邓大姐看看他也深情地说:“我也有很多话没给你讲。”两人只是心有灵犀地深情对视着。最后还是邓大姐说:“只好都带走嘛!”周总理无言。
    我看过文学作品里的人疾呼“一定要把心意告诉他/她”或者“至少要把想法说出来”,也有的说“你从来不了解我”或者“我做的你不明白”。这些跟邓大姐这句“只好都带走嘛!”比起来,就成了北风吹散的浮云。我听说过打碎牙齿和血吞,但没见过谁在天人永隔的当头,还能将舌尖上的话咽下去——我一想起那个场景满肚子都翻江倒海。
    也许这两位老人对彼此能说什么都心知肚明,只靠对视就能通达起来——我宁愿这样相信。好过一些更悲哀地揣测。
    据说邓大姐原名邓玉爱、邓文淑,因为教她的老师爱她聪慧过人,所以起名叫“颖斌”,但是邓大姐不喜欢“斌”字,就自己改名“颖超”。我轻轻念着“颖超”这两个字,就隔着百年再次见到那个了不起的姑娘,她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命运会吩咐一个锦绣前程,未来会充满希望。
  •     有助于秘书生涯
  •     字很清楚,没看完呢,但是能让人看进去
  •     很好 很满意 读着也不错。。
  •     好书啊,纸质很好,很厚
  •     了解了周总理的一些生活上的往事
  •     很不错的一本书籍|~~
  •     《西花厅岁月》这是本写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妈妈,在西花厅生活工作几十年至生命最后书。将来去北京一定要到西花厅去看看。
    《西花厅岁月》阅读多次,每次都感动得流眼泪的一本好书啦!
    每次阅读这本书时,仿佛西花厅的主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妈妈,又回到人间,又回到西花厅工作和学习,仿佛时间又在轮回。
    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阅读这本好书《西花厅岁月》
  •     那岁月往事缓缓流过
  •     作者所讲的比较实事求是,均是自己亲身经历,看过后觉得作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领导人真的很难,有时候还不如一个普通人自由.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周恩来总理是唯一一个得到联合国降半旗志哀的国家领导人.
  •     革命时代的爱情有着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坚持相同的信念以及一生相守的美好……
  •     伟人的生活也是朴实温馨的,质量很好
  •     现在,市面上关于周恩来、邓颖超以及中南海的图书相当多,但其中不乏混水摸鱼者,有的还胡编乱造,以假乱真,实在不能卒读。
    而这本《西花厅岁月》显然不同凡响,它的独特之处,是真实。不但真实,还饱有真情实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在西花厅工作了几十年,在周恩来总理和其夫人身边呆了二三十前的人。由这位作者来写其中的事,当然比局外人更让人信服,并更能感动读者。
    《西花厅岁月》虽然是作者个人的经历的叙述,从中可以看到作者从年轻人一步步走来的生活和工作历程,看到一位为了国家默默奋斗的中共党员的形象。但更多也是更能吸引人的,还是那些关于周恩来和邓颖超生活和工作的文字。
    在作者这些年在中南海西花厅工作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跟周恩来和邓颖超非常一般的交往,看到周恩来和邓颖超为人和处世。在作者眼中,周恩来高风亮节又平易近人,为了国家和人民,周总理废寝忘食,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特别是在周恩来人生的晚期,为了工作,依然加班加点。作者记录下了周恩来的这些顶天立地的瞬间,记录下了其和另外的工作人员为了阻止周恩来过多的劳累而实行的一些小手段。当我们看到周恩来不顾个人身体,不听作者等人的劝告依然拼命工作时的情形,不只自己会感动,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在叙述时对周恩来的敬佩,看到当时她和身边的人对周恩来的怜惜以及由衷的情感激动。
    在记录下周恩来为国尽心尽力的同时,作者也拎出了周恩来的一些个人喜好和生活琐事。生活中的周恩来很热心,还是作者的婚礼的参加者。此外,作者对周恩来夫人邓颖超的描述亦是相当细致和感人。在记叙她们的故事时,作者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也没有打官腔和打学术腔,而是言语肯切,字词浅白,争取以情节还原其争周恩来和邓颖超交往的全貌。
    作者经年在西花厅工作,对西花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从其叙述当中,我们可以感知其中美好风光。更重要的事,对在西花厅的一些事关家国的人和事物,对其所经历的几十年来的一些大事,这本书也有相当的记载,起到了相当珍贵的不无史料意义的作用。
  •     你是否还记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的伟大之志?是否还记得《周总理的睡衣》中邓妈妈在灯光下为周总理补的那件补丁加补丁的睡衣?是否还记得《温暖》中周总理与清洁工人的双手紧握?是否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全城悲伤和哭泣?是的,这些都是我们从小所接触和被教育到的关于中国第一代总理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认识到周总理从小就有着远大志向,感受到的是他的俭仆节约、平易近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国家总理,除了这些我们从课本上所看到的塑造的形象,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本书的口述作者赵炜,她是周恩来总理及其夫人的秘书,陪伴了周总理长达40年的时间,并且在周总理去逝后又陪伴了邓颖超近20年,陪他们走完了人生的岁月。本书采用第一人称口述由冷风代笔撰写,描绘了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在西花厅的工作和点滴生活。作者回忆了许多在给周总理当秘书时的一些工作和与周总理对同志的爱护和帮助。作者口述的许多片断,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透露出一代伟人的平易近人、为国操劳和公私分明。书中字字句句流露出作者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对老一辈无产阶级的无比敬仰。一个生活俭仆、工作狂和无私奉献的“人民公仆”形象跃然于纸上。
    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是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生前工作处所和居室。西花厅位于中南海的西北角,因其在中南海所在的位置而得名。是一个有着海棠花盛开的院落。书中有大量周恩来和邓颖超不同时期的黑白照片,有很大一部分的照片都是站在海棠花前的合影。海棠花,也被喻为周恩来总理和夫人的爱情之花。
    周总理一生无儿无女,书中也记录了邓奶奶是如何为了革命工作打掉了第一个孩子并失去了第二个孩子,并用了不少笔墨讲述了周总理和夫人对赵炜的两个孩子的照顾和喜欢,对在西花厅工作的同志的家属、烈士后代们的关爱。周总理每天超负荷的工作和所有的付出都是一心一意为了这个国家和人民。特别是关于“文革时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时,周恩来所表现出来的谨慎、小心、对同志的关爱和庇护,读起来令人紧张而又心生恐惧,当年的黑色气氛仿佛就是发生在昨天。在周总理去逝后,遵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滋养着华夏土地。
    本书不像其它的明星自传小说过于虚构和夸张。因为本书讲述的是一代伟人的故事,作者力求真实,没有使用夸张或华丽词藻来大唱赞歌;没有任何的煽情和空洞的描述;更也没有对历史进行过多的杜撰和评论。但是,口述的作者已年过古稀,回忆的都是一些记忆的片断,需要撰写者加以拼凑和连贯。
    作为和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一代,对于书中所记载的关于周总理的一切,心中甚是佩服和感动。从内心深处,深切缅怀这位共和国时期为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国家领导和人们心中永远的同志。
  •     好感动!从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了解敬爱周总理!
    值得收藏!
  •     很不错!看了之后很感动!现在的人真应该多向周总理学学!
  •     很希望能够多了解一些总理生前的事迹,因为我他是我最尊敬的国家领导人.
  •     印刷 很好
  •     我是一口气流着泪读完此书的,很感动!周总理和邓颖超真是太伟大了,崇拜!!!!!
  •     以前对周总理的印象,停留在民国美男,儒雅温和。在这本书中,我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周恩来。工作中的雷厉风行,对待下属严厉而又温和,在一段特殊岁月中的操劳。有血有肉。他和邓奶奶之间的感情,平淡,坚实,让我动容。
  •     对西花厅很神往,就象对韶山一样,作者更多从生活角度记录周恩来和邓颖超,了解这位相扶与共数十年的模范夫妇最朴实的点点滴滴,很少涉及政治,这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周恩来和邓颖超。
  •     流金岁月 朴实温情 我对那个时代的爷爷们有着超级的好感
  •     很认真的看完了,小朋友喜欢!
  •     看的时候特别感动,中国有幸出了这样一位朴实无华心系民众的总理,留给后辈的是仰视,是敬重!
  •     很好,图文并茂,全部都是生活
  •     真实的回忆录,还不错,有阅读的价值。
  •     很喜欢这类书籍,通过了解周总理邓妈妈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更加怀念他们。
  •     GOOD!!!
  •     周总理始终受人尊敬和爱戴
  •     同其它人物传记相比更加真实感人,展现了伟人背后普通人的一面。看的时候哭了好几次。
  •     这本书非常好,给大家推荐一下
  •     这本《大国格局》是美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约翰?托兰(John Toland)的力作,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这样的作品其实不是第一次出的中文版本,在这次新世纪出版社推出的那套《大国格局》中文版本之前,其实出版社也已经出过中文译本了。新华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就出版过相关中文译本,不过当时的吾生也晚,我出生的时候,敬爱的周总理已经仙逝。可这并不影响吾辈从一些书籍或是纪录片中领略周总理的温文儒雅的风采。不要说那张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时的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英气逼人,就是后来右臂受伤后,他出席各种活动时,那屈起来的右臂依然显得那么优雅。在老一辈的革命领袖中,周恩来邓颖超这对革命伴侣始终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让人羡慕不已。
    能在这两位伟人身边工作,能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算是一种有福的事情。这本书的作者赵炜女士曾经在西花厅工作了40多年,从1955年调到总理办公室工作,到后来调到邓颖超身边工作,前后加起来,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工作了三十七年。这么长的相处时间,当然期间发生过很多很多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能细碎,可能很平常,但对于想了解周总理和邓大姐的工作和生活的读者来说,依然是很有魅力的。在这本书中,作者赵炜女士把她亲身经历和亲耳听到的一些往事娓娓道来,让我们这些依然怀念着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读者们很是享受。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读者可以从一个侧面感受到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和赵炜女士之间的真情厚谊。
    书中记录的多是周总理邓大姐生活工作中的平凡小事,但从中我们读者可以窥见夫妇两人伟大的人格魅力。我们可以举些小例子来说明。
    身居高位的周总理的吃穿方面是十分简朴的随便的。总理办公每天到很晚,他的夜宵就是一小盘花生米,而且吃得有滋有味。阅到这里我的心就会变得酸楚起来:一个国家的总理,每天十几个小时不辞劳苦地工作,饿了,就拿几粒花生米充饥,这让人感到太简单、太过意不去了。总理从来不用公家的钱做衣服。总理的内衣都是坏了就缝缝补补,有时把领子、袖口换换照样套在里面穿。这么简朴的领导人现在真的不好找啊!真所谓“无欲则刚”,物欲低一点对为人处事都会好一点。现在的领导人中,能做到的这一点的已经很少了。
    周总理心细如麻,对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关怀备至。一次赵女士体验中,查出转氨酶偏高,就暂时不值夜班。周总理那些日子晚上回家就不见到作者值班。一天刚遇到她,就很关心地询问起来,了解原委后,安慰作者,医生让吃药还得吃,让休息还得休息,过些日子肯定会好的。给作者很大的信心。果然没多久,作者就病愈了,能正常值班了。周总理不仅关心作者的身体,还对她的家庭很是关心。作者的丈夫,总理也是很关心,工作上、生活上都很关心。赵女士的丈夫的老家遭了水灾,总理和邓大姐还给过钱。作者工作中休克了,总理和邓大姐特意赶到值班室看望作者,并嘱咐作者要去检查,要注意休息……正周总理身边工作真是很幸福,可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
    邓大姐的心胸很宽阔,在对死亡的态度中可见其豁达。她对生死问题看的很透。晚年在谈话中常常说起这个话题,她说:“一个人死后大办丧事时劳民伤财的事,我也反对在家搞吊唁,我无儿无女搞这些是给你们和组织上添麻烦。”想的还是集体的利益。对安乐死的支持也足见她的博大胸怀。
    纵观整本书,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从小事着墨,以小见大,从平凡中见伟大。阅读此书,让我们再次充分感受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伟大人格,对灵魂是一次净化的过程。
    不虚此读!
  •     在真实性上还要下功夫
  •     书还行,只是照片也有些不清晰。但不影响阅读。周总理是我最崇敬的伟人,这书在学校图书馆看过了,特买来珍藏。
  •     感动得几次落泪。为两位伟大人物的魅力所感染。书中插图很多,值得收藏!
  •     看过这个相似的书,感觉比较真实,这本还没来得及看
  •     周恩来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在权,不在钱,完全在于他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看这本书,始终都是满满的感动。今年8月初去了一趟江苏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看到76年初的周恩来,瘦骨嶙峋,难过得直掉眼泪,到看仅仅5分钟的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时候,更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西花厅岁月》借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之口,让我们有了一个深入了解总理的机会,他对工作的鞠躬尽瘁,对邓大姐的情深意重,对身边工作人员的体贴关怀,对战友遗孤的悉心照料,在文革时期殚精竭虑直至一病不起,都和某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下立现。在75-76年之交,周恩来几乎每隔40多天就要动一次手术,他就是被活活给累死的啊!看到后来邓大姐去世之后选择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撒在她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的地方,眼泪再一次倾泻而出。咱们中国,就是这样的领导人太少了。
  •     内容详实,耐读不枯燥,印刷不错,正品
  •     中南海,国家领导人居住地,在国人心目中遥远神秘神圣的地方,不是我们常人能接触到的,更何况领导人们的工作情况、日常生活呢。
       西花厅周恩来总理工作居住地,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因其在中南海位置得名,但其最著名的当数海棠花;周恩来总理及其夫人邓颖超大姐皆喜爱海棠,想着他们在日理万机工作中偷闲散步花满枝条、素雅粉白花瓣又弥漫阵阵香气的海棠花花海中,何其幸福惬意。赵炜总理和邓大姐的贴身秘书,他们身边三十七年;为大家娓娓道来总理不为人知日理万机向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及和邓大姐的幸福生活。
       周恩来总理人民的好总理,小学课本上《十里长街送总理》及中学历史老师讲到周总理在文化大革命中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支持,好总理已在心中认定。《西花厅岁月》赵炜同志讲述更多工作中生活中总理,工作中的总理严谨、认真、严肃、原则性强、和蔼可亲、不会假公济私等;生活中的总理关心同志、无领导架子、生活朴素、关心烈士子女、与邓大姐恩爱幸福。邓大姐工作中描述不多,生活中邓大姐的生活极为简单,与忘年交的赵炜邓大姐讲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经历,了解到革命党人的不易,他们的奋斗牺牲奉献创造了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也侧面了解了生活工作中另一面的总理。
       书中所述之事均为真实,赵炜亲身经历及动之以情的回忆,话语虽朴实但真实事情才能打动我们,本书是泪中带笑,笑中含泪看完的,有开心欣慰有愤怒无奈。看到总理对自己办公室的门看的很严,来年邓大姐都不能随便进入,有这样严谨的总理是我们的骄傲;不让亲朋打着其名义做事徇私,房租自己付,严格律己及手下同事:保密工作要做好等,很欣慰我们的好总理;总理的节俭朴素同样打动着我,熬夜工作宵夜仅花生米充饥,每顿两菜一汤、衣服旧了邓大姐缝缝补补继续穿,秘书未经同意更换西花厅窗帘还自我做检讨等,有这样的总理真真是我们的福气。现在有多少领导能达到这样高风亮节呢,为人民着想呢?
       邓颖超邓大姐,总理的亲密爱人,他们的爱情让现在的我们羡慕汗颜,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总理日理万机的工作自然不会讲述,邓大姐与秘书工作人员无隔阂,特别是贴身秘书赵炜更是忘年交,相处的几十年间慢慢了解到邓大姐的一些事情,与总理的爱情、革命工作、对烈士子女的关爱、工作人员及其子女的爱护......革命时代邓大姐怎么失去俩个孩子因革命造成无法生育,伤心,为新中国成立付出的代价,身体孱弱等等。一代革命人的传奇经历换来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
       西花厅海棠花依旧,旧主不在,多少伤感。总理邓大姐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因为单位要写读后感,草草看了一遍,应该是我看的最快的一本书。本书用平实的文风叙述了赵炜与周恩来、邓颖超在一起的37年,配上一些图片,关键不娇柔,不造作,还是可以一看的。
  •     一直想多了解一点关于周总理的生平事迹,不管是文献资料也好,还是这种回忆录性质的,都是了解的渠道!
  •     也对一些事实做了进一步澄清
  •       近几年来,“口述历史”在出版界悄然走红。《西花厅岁月》这本书无论从行文方式上,还是编撰形式上,都颇有“口述历史”的意味。本书的第一作者赵炜女士当然是具有自己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能力,但是本书却是由她口述,由泠风执笔的。
      那么,为什么赵炜女士自己不写而是由别人执笔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赵炜女士在讲述这本书时所使用的语言风格中寻找答案。在整本书中,赵炜女士始终保持着娓娓道来的低调,不张扬、不浮夸、不煽情、也不空洞。这种语言风格在“口述历史”中并不少见,那些经历过大风浪、见证过大历史的人,往往都是这样淡定。但是在回忆周恩来的文章中却比较少见,大多数回忆周恩来的文章都会比较煽情,似乎只有煽情才配得上周恩来的伟大。
      近几年来,人们开始对各类伟人进行各种质疑,这种质疑和人们的价值观的改变不无关系,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质疑也使得很多人物回归人性和本源。很多人都从“神”变成了人。这些人,就包括周恩来。曾几何时,当敢于质疑毛泽东的时代到来的时候,人们依然不大会质疑周恩来,因为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仅征服了同一阵营的人,甚至曾经他的敌人也对之赞赏有加——当然,这里指的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敌人,比如蒋介石;而对于“文革”时期的敌人,比如江青之流,则不会被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因为这些人本身毫无人格可言。而到了近几年,随着人们开始对一些特定历史问题的反思,对于一些特定历史人物也就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于是,人们也就开始从各个角度去重新思考和审视周恩来这位伟人。
      在《西花厅岁月》里,赵炜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周恩来依然是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伟大人物。这种伟大并不是因为赵炜这位曾经的总理秘书刻意拔高了这位总理,恰恰相反,赵炜在这本书里所讲述的大多都是一些非常平凡的小事,展示的是一个任职总理的“人”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赵炜这种把总理平常化的视角其实很正常,因为她很容易和总理接近,每天都是和总理在一起工作并在同一个区域里生活,自然就会“去伟大化”。而这种“去伟大化”却又反过来用平凡衬托了总理的人格魅力,要比过去那种对总理的煽情写法更容易让人接受并进而感同身受。比如,当我们看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是如何喜欢小孩子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感受到这对夫妻内心深处对没有后代深深的遗憾;而当我们看到赵炜讲到周恩来夫妇也像普通夫妻一样发脾气闹别扭,才真的会相信他们二位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而不是因为“革命”原因结成了“革命伴侣”,并在相信他们的爱情是真挚的基础上,进而真心地赞颂这种爱情。
      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周恩来,他对邓颖超的爱情都要为人所称道。在国内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高级领导人只有两位做到了从一而终,国民党那边好像是张治中,共产党这边就是周恩来。而从赵炜的讲述中,我们更知道了他们爱情的坚韧和伟大。赵炜先在总理办公室做秘书,后来又做邓颖超的秘书,对总理夫妇、尤其是对邓颖超自然是非常了解。抛开其他的不谈,至少邓颖超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好女人、好妻子,周恩来的选择没有错,他多年以来对邓颖超的不离不弃并关爱有加更是很容易理解。试想,如果邓颖超是江青、叶群之流,甚至如果是王光美,又会给周恩来带来多大的麻烦呢?
      行文至此,就不能再回避周恩来在“文革”时期的作为这个问题。从赵炜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在“文革”中的谨小慎微、他的力不从心、他的勉为其难,以及他的历史局限。我们不知道周恩来如何看待刘少奇,但我们至少知道他帮助过刘源;我们都知道他一心想保护贺龙,但最后只能以最悲痛的方式和薛明见面。这一切,只是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周恩来,只是一个普通人。
  •     他温文尔雅、风度端凝,雅致大量、谦冲平和;接人待物,如冬日煦阳,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他立德立功,拥有着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的“大勇”;即使置身于险恶复杂的环境和事务之时也只能凸显其坚毅果敢的独特品性。他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一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和最后的大师同时代而生,也或许是这个丧失传统的世界上,最后的传统意义上的“君子”。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正的加上副的历任总理,少说有十几二十个了。但是当提到非现任的总理,人们的第一反应还是那个人——周恩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在权,不在钱,完全在于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操守。正所谓“只有你的敌人才是最了解你的人”。而纵观周总理的一生,除了没脑子的“猪”和龌蹉到无底限的“**”,即使立场不同的敌手对头都为他心折,可见一斑。
    其光辉四射的人格魅力,来自于他那独特的人格特征。这种特征,主要是指由践行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丰厚的崇高品德,它其实是“德”和“能”的溶合体和统一体,很难截然分开。君子人格和坚强的党性以及他的天生个性相得益彰,从而锻铸出他那独特的倾倒世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是那么丰富而强烈,以致于人们很难用任何文字恰当地表达出来,只能用理想中的圣贤来譬指。如果借用周总理自己的话,这种特征在总体上便是“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没有子女,没有存款,不留骨灰,夫妻二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这叫人怎么能不动容。
    周总理从少时便立志要“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的远大抱负,和他哀国伤民的深重的忧患意识,都注定他必然会走向“达则兼济天下”的艰辛奋斗道路。好容易新中国建立了,又要为了百废待兴的国家而夙夜辛劳。等到了暮年却又赶上了文革,殚精竭虑直至一病不起。周总理自己都说文化大革命让他“至少少活十年”。看看总理在75、76年之交的时候,几乎每隔40多天就要动一次手术……他就是被文革给活活给熬死的!!——说起来邓颖超曾立遗嘱要求 “万勿抢救”,未尝不是当年的切肤之痛!
    西花厅,本是中南海里一个普通的院落,只是因为住在那里的人而闻名于世。历经时光的变迁,这里始终保持着庄严、幽静、美丽与朴素的开国总理风格。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曾经那么喜欢这份美丽的人却也不在了——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非关容貌,只简简单单坐在那里,即使身处陋室,但其人静坐其中,只让别人觉得气度高华。这种感觉,如果用史书上的话讲,大概就是“公性俭素,虽历华要,居处甚薄,陋室待客,遍照光华,如沐春风。”了吧。大白话翻译就是,周公这个人啊,生性俭朴,虽然身负要职,但是住的很差。在破房子里面招待客人,屋子里面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却依然让人觉得春风拂面,光芒四射。做客的人心中惊异,回到家中将此事记了下来,流传后世,遂成一则佳话。
    如果这只是故事,不免让人有夸大拍马之嫌,但这确实是当年亲历之人的真实感受。周总理活着的时候,西花厅真的是“如雪洞一般”。自他住进西花厅以后,坚决不许装修与翻新房屋及庭院。 一国总理,一直过着俭朴甚至于过苛的生活。虽然总理出来以后都是衣冠楚楚,可谁能想到私下的他甚至连一个衣柜都没有——就是一个大木箱子,用完以后把衣服叠上,要穿的时候拿起来卫士长熨一下。枕巾是一个补丁接一个补丁的,还有床单,台灯都是非常旧的。他一生自打有了革命的信念,信念的东西一直支撑他到了最后,就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正如陈毅元帅所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总理也。”

    带着真挚的感情,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西花厅岁月》。该书称得上是“平淡中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文字虽然简单平实,但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力量,真情实感直击人心。
    这本纪实文学的口述者,曾于解放后在西花厅中工作了37年,直到先后送走了周总理和邓大姐。虽另有人代笔,但那未经雕琢的朴实文字,仍如实的再现了那段难忘岁月中,周总理严谨的工作态度、朴实的生活作风、真挚的情感世界、豁达的待人处事……看这本书,始终都是满满的感动。虽然我们未能历那样的场景,但感情却也是真实的。
    西花厅岁月,轻描淡写中的从容真实、平凡亲切。阅读这本书,如同在午后的斜阳下坐在一位邻家老人身旁,听着她用平平淡淡的语调娓娓叙说当年的往事……真正触动人心的,不正是那些亲身经历过的平凡琐碎中的脉脉温情吗?
    PS.书评写的断断续续的,实在是因为写这个的时候心里非常难受。不是因为不喜欢,说了违心的话,所以感觉痛苦;大概正是因为太喜欢了,太崇敬了,所以不忍也不想碰触。记得小的时候还能够天真的说出“最喜欢最崇拜的是周总理”,但是逝水流年,现在的我只能在心底最私密的一个角落将之封存。
  •     对于中国人来说,中南海是神秘的,不是因为那特别的景致,而是因为那里住着中国的最高领导人,这些人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机密,每天都在这做最高的决策,决定着国家的命运。记得15年前路过新华门,我能够感受到这里的森严,让人有莫名的敬畏,于是匆匆照了张相留影,又匆匆的离开。事后,我把相片洗出来,发现几乎看不出背景,于今回想,那时是个黄昏,又没有单反,傻瓜的胶片相机根本无法把闪光灯的光线投射到高大的新华门上,这又增加了一层我对中南海的神秘感。
    在记录片《一代伟人毛泽东》中,当看到汽车驶入丰泽园时,观众会不知不觉被一种神秘感觉牵引,那种指点江山的磅礴气概仿佛突然间钻入进一座清代宫廷的院落,其中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因为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就住在这里。同样,还有另外一个地方,我们也非常的好奇,那就是西花厅,看着一张开满海棠花的西花厅老照片,中国人民曾经最熟悉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眼前,这就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常携手亲密的战友邓颖超女士徜徉其间。非常遗憾的是,我没有亲身经历它,这一切必须通过想象获得。但是,总有一些人是历史的宠儿,他们受到命运的垂青,有幸见证它,《西花厅岁月》的口述者赵炜就是其中之一。
    赵炜女士非常谦虚,她认为自己的这一幸运更多的是源自一系列的偶然。偶然地参军,偶然地读军校,偶然地被分配到中南海西花厅,最后又偶然地在西花厅一待就是30余年。这一系列的偶然仿佛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绝好具现,偶然中包含着必然,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实现。也许因为赵炜对自己有这样一个非常恰当定位,她感受生活的方式也异于他人。当传记和影片都在记录周总理恢宏的一面时,赵女士却只是叙述自己亲身感受的点滴,从对工作汇报的要求,到舞会上的平易,让读者领会到共和国总理处理的大事其实都是一件件小事综合的结果。我特别有感受的是总理教赵炜开保险箱,通过诙谐的手段处理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显示出总理不一般的人格魅力,而其中的夸张对比,使接受任务者的内心产生巨大震撼,意识到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要渗入到每一件小事中去,而总理正是这样去做的。这种场景没有在荧幕上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幸好还有这本赵女士的回忆录。
    赵炜的工作表现的确得到了总理的肯定,将邓大姐托付给赵女士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成为邓颖超女士的秘书之后,她兢兢业业,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了西花厅。事实上,我们在书中没有看到赵炜女士的其他个人生活,总理和邓大姐的生活就是她的全部生活。这是历史的眷顾,恐怕也是历史赋予她的沉重。对于幸运也许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命运的垂青,但同事也要接受这份沉重,恐怕很多人会犹豫和迟疑。在奉献给他人丰富时,自己却要忍受一份无法分担的孤独,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但赵炜女士愿意,因为她一开始就有了这么一份淡泊,而淡泊足以让她承受那种历史的孤单和沉重,并乐在其中。
  •     周总理是表里如一的人,能做到他那样,实在是佛的境界。感动!佩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