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贡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阿拉贡传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
ISBN:9787208072060
作者:皮埃尔·戴克斯
页数:673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那终究是一个美好的春天(1897—1928)第一章 幼年路易的双重生活人为设置的长辈所有的传记都会在开篇时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传主自身后来才知道的那些事情。婴儿来到人世间,延续着家族的历史,接着家族史又渐渐地与他本人的历史融合在一起。在他注意到自己家族史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当他发现自己还有一段过去的历史时,也就发现了家族史。后来,他还试图从中去展望自己的未来。因此,传记作家便把有关传主本人以前的历史提前讲出来,接着又去讲他的母亲、他的父亲(或替代父亲的那个人),去讲整个家庭中的各个人物。孩子长大后,便去挖掘自己以前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会出现种种谬误、假设以及虚构的情节,他不知不觉地构建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一方面,他所认知的自我是早已构筑好的,那是由家人所吐露的隐情以及缄默、谎言、半真半假的事实所形成的产物。另一方面,有些事别人怎么也不肯说,但他却有所察觉;还有些事是别人灌输给他的,但他却对此深表怀疑,于是他又拿这个自我去和这些事情作对比。无论是他所知道的,还是他所排斥的,无论是他所难以承受的,还是他有所察觉的,无论是别人灌输给他的,还是他自己所怀疑的,他都一概拒绝接受。与这个孩子相比,哪个人以前的历史会遭到如此严重地篡改,如此长久地掩盖呢?恐怕真是少之又少。这个孩子于1897年10月3日出生于巴黎第16区,他名叫路易·阿拉贡。这是他的一位亲人的名字,这个名字里隐含着某种符号,只是过了很久以后,他才破解出其中的奥妙。时隔40多年后,他笔下的一个人物曾这样说:“既然我是一个秋天的孩子,为什么那些女士们会让我感到害怕呢?”婴儿路易,他除了是秋天的孩子,究竟还是什么呢?噢,倒不是因为这个出生日让他属天秤星座(艾尔莎也是天秤星座),而是因为他既没有母亲,也没有父亲。谁也不知道他双亲的身份,于是人们便猜测他们都去世了。

前言

在阿拉贡的一生当中,究竟是什么使他成为作家兼诗人呢?他活着的时候,有人对他百般辱骂,即使他死了,有些人对他的仇恨依然难以平息,可他却超越了这一切,成为极有活力的作家,为小说带来20世纪所特有的突破,而作为诗人,他被载入法国诗歌的史册,他的诗谱成歌曲后,被人们广为传唱。1975年,我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揭示出他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受的伤害,在那带有维多利亚色彩的时代,他没有父亲,尤其是没有母亲,那时每个人都不得不撒谎。这激起阿拉贡的愤怒,于是他不断地去写、去构思自己命运中难以容忍的部分。1964年,他将这段历史写进被他称为“真实的谎言”之中。同时,他在拙作的第一版上写下评注(在本书的注释中用仿宋体来表示),提出异议,可他一直没有公开这些评注,只是在他去世之后,我才知道他还为拙作写过评注。这些评注为我的假设提供了毋庸置疑的细节,读者将来看过之后定能作出评判。当传记达到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水平时,传记才算是站得住脚,而将一大堆资料胡乱地拼凑起来,粗俗而又肤浅地糅合在一起,则不能称为传记,这只能视为警方的调查报告。罗曼·雅各布森(艾尔莎的朋友,1917年之前他们在莫斯科就相识了)曾批判过这种类型的传记。因此,我要打破某些风格布局或独立的因素,像雅各布森那样去讲述,还要移动某些文学或政治背景:当西贡陷落,美国政府陷入水门汀事件丑闻的漩涡中时,苏联似乎更有前途,持这种看法的不仅仅只有阿拉贡。共产主义在苏联及东欧崩溃后,我只需对那时所写的文字作一点补充,这证明我当时就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让自己的作品严格按照历史的划分去写。我将阿拉贡在法国共产党内表现的重点放在1940年夏,突出表明这位参加过敦刻尔克战役的士兵,这位创作出(《丁香与玫瑰》的诗人,那时是一位“民族共产主义者”,但我没有其他参考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描写。有关法国共产党内那场关键性危机的所有资料都被严密地掩盖起来,因此,阿拉贡不得不在1952年放弃写作他的小说《共产党人》。只是到了1976年,在读过我写的《阿拉贡传》之后,夏尔·蒂雍才把所有那些资料拿给我看。1992年,苏联有关共产国际的档案解密,这些档案为法共的资料提供了更翔实的细节。高尔基学院的档案也为我对哈尔科夫代表大会的解释提供了佐证,正是那次代表大会最终导致阿拉贡与布勒东分道扬镳。让一皮埃尔·莫雷尔在其专著《难以容忍的小说》中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而且他的阐述非常严密。我对前一版《阿拉贡传》所作的最重要的修改是认同《奥雷利安》中贝蕾尼丝这个人物,1978年之后,我才知道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丹尼丝‘纳维勒。这不但改变了阿拉贡年轻时的爱情价值观,而且将他后来所说的真心话中的另一层意思昭示出来。那些真心话涉及阿拉贡的道德观以及他对生活的看法,他先后在《奥雷利安》和《布朗什或遗忘》中表达了这些看法。多亏皮埃尔·纳维勒和维奥莱特·纳维勒,我才能看到阿拉贡写给丹尼丝的21封信,当时没有任何人知道这些信。他们提供的资料十分重要,虽然我只能引用信中极少的内容,同时我等待着莫里斯·纳多将这些信件全部发表出来。被焚毁的长篇小说《捍卫无限》以更完整的版本重见天日,这为我所作的主要修改提供了翔实的依据。我曾建议以1975年发表的《伊雷娜的阴部》为蓝本对《捍卫无限》进行复原,尽管阿拉贡一直否认《伊雷娜的阴部》是他写的。他将自己的私人日记写入这部小说里,正如1973年我在拙作《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中所描绘的那样,这部小说展示了阿拉贡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经历以及该运动的历史——他本人的经历和运动的历史既复杂又丰富多彩。1975年,玛格丽特·博内发表了《布勒东,超现实主义冒险的起源》,“七星文库”出版的布勒东作品也为博内的这部著作提供了更翔实的资料,这使我加深了对布勒东的认识。此外,随着《超现实主义档案》及《艾尔莎·特里奥莱与阿拉贡之研究》的出版,人们开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超现实主义及阿拉贡的作品。这纠正了口头传说或回忆录所造成的偏差,当然也纠正了阿拉贡所特有的“真实的谎言”,1975年时,我还没有排除所有谎言的干扰。读过皮埃尔·纳维勒的回忆录——《超现实时代》之后,我还有幸和他交换过意见,这使我改变了某些看问题的方法。1975年,我再次谈起阿拉贡与德里约·拉罗歇尔的友谊,这份友谊对年轻的阿拉贡产生过的重大影响。从那以后,皮埃尔·安德勒等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尤其是1992年德里约的《日记》出版后,改变了大家所认可的想法。与此同时,公开“肖蒙高地夫人”的身份使人能更好地理解,德里约和阿拉贡与这位女子的艳情,以及他们不和睦的深层次原因。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1991年,米歇尔·阿贝尔一缪勒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负责管理艾尔莎和阿拉贡的藏书,他将我题献给阿拉贡的这部传记转交给我,阿拉贡在那本书里写下他读后的想法。我在他生前出版了这部传记,而且故意事先不和他沟通,不就是为了让他读后作出反应吗?遗憾的是他写在传记上的文字中断得太早了,在年轻时代出现危机之前就没有了。后来,阿贝尔一缪勒还交给我一封艾尔莎写给阿拉贡的信,此信当时尚未发表,信中谈到他们夫妇俩的生活,而阿拉贡也曾在《布朗什或遗忘》中引用过这封信。此修订版改动得非常大,我几乎将1975年版的《阿拉贡传》的一半内容重写了一遍,修改的重点并非放在重写整个传记上,而是将重点放在重写那些至此所披露出的各类秘密上,包括20世纪历史的秘密。此外我还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并将阿拉贡的生平一直写到1982年年底,即他去世的那一刻。在新的版本里,阿拉贡的形象并未因此而受到影响,恰恰相反,在找到他以为丢掉的幻象之后,他的形象更丰满了,1956年至1962年,当莫斯科揭露出斯大林的错误之后,他曾以为自己丢掉了幻象。

内容概要

袁俊生,1955年3月生于北京。197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并留校任教。1979-1984年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工作,现任副译审。主要译著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磨坊信札》(都德)、《一弹解千愁》(尤瑟纳尔)、《卡萨诺瓦传奇》(弗兰姆)、《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永远的小王子》(米诺)、《齐达内传》(菲利浦)以及《上升的征兆》、《前世今生》、《永别》等多部法国近代作家的诗歌及散文。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引言第一部 那终究是一个美好的春天(1897—1928)第一章 幼年路易的双重生活人为设置的长辈家庭中的男人星形之家纳伊的发现创伤第二章 接受教育的年代少年作家现代风格亲生父亲战前时期战争第三章 达达运动初结友谊两人携手学习三人的运动阿拉贡及阿波利奈尔的超现实主义迪卡斯的《诗歌》,反艺术及自动写作达达的活动达达的道德第四章 超现实主义达达的专制达达为何未能拯救世界达达图书时代1923年的危机宣言的时代超现实主义革命第五章 从“艳丽的褐发女友”到南希·库纳德肖蒙高地夫人:序幕肖蒙高地夫人:尾声摩洛哥战争及与德里约决裂南希,娜娜小说《捍卫无限》加入法国共产党《风格论》破坏第二部 艾尔莎第六章 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艾尔莎初次亮相《超现实主义第二宣言》的危机哈尔科夫代表大会从哈尔科夫代表大会到与布勒东决裂《巴塞尔的钟声》保卫文化1936年第七章 抵抗运动的诗人从西班牙内战到世界大战令人心碎的悲痛向你致敬,我的法兰西抵抗运动的组织者1942年的危机秘密状态与《奥雷利安》解放第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斯大林主义《共产党人》斯大林肖像画危机阶段《未完成的传奇故事》第九章 第三次创作高峰《圣周风雨录》诗集《艾尔莎》处死及真实的谎言1968年艾尔莎去世了从那以后《处死》阿拉贡生平和创作年表

编辑推荐

《阿拉贡传》由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的思想变幻不定,但却无与伦比,或许这就是他的看法总是不太协调之原因吧。他待人非常热情,交朋友时能坦诚相见。他所面临的惟一危险就是他总想讨别人喜欢。——安德烈·布勒东阿拉贡就像一位青年贵族,他的文学素养是如此精深,你会嫉妒他,因为你在他身旁显得非常渺小:可你还会怜悯他,因为你琢磨着他怎么能承受如此高素养的重压呢。他是我认识的惟一有这种素养的人。——埃马纽埃尔·贝尔我认为阿拉贡在法国文学卓越的探险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将在这一席之地上永垂青史。我们已经说得太多了。我认为他在人类追求自己命运、寻觅自己的梦境的冒险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阿拉贡是集法国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于一身的代表人物。他是狂热的革命者,是忠诚于自己信仰的共产党人;他热衷于文学创作,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者;他是抵抗运动的组织者,以手中的笔为武器,谱写出壮丽的爱国诗篇。为了重现一个真实的阿拉贡,作者援引了大量相关文字、言论和回忆录,使本书内容极为丰富。

图书封面


 阿拉贡传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阿拉贡一生只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当然很美妙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因为他就是一个问题,从他的私生子背景开始。拉罗什富科说道,“大部分人之所以喜欢公正,那是因为他们害怕遭受非公正的待遇。”洛特雷阿蒙的改写如下:大部分人之所以喜欢公正,那是因为他们敢于忍受非公正的待遇。光看这两句话很难区分出哪种价值取向适合现世。结合背景来说,拉罗什富科出生贵族阶级,洛特雷阿蒙在乌拉圭和法国的底层人民中游荡:这大概是阿拉贡寻找的上限和下限。人们很难知晓阿拉贡的生活大抵是属于忍受还是害怕,至少他的线条游离于公正与不公正之间。大概,这是阿拉贡的魅力之一。杜尚的潇洒之处在于随便给座便器给盥洗池取了名字就成了现成品,阿拉贡在现成品取名这个环节上也毫不犹豫。他对生活太认真了,也许是的,就像阿杜里斯对足球那样。阿拉贡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既想离开这个喧嚣的尘世,甩掉所有朋友;也想像现实般地加入法国共产党,似乎不为了成人成事。阿拉贡和布勒东的决裂更加印证了这一点:他们原本对于脱俗的文字游戏那样专注,随后却因为非纯文学因素导致分道扬镳。有些种子在小阿拉贡心中早已埋下,在合适的特殊的战争氛围中,该爆发的终究是在劫难逃。当他发现知识界黑暗的过去时,已经晚了。寻求与布勒东的决裂大概是阿拉贡对内心唯一的弥补方式了。其实,洪流滚滚,阿拉贡无处容身。他早已察觉到世界危机的降临,那个叫希特勒的魔鬼终究有一天会倾巢出动。问题是,阿拉贡先于史怀泽多年嚎啕出的“我的呼吁”,只能在巴黎郊外的草坪上风雨依依。单独论述阿拉贡是否因为斯大林而完全换了一个人,这是毫无意义的。只不过是一阵泥石流在推动一个怪物前进,当遇到一个无解的漩涡时,有时候你做不了主。阿拉贡能够清晰记得敦刻尔克的炮声,也能够因为呼吸妨碍别人的生活。不管这是不是洛特雷阿蒙式的另类崇高,至少同时代的奥克塔维奥-帕斯要现实得多。阿拉贡的几句名言。“17岁的时候,我拿着马蒂斯的画。我妈妈看到这个场景就哭了出来,她认为我是坏孩子。”共和国总统授予你荣誉骑士勋章,你对弗朗索瓦·密特朗说:“这个荣誉太大了。”密特朗:“这个荣誉确实很大,但还是太少了。”阿拉贡在爱,所以他失去了权威地位。他一直想追求这样的生活,就像在艾尔莎和南希身边那样。但在那个近似于洪荒年代的恐怖岁月里,阿拉贡这叶扁舟,在劫难逃。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作者文风散漫 自己都不确定自己写的是否正确 只会让读者云里雾里 其次 译者删除若干段落 曰在不影响全文 把读者当傻瓜了
  •     具象,丰满。
  •      阿拉贡是集法国20世纪诸多重大事件于一身的代表人物。他是狂热的革命者,是忠诚于自己信仰的共产党人;他热衷于文学创作,是才华横溢的超现实主义者;他是抵抗运动的组织者,以手中的笔为武器,谱写出壮丽的爱国诗篇。
  •     1.不知怎么看到了那作为人子的感动。2.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直是不知所措的孩子。3.为何政治与文学势不两立?也许政治败坏了文学的趣味。在今日,假若还有一些读者在读阿拉贡,可能那是因其文学性的一面而不是他“盲目”参的那些政治运动。
  •     觉得散乱,而且对阿拉贡的生活跟他思想及创作上的嬗变之间的联系挖掘的也不够深。
  •     法国文坛的斯大林
  •     20160223
  •     看完此书后我得说阿拉贡是个很无聊的人,至少现在我这么觉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