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石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108033482
作者:[美] 乔迅
页数:494页

章节摘录

  第一个是让观者/读者随着画家自北向南作地理转移,这种天涯孤客跋涉于家国山河所具有的神话内涵,在卷首诗句中已然提到:石涛在告别北京友人时,自拟为传说中由鲲鱼转化成的鹏鸟,正要在该年六月展开巨翅飞往南方(据庄子说)。石涛展示的第二种转换形式,是由国家场景转移到以商业为驱动力的区间形态,他借由将其移动并置于商人赞助者相对稳定安全的架构内而达成上述成效,这通过北方张氏兄弟及南方程浚而体现。引这个转移是一种回归运动,带领他重返忠心支持超过三十年的徽商家族故土——石涛在描绘程浚宅邸的题诗特别强调了这个事实。  如何解释卷末石涛再一次运用的承自陈洪绶人物画语汇的奇异形象呢?在近距的山峰轮廓背景中,古柏内有一位憔悴的罗汉,长耳上穿着耳环,灰发及肩,紧闭的双目显示他就是瞎尊者。画题有说明:“老树空山,一坐四十小劫”,但真正的解释在最后的题词上:“图中之人,可呼之为瞎尊者后身否也?呵呵。”通过他只身浪迹天涯的棱镜所折射出这最终的自我形象,就像树立在其致力追求的佛教事业废墟上的一块自嘲碑石,正如文以诚写道,这个形象“似乎是对长久坚持的角色和认同最终依依的挥别,在精神上又指向一个可能的未来化身”。不过,形象蕴含的意义不只如此,它也必然可通过石涛重返全国最具经济保障的地区,并转移于赞助区域之间这另一块棱镜加以观察。如果僧伽(以及对宫廷赞助的追求)可以被他抛诸脑后,只因在画卷中以徽商赞助人为象征的市场,给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石涛在接下来一年的秋冬间定居扬州后的宗教与哲学取向,从来备受争议。他是否成为了道士,还是仍旧为僧?他曾否在一般意义之外真正是一名佛教徒呢?如果他真的成为道教徒,是属于宗教还是哲学层面呢?我们是否应仓促定论?种种混淆可以追溯到石涛去世后的几十年间,当时,画家晚年对道教的崇信已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石涛终生作为僧人画家的简化历史形象的成型。  ……

前言

  主编这套丛书的动机十分朴素。中国艺术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艺术史,或者是中国学者的艺术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果我们有全球艺术史的观念,作为具有长线文明史在中国地区所生成的艺术历程,自然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这份遗产的认识与理解不仅需要中国地区的现代学者的建设性的工作,同时也需要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学者的建设性工作。多元化的建设性工作更为重要。实际上,关于中国艺术史最有效的研究性写作既有中文形式,也有英文形式,甚至日文、俄文、法文、德文、朝鲜文等文字形式。不同地区的文化经验和立场对中国艺术史的解读又构成了新的文化遗产。  有关中国艺术史的知识与方法的进展得益于艺术史学者的研究与著述。20世纪完成了中国艺术史学的基本建构。这项建构应该体现在美术考古研究、卷轴画研究、传统绘画理论研究和鉴定研究上。当然,综合性的研究也非常重要。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美学、宗教学、文学史等学科的建构也为中国艺术史的进展提供了互动性的平台和动力。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学把汉学与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中国大陆的中国艺术史学曾经尝试过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社会分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经验。文化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多元方法对艺术史的研究也起到积极的作用。我选择一些重要的艺术史研究著作,并不是所有的成果与方法处在当今的学术前沿。有些研究的确是近几年推出的重要成果,有些则曾经是当时的前沿性的研究,构成我们现在的知识基础,在当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与方法。  ……

内容概要

乔迅(Jonathan Hay) 1956年出生于苏格兰。197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国考古学学士;1981年入美国耶鲁大学,随班宗华教授(Richard Barnhart)学习中国艺术史,专攻晚期中国绘画史、物质文化史。1989年以论文《石涛晚期的作品(1697-1707);一副主题的地图》[Shitao's Late Work (1697-1701):A Thematic Map]获博士学位。
现任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史研究所(Institute of Fine Arts,New York University)艾尔萨梅隆布鲁斯(Ailsa Mellon Bruce)讲座教授,艺术史期刊《人类学与美学》(Res:Anthropology and Aesthetics)特邀顾问(1990-1999)。
乔迅的写作主要讨论中国艺术的现代性、主体性与世界性(cosmopolitanism)等问题;研究领域设计艺术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明清艺术、唐代墓室壁画、宋画及当代中国艺术。专著《石涛》(2001)超越了画家传记的编年史写作传统,着力探讨早期现代性与艺术家的主体性问题。新著《感性的表面:早期现代中国的装饰品》(Sensuous Surfaces :The Decorative Objects in Early Modern China)即将由(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英国)瑞科图书出版。

书籍目录

开放的艺术史丛书总序
图版目录
谢辞
致中文读者
前言
第1章 石涛、扬州、现代性
石涛的画像
1700年左右的扬州
江南的绘画与现代性
现代性地理志
第2章 挥霍光阴
山水中的人物
自传式的指涉
休闲及其寂静
朝代转换之间的野逸
模棱两可的士人
文人生活的场景营造
第3章 感时论世的对话空间
费氏先茔
黄又的游旅
1705年的洪水
第4章 朱若极的宿命
从清湘到宣城:16421677
从宣城到北京:1678—1692
自传式的艺术形态
第5章 对身世的认同
扬州及邻近区域:1693—1696
石涛与八大山人
靖江后人
宗室遗孤
第6章 艺术企业家
职业画僧
清初的职业文人
大滁堂企业:画家与赞助人
大滁堂企业:生产策略
大滁堂企业:弟子身兼赞助人
第7章 商品绘画
扬州绘画市场
自况画
装饰画
纪念画
幻象与价值
第8章 画家技法
清初画坛
经世致用的伦理观
石涛论技:绘画的完善
1703年为刘氏作山水大册
第9章 修行绘画
禅师画家
方士画家
一与至人:石涛的画论
自主的哲学
第10章 私密象限
画家的欲望
属于自己的时刻
大限
附录1 石涛生平年表
附录2 石涛信札
注释
参考书目
今人著作
人名和地名索引
名词索引
中文版编后语

作者简介

石涛(1642-1707)为中国明清画坛巨擘,创作风格独特,深受时人与后世推崇。本书是西方出版的第一本专论石涛的著作,主要聚焦于1697年至1707年间,即石涛身处扬州且留存至今作品数量最多的晚期阶段。
作者综合运用中国传统的研究理路、西方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学分析,以及因上世纪70年代英美学界“新艺术史”兴起而形成的社会诠释模式,探讨石涛的社会、政治、心理、经济和宗教等五大面向,揭示其绘画实践的复杂性。作者同时以现代性架构石涛的生平与艺术,并以自主性,自我意识与怀疑来界定石涛绘画的主体性。读此书的读者,或可获得一种与阅读当今其他艺术史著作完全不同的体验。

图书封面


 石涛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石涛: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是Jonathan Hey的博士毕业论文。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早年在大学的时候,对于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了解通常借助的是洪再新先生编的那本《海外中国画研究论文集》,而jonathan的这篇文章则让我更了解海外的第四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准。Jonathan通过他的研究颠覆了我对石涛作为遗民画家的概念。石涛的家族并非为清政权所亡,而是被南明政权所灭。石涛在禅学上选择是亲清政府的施庵,石涛本人在17世纪80年代末曾在北京谋求寺院主持并与贵族和皇权保持着比较好的交友,回到扬州后石涛在康熙第6次南巡的时候还觐见过并送过画。颠覆石涛的遗民形象并非是Jonathan的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在由此解释出石涛绘画类型“奇士”的特殊性。石涛本人并不避讳他的遗民身份,相反这个身份对于石涛在扬州的绘画市场上培养自己客户网络,树立自己的艺术形象有着尤其中的意义。因为石涛在扬州所销售的其实是自己的“遗民”身份,而客户主要那些富有但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徽州商人。由此,Jonanthan提出了对于奇士绘画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美术史自董其昌开始从风格上将文人画和工匠画做了一个区分。而从明末龚贤开始,则试图磨灭这种界限。他试图发展成一个非匠人化的职业艺术家身份。这就是Jonathan眼中的石涛的脉络。石涛从建立起大涤堂工作室的时候开始,他就是成为职业的艺术家,但是他贩卖的确实自己诗书画俱佳的文人和遗民形象。而这也是他艺术商标。在对于17和18世纪扬州艺术市场的描述分析中Jonathen做了不少的功夫,而且本书六七两张非常精彩。但是问题并没有到这个地方结束。Jonathan明显是受了TJ克拉克和布尔迪厄的影响。他将职业分工、城市生活、职业知识分子的产生、商品化作为现代性诞生的几个主要依据。奇士画师的出现就是一种职业分工。而通过对张潮的出版物(昭代丛书,几乎就是当事的期刊,而张也因此而富有)中描绘的服装时尚,以及石涛的《秋林人醉》(在我看来几乎就是马奈的《草地上午餐》)的分析,则勾画出17世纪开始的都市生活。进而Jonathan对于石涛的艺术市场的分析则解释出这种商业化并表明艺术家是自觉的商业化而不是被迫的。作者对于将石涛蔬果图册看作是类似荷兰小画派的静物画从而折射出对于商业文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亮点。而且他从风格上分析当时扬州富商的喜好如何改变石涛的风格也很有意思。而受布尔迪厄的影响,则是他将石涛这类的奇士画师的作品作为一种特殊文人圈内的暗语。比如石涛们都是当时扬州徽商与喜欢李寅那类画匠画市民阶层之间进行自我身份区分的方式。但是和以往学者Richard Vinograd和Craig Clunas不同,他并不认为石涛遗民题材,旅游题材是个人心灵的隐蔽领域,也不认为他们如印象派一样是艺术家对于版画之类图像泛滥的一种自我防护。在Jonathan眼中,这些图像并非是文人图像的共同记忆。在商业化的背景下,这种奇士画师的形象多少有些扮演的角色。对于石涛而言,他是在职业画家和文化画家之间的摆动。(这有大量精彩的分析。比如作者对于《教刘石头画山水图册》的分析,就定性为石涛在徽商文化圈中的广告。实在是精彩)时而要开拓市场而发明新风格,时而又为市场和个性之间矛盾所困。而石涛的这种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之间的摆动,也和他在佛道之间的摆动是异质而同构的。Jonathan试图在八九两张写出这些和哲学关系,以及王朝宇宙观和自我肯定与地域意识之间的关系。但是显然这两章并不如前面精彩,也可能是过于深奥而玄妙而难以言表。当然书中也有些然人没法断定的地方,比如,认为一生未婚石涛是同性恋,依据是《自写睡牛图》中,画家本人和家仆彼此分不出你我,而且刻意的刻画了牛屁眼(我参加过中国美术史年会,当年有外国学者因为金农画了马睾丸就认为金农也是同性恋),或者一个突兀的山石没有提拔被认为是性崇拜等等。虽然作者试图将性的感官享受纳入为现代性的指标更完美,但是还是牵强。总的说来,这本书确实开拓了我们对于中国艺术中现代性研究的眼界,而且使用那些社会学方法理论非常熟练,也让人对于70年代以来新艺术史的研究水平得以见识。另外,此书翻译得不错!
  •     一种编年史式的传记,有关石涛以及石涛所在的那个社会阶段。这种写法不同于俊客派的细致入微,是将很广大的社会背景象像电影摄制组里的美工那样提前布置出来,然后让石涛登场、表演,演绎他的人生和传奇。这也是作者仔细琢磨副标题——“清初中国的绘画与现代性”的原因。说到副标题,很多读者都会忽略,其实这恰恰是作者最用心阐述的地方,石涛的出世与成功,不可能是独立事件,每个人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终于在一个不适当的年纪,苦瓜君赋闲在家。躺在那处于高架桥下的租处的床上,也不知在听了多少个日子的车鸣来往之后,他决定回到老家,准备种他最爱的苦瓜。老家还有几分地处于城乡结合部,上面种了都是无人照顾的荔枝树,他总是对自己很苛刻,觉得即使是块要种浆果的地,也应该是件艺术品。于是他砍掉了所有的荔枝树,而后花掉了大部分的积蓄,把整块地都用石头混水泥围了起来。又卖掉了老房子,在准备种苦瓜的那块地的北向建了一间瓦房。门前移栽了一株玉兰树,也不会比他高多少,但看起来还挺健康。就这样折腾了近半年之后,春天已经快结束了。只是等到真正要开始养苦瓜的时候,他开始痛恨起这件事来,他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于此,他也怀疑他能不能养好,他更怀疑他把所有的激情都投入到这里面是不是值得,在下定养不好就把整个园子付之一炬后,他才平静下来面对。他怀着和面的虔诚把园子中的土疏通了三遍,直到那些土壤膨松似肉松,夜晚站在屋檐下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和着蟋蟀的叫声,他一连失眠了好几天,在种瓜人的眼里,瓜藤升涨的速度永远得不到满足,春夏之间的暴雨与雷鸣虽然不能给它们很大的伤害,但在苦瓜君心里,仍然担惊受怕,尤其藤蔓植物比之常青树木娇嫩许多,总是一副挺不起腰杆的模样,但是他很享受用手掠过苦瓜叶子后,能闻到浓郁苦瓜味道。在简短的瞬间,似乎一切美好就近在眼前,那是一种若有若无,若即若离般的快感。苦瓜君很少出门,有时候即使是有人来敲门他也装作没听到,同时在屋里不发出一点声响。迷路的蟾蜍和游荡的螳螂也时常眷顾他的园子,苦瓜君对陌生的事物倒是觉得亲切感十足,这同时也扫去了他之前关于只种瓜太单调的顾虑。人生里面,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是一场戏,只看你投入不投入而已。闲时的时候还有蝴蝶来搭讪那些黄色的花朵,它们都是那种很朴素的小小的蝴蝶,若是那种很妖艳的来,说不定苦瓜君会把它们驱走。当那些黄花黄颜老去坠落地上的时候,小瓜们就被挤了出来。每一次风吹草动,就会掉落一些,每一个清晨到来,地上也会静静躺着一些。各样的小虫也来光顾它们,但苦瓜君听之任之,他觉得,自己不能以一个独裁者的行径来掌握他的园子,围城里面的人可以争吵,但围城外面的人不能来打扰。有些东西就是缘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殚精竭虑只会徒增烦恼。事实上也是如此,有几个瓜,他认为它们会被命运黏在枝梗上,确实也是如此,他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松土施肥。有一天午觉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狂风吹歪了他所有的苦瓜,而后又一个大旱天把它们全都炙烤死去。醒来后他不禁顾忌起来,生怕天生第六感极强的他,这些事情真的如梦,在踌躇了一夜之后,他摘了一个半熟的瓜丢进锅里。这是最真实的苦味,酸甜苦辣四味里,苦瓜君对苦的味道是最复杂的。他喜欢酸得毛骨悚然,恐惧甜到忧伤,厌恶辣的浮夸狂躁,只有苦他是又爱又恨。因为只有苦最绵长,让他有着最长的存在感。忧伤恐惧浮夸只会让他感到空虚,有时候,他会以好死不如赖活来自嘲,对于他来说,空虚还不如死。人这一辈子,当远大理想总是距离你如此遥远的时候,追求一种存在感就是你活着下去的理由。这第一个瓜明显不好吃,他已经做了最好的准备。那种苦让他坐立不安,有时候又很无奈,他会咬紧牙床,似乎想尽力地去避免他的味蕾去感受那种苦味。他好像面对着一堵高墙,抬头看不到墙头,只是他每每也会安慰自己,这只是一个半熟的瓜而已,还有许多更值得他去等待的瓜在等着他呢。他完全凭着他自己的意念去种瓜,他不想也不愿意别人来教授他。这就使得苦瓜君会在错误的时间吃到错误的瓜,而第二个瓜也是如此。它依然是一个青涩的瓜,有着与青苹果一样的颜色。它已经比第一个要来的成熟,所以在苦瓜君满怀着希望吃它的时候,他还是能够感受到苦瓜能带给他的快乐,似乎瓜果在青春的时候也那么美好,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气韵,那种气韵来自整株苦瓜勤勉地吸吮朝露,叶朝晚霞,然后拼命地想喷薄美好,苦瓜君觉得自己完全感觉得到苦瓜的意愿,他陶醉在这种苦里,在一种半是幸福半是忧伤里忘乎所以地迷途着,他就这样放任自己,即使是满嘴苦味,他也心甘情愿。当按着农书上的指示摘取那一个真正成熟的瓜时,苦瓜君突然有一种不愿面对的冲动,因为这个瓜的味道绝对跟他以前吃过的千百个苦瓜一样,这种味道一定没有新意,最后他对自己说,最好的逃避就是漠视它,但就是这个他觉得最没有新意的瓜,他把它画了下来,用心记着的东西,永远不会遗忘。画下来的东西,是你怕遗忘了它。对于输给常规的事情,他觉得自己应该用自然的心态去对待它。他辛苦了一个夏天,最后一个瓜是黄橙橙,一副要烂掉的样子,它似乎是所有雨打风吹掉落的黄花的回魂作品。为了能够挽回它的味道,苦瓜君不得已加了许多肉来与它一起炖,只是汤勺入嘴的时候,苦瓜君就开始后悔,他在后悔为什么不把这些肉用在之前的那些苦瓜上面。那种味道似乎就是清晰地告诉苦瓜君,那株行将毁灭的苦瓜在西斯底里的嚎叫,这使得苦瓜君又开始怜悯它,佛家说一沙一世界,一株苦瓜何尝不是如此呢?归结到底,他觉得应该感谢所有成功与不成功的作品,即使存在着有时候是一种玩笑,它也让他度过了一整个夏天,让他像一颗从天而降的雨滴一样满足,诗人只是看着它从屋檐滑落,渔夫只是看着它在池塘点出纹圈,女子只是听它敲打她的油伞,只有它自己知道,它伴随电闪雷鸣,惊天动地而来。

精彩短评 (总计72条)

  •     一本值得品味的书。。。。
  •     书很贵,视角很独特,涵盖面很广,适合艺术家传记写作者阅读。
  •     略翻过,喜欢,与其他写石涛的书视角不一样,
  •     很繁琐,不对胃
  •     翻译的有点难受,读起来比较费劲,图片很不错,分析的内容也很精彩
  •     扎实,可见作者功力。现代性框架的构建等有时用力过猛。特别是牛屁眼什么的
  •     断断续续的看,不太懂。不过,那些画选得还不错,觉得石涛不是过去那样自我孤绝,而是找到石涛的人情味了
  •     下午入手,这一系列终于是见到一些速度了...
  •     石涛,八大,满清初期帝国天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明帝国斜阳最长的背影。
  •     事实证明。。。西方人做中国美术史就是独自意淫
  •     三联版不错。
  •     分析透彻,需要耐心阅读
  •     这是一本海外学者以石涛为主线对明末清初绘画研究的著作。
  •     该书把中国文化中的现代主义提前到明末16世纪,并提出了若干标准。在展开这个结论之前又界定了中国现代性和西方现代性发生和标准的若干差异!另外,作为一个艺术史家,他对于具体作品的描述,可算非常能写!
  •     不对我口味,不过让我再次见识了石涛的牛逼程度之高。
  •     还没读,老师推荐的,应该不错,挺厚的一本
  •     典型外国汉学家的著作
  •     累了就读读艺术史,感觉更累了……
  •     前几章资料丰富,私密象限就开始犯西方学者的毛病了。
  •     一个新鲜的视角,并且有理有据~
  •     很喜欢石涛的作品
  •     美国艺术史论方法论下的好书!思想力度稍欠。
  •     有深度,
    论文做得扎实。
  •     挺有深度,挺喜欢的
  •     这是一本解读石涛很好的版本 治学严谨 不落俗套
  •     生逢乱世,石涛保生存而自我设计的一系列迷离形象之下究竟何为,是国内艺术史学界未尝涉足的研究领域,(或者竟是吾国治美术史者流,向所津津乐道之处)。乔讯先生之《石涛》,把一个飘渺玄虚的石涛,还原为那个时代中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人。但这并未减损石涛所应得的美术史地位与尊崇。
  •     现代性阐释值得怀疑,反思其背後西方觀念輸入與過度闡釋
  •     作者試圖借用“現代性”去串聯起石濤的生平與藝術,從城市帶來的分工、職業畫家的產生、商品化以及石濤自我身份認同的矛盾等角度切入,來構建一個早期現代性的社會。但是由于作者沒有清晰地界定“現代性”是什么,導致各章間的聯系顯得松散,也被質疑石濤遭遇的問題可能在吳道子等更早的畫家身上已出現
  •     还没看,但书看上去很漂亮!
  •     了解石涛的好书
  •     第九章看不懂···
  •     内容很充实,写的比较细,通俗易懂
  •     巨著。
  •     早就对石涛仰慕,因为受其影响的画家不计其数,石鲁、张大千等一代巨匠也深受石涛绘画思想的影响。
  •     到后面感觉过度解读了
  •     计划9月读完~却读到了11月,看书的节奏是越来越慢了~艺术真是一种妥协,至少得以存在,或者说被传播,是因为艺术家的妥协~至于中国画,真是空荡荡的满溢感啊
  •     一支红楼前梦的画笔
  •     本书详细的描述了石涛后半生的作品及生活环境,是很好的一部关于他的著作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后半部的插图没有色彩,不能让人完全领略大师的美
  •     买来做资料用的。以后就收藏着了吧应该
  •     这本书定价惊人地便宜!
  •     用西方的科学方法,对中国的传统艺术进行解析,属于上上之作,图文精美,可读性强,是艺术爱好者的知音!
  •     石涛是如何得知自己的身世的,当他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他又是如何地自我认同的,他得到想象性的认同后,又是如何地调节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基本都呈现在乔讯的这本书中,对于作者论述现代性的部分不是太能认同,现代性确实为西方的东西,中国迟至20世纪才具备了现代性的浮光掠影。
  •     苦瓜和尚
  •     木陈相信,精通多种的"法"乃是自任何一种"法"的偏狭拘泥中获得超脱自在之道。我不会谈禅,亦不敢妄求布施,惟闲写青山卖耳。
  •     适合在内心安静时细读
  •     印刷精美,非常喜欢.大师之作.
  •     真想打六颗星的书!感觉从来没有这么深入过某位画家的内心!一位在世俗与心灵之间纠结的绝代大师。
  •     理论性很强,相当于学术论文,当然比较枯燥,但其中可以看看国外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角度
  •     还没看,印刷可以,希望内容不会让人失望
  •     很好的一本书。正版。各种完美!满意
  •     教授很愛後現代主義啊,文徵明那篇更是如此
  •     书的质量内容都很好,值得购买。
  •     哦。出了简体中文版了。。
  •     书的结构是一大败笔
  •     石涛个体画作的艺术社会史专题研究,乔迅置其于(早期)现代性概念框架下,解构石涛绘画中所呈现的艺术自主性、个人主义、明宗室后裔身份认同与江南经济社会关系定位的自觉性。艺术本身是性情和出世的,过度西方化理论社会符号式解读,甚至看作为验证了挑战皇权传统的“以身为本之宇宙观的崛起”(p.357),理论框架来套艺术,很多情况下牵强附会的很。
  •     早就看到这本书的介绍,但始终没有看到原书,可能是刚出版吧
  •     啊啊啊啊啊啊再读一边
  •     没想到我喜欢的人物大多都是外国人写的 国人怎么就没有研究这些人的书籍!
  •     内容很好,印刷装帧一流
  •     对中国现代性的讨论其实就是对着西方现代性在讨论,简直扯淡。理论乱用,翻译也不行,不过相当细致,具体图像上给人启发。
  •     还没看··感觉还行。
  •     研究方法的学术性很强,虽然有过缜之嫌,但不无启发。将人还原到具体的历史中去,然后用图形阅读的方式去理解作品,这样的态度正确。当然,先把这翻译推出去砍了。十足王八蛋,会说话么。
  •     最近翻看了乔迅和柯律格在Art Bulletin上先后给对方写的书评,从艺术史书写的角度,我还是更喜欢乔迅。以前在NYU没选他的课真是追悔莫及。
  •     这本书写得很好,喜欢中国画的,想解读石涛的值得购买!书很好,包装很满意!给好评!
  •     除了无聊,什么都好
  •     乔迅的书和文章真是……理论高于证据,旁门左道多过正途,结果就是强扭的瓜它吃上去没味道。他最近对归于李成的一幅山水的解读也是引发了一大波震荡。
  •     外国人做学问,真是不一样!
  •     不只是翻译的原因还是另有原因,文字比较拗口难懂,但是作者的研究角度和深度确实是国人不及。
  •     书越往后读越觉作者野心之大,而反看标题中绘画与现代性之关联却所涉过少。全书终不失为石涛平生之极佳解读。
  •     最近迷上西方学者写中国艺术史,多看看有好处哈
  •     接受不了海外汉学这种自以为很客观的主观态度。。。
  •     对石涛的论述很系统,要是里面的插图是彩色的就更好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