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哲人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学者 > 革命哲人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213038044
页数:278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成长岁月  余杭章家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数我余杭。”浙江余杭,即今杭州余杭区。传说大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于此舍杭(航)登陆,名禹杭。又古越语禹即余,故名余杭。余杭是中华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京杭古运河的最南端。5000年灿烂的良渚文化及“先余杭、后杭州”的历史渊源给余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积淀。5000年前先民创造的良渚文化自是令后人赞叹不已,而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佛教临济宗祖庭和日本茶道之源的唐代古刹径山寺,也是古木参天、溪水淙淙、山峦层叠,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又有大钟楼、鼓楼、龙井泉等著名胜迹,可谓山明、水秀、茶佳。南宋孝宗曾御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杨乃武与小白菜曲折离奇的冤案故事也曾发生于这一片山水之间。余杭作为京杭古运河的最南端,至今还保存着千年古桥(广济桥)和乾隆七下江南留下的御碑。江南三大赏梅胜地的超山风景名胜区更是有着“十里梅花香雪海”的美名。  在余杭东乡离城约十里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镇:仓前镇。仓前古镇原名灵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官府在街北建临安便民仓,古时人们以南为前,遂称仓前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虽隶属关系和建置几经变迁,但仓前之名一直沿用。境内余杭塘河横穿全境,东苕溪紧贴其西。西南边缘有宋家山、万金山丘陵,东北角寡山、吴山对峙,与平原隔水相望,形成山水相嵌的优美景色。仓前镇的清水丝绵在明清时期就闻名遐迩,早竹笋以肉厚质嫩味鲜驰名海内外,龙泉寺小白蚕豆因特具的美味被列为贡品;镇南面的白虎山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镇中心有历史上著名的南宋临安仓遗址。可见,仓前镇历史之悠久、文化积淀之丰厚。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在这景色秀美、人文积淀深厚的山水之间,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来到了人世。  章太炎,初名学乘,名炳麟,字枚叔,一作梅叔。后因仰慕明末清初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本名绛)的为人,遂改名绛,号太炎。在一生中,随着知识的增加,眼界的开阔,以及工作需要,章太炎还为自己起过诸多的别名、别号。现已查明的有20多个,如:章燐、章缁、绛叔、西狩、末底、戴角、独角、蓟汉阁主、台湾旅客、亡是公、支猎胡、支那夫、陆沉居士、刘子政私淑弟子、毛一等。而在诸多的名号之中,“太炎”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  章太炎出生时,正值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清朝统治集团镇压后的几年。连年的战乱,使号称“富甲天下”的杭、嘉、湖地区经历了一场空前的浩劫。余杭本是个富裕的地方,可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人民离散,田野荒芜,克服之际,地方几无人焉。经多方招徕,而后城中稍有铺户。然四郊荒漠,田不能耕,即有孑遗,难复旧业。”在这样一个满目疮痍的时代中,仓前镇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章太炎的家族和许多的世家旧族一样,在剧烈的社会大变动中经历了一番瓦解、没落和衰败的变动。  章太炎家族本在浙江分水县(今浙江桐庐县),明朝初年迁居余杭。他自己就曾说“余先自分水迁余杭,距今几五百年”。但据《绍兴县志》记载,章太炎的祖籍最早是浙江的上虞县。后来,章太炎投身社会,对绍兴人特别有好感,都以同乡看待,如对陶成章、蔡元培、许寿裳、鲁迅兄弟等。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字安圃,一作安溥。“自署治斋,生清乾隆中”。章均继承章家祖上的遗业,又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数十年资产曾达百万,富甲一方。章均还是余杭县学的增广生,授训导官,并在浙江海盐县教授儒学。回乡后,他出巨资建了一所苕南书院,“又置田千亩为章氏义庄,又为家塾,教族人读书,时宗族三百余人,贫者多就家塾习业”。据《章氏家谱》记载,“凡族中孤寡废疾老弱者,月赡粟米,贫者婚丧给费。开义塾以课合族子弟入学。补廪中式,皆给资”。依靠章均的精心操持,章氏一家在当时过着还算比较富裕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到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掌家时,章家的光景已开始走下坡路。章鉴,字聿铭,自署晓湖,是余杭县的附学生,曾援例为国子监生,生于1802年,死于1863年,在弟兄六人中,排行最小。章鉴精通医道,能为人治病。“少习举业,以妻病误于医,遍购古今医家书,研究三十年。初仅为亲族治病,辄效。”1860年,太平军占领余杭,章鉴率领全家逃亡,不得已,靠行医为活,“尝治时疫之脉绝气脱者,一剂既起,立方参变不泥古。治危症,药不过三、四味,日少则力专,多则牵制也”。章太炎后来也精通医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其祖上的影响。  章太炎的父亲章溶,字轮香,一作楞香,生于1825年。幼年好学不倦,能诗善文;中年遭遇太平军兵乱,以致家道中落。“家无余财,独田一顷在耳。”家道衰弱,章溶一方面依靠祖传医术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又积极督促他的孩子们认真耕读,“诸子由是发愤为学”。章濬本有四个儿子,长子幼年夭折。章太炎的大哥叫章钱,二哥叫章箴,两人在清朝光绪年间都考取了浙江乡试举人,大哥章篯还做过嘉兴的儒学训导。章太炎有一姊妹,叫章炳芹,后嫁给了同乡张荫椿,张荫椿为光绪年间的进士,曾在福建做官。章太炎的母亲朱氏是海盐一位有学问的老先生朱有虔的女儿,也初通诗文,对幼年时期的章太炎也颇有教导。父亲章濬曾立有严格的家训,告诫子女:“妄自卑贱,足恭谄笑,为人类中最佣下者。吾自受业亲教师外,未尝拜谒他人门墙。汝曹当知之。”“精研经训,博通史书,学有成就,乃称名士。徒工词章,尚不足数,况书画之末乎?然果专心一艺,亦足自立,若脱易为之,以眩俗子,斯即谓斗方名士,慎勿堕入。”从上述要求来看,无非两点,一是人格气节,二是学问。第一条实际上是要求子女们不得对清廷卑躬相事;第二条是希望子女们精研经史,而不是专心于词章、书画等,而且是人格气节比学问更重要。章太炎后来一生行事,都完全遵循了父亲的训诫。

前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凯、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异、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弓l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赟、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凡非常可怪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威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为这缘故,兄弟承认自己有神经病;也愿诸位同志,人人个个,都有一两分的神经病。近来有人传说,某某是有神经病,某某也是有神经病,兄弟看来,不怕有神经病,只怕富贵利禄当现面前的时候,那神经病立刻好了,这才是要不得呢!  ——章太炎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鲁迅

内容概要

  陈永忠,男,1969年生于江西东乡。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越文化所副研究员。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成长岁月余杭章家稍知经训诂经精舍第二章 维新救国时务报馆驱车四顾客居台湾割辫示绝第三章 投身革命反清志士亡命东瀛爱国学社驳保皇派铁窗内外第四章 旅居东京出狱东渡主编《民报》《民报》纷争东京讲学第五章 民国祢衡兄弟阋墙东北筹边琴瑟之合囚居北京第六章 民国遗民护法运动渐人颓唐民国遗民第七章 晚霞余晖力主抗日移居苏州大师之死第八章 革命哲人历史地位学术成就章太炎大事年表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革命哲人:章太炎传》介绍了著名思想家章太炎的成长岁月、维新思想、革命活动及留学经历等。章太炎不仅仅是一个学问家、思想家与革命先驱,而且具有难能可贵的书生风骨。 他明是非、斥乡愿、破迷信、拒牵求。 他不畏豪强,不怕坐牢,不和稀泥,无寸铁在手,更无组织与徒众,而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作者简介

《革命哲人:章太炎传》是“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的其中一册,是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革命家章太炎的传记。章太炎身处中国社会和文化近代化的转折时期,是民族、民主的辛亥革命的理论家和领袖之一,又是卓有建树的朴学大师,有学者兼革命家的双重品格。《革命哲人:章太炎传》一方面尽力把握和开掘太炎先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与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又努力探寻太炎先生学者品格和革命家品格的契合点,力图准确而生动地展示太炎先生的伟大人格。

图书封面


 革命哲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唐继尧病逝后章太炎所写挽联中的句子: 雄图虽蹶,终于民国是完人 1936年,章太炎死后,汤国梨用五色绸为他结爻,拒绝青天白日旗。她说“太炎先生为辛亥革命胜利、为五色旗的诞生,出过力,坐过牢,而没有为国民党旗效过劳,因而用五色绸为他结爻,最为恰当。” 1928年,青天白日旗代替了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章太炎与李根源书中提到“今之拔去五色旗,宣言以党治国者,皆背叛民国之贼也------”因此,情所不安,宁做民国遗老了。 1932年,章“拒绝参加国难会议”言“仆民国荒夫,焉能为党国诸贤任过也!”,看来民国与党国之别在太炎先生那里是需要分清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