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往事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红尘往事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801869838
作者:刘宜庆
页数:361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一、神仙眷属水上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这个被时代分为文学家和文物专家的“乡下人”,一生喝过不同的苦酒和甜酒,看过各地的水云,他写下的情书和家书,带着岁月的沧桑和苦难,至今读来仍动人心弦。(一)绝望孤独的爱1929年夏天,沈从文被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胡适破格聘为讲师,到上海任教。此前的沈从文行伍出身,在湘西看惯了杀人,厌倦了军队的生活,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到了北京,在寒冷、狭小的房间,饿着肚子,捂着被子,用手止着鼻血写作,从一个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人成长为一名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在上海中国公学,沈从文遇到了他一生的爱人——张兆和。我们相信这是上帝安排的巧合,注定让沈从文的心灵先受到爱情的折磨和煎熬,然后才让他品尝幸福的甜酒。1929年9月,过完暑假的学生们陆续回到了校园。这一天是沈从文第一次登台授课的日子。在此之前沈从文做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所备资料足供一节课使用。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八块钱,包了一辆黄包车。而此次讲课的报酬,却只有六块钱!那时沈从文在文坛上已声名鹊起,当天慕名来听课的学生早挤满了教室。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神情,本来准备好的开场白此时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他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请等我五分钟!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整个教室已从议论纷纷变成鸦雀无声!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在 1938年沈从文在昆明他们中间,有一位外国语文学系刚上大二的女生来旁听,名叫张兆和,见沈从文如此狼狈,她竟不敢抬头再看这位年轻的老师。漫长的十分钟静静地过去了,沈从文终于抬起头来说道:你们来了这么多人,我紧张得要哭了。后来沈从文回忆起初为教师的经历时说:“感谢这些对我充满好意和宽容的同学,居然不把我哄下台去。”在第一堂课上,我们无从得知沈从文是否注意到了张兆和。第一堂课沈从文的表现让张兆和觉得他不过是位只会写写白话文小况的年轻人而已,还不知道怎样讲课。随着沈从文的授课在学生中逐渐受到欢迎,张兆和旁听的次数也多了起来。这年冬天,沈从文对张兆和产生了恋情,这是典型的单相思。尢法排遣,写起了情书。他的情书如同流水一样奔涌而去,为他的爱寻找归宿。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也许是唯一而有效的打动女孩的方式。沈从文在《我喜欢你》一诗中写道:别人对我无意中念到你的名字我心就抖战,身就沁汗并不当到别人只在那有星子的夜里我才敢低低喊你的名字沈从文爱上张兆和绝非“偶然”。从现在的黑白照片中可以看出张兆和的确是经典美女:额头饱满,鼻梁高挺,秀发齐耳,下巴稍尖,轮廓分明,清丽脱俗……更重要的是张兆和的大家闺秀的气质——高雅、羞涩、内秀。张兆和出身苏州名门,张家四姐妹个个都受过良好的教育,长得美丽。张兆和在学校内追求者甚多,心性高傲的她把追求者编成了“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沈从文被张兆和的二姐张允和笑为“癞蛤蟆第十三号”。叶圣陶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那时的沈从文期待着这种幸福的降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惶惑而迷茫,一切都不可知。尽管对沈从文连篇累牍的情书不胜其烦,年青的张兆和却找不到适当的办法拒绝沈老师的热情。她以为沉默是最好的拒绝方式,因而对沈从文的求爱信一概不复。可沈从文不管这些,依旧勤快地写他的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是师生恋。周有光(张允和的丈夫)说,当时,经过五四洗礼,师生恋并没有受到来自道德或体制方面的反对。尽管如此,沈老师浓烈、持久的爱,给张兆和无形中带来心理压力,最初,她是不认同这种爱的,希望在沉默中任其自生自灭。张兆和在日记中曾写道:“又接到一封署名s先生的来信,没头没脑,真叫人难受!”写给张兆和雪花般飞出的情书,换来的是巨大的缄默。他也曾找过张兆和的同学王华莲通融、沟通,试图通过王华莲对张兆和进行劝说,说到动情处,沈从文曾流下了眼泪。但这一切努力没有产生好的效果,反而使张兆和对沈从文有了误解。这孤独而绝望的爱情,巨大的挫败感一天天在心中蔓延,使沈从文无所适从。他想辞去中国公学的教职,以此逃避。他在给王际真的信中说:“常想一机会逃离此地方,出国无谋生本领,就到军队中去胡混数年。”(二)爱情迎来转机后来学校里起了风言风语,说沈从文因追求不到张兆和要自杀。张兆和情急之下,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理论。1930年7月的一个下午,略显腼腆的女学生张兆和出现在胡适校长的办公室,她拿着一大摞沈从文写给她的情书,让胡适转交给沈从文。刚见面时,张兆和把信拿给胡适看,说:沈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校长答: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张兆和马上回他一句:我很顽固地不爱他。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并说,我和你爸爸有乡谊,会和他说一声的。待得知了张兆和的态度后,胡适才不作声了,只是“为沈叹了一气,说是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言外之意,怪张兆和不积极帮助沈从文这位天才。 追求无望,沈从文把自己的痛苦告诉了胡适,胡适写信安慰他:“我的观察是,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你千万要挣扎,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当然这种劝慰是起不到作用的。被爱情吸引的人,好比扑火的灯蛾,不知道是盲目冲动,还是追求美好和理想的爱情,让人有一种殉情牺牲的感觉。1930年7月11日,张兆和收到沈从文当日写的第一封信:“字有平时的九倍大!例外的称呼我‘兆和小姐’!”请注意当日的第一封信,沈从文有时一天中给张兆和写好几封信。而且,在信中曾暗示过张兆和,有可能走绝路。7月12日,在收到一封六纸长函后,张兆和在当日的日记里写道:看了他这信,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是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但他这不顾一切的爱,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在我心灵有一天知觉的时候,我总会记着,记着这世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他为了我,舍弃了安定的生活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一个女孩微妙、复杂的心思,仿佛微风拂过琴弦,发出微弱的一丝回应。尽管张兆和“很顽固地不爱他”,但她感动、珍惜他的爱。在这样的情形下,张兆和的心开始了松动,似乎默许了沈从文的追求。“‘蒲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蒲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任谁读到这样的情书片段也会心动的。沈从文的情书像流水一样,温润张兆和的心,需要的是时间,他相信她读到赤诚的情书慢慢也会有感觉的。“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带着爱的文字始终会温暖人心的,心毕竟是情感到达的地方,不是冰冷的石头。美丽的情书,带着爱和哀愁,石头读后也会流泪的。或许,自从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第一封情书开始,在张兆和的潜意识里就有接受爱情的可能。“××,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爱上一个人,才发现自己的卑微。沈从文的这段情书,让人想起跌入爱河的张爱玲,张爱玲在赠送胡兰成的照片上写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但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师生恋是经过千转百折的。张兆和的心情如乍暖还寒的早春,几经反复。当年7月15日,她在日记中写道:“他爱我爱得太深切了,他仍然没有放松他的想头,……唉,这真是一场孽债,那里是他的前因,将生怎样的后果,何日才能偿清!……知道他失恋后会有怎样的苦闷,知道……她实在是比什么人都知道得清楚,但是她不爱他,是谁安排了这样不近情理的事,叫人人看了摇头?”只能是上帝的设计,写下这一段话的张兆和,此时也是困惑的,犹豫的,她不知道,她一生的命运和牵挂都要托付追求她的这个人,她今后的道路将和这个人一起走过。张兆和的这种困惑在于当一个人执著地爱着她,她实在是无从选择,她也没有力量和勇气拒绝,只好慢慢地接受了,何况很多人,包括她的一些老师,并不是摇头的,他们支持沈从文对张兆和的感情,对于沈从文来说,只是黎明前的黑暗,爱情的霞光即将来临。大家都以为沈从文在中国公学的经历放在了师生恋上,其实,在这一段时间,沈从文的创作非常丰富,可能是爱情给他带来的动力。《从文自传》就是在此时出版。在中国公学,他尽其所能帮助学生,罗尔纲、吴春晗、何其芳等都得到过沈从文的支持和帮助。

前言

我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了宜庆这本书。我要说这是一本负责任的书,也是一本忠厚的书。这好像不是评价学术著作的语言,但我要这样来评价宜庆的书。钱穆讲过,一个本国的公民当对自己国家以往的历史具温情和敬意。陈寅恪讲过,对历史当具了解之同情。宜庆这本书,大体合这个标准。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选择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来研究,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从宜庆的这种学术趣味就能看出他学术研究的思路,有趣味的学术最见一个人的才情,因为凡追求趣味的学术研究,多数没有功利目的,是真正的学术研究。宜庆没有用严格的学术规范来限制自己的才情,却保持着自己的学术追求。这本书事实均有所据,判断合乎逻辑,分析自成一格。我过去也关注过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的婚姻,我的感觉是婚姻关系中,通常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特别是在中国由传统婚姻向现代婚姻的过渡期间,婚姻关系最体现作家和学者的人格与学养。婚姻虽属个人私情,外人不好完全以此衡人论事,但以婚姻观察历史人物的思想品格,无疑是一个重要尺度。

后记

沈从文说:“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我之所以关注20世纪上半叶那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和心灵,以及他们的情感和生活,一半是因为这种“惆怅”,另一半原因是景仰。当年闻一多在写杜甫时曾说:数千年来的祖宗,我们听见过他们的名字,他们生平的梗概,我们仿佛也知道一点;但是他们的容貌、声音,他们的性情、思想,他们心灵中的种种隐秘——欢乐和悲哀,神圣的企望,庄严的愤慨,以及可笑亦复可爱的弱点或怪癖……我们全是茫然。我们在追念,追念的对象在哪里?要仰慕,仰慕的目标是什么?要崇拜,向谁施礼?闻一多的疑问也是我的疑问。当20世纪成为背影,我们发现,虽然只有几十年的光阴,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面目已经模糊,他们的思想、声音渐被遗忘。正如闻一多面向杜甫时的困惑一样,他们有怎样的个性、性情和爱好?他们面对战争和动荡中的国家,有怎样的复杂感受和深刻见解?他们如何谈恋爱?怎样结婚?过着怎样的家庭生活?

内容概要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书评人,专栏作家。山东汶上人。生于70年代。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现居青岛,供职半岛都市报。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近年致力研究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史和心灵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中国新闻周刊》《广州日报》《深圳晚报》等报刊开设专栏。著有《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

书籍目录

序言  谢泳民国学者的婚恋方式(代自序)一、神仙眷属  水上情书:沈从文与张兆和  最浪漫的事:周有光与张允和  四姨傅伯伯:张充和与傅汉思  张家四姐妹:百年沧桑如流水  神仙伴侣:赵元任与杨步伟  鹣鲽情深:俞平伯与许宝驯  特别有缘:钱锺书与杨绛  中英合璧:杨宪益与戴乃迭  喜遇知音:汪曾祺与施松卿  野蔷薇与二月兰:朱德熙的浪漫爱情二、天若有情  陈寅恪与唐筼  梁漱溟与他的两任太太  蒋梦麟与陶曾谷  梅贻琦与韩咏华  张荫麟与伦慧珠  傅斯年与俞大綵  竺可桢与他的两任太太  冯友兰与任载坤  浦江清与张企罗三、恋曲悲歌  三年相思不嫌苦:徐芳与胡适  金坚玉洁的“友情”:陈衡哲与胡适  短暂的暖昧:陆小曼与胡适  恨君不似烟霞月:曹诚英与胡适  为伊消得人憔悴:朱毅农与胡适  历史的悲凉:李今英哭梅光迪  旧恨新愁只自知:吴宓的情感世界  百转千回都不讲:卞之琳的苦恋  苦涩的浪漫:夏济安的柏拉图之恋  贫贱夫妻百事哀:朱湘与刘霓君四、爱情传奇  胡适的新婚和新婚诗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惧内趣话  春回枯柳:熊希龄与毛彦文的婚姻  一对妙人:金岳霖与秦丽琳  终身未娶的陈岱孙  爱情传奇:罗家伦与张维桢  林徽因为何选择了梁思成  啼笑因缘:张恨水婚姻三部曲  沧桑看虹:沈从文的婚外恋  蕙的风:汪静之的情和诗面对历史谁人不惆怅?(代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介绍了:钱穆讲过,一个本国的公民当对自己国家以往的历史具温情和敬意。陈寅恪讲过,对历史当具了解之同情。宜庆这《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大体合这个标准。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

作者简介

《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内容为:重温民国时期文人的红尘往事,观照他们的婚恋方式,聚焦他们的家庭生活,感受他们家国相连的命运。书中写到的学者婚恋和家庭生活细节,无关乎历史之宏旨,但能从一个侧面看到整个时代的映像,集中呈现了民国文人的情感生活,有大量的史实,有好玩的考证,也有一点点八卦,比如,谁是胡适的秘密情人,谁撮合了陈寅恪和唐篑,梁漱溟丧偶为何又续弦,冯友兰的挽妻联为何感人至深,金岳霖为何与秦丽莲同居而不婚,陈岱孙为何终生未娶,沈从文的婚外恋情对他的写作产生什么影响,林徽因为何舍徐志摩而选择梁思成,等等。
以他们的婚恋为视角,观察他们的人生遭际,感受他们的浪漫与辛酸,纵是逝去了的红尘往事,依然让人百感交集。

图书封面


 红尘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载《出版商务周报》2009年8月9日27版只羡鸳鸯不羡仙朱航满自由派和左派 谁的婚姻更不稳定谢泳给刘宜庆的著作《红尘往事》所写的序言不长,但思考的东西着实不少。其中有一个论点很值得注意,他由刘宜庆的这册新著谈起,以为在现代文人身处的由旧时代向新时代过渡的时期,婚姻关系最能体现他们的人格与学养,以此观察历史人物的思想品格,无疑是一个重要尺度。谢泳是研究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学者,因此他在这篇不长的序言中很自然地将自由主义作家学者与左翼作家学者进行了一番比较,从而得出自由主义作家学者的婚姻相比要稳定正常一些,其原因是自由主义对既存的社会秩序有着较为深刻的判断和分析,不是简单盲目认同一切没有证据的东西,加之他们的婚姻生活比较平静,多属于正常选择。而在谢泳看来,左翼作家学者一般来说在婚姻上是比较不负责任的。“婚姻上的不负责任,很有可能导致政治生活上的随机应变。”为此,他进一步解释说,左翼思潮的主体是青年,特别是流浪青年。流浪可以说是左翼的必备因素,漂泊生涯中浪漫是其主要的生活特征。“青春、激情和理想,再加上流浪和困窘,最后都要通过释放‘力比多’来达到平衡。”谢泳的这番论点,的确读来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谢泳说,如果作一个学术上的统计,或许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果。也就是说,他的这个推断只是自己的一些研究印象,我觉得以谢泳对于现代知识分子的多年研究,这番判断也还算是有一定根据的。只是我读后也觉得有一些思考需要补充,就是在左翼作家学者的婚姻中既存在着婚姻关系十分不稳定的现象,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稳定而牢靠的特殊现象,前者如谢泳所提及的郭沫若、茅盾、田汉、周扬、丁玲等人;后者在我看来,所知道的就有鲁迅、巴金、胡风、贾植芳、王元化等等,他们恰恰在自己一生的婚姻中历经了磨难的考验,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婚姻关系。胡风曾经告诉贾植芳的妻子任敏,要做好“当知识分子的老婆”的准备。以贾植芳为例,他曾是谢泳所说的典型的流浪青年、左翼作家,但他与妻子任敏的婚姻关系就极为稳定,风雨磨难中守望了一生,在这背后最重要的就是他们对于人生信仰的相同追求。因此,我以为仅仅通过婚姻关系来判断一个人的学养与品格,以及对于政治生活的态度,进而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做出判断,多少是有失轻率的。胡适与江冬秀 猫和老鼠的游戏而之所以在风雨如晦的历史环境下,一些左翼知识分子的婚姻关系还能够保持牢不可摧的稳定,无论是穷困、流浪、通牒、牢狱等等人生磨难都无法改变,对于婚姻来说,我觉得一方面是所遭受磨难一方的才华和品性很关键,另一方面则是与其伴侣所能承受的内心限度有关。婚恋毕竟是双方的产物,我注意到刘宜庆的这册《红尘往事》中重点论及现代男性名流文人的婚恋生活,而多少有些忽视了女性一方的内心反应。诸如这册书中先后谈到了胡适与韦莲司、徐芳、陈衡哲、曹诚英、朱毅农等人的恋爱关系,甚至还有胡适与陆小曼短暂的暧昧关系,暂且不详述胡适带给这些女性的心灵伤害,诸如她们有的终身未婚,有的最终形同陌路,有的导致精神分裂,有的一再推延婚姻,而我在阅读胡适的这些婚恋关系的文字中,就注意到另外一个女性的内心反应,那就是胡适的妻子江冬秀。这位粗识文墨的乡村闺秀对于胡适的“家法”不可谓不严厉,但还是闹出了这样多的婚外恋情,而对于胡适这位极有魅力的丈夫的交往,江冬秀可谓是处心积虑,时刻充满了一种不安全感。对此,胡适与江冬秀则常常是展开了一种猫和老鼠的躲藏游戏,江冬秀对胡适的异性来信每每都要进行一番字斟句酌式的研究,而那些来信也常常是花样百出,让这个粗通字墨的妻子大伤脑筋。在书中,刘宜庆这样写到:“‘村姑’江冬秀也有大家闺秀的风范,但和胡适毕竟有着精神上的隔阂,胡适更多地把‘可意’给了韦莲司,胡适和韦莲司有过灵与肉交融的关系,1923年和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有过三个月的‘神仙生活’。胡适面对敢爱敢恨的曹诚英动了真感情,据说,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的请求,江冬秀拿出一把刀子,说要杀了两个儿子,然后自杀。胡适不想让江冬秀成为希腊神话中的美狄亚,只好妥协。”如果刘宜庆的这些“据说”都能够坐实的话,那么我觉得作为胡适妻子的江冬秀在她的婚姻生活中真是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按照谢泳所说的自由主义作家学者对婚姻多是“平静生活中的正常选择”,那么胡适的婚姻则多少有些是道德维系下的一种表面现象而已。钱-杨VS 沈-张 谁更有资格作神仙眷属刘宜庆的这册《红尘往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神仙眷属”、“天若有情”、“恋曲悲歌”和“爱情传奇”,其中第一部分读来最让人动心,或许是美满的婚姻总是让人心里感到愉悦。不过读完后,我觉得刘君对于这些文人婚姻关系的评价也正如谢泳在序言中所说的,既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又对历史处境中的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与敬意”,也正是这种态度,所以这些婚姻关系才有可能被称之为“神仙眷属”。但在我看来,这些文人的婚姻关系中,能够达到“神仙眷属”的,钱锺书与杨绛应算作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们两人在性情上知趣相投,在学术修为上切磋磨砺,在世俗生活中互为补充,在历史风雨中相互支撑,既是精神知音又是人生伴侣,十分难得。只是很遗憾在刘君关于他们的文章《特别有缘》中,则未能对于他们的婚姻关系进行深入的剖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传奇,一直以来都被当作现代文人的一曲佳话予以传颂。但我以为,沈从文与钱锺书相比,则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沈从文在经过苦苦追求之后,终于打动了名门闺秀的芳心,“喝上了一杯甜酒”,但这成功背后总感觉充满了一个文弱书生的单相思;更为关键的是,对于沈从文的精神世界,张兆和知之不多,而对于沈从文在天地玄黄的变局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以及在随后放弃写作的艰难抉择中所充满的不解,这些在张兆和晚年编选《从文家书》时所写到的忏悔文字中,便可以深刻地领悟到他们婚姻关系中最深处的心灵隔阂。沈从文之所以不断书写家信,或许正是试图以文字的力量来表达自己,来融化另外一颗心灵。可惜他没有等到这种理想状态出现。刘君在《水上情书》一章中对于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姻关系的论述,与时下大多叙述基本相同,表达了一种理解的温情,但多少也流露出一种传统男性文人的情结,诸如穷酸书生找到了名门望族出身的美女这样中国传统才子佳人的老模式,而在他们的心灵世界里,又究竟各是何种的真实滋味呢?“偏爱”西南联大文人谢泳在序言中这样评价刘宜庆的这册《红尘往事》:“本书回避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为人熟悉的婚姻关系,如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而另外寻找相对陌生的婚姻关系来叙述,这使他的书有很强的新鲜感。”正如谢泳所言,刘君的这册著作谈论沈从文、周有光、赵元任、俞平伯、钱锺书、杨宪益、汪曾祺等现代名流作家与学者的婚恋关系,相比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确多少有些新鲜之处,但如果稍微了解一下刘君的研究,不难发现这些人物的选择,并非“回避”,而是自成体系的。刘君在此书之前曾有《绝代风流:西南联合大学生活实录》一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西南联合大学现代知识分子群体,而历数本书中的这些作家学者,也不难发现主要是以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为主的,即使个别如胡适这样因抗战期间出任驻美大使等职而未曾在西南联大的名流,但均是老北大清华的健将,其与西南联大的精神命脉无疑是一致的。因此,这本书与前一册著作可为互相补充,同时我以为这册著作的副题“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似乎改为“西南联大文人婚恋传奇”更为妥帖一些,否则这样自动排除大量左翼知识分子的婚恋研究似乎就显得不应该了,而回避萧红、张爱玲、苏青、丁玲等这样极有代表性的民国女性婚恋研究也就是很大的遗憾了。
  •     重构的温情   《红尘往事》 刘宜庆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4月出版   ◎王国华   《红尘往事》一书的副题是“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记述了三十多位民国人物的情感故事(有些延伸到1949年以后)。我先翻看有关汪曾祺的那一段。在我印象里,汪曾祺的情感生活简直一片空白,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几乎绝口不提。但就在前两年,我从程绍国先生著作《林斤澜说》中,偶尔发现一段,“1991年,汪曾祺独自到温州约会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东道主来为他送行,几次都敲不开门,后来还是让林斤澜替主人们敲开了门,汪曾祺显得十分不高兴。在到机场的路上,汪曾祺和那位潘女士坐在后座上,两人一直手握着手,并在机场里拥抱告别。汪曾祺的夫人对他的这种作风很是了解,背地里也不少吃醋。老伴患脑血栓瘫在床上,还疑心汪曾祺和保姆有染。”   这一段文字严重刺激了我,它完全摧毁了汪曾祺作品给我留下的恬淡、温和、超脱的印象。刘宜庆没有选择这一段,或许他没看到吧?等我读罢《红尘往事》全书,心中又有了犹疑———即使刘宜庆看到这一段,他会不会纳入?即便纳入,他是以抚摸创口的方式,还是以撕裂的方式纳入?   那一定是前者了。刘宜庆在该书中的选择很有分寸,看似无心,其实有意。比如蒋梦麟到台湾后,有一段简短却不堪提起的情感经历,胡适等人都被卷入,刘宜庆也没有选择,而把篇幅用在蒋梦麟和陶曾谷的故事上。所谓历史观,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外化。尽管人们都在提历史的客观性和复杂性,但史家难免不受个人因素局限,这种“局限”就形成了历史的独特性。既然汪曾祺和施松卿绝大部分生活是健康、和谐的,刘宜庆便以和谐作为主调,避开了过多的枝枝杈杈。   选择什么,避开什么,还是源于史家的个人气质。来看看刘宜庆选择的这些人:陈寅恪与唐筼、蒋梦麟与陶曾谷、梅贻琦与韩咏华、俞平伯与许宝驯……他几乎没有选择左派作家,而把笔触都用到自由主义作家身上。   谢泳在该书序言中说,中国左翼作家如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人在婚姻问题上多有受后人指责之处,“自由主义作家和学者在婚姻上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但总体观察相对要好……加之生活相对安稳,婚姻多是在平静生活中的正常选择”。因此,说刘宜庆观察到什么,选择了什么,莫不如说这才是他骨子里愿意看到的东西。谢泳在序言中评价此书:“这是一本负责任的书,也是一本忠厚的书”,“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早夭的诗人朱湘在本书中算是另类了,他心高气傲,落拓不羁,气质上与左翼作家相似,即便这样,刘宜庆还是用态度极强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七个字做标题,此为“理解之同情”,是理解,而不是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转过头来说,《红尘往事》亦非滥觞之温情。目前的历史写作中,确实存在着以惊世骇俗的细节来解构主体架构的倾向。但历史有惨烈的一面,也有温情一面。刘宜庆以理解的态度,对学人们的真诚、良善进行组合,让我们看到撕裂、惨痛历史的另外一面。这样的选择、修补,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为“重构”。这本身就算建设性的态度吧?
  •     在卓越有几本想买的书,为了凑99元,随手点了这本卓越推荐的书,正当最近焦虑不堪,火气也大要求也严苛,深觉货不对版后悔不迭。首先,写的烂:文字粗蠢,通篇都是小学课文式的概括和口号,如“xx和xx相濡以沫,度过了人生中的xx年时光”之类的句子层出不穷,还不如业余写作者。我不清楚作者的背景,可前言里的托儿还敢说这是学术研究——既无抽丝剥茧的冷静文笔又无根基扎实的注释引文,何敢称研究??内容烂:没有细节,基本上就堆砌了些大路货,除了以前没怎么关注过的而最近颇感兴趣的胡适外所说的人物和事迹都没什么新鲜的。作者的叙述观点倒是和谐的很,连汪静之那么极品的人都写的完全不存褒贬——唉,姑且算是作者够客观吧;最令我郁闷的是完全没有有深度有意思的八卦,基本上做的是简单不费力的活,对这些人如此传奇的行为完全不加分析不做思考,对时代和社会背景完全忽略淡化——是作者对这些天才根本就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兴趣吗?还是作者根本不八卦,不想去挖掘一下这些生活在我国最恣意最鲜活时代的人们的真实想法?最后,随便说句不搭界的:民国人物里写旧体诗写的最好的目前还是觉得首推郁达夫;本书中引用了种种所谓才子佳人情到浓时的诗词歌赋,只能令人感慨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精彩短评 (总计48条)

  •     文人们~~呵呵
  •     作为文人八卦传奇,木有天涯人民扒得有料
  •     封皮角坏了一块,可能是快递摔的
  •     多年相思不嫌苦,恨君不似烟霞月,旧恨新愁只自知,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向往沈从文和张兆和俩人的水上情书般恋情,向往赵元任和杨步伟俩人神仙伴侣般的恋情,向往俞平伯和许宝驯俩人鹣鲽情深般的恋情,向往汪曾祺和施松卿俩人喜遇知音般的恋情,向往毛彦文和熊希龄俩人春回枯柳般的传奇……
  •     了解民国时期的文人往事,对我的教学很有帮助。作者采用的资料比较系统和翔实,很有意思。
  •     由于内容涉及的人太多,资料显得单薄,内容浅显,简略,不适合做研究,只适合作休闲读物,买后颇为失望
  •     这本书是和“民国大文人”连在一起看的,有全新的认识,尤其是胡博士,益发觉得可爱可敬
  •     那个年代一直是我心目中最自由、最多情、最浪漫的年代,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年代可以替代它。
  •     速度挺快的,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
  •     我不敢想象,在那个年代,知青们(时代思想先驱)这么勇敢地追求爱情,而是我们这个物质膨胀的时代所无法比拟的。他们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那种执着,那种理智,那种恳切,是我们当代人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     绝不是无厘头的轶事,真实可信,有据可考。作者的书值得收藏,以前看过他类似的书,值得品看。
  •     只是多了解了一点点
  •     一直对民国那些名人的生活很好奇,他们怎么生活,他们也恋爱么??他们是不是也像现在的我们一样浪漫呢??看过后才知道,我们现在所谓的浪漫完全是小儿科,什么叫激情澎湃,什么叫惊世骇俗,看看这本书就了解了。。。
  •     那些人的感情交往真复杂啊,最喜欢沈从文和张兆和那段了,我家三三黑黑的,所以北京很好。
  •     《凤凰大视野-红尘往事》节目稿比这本书有趣多了。
  •     一百年不算远,历史是一种循环,鉴远以知来。
  •     纯八卦看故事,语言好无生趣的说哦。。。
  •     个人是很喜欢民国时期的故事~ 无论什么· 几本书质量都不错·比起电子书·拿在手上感觉就是不一样~
  •     博览群书——对名人的名著不可不读,但对名人的生活、逸闻趣事也应渋猎一些,这有助于对他们的正书的加深理解。
    本书在《梁漱溟与他的两任太太》一文中(86页)将一关键字印错使其意义相背,实不应该——“梁漱溟自己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乃我一生之使命也。”将’继‘错印成’断‘,谬之千里,这对于不熟悉古典的读者该会造成多大的误解呢?
  •     一本集合了民国时期文人八卦的书,做消遣还不错,没有多少学术价值
  •     看文人爱情故事,品人生知己
  •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各种八卦。
  •     看这种书的人都有些猎奇心理,没有图感觉少了好些联想的空间,有些遗憾
  •     内容不错但送来时有点烂了,那书脊
  •     红尘往事,读来很有味道~
  •     書中介紹了許多民囯知識分子的婚戀傳奇,由於時代特征和許多知識分子的留學背景,婚戀情況具有新舊交替東西結合的特點。更由於各種人物性格的不同,造就的婚戀過程可謂五花八門型型色色,十分有趣。
  •     和图片上的一模一样,送货速度也给力,挺一个。
  •     不管是喜欢历史,还是爱听故事,抑或向往属于那个年代纯洁的浪漫,仰慕文人的伟大和清高,都是不错的选择。
  •     抱着看八卦的心翻开的书,我表示看到教科书上那些正气凛然爱国志士写些“你到底爱不爱我”这种诗句,好违和。这书的文笔一般,当八卦文看看差不多,里面有些内容看上去是作者推测啊
  •     透视那些在历史中历久弥香的传奇,关照特定条件下人的婚恋观,审视现世感情的变幻莫测,唏嘘那些在尘世中香醇迭远的情感,找寻内心悸动的那一刹那。
  •     很多文人都是色中饿鬼
  •     东西收到,书很好,以后还会买东西。
  •     有点失望,没有作者自己的见解,讲的全是非常非常浅白的历史,我感觉里面都可以用“才子佳人幸福的在一起了”或者“才子佳人没有在一起概括”,几十个人却没有各自的特色。同时调理混乱,明明有一章讲陈寅恪,但是有一半都在写梅光迪,吴宓等人,非常普通,看不到什么文学性和思想
  •     想做这方面的节目所以找到这本书,很不错。时间——民国、人物——文人,还有一个大家都喜欢看的主题,这本书就成功一半了。不错不错。
  •     文笔不如书名这么吸引人,民国文人这个群体本身就具有魅力和莫名的神秘感,但作者只是很理性的在介绍各人的婚恋故事,下笔一点都不浪漫和巧妙。不过呢作为民国文人的粉丝,看看总还是觉得有意思的,能在戏的通透一点更好。
  •     2014.10.18-10.30 5. 《红尘往事》——刘宜庆 繁杂。 东方出版社,2009.4
  •     重构的温情  《红尘往事》 刘宜庆 著  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4月出版  ◎王国华  《红尘往事》一书的副题是“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记述了三十多位民国人物的情感故事(有些延伸到1949年以后)。我先翻看有关汪曾祺的那一段。在我印象里,汪曾祺的情感生活简直一片空白,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几乎绝口不提。但就在前两年,我从程绍国先生著作《林斤澜说》中,偶尔发现一段,“1991年,汪曾祺独自到温州约会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东道主来为他送行,几次都敲不开门,后来还是让林斤澜替主人们敲开了门,汪曾祺显得十分不高兴。在到机场的路上,汪曾祺和那位潘女士坐在后座上,两人一直手握着手,并在机场里拥抱告别。汪曾祺的夫人对他的这种作风很是了解,背地里也不少吃醋。老伴患脑血栓瘫在床上,还疑心汪曾祺和保姆有染。”  这一段文字严重刺激了我,它完全摧毁了汪曾祺作品给我留下的恬淡、温和、超脱的印象。刘宜庆没有选择这一段,或许他没看到吧?等我读罢《红尘往事》全书,心中又有了犹疑———即使刘宜庆看到这一段,他会不会纳入?即便纳入,他是以抚摸创口的方式,还是以撕裂的方式纳入?  那一定是前者了。刘宜庆在该书中的选择很有分寸,看似无心,其实有意。比如蒋梦麟到台湾后,有一段简短却不堪提起的情感经历,胡适...等人都被卷入,刘宜庆也没有选择,而把篇幅用在蒋梦麟和陶曾谷的故事上。所谓历史观,往往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外化。尽管人们都在提历史的客观性和复杂性,但史家难免不受个人因素局限,这种“局限”就形成了历史的独特性。既然汪曾祺和施松卿绝大部分生活是健康、和谐的,刘宜庆便以和谐作为主调,避开了过多的枝枝杈杈。  选择什么,避开什么,还是源于史家的个人气质。来看看刘宜庆选择的这些人:陈寅恪与唐筼、蒋梦麟与陶曾谷、梅贻琦与韩咏华、俞平伯与许宝驯……他几乎没有选择左派作家,而把笔触都用到自由主义作家身上。  谢泳在该书序言中说,中国左翼作家如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人在婚姻问题上多有受后人指责之处,“自由主义作家和学者在婚姻上也并非没有可议之处,但总体观察相对要好……加之生活相对安稳,婚姻多是在平静生活中的正常选择”。因此,说刘宜庆观察到什么,选择了什么,莫不如说这才是他骨子里愿意看到的东西。谢泳在序言中评价此书:“这是一本负责任的书,也是一本忠厚的书”,“我说负责任,是指他对历史人物的婚姻关系,有了解之同情;说他忠厚,是指他对历史处境中人物的选择保持了温情和敬意。”早夭的诗人朱湘在本书中算是另类了,他心高气傲,落拓不羁,气质上与左翼作家相似,即便这样,刘宜庆还是用态度极强的“贫贱夫妻百事哀”七个字做标题,此为“理解之同情”,是理解,而不是大惊小怪,大呼小叫。  转过头来说,《红尘往事》亦非滥觞之温情。目前的历史写作中,确实存在着以惊世骇俗的细节来解构主体架构的倾向。但历史有惨烈的一面,也有温情一面。刘宜庆以理解的态度,对学人们的真诚、良善进行组合,让我们看到撕裂、惨痛历史的另外一面。这样的选择、修补,从某种意义上讲,可称为“重构”。这本身就算建设性的态度吧? 阅读更多 ›
  •     人尽皆知的八卦。
  •     很好看,很客观严谨的写法,不煽情不做作
  •     虽有文坛八卦之嫌,却又真切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线索,便于理解作家心路的变化,可贵!
  •     民国的事情怎么这么有趣呢?而现在........
  •     这本书质量很好,绝对正版。内容嘛,信息量很大,终于拜托了林徽因陆小曼这些被已经被写烂的人,我读到了好多之前不曾了解的大师的爱恋故事。还有,很有些学术的味道,我都是特意跑到自习室在绝对安静下读完的。
  •     就喜欢这类。。
  •     一直想去了解一下民国那些人。
  •     八卦索引。有些篇章yy得太厉害了……
  •     书有点旧,其中有很多故事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没必要专门买一本这样的绯闻书看热闹。
  •     很喜欢此书,对民国时期一些文人、名人的婚恋有了些许了解。
  •     一般在历史上是看不到这样的内容的,针对性很强啊。很不错。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