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不)可能性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9889816822
作者:曾慶豹
页数:231页

内容概要

曾慶豹 (Chin Ken Pa)
哲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哲學與神學研究室」主持人。曾擔任哈佛大學訪問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客座教授、漢語基督教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等。
之前任教於中原大學十五載,擔任過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宗教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長及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並主編國際期刊Sino Christian Studies。
曾獲兩屆湯清文藝獎(神學類),著作計有《上帝的愚拙與聰明的人》、《哈伯瑪斯》、《上帝、關係與言說》、《信仰的(不)可能性》、《約瑟和他的弟兄們》等。
主編系列叢書包括:「漢語基督教經典文庫集成」、「謝扶雅全集」、「基督教學術叢書」、「中國基督教公共神學系列」等。

书籍目录

向德希達致敬
序 言 亞伯拉罕的信仰經濟學
第一章 Sola fides 與人之終結
第二章 巴特、非基礎與後現代基進的神學詮釋學
第三章 如何避免言說「上帝說」或「(聖經)文本以外無一物」
第四章 後自由神學論多元與差異
第五章 基督宗教學術作為一種(信仰的)「志業」
後 記

作者简介

從離開吾珥到摩利亞山上的獻祭,亞伯拉罕始終追隨著這樣一種(不)確定性的信仰。信仰的確定性恰恰是不確定性的,因為信仰將一切使其成為有效的條件統統給拒絕了,所以,屬於那種安全感的確定性必須被否定,安全經常是規避「信仰的」表現。真正的確定性只能是上帝的確定性,而上帝卻是要求無條件地服從於祂。信仰的確定性,只能是「信仰的」事件,信仰的確定性之外沒有所謂的安全。安全的信仰是資本邏輯的產物。
Omnia possibilita sunt credenti(在信的人凡是都能),這是〈馬可福音〉十章27節的一句話,本書即針對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信仰是「信仰不可能的事」,但卻又因為信仰「可能的變成了不可能」,因為上帝這位「不可能者」使不可能變為「可能」。
本書包括「序言」在內共有六章。「序言」通過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眼睛解讀聖經「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故事,這個故事是一個典型的「信仰」的故事,說明了本書要說的問題:「若是可能則無須信仰」,因此信仰恰恰是「不可能性」的「可能性」。
本書的思想背景尤其受到德希達的影響,不管對巴特的理解、對聖經詮釋學、對宗教對話理論的分析,主旨即是運思出作為「基進的詮釋學」(Radical Hermeneutics)的「唯信」(sola fides),在挑起對人文主義(第一章)、基礎主義(第二章)、在場形上學(第三章)、 宗教多元主義(第四章)、價值多神論 (第五章)的解構或批判的同時,即展開對「完全他者」(上帝)的追尋:The Impossible God。
第一章主要是隨著廿世紀自尼采以降「終結人文主義」的氛圍中理解「基進詮釋學」的基調,接著第二章就展開了對基礎主義的批判,通過巴特使我們認清到啟示的信仰如何地展開了一種基進的策略。於是,第三章以基進詮釋學推進到聖經的解釋就成了不同於傳統釋經學的詮釋風格,並批判了釋經學的幾項教條化說法。
第四章重申了信仰的概念如何在宗教對話理論中取著作用,指出基於作為他者與差異的上帝,後自由神學的「信仰即文法」與多元主義的根本區分,並以此更貼近對信仰一詞在基督教神學語境中的真正意涵。第五章是以韋伯和潘霍華來突顯出現代學術精神的困境並批判其價值多神論,藉由信仰的倫理性(「志業」)來揭示價值中立的不可能,因此一種根據信仰的倫理性實踐在現代社會中更顯得必要。
總之,基督教思想的獨特性來自於對「信仰」這一詞的理解,即理解到:Omnia possibilita sunt credenti。全書重申如下的觀點:正是信仰並不根據什麼,而是憑藉恩典的信仰(by grace through faith),說明了信仰不是我「能夠」,而是上帝「願意」,這即是信仰的(不)可能性。


 信仰的(不)可能性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