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钱钟书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我认识的钱钟书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4
ISBN:9787532128167
作者:吴泰昌
页数:180页

章节摘录

插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去秋承惠过快晤,后来听说您身体不好,极念。我年老多病,渐渐体贴到生病的味道,不像年轻时缺乏切身境界,对朋友健康不甚关心。奉劝您注意劳逸结合,虽然是句空话,心情是郑重的。                                                    ——钱锺书致笔者信(1978年)    “师”称谨璧。《西游记》康僧在玉华国被九头狮子咬去,广目天王对孙猴儿说:“只因你们欲为人师,所以惹出一窝狮子来也!”我愚夫妇记牢那个教训。一笑。                                                    ——钱锺书致笔者信(1990年)

内容概要

吴泰昌,当代文学评论家,著名作家。安徽当涂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考取该校文艺理论研究生。曾任《文艺报》副总编辑,现任文艺报社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已出版散文集和文学评论集《梦里沧桑》、《我亲历的巴金往事》、《八方集》、《艺文轶话》、《文学情思》等10余部作品,其中《艺文轶话》获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体奖。另有《阿英文集》、朱光潜《艺文杂谈》等多部编著出版。

书籍目录

秋天里的钱锺书关于《旧文四篇》不愿重印《谈艺录》听李健吾谈《围城》忆及柯灵《钱锺书创作浅尝》“瓮中捉鳖”记朱光潜与钱锺书的一段文缘学者的书房姓钱的,不迷信“钱”电视剧《围城》插映随记在三里河,最后一次看望钱老病中探望杂忆与琐记奖勉晚辈一本刚翻开的大书编后赘语

作者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自己了解的钱鍾书的一些琐闻所写,亲切具体地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的大学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书名是冰心老人1994年建议作者采用的。
作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与钱鍾书、杨绛夫妇交往,历时二十多年。书中,大师生活点滴、文坛前辈掌故,皆以平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并配以几十幅从未公开的珍贵照片及钱锺书亲笔书信、题词手迹、滋味醇正浓厚,使读者走近一代国学大师的晚年生活。

图书封面


 我认识的钱钟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晚上睡觉前总要翻几本书,并不是一下子翻完的那种,而是一本看累了就换另外一本,比如前面看的比较深奥而有些吃力的哲学类的书,看一会就换一本比较轻松的散文或者诗歌之类,互相调剂一下疲软的大脑,重新激发自己的阅读快感。其实有很多人说晚上看书容易犯困,这样说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读书看作是一种催眠的手段,甚至当作督促睡眠的最佳艺术手法,的确有些人是一看书就能睡着,这样的人本身就不喜欢书,所以无可非议;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根筋,总喜欢看书的时候像跟书有仇似的,总要拿起来就一下子看完,无论喜欢不喜欢都是次要的,反正是要看完,这种人是把读书当作一项宏大工程来完成的,他们不在乎阅读中快感,而是在乎阅读后的快感——翻完一本书后看着厚厚的一大本书被自己看完了心底的快感油然而生。其实这两种情况容易犯困是最自然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如果能从阅读中得到快感的话对他们来说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对于喜欢书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读书不但会有快感而且这种快感无可替代,回忆一下读过的第一本黄色小说的那种感受,那种战栗的从头到脚麻麻甚至如电击般的感觉其实是对阅读快感最佳状态心领神会的描述。昨天晚上睡觉前先接着前几日没有读完的《世纪末的维也纳》读了一章,呵呵,说实话这本书翻译的还是不错,那种文体比较有色调,不枯燥很文学,所以并不吃力。但是读这样的书时间久了还是有些困乏。读完一章后,我拿起的第二本书是吴泰昌先生的《我认识的钱钟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这本书是前几天刚淘到的。关于记录回忆钱钟书的书已经有不少了,读这样的书不必正襟危坐,舒心惬意的躺在床上,甚至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翻,呵呵,其实这并不是说不重视钱钟书先生,但是读钱钟书的小说和散文的人都知道钱钟书的睿智幽默而深邃无边的文笔。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就是从小这样读过来的,现在读钱钟书先生的人同样可以这样的不恭敬。这种不恭敬却显示出钱钟书先生洒脱的人生洞察的处世以及超越的思想。从高中就开始喜欢读钱钟书的《围城》,那本书到现在为止不知道已经被我翻了多少遍,很多警句依然铭记于心,时不时从心里泛起的时候,想到了那一个个俏皮而精准的句子脸上就会露出微笑。后来买了他的《宋诗选注》和《谈艺录》,那个时候还上高中呢,读《谈艺录》这样的大部头怎么能看得懂,不过有些句子还是独得兴趣盎然,不能说心领神会得意忘言,也好像能略知一二。读大学后,兴趣已经慢慢的转向了西学,传统的东西,诗词歌赋古文慢慢的生疏了,那些书也翻的少了。这次翻阅《我认识的钱钟书》,一边很轻松的翻,一边还回想起以前读《围城》的日子,那种迷恋大家的狂热劲头现在已经收敛多了。但是读到很多有趣而发人深省的地方还忍不住的记录下来。其一是《“瓮中捉鳖”记》吴泰昌先生谈到香港记者采访钱钟书先生问他对叔本华悲观论的看法:“人既然活着,就本能地要活的更好,更有意义。从这点上说,悲观也不完全可取。但是,懂得悲观的人,至少可以说他是对生活有感受,发生疑问的人。有人混混沌沌,嘻嘻哈哈,也许还不意识到人生有可悲的方面呢。”此言正深契我心,正是我长期一直所坚持的“对人生而言,你可以有一个悲观的世界观,但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其二同样来自《“瓮中捉鳖”记》采访的最后谈到理想:“理想不仅是个引诱,而且是个讽刺,在未作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以后,它变成残酷的对照。”其三是《杂忆与琐记》一文中,吴泰昌先生谈到钱钟书为《走向世界丛书》作序谈到了改革开放,把其比作打开门窗有如下的妙文:“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病残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又怕屋子里人多会气闷窒息;门窗半开半掩,也许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这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现在看也是中肯的。最后一个来自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对夫妻生活安贫乐道生动的描写:“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部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好一个“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真真的说到我的内心去了!
  •     先说点不满意的:一是很多内容大段大段引用其他人的文字,而那些文字中大多本身并无助于加深读者对钱老的理解,有充数之嫌。二是前后不同文章中,常会重复提起同一件事,或重复同样的话。大概是这些文章分别写于不同时期吧。三是影印的信件书稿什么的过多,开始还觉得看那些实物照片感觉很真实很有趣,但多了也就没什么意思了,倒是那些人物照片真得很让人回味。再谈一些小细节:1、《秋天里的钱鍾书》一文确实是耐读2、关于《围城》、《文艺复兴》、《文艺杂志》和《走向世界丛书》的一些史料不错3、关于西游记的《也来“聒噪几句”》一文读着过瘾4、钱老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有意思5、钱老“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习惯总的说来,这本书写得有些“赘”,但感动在于细节,在于字里行间。甚至是一种莫名的感动,通过这些娓娓道来的小事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更接近真实的钱老,一个让我喜欢的钱老,还有相濡以沫的和蔼的杨先生。记得文中引陈诏的那段文字里的一句:“可见生活对于他们来说真是朴素的像真理一样。”是的,就是这样!看完这本书,打算去看看两位大家的书了。一直由于习惯的原因不常想去看长篇的东西,但这次,总不该再错过了,一定。附:一个错别字(P76第9行)“自己”误排成“自已”【注】本篇是我在豆瓣发表的第一篇(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篇)书评(2005-11-08 22:09:36),今日略加整理后重新发表于此。

精彩短评 (总计22条)

  •     恰巧最近在读钱老的《七缀集》,就长知识又有乐趣,就看到这篇文章了,我觉得说的很在理,而且自己就常常是强迫症般地读一本书就想读完,这样的确不好,像赶工似的反而错过乐在其中的享受。
  •       对这种有笑点有泪点,角色可爱故事好看的动画片最没抵抗力了! 亲情, 爱情, 友情一个都不能少。实在太老少皆宜了
  •     打算买这本书。2005年出版...嗯,看来还能买到
  •     不满意之处同感。
  •     这树海信这书作者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
  •     生平小事迹而已。
  •     配送很及时,书也是正品,价格不错,是一次很愉快的购物体验
  •     大量拼凑材料,作者很无聊。唯一的亮点,也是我买下它的理由,就是钱先生的手迹。
  •     羡慕作者和钱老的交情
  •     几乎不得印象噢
  •       晚上睡觉前总要翻几本书,并不是一下子翻完的那种,而是一本看累了就换另外一本,比如前面看的比较深奥而有些吃力的哲学类的书,看一会就换一本比较轻松的散文或者诗歌之类,互相调剂一下疲软的大脑,重新激发自己的阅读快感。其实有很多人说晚上看书容易犯困,这样说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读书看作是一种催眠的手段,甚至当作督促睡眠的最佳艺术手法,的确有些人是一看书就能睡着,这样的人本身就不喜欢书,所以无可非议;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根筋,总喜欢看书的时候像跟书有仇似的,总要拿起来就一下子看完,无论喜欢不喜欢都是次要的,反正是要看完,这种人是把读书当作一项宏大工程来完成的,他们不在乎阅读中快感,而是在乎阅读后的快感——翻完一本书后看着厚厚的一大本书被自己看完了心底的快感油然而生。其实这两种情况容易犯困是最自然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如果能从阅读中得到快感的话对他们来说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对于喜欢书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读书不但会有快感而且这种快感无可替代,回忆一下读过的第一本黄色小说的那种感受,那种战栗的从头到脚麻麻甚至如电击般的感觉其实是对阅读快感最佳状态心领神会的描述。
      昨天晚上睡觉前先接着前几日没有读完的《世纪末的维也纳》读了一章,呵呵,说实话这本书翻译的还是不错,那种文体比较有色调,不枯燥很文学,所以并不吃力。但是读这样的书时间久了还是有些困乏。读完一章后,我拿起的第二本书是吴泰昌先生的《我认识的钱钟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这本书是前几天刚淘到的。关于记录回忆钱钟书的书已经有不少了,读这样的书不必正襟危坐,舒心惬意的躺在床上,甚至可以一边吃东西一边翻,呵呵,其实这并不是说不重视钱钟书先生,但是读钱钟书的小说和散文的人都知道钱钟书的睿智幽默而深邃无边的文笔。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就是从小这样读过来的,现在读钱钟书先生的人同样可以这样的不恭敬。这种不恭敬却显示出钱钟书先生洒脱的人生洞察的处世以及超越的思想。从高中就开始喜欢读钱钟书的《围城》,那本书到现在为止不知道已经被我翻了多少遍,很多警句依然铭记于心,时不时从心里泛起的时候,想到了那一个个俏皮而精准的句子脸上就会露出微笑。后来买了他的《宋诗选注》和《谈艺录》,那个时候还上高中呢,读《谈艺录》这样的大部头怎么能看得懂,不过有些句子还是独得兴趣盎然,不能说心领神会得意忘言,也好像能略知一二。读大学后,兴趣已经慢慢的转向了西学,传统的东西,诗词歌赋古文慢慢的生疏了,那些书也翻的少了。
      这次翻阅《我认识的钱钟书》,一边很轻松的翻,一边还回想起以前读《围城》的日子,那种迷恋大家的狂热劲头现在已经收敛多了。但是读到很多有趣而发人深省的地方还忍不住的记录下来。
      其一是《“瓮中捉鳖”记》吴泰昌先生谈到香港记者采访钱钟书先生问他对叔本华悲观论的看法:“人既然活着,就本能地要活的更好,更有意义。从这点上说,悲观也不完全可取。但是,懂得悲观的人,至少可以说他是对生活有感受,发生疑问的人。有人混混沌沌,嘻嘻哈哈,也许还不意识到人生有可悲的方面呢。”此言正深契我心,正是我长期一直所坚持的“对人生而言,你可以有一个悲观的世界观,但一定要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二同样来自《“瓮中捉鳖”记》采访的最后谈到理想:“理想不仅是个引诱,而且是个讽刺,在未作以前,它是美丽的对象,在做成以后,它变成残酷的对照。”
      其三是《杂忆与琐记》一文中,吴泰昌先生谈到钱钟书为《走向世界丛书》作序谈到了改革开放,把其比作打开门窗有如下的妙文:“门窗洞开,难保屋子里的老弱病残不伤风着凉;门窗牢闭,又怕屋子里人多会气闷窒息;门窗半开半掩,也许在效果上反而像男女搞对象的半推半就。”这种对待文化的态度现在看也是中肯的。
      最后一个来自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对夫妻生活安贫乐道生动的描写:“默存过菜园,我指着窝棚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默存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部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好一个“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真真的说到我的内心去了!
      
      
  •     後半部分不錯,仔細品有不少有意思的東西。
  •     没什么实际内容 ,建议不买
  •     我只是羡慕作者的经历,但这书明显注水的厉害,前后描述逻辑线和时间线混乱,不推荐不推荐。
  •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     吴泰昌的其他书有机会也要读一读~~这么近距离地接近大家,让人多么羡慕!(读的是2013年的版本)
  •     作者本意写传记,但因写钱老传记的太多,另角度着手写钱老,虽全书满是赞誉之词,但也符合作者实情实感。词彩一般吧。
  •     钱先生友人的近距离观察,泰斗也是普通人。
  •     作者有机会接触钱老 并记下一些见闻有点感觉像报道~~
  •     ……這書寫得很不好,念在存了些歷史細節,勉強三星吧。
  •     研究钱锺书的资料,很多。但是,这一本既是资料,也是文物标本(发表原始文献复印件很多),值得收藏。
  •     那些影印的信件,我认为还是还有用的,看起来就仿佛大师离我们并不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