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闻新知张爱玲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文学家 > 旧闻新知张爱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61770689
作者:肖进
页数:180页

章节摘录

  第一辑 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的张爱玲  辑录简介  收录在这里的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上有关张爱玲的一些零星文字。一共有80余篇,撰稿者多为当时的小报文人,文章有长有短,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有极具史料价值的资料钩沉,也有借名人八卦赚一点稿费的无聊之作。张爱玲在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文坛是一个奇迹。她进入文坛的时间并不早,然而出手不凡,很快成为文坛的当红明星。虽说陨落得也早,但毕竟有过盛名,这一盛名自然少不了引来小报文人的兴趣。在1944年至1947年左右的几年间(1945年以后张爱玲就很少再写作了,更多的是从事编剧工作,当时较为轰动的是电影《倾城之恋》和《不了情》的创作),上海小报上出现了许多有关张爱玲的花边新闻。正如李楠所说,上海小报充斥着名人流言、世俗风月,是一个释放欲望的藏污纳垢之地。张爱玲少年成名,家世显赫,行事古怪,在民族危难之时我行我素,在写作的盛年嫁给汉奸胡兰成,这都是小报文人关注的焦点。所以小报之中有关张爱玲的流言蜚语颇多。如对张爱玲胡兰成的结合,小报不仅大肆渲染,而且寻根究底扒出了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合之前的两任妻子,并对胡、张和胡的前任妻子应瑛娣之间的闹剧津津乐道;又如40年代上海文坛闹得沸沸扬扬的“一千元灰钿事件”,在事情的是非曲直没有说清的情况下,张爱玲成了小报文人笔下的“生意眼”作家,一时含沙射影的讥讽和谩骂不断;其他的还有关于张爱玲的身世问题,贵族身份当时也成了小报文人关注的焦点,一些小报文字极尽奚落之能事,讽刺张为“贵族血”之女作家。所有这些,都是上海小报藏污纳垢、杂树丛生、泥沙俱下的芜杂状态的显现。李楠在梳理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时即把小报的这种特性总括为“与现代市民社会共生”的一种状态,是“市井众生的‘浮世绘"’,可谓抓住了小报的最根本特征。  当然,说小报的这样一种特征并不是就在极力贬低小报。相对于五四新文学传统,小报的价值就在它的言说空间的不同。小报的产生主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其直接对象是市民阶层,其性质是通俗的、大众的,而这正是正统的新文学所不屑为之的。因此,小报自主地选择这样一个“边缘的姿态”言说世态万种,自然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记录本真社会状况的万花筒。在明星八卦、流言蜚语、家长里短、游戏风月的小报世界,我们会逐渐看清彼时真实的社会情状。这是一种历史的还原,而小报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现场”。  今年暑期,承吴俊老师启发,带着“回到历史现场”的目的,笔者去上海图书馆阅览沦陷期间上海小报,并从中寻找与张爱玲有关的文字。过程自然是漫长的,在阅读中,我逐渐对沦陷期间小报的脉络特征有了了解。在文字辑录过程中,有几十个字的断片文章,也有几百字、上千字的长文(鉴于上海小报的特征,一般的文章大都简短),我都一一记下,有时也想,这样的八卦文字真的有用吗?可是等我将全部的二十几种小报阅过一遍,把摘录的十几种小报文字汇总在一起时,我是有些吃惊的,除看漏的小报文字不记外,沦陷期间一共有11种小报涉及张爱玲,共80余篇文章,36000余字,将这些文字按照时间顺序阅读,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个和当下受研究界热捧而又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张爱玲完全不同的形象。那是一个世俗的、被流言蜚语包围的张爱玲。她年轻时呼喊着“出名要趁早”,及至出了名,却又为盛名所累:她的身世、她的婚姻、她的行为处事,一点一滴都不能逃脱小报文人的眼睛。  着手做这样的工作,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古人说做研究要“采铜于山”,不能聚铜铸釜,求学期间师长也谆谆告诫,一定要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如今,40年代上海小报中的张爱玲已经初步整理在这里,分为“平襟亚与张爱玲”、“女作家的面孔”、“关于《倾城之恋》”、“论奇装异服”和“见一见张爱玲”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的文字都相对集中地收录了相关的一些内容,第五部分则是把一些不好分类的小报文字集中在一起,姑且概括之为“见一见张爱玲”,因为事实上,由于张爱玲不喜见人,很多小报文人确实没有见过张爱玲。另外,本书所收文字,他书已有的均不录。不足之处,还盼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一、平襟亚与张爱玲  一针见血  秋翁  某刊物评论当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云:“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这决不是因为她有传统的贵族的血液……”  “按”据人说:张小姐是张佩纶的孙女,张佩纶又是李鸿章的女婿。照此一层层的推算起来,张佩纶应该有李鸿章的血液,张爱玲女士细胞以内,至少该有若干西西李鸿章的血液,李鸿章既受过清朝的爵赏,是一位“爵爷”,当得起“贵族”两个字。因此批评人胡先生在上文肯定地说:“总觉得她是贵族”;可是,忽又在下文否决她“不因为她有传统的贵族的血液”;“贵族血液”这东西,假使放在显微镜底下看,毕竟与“平民血液”怎样分别,怕连德日欧美不论什么派的“达克透”,一时都分辨不出来吧?而我们的胡先生,在“和她相处”之下,竟然论列及此,那真不愧文坛先进,在我辈后生小子,莫测文学高深者腕底,只能恭维他的评论是:“一针见血!”  (《海报》1944.5.14)  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  秋翁  因为我国文坛女作家不多的缘故,我对于她们总是竭力捧场。尤其是对于某一位女作家,从她《第一炉香》、《第二炉香》起家的当儿,便追随我友瘦鹃兄之后在本报一再揄扬。虽不曾分析她的血液有多少西西贵族化的成分,然而对她文字的美妙,身家的清白,似乎已都称赞过,尽过宣扬的能事。不信可以打开本报的丛编来对证。可是,她对我却适相反背,不懂她特别对我顶真呢,还是习性如此?记得一年前吧,那时我还不认识这位女作家,有一天下午,她独自捧了一束原稿到“万象书屋’’来看我,意思间要我把她的作品推荐给编者柯灵先生,当然我没有使她失望。第一篇好像是《心经》,在我们《万象》上登了出来。往后又好像登过她几篇。她有一回写了一封信给我,大谈其“生意眼”,并夸张她一连串的履历,说她先人事迹,可查《孽海花》。当初我猜想不出《孽海花》一书怎么好当她的家谱看,随后才知道这小说中确曾记及清代一位李合肥的女婿——逃走将军的逸事,但始终不能使我怎样惊奇与兴奋。她写信给我的本旨,似乎要我替她出版一册单行本短篇小说集。我无可无不可地答应了她。她曾将一大批短篇小说原稿亲自送来给我付印(其中包括《倾城之恋》、《封锁》、《琉璃瓦》等篇,那时都还没有披露过)。当我接受了她的原稿后,她接连来见过我好多次,所谈论的无非是“生意眼”,怎样可以有把握风行一时,怎样可以多抽版税,结果是她竞要我包销一万册或八千册,版税最好先抽,一次预付她。我给她难住了,凭我三十年的出版经验,在这一时代——饭都没有吃的时代。除凭藉特殊势力按户压买外,简直没有包销多少的本领。因此只好自认才疏力薄,把原稿退还给她(留下一篇短稿《琉璃瓦》刊登《万象》)。同时,怕她灰心写作,约她在我刊《万象》上面写一篇连载小说,每月写七八千字(在当时一般作家正在向杂志社联合会提出要求千字百元)。我就答应她,稿酬较我刊诸作家略高,每月预付她一千元。谁知她写了一期之后,前来论价,斤斤要求百五十元千字,并说如不允许,每月当酌减字数。我因我刊许多老作家——在文坛上写了三十年的老作家,报酬千字仅不过百元,不便使人家难堪,因与彼争论了数语,她不欢而去。后此,每期递减字数,且差不多每期前来要求,例如说:“这一期我只写五千字了,你要便要;不要就拉倒。”我终于忍耐着,不使她难堪,一凭她减少字数,看她减到多少为止。结果竟然减到一个字都不写(可云:“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编者柯灵兄,在七月号付印时,向我进言,要我加送二千元去,那么三千元写五六千字,也不为少了。我依照编者的吩咐,送去二千元,结果出乎意料之外的,又遭退回。可是,她退回来的,只有加送去的一笔二千元,尚有预付的一千元,却一字不提。小说稿则一任腰斩。这一千元虽小数,预付了两个多月,竟使我们无从撤销这一笔账,会计先生正在踌躇,付什么账好呢?要请这位女作家吩咐。这位女作家毕竟是谁?可不用我说明了吧。  我不敢说这位女作家“市侩气”太重,因为她毕竟是一位“作家”而又是“女”!像我本人,从事出版专业,买卖要顾到血本,似乎不能不与人较量锱铢,才是十足道地的“市侩”。“市侩”而有“市侩气”,尚能为一般原谅的吧。  又如花了一千块钱,买不到当代女作家一个字,怕即使不是“市侩”,没有丝毫“市侩气”的人,也总觉得心头有所未甘。我愿不论“作家”与“市侩”,彼此能反省一下,设身处地为自己为他人想想,得免许多争执。这话尚也在合理之列吧。  (《海报》1944.8.18、19)  柬诸同文  ——为某女作家专事  秋翁  一周以前,予于本报记某女作家一稿,同文间如凤三,刘郎,秋水诸兄,先后訾予失当,认予容量太窄,浪费楮墨。予拜领嘉言之余,不能自已,续有申述,藉明予写此文之本旨与夫重心所在之点。未敢文过饰非于诸兄之前,还祈知我者之亮鉴焉。  予虽量窄,然亦绝不至于肉痛此戋戋一千元之灰钿,予既为市侩——书贾之一,亦何憎于他人之与我谈“生意眼”。予所认为不能已于言者:不幸而站于《万象》出版人地位,出版人于稿件之征集原非分内事;向例由编者处理之,但某女作家连载一稿,却在例外。因当时多嘴之故每次“支费”与“索稿’’均由本人负其责,本人又因需顾及其他写稿人一般之润率,不能率外增给致生厚此薄彼之嫌。以是不满意于某女作家,确为事实。但随后予即默认其酌量每期写若干字数,从未多一句话,是在实际上早加其润例——每次稿费单不啻由其自开,尚复有何不慊之理?况七月号我刊发稿时,予遵从编者之请,增至按月三千元,字数不计,尚亦不得谓不优容矣。乃终遭其拒绝,遽将已刊之长篇连载小说付诸腰斩,致失信于千万读者群,尚亦使站在出版地位之人有所不堪忍受。然当时犹冀其小休以后八月号继续写作。乃终于置之度外,是既无断稿原因,亦乏辍写理由,徒使千万读者群之怅失。此在出版人方面将何以对读者。犹茶寮主人之聘请说书人排日说书,聚众千万于一堂,正兴高采烈之际,说书人遽中途剪书而去,使茶察主人将何以对听众。故予之写稿于本报,重心还在藉是以明其辍写之经过,而诿卸我索稿无着之责任,非敢有他。若谓我张挞伐之阵,则非知我者也。还祈诸同文鉴我之诚,有以见教,则幸甚焉。

前言

  自从大陆文坛、学界和一般读者“发现”了张爱玲之后,这个名字就渐渐地符号化了,同时也附着了越来越多的情绪色彩。这就是说,除了原本的作家身份外,“张爱玲”的附加值越来越多了。很难说这对张爱玲及其文学的历史评价是否都会是正面的或积极的。有时候,审美疲劳很易引发对立甚至厌恶心理,粉丝的非理性尖叫会被视作公共噪声,而商业炒作更会提醒人们在文学评价时尤其需要小心翼翼。——张爱玲由此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必须“警惕”的存在和对象。  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和2l世纪初,近年的张爱玲研究似乎进展不大;但相关的“动静”却又很大。比如,关于张爱玲佚作或遗作的出版之类。张爱玲仍是一位话题人物。这也就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说明了,张爱玲研究确还有全面、深入展开的进一步空间。照理说,像张爱玲这种长期处在关注中心的人物,有关的研究资料应该渐渐会被穷尽了。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辑 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的张爱玲
辑录简介
一、平襟亚与张爱玲
一针见血/秋翁
记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钿/秋翁
柬诸同文——为某女作家专事/秋翁
灰钿案平议/柳絮
最后的义务宣传/秋翁
不得不说的废话/张爱玲
“一千元”的经过/秋翁
“灰钿”之声明/汪宏声
与秋翁并无难过/柳絮
灰钿/文帚/
女作家生财之道/一帆
关于张爱玲/秋水
《语林》出版/留司
张爱玲和《语林》/余晋
女作家一字一金/啼红
秋翁的慷慨/太白
红叶/秋翁
平襟亚与张爱玲/康海
《传奇》印象/文海犁
贵族血/半老书生
张爱玲之贵族身世/曰子
释张爱玲贵族血液/眉怃
贵族血液的大胆女作家
张爱玲重述连环套/上官燕
二、女作家的面孔
女作家/醉云
女作家/无名氏
女人的天地/秋水
张爱玲与潘柳黛/柳浪
女作家点描/黄次郎
女作家训练班/凤三
女作家的面孔/文海犁
小报上的女作者/商朱
看女作家/商朱
谈女作家/钱公侠
女作家给我的感觉/文海犁
女作家笑谈/佚名
苏青看还张爱玲/李七
苏青、颜洁、张爱玲/黑老夫
三、关于《倾城之恋》
张爱玲登台演戏/徒蒙
《倾城之恋》上舞台/《上海影坛》剧讯
张爱玲不演《倾城之恋》/裁云
关于《倾城之恋》/云郎
“大中”新闻:《倾城之恋》的演员/一青
《倾城之恋》将上演/君多
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张爱玲
谈小说改编剧本/白文
《倾城之恋》/紫凤
看《倾城之恋》后/伏芝
观《倾城之恋》/含惊
四、论奇装异服
炎樱衣谱/张爱玲
张爱玲笔下的炎樱姊妹俩/商朱
张爱玲开时装公司/耳闻
奇装异服/文海犁
论奇装异服/正兴
张爱玲的衣着/老阁
论胡兰成与张爱玲/真西哲
张爱玲和胡兰成/李愚公耳
张爱玲将嫁胡兰成/喜鹊
贺张爱玲/老凤
应瑛娣是二皇娘/老凤
张爱玲婚事/黄瓜
张爱玲征婚/将往
张爱玲不识鸳鸯?/孤鹜
张爱玲到警局——西装男朋友随侍/云峰
五、见一见张爱玲
张爱玲使人舒服/海士
张爱玲画/秋水
花凋/秋水
见一见张爱玲/刘郎
张爱玲作品中之人名/柳絮
三个张爱玲/曼厂
张爱玲与余爱渌/刘凤
连环套之爱/戎轻露
随笔专家/霸珠藏
张爱玲与我的儿子/霸珠藏
张爱玲赞美路易士/巨人
两对对谈/离石
男张爱玲/靳苓
文人的诸好/老道人
张爱玲嗜吃臭豆腐干/诸葛
麦克风前的张爱玲/凤三
张爱玲哪里去了?/慕容妍
卡尔登门口张爱玲发嗲/柯洛
不了情/盖阿毛
张爱玲初见剧坛名二哥/白香树
《太太万岁》/桐叶
狂捧张爱玲未免太肉麻/钱眼
张爱玲骂张瑞芳/未人
张爱玲严遭盘问/彭朋
附逆未遂之女作家
张爱玲琵琶别抱/章绪
第二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论争综述
概说
一、林柏燕、夏志清、水晶等关于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定位论争
二、朱西宁、王翟、唐文标关于“殖民地作家论”和“文学功能论”的论争
三、大陆学界对张爱玲的政治文化身份之争
四、刘再复、夏志清关于张爱玲文学史定位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争
第三辑 张爱玲年谱简编
附录
张爱玲与《万象》矛盾的历史考察
从遗弃到回归?——张爱玲在现代文学史中的接受史
后记

编辑推荐

  不得不说的废话  张爱玲之贵族身世  张爱玲与潘柳黛  张爱玲登台演戏  看《倾城之恋》后  炎樱衣谱  张爱玲婚事  男张爱玲  张爱玲骂张瑞芳  狂捧张爱玲未见太肉麻  ……  翻开20世纪40年代旧上海的报纸与杂志,在秘闻轶事、凶杀色情、绯闻流言,甚至家长里短的拥挤与嘈杂之中,会看到她的身影:因稿费事件而与人争吵;因爱上有妇之夫而公园受辱;因奇装异服而使路人侧目;因汉奸丈夫而被人质疑身份;因写作成功而涉足影视;因家族背景而受人嘲弄……较之后人对她的崇仰,彼时人眼中的张爱玲是真正平民的、个人的,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  编这个集子,多半是为了呈现20世纪40年代小报中的张爱玲,一切以客观、原始资料为主,不虚饰、不隐恶,希望能对张爱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后半部分是想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中的一些论争作一个线性的归纳、梳理,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书把张爱玲的年谱编写放在第三部分,意图就是想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并尽可能详细,但受限于现有的资料并不全面,更为丰富的、全面的年谱有待于新的材料的出现。

作者简介

《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一部分是对20世纪40年代上海小报中有关张爱玲内容的爬梳、搜集、整理,有文章80多篇,涉及张爱玲的爱好、趣味、性格等方方面面。这些文章大多不是对张爱玲作品的赏鉴、批评和研究,而是以报纸媒体的立场,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张爱玲的个人生活、好恶以及他人捕风捉影的言谈进行议论,展现出市民社会视野中的张爱玲形象。鉴于40年代上海一度被日伪占领,严肃出版业凋零,所以,小报上的张爱玲形象可能是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为数不多的真实影像之一。《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海内外张爱玲研究界的研究状况作一梳理、归纳和考辨、分析,并以综述的方式对张爱玲研究中的分歧、论争进行总结。作者用四个方面的论争来概括50年来的研究过程,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旧闻新知张爱玲》第三部分是张爱玲的年谱简编。张爱玲的年谱编纂一直有人在做,但是一般还显简略。《旧闻新知张爱玲》对年谱的编写虽也没能克服资料上的困难,但编者在能够利用的资料范围内,尽量丰富各个阶段有关张爱玲的内容,且加上自己在资料搜寻上的成绩(如添加了40年代张爱玲的一篇佚作《炎樱衣谱》),基本上展现出张爱玲的生平。

图书封面


 旧闻新知张爱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5条)

  •     书里有很多当时的简报,最有价值的是书后面的张的年表。总结的很好。对张的成长历史有清晰的勾勒。很好的一本书,不厚,但有价值。
  •     零零碎碎的
  •     用心收集的资料,张迷一定要看的。准备多看几遍!
  •     这几年关于张爱玲的书可谓汗牛充栋,然多为滥竽充数,真正花了点功夫写的、有一些作者自己的看法的很少。其实现在的书籍、甚至学术论文也都是这样,见怪不怪,只是能有点参考价值的书需要凭眼光觅了。买书、看书还真有点不容易。该书分三部分:解放前小报上的花絮文章,收集半个多世纪前的这类小文章,是要花费作者不少时间的,作者还作了归类,方便阅读。作者撰写的四篇文章,介绍几次关于张爱玲的文坛争论。张爱玲的年谱,比较详细。喜欢张爱玲的朋友值得一读。胡俍,2009-8-20
  •     献给何满子先生的一本张爱玲相关,集张爱玲各类新闻或花边新闻、年谱简编、研究梳理。不知道这个叫肖进的,有没有到何满子坟前烧一本。╮(╯_╰)╭
  •     40年代的小报上大家肆无忌惮地讽刺爱玲的“贵族血液”、“生意经”、“附逆未遂”,那情形和今天weibo何其相似,中国人的脾性一贯如此呀。
  •     这些材料展示了张的不同侧面。有些纯属小报记者捕风捉影,但既然是名人,就应该承受名之所累。我们也不再只从单一角度去思考
  •     所辑录四十年代上海小报上关于张爱玲的内容太过凌乱,全书拼凑得也太厉害。所搜集内容,对于一千灰钿事件所费甚多但说不清楚也更无意义。至于话剧《倾城之恋》倒是想看更多,可惜没有。
  •     第一次随便翻阅就看到了错别字。通本只为了看生平。
  •     爱玲
  •     题外话:四十年代上海小报之生动,毁誉之功均非今之媒体可及。
  •     初次见到这本书,不由得佩服编者独特的思路,眼下张学成为显学,但是相当一部分互相抄录,且都出自张迷之手,不乏溢美之词,颇有些雾里看花之感,这本书的编者塌下心来,埋首故纸堆,硬是从浩如烟海的民国小报中扒出这么多有关张爱玲的资料,功莫大焉。这些资料中相当一部分是张爱玲的对手所写,当然免不了污蔑不实之词,但是对于今天的读者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张爱玲的作品是大有裨益的。真正的张迷都应当看看这本书,才能比较全面客观的理解张爱玲其人其书。
  •     这本《旧闻新知张爱玲》上搜罗40年代上海小报关于张爱玲的报道集结而成,很多内容都是以前的传记所语焉不详的,我看了都想重写一部《张爱玲传》呢!
  •     史料部分还行
  •     涉及的内容应该比较全面吧……
  •     又8卦又恶毒的小报文章,看得乐死了
  •     绯闻少女张爱玲。
  •     40年代小報八卦非常精彩。
  •     上海的小报两次提到张爱玲爱吃臭豆腐,忽然觉得女神好亲切啊...
  •     虽然删掉的话,肖进的“编著”功能就将只剩下“编”,但是第二辑和附录是要干嘛?
  •     看了后感觉当年那些报纸记者写得很一般,倒是作者后附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论争综述写的很详尽,还不错。
  •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很八卦,很生活,很生动,很细节。毕竟文人相轻。当年的议论实在刻薄有趣。
  •     第一辑最好。上海小报各种攻击张爱玲“贵族血统”“奇装异服”“附逆”精彩纷呈乱象丛生,好玩至极。平襟亚与张爱玲“一千元灰钿”之争也搞得很大嘛,后来张爱玲将版权交给平鑫涛会不会有疙瘩呢?呵呵。(平襟亚是平鑫涛的叔叔)。
  •     小报上 类似如今的八卦杂志吧 绯闻轶事 评头论足
  •     好书,值得细细品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