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3-1
ISBN:9787542637970
作者:王小波
页数:25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这种想法的背后,是把外国人当成另外一个物种,这样对他们的成就就能客观地评价;对本国人则当做同种,只有主观的评价,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最主要的内容不是它的成就,而是它的界限;此种界限为大家所认同,谁敢越界就要被群起而攻之。当年孟子如此来评价杨朱和墨子:“无君无父,是禽兽也。”现在我们则如此地评价《废都》和一些在国外获奖的电影。这些作品好不好可以另论,总不能说人家的工作是“禽兽行”,或者是“崇洋媚外”。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我要说的不是自己不喜欢做中国人(这是我最喜欢的事),我要说的是,这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很是不利。 我认为,当我们认真地评价艺术时,所用的标准和科学上的标准有共通之处,那就是不依据现世的利害得失,只论其对不对(科学)、美不美(艺术)。此种标准我称为智慧的标准。假设有一种人类之外的智能生物,我们当然期望它们除了理解人类在科学上的成就之外,还能理解人类在艺术上的成就,故此,智慧就超越了人类。有些人会以为人类之外的东西能欣赏人类的艺术是不可能的,那么我敢和你打赌,此种生物在读到尤瑟纳尔女士的书时,读到某一句必会击节赞赏,对人类拥有的胸襟给予肯定;至于它能不能欣赏《红楼梦》,我倒不敢赌。但我敢断言,这种标准是存在的。从这种标准来看,人类侥幸拥有了智慧,就该善用它,成就种种事业,其中就包括了文学艺术在内。用这样的标准来度量,小说家力图写出一本前所未有的书,正如科学家力图做出发现,是值得赞美的事。当然,还有别的标准,那就是念念不忘自己是个人,家住某某胡同某某号,周围有三姑六婆,应该循规蹈矩地过一生,倘有余力,就该发大财,当大官,让别人说你好。这后一种标准是个人幸福之所系,自然不可忘记,但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前一种标准也该记住一些。 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文化遗产时,必定会觉得它浩浩洋洋,仰之弥高。这些东西是数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积累,当然是值得尊重的。不过,我以为它的来源更值得尊重,那就是活着的人们所拥有的智慧。这种东西就如一汪活水,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它的沉积物。这些活水之中的一小份可以存在于你我的脑子里,照我看来,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前言

我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这些看法常常是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对它们,我倒有一种平常心。罗素先生曾说,对伦理的问题无法做科学的辩护。我同意这个观点。举例来说,我认为,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的乐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乐趣。这个看法也在伦理的论域之内。所以.我举不出科学上的理由来说明自己是对的。假如有人说不思维才快乐,我只有摇头,却无话可说。    罗素先生认为,残酷打击别人是不好的。但他只能期望别人来同意这个看法,不能证明自己的正确。他还说,有很多看法,看似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恳求。在这本书里,我的多数看法都是这样的——没有科学的证据,也没有教条的支持。这些看法无非是作者的一些恳求。我对读者要求的,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忽略我的那一份恳切而已。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1995年6月于北京家中 王小波

名人推荐

古往今来的中国人总在权势面前屈膝,毁掉了自己的尊严,也毁掉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王小波我对他的思路老有一种意外惊喜的感觉。这是因为长这么大,满耳听的不是些陈词滥调,就是些蠢话傻话,而小波的思路却总是那么清新。这是他最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李银河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李银河

内容概要

王小波,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52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1986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等,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台湾联合报系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的中国大陆作家。他的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荣膺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入围作品,使王小波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为中国取得最佳编剧奖的第一人。

书籍目录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王朔的作品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节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高考经历
盛装舞步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对待知识的态度
有与无
虚伪与毫不利己
诚实与浮嚣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代价论》、乌托邦与圣贤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掩卷:《鱼王》读后
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
《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
从 《赤彤丹朱》想到的

编辑推荐

《沉默的大多数》编辑推荐: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很高兴。《沉默的大多数》作者王小波,他所虚构的艺术之美,以及他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批评所传播的自由主义理念,已经在这个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宝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这是王小波的杂文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与思考,文化论争,日常生活中发掘出的各种真知灼见等。


 沉默的大多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实话说在看此书前对王小波未有太多了解,只知道有这么个人,写了几本书。这样说太不好了,毕竟我现在这么喜欢和崇拜他。言归正传,初看此书我感到非常的吃力,书中提到了大量的人物、典故、以及名词,说来惭愧,我大概都不知云里雾里,被王小波提出来最多的人非罗素莫属了,诸多篇幅中可见罗素的只言片语,王小波说他记性不好,我在这里持怀疑态度,你要是让我想想罗素说过些什么,恐怕我只能翻翻白眼了。对于像我这种对没有常识的人来说,能够看到王小波的作品真是再好不过了。一开始我看不太懂,勉强插科打诨糊弄过几篇,然而发现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于是我把文中所有不熟悉不了解不知道的常识点通通问了度娘,不得不说收获良多。比如说知青 文化大革命 ,戊戌政变,纳粹德国,等等。我不知道我写的这些会不会有人看,倘若有幸有人看的话是不是会说,这些都是常识好吗,地球人都知道。很惭愧,我不知道,准确地说,是我不了解。当然我不是说王小波写的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常识的书,以上所列在文中只是蜻蜓点水。我只是想说,假如你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假如还想知道的更多,《沉默的大多数》会是许多常识中的支点,而求知便是杠杆,仅此而已。
  •     《沉默的大多数》这本杂文集比作者的小说更令我喜欢,20多年前的文字,如今读来依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没有找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版本,现存市面上的都是缩水了一大半的新版本,不知何故,另一本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里收录的文章和这本并不重复,我猜或许现在一拆为二出版了。尽管在大学时对王小波就已经有所耳闻,但直到毕业后3年才开始阅读他的文字,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大学时候的我有着更多的激情和叛逆的冲动,对他文字里描述的那愚蠢的十年部分应该会有更多的共鸣。但现在毕业三年多,对他文字里的理性和幽默更为欣赏。尽管他经历了那段特殊的时期,为此被浪费了大段年华,但文字中没有怨恨,也没有推卸,有的只是对读者平静、乐观地恳求,超脱了一般人的境界。希望中国的知识分子多一点像王小波这样的人,不要再拿道德说教和价值批判说事,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以此自勉。
  •     王小波的文章是一种黑色幽默,中间总是透漏出内涵和实在,大多数文章总是以故事、电影、或者小说中人物引出,直接点明文章观点。沉默的大多数这篇杂文,开文以电影《铁皮鼓》中的小奥斯卡引入,小奥斯卡3岁的时候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不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于是自己从楼梯上摔下来,实现了他的梦想,变成了侏儒,再也长不大,但毕竟是电影,现实中我们很难永远变成孩子,但是沉默和不说话是能做到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公众场合大多数人都变的沉默,但遇到三五知己,私下里却妙语连珠,当然如果是名人更应注意公众场合或者非彼此亲信人的场合中,不谈论敏感话语为好,不然真像毕福剑一样,丢了职位,毁了名誉。不知为什么总有些文革的气息。龙应台女士认为,沉默是一种怯懦,她已经习惯了国外的生活方式,心直口快,小波认为,沉默不是怯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举例子,苏联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沉默中的感受,百度才知道苏联30年代发生的事情,斯大林当权,进行了反共大清洗,所以才有好多人不见了,大家都害怕,所以彼此间也不说话,可能也没有了信任吧,即便邻里之间起了纷争也不敢吵,所以才有了往比人烧水壶了吐痰的闹剧,算是一种报复的方式吧,沉默的报复。这也说明外国人也沉默。《铁皮鼓》中小奥斯卡最终决定不做小孩子了,他要长大,作者也不沉默了,决定要说话,身边的事,生活中有人把自己行车放在楼当中,自我行为不管不顾,挡住了你上楼的路,如果你用境界高的语言表述就是要五讲四美了,但是如果这样,人家还说你事妈,不管你是不是他妈,所以作者想起来肖斯塔科维奇的沉默方式,用这种沉默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扎车胎,放气等,当然作者也说这也是坏的行为,千万不要教坏大家。也能看出来他是个蔫坏的人。你的“五讲四美”如何让人听进去,这时候话语的权威就来了,不是话语即权力,而是权力即话语更贴切。比如,你戴着红箍穿着制服来说“五讲四美”,可能人家就能听进去,因为实力和身份是作为话语的后盾。我爸是李刚也许是现实更好的例子吧。从七岁上学我们都被正规接受着话语的熏陶。作者接收的更早,那个年代,天天高音喇叭喊着大炼钢,土坪炉能炼钢,结果炼出来一担牛屎,还有人美其名曰,这就是钢,口号喊着一亩地能产30万斤粮,结果还饿死很多人,愚昧的高亢口号不代表真实,错误的信仰会坑害很多人。话语代替不了饥饿,也许吃铅笔的小孩没有了说话的力气。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话语不代表都是阳光,同样他也有阴暗面,高喊着肩负着解放天下三分之二受苦人的神圣使命的背后是一群人的癔症,现实中受这样文化的影响,我们总是不经意之间就能被别人忽悠的热血沸腾,高亢振奋,而且很爱听。但是有的时候你应该冷静想想这么多好事怎么都叫你赶上了呢。与其高亢喊着解放受苦人,不如你先解放了,给他们一个惊喜,但是他们知道,他们做不到。小的时候,我们只有听人说话的份儿,话语教会我们很多,但如果经过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善恶可以自明,话语想要交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从小的《三字经》中生生给你不断的灌输,但你可以选择不听。我们的学习好在不是就跟老师学,我们还能从书本中、生活中学,还可以在沉默中学,否则一旦一个老师误导,你可能不是园丁中培养出的小花和栋梁,很可能变成邪恶、残忍的杀人犯。还好,我读书。“文化革命”的背后是一个没有人性的革命,作者通过自己身边同伴的经历,如此顽固、脾气暴躁的男孩都不会食同族之肉,说明他人性尚存,而文革中哪些牛头马面,残忍至极,也许那时看看同伴,觉得是最好的人性教育了。“人之初,性本善”作恶的人也是后天教育引导的,品格低劣,学校和家庭都应负起责任。很多人都讲过为良心的话,那就是一种话语的捐税,适当的话语捐税,没什么,可能你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因为是上面让说的,假如一切的话语都是捐税的,那这个就危险了,毕竟它不是钱,既不能修铁路,也不能盖房子,亦不能救灾,那自然就别有用途了。中国的读书人总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总是在做一个好的话语纳税人,任何场合总少不了歌功颂德,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是以天下为己任。鸡汤盛行的当下,朋友圈到处都在宣扬一些无法反驳的自说自话,你的观点跟他相悖,如果你还想做朋友的话,你就要变成沉默的大多数吧,否则你可能随时被“负能量,负面思维”口水掉。写篇文章,总想着教育人民,提升人民的灵魂,也许如此高尚的金玉良言,我不太适合。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沉默的想想,这个世界最应该被教育的、被提升的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但很真实。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王小波式撕逼一百零八式
  •     3h46m+40m(不知啥时候睡过去了)还蛮有趣的,不过忘的很快。我看了什么?呃,忘了。王小波看的书不少,这本提到的又能开个长书单。这家伙是个雅痞啊!书里提到的很多东西解决了我不少之前的疑问,看来文化真是这么个小圈子,前几本翻的思想,这本便有巧合处。
  •     王小波犀利的文风,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看过他的杂文后,我对这个世界,或者说对中国认识更深刻了。
  •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遍 我这好像是第二遍
  •     对于年轻人,做了再说是大智慧。行动比话语更有力量。
  •     大概是资历不够 有许多不解之处 待到长大以后再回味吧
  •     整本书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然后理性的看待一切事物,终将不会走入歧途。
  •     永远不能在图书馆读王小波的书,因为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狂笑不止。
  •     胜在脑子清醒,坚持独立,自由,崇尚多样化。集中读,重复的东西略多。
  •     可能生活相差太大,可能我的理解还没有如此深刻,读了一遍,部分篇幅的代入感很强,然而一些自己也不是很认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吧。过段时间再读吧,希望能够有不同的理解。
  •     观点犀利,论证朴实,对社会观察细致独特,看完就想看看罗素。
  •     黑色幽默与对现实的犀利见解。
  •     细细品味发现很有意思,让人思考人生
  •     新世相3月图书馆推荐的图书,全部是杂文,王小波写各种各样自己的看法。印象比较深的,还是王小波说,凡事不要迷信他人,自己做判断,自己负责。不要被人愚弄。
  •     有一点偏颇,但值得一读。
  •     “低智,偏执,思想贫乏是最大的邪恶”。关键是思考
  •     最喜欢的一本杂文集,唯一觉得不足的地方在于,有些文章太重复了一点。
  •     他的年代我没有经历过,很多文章都读不懂
  •     自由精神的偶像
  •     比较有趣的杂文,诙谐幽默的语言,还有点愤青。里面评论的书可以找来读下。
  •     新世相读书书目
  •     一个特立独行的王小波
  •     鲁迅的继承,敢说真话,敢剖析中国社会、思想、道德、人性的方方面面。
  •     很开放的思想
  •     竹筒倒豆子噼里啪啦不带喘气的说完,太愤青了,过于沉重枯涩。 书也不是不好,但是我更喜欢他的《黄金时代》。
  •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
  •     语言犀利,暗喻中带有的讽刺直击要害。
  •     打开新世界。 我看的第一本王小波。
  •     喜欢这种明白人
  •     虽然书中很多话语流露出对西方学界的过度崇拜,但王小波提出的命题确实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另一重思考面向。这个社会不需要固定的道德框架,反而需要理性而多元的思想。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社会才有生命力,何必强行灌输所谓正人君子的价值观呢?那样社会将会多么无趣。
  •     比较有时代特色,隐晦的说出来一些观点,不是很喜欢读。
  •     新世相3月最后一本,翻开看了几页觉得怎么都这么熟悉,才发现就是王小波全集的第一卷。 波叔在那个年代还挺个性,不过整整20年过去了,当时的异见也许已成了今天的常识。他是否知道这世界变化快,他爬过的格子有多少铺成了21世纪的社会之路?
  •     这种调调刚开始很难接受。但他的观点和幽默却让人慢慢接受这种笔调。确实是一位好作家。
  •     喜欢♥
  •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很喜欢看名家的杂文随笔,仿佛隔空的交流。
  •     在新世相图书馆收到的书。一直都不是足够读得来王小波的作品,认真地看完了这一本,评价并没有什么改观。和我自己所喜欢的风格确实相去甚远吧。
  •     我看的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版本,豆瓣居然没有条目,说实在豆瓣图书和电影条目都相当不专业,令人不悦,可以开放读者添加嘛,像维基百科一样……
  •     有书评
  •     新世相一月#1 “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真是太爱王小波。
  •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     行文逻辑之顺畅严密,行文思想之深刻新颖令我折服。
  •     一个不遗余力的普及常识的人,这是王小波最好的作品
  •     可能是之前听了太多人对这本书的追捧,真的读起来却总觉得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王小波的知识面确实很广,从科学到文学,从国外到国内,他都能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却始终觉得读完之后并没有感受到太多。
  •     原来所有的常识都已经经过反复论证,被一次次说得清楚明白。可是我们还是不断遗忘,不断徒劳地试图启蒙那些不愿意被叫醒的装睡的人。说不清时代是不是在倒退,可是对比80年代,绝无进步。幼年时候读小说,乡绅腐化党员,只送他一支钢笔,让他别在口袋,他便渐渐讲究起吃穿用,再也无法融入他所要代表的那个阶层。
  •     时代性集体沉默
  •     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更重要的是记住自己今年几岁了,别再搞小孩子把戏。 沉默是在思考,而不是从此放弃表达,做个有趣的人值得终生奋斗[嘿哈]
  •     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
  •     不同的时代产出不同的知识分子。
  •     重读第二遍,时间为2017年1月26日~2017年3月6日。
  •     其实我读的是这版……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