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之镜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文 > 学者之镜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5
ISBN:9787562144946
作者:方宁 编
页数:379页

章节摘录

张洁宇  您总是说胡风是一个“书斋”里的“书生”,而您自己是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穿越在时代的风沙之中,而且“关心人生社会甚过文学”。这是否与您在日本留学时学习社会学专业相关?您在1949年1月曾写过一本《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这是一本社会学方面的著作。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借古讽今吗?贾植芳  我在日本大学学的是社会学。曾经跟园谷弘教授学习中国社会史。园谷弘教授是专门研究中国社会性质、结构和组织有关理论的著名学者。他的教学方法很独到,不仅使我掌握了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也使我对中国社会历史保持着长期的兴趣。特别是在抗战期间我困居西安的一段时间里,读了不少有关中国历史、社会方面的书,同时也关心过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那一类文献。1948年底出狱以后,更想对自己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做一番透彻的思考。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旧社会的腐烂已经毕现于天下,怎样迎接新型社会的到来呢?我就是怀着这种情绪来写这本书的。我主要利用了内山完造先生送我的一些日文书籍,包括平濑巳之吉的《近代支那经济史》,当时的环境根本不容我翻阅更多的资料,我只能在有限的参考书中发挥我的观点,探讨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我之所以选择清代,特别是清末社会历史作为解剖对象,的确是包含以古鉴今的意义的。因为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朝,他的灭亡与辛亥革命的发生,与1949年社会转型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所以我在这本书的前言中说,这本书“意图解释并探求清代经济社会的意义所在,侧面则在批判地说明一个政权的兴亡的必然性法则,予我们以警惕和勇气,以坚定建设新中国的出发点。”应该说,出于这样的动机,很难说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著作,我在写作以及选择材料过程中带有大量的感情因素,甚至“非学术性”的议论。张洁宇  您觉得社会学的研究思路和文学的角度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统一在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上,算不算是一种自觉?后来您还涉及过社会学研究的领域吗?您有没有把那种方法引入文学研究当中?贾植芳  我一直是把文学当做认识社会的武器的。我一直有一种习惯和嗜好,就是关注和探讨中国社会历史、现状、性质、结构和组织机制。

前言

“文化研究”对于文学研究的震荡持续不已。这一段时间,一个术语频频作祟——“本质主义”。围绕“本质主义”展开的论争方兴未艾。可以从近期的争辩之中察觉,“本质主义”通常是作为贬义词出现。哪一个理论家被指认为“本质主义”,这至少意味了他还未跨人后现代主义的门槛。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一知半解,福柯的谱系学如同天方夜谭,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仅仅是一种名不符实的标签……总之,“本质主义”典型症状就是思想僵硬,知识陈旧,形而上学猖獗。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本质”。初步的理论训练之后,许多人已经理所当然地将“本质”奉为一个至高的范畴。从考察一个人的阶级立场、判断历史运动的大方向、解读儿童的谎言到答复“肥胖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这一类生理医学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乃是不二法门。文学当然也不例外。何谓文学,何谓杰出的文学,这一切皆必须追溯到文学的“本质”。某些文本可能被断定为文学,因为这些文本敲上了“本质”的纹章;一些文本的文学价值超过另一些文本,因为前者比后者更为接近“本质”。“本质”隐藏于表象背后,不见天日,但是,“本质”主宰表象,决定表象,规范表象的运行方式。表象无非是“本质”的感性显现。俗话说,擒贼先擒王。一旦文学的“本质”问题得到解决,那些纷繁的、具体的文学问题迟早会迎刃而解。迄今为止,不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想得到多大程度的实现,这至少成为许多理论家的信念和分析模式。然而,“本质主义”这个术语的诞生突如其来地制造了一个尴尬的局面。表象背后是否存在某种深不可测的本质?本质是固定不变的吗?或者,一种表象是否仅有一种对称的本质?这些咄咄逼人的疑问逐渐形成了一个包围圈。

书籍目录

薪火相传 张海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启功先生访谈录 李世涛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敏泽先生访谈录 张  鸣  人间正寻求着美的踪迹——林庚先生访谈录 涂晓马  犹有壮心歌伏枥——钱仲联先生访谈录 祝晓风“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教授访谈录 高新生  知识分子精神与社会责任——葛一虹先生访谈录 张洁宇  俯仰无愧风骨文章——贾植芳先生访谈录 聂运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纲纪先生访谈录 张先飞  寻墓者的足迹——蓝英年教授访谈录 彭修银  “万卷蟠胸识自高,百川横地一峰尊”——范曾教授访谈录 邵文实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卞孝萱先生访谈录他山有石 薛晓源  理解与阐释的张力——顾彬教授访谈录 刘  禾  知识分子和批评思考的视阈——W.J.T.米切尔教授访谈录 生安锋  李秀立  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民族主义与想象——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访谈录 王  炎  跨文化视阈:北美汉学的历史与现状——张隆溪教授访谈录 宁一中  段江丽  跨越中西文学的边界——孙康宜教授访谈录 王  杰  徐方赋  “我不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我是马克思主义者”——特里·伊格尔顿访谈录 李凤亮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观及其批评实践——王德威教授访谈录思想驿站 柳鸣九  钱林森  萨特在中国的精神之旅——柳鸣九、钱林森教授对话 袁运甫  杭  间  一所艺术学院的“实践”——关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术思想的对话 王岳川  丁  方  当代艺术的海外炒作与中国身份立场——关于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症候的前沿对话

编辑推荐

《学者之镜》是阐释与创造文艺研究书系中的一册。《阐释与创造文艺研究书系》收录了近十年来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类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上发表的一些重要学术理论文章。其遴选的时间范围大致在2002-2009年之间。

作者简介

《学者之镜》分为“访谈”与“对话”两部分。访谈主要为学界前辈与采访者之间的交流,对话则为学界新锐之间的思想互动,均各有千秋,能收雅俗共赏之效。 《文艺研究》自2003年设立“学者访谈”栏目(2005年改为月刊之后,栏目名称为“访谈与对话”),至今已经发表文章60余篇,近百万字。“访谈与对话”栏目的主体均为国内外学界广有影响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其中既有著述等身、经验丰富的学界耆宿,也不乏当代颇具影响力的学界新锐。更为重要的是,在接受《文艺研究》杂志采访的五十余位著名学者中,目前已有数位学者谢世(启功、敏泽、林庚、钱仲联、葛一虹、贾植芳诸先生),他们所留下的语言和思想、性格风貌,至今已成绝响。将国内数十位重要学者(作家、艺术家)的访谈录、对话录结集出版,不仅可以其治学之道路昭示后人,更可以其精弘之思想启迪来者。

图书封面


 学者之镜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