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1
ISBN:9787500655718
作者:鲁迅
页数:400页

书籍目录

一 鲁迅小说
1 伤逝
2 补天
3 奔月
4 理水
5 采薇
6 铸剑
7 出关
8 非攻
9 起死
10 怀旧
二 鲁迅杂文
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3 门外文谈
……
附录
《出关》的“关”

作者简介

电影伴读中国文学文库。
本书精选了鲁迅小说、杂文数十篇。鲁迅(1881-1936),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与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徬徨》、《野草》、《朝花夕拾》等专集。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等杂文集。这时期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随书附光盘。


 伤逝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2条)

  •     鲁迅笔下,难能见到小儿女情长的笔触,读起来又尤觉细致贴切,让人遥想,他和许广平那段曾不容世俗的盛大情事,怕是也有着被日常所害,撕破脸皮的创伤。如涓生一般虚伪的温柔、冷漠的镇静、恶毒的冷嘲……作者本人,或也有过吧。文本以子君的逝,涓生的悲为主线。涓生子君,平音为主,字形比划上没有扬笔,起伏不大。明明是很好听的两个名字,读起来却透着股惨淡怆然。不激烈的,平淡的压抑。槐树和藤花的意象,在文中出现多次,预示涓生情感的基调。只有一次,是那槐树的新叶,紫白的藤花,出现在他与子君热恋而未同居的时期,和子君一起焕然出现,透着晴明崭新的亮堂。其余时候,便是那半枯的槐树,老的紫藤,如同叫涓生懊丧的,凋敝的理想,浊旧的生活。初见此文时,所感浅薄,兼抱着对子君的怜悯,气愤涓生之既无建设生活的能力,亦无对平庸生活的审美,明明是始乱终弃,却又诸多借口。现下倒不那么批判了。不过也是不能自已、寻常人罢了。涓生“喜新”,这一点,潜伏奔突在文中的方方面面。手记通篇,他不知提了多少次新的思想,新的活法,新的希望,新的出路,新的萌芽,新的这个,新的那个,新的一切。对于子君,涓生爱上的,便是她的“新”,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他对子君之失望失爱,也是因日常贫乏的生活中,在子君身上处处发现那“旧”的痕迹:被官太太“传染”的俗气,对前途的怯弱,失掉了勇气,识见变得浅薄,“功业”完全建立在吃饭中,不见瘦损,不机敏……等等。曾经,她是他追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禁锢,实现自我价值的“相知”。会馆的破屋,充满他的语声,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他在谈,子君总是微笑点头,涓生是爱着这样的子君,因她悦纳了这些新的思想,至少他满足于这样的感想。雪莱半身像,子君不好意思看,低下了头,我猜,这半身像怕是有些裸露抑或单纯的男色之美吧。“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这便是有些伏笔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向世界发出的这番“呐喊”,如一道闪电劈向大地,震颤了涓生的灵魂。这番新女性的框架性发言,也许只是这稚气女子为爱情一时粗壮了胆气,偶一为之的豪言壮语,但却叫涓生对中国女性的未来,看到了辉煌的曙色。这宏大的主旨,让他刻奇的趣味充分的满足,他爱得且狂且喜。而子君对周遭冷眼的不屑,对守旧家族的叛离,更是他二人爱的最好催情剂。搬到吉兆胡同,开始同居的生活。在用金戒指和耳环卖来的钱,入了房屋的股份后,子君之“新”,也终于算是走到了终点,从此,她渐露小女儿形态,享受爱情回甘,努力操持家务,做个温柔的妻。我看她从来就没有真的思想解放,只是太爱太爱涓生,于情感上解放得比较充分,而涓生,对她果敢刚毅与大无畏的表现,赋予了追求自我价值、反抗礼教陋习、追求婚恋自由平等……等等“上纲上线”的过度解读。这才是二人最大的“真的隔膜”,从这个意义上,涓生的“变心”早已有了基础,子君本不是他想象的那样。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在涓生眼中,变化快的是子君。在我读来,变化快的是涓生,随时随地,他在“嫌弃”。人情微妙处,文字精妙处,开始展现。“子君不爱花”,平淡的一句话,读来就有那么一股子不如意味儿。“她爱动物,怕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养只会向人谄媚的趴儿狗,在涓生看来,是官太太之流的俗气做派。这条小狗,子君叫它阿随,他便不喜欢。这名字有点儿透露出子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古旧理想,而涓生所向往者,是头脑清醒,独立自由,不从属他人的娜拉,不是一个听话的娇美妻子,更不是无聊的家庭妇女。阿随的意象,隐喻子君的爱、顺、随,昭示一种令人压抑的束缚。而涓生是最怕束缚的,旧思想的束缚他要摆脱,局里的工作是他眼里的牢笼,他那需要构思的作工还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他总在说,自己还没有忘记翅子的扇动,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现在,变庸俗了的子君和她所建设的过于庸俗化生活,成了他最大的束缚。“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但是这自然还只能怨我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然而又加以阿随,加以油鸡们。加以油鸡们又大起来了,更容易成为两家争吵的引线。”“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你们看,各种嫌弃。扔掉阿随,是这次朗读让我最有感触的段落之一。“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并不很深”四个字,读时加上了着重号。这便是文学大家才会出现的“多余”,他可以说浅坑,可以不说,用“并不很深”四个字来形容这个坑,有那么一点“奢侈”,却又精准的传递出人物的一点性格和心理--此时的涓生,还是肯于担负并主动担负着虚伪的重担。推都推了,还要刻意的去强调“并不很深”,以显示自己的并不忍心,和对子君不理解的怨怪。对子君来说,阿随之退出他们的生活,是她所寄予的一种理想的破灭。没有“随”成,让她悲愤,失掉了一些信心和勇气。“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你们看,嫌弃到句句刻薄,虚伪的重担也担负不了,想将真实的重担卸下给她。他想让她自动觉悟,决然舍去,从暗示到明言:“我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阿随被推在那“不算很深”的坑里后,这时便是子君了,被涓生的话,“推入”万劫不复的深坑。她的死去,此刻已经是进行时。此刻以后,她所有的,只是无爱的虚空。路的尽头,只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涓生的伤逝,也应从此刻便开始。不必等到最后,才想到自己是读深了子君的“新”,读浅了子君的“爱”。而阿随竟归来了,像一个不死魂灵,肆意嘲弄涓生,和他那不知在哪的,新的生路~~~~~
  •     我认为《伤逝》的伟大之处在于,不论将这个故事置于何种时代背景,都能够给人启示,比如将近一百年之后的我。《伤逝》里的男女主人公仿佛鲜活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代,鲜活地存在在我们身边。而子君和涓生这两个人物身上,又映射了100年前或者100百年后的多少尘世间的红男绿女所经历的种种,仿佛是我们某个人,抑或是每个人。姑且让我单纯而任性地把五四的时代背景暂时隐去吧:忘记子君的思想是否是落后还是解放不彻底,忘记涓生是生活在封建时代的男子,忘记他们的经济地位是如何不平等……试图纯粹一些,来看待这两人的爱情与爱情的理解。爱情初始,萌芽,生长,是两个人各求所需的结果。作为涓生,需要一颗充满活力而蓬勃的灵魂来抚慰他的心灵,因为涓生百无聊赖的生命里不曾感受到过能带给他这炙热微妙感觉的冲击;而子君,需要一种方式来实现自我觉醒与自我意识的发掘,所以一旦找到出口便飞蛾扑火不计后果(这里感觉子君和妙妙是同一类人,我觉得她们的爱情其实不纯粹是为了爱而爱,而是为了找到自我才去爱。)所以,这样的爱情是各得其所的,由有一开始的共同兴趣与话题作为催化剂:“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气,谈男女平等,谈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由子君的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将这种关系短暂地维系成了一种坚如磐石的状态。开篇是多么振奋人心,多么神圣,多么令人遐想。这是属于意志与精神的爱情,子君用纯真热烈的爱燃烧自己,而涓生同样热情的回应:“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可惜这样的状态持续了没多久,涓生便厌倦了。涓生说:“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这多么可悲,能否说是涓生的喜新厌旧或者说自私利己,能够把一个人的身体看遍已经颇具对女性的侮辱意味,进而看遍对方的灵魂,这样的涓生实在是卑鄙而无耻。在这场爱情关系之中,彼此只有电光火石的一瞬,却没有牢靠而稳固的基础,似乎预示着他们只能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涓生的爱情,高度理想化,却不愿背负责任。只是自己自娱自乐的臆想,凭着一腔激情就以为找到了灵魂伴侣,以为就此可以和子君建造罗马,却在之后的日子里自己拆了城墙。自以为是的表现,虚伪漂浮的态度,让我觉得可鄙可笑。子君的爱情,勇敢无畏却缺乏主见。在爱情开始,是她的勇敢执着让男方接受了他,于是可以离开自己的家,如同“出走的娜拉”一样去找寻自己认为的幸福。然而男人说已经无爱之时,子君却早已没有了当时的果断,“我同时豫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只有沉默。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没有一句指责,一句质问,就这样子君离开了涓生的家。我于心不忍,在我的眼中,子君可爱可怜,没有对这可鄙男子的任何指摘就匆匆逃开,实在令人觉得恶气没有出尽。这对男女的爱情,虽有开篇的各求所需与各得其所,虽有短暂相爱时的满足与安慰,却向来不是平等的,对等的。无论是彼此的付出,彼此对爱的理解。那涓生,表面上爱的是一个具有新鲜生命力的女子,实际上仍然爱的是他自己的欲望,满满的掌控欲望,他可以几乎不负责任;因为倦怠就抛弃爱他的女子;在抛弃完之后瞬即觉得心情轻松舒展;所谓的悔恨似乎也不是真正的忏悔……涓生和封建时期的遗老遗少,权威家长有什么差别?那把时代背景抛开,我只看到一个以自己的旨意为主的男人,荒谬地以为自己能够拜托内心的虚妄无聊,以为自己的生命可以重新获得生机,而事实上,他只是越发沉沦,越发利己而已。我看到很多人说子君后来一点一点变得庸俗了,在饭菜,油鸡,狗和家务之间庸庸碌碌、苟且度日,和那些阔太太一样,把她的狗起名“阿随”,似乎是暗示这子君变得随波逐流没有当时追求爱情、追求一种荡气回肠的爱情的执着了。所以她浅薄、世故,变得庸俗。这是她最终被抛弃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这一点,我很难认同。我认为你可以说子君的确在和君生在一起后有些丧失了自己的人格,有些太把自己作为涓生的附属品,进而难以返还到当时那个说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状态的自己,但我无法认为子君选择的生活就是随波逐流和庸俗的。这也是一种生活的选择,一个女人做饭喂鸡操劳家事,养着花花草草与狗儿派遣内心的各种琐屑情绪,错在何处?现代人难道不也是这样过的吗?爱情过后,还是需要生活的,我实在无法理解涓生沉溺于世俗生活就选择将其抛弃。反过来说,子君是变得过于世俗了,那难道是她一个人的错吗?我觉得涓生是有很大责任的,如果他能在他们同居后做出一些让子君保持追去与热情的行为,子君会渐渐让周身散发出庸碌气息吗?发现了问题了,但涓生却没有作出实际行动去挽救这些裂痕,而是在那里自怨自艾,或者不冷不热地说一句:“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句话是真理,然而他却只说不做,和子君一起走向灭亡。子君对于自己的灭亡负有责任,但不是全责,涓生是彻底的合伙者,杀人同谋。可悲的是到最后我也没看出涓生的悔意,“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这是他冠冕堂皇的说辞罢,他害怕下地狱,不是为了子君,是为了怕自己收到惩罚。涓生其人,就是自私怯懦的,我主观性地对他没有好感,我认为他在最后的忏悔掺杂了无尽的谎言。还好最后一句他自己也承认了“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遗忘和说谎,说明涓生是无法获得救赎的。他会一直这样卑鄙下去,子君不是他的救赎,他却以同谋者的身份毁了子君。他选择遗忘和说谎,说不定会毁灭更多人。我对涓生绝望。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是一场纯粹的爱情悲剧,表现了没有基础的爱情、太过理想化的爱情,在面对逼仄的生活现实之时,怎样分崩离析的过程。我在这里没有太关注“时代背景”、“现代性”与“跨时代意义”等内容,因为个人更愿意将其注解为一个讲爱情的故事。(肤浅了,也有些不好意思)。这样的爱情,或许是一种启示,读完以后,只能期待每对男女都别在爱情里分不了轻重,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或重;别在爱情里失去了自我,抽身离开以后再也找不回曾经的自己;别失去了爱情,依旧无法成长。 后记: 读了《伤逝》以及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整理出了这样三个个观点。有种观点认为,《伤逝》和《娜拉出走之后》都体现了妇女解放的观点,表现了想要获得自由必须要使妇女拥有经济独立权才能和男子平等,(《娜拉出走之后》: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否则就会和子君一样,拥有悲剧性的结局了,因为子君在同居后是被涓生养着,丧失经济独立权后就失去了自由。所以《伤逝》是对只追求爱情的妇女就有强大启蒙意义和教育的。还有一种观点是认为子君和涓生的悲剧来源于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当时不合理的制度以及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所以重点是批判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呼吁社会解放与斗争,只有社会斗争成功,才能实现个性解放和婚恋幸福。第三种观点侧重于两位主人公的爱情观不同,认为涓生的爱情观念偏向浪漫主义而子君倾向于实用主义,子君陷入了庸俗的泥潭不再追寻涓生喜爱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世界,而涓生则自私地认为子君埋身于炒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便是放弃了对于精神之爱的追求。爱情观不同在爱情里变成了各自的弱点,于是这段爱情还是以悲剧收场了。我认为,前一、二种观点具有特定的时代性,这样的观点有其特殊的意义,值得被我们采纳与探讨。但是,从局限性上来说,感觉没有将《伤逝》的文本上升到自身意义与价值上,因为“具有妇女解放观点”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的失败”似乎还是更将着重点放在五四运动时期之上,没有跳出“作品的时代意义”的束缚。(不是说这种解读不对,只是个人觉得这样的解读不全面)而第三种观点,我认为已经有些跳出了只讲时代意义的束缚,而关注到了主人公个人观念的层面,和而我阅读完之后直接关注到男女主人个层面上有些类似。(可能这个角度也是不全面的)当然角度无所谓对与错,今天我是站在男女主公个人思想的层面来学习这篇文章,也许就不会太多涉及“时代背景与意义”的内容了,或许有些割裂开来看了。不过我想跟着自己读完的感觉走,必经阅读还是跟个体有相当联系的事情,每个人对《伤逝》的理解不会一样。(当然有一点很矛盾,既然涉及男女主公个人思想,那么必然还是会涉及到时代背景影响的,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不过总是有东西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共通的,亘古不变的。)
  •     伤 逝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我的心渐被这些草稿填满了,常觉得难于呼吸。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我想,只要离开这里,子君便如还在我的身边。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摘自百科: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小说以男主人公涓生为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小说描写的是在中国北京1920年代,青年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青年涓生与子君有着文学和制度变革的共同话题。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之后的婚恋悲剧。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首先来临的打击是涓生被解聘。失去职业后,他们的生计成了问题。虽然他们尝试用其他办法“来开一条新路”,但都没有走通。这使他们的爱情生活蒙上了阴影。加上结婚后,子君以为追求的目标达到了,便日渐沉浸在小家庭琐碎的生活中,不再去上进了,变成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甚至有些庸俗的家庭主妇,甘愿做靠丈夫养活的附属品。实际上,子君尚未得到真正的自由就停止了追求。软弱而自私的涓生在感受到婚后生活的平庸和生活的压迫时,只想着“救出自己”,并自欺欺人地把抛弃子君作为自己“向着新的生活跨出去”的第一步,结果是导致了子君的死亡,而他自己也并未真的跨入新的生活,整日在悔恨与悲哀中消磨着生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是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黑暗势力的破坏与迫害,也与他们本身的弱点——如软弱、自私、目光短浅和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等有关。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意义在于,它启示人们: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中,单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幸福,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在为社会解放而斗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性的解放和个人婚恋的幸福。同时它也揭露了一个事实:爱情需要“物化”,他是基于基本的生活的,没有生活基础(在这里体现为社会基础)的爱情势必会破灭。手记方式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于事实的缕述。有追忆中的内心独白与倾诉,也有回想里的细节点缀与刻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与精湛的白描技法。小说的叙事、议论、写景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小说大体上是按照会馆、吉照胡同、会馆这样回顾式结构进行描述的,在具体事件回顾中,作者没有按照事件的时间顺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详有略,跳越式的追述。首先,在叙述中抒情如:子君死后 ,涓生又回到会馆,回忆一年前与子君相恋时的情景,是用叙述的语言抒发他们相恋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静和空虚中并不是这样,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其次,也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小说结尾段表达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再次,作者也借助景物描写抒情作者写道:一年前两人相恋时,子君就带着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式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后,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作者写出了人去楼空的空虚与寂寞。人物分析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评了子君软弱、妥协和思想的停滞不前,当他们建立起小家庭以后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宁与幸福里,忘记了人生的全盘要义,把精力倾注到家务里及恭顺地侍奉丈夫,表现出旧式妇女贤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奋飞的能力和勇气,变得平庸短浅,由一个勇敢无畏的新时代的女性变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隶。由于她性格的软弱,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家庭里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朴和善良的品性。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额,伤逝总共12页我读了快一个小时~眼睁睁的看着爱情之火被生活之苦浇灭是多么悲惨的事,然而这好像就是生活~
  •     再看才发现,满满的鲁迅。朱安不易,许广平也不易。涓生说自己承不了虚伪重担,倒觉得是承不住真实的重担,为逃避而逃避
  •     我爱鲁迅的小说多于散文。
  •     一个男人占便宜同居后养不起女人却嫌女人不赚钱净拖累自己故甩女人而间接致女人死最后为其薄幸正名为伤逝的故事。 放现在仍有许许多多的子君,因爱情而囿于柴米油盐,到头来爱情镜花水月,男人难耐龃龉。 若“人必须先是生活着,爱情才会有所附丽”是子君感慨,我会很感动。但这不过涓生指责的借口。
  •     第一次读到鲁迅用温婉的笔触写下的爱情故事 很细腻 很感人
  •     我的最爱,每次读都痛心。
  •     每年都要拿出来重读几遍,鲁迅先生的温柔。
  •     深情若是一桩悲剧 必定以死来句读
  •     记得朱东润在写到唐婉的悲剧时曾评道,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绝大多数女性,她们的全部事业就是爱情和家庭。子君勇敢不是因为她跳脱了,而是因为她的爱情,不是因为她有了什么理想,她的理想就是她的爱情。其实何止于过去,迄今这样的女子何其多。天性还是封建遗毒?谁又能说清...以完全女性的立场和三观,称这篇文章为渣男始乱终弃的自述也不为过,倒是好奇背后八卦,什么促使鲁迅老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咳咳,八卦心难弃...毕竟这样温情的鲁迅不常见,且看且珍惜,给五星~
  •     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     爱情与生活的关系,这篇《伤逝》入木三分
  •     某乎上刷出了朱安,就百度了许广平她们三个的故事,就看到了在一起后第一天写的《伤逝》。刚在一起的人怎么会写悲剧呢?难道不应该甜的掉牙吗?接受环境舆论不易,爱情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最后伤逝。其实看得不太懂待二刷。
  •     可以说是非常喜欢的鲁迅的短篇了。描写得精简到位
  •     恍惚有种感觉,好像鲁迅的文章从不是老气横秋,也不总是厉声怒骂,而是真挚的少年踽踽独行中的喃喃自语。
  •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     啜泣
  •     读完《伤逝》就不大喜欢鲁迅了
  •     人,第一,便是活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然而再美的感情也会败给简单不过的茶米油盐
  •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
  •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有多少人穷其一生追求着这个生活与爱的平衡。对于子君的结局,用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叹息并且快意。
  •     有时爱情徒有虚名
  •     鲁迅也可这般柔情,时间和生活的打磨叫爱情低了头。
  •     你们相爱过 你应当永远奉献你的说谎。由他去罢
  •     今天上课提到伤逝,重温了一下,跟上一次看的时候心态又不太一样。伤逝的故事放到今天,估计还是同样的悲剧。
  •     子君进入了不再被爱的死亡,涓生进入了无爱的虚空。--《伤逝》
  •     恋爱不曾自由过。
  •     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这句话从子君口中说出我就知道女性,独立,自由婚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     距离越近,看到的缺点越多。于是便是一句谨小慎微的“不爱了”,我不明白究竟是我们自己杀死了爱情,还是时间把爱情挫骨扬灰。一个女人可以同你忍受贫穷,忍受苦难,但无法忍受你的冷漠与逃避。而男人需要的似乎只有你的崇拜与善解人意,美丽热情可爱当然是更好的,可是一旦看到你的忧郁疯狂,便被吓退了。子君死了,可是太晚了,她该死在涓生还爱她的时候。
  •     所谓真实 其实也不过就是逃避
  •     第一次知道不一样的鲁迅,很多人都讨论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分开,导致一伤一逝,社会?自身?无论社会如何,自身原因还是多一点的。
  •     一楼的鲁迅像照拂了我一整个月。料梢春风吹酒醒,恍惚间小小年纪品不懂的百态竟也在丝丝入扣的经历里自己编排着消化了。文人的爱情不过伤逝二字。他们喜欢把命运活成遗憾,并享受其中。
  •     人需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     最爱的爱情小说之一
  •     若不是知道作者,单单只读表白到安家那一段,应该是猜不出鲁迅能写出如此美丽细腻的文字的。可惜他对爱情也如对待旧中国那样过分冷眼和严肃了,好一篇忏悔。
  •     我还是没办法习惯鲁迅先生的说话风格…都看得很吃力【一本看了一年多…
  •     《伤逝》通篇只看到“虚伪”二字。
  •     自从你爱上他。你的世界便只有他了,他走了,你的世界也塌了。你真可悲!
  •     缩影
  •     建议和冰心的《惆怅》一起看
  •     心伤 凄凉 冷战
  •     鲁迅不仅仅有讽刺意味的文章,还有柔情似水的。男人的爱情很多在乎生活,女人的爱情好多在于爱,仅仅如此—盲目的爱
  •     噢鲁迅的柔情与浪漫,其实还是很残酷的。徒有虚名。
  •     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着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     爱情终究敌不过面包,激情还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爱,究竟是什么?是半晌的倾慕或是欣赏,还是相濡以沫的信赖与依靠?
  •     凡是“我”或者“我们”之外的一切,都是“他们”。
  •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一个普世现实的事实:任何一种爱情都需要物质基础为支持。这和哲学所说的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一样的。
  •     所以说格局一定得大,得有自己的人生追求。若是仅仅把追求爱情解放当作人生目标,那么一旦实现了,也就离分开不远了
  •     已经翻了十多页,但是好不记得书上所说的是。
  •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槌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     文人总是这样啊,或者说爱情总是这样。开始时,谈天谈地,你我真的好契合。末了,你失了情趣,只在意柴米油盐。我失了爱意,嫌弃你变得世俗。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