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教师》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过去的教师

出版社:教育科学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504139658
作者:商友敬
页数:316页

彼时辉煌

每个人从幼时渐长,多是走的上学求知这条路,老师是这个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求学时,总有自己欢喜或畏惧的老师,总是几个同学凑在一起聊起老师的八卦,带着捉狭和偷乐的情绪。现在的教育着实艰难,总听见改革不断的声音,所指引的方向却晦暗不明。但教师,一直在教授知识和引导为人两方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过去的教师》一书,通过大师作学生的回忆以及一些名师自述,展示了一个到半个世纪前的授学风貌和师者风采,也能从中提炼出值得今人借鉴的经验。“沈心工与学堂乐歌”一章讲的是学堂乐歌的科目设置和内容变迁。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学堂乐歌成为新学课程。20世纪初,冯友兰父亲任职总务长的新式学堂是当时张之洞推行新政的一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教授外语,但这位科举出身的父亲还教孩子们唱一种新式歌曲:“天地泰,日月广,听我唱歌赞学堂。圣天子,图自强,除却兴学别无方。”冯友兰晚年的回忆录里这样记录:“我们这些小孩也学唱这个歌,其实也无所谓唱,因为本来没有谱子,只要大声念,再把腔拉长一点,就算是唱了。”真正的中国第一首学堂乐歌,是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教的《男儿第一志气高》,乐歌课老师沈心工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创作此歌,开创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采用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开始了学生、也是中国教育的音乐启蒙。书里还有一章是讲启功回忆陈垣先生教他教书的事迹。“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讲的是和学生要保持平等的地位;“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讲的是教师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可采取精神压迫法惩罚学生;“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讲的是要给学生以发挥自主能力的空间。这些“上课须知”是今天的老师也应该学习的职业素质。近代教育者在约束学生之前,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态度为表率,故不批评学生、但学生自生惭愧,不苛责学生、而学生自会用功,从被动灌输变成主动求知,如今也是人们找寻的积极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不用刻意追求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形式创新等等,只要一颗真心为学生,一身正气做表率,一生实践得真知,自然桃李满天下。

世间最温暖的职业

午后,大风。漫步在空荡荡的图书馆,偶然间翻到这本书,只看了前言就决定借回好好品读。“年轻的老师们,你们太忙了。我看你们每天忙忙碌碌地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一份的考试测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真是太辛苦了。如果能抽点时间读写书的话,也是去背那些为考学历而不得不背的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那又是一重苦恼和负担。…… 这本书说的是半个世纪以前,你老师的老师(叫“太老师”)或是比他们更早的老师,他们是怎样教书的,他们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学生的,他们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观察他们,如同用一架望远镜,看天上的一颗颗星星,明亮儿透彻,看了以后,你也会想到:哦,将来我也许会同他们一样,在学生的眼里闪闪发光。……”我想起了我的老师,我亲爱的,敬重的,难忘的老师。

当下,我们怎样做教师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商友敬先生不是我普通意义上的老师,因为我没有进过他的课堂,听过他的课。但商先生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商先生的书房就是我的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聊天。商先生交游广、记性强、识见深刻,从时事政治、文史动态,到名人轶事、旅途见闻,总之,天南海北大千世界无所不谈。每次从老师家中走出,脑海里就是一个词——如坐春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商先生,我就不成为现在的我。我和商先生第一次见面是在十几年前,之前,只是在报纸读过先生的教育杂评,印象很深。当好友提出引见时,我高兴极了。那时,商先生还没有书房,书都放在过道间里。商先生和我们紧挨着坐在里面,笑眯眯地介绍自己的藏书。到了中午,商先生带我们到弄堂口的小饭店里吃饭,四菜一汤,边吃边聊。饭店老板走过来打招呼说,今天商老师又请学生吃饭啊。商先生老来得女,我刚认识先生时,他女儿还是小学生。有一次见到了,商老师指着我对女儿说,叫叔叔。我惊得连声说,不可以、不可以。要知道先生比家父还要长五岁呢。商先生与我们这些晚辈、学生交往,平易谦和,赤诚相待,视我们为朋友。因为平时工作忙碌,我很少打电话过去问候先生的起居。但先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电话,起首第一句总是,朱煜啊,好久没有见到你啦。在忙什么啊?然后就是谈最近看了什么好书,或者把刚写好的比较得意的文章在电话里读给我听。我们在工作上、生活上遇到问题也都愿意跟先生说。我们说过算数,他却都记在心里。能帮忙的就尽力地帮。先生知道我贷款买房,见了面总要问还款压力大不大。一个师弟独自在上海求学,境况清贫,商先生不仅送书送衣服,还托人帮着落实工作单位。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有一天,我去看先生。他笑眯眯地说:“最近我做了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先生经常用这样的话语形容他的工作),编了一本书,叫《过去的教师》。我写了一篇前言,给你看看。”说着,就从桌上拿起几页稿纸和一叠书稿校样递给我。第一句话是“年轻的老师们,你们太忙了。”在忙什么呢?“备课、讲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应付一份一份的考试测验”。与现在的教师比较,过去的教师也忙,不仅忙,而且苦。物质不丰裕不说,世道还不太平。“但是,从这一篇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活得很充实,很自得。为什么充实?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应该传承给下一代的,而不是刻意变成题目化为分数换取文凭的知识商品。为什么自得?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他们是一个受所有人尊重的教师。”“过去的教师”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呢?商先生这样定义: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认清了这个中国,明白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向往着中国的未来,他们知道自己在中国社会和历史上的位置,当然也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发挥什么作用?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于是他们就站在那里教书,挺直地站着,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这就是过去的教师,我们的“太老师”们的形象。如果说,前言中的这些话是抽象的,那么书中的几十篇文章则让其中的道理变得具体化了。比如,启功先生介绍陈垣先生提供给他九条教学建议。第三条说,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科学的学生观。要尽力找出学生的优点,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别是面对淘气的孩子。教师先得真真切切地爱学生,才能专心去观察他们的言行,在种种的淘气之外找出好处,并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发扬,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做不到这一条,就不能走上讲台。但做一个好教师,只是爱学生还不够。杨永善先生这样回忆自己的语文老师,“……她要求我们首先是认字,要会读、会写、会用,学过的字要记住……解决记不住生字的办法是自己查字典,最好不要问,查字典不仅准确,而且能加深记忆,不容易忘掉……”关于写字,这位老师说得也很好,“如果写给别人看的字,草率杂乱,难以辨认,那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对自己不负责。”作者很喜欢语文课,因为老师“差不多每个月总有一次给同学讲小说。每次讲一本小说,不超过两节课的时间,都是经过她浓缩和提取最精彩部分来讲的,很吸引我们,我们听完之后都会去借原书来看。”遇到这样的好老师是有福了。因为他们有着扎实的学科功底,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我对王元骧先生的戴老师的教学尤为感兴趣——“戴老师除了选教了一部分课文外,还针对时弊,选了一些名家名作以及当时报刊上发表的优秀作品,由他自己刻写、油印出来,作为补充教材发给我们……当时的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也很少,除了作文之外,其他作业几乎没有……我们不仅有大量时间去进行课外阅读,而且还可以充分发挥自由想象来进行写作。如果在习作中发现有好的文章,戴先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讲评,还要班级学习股长以墙报的方式刊登出来,在同学之间进行观摩和评比,并参照我们平时的阅读与作文情况来评定我们的语文课成绩。这样,就把课内与课外、老师教学与同学自学、阅读与写作完全融为一体了。所以,对于语文课,我们都学得非常轻松、愉快、自由、自觉,没有丝毫的强制和压力,从没有想到要怎么去应付考试,或为了考试去进行学习。”一激动竟然抄了这么多。这位戴老师的教学实践,用当下的话来说,不就是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吗?戴老师获得了成功。这是必然的。因为他的举措符合学科本质,顺应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遗憾的是,类似的探索、实践在今天不容易找到了。这就是我们和过去的教师之间最大的区别——我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教学勇气、课程建设的勇气,而变得屈从、妥协,甚至还为此找到看似很合理的理由:有些问题不是一线教师可以解决的。商先生去世前一个月,抱病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亲近母语”课题组的活动并作演讲。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救自己。”问题客观存在,全靠外力来解决改变,几乎不可能。一线教师没有能力改变全局,但在自己班级里做一点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实验,完全可行。虽然会很辛苦,但这值得,也必须。今天我在自己一亩三分地里有了点收获,明天就能让周围的同事也来尝试,后天便会有更多的同行加入进来。那样,我们的力量便能从微弱走向强大,变化就不会再遥不可及。只要坚信自己行动的价值,我们一定能像“过去的教师”那样“站在那里教书,挺直地站着,上对历史文化负责,下对莘莘学子负责”。回想起来,和商先生的闲谈中很少有如何做教师的话题。可是在与商先生的交往中,我真正懂得了应该如何当老师。读完《过去的教师》更是明白了先生的风骨实际上其来有自。商先生出身世家,历经磨难,却百折不挠,终身读书反思,乐观地面对人生,保有着一颗难得的赤子之心。他是一位具有典型传统读书人特质的现代知识分子。商先生去世一周年之际,几个师兄弟聚在一起搞了一个追思会。会上,我回忆道:“商先生化疗之后在家休养。有一天我去看他。他对我说,把家里很多民国版的旧书都卖了,以后不会再看了。我知道你喜欢周作人的书,给你留了一本。我接过来一看,是一九四五年初版的《苦口甘口》。一个读书人开始散书了……”说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起来。一直以来,我把先生的那次送书看作为一个仪式——传授衣钵的仪式。或许这样的说法不准确,但我始终认为是那个意思。商先生最后留给我的几句话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小孩子的事情做好。小孩子最重要,耽误不得……”尽管我还没有传承的能力,但当下如何做教师这样的大题目,我却是想得很清楚了,并且在认真地实践。2009年9月5日

读《过去的教师》所得

此书乃为学生者为缅怀其师所作,亦有夫子自道。所录者,有旧时宿儒,亦有新式学者;有佚其姓名者,亦有名师大师。虽年已久矣,十之八九均已作古,然彼皆存于学生之笔下,存于学生之记忆乃至灵魂之中,非仅其学问也,更因其人格之光芒也。此乃为师者之大幸也。余当以此自勉,然,或竟余之一生,亦不能达也。阅毕,感触良多。甚羡春晖中学、西南联大之学生,于一校中,得以目睹诸学者之风采,获数位名师之教诲。其师,教国文者往往精通外文;教外文者往往国语亦甚于国语老师;为师者倾其所有而教之,为生者竭其所能而学之,如此氛围,安能不羡?然,余获益之处,更在种种教学之法。一、文言文句读法。如徐中玉先生所忆,大学时学《古代文学》,要求大一学生需自学《论语》《史记》二书。自学之要求为:为二书作句、逗。看似简单,然句读之添加,需于用心阅读理解、再三斟酌而成。对提高古代作品之能力甚是有利。今亦有教师于文言文教学之时,去除句读,让学生自行添加。读至此处,不免豁然。二、瞬间记忆法钱穆先生忆及于后宅初级小学记忆时,常于黑板上,令诸生凝视三数遍,撤之,令诸生默写;或口诵一段文字,诸生默听三遍数,令其默写。余以为此种做法非但可锻炼学生之记忆力,亦可教其屏息凝神,提高效率。三、作文生活化钱穆先生之学生甚好作文。往往令学生带纸笔出校门,指定一景或一物,静观,各自写下。再围坐,令诸生各自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何处有人遗忘,何处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亦可各述故事,传闻、目睹、亲身经历者皆可。每作一文,必经讨论观摩,各处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突出,而如在目前。如此作文法,学生乐之,收获亦盛。楼师白回忆其师齐白石之时,说其作画必对所画之物观察入微,了然于兄。画鲤鱼知鲤鱼鳞片有三十又二;画螃蟹知螃蟹腿硬则肥,腿瘪则瘦;画螳螂则知其臂上之刺长于何处……此文所言虽是作画,然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唯仔细观察,将作文生活化,才可言之有物,言之有神!四、批改作文删字法如梁实秋先生追忆其国文先生“徐老虎”时,言其师批改作文之要诀全在一个“删”字,删去可有可无之冗文,留下空间,以作新思考新探究。如今教学批改,恨不能将学生之文拉长、将自己观点强加之。徐先生另有言:文章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话。又言: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何等经济,何等手腕!此外,沈从文先生批改作文时,则是写下“读后感”,并推荐相关书籍;夏丏尊先生则是着重于“批”,仅对用词不当之处加以修改,并开辟“文章病院”,为收集而来的有病文章治病。如此种种,获益匪浅。以文记之,当以此自勉。


 过去的教师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