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恩师的10堂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师用书 > 与恩师的10堂课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0
ISBN:9787561789315
作者:蔡元云
页数:139页

章节摘录

回顾自己的生命之旅,有一段时期,我以为自己是通天晓,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那是我中七的一年(因为我的中学沿用英式学校的传统,所以会将中七说成uppersix)。当时我们那群人是upper six medicine,要修读物理、化学和生物科。由于我们和另一群upper six science是校内年纪最大的,我和同学都自觉高人一等、地位特殊,各个同学往往在学生会中担当重要的角色。我篮球打得不怎么出色,那年竟然也当了社际篮球比赛的队长。    当年社会上掀起了探求物理学的热潮,所以我们都很向往科学,一群男同学心目中的共同英雄就是爱因斯坦。不过我们其实并不懂得“相对论”,物理学知识还在很基础的阶段,只是对那些大师级人物计算出来的方程式、用来解释宇宙奥秘的理论感到万分佩服和赞叹。相对来说,化学是我不太喜欢的一科,因为要牢记元素表和许多方程式。    生物则是我最喜爱的一门学科。我特别喜欢上解剖课。不论是蟑螂、弓鳍鱼、青蛙,都统统给我们拿来解剖,从而了解它们的身体和器官构造。在显微镜下我们可看到另一个世界,红血球组织、细胞中微细的部分,都被我们逐一仔细研究。而生物科的英雄无疑是达尔文,我们觉得他真是了不起,能够认识那么多的物种,又能够将不同的物种一一排列出来,层次分明;从单细胞生物开始,一层一层罗列,到构造复杂的高等生物。物种之间,很明显有一个演进过程:鱼变成爬虫,爬虫变成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慢慢又演变成哺乳类动物,继而有猴子、猿猴出现,然后就成了人。    我们十分尊崇“进化论”的始创者达尔文,亦自以为掌握了很多对人的构造、功能、来源的知识。受到科学的熏陶,我们不论对物质界、自然界,还是对化学、动力学等学说,都感到既新鲜又具有说服力。课堂上的学习,使我以为比别人掌握更多的知识。    我读的是男校,同学之间除了讨论知识以外,很少谈及更深层的人生问题。我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朋友,一类是经常走在一起玩球类的,有时打篮球,有时一起看足球赛。我们会起个大早,走到球场霸占一个篮球架,玩上半天。我和另外两个男孩分外要好,别人称我们为“三剑侠”,去哪都走在一起,有时三个人组成一队玩篮球,低年级的同学更会走来围观。我们乐在其中。    另一类朋友就是与我毗邻而居的同学,由于住处相近,我们会相约一同上学,上学途中有说有笑,无所不谈。他们是与我一起玩乐的朋友。我们会相约上电影院,聚在一起听欧美流行曲,例如猫王、保罗·安卡,以及稍后期的甲壳虫乐队。我妈妈则听时代曲,所以我也稍有涉猎,不过我们甚少听广东歌。上电影院的话,也是看西方电影,特别是首轮西片,即使票价比较贵,我们也都喜欢看,觉得比粤语片高档,连放映西片的戏院也好像是高级戏院。我们这一群玩乐的朋友走在一起,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电影和歌曲。    在学校以外,我还有一些朋友,因为有共同信仰而走在一起。我小学在一所基督教学校就读,参加了学校团契,结识了一些朋友。虽然当时我的信仰仍甚肤浅,但也会定时出席,聚会中有男有女,也有我的中学同学。我们举办许多活动,一起出外旅行,久而久之,也成了交情较深的朋友。不管跟哪一些朋友一起,我都觉得相当愉快。    同班同学中,有几个特别出类拔萃,他们的话题都围绕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又经常参与文化活动。其中一位同学每年都考第一,我记得lowei-six(中六)那一年,他因病缺课很长时间,但复课后依然名列前茅。我跟这些同学明显不是一类的,但我也没有心生妒忌,因为我的成绩也不俗,而且人生方向非常清晰。经过了中五、lowersix的迷惘阶段,升上upper six后我已经很有把握,决定自己将来要读医科,便发奋读书,努力向目标迈进。    P22-23

前言

首先,我想跟读者谈谈写这本书的理念。    因自己的成长经验,我经常思考一个关于青年人成长的课题:我认为任何年代,任何文化阶层的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有人与他结伴同行,而且是同一代中比他年长的人,彼此亦师亦友地同行。    曾进入这种同行经历的年轻人,能在师徒关系的互动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面对将来升学、择业等人生重要关口,都更懂得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以至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年轻人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历程。西方国家近二十年来,对于这方面的探讨十分热烈。探讨青少年发展的专家指出,青年人倘若在求学或是刚踏足社会的时期,能够找到一位师傅(mentor)与他同行,那么无论对他的成长还是在社会上的表现,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和助力。他的工作表现会较佳,处事会较成熟,而且在专业上发展更快。    我经常在公开场合分享师徒关系的正面影响。直至有一次,我的同事(出版社的编辑杨碧瑶)跟我说,不如写一本主旨为“如何为师”的书,剖析如何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师傅。她的邀请促使我仔细地回忆。的确,不少年轻人告诉我,他如何以我为师,以往怎样受到我言行的启迪。不过扪心自问,我实在不敢说自己真的做到与青年人亦师亦友,结伴同行。    相反,我认为每个人都需要谦卑自己,学习为徒。不管中外,不管哪个时代,任何成功人士以及受人尊敬的大师,都必定经历过学习的阶段。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拜师为徒,师成后自立门户,差不多是认真面对人生,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必经的人生阶段。不过可惜的是,为徒的艺术却随时代推演而慢慢“失传”了。    我突发奇想,何不写一本书谈谈“为徒的学问”?作为别人的生命师傅,我未必有那份自信,但我确信自己是一个不错的徒弟。我对在我生命中出现的前辈、导师,总是怀一颗感戴之心,记念他们的知遇之恩。无论是我的父母还是那些我视为生命师傅的人,他们实实在在地在我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与他们交往、同行的历程中,我对自己的生命有很多新发现,这些发现很宝贵,对成长有莫大裨益。    这本书就在这种回忆、思考的过程中慢慢酝酿成形。    前述的是这本书背后的理念,但驱使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是两股强大的动力。我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两股动力:第一个字是“谢”,感谢我的恩师们;第二个字是“感”,受感于一群八零后的青年。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香港新一代,他们用声音、用行动,表达了他们对保育、民生、政治制度改革、基础建设等等的关注。我有机会与他们倾谈,被这群八零后青年的激情所触动。“谢”与“感”是促使我写就这本书的推动力。    而就整本书而言,我将与恩师同行的体验和领悟,总结成为十个字:“知”、“遇”、“寻”、“根”、“静”、“死”、“道”、“承”、“传”、“行”。每个字成为一堂课的核心思想,合成“十堂课”,这些部分合起来,便是我个人终身为徒的心得。

书籍目录

自序
导言










结语
参考书目

编辑推荐

  《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整合了中外文化的“传”与“承”。作者以生命故事演绎他与“恩师”同行的“十堂课”。作者更在书中剖析在当下的处境中学习为徒的重要性,也会分享作者从年少到现在,与众多生命师父相遇及交往的片段。他将这些思想、经历化成十堂课,道出“如何为徒”的种种心得。

作者简介

蔡元云编著的《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讲述了:回顾生命老师传授的课,蔡元云医生好像又回到了他们的身边,听到他们对自己的祝福与期盼……
《与恩师的10堂课(我的路)》整合了中外文化的“传”与“承”。作者以生命故事演绎“知” “遇”之恩,“寻”“根”之路;同时经历“静”与“死”的心路历程,将所听所闻的“道”,于真实的世界“行”出来——构成他与“恩师”同行的“十堂课”。他从自以为知,到明白自己的无知:从惧怕亲密关系,到走入瑞士深山安静面对自己,再进到青年的群众之中、于地震灾区拥抱四川大汉……作者进到灵魂的深处自我省视、最后坦率地承认:我一生都在学习,我只是学徒。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为徒。不管哪个朝代,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经过学习的阶段,才能蜕变成长。作者更在书中剖析在当下的处境中学习为徒的重要性,也会分享作者从年少到现在,与众多生命师父相遇及交往的片段。他将这些思想、经历化成十堂课,道出“如何为徒”的种种心得。

图书封面


 与恩师的10堂课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里面的内容挺不错的,作为辅导的话,建议可以看看
  •     蔡老师到学校来演讲,这么多年一直热心青少年工作,这也是我所想的。希望自己加油。
  •     知道谁是自己的老师,知道从老师那里学习什么,并与老师保持互动的学习的关系,学习之后能够带出新的学生,是我们非常欠缺切需要学习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