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汉娜·阿伦特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
ISBN:9787534374005
作者:朱莉亚·克里斯蒂瓦
页数:244页

什么垃圾

极不喜欢此书——一本学术书,居然由五个人来翻译,天知道是不是出版社为省钱找的学生译的,中国的译本往往如此。有朋友劝我学英语,理由是“读原文,不受翻译的鸟气”。她的先生就是做翻译的,但出版社付的译费太少,不足以谋生,而出版社更愿意找学生译,一堆学生译一本小书,又便宜,又快速——但没有任何质量可谈了。中国人一向没有道德,从翻译上就可以看出文化机构与文人无德,一个国家连最基本的出版机构都无德了,这个国家还能有知到哪里去。此书错误极多,比如“暴民”译成“贱民”,完全改变了阿伦特的学术关键词。就算此书完全译得正确,也可以不读,因为它不是阿伦特的传记,算是半个思想传记,读完之后你不会对阿伦特的生平有个大致概泛的了解。如果你读完阿伦特的著作,读此书没有必要了,因为它只是对所有阿伦特著作的“内要提要”;如果你没读过阿伦特,也可以不读此书,因为你压根儿不明白作者卖弄术语的行文在讲什么东西。所以,我买此书也是个错误。

激情燃烧的人生

世界上最强烈的激情,有一种,是天才对真理的热爱。 ——记我生命中最爱的那个女人 --------------------------------------------------------------------------------------- 汉娜·阿伦特遇上海德格尔那年18岁,和波伏瓦遇上萨特的年纪相仿。然而苦涩得令波伏瓦娃不可比拟的是,海德格尔此时已经35岁,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他的妻子艾尔弗蕾德精明强干:这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家庭。 这甚至从一开始便不是,也不可能是一段平等的恋情。那个占据了长者与智者之位的男人,在其一生之中都未有迹象,曾给过他那才华过人的女学生分毫发自真心的激赏。令如此一位富有强烈独立倾向的年轻女子对自己言听计从,只是使得这位正处于上升时期的哲学家平添了几分人生得意。年轻芬芳的肉体所赋予的欢娱,如此罢了,一个女人的智慧与才情又有什么可值得重视的呢——这自大狂从来不肯迎面正视她同样闪耀着智慧的灼灼目光。 不伦的恋情维持了四年。诸如此类的事情最后总要划上一个句号,海德格尔终于决定让阿伦特离去。 崔卫平在很多年以后问道:要多大的力量她才能在内心深处摆脱这位远不可及的恋人的牢固盘踞?要多么顽强的生命力才使得她不感到自己是蒙受损失的,而仍然可以是完整的和结实的?要多么宽广的胸怀才使得她不会对世界和他人产生怨恨,从此将自己封闭起来?而我想感慨的却是,幸亏,幸亏在那人生最光芒四射的青春年华,在一个女人被爱情消磨掉所有的锐气与骄傲之前,她离开了这座令人柔肠百结的城市,却在他处撞见了灿烂星光。幸亏,这一颗睿智不凡的心脏,没有匍匐在那巨大光环下的阴影脚下,更没有因为一段痛苦的过往便停止它振奋激昂的跳动! 和所有年轻的女孩一样,阿伦特最初的办法是试图爱上别人。但是最终,另外一件事情帮了她的忙。1929年起,她开始写作《拉赫尔·瓦伦哈根:一个犹太妇女的生活》。这一次写作最终将她从哀伤与绝望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更让一个才华横溢的女人从她那不可一世的情人的巨大羽翼下获救。 她的传主是拉赫尔·瓦伦哈根(1771--1833),一位犹太珠宝商人的女儿。在阿伦特的笔下,她既不富有,也不具有出众的容貌,然而天性率真、领悟力极强、才华横溢。这个年幼之时便深得歌德赞赏的女子成为了一个著名沙龙的女主人,在她的周围建立了一个诗意乌托邦。无数在后世熠熠生辉的名字围绕在这年轻女子的周围,与她瑰丽的梦想交相辉映。某种残酷的真相的揭露,一直要到她的未婚夫改变主意。 那个傲慢的伯爵,一切的荣光都源于显赫的古老家族。她企图以“平等个人”的条件,以自由的精神去淡化他不可一世的家族头衔,他洋洋得意的社会地位。然而一旦离开沙龙,被充分边缘化的却是拉赫尔。她过去沉浸在她的精神世界里,沉浸在“爱情、树木、音乐”之中,表面上在这个“精神的领域”中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但这种平等是何其脆弱。 对一个女人最后的伤害,终究还是以感情的名义最终完成。然而对一位真正伟大的女人而言,她丰盈的生命却绝不会终结于一个男人的名姓或一段感情的夭亡。拉赫尔慢慢地从自己所受到的伤害中清醒和恢复过来,明白了自己被动的、无可选择的处境,体验到个人在整个社会面前的孤立无援。“她并不是卷入了和一个人的纷争,而是卷入了与整个世界的纷争”阿伦特写道。而当她意识到这一点,则意味着她睁开双眼,由此步入社会;她个人感情的痛苦从而成为她扩大自己存在疆界的一个源泉: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犹太人的命运,尝试着从把个人的孤独和她所属的犹太民族的孤独联系在一起。 通过清理这位女人的生平,阿伦特也给自己和海德格尔的关系找到一个平衡之点。她终于看清了自己做为一个犹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真实处境和命运。该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是“不能逃避做一个犹太人”,她决心从此承担做为一个犹太人的重负,而不是逃往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在阿伦特被整个女性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放逐的漫长岁月里,当一些人指责她丝毫不给予女权运动任何关注,而另一些人多少有些讥讽地称她为海德格尔的学生与情人的时候,《论人类极权主义的起源》和《人的条件》却为她奠定了丝毫不逊色于波伏娃的地位。正是在阿伦特的著作里,人类听见了自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之后,对生命最深情的咏叹。 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女性的代表,波伏娃、阿伦特,以及桑塔格,在这三人之中,我毫不迟疑地以汉娜为我的最爱。无论是那专注地凝望着她伟大的情人的18岁少女娇艳,还是三十年以后那饱经岁月洗礼的沧桑面容,总是能够,在我的心里,激起爱与痛的火花。他傲慢地俯视着这个少不更事的女孩,他甚至不愿意聆听,而是傲慢地延续他作为一个授道者的角色,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直到最终,正义与胜利的荣光重新划分。这个从来都不肯悔悟的女人,这个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坚信自己伟大的爱情的女人,到二战结束之后,依然将双手伸向了那个被全世界唾骂的男人。她也许一直没有被理解,却早已经得到救赎。 说到底,阿伦特是一个让我动情的女人。在她的身上,同时闪耀着人类最伟大的两种激情:对真理的如饥似渴的追求,以及,对爱情永不放弃的固守。


 汉娜·阿伦特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