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多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理论与流派 > 斐多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507833737
作者:柏拉图
页数:216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认为当前的问题还可以谈得更深入些,而愿意和我一起讨论,觉得和我在一起你们能谈得更好,那么,别迟疑,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西米说:“苏格拉底,我给你老实说吧。我们俩各有些疑惑的事想问你,听听你的回答。他呢,叫我问。我呢,让他问。我们都怕打扰你,打不定主意。因为在你当前不幸的情况下,问这种问题怕不合适。”苏格拉底听了这话,温和地笑着说:“啊,西米!我并不认为我当前的处境是不幸。我连你们都说不相信,要叫别人相信就更难了。你们以为我和平时不一样啦?脾气坏啦?你们好像把我看得还不如天鹅有预见。天鹅平时也唱,到临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就要见到主管自己的天神了,快乐得引吭高歌,唱出了生平最响亮最动听的歌。可是人只为自己怕死,就误解了天鹅,以为天鹅为死而悲伤,唱自己的哀歌。他们不知道鸟儿饿了、冻了或有别的苦恼,都不唱的,就连传说是出于悲伤而啼叫的夜莺、燕子或戴胜也这样。我不信这类鸟儿是为悲伤而啼叫,天鹅也不是。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我相信它们有预见。它们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幸福就要来临,就在自己的末日唱出生平最欢乐的歌。我相信我自己和天鹅伺候同一位主子,献身于同一位天神,也从我们的主子那儿得到一点天赋的预见。我一丝一毫也不输天鹅。我临死也像天鹅一样毫无愁苦。不用我多说了。

前言

柏拉图的对话录《斐多》,描绘的是哲人苏格拉底就义的当日,与其门徒就正义和不朽的讨论,以及饮鸩致死的过程。在西方文化中,论影响的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能与《斐多》相比。因信念而选择死亡,历史上这是第一宗。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伯罗奔尼撒的战事,令现存的价值观受到了怀疑。从业石匠的苏格拉底,在雅典的市集内牵引市民参与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方法,后世称之为“接生法”:苏格拉底并不作长篇大论,而是提出问题,往返之间。令对手渐渐自缚于矛盾,而从困境中获得新见地。他于公元前399年在雅典受控被判死刑。从柏拉图另一对话录《辩护》中,我们得知他的罪名是误导青年、颠倒是非黑白。以及否定希腊传统神祗的存在。事实上,恐怕嫉妒和毁谤,才是他被控的主因。    苏格拉底本人不曾留下文献。我们可以想知,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所说的话,不尽出于其口,其中有不少应是柏拉图借老师的口说话。《理想国》内最脍炙人口的意念论,即是其中一例。苏格拉底的风韵神态令门徒心仪,倒是显然易见的。而这种风韵和他的相貌无关,纯粹是心灵的外发力量。从另一对话录《酒会》中可以得知,他又胖又矮、相貌奇丑、酒量惊人、充满反讽,而非常能言善辩。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予人的印象最为活泼而深刻。如果他要苟且偷生,大可以逃往其他城邦,或答应从此保持缄默,不再在雅典街头与人论道。但他不肯背叛他的信念。即在今日,他在就义前从容不惧,与门徒侃侃论道的情景,仍然令人惊叹向往。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一再呼唤他内在的“灵祗”指引他正直的途径。我们可以说,在西方文化史上,苏格拉底第一个发现了个人良知。对他来说,这个内在的声音并不囿于个人,而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群和宇宙的义理定律。由此观之,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泉源,因此能战胜死亡。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他最后时刻的描述,至今天还是西方伦理学的基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中,自然有不同的传统,但与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不论在西方或中国,我们都应该感谢杨绛先生把《斐多》译成了中文。推动中西思想和意念的汇合和交流,《斐多》实在是一本最适当的经典著作。    德国莫芝宜佳(博士、教授)敬序    史仁仲 译

内容概要

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427—347年),生于希腊雅典,双亲皆来自重要的贵族家族。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后受教于苏格拉底。他曾游学外地,约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一所高等学院此学院一般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亚里士多德亦曾就学于此。柏拉图的学说对于欧洲的哲学与整个文化发展,影响深远。《斐多》中描绘的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被认为仅次于基督之死。著有《对话录》、《理想国》等作品。
杨绛,(1911—),本名杨季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主要著有《洗澡》、《干校六记》、《将饮茶》等作品。翻译有《小癞子》、《堂吉诃德》、《斐多》等作品。

编辑推荐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杨绛先生百岁寿辰特别纪念版,中英双语。

作者简介

《斐多:柏拉图对话录》描绘苏格拉底受死当日,与其门徒就生死、灵魂、智慧、快乐等问题进行讨论,其对西方文化影响之深远,几乎没有另一本著作可以相比。杨绛先生的译文清新可读,充分还原了苏格拉底与其门徒平易家常的对话风格,为中文世界贡献了一部文学价值与哲学价值并重的经典作品。

图书封面


 斐多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放到现代,苏格拉底的结论未必完全正确,其论证的方式却多有可取之处。更可叹,古人对真理的孜孜不倦,一生在于探明生死的真谛,千百年过去了,仍然是一个谜,但这探寻的方式,思维的方向,思辨的过程,却由后人一步步继承了下来,并逐渐积攒沉淀,成就了西方的以理性、经验、思辨,和对真理的永恒地求索的文明,进而构建现代文明。可以说,现代文明,正是发源于古希腊文明,这是毋庸置疑,盖棺定论的。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今天的几乎全世界各地的读者重读古希腊时代的哲学、历史和文学等作品,基本没有太大隔阂——我们是一脉相承的。相反我们对我们本土的老祖宗的作品却感觉越来越陌生。
  •     这个版本的《斐多》是双语版的。如果你翻译一本书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那么这本书一开始就和你的精神有了契合之处。世纪老人杨绛是睿智的,已经去世了2000多年的苏格拉底也是相当睿智的。能从他人的转述中想见他思想的深邃和立论的高扬。学哲学的人应该不怕死,因为他毕生都在研究如何死,死到临头反而应该表现为心之皈依。苏格拉底临死前的谈话就具有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我们的肉体干扰了我们灵魂太久,要么就摆脱肉体的钳制,单凭理智从每件事物中寻找绝对的单纯的实质,尽量撇开视觉听觉等肉体的关联,争求孤独自守,真正追求真理,惯于自己凝成一体。除了哲学家,一般人的勇敢都是出于害怕。可是,勇气出于怕惧和懦怯是荒谬的。节制也是如此。(参见P19)但是一边的坚持就是另外一边的放逐,这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一种交易换另一种交易,一点痛苦换另一点痛苦,一种怕惧交换另一种怕惧(原文翻译如此),但是一切美德只能用这回这一样东西来交易。没有智慧,这种那种交易的美德只是假冒的,底子里是奴性,不健全也不真实。真实应该是清除了这种虚假而得到的净化。一切事物,凡是有相反的一面,它就一定是从这相反的一面产生的,而且只能由这相反的一面产生。相像和不相像的东西,都引起记忆,事物的相等来自于感觉,认识其实就是记忆。一件东西如果不是复合的,就该始终如一,永不改变。复合的东西经常在变化,灵魂不能被肉体带错界。灵魂因为经常学习超脱,所以真学到了死的状态。有些人变成了“厌恶人类的人”,我们也有危险变成“厌恶论证的人”。厌恶论证和厌恶人类出于同样的原因。厌恶人类是出于知人不足而对人死心塌地的信任。假如一个人还不识人性,就和人结交,他干的事情就是不漂亮的;假如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他就会觉得好人和坏人都很少,在好坏之间的人很多。别人对我的见解是否同意,这些都是次要的。我只是急切要我自己相信。少想想苏格拉底,多想想什么是真实。不对,就尽你们的全力来反对我。别让我因为急切要欺骗自己也欺骗你们,临死像蜜蜂那样把尾部的刺留在你们身上。和谐之能随顺它的成分,不能支配它的成分。看太阳是危险的。如果我用眼睛去看世间万物,用官感去捉摸事物的真相,恐怕我的灵魂也会瞎的。我得依靠概念,从概念里来追求事物的真相,绝不是追求事物的影子。灵魂占有了一件东西,绝不再容纳和这东西相反的东西。灵魂到另一个世界中去的时候,除了自身的修养,它什么都带不走。人最好是在安静中死。要安静,要勇敢。
  •     Phaedo 斐多篇 读书笔记齐贝 提出疑问哲学家应当情情愿愿的死,但是苏格拉底又说死像是离开自己最好的主子,所以齐贝认为这时候应该是难过的,而不是情情愿愿的。苏格拉底回答道,死后的那个世界有更好的天神在等着他。一辈子真正追求哲学的人,临死的时候是轻松愉快的,而且深信时候会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最大的幸福。真正的哲学,无非就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的状态。死就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处于死的状态就是肉体离开了灵魂而独自存在,灵魂离开了肉体而独自存在,就是死。哲学家不会一心挂念着享乐。除了生活必需品都是瞧不起的。哲学家不愿意把自己贡献给肉体,而尽可能躲开肉体,只关心自己的灵魂。哲学家能够使灵魂超脱肉体。世上的人认为活一辈子不享受肉体的快乐,就获得冤枉了。就和死人差不多了。灵魂想要求得真理,就要摆脱肉体。因为肉体带来的感觉都是不正确的。所以需要思想集中,不受外物的干扰。所以哲学家看不起肉体。只要灵魂有肉体的陪伴,肉体就会扰乱灵魂,阻碍灵魂去寻找真实的智慧。绝对的公正、美善都是不能够运用感官见到的,只能够通过理性。真正热爱智慧的人会同意,灵魂与肉体掺杂在一起,追求智识的目的就永远达不到。因为肉体需要营养会生病,这些就产生了很多麻烦。同时又会有热情、欲望、恐惧和各种忽视乱想。所以,如果想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就需要甩掉肉体,全部依靠灵魂去观看。我们声称热爱的智慧,只有等死了之后才有可能得到。接近真理的唯一办法,就是尽量不和肉体进行交往,不沾染肉体的情欲,保持自身的纯洁。这样,当我们脱离了肉体的愚昧,自身就是纯洁的,能够和纯洁的东西在一起,体会一切纯洁的东西。真正的哲学家经常是最急切了要求摆脱灵魂 。他们探索的课题,就是把灵魂和肉体分开,让灵魂脱离肉体。所以这就是一种训练死亡的行为。假如,你看到一个人在临死前愁苦,那就说明他爱的不是智慧,而是肉体,也许也同时爱金钱、权位。勇敢是哲学家的特殊品格。节制也是哲学家的品质。一般人的勇敢和节制都是荒谬的,一般人的勇敢都是出于害怕,害怕遭受更坏的事。勇敢出于怕惧和怯懦是荒谬的。一般人的节制,是出于一种自我放纵。他们克制某些享乐,因为贪图者另一些享乐。但是想要获得美德,不能够这样。一切美德只能够用智慧来交换。没有智慧,这种交易,就是一种假冒。底子里是奴性,不健全、不真实。真实是清除了这种虚假而得到的净化。神秘宗教的教主说过,反思没有受过启示,没有经过经典的净化的人,到了那个世界就陷到泥淖里了。而经过启示、经过净化的人就和天神住在一起。齐贝提出观点,认为有可能灵魂离开肉体就哪儿都没有了。人一死,灵魂也就消灭了。灵魂离开肉体,马上就飞掉了。但是假如,灵能够摆脱上诉所说的种种肉体的坏处,自己还能够凝聚成一体,还有个地方呆着,所说的幸福就有可能实现。但是这需要一番论证。苏格拉底认为假如转世投生的说法能够证实的话,那灵魂的存在就有充分的意见。先从植物动物等一切事物开始讲起。如果一切东西都有相反的一面,那么这些东西,都是会从相反的那一面产生,而且也只能够从那相反的一面产生。坏的从更强的那里产生,慢是从快那里产生。所以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生的。在每一对相反的事物中间,总有两种变化,变过来变过去。事物也总是会从一种状态变成相反的状态。因为生是死的相反面,因而生死之间的变化,也无非就是变过来变过去。生死就是相反相生的。举出睡醒的例子。醒是由睡产生的,睡是从醒中产生的。无论是人是物,活的都是从死的产生的。但是只有一个过程是看的见的,那就是死。所以说生死是会轮回的,灵魂总会有一个地方呆着,等候回生。苏格拉底运用另一个方法来说明。假如生生死死只是一代又一代是一直线的从一头走向另一头,没有来回的循环,那么所有的东西都成了同一个形式,也就没有别的变化,也不再代代相承了。、假如活的都得死,那么到头来,世上的一切东西都给死吞没了。齐贝说苏格拉底之前说过的认识仅仅只是记忆,是对这一种说法的一种佐证。生前已经有记忆,之后才能够记得起来。西米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认识只是记忆的说法没有依据。苏格拉底开始论证。首先一个假如能偶记得起什么事,那么一定是他从前做过什么事。由从前知道的事而得到的认识就是记忆。看见相像和不相像的东西都能够引起记忆。同时看到相像的东西,也会想记忆中的和眼前的是不是完全相像。提到了抽象的相等,有些东西相像不过不过并不是抽象的相等。我们从感觉得到的认识,总像是曾经认识的,像,却不是绝对相等。我们开始运用眼睛看,耳朵听,或者运用任何感觉的时候,我们已经从不知什么地方,得到这个相等的概念 了。我们的视觉、听觉早就有了,所以在有感觉之前,就有了相等的观念。在这里我是反对苏格拉底的论证的,因为由于之前的事,而得到一定的认识,不是记忆,而是一种思考。对很多的东西进行了一定的总结之后思维的过程,者当然需要历史的一定积累,但是这不是历史的作用。所以我们字啊出生之前、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了这些知识。苏格拉底认为我们生前所有的知识,在出生的时候忘了,后来运用感觉又找回来了,那么学到的知识就是找回我们原先的知识,我们就把认识当成记忆。苏格拉底应当是把联想的能力当做了记忆的过程。所以苏格拉底认为要不就是我们一生出来就有知识,而且一辈子都有知识。要不就是我们所谓的学习仅仅是记忆。至此,苏格拉底论证了灵魂在转世之前就已经存在,而且不带肉体,是有智力的。但是既然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记忆了,那么是什么时候失去的。我们需要论证什么东西是生来就容易吹散,什么东西的散失是我们要担忧的,什么东西是不怕吹散的,同时我们应当进一步问,灵魂属于哪一类。复合的东西经常在变化,不是复合的东西始终如一。假定世界上存在看的见和看不见的两种东西。看的见的总是在变化,看不见的不变。人是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的。肉体更加接近于看的见的东西,而灵魂更加接近看不见的东西。但是灵魂是凭借肉体来观察的,所以它就会被肉体带进变化不定的境界。但是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了不变的境界。和不变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这种状态叫做智慧。灵魂像神圣,肉体像凡人。所以灵魂是神圣的、不朽的、智慧的、一致的、不可分解的、而且永不改变的。肉体是凡人的、现世的、多种多样的、不明智的、可以分解的、而且变化无定的。所以肉体会分解,而灵魂不会分解。灵魂离开身体之后,到天神管辖的世界上去了。灵魂到了那里,就在幸福中生存,脱离了人间的谬误、愚昧、害怕疯狂的热情,以及人间一切罪恶。像那些留恋肉欲的灵魂是不纯洁的。哲学家是因为真心热爱智慧的原因来克制欲望的。哲学拯救被囚禁的灵魂。痛苦和快乐这些是由看的到的东西引起的。灵魂被肉欲钉住了。会接近于欲望。西米举出和谐的例子,来对比灵魂。灵魂是身体各个部分调和而形成的和谐。所以先死的是灵魂。齐贝的回答,灵魂比肉体经久的多,也比肉体强。灵魂一死,肉体就显现出他的弱质,就腐烂了。但是我们不知道灵魂会不会在那一次受不起重生而死亡。将灵魂、肉体和人与衣服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认为就算是会重生,但是也是有死的时候。两个人的问题,一个是怕灵魂先死,一个承认灵魂比肉体长久,但是保不定那一次灵魂与肉体共同灭亡了。苏格拉底认为将灵魂比作和谐是不合适的。和谐是复合物,是由很多东西符合而成。只能够顺随它的成分,不能支配它的成分。灵魂就是一个灵魂。灵魂的和谐是不能够增加一点,减少一点的。灵魂既然完全是灵魂,就不会有邪恶。 但其实,是由邪恶的灵魂和善良的灵魂的。而且肉体是听从于灵魂的。举出了“一加一等于二” 的例子。提出一种说法是智慧的心灵来安排这个世界。如果要追究某一个事物为什么出生,为什么破坏,他就得需要追究这件事物为何这么好。或处于怎么样的被动状态。由此,就会知道哪些更好哪些更差。一件事物什么样子最好,就是这件东西所以然的原因。但是之后作者将事物解释为物质控制,这使得苏格拉底不以为然。我们要分清什么事原因,什么事原因所附带的条件。两眼直接看太阳是会灼伤眼睛的。的需要用一捧水或别的东西来照着太阳。如果我用眼睛去看世间万物,用感官去琢磨事情的真相,恐怕灵魂也是会瞎的。我们应当从概念中寻找美。至美至善至大这些绝对的东西是有的, 但是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别的东西也美善大,那是因为沾染了绝对的。每件事物的存在,没有任何别的原因,指因为他有他自己的本质。任何相反的两面,正面就是正面,反面就是反面。反面不能够变成正面,发面出现正面早就没有了,消失了。但是这和之前的结论又有矛盾。之前认为小时从大那里产生的。相反的是相生的。但是苏格拉底说,之前讲的是具体的事物,现在讲的是抽象的概念。不仅相反概念相互排斥,一切具体的东西尽管并不彼此相反,却往往包含着相反的性质。某一种东西是某种东西的具体形式,另一种东西体现相反的概念,这两件东西如果碰到一处。其中一件或是回避了,或者就是消灭了。有些东西虽然和别的东西并不相反,但是也互不相容。不仅相反的概念相互排斥,就连体现相反概念的东西,也相互排斥。身体凭灵魂而具有生命。灵魂占有了一件东西,这东西就有生命了。生命有反面,是死。灵魂在占有一件东西之后,绝不会再容纳和这件东西相反的东西。和死不相容的是不朽,所以灵魂和死不相容,灵魂不死。正如之前的推断,不朽的也是不可毁灭的,灵魂碰到了死,灵魂也不可能被消灭。因为之前已经论证了灵魂不能够同时容纳生死。一个人死了,属于凡人的部分就死掉了,不朽的部分就完好无损的离开了死亡。下面开始讲关于地球的事。地球是圆的,自有平衡,借四周同等性质的力量,保持自己的位置。第二:地球很大。将地球比喻成一个皮球。这里讲到的一个比喻,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将另一个维度与人的关系,用水中动物和两栖动物之间进行对比。我们的限制就是空气。认为地底下有彼此沟通的水道,上边的水流下去,在下面流一遭,然后再溜回来。可以分成大洋河 苦河、火河、冥河最后一个是呜咽河。亡灵受审,由船只关到苦湖里面去,干了坏事的就关到地狱,也有半坏的,那就先放到地狱,然后抛到呜咽河,如果得不到宽恕就再次放回地狱,然后就在地狱苦湖之间循环,知道得到宽恕。然后就是描述苏格拉底死的时候的样子,真的让人动容。

精彩短评 (总计52条)

  •     人类思想根基的一环
  •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说苏格拉底的论证方法是诡辩的,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毫无畏惧,对灵魂不朽的坚定信仰让人动容,最后几页描写苏格拉底之死的细节时我忍不住流泪了。
  •     灵魂独自思考的时候,就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这是和它相亲相近的境界。它不受纠缠而自己做主的时候,就经常停留在这里了。它不再迷迷惘惘地乱跑,它安定不变了,和不变的交融在一起,自己也不变了。灵魂的这种状态就叫智慧。2014/6/20 15:46:53
  •     作业,有些地方没有读懂。
  •     说得很有道理我竟无法反驳……努力看了五页附赠的英文版,对就是开始讨论的正文之前
  •     做了标注,阿图还是有点意思的,先师就是启蒙,而尊敬像着诗意,明知道种种残酷做忽视状从容牵着残酷。
  •     8月份,“人最好是在安静中死。”冥冥中为逝去的送行。
  •     在柏拉图所有的对话录中,《斐多》是最为人熟知和称道的。作为古希腊哲学三颗巨星之一的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作品中去感知他的思想。这本书是有关苏格拉底最后死亡时与朋友之间有关灵魂和死亡的辩论。整个读下来,我们可以发现:苏格拉底到底是伟人。对问题的思考,辩论时的态度,对比喻和类比的运用,都是极为精彩的。还有就是,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的态度,要不是有着极高的智慧,是不可能做到的。然而,现在来读,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的智慧毕竟有限。现代才有智慧可言。还有,古人是好玩的。说气话来,很有耐心,但是显得有些啰嗦。要说最意外的收获,就是,苏格拉底在临死时,竟然要向神献上一只公鸡。这和蒙田死时去请牧师做弥撒是一样的。被木心说为:怀疑主义的两个“败笔”。
  •     书主要讲的是苏格拉底临死前和他的学生谈论关于死亡和灵魂的话题。苏格拉底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一生都在追求着死亡,练习着死亡的,希望摆脱肉体的束缚。还有他相信转生,相信灵魂不朽,并用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进行了相当严密的论证,虽然并不能说服我们现代人。但他的确是他们那个时代最睿智的人之一,尤其是他对知识态度和面对死亡的坦然,让肃然起敬。
  •     我一定是脑子坏掉了才在手机上看这东西。完全没想明白通过比喻来讨论灵魂能说明什么问题。
  •     杨绛先生啊
  •     挺薄的一本书,后面一半还是英文,就那么百来页,看了几个小时,慢慢品味?应该是说慢慢纠结,被柏拉图的逻辑逼到角落的感觉,
  •     意思不大。突出的就是能坦然面对死亡。但不能坦然面对的,也未必不是好的哲学家
  •     真理作为人的一种光辉品格:苏格拉底慷慨赴死前二十四个小时谈话录
  •     思想性、语言性兼具,好书。
  •     特地找杨绛版本来读,苏格拉底死前的对于真理的执着信念由他从容赴死的状态中可见一斑
  •     和着耶鲁公开课看的,之后一年又写了一篇小论文,看了很多遍。几个月前和朋友讨论关于“认识”和“理解”的原理问题,一路轮到了这本书里的说法,我曾以为很简单便可以直接驳倒的论点在那时又好像合理了起来,一切又进入混沌。以前想得简单,不断地疑问才能在理所当然的无知里得到一点隐约的光亮。
  •     流畅。遗憾的是书后附录的英文译本不知出处
  •     易读,只是有些地方不重视哲学的术语罢了
  •     没有看太懂。
  •     现在还没开始看翻译,看的是英文原版。但杨绛先生的译文一定是极好的,哈哈~英文版并不生涩难懂,相反倒很活泼,很少有十分复杂的词汇。我越读越喜欢,每天都要读十几页,还要读出声才好。现在遇到英文的好书还真是喜欢朗读呢~也喜欢读日语听日语。在我眼中,语言是极美的东西。
  •     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头。他的有些理论还蛮有意思的,热与冷高与低生与死的互相转换这个论证印象好深刻。【重看西哲史的时候又觉得自己说的第一句话过于武断了,谁晓得是不是柏拉图的美化呢】
  •     苏格拉底
  •     适合初学者,因为是文学经典,所以对学英语的孩子蛮有帮助,对于初涉哲学的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入门级哲学书
  •     好难懂啊
  •     我曾经以为过于远古的哲学已经可以摒弃,但是斐多实际确实是值得通篇背下来的。
  •     楊絳先生的譯文
  •     苏格拉底在论证完灵魂不朽后便抛弃了他的肉体安详的走了,留下一群孤儿。
  •     柏拉图写苏格拉底,杨绛译,质量正,放心阅读(出版社不太满意,别人送的,也将就了,目测三联那版会更好)
  •     只读了杨绛先生的中文译版。|作业,有些地方没有读懂。 2013-10-22
  •     柏拉图主义的很多观点都有在斐多篇中出现。诚如罗素所言,斐多所述之苏格拉底慷慨就义就好比福音经所述基利斯督之十架受难。
  •     关于灵肉关系及灵魂不死。
  •     可惜是英译的中译
  •     与佛教有相通之处
  •     人生阅历加上精彩的文笔,更加突出了《斐多》的文学性。
  •     追求智慧,探索灵魂,比现代人强多了
  •     杨绛翻译得真不错。终于知道苏格拉底为啥不怕死了,因为他以为人死了灵魂还可以思考,谁让他最爱的事就是思考呢。。那个时候的人没什么知识材料,还这么求知欲强这么爱思考,真牛逼,好想和他辩论233
  •     “这说明一个道理: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儿去观看。”苏格拉底如是说。
  •     没有觉得有多么精彩,对书中的内容不感冒;相比之下,今人对书中的概念有更符合逻辑及更客观的论述。
  •     心不静的时候随手拿起《斐多》,有种书需要一句句的看,边看边思考,《斐多》就是这样的书,于是就专注在里面。苏格拉底临死前关于生死灵魂智慧的讨论,推理中无法辩驳的是灵魂不朽说,好想知道,灵魂如果不死,它去了哪里停留?又将去往哪里呢?苏格拉底的灵魂又去了哪里呢?如今又在哪里呢?想起《一条狗的使命》,是人赋予了狗之灵魂,四生四世,一直没忘记自己的主人,每一生都和之前不同,甚至不同性别,但唯一不变的,是它一直忘不掉自己的主人,直到机缘巧合,再度找到自己的主人。书中说“假如灵魂是不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不仅是今世爱护,永生永世都该爱护。。。灵魂是不朽的,它不能逃避邪恶,也不能由其他任何方法得救,除非尽力改善自己,尽力寻求智慧。因为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除了自身的修养,什么都带不走。”
  •     死亡对话录
  •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存在以及肉体死后灵魂仍然存在的论证,虽然没有说服我,但是仍然十分精彩,同时一瞥了苏格拉底(准确说是柏拉图?)的思想。
  •     很薄很好懂 那些我们用一生琢磨的道理几千年前就被想通 想想就没意思了 哲学家本身就很没意思 或者说太有意思
  •     这本书里的苏格拉底真是个和蔼睿智的老者啊。 虽然知道从始至终他都是在诡辩。 但不得不承认苏格拉底的辩论技巧相当相当厉害。 再,杨先生的翻译让人读着真舒服。
  •     哲学家都是摆脱肉体折磨的超凡脱俗人。人之将死,灵魂不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现代人的很多想法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人想过了,有些甚至还不如前人的。
  •     读过才知苏格拉底的伟大 愿为哲学付出生命 试问现在又有几人呢 另外苏老的人生智慧也是值得学习的哦
  •     苏格拉底到底是苏格拉底………我都相信了,感觉无懈可击了,通过有限的知识,推导到那种地步,简直醉了。
  •     两小时,读完了中文篇,读的很快,不知是心境未到,还是不合口味,有点消化不良。
  •     苏格拉底就像圣人般预见未来,但是真的很绕。。
  •     两千四百年的终极智慧
  •     舍身成仁,苏格拉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