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特质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男性特质论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7
ISBN:9787214083852
作者:[澳] 雷金庆
页数:274页

书籍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致谢
第一章 “文武”导论:中国男性特质定义发轫
第二章 战神关羽:性、政治与“武”的男性特质
第三章 圣人、先师、商人:“文”之象征孔子的变迁
第四章 旧式文人和当代知识分子:“文”的男性特质在过去与现在的代表
第五章 劳动阶级的英雄:传统与后毛泽东时代小说中“武”的形象
第六章 女性的声音:20世纪“女性的男性”理想
第七章 老舍的《二马》与外国妻子:为现代世界构建“文”的男性特质
第八章 李小龙、成龙和周润发:国际化的“武”的男性特质
第九章 重建“文武”:中国男性特质的杂糅与国际化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作为一部跨文化研究的专著,以“文”、“武”的独特视角对许多传统与当代文本进行了重读与诠释,打破了以往西方对中国乃至亚洲男性特质从阴阳二元对立出发的逼仄理解。书中对近年海外汉学研究的大量成果也广有涉猎。《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所分析的文本从《三国演义》、《西厢记》到成龙、周润发的电影,不光时间跨度很大,更涵盖了文化思潮、经典文学、民间话本和电影作品等诸多体裁。《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还对海外华人进行了分析,用以审视男性特质在中国内外的发展。这本书的理论构架综合了中西的研究方法,除了本土化的社会建构分析,作者还借鉴了西方的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因此,无论是西方读者还是中国读者,很多时候都可能觉得这本书是一部“颠覆”之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读者既有的阅读体会,使《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男性特质论:中国的社会与性别》成为这一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中的一部独到的精彩之作。

图书封面


 男性特质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论点富于启发性,思想灵活而有深度,写作上完全不受学术著作惯例拘束,随意出入古今中外,而分析论证仍然脚踏实地、有理有据。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却令人感到兴奋和轻松。读此书是一种奇妙的阅读感受。本书所讨论的男性特质(我更倾向於翻译成“男性概念”)是一个重要的新学术领域。它是西方(也是世界,因为中国没有过类似的研究)最早的一部有深度的关于中国男性概念的学术著作。其贡献主要有二:1)提出以“文”“武”模式分析中国男性概念,并指出“文”在“武”之上的历史文化状况。这比西方一直沿用的阴阳模式显然要更接近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2)通过“中国案例”,对以欧美为中心“猛男”式的男性概念的主宰地位提出有力的挑战。作者指出中国的男性概念有其自身的历史、内涵和发展模式,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欧美的男性概念简单地套用到对中国男性概念的分析上,也不能推测中国将来的男性概念的发展会是西方概念的延续。简言之,男性概念是多元的,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男性标准。这些论点的提出展开了一个新的学术视角,它们无疑会对男性审美产生直接的影响,也会对中国文学、影视、美术的研究产生导向性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它撼动了以欧美为主的“猛男”式的男性概念的霸权地位,充分展示了文化研究对单向性思维模式的冲击和影响。关于这一点,那些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理解的读者可能会有更深的体会。
  •     阅读这本书以前,在我想象中,“文武”的建构大概与“学而优则仕”有关。尤其是科举制,将“学文”、“学武”与入仕结成因果关系,士人阶层又位于“士农工商”的顶层,因此“文”、“武”成为男子气概的首要标准;宋朝以后,政治家采取“重文轻武”的策略,这可能是“文”超越“武”成为男子气概的第一位标准的一个原因。另外,文人诗词、话本、小说等对于男女感情的反复书写,可能也造成了“文人”对女性欲望的吸引。这本书从关羽、武松、李小龙、成龙、周润发等几个典型的男性形象入手,谈了几个问题:“文”、“武”的概念和建构的过程、“文”如何优于“武”、“文”和“武”的适用对象等。本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文武”的概念解释中国的男性特质,取代“阴阳”的参照系,从而将其从西方范式中独立出来。在第一章中,作者阐述了“文”、“武”的概念及其重要性。作者认为“文武”理应在生物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得到建构。男性的自我概念除了是被社会建构的之外,也来自对性和力量的经验,并且会根据环境改变、转换自身,并在文化的趋势下产生变化。用这种“相互参照”、“相互作用”的概念,可以解释“男子气概”在中国漫长历史中的变迁,比如唐朝崇尚男子刚健勇武的外表和武术,而清朝的理想化男子风雅秀气、多愁善感、身体瘦削。作者认为,过去西方用“阴阳”来讨论亚洲人的性,然而“阴阳”概念具有二元流动性,不适合讨论男性气质,因为在儒家话语中,男性被放置于女性之上,这会抵消“阴阳”的互动关系,并将两性权利的不平等合法化、常态化。在中国(或亚洲),人们理想化的男性应该具有“文”或“武”或文武兼备的气质。从《论语》、《礼记》开始,“文”、“武”两者的关系就一直被认为截然对立但又无所不在,这对概念适用范围广泛,上至国家治理,下到个人修养。与“阴阳”对比,“文武”更适合用于讨论男性气质,因为前者也可以用来讨论女性,而后者则不适用于女性(除非男扮女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文武”的概念也适用于讨论各社会阶层的男性,而不是精英阶层独断的。用“文武”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会发现领导者总是被塑造成“文武双全”的形象。但“文”和“武”的关系不是平等的,从孔子开始,“文”总是更为精英的男性形式。在两性关系中,“文”人可以被写进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武”的气质却往往体现在他们拒绝女性诱惑的自制力上。(这就与西方的“男子汉”总是俘获女人的范式截然相反。)“文”“、武”的概念及其分化仍然适用于今天。由于近期西方男性形象的输入,武的地位有所上升,如《红高粱》、李小龙、成龙等形象;但文还是收到尊崇,比如具有高学位的候选领导人更能吸引华人选民。第二章讨论关羽的形象,从性和政治的角度来明确“武”的男性特质。针对中国传统对于“英雄”的去性化塑造,作者还原了关羽的爱与欲。关于被称为“武胜”,他的形象在华人社会中无处不在。关羽的人格特征中有一点始终如一:坚定不移的自我控制。作者借用了塞奇维克的“同性社交欲望”的概念,从“性”的角度对关羽的形象加以分析。作者认为关羽的形象在创造之初并不是无性化的,而是阳刚的男性特质和权力相结合。在性的层面,曹操、刘备都相当活跃,通过对曹操的描写,作者把英雄的阳刚特质和统治权力联系了起来。而关羽隐藏的性意义需要一番梳理才能发现。比如关羽高大的身材、美髯和红脸都是男性特质突出的象征;青龙偃月刀是性力量的象征。关羽守护嫂子的情节突出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而荆州惊梦的描写却透露出一个男人用一生来压抑自己潜藏欲望的痛苦,这种欲望包括对女色和权力的渴望。刘关张三人的兄弟关系被解读为“同性社交欲望”的体现,这种兄弟情谊和男女情爱一样存在“忠诚”和“嫉妒”的因素。而且关羽为了保持对刘备的忠诚而显示出来对其他男性的疏远,是一种对禁欲能力的炫耀,这种炫耀暗示他具有掌控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关羽和张飞对刘备保持的“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顺从,就跟男女关系中不平等的顺从一样。第三章围绕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的呈现,讨论“文”的建构和重构。根据《论语》关于“文”的论述,“文”包含着将自然本性升华到文化教养的所有素质,接受了“文”的良好教育的人被称为“君子”(只适用于男性)。和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男子形象不同,孔子的形象从未和女人在一起过,他也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文圣”身上同样可以找到与“武圣”一样的同性社会性和厌女症的特征。孔子对女性的态度阙如,这也不是学者关心的问题。在五四时期,孔子被批判是因为他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女性解放是阶级解放的下一步。新中国成立早期,并没有一个“文”的模范人物,孔子又被请来担当这个责任。起初被推广的是他的教育者的身份;80年代的尊孔潮流是为了中国人在政治运动后出现的道德真空;后来“仁”又被利用到经济管理层面。孔子越来越像一个被宣传者利用的偶像。我感兴趣的另一点是作者在第六章讨论的“女性的男性”。在女性作家笔下,男性被塑造成欲望对象,他们的特质与“文”、“武”无关,而与女性特质有关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作者通过讨论丁玲、茹志鹃和王安忆的作品来阐述这一点,非常有说服力。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熬夜看完。万幸还是没写我要写的。
  •     质量比较上乘的学术著作,观点很新颖独到,写三国的那章很有意思,用文武来解读中国的男性气质,并不是说欧美对男性气概的定义就放之四海而皆准
  •     观点很新颖,但也似乎因新颖而论据不足,所以哲学、小说、电影的串用,使之更像一本散文集,不过中国男性特质被概况的也算适中,挑战新鲜事物总是值得尊敬的,更何况我除了读故事,也开始在乎文、武之分了...
  •     性学研究要有度,看自己把握了。“桃园结义”那一章作者分析的很妙。
  •     出乎意料的好看!看完好想找里面分析的文本来看
  •     可能受古希腊柏拉图定义的男性关系影响吧,反正书中的很多观点非常的新奇和大胆,以及看完之后感觉书名叫《男性性特质论》似乎更合适。
  •     当做文献索引挺好的,其他的就……
  •     现代研究女性的书多,却忽视了作为对照面的男性,本书倒可作为一种补充,作者提出以“文”“武”来解读中国男性特质
  •     当然,裴宜理、司徒安和白安睿也玩了中国男性气质的“文/武”划分
  •     从中国传统概念里的“文”和“武”这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中国男性的特质,以及这些特质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囊括了社会建构分析、符号学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分析材料从《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到丁玲、王安忆等作家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再到成龙、周润发的电影,经典文学、民间故事、影视作品无所不包。无论是研究主题、研究方法,还是征引的材料,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宏大视野和独到见地。“海外中国研究”系列的又一佳作。
  •     我是看了作者的一篇paper才找到这本书买下来的。中国的masculinity的研究的确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这本书也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开始。然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不是中国masculinity的历史建构,而是其当今社会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     有启发性。三国一段最不靠谱!
  •     这种从文学、电影作品出发的分析,总给人一种要么隔靴搔痒、要么过度阐释的感觉,尤其引进精神分析之后,什么水代表阴,善水性就代表对女性的征服……尼玛。新世纪的头十年,中国人心中的男性气质,应该又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     三国那章挺搞的。
  •     首先得说这确实是一本真正意义上有趣的书,作者对于经典文本的解构幽默又有逻辑,但over-interpretation永远是别人挑肥拣瘦最好的说辞。
  •     写得满有意思,虽然部分内容有点硬套范式的感觉难以令人信服,但视角很有趣,文武模式确实是个好的切入点。顺便一说三国那章就差没直接出现“关羽和张飞是受刘备是攻”了……= =
  •     武—文 所谓的中国男人
  •     这本书在学术上影响挺大的……关羽是个去性化的人物,所以作者把他还原了,不过把兄弟之情硬往同性恋上扯,心也是real大。
  •     我真的不太适应人文学科的论述风格…
  •     1)充滿了「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即視感,但熟悉作者這套理論之後,再接著看,時不時就會有一種「腦洞大開之後的會心一笑」;2)畢竟如譯者所言,這是「……有關中國男性研究的開創性專著,迄今仍是這一領域為數不多的重要著作之一」(<譯者的話>,頁1);3)頁107註1及頁206註1均與前註重複,有缺失,頁198,「“文涉”及的」應為「“文”涉及的」。
  •     很有趣!
  •     对男性特质的研究,似乎学术界成果不多,好象天经地义,此著的价值就在于填补空白。
  •     文武
  •     观点很不赞同,说三国演义是同性恋,武松也有病
  •     中国男性的“文武”特质,挺有意思的。
  •     有关性别的主题被分析一下,确实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感,但这远远不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