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王阳明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2-10
ISBN:9787505730939
作者:鹤阑珊
页数:248页

《王阳明》的笔记-第29页 - 此心未成:非走不可的弯路

不得不提的是,王阳明选择道佛,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二十一岁时感染肺病,二十七岁复发,三十一岁加重而因此辞职。在他后半生,多达十余次因为肺病而请假,所以他学习道佛养生之术,并且指出,能让身体好就是仙人,能不被尘世所累就是佛祖。从因果角度上看,对道佛的喜爱让他频频回首而从格物之学转向身心之学,使他后来的心学有了以身体为中心的特征,这不能不说道佛的确给他创建心学提供了土壤。然而,当一个人没有意识到(王阳明就没有意识到他后来能创建心学)自己将来的成就时,他当下所做的一切其实就是走弯路。

《王阳明》的笔记-第149页

「知性合一」是王阳明悟道后提出的第一个心学概念,它的本意是,有良知的人必能做到为善去恶,「知」是良知,「行」是为善去恶。如果你做不到知行合一,那就证明你的良知被遮蔽了。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字面意思:认识和实践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要在行的过程中才能达到心智成熟的「知」。知行合一是心智成熟的标准,也是心智成熟其效如神的咒语。

《王阳明》的笔记-第61页

当身处绝境时,任何人的一切最本真最低级的想法都是奢望,而人又往往只有在身处绝境时才会有顺境时根本不屑一顾的想法。
人在受苦时都会有很傻的想法,英雄豪杰能马上把它从心中消除,而懦夫却会鼓起勇气去实现它。
人在经历大困境大劫难时,如果能想得开,并安然度过,那么他的心灵就会比平时快百倍的速度成熟,从前的一切困难,都不在话下。

《王阳明》的笔记-第98页 - 让别人动心,王阳明的取胜之道

人类千百年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心斗的历史。大家或互玩心机,或自娱自乐,随时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趋向于稳定和完美。解决一件事,当然首先要自己不动心,但最巧的取胜之道是让对方动心。只有对方动心,你才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才能调整自己的心来适应或者是排斥对方的心,才能充分融入社会关系中。这就是王阳明心学最强大的力量,也是身心灵修行中绝不能缺少的修行法则之一。因为,不能融入社会关系的人注定是身心伤残人士

《王阳明》的笔记-第69页 - 第一章 此心未成:非走不可的弯路

我们内心脆弱而导致的多愁善感,正是自我摧残的一把利刃。

《王阳明》的笔记-第73页 - 此心未成:非走不可的弯路

原文开始>血腥而又艰辛的心灵洗礼结束,王阳明的强大心灵被唤醒。百死千难的心灵洗礼过程只是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也是心学的根本原则:不临“实事”,不可能得出真正的“理”来。肉身不进入死地,心灵就不可能迸发出超越常规的涅槃,就不可能有“悟”。
王阳明的弯路从自命不凡为起点,到身临绝境而结束,心学正在紧叩王阳明的心门,只等他来开门。<</原文结束>
这就相当于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破不立。

《王阳明》的笔记-第41页

摇摆不定,才是走弯路的根源

《王阳明》的笔记-三 - 三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传记,感觉这作者的文风很像当年明月啊。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反之亦然。心外无物,如何保有这颗“不动之心”呢?待我慢慢看完。

《王阳明》的笔记-第23页

人的一生当中,如果有的问题想不通,就不要再偏执下去,要懂得变换角度,从内心层面考虑。有时候,事情的答案并不在外部,而在你的内心。---心外无事

《王阳明》的笔记-第133页

一个人如果真的做到心外无物,那身心的力量是匪夷所思的。

《王阳明》的笔记-第84页 - 第二章 心外无物:心学小有所成

苏东坡: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佛印:放屁。苏东坡连夜过江到庐山找佛印,但见门上贴了一张字条: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王阳明》的笔记-第8页

家族的道德徽章,从小就被王阳明佩戴在心里,并且身体力行。在中国古代,「道德」不仅是一种素质,还是一种能让拥有它的人引以为傲的能力

《王阳明》的笔记-第10页

人总是一边对自己过度自信,一边对别人的自命不凡深恶痛绝。心理学家和处世老手,都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分析总结,心理学家说这是同性相斥,民间说法是「同行是冤家」。灵异学家则认为,人的种种本能(比如自命不凡)发出的射线,不是去寻找别人的射线,而是去击败别人的射线,所以当它遇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射线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厌恶和仇恨情绪。不过,这些说法都不能圆满地解释人为什么对自己的自命不凡情有独钟,却不能容忍别人一丁点儿的过度自信。有一种非常规的解释:痰在自己喉咙里,自己并不觉得脏,但没有人喜欢把别人的痰吃进自己嘴里。这大概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或者说是人性的弱点之一

《王阳明》的笔记-第1页

一代宗师的人生轨迹,给我们现代人带来什么启示?

《王阳明》的笔记-第248页

你害怕某种事物,是因为你了解这种事物,你担心某种事物,是因为你的心被他牵引,确切的说,我们对未知的事物很难做到害怕。
你拼命地追名逐利,是因为你知道名利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你总是为浪费时间而懊悔,是因为人类一厢情愿地制造了「时间」这个概念。低级动物们从来不会为时间的流逝而烦恼,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就没有时间这一概念。你总是受到七情六欲的折磨,是因为有人告诉你,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如何做到无知,王阳明说,控制你那颗一心向往良知的心,告诉他,你一切事情就按照良知去做,就能得到快乐,就能得到无所畏惧的力量。

《王阳明》的笔记-第201页

佛家说,人追逐外物,就像可爱的小狗追逐人扔出去的物体,小狗应该追人,当人扔出一样东西时,小狗把人忽视掉了,却去追物,人扔得越多,小狗就追得越多,结果离目标就越来越远,累个半死。人就是我们的良知,而那些物是外物,是根本不该值得我们去追逐的。

《王阳明》的笔记-第41页

很少人能把第一份工作当成毕生的职业而坚持到底,绝大多数人都把工作当成职业,而不是事业。还有一部分人在职业和事业之间徘徊,搞不清楚自己做的工作到底是职业还是事业。弯路由此产生。

《王阳明》的笔记-第192页

朱熹的「理在万事万物」中早已被王阳明否定,而陆九渊则认为理在我心中,我心即宇宙,也就是天地万物于我同体的意思。可是陆九渊说完这些后,就没有下文了。而王阳明说,我和天地是同体的,心就是理。但理之所以成为理,必须要去实践当中被证实,然后反过来在心上为善去恶。比如,我和老爹是同体的,那我就要去老爹那里实践孝道,这个孝道是道理返到我心上和原本有的良知合二为一,那就是理。而我去行孝时才跟外界事物有了「感」觉,外界事物给了我回「应」:良知确定你的「孝」是天理。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感应很多事,功名利禄,喜怒哀乐,都是感应,不该感应的时候感应,那是作茧自缚,改感应的时候感应,那是知行不一。如果你问什么时候不该感应,那就用王阳明的话回答你:问你那还没有被人欲遮蔽的良知,如何知道良知有没有被遮蔽,「梨子苦与否,还需尝一尝」,这就是知行合一。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