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分析美学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4
ISBN:9787301150986
作者:刘悦笛
页数:471页

章节摘录

这是由于,绝大部分的规范分析美学家们都无一例外地在分析美学内部进行言说,除了吸收实用主义的哲学资源之外,而很少吸纳其他非分析美学的思想。但是,这种普遍特征在沃尔海姆那里却显然并不适用,他对于精神分析思想的接受,就远远超出了其他分析美学家,并从一开始就同维特根斯坦的美学对于心理学的拒绝划清了界限。这都展现出沃尔海姆的哲学思想与美学之间的内在矛盾。这种思想的多来源性,的确在沃尔海姆的“综合”当中保持了一种内在的“张力”,但与此同时,思想的摇摆性、折衷性和调和性也就在所难免。从沃尔海姆的学术历程来看,他的第一本书《布拉德莱》(F.H.Bradley,1959)致力于对于英国新黑格尔主义的研究,此时他基本上是反对分析传统的。但是随着分析哲学在英格兰站住了脚跟,沃尔海姆也随之接受了分析哲学的基本主张,并在分析美学领域逐渐获得成就。然而,到了晚年他似乎又对分析传统有所偏离,他曾在专论艺术史的时候指出:“艺术史深刻地被实证主义所浸渍,对于实证主义居于核心的是对于事实的过度评价,拒绝原由,在把握解释的核心问题上亦是失败的。”这种对于实证主义的批驳,也恰恰可以看出沃尔海姆力图超越分析哲学的努力。与此同时,他亦反对对于艺术的社会解释与结构主义解读,事实证明,对于社会内涵与结构要义的疏忽,恰恰是沃尔海姆美学思想当中的应有之义。更重要的影响来自于沃尔海姆几乎毕生对于“心灵”独立性的建立,但这种心灵哲学并非分析哲学意义上的,而是从分析哲学的外部试图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当然,这种建构仍是在“后分析哲学”与“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的语境内来实现的。

前言

20世纪中国曾经涌起了几次“美学热”,在当时“沉寂”的世界美学天空中,成了最绚丽的星座。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美学热”在消退,而世界美学却不再“沉寂”,此消彼涨,中国美学已不再亮丽。中国还会有“美学热”吗?这是中国的美学研究者很感兴趣但又无法预测的问题。今天的社会的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无论是用“后现代”、“第二次现代化”、“审美化”还是“图像转向”来描述它,都意味着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由“硬”向“软”、由“实”向“虚”的转向。在一个虚拟柔软的社会里,艺术和审美将会越出它们的边界,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以艺术和审美为研究对象的美学也有可能越出它的边界,成为人们普遍采取的生存策略。中国文化本来就以推崇空灵著称,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应该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时代转向。在我们看来,从今天的时代条件来看,中国很有可能再次出现“美学热”。为了推动“美学热”的出现,我们需要做许多扎实的研究工作。公正地说,前几次“美学热”给今天的美学研究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但也留下了不少沉重的包袱。

后记

将整个“分析美学史”呈现出来,了却了我的一分心愿。愿这本小书能为分析美学“在中国”的研究尽一些微薄之力,更希冀“中国的”分析美学,能在未来的世界美学格局当中,发出强有力的本土之声。我深知,这本书本身所能做的的确是微不足道的,但毕竟现代汉语学界对于分析美学的研究已经开始……写这本书,总有种披荆斩棘开路、攀越崇山峻岭之感。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未曾践履的山巅需要逾越(就像深入探索新的思想那样),有许许多多的未曾涉足的沟壑需要跨越(就像不断确定新的译名那样)。但每每攀上一座山岭,却难有“一览众山小”的俯瞰视角,而空留“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感喟。最常出现的情况是这样的,某一座山岭攀到半山腰就无路可觅,只能或原路无功而返(某些书读过若干年后重读方才体会),抑或绕道迂回而行(某些思想思索几个月后方能体悟),甚至停在原地静候(某些段落翻译好几周后才能继续)。但登上另一座山岭,却往往窥见到前座山岭的全貌,翻过身来再去攀爬登顶,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旅途经验。陆游所谓“功夫在诗外”说得真是绝妙,写诗不能仅赖于学诗,研究美学亦不能只藉美学,还有哲学、艺术和生活的“功夫”在其中。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对我而言无疑是最艰苦的。

内容概要

刘悦笛,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美学》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主编,“北京大学美学与艺术丛书”主编, 国际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学会(ISCWP)会员,韩国艺术哲学学会(KAPA)顾问。Comparative Philosophy英文杂志编委,《外国美学》编委,《中国艺术教育》编委,“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编委。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柯提斯•卡特
导言 分析美学:方法,模式与历史
一 “语言分析”之于分析美学
二 分析美学的“分析”工具
三 从“分析的”哲学史到美学史
四 “分析美学史”的历史考量
五 分析“分析美学”的价值
上 编 分析美学思想史
第一章 维特根斯坦:作为“语言分析”的美学
一 从划定“语言界限”到描述“语言使用”
二 “美是使人幸福的东西”
三 “不可言说的”与“超验的”美学
四 从学科消解到“美学”的概念使用
五 “生活形式”的广阔“文化语境”
六 “语言游戏”•“家族相似”•“开放的概念”
七 视觉的分殊:“看见”与“看似”
八 生活的取向:“自然而然的日常美学”
九 其他几朵散落的“美学火花”
十 述评:两种维特根斯坦与两类美学
第二章 比尔兹利:作为“元批评”的美学
一 从《美学》到《审美的观点》
二 “分析美学”的首度“体系化”
三 “艺术—批评—美学”
四 “审美—经验—艺术”
五 “审美意图—艺术行为—艺术品”
六 “意图谬见—感受谬见”
七 述评:从批驳者的“批驳”来看
第三章
沃尔海姆:作为“视觉再现”的美学
一 心灵哲学、观看绘画与精神分析
二 从《艺术及其对象》到《作为一种艺术的绘画》
三 作为一种“生活形式”的艺术
四 反对“错觉说”与置疑“相似论”
五 作为思想内核的“看进”理论
六 论“再现性观看”的“双重性”
七 作为另一基石的“表现性”
八 论“类型”与“标志”的区分
九 “作为艺术的图绘”为何有趣?
十 述评:从思想的“内在矛盾”观之
第四章 古德曼:作为“艺术语言”的美学
一 从“构建世界的方式”到“符号系统理论”
二 从《艺术的语言》到《概念重构》
三 完整图景:审美征兆与非审美征兆
四 内在差异:草图、手迹与乐谱
五 从“再现”、“表现”到“例示”
六 论“赝品”与“风格”问题
七 从“何为艺术”到“何时为艺术”
八 作为“真理认识”的审美与艺术
九 述评:“唯科学主义”的偏狭影响
第五章 丹托:作为“艺术叙事”的美学
一 从分析哲学、历史叙事到分析美学
二 美学起点:1964年独创的“艺术界”理论
三 艺术本体:1974年构建的“平凡物的变形”说
四 美学转折:1984年重阐的“艺术终结”观念
五 艺术史哲学:1997年成形的“终结之后”理论
六 重思美学:2003年反思的“美的滥用”思想
七 述评:从“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的悖论看
第六章 迪基:作为“艺术惯例”的美学
一 阐释新艺术形态的美学
二 解构:1964年破除“审美态度神话”
三 建构:1974年总结“艺术惯例论”
四 重构:从“早期观点”到“晚期观点”的修正
五 模式:1988年评价“艺术评价”
六 述评:与布尔迪厄的“惯习”理论比较
下 编 分析美学问题史
第七章 “艺术定义”:从维茨到列文森
一 分析美学“艺术定义”的六套方案
二 逻辑起点:“艺术不可定义”论
三 逻辑转换:从“功能定义”到“程序定义”
四 逻辑终点:“历史性”定义艺术论
五 对分析美学“定义方法”的五个评判
六 新的定义:在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
第八章 “审美经验”:从迪弗到卡罗尔
一 分析美学视野中的“康德悖论”
二 比尔兹利与迪基的“审美之辩”
三 历史上的“审美经验诸概念”
四 转型中的“审美经验的终结”
五 从“消解审美”到“审美复兴”
六 新的经验:复归于“一个经验”
第九章 “美学概念”与“文化解释”:从西伯利到马戈利斯
一 从“审美概念”的语言实质谈起
二 “审美与非审美”的依存关系
三 从“客观属性”到“文化属性”
四 以“文化同一性”为视角来看
五 新的解释:“共识观”与“解释学”的统一
结语 分析美学之后:缘何衰微?未来何在?
一 “语言分析”究竟有什么对与错?
二 “分析美学”将美学误导到何方?
三 分析与大陆美学的融合:以卡维尔为例
四 “回到经验”•“回归生活”•“回复自然”
附录:
1与阿瑟•丹托对话录
2约瑟夫•马戈利斯访谈录
3与柯提斯•卡特对话录
4彼得•拉玛克等访京侧记
参考文献
后记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Liu yuedi
Introduction Analytic Aesthetics: Method, Modes and History
1. “Language Analysis” and Analytic Aesthetics
2. “Analysis” as a Tool in Analytic Aesthetics
3. Between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Philosophy and Analytic Aesthetics
4. Five Phases of the History of Analytic Aesthetics
5. The Value of Analyzing Analytic Aesthetics
Part 1
Chapter 1
Wittgenstein: Aesthetics as Language Analysis
1. From “The Limits of Language” to “The Use of Language”
2. “The Beautiful Is What Makes Happy” in 1914-1916
3. The Inexpressible “Shows” Itself and Aesthetics Is Transcendental
4. The Use of Aesthetic Concept in Cambridge Lectures
5. Form of Life and Its Broad Cultural Context
6. Language-game, Family Resemblances and Open Concept
7. “Noticing An Aspect" and “See As …” in Visual Aesthetics
8. Everyday Aesthetics of Itself as a Whole
9. Other Aesthetic Thoughts
10. Two Wittgensteinism and Two Aesthetics
Chapter 2 Monroe Beardsley: Aesthetics as Meta-criticism
1. From Aesthetics to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2. The Systematization of Analytic Aesthetics
3. Art - Criticism - Aesthetics
4. Aesthetic- Experience - Art
5. Aesthetic Intention - Art Activity - Artwork
6. The Intentional Fallacy - The Affective Fallacy
7. Monroe Beardsley and His Critics
Chapter 3 Richard Wollheim: Aesthetics as Visual Representation
1. Philosophy of Mind, Seeing Painting and Psychoanalysis
2.From Art and Its Objects to Painting As an Art
3. Art as “a Form of Life”
4. On Illusion and Resemblance
5. “Seeing-in” as One Foundation
6.Twofoldness in Representational Seeing
7. “Expressiveness” as Another Foundation
8.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ypes and Tokens
9. “Why is Drawing Interesting ?”
10. Richard Wollheim and his Contradictions
Chapter 4 Nelson Goodman: Aesthetics as Art Language
1. From Ways of Worldmaking to Theory of Symbol Systems
2. From Languages of Art to Reconceptions
3. Aesthetic Symptom and Nonaesthetic Symptom
4. Difference Between Sketch, Script and Score
5. From Representation, Expression to Exemplification
6. Authenticity and Style in Arts
7. From “What is Art” to “When is Art”
8. Art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a cognition to Truth
9. Nelson Goodman and his Scientificism’s Influences
Chapter 5 Arthur Danto: Aesthetics as Art Narrative
1. From Analytical Philosophy, Historical Narrative to Analytical Aesthetics
2. At the Beginning:“Artworld” in 1964
3. Art Ontology:“Transfiguration of Commonplace” from 1974
4. Turning Point:“The End of Art” in 1984
5.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fter the End of Art” till 1997
6. Rethinking Aesthetics: “The Abuse of Beauty” in 2003
7. Antinomy Between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Chapter 6 George Dickie: Aesthetics as Art Institution
1. Aesthetics for the sake of New Art
2. Deconstruction of the Aesthetic Attitude in 1964
3. Construction of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 in 1974
4. From the earlier version to the later version till 2004
5. About Some modes of Art Evaluating in 1988
6. Comparative to Bourdieu’s Theory about Habitus
Part 2
Chapter 7 Definition of Art: From Morris Weitz to Jerrold Levinson
1. Six Schemes in Definition of Art
2. Art can’t be defined
3. From Functional to Procedural Definition
4. Defining Art Historically
5. Five Remarks on Definition of Art
6. New Definition: Between Naturalism and Historicism
Chapter 8 Aesthetic Experience: From Thierry de Duve to Noël Carroll
1. “Antinomy of Kant” in Analytic Perspective
2. “The Beardsley-Dickie Debate”
3. Some Concepts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4. “The End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5. From Deconstruction to Reconstruction
6. New Experience: Returning to “An Experience”
Chapter 9 Aesthetic Concept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From Frank Sibley to Joseph Margolis
1. About Aesthetic Concept’s Nature
2. The Aesthetic and Nonaesthetic Relationships of Dependence
3. From Objectivity to Culturality in Aesthetics
4. From Cultural Identity’s Perspective
5. New Interpretation: Unification between Consensus Theory and Hermeneutics
Conclusion
1. Language Analysis:Right or Wrong?
2. Analytic Aesthetics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Aesthetics
3. Bridge between Analytic and Continental Aesthetics:Stanley Cavell as an example
4. New Directions: Returning to Experience, Everyday-life and Nature
Appendices:
1. Conversation with Arthur Danto
2. Conversation with Joseph Margolis
3. Conversation with Curtis L. Carter
4. The Impression of Peter Lamarque and Others’ Visits

编辑推荐

《分析美学史》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基本上是分析美学“思想史”,以人物的思想为线索,力求将分析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思想一一加以深描。下编基本上是分析美学“问题史”,以主题为枢纽,不仅选择了居于分析美学最核心位置的三个问题,而且试图通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将具有特殊贡献的其他美学家们也列入其中。

作者简介

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叶以后在西方唯一占据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学流派。《分析美学史》掌握大量一手资料,是国内的首部《分析美学史》。上编以重要的分析美学家为线索,力求将分析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思想加以深描。下编为分析美学“问题史”,以主题为枢纽,解读分析美学的数个核心问题。

图书封面


 分析美学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2条)

  •     有些收获,但很多分析哲学的那种模式还是不大看懂,本书写的本身又很精简。感觉还是喜欢丹托和迪基
  •     比较冷僻的领域,但是还是有点启发的
  •     看着着急 ,,,,太专业了
  •     这书我读了三年才读完…
  •     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的介绍分析美学的著作 推荐
  •     系统、提纲挈领地介绍、评析了西方分析美学的代表人物、作品及观点,对分析美学诸多核心问题进行了清理,“美学新贵”刘悦笛的力作。我在法国接受的美学教育,其传统与分析美学是完全不同,所以才对分析美学兴趣更浓,尽管书中提到人物已耳熟能详,但阅读该书的收获还是很大。
  •     可当做一个大型bibliography来读;仔细读发现介绍的一些理论可以配合形成一个略完备的美学体系(!);丹托的访谈值得一看。分析哲学确实要重视起来嗯。
  •     分析美学 的入门书 值得一看
  •     写作方式挺好,概念翻译也比较准。但是同一段文字里又是布乐利盒子又是布利乐盒子的不太好吧?
  •     比厄尼斯对艺术的审美定义 丹托和迪基对艺术的空间取向定义 古德曼和列文森对艺术的时间取向定义 实用主义美学对审美经验的说明
  •     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入门便捷
  •     这个教材的写法很值得推广:上篇传统写法,以人物分章节。下篇以问题分章节,统筹该领域核心问题的理论演进史。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