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3
ISBN:9787538250398
作者:钟泰
页数:352页

章节摘录

  中国哲学,至周代始有统系可言。然其渊源所自,则甚遥远。如孔子赞《易》,《易》固肇端于伏羲之八卦也,子思传《中庸》,执中之说,固尧之所以命舜也。今杂录上古以来先民传说见于载籍者,撮为此章。其不曰哲学而曰思想者,书阙有间,无可参验,过而予之,以诬古人,所不敢也。     秦之焚书,惟儒生受祸最酷。故及秦之乱而陈涉起,鲁诸儒乃持孔氏之礼器归之。孔甲为秦少傅,会李斯议焚书,亡去,至是,亦归涉为博士,卒与俱败死。太史公曰:“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同谪)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措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史记·儒林传》)  当百家并争,如申不害、商鞅法术之士,既得志于韩、秦;而纵横家之苏秦,张仪,阴阳家之驺衍,亦以其口辩,奔走天下之王侯,致身富贵。而儒者独与世凿枘,未尝得凭权势而有所为,可谓穷矣。然而及六国之灭,信儒术者益众。韩非以儒与墨为当时之显学,而一则曰:“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再则曰:“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害法。”(《五*》)即其力攻仁义文学,知其时为仁义文学者之多也。及始皇坑儒生于咸阳,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史记·始皇本记》)夫以杀儒生数百人而至虑及天下不安,非儒之重于天下者然乎?是故以汉高之不好儒,见辄解其冠,溲溺其中(《汉书·郦食其传》);而行过鲁,即不得不以太牢祠孔子(《汉书·高帝本  纪》);鲁为项羽守,当围城之中,而诸儒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即不得不为之叹息(《汉书·儒林传》);其于陆生马上不足以治天下之对,而为之有所惭色者(《汉书·陆贾传》),盖渐渍于儒说,非一日矣。既即帝位,用叔孙通制朝仪,张苍定律令。是二人者,皆秦博士,故儒生也。及孝惠四年,遂除挟书之禁。孝文帝立,欲广游学之路。于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是时民间藏书渐出,而贾生方日以仁义之说陈于天子之前。(《贾谊传》)虽曰公卿皆武力功臣,薄太后又好黄老术,皆不知重儒,然儒术之兴,有不待武帝之表章六经而已决知者矣。盖自七国之世,儒之道虽不见用,儒之说则深中于人心。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故语近功,则儒不及百家;而言长效,则百家不及儒。此儒之得兴于汉者,一也。秦尚首功而弃礼义,其效至于富强,而其弊则至于君臣父子不相顾。故荀卿所以策秦者,曰:“力术止,美术行。’(《荀子·强国》)秦终不悟,遂以亡其社稷。于时贾生论秦,亦推言其过,在于仁义不施(《过秦论》)。汉兴,惩秦之亡,故不得不反秦之弊。此儒之得兴于汉者,二也。秦之遇儒至虐,故儒之处境至苦。而惟其处境之苦,乃以成其自守之坚。秦禁偶语《诗》、《书》,而伏生之《尚书》即以口授而传;《诗》三百篇亦以讽诵而得不绝;禁藏《诗》《书》百家语,令下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而异日之古礼逸书,即出于壁中。盖当秦汉之交,儒者之抱残守缺,出入于死生之际者,不知其几何人矣!故三代古籍之存而不失,一皆儒者之力,而他家不与焉。此儒之得兴于汉者,三也。不特此也,自是以后,其校定诸子者,如成、哀时之刘向父子,安帝时之刘珍,顺帝时之伏无忌、黄景,即皆儒者。是不独六艺由儒者而复显,即诸子亦赖儒者而后传。汉以前,儒为九流之一;汉以后,儒为百家之宗。向使无儒,则中国学术之亡久矣,而  尚有今日哉!   当武帝时,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尊孔氏而抑百家(见《汉书·董仲舒传》)。丞相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武帝本纪》)。此史所称武帝之表章六经,罢黜百家者也。然观前后《汉书》,杨王孙学黄老之术(《汉书·杨王孙传》),耿况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后汉书·耿弇传》),矫慎少学黄老(《后汉·逸民传》),则武帝以后,黄老之学犹存也。路温舒学律令,于定国少学法于父(《汉书》各本传),郭躬父弘习小杜律,躬少传父业讲授,徒众常数百人(《后汉书·躬传》),阳球好申韩之学(《球传》),则武帝以后,申、韩刑名之学犹存也。不独此也。主父偃学长短纵横术,著书二十八篇,与邹阳、徐乐、严安、聊苍所著之书,皆见于《艺文志》,是汉有苏、张纵横之学矣。田蚡学《盘盂书》,为杂家。而《淮南》内外篇,与东方朔所著书,亦见于《志》,是汉有杂家之学矣。不过国家以五经立学,缘是而经术特盛,其显名于时者,又彬彬皆儒学之臣,百家遂不能不瞠乎其后矣。抑吾观董仲舒,以春秋灾异,推阴阳所以错行(本传);高相,专说阴阳灾异(《汉书·儒林传》);京房,长于灾变;翼奉,好律历阴阳之占(《汉书》各本传),则儒之中有阴阳矣。董君(即仲舒)以春秋决事比;张汤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  书》《春秋》,补廷尉史,平亭疑法(《汉书·张汤传》),则儒之中有法矣。刘向有《说老子》四篇(《艺文志》),则儒之中有道矣。是故诸葛亮以申、韩教太子禅(《三国志·诸葛亮传》),未尝谓亮为法家而非儒也;范升习老子教授诸生(《后汉书·范升传》),未尝谓升为道家而非儒也。盖自汉以来,儒者不必皆治道德、名、法,而治名、法、道德则无不儒者。故吾谓汉以前,儒为九流之一;汉以后,儒为百家之宗者,此也。     宋儒之学,要渊源于濂溪。然而风气之开,则亦不自濂溪始。梨洲《宋元学案》首列安定(胡瑷)、泰山(孙复),而泰山之门,则有徂徕(石介),当时所谓三先生者也。吾观泰山与范希  文(仲淹)书,谓:“专守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范氏之说,而求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则讲经不依传注,泰山实先倡之。而安定之学,传之者有徐仲车(积)。仲车作《荀子辩》,所以发明性善之说者甚备。其教门人,则每于空中书一正字,云:“于安定处得此十字,用不尽。”由此可推见安定之教。朱子谓“安定不传,不出于章句诵说”(《与薛艮斋书》)。盖大有见也。三先生中,惟徂徕较粗。然其力距佛、老,亦大振当时儒冠之气。故有宋一代,除濂溪外,其余绪足以沾被后学者,无有过于三先生。是以晦翁有“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之语,而黄东发(震)且谓“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见《黄氏日钞》)。然则论倡导之功,三先生者正未可没也。抑宋儒之学,虽以濂洛为正支,而其别派旁流,亦难齐以一例。故有濂溪、康节之《太极图说》、《皇极经世》,即有欧公(欧阳修)之以《河图》《洛书》为怪妄,斥《系辞》非孔子之书。有二程之推崇孟子,即有温公(司马光)之疑孟、盱江(李觏)之《常语辩》极诋孟子为背于圣人。有欧公、温公、二程之辟佛辟老,即有东坡(苏轼)之《易解》、子由(苏辙)之《老子解》,大为佛、老张目。然此犹仅就濂洛初起时言之也。至于南渡之后,同为伊洛之传,而有朱、陆之异;又旁出为永嘉之事功、东莱之文献;再降为深宁(王应麟)之考证,东发之记诵。是丹非素,浸多争执。所谓源远而末益分者,非耶?然而宋当金、元迭盛,宗社再覆,一时效忠之士,犹出讲学之徒。语武功虽有余惭,言学术亦更无匹敌矣。  宋明诸儒,虽有异同,而其源要出于佛氏,盖风之所被,未有不与俱化者也。独怪基督教自明万历间入中国,一时士夫颇多与其徒交游者。而由明逮清,儒者之书,鲜道及之。以吾所  见,陆桴亭《思辨录》有曰:“天地间只有阴阳,阴阳只有五行。释氏之地水火风,邵子之水火土石,西教之天地气火(本地水气火,桴亭误作天地气火,想系得之传闻,故有此舛。不然,则刊其书者失之),总欠自然。’(《思辨录辑要》后集卷二天道类)次则应潜斋作《性理大中》(潜斋名伪谦,浙江仁和人。生于明,卒于清康熙二十六年),于论天地气候之变,颇称西士熊氏之说(即熊三拔),推为精当(《性理大中》卷二十一、二十二)。又为《天教论》谓:“尝念佛生于中国之坤方,则西北乾方,必有偏阳之教与其道相反者。闻欧罗巴人在中国西北,尊天而贱地,殆即此乎。及询之西人,果得所谓天主者。盖生于汉哀帝时如德亚国。起匹夫,其国徒众,翕然从之,化被远近。殁后千几百年,而西北诸国尽从其教。吾观《几何》一书,用点画曲直,尽万形之变。天下之易知,诚无如此者。然而其为道不简,从事于此,必至于杀精。吾观《金刚》一书(此指《金刚经》),以无住生心,化被区域。天下之简能,诚无如此者。然而其为道不易,从事于此,必至于灭神。天主罹患于西北,则阳亢故也。释迦剥肤于西南,则阴亢故也。西北之人,以无不知为贵,故乐于用心。从事于此,则自生神。西南之人,以无知为贵,故乐于息心。从事于此,则自生精。极其教,则阳过者杀,阴过者灭矣。西北者,其天道之失中者乎?西南者,其地道之失中者乎?”布《易》理以论释迦、基督之教,以为各有所取,亦儒者之所罕见。然亦即自谓未多见其书,其道不能详,故所言全出之揣度。至以《几何》之书与基督之教,并为一谈,是可哂也。窃尝推究其故,盖明时西来之士,如利玛窦、熊三拔之辈,其所持以炫吾国人者,在其技巧,而不在其宗教。即言事天爱物,与中土旧谈,初无所异。故李之藻序利氏《天主释义》(之藻,浙江仁和人。万历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其所译《名理探》,为名学最初之译本)谓其:“小心昭事大旨,与经传所记,如券斯合。”而庞迪我《七克》一书,以贪傲饕淫怠妒忿,谓之七贼,欲以施舍谦让克之,其文绝美。熊明遇为之序(明遇,江西进贤人。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东林党人也),亦曰:“遏欲存理,归本事天。不意西方之士,亦我素王功臣。”云云。是故当时学士大夫之于彼教,乐道其历数星象之学者多,而向往其洁身修禳之术者少;入其笠以招之者多,弃其学而学焉者少。彼之不能益于我,由我之无所取于彼,非必深闭而固拒之也。至若天堂地狱之说,窃之佛氏,我所餍闻。糟粕之谈,不当一盼。况自千七百四年,岁马教廷有不认奉祀祖先之令,与中土之俗更生扦格。于是康熙四十六年,遂幽禁教皇使臣于澳门,而各地教士,亦遭驱逐。举历数星象几何制造之学,向所震惊以为穷神致化者,视如毒螫,而况其教乎哉!故明、清之基督教,不能与齐,梁以来之佛教比者,教有不同,亦势有不同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  钟子钟山,为教授之江大学。三年纂《中国哲学史》竟,督余为之序。钟山富於理性,纯於学,其为书立例谨严,忾平独肩砥柱东流之责,可谓忧世之深矣!且夫古今能为学者,不出高明、沉潜之两途。沉潜者务涵泳,高明者喜创辟。涵泳久而理积,理积而后体用备,内之足  以养吾心,外之足以理天下国家,充实光辉,儒术乃以见尊於世?创辟者之於学焉,不务蓄德而以求知,求知者必求胜於人,求胜於人之心不己,将溪刻以求古人之失。或先立章制,而以古人之言行就我。夫以古人之迹之传於今,鸾远而莫见,鉏铅而不相合,固矣,其不可强同也,因而疑之,信与疑不相害也。以疑古为求学之方,师师相承,而其术益密,乃近於名法家之所为。是故今之学者,移治经之心力以治子,往往自暱於名法而敝屣儒术。儒术之中有荀卿焉,阳儒而阴法,崇名而绌性,其书倍谲不同,往往出於其徒李斯辈之所窜易。学者顾轩之跻之  於孔、曾、思、孟之左。最近学风扇播,总其略墨名而荀性,为世大宗,贤圣微矣!抑不知夫圣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首出群伦,包三才,育万物,廓然性分之天者,其视诸子犹鲲鹏之於蠛蠓焉。呜呼!章制密而儒道衰,考据精而名法胜,因不与果期,而卒与之相赴。一孔之士,南面伪呵,径然独订贤圣之得失,而高下其名位。盖三十年来,学术思想既不得保其统绪,雅颂政教且随之以倾。然而倡此者,家自以为哲学,人自以为真理。理不必真,而横流滋蔓,夫岂非高明者之过与?钟山之择术焉醇,其观古焉涵泳反复,久而得其通儒者经世之体也。世之为学者,大都握今之辔以驭古之迹,是以毁辕折笑而其道大窒。窒则愚,通则哲。呜呼!钟子其几於哲矣!戊辰三月吴江金天翮。

内容概要

  钟泰,别名钟山,南京人,生于1887年,卒于1979年,享年九十有二。清末以庚款留学日本,攻生物学,回国后治国学。历任东南大学、政治大学、之江文理学院、蓝田师院、华东师大教授和上海文史馆馆员。

书籍目录

本书说明序凡例卷上第一编  上古哲学史  第一章  上古之思想  第二章  王官六艺之学  第三章  老子  附管子    附《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解  第四章  孔子  第五章  墨子  附宋钘  第六章  杨子  第七章  商君  尸子附见  第八章  庄子  附列子  第九章  孟子  附曾子 子思  又告子附见  第十章  惠施  公孙龙  附尹文子    附名家不出于别墨论  第十一章  荀子  第十二章  韩非  申子  慎子附见  第十三章  秦灭古学第二编   中古哲学史  第一章  两汉儒学之盛  第二章  贾生  第三章  董仲舒  第四章  淮南王安  附刘向  第五章  推雄  第六章  王充  附王符  仲长统  第七章  郑玄  第八章  魏伯阳  第九章  牟融  第十章  荀悦  第十一章  徐幹  第十二章  魏晋谈玄之风  第十三章  刘劭  第十四章  裴頠  第十五章  傅玄  第十六章  葛洪  附鲍生  第十七章  陶渊明  第十八章  南北朝儒释道三教之争  第十九章  范镇  附萧琛  第二十章  王通   ……卷下第三编  近古哲学史第四编  近世哲学史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史(全2册)》是钟泰先生以三年精力撰写完成,体会贤哲之精微,各家各派都客观公正的论述。《中国哲学史(全2册)》作为一部成书很早,体大思密而却又所见的著作,值得广大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作者简介

本书是钟泰先生以三年精力撰写完成,体会贤哲之精微,各家各派都客观公正的论述。本书作为一部成书很早,体大思密而却又所见的著作,值得广大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重视。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自有史一来到秦朝时期作为上古史;第二,汉唐作为中古史;第三,宋朝和明朝两个朝代作为近古史;第四,清朝一代作为近世史。在上古之思想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本天、尽人、首孝、用中、上民、大天下王官六艺之学、老子的主要思想(包括道、无为、三宝、婴儿、富教、大同小康、知名之学)、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兼爱、非攻、节用、天志、墨经)、杨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为我、养生、论生死、论名实)、商君的主要思想(包括农战、开赛、更法)、庄子的主要思想(包括大宗师、齐物论、养生主、应帝王)、孟子的主要思想(包括性善、扩充、义利之辩等)、惠施和公孙龙的白马论以及荀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在中古哲学史中,主要讲述了两汉儒学的兴盛、贾生和董仲舒的思想、淮南王安的思想、以及杨雄、王充、郑玄的主要思想。在近古哲学史中主要讲述了宋儒之道学。近世哲学史主要讲述了清儒之标榜哲学。全书采用史传体的形式,开创了哲学史编纂的新篇章,内容论述非常客观、准确,非常值得广大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的研读。

图书封面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钟先生此书体例精纯,对于中国哲学,有极严谨的范围,决不滥入,所述人事,皆与我国学术极相关极切要,深得先贤硕儒之真精神。虽篇幅不多,而字字精要。且慎于下笔,不敢厚诬古人之意。20世纪20年代,胡适以半部《中国哲学史》暴得大名。起而批评者有陆懋德与钟泰。陆著《周秦哲学史》,反对胡以西式知识论与逻辑法肢解先秦哲学;钟则著《中国哲学史》,反对胡以西方哲学术语“强为比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近代已成为中国哲学之”镜”。有以此”镜”照出”中同于西”者,如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有以此“镜”照出”中异于西”者,如张东荪、张岱年;亦有根本不照此“镜”者,如陈黼宸、陈汉章、钟泰。该书发行后,长期以来被学界忽视,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西方化研究模式的主导地位使然;二是该书被误认为是对传统学术史的简单回归。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传统是根基
  •     得反复多读几遍,认真做个笔记
  •     此书名为中国哲学史,倒不如称中国哲学家史略更妥当一些。钟先生以简明流畅的文言文以时代为经,以大家为纬,同时兼及到各时代的特征、风气,在详说各家的学说前往往有单独的篇目概述一时的精神。钟先生在用语、阐释等方面尽量避开西方的术语及理论,企图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国哲学史,虽未必尽善尽美,亦可谓用心良苦。
  •       钟先生此书体例精纯,对于中国哲学,有极严谨的范围,决不滥入,所述人事,皆与我国学术极相关极切要,深得先贤硕儒之真精神。虽篇幅不多,而字字精要。且慎于下笔,不敢厚诬古人之意。
      
      20世纪20年代,胡适以半部《中国哲学史》暴得大名。起而批评者有陆懋德与钟泰。陆著《周秦哲学史》,反对胡以西式知识论与逻辑法肢解先秦哲学;钟则著《中国哲学史》,反对胡以西方哲学术语“强为比附”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在近代已成为中国哲学之”镜”。有以此”镜”照出”中同于西”者,如谢无量、胡适、冯友兰;有以此“镜”照出”中异于西”者,如张东荪、张岱年;亦有根本不照此“镜”者,如陈黼宸、陈汉章、钟泰。
      
      该书发行后,长期以来被学界忽视,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西方化研究模式的主导地位使然;二是该书被误认为是对传统学术史的简单回归。
  •     有见解
  •     比起胡适谢无量,这才是业界良心,可惜仍停留在讲稿阶段,
  •     这是我读过的中国哲学史里,我觉得写的最好的一本。文字简练,要点清晰,适合入门。不过,这个更偏向于思想史
  •     条目下书评说的很到位。中国哲学史正该用此法写
  •     补记 可以读
  •     哈哈哈,九八版还打六折,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