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概观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德国哲学概观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9
ISBN:9787301160817
作者:高宣扬
页数:38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显然,马克思所关心的,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决定社会生活的物质力量和物质因素。既然社会是由成群的人,以不同的社会关系组成的,所以,就必须在决定社会生活的社会关系中寻求物质因素。马克思不同于旧唯物主义的地方,首先,就是不在社会之外寻找决定社会的物质基础,而是在社会之内、在社会的生命活动中,寻找决定社会的物质因素。其次,马克思把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因素,看做是与组成社会生活的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事物和力量。第三,马克思充分意识到:人的任何社会活动,都是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社会关系的。因此,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因素,也只能存在于进行社会活动的人之间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之中。第四,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马克思看来,最终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关系到人和社会的生存本身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第五,作为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则,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随着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生产能力及物质财富的实际状况,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第六,作为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终极原则,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并不是孤立地在社会生活和运作中单独地发挥其决定性作用,而是同社会生活中不断复杂化的各种因素和各种关系网纵横交错地渗透在一起,使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必须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和文化的中介因素才能发生作用。同样地,这些与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相应的生产关系相关的复杂因素,也不是永远处于被决定的被动地位;而是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有可能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曲折的途径,而反过来发生积极和主动的作用。第七,在分析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时候,马克思始终清醒地区分两种基本状况。一方面,从总体上说,从最初本源来探索,社会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性的力量和关系,是物质的生产劳动活动及其关系;另一方面,在探索社会的各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事物的时候,绝不能满足于最一般的社会本体论结论,绝不能以社会终极原则替代具体的因果分析。与此相对应,马克思在社会分析过程中,也同样区分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不同过程和程序。他本人在《资本论》中,熟练地既综合运用、又严格区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德国才是现代人类的耶路撒冷。  ——别林斯基与德国思想家相比,法国作家便相形见绌。  ——阿隆救中国必以学,世界学术德最尊。  ——蔡元培德国人有这样一种气质:冷静思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同时又能忍受由之而来的艰难困苦,因此人们可以对德国人的正确理智和深沉反思的秉赋,寄予厚望。  ——康德

内容概要

高宣扬 1957-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及硕士研究生,1978-1983年巴黎第一大学哲学博士,1983至2002年,长期在法国从事研究工作,先后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教授、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教授。
现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原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精通英、法、德、俄及印尼文,近30多年经常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著有研究专著《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上下两卷)、《当代法国哲学导论》(上下两卷)、《当代社会理论》(两卷本)、《后现代论》、《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及《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福柯的生存美学》、《利科的反思诠释学》、《萨特的密码》等30多部。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

书籍目录

目录
III
上编 总论
1
第一章 德意志民族灵魂的理论典范化
1
第一节 德意志民族的形成、成长和发展
2
第二节 德国哲学产生的历史前提
7
第三节 原始文化及其向哲学转化的曲折性
10
(一)神话、原始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11
(二)原始艺术及其向哲学转化的可能性
13
第二章 日耳曼精神与传统宗教思想的结合
19
第一节 犹太教思想的渗透
19
(一)犹太文化在德国的蔓延及其传播过程
19
(二)犹太文化传统对德国哲学的影响
21
第二节 基督教思想的渗透
22
第三章 德语的哲学性
24
第一节 语言是民族的心灵的窗户与通道
24
第二节 德语的哲学性
25
中编 德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28
第四章 德国的哲学教育传统
28
第一节 哲学教育的重要性
28
第二节 德国哲学教育的持续性及普遍性
28
第五章 德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
31
第一节 德国哲学的特殊地位
31
第二节 德国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关系
31
第三节 德法哲学的特殊关系
31
第四节 德国哲学与英美哲学
32
第六章 德国哲学的历史性
34
第一节 发展的阶段性、断裂性及交错性
35
第二节 中世纪的德国哲学
35
第三节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
36
第四节 启蒙时代
39
(一)启蒙运动的复杂性和不平衡性
39
(二)德国启蒙运动的特殊进程
39
(1) 第一阶段
39
(2) 第二阶段
40
(3) 第三阶段
42
(4) 第四阶段
47
(三)启蒙的内在矛盾及反启蒙思潮
47
(1) 启蒙与反启蒙的相互渗透性
47
(2) 关于启蒙的论战
50
(3) 哈曼对启蒙的批判
53
第五节 古典哲学
56
第六节 近现代哲学及其重建
57
第七节 当代哲学
58
(一)20世纪
58
(二)21世纪
65
下编 著名哲学流派和杰出哲学家
68
第七章 莱布尼兹
68
第一节 莱布尼兹与启蒙
68
第二节 人类理智新论
70
第三节 单子论
70
第五节 神正论
71
第八章 浪漫主义哲学
72
第一节 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的三重穿插关系
72
第二节 德国浪漫主义的三大阶段
72
(一)以狄克和斯列格尔兄弟为代表的耶拿学派
72
(二)海德堡时期的普洛透斯海神派
73
(三)柏林时期的北极星联盟
73
第三节 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
74
第四节 浪漫主义的语言观
75
第五节 浪漫主义的历史哲学
75
第九章 康德哲学
77
第一节 康德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过程
77
第二节 康德的批判原则
80
(一)批判的原本意义
80
(二)近代哲学的批判精神
81
(三)康德的批判原则
82
(1) 纯粹理性批判
82
(2) 实践理性批判
84
(3) 判断力批判
86
第三节 康德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影响
87
第十章 费希特
89
第一节 思想生涯及主要著作
89
第二节 哲学创作的三大阶段
90
第三节 《全部知识学基础》
91
第四节 伦理学和宗教
92
第五节 费希特的历史影响
93
第十一章 谢林
94
第一节 诗性生存与诗性哲学的展现
94
第二节 自然哲学
96
第三节 同一哲学
97
第四节 艺术哲学
98
第十二章 黑格尔
99
第一节 生平与著作
99
(一)生活历程
99
(二)著作的出版状况
100
第二节 黑格尔的体系
101
(一)黑格尔体系的一般特征
101
(二)《精神现象学》
102
(三)《逻辑学》
103
(四)自然哲学
103
(五)精神哲学
104
第三节 黑格尔学派的分化
104
(一)右派黑格尔分子
105
(二)左派黑格尔分子
106
(1) 斯特劳斯
106
(2) 鲍威尔兄弟
107
(3) 卢格
108
(4) 斯蒂纳
108
第十三章 马克思
110
第一节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110
(一)马克思批判活动的第一阶段
111
(二)马克思批判活动的第二阶段
112
(三)马克思批判活动的第三阶段
113
第二节 马克思的辩证法
114
第三节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
116
第四节 马克思学派的分化
118
第十四章 叔本华
120
第一节 竭蹶艰难的生活厄运
120
第二节 主要著作及其基本概念
123
(一)主要著作
123
(二)基本概念
123
第三节 叔本华对自身的哲学的诠释
129
第四节 叔本华的幸福论
132
第十五章 尼采
133
第一节 悲剧性的一生
133
第二节 尼采著作版本的多样性
134
第三节 对西方传统原则的叛逆
134
第四节 权力意志
135
第五节 道德系谱学
135
第六节 永恒回归
136
第七节 审美的诗性生存
136
第八节 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
139
第十六章 新康德主义
140
第一节 马堡学派
143
第二节 弗莱堡学派
143
第三节 海德堡学派
143
第四节 耶拿学派
144
第十七章 现象学运动
147
第一节 马克斯•谢勒
148
第二节 胡塞尔
150
(一)学术生涯及基本著作
150
(二)《逻辑研究》
151
(三)中立的现象学观看
151
(四)意向性
152
(五)现象学的还原
152
(六)现象学陈述的基本条件
152
(七)专注于事物之根本的反思
152
第三节 海德格尔
153
(一)海德格尔的前期生涯
153
(二)海德格尔前期的基本概念
154
(三)《存在与时间》的基本思想
157
(四)海德格尔的战后创作
158
(五)对于存在本体论的双向论证
158
(六)语言与存在
161
(七)真理在艺术中的敞亮
164
第十八章 实证论和逻辑经验论
168
第一节 马赫的经验论及其效应
168
第二节 数理逻辑的形成和演变
169
第三节 维也纳学派
171
第四节 柏林学派
172
第六节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演变
173
第十九章 法兰克福学派
177
第一节 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77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
177
(一)霍尔克海默的社会哲学
178
(二)阿多诺的文化哲学与美学
179
(三)马尔库塞
182
(五)本雅明
183
第二十章 爱尔朗根学派与建构主义
185
第一节 学派的基本队伍
185
第二节 洛朗琛
185
第三节 学派的形成
185
第四节 埃尔朗根学派的建构主义纲领
186
第二十一章 鲁曼的社会哲学
188
第一节 社会系统理论的形成
188
第二节 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
189
(一)从规范性系统论中走脱出来
189
(二)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的转换
190
(三)反人本中心主义的系统理论
191
(四)技术主义的“简单化”基本原则
191
(五)自我生产性和自我参照系统
192
(六)多学科整合与比较研究方法
193
(七)系统理论语言的反思性
193
第三节 对现代性的批判
194
第二十二章 哈贝马斯
195
第一节 哲学与政治生涯
195
第二节 关于沟通行动理论
198
第五节 寻求规范化的社会政治哲学
199

编辑推荐

《德国哲学概观》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德国哲学可以说是德意志民族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开宗立派的哲学家薪火相传,灿若群星。
本书所讲述的就是站在今天的视野回顾和反思,德国从原初状态至今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的思想创造过程及其成果。本书的基本结构是由上中下三编构成的;上编重点论述德国哲学特征及其历史形成;中编按历史时期概述各阶段的主要内容及其重大理论争论;下编则重点分析和讲述德国哲学的主要流派、学派及其重要代表人物,并选取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本进行重点分析。
康德曾说,德国人的性格往往同理智的粘液质相结合,……即冷静思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的,同时又忍受由之而来的艰难困苦。
德国哲学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尤其表现了德意志民族寻求自身思想文化的独创性,表现他们试图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谋求其民族尊严的顽强愿望和意志,也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智慧及其重视和善于理论思维的珍贵传统。所以,德国哲学就是德国民族灵魂的理论典范化。
通过对德国哲学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贯穿于德国文化中的哲学理论基础,而且将体验到振兴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文明精神的关键力量,那就是不断地实现哲学思想方面的创造性超越活动。
哲人已逝,但他们的思想在看不见的时空中蔓延,在活着的心灵中生根,在文化再生产中重生。

图书封面


 德国哲学概观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1条)

  •     在书店反倒这本书,爱不释手。大家应该都知道德国哲学非常难懂,这本书既有概况介绍,而且翻译也十分恰当。排序也很好,所以我很推荐。
  •     介绍性书籍,可读性不强。
  •     走进德国学术学人的好书:)
  •     高宣扬教授是我一直十分敬重的前辈学者。他在改革开放之初留学法国,学习研究了欧洲文化,并形成了自己对欧洲哲学的独特理解。进入21世纪之后,他又致力于欧洲哲学界与中国哲学界的思想交流,为中西哲学的对话和沟通做出了突出贡献。近日,他的新著《德国哲学概观》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他自谦地称该书为他的《德国哲学的发展》和三卷本《德国哲学通史》的“扩大修订版简写本”,但从这本书中我们仍然可以读到他对德国哲学精神的高度凝练以及他对西方哲学的独特理解。

      让哲学说德语

      德国哲学历来被看作是概念思维和理性思辨的典范。这个特征不仅被看作是德国哲学所特有的,而且被看作是德意志民族所特有的。但我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对一个民族文化以及哲学思维的重要影响。高宣扬教授在书中特别强调民族精神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令人耳目一新。高宣扬教授以历史的证据说明了,德意志民族如何在自身发展中充分自觉地利用“德意志语”推出自己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17-18世纪的德国文学和哲学的发展也向我们表明,正是德国文学家和哲学家自觉意识到拉丁语对德国文化的限制性影响,因而竭力提倡用德语表达自己的文化和哲学。“让哲学说德语”,这几乎成为18世纪德国哲学的一句最响亮的口号。用高宣扬教授的话说,“德语的哲学性”使得德国哲学凸现出其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的概念论证。应当说,正是德语特有的表达方式才使得哲学的概念得以清晰梳理,使得哲学的思想在论辩中显现得更为有力。同时,德国的诗歌和艺术深刻地影响了德国哲学的概念表达,我们从德国哲学家的著作中虽然读到的是概念的推演,但却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和文学的表达。从沃尔夫到康德,从本雅明到海德格尔,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德国语言对德国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争取独立

      德国哲学的特殊性不仅表现为语言塑造的特殊性,更表现为德国哲学在整个西方哲学中的特殊地位。高宣扬教授明确强调了德国哲学与西方其他哲学之间的差异,这在目前国内哲学界还少有人关注。这些差异明显地表现为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历史变迁,更为重要的是,从哲学自身的发展中,德国哲学第一次为哲学获得了完全属于自己的话语领地和问题视域。德国哲学之前的西方哲学,无论是法国的还是英国的或其他欧洲国家的,基本上都把哲学理解为与人类知识的构成有关的解释方式,哲学是为人类获得知识和理解人类理性能力自身服务的。因而,在德国哲学之前,严格地说是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前,我们看到的哲学形象大多属于非概念演绎的经验领域:无需任何先验的理解就可以直觉地把握这些形象。然而,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哲学完全改变了哲学的这种形象:哲学不再是关注人类经验知识的构成,也不把哲学的讨论看作可有可无的“闲言碎语”。正如高宣扬教授指出的,德国古典哲学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树立了新的典范,整个时代涌现出的哲学家,“不但他们所创立的观念论哲学体系具有经典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而且他们的各自独创的表达风格以及他们之间的自由争论风气,表现了哲学理论创作本身的旺盛生命力,也显示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威力,在西方哲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而我更想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巨大作用则在于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哲学形象:哲学变成了专门对人类理性能力进行概念研究的抽象的逻辑推演活动。这种哲学中的“哥白尼革命”不仅使得哲学摆脱了游离于各种知识体系之间的无地位状态,使其在大学的课堂上获得了所有科学门类都应当拥有的地位,但同时,这也使得哲学思考逐渐脱离了人们熟知的经验生活,脱离了哲学以往经常光顾的经验知识领域。历史地说,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西方人,德国哲学的特殊性正是由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而得以彰显的:没有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哲学可能依然跟随在英法哲学之后徘徊;而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改变的不仅是德国哲学的以往形象,更是整个哲学的形象。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

      从高宣扬教授的论述中我发现,德国哲学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哲学与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与英法哲学等其他西方哲学相比,这种联系更多地表现为对时代的经验活动的理性思考,即每个时代的经验活动最终都是以理性思考的概念形式展现出来的。无论是19世纪中期出现的实证主义,或者是19世纪后期涌现的生命哲学,或者是20世纪以来逐渐兴起的精神分析学、历史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文化哲学和社会哲学等等,它们都深深地打上了理性思辨的烙印,它们都应对了黑格尔发出的响亮口号:“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正如高宣扬教授所言,作为时代的精华,德国哲学就必须“不断怀疑自身的存在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不惜通过解剖和掏空自身的结构及其生存的基础,朝着哲学的生命的最深根源,尝试寻求创新的各种可能性”。这就是德国哲学的特有品质,也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气质。
  •     看了一遍什么也没记住。。。
  •     简直不知道应该拿腰封肿么办,烦死了
  •     高大师写出这么科普的哲学,唯有感激涕零。
  •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德国哲学入门书!
  •     这本当然是爱的
  •     自叹不如,70岁的人了!
  •     还是要看中国人写的书的…好读…黑康德一系黑得漂亮。
  •     一本书读懂德国哲学
  •     不是这书不好,我觉得对我来说枯燥
  •     后半部分具体讲哲学家们时弱了不少 前半部分比较有价值
  •     为了弄懂普里高津的晦涩理论,不得不从形而上学去理解。于是将这本书读了一个礼拜,通过这两年的积累思考和德语学习能更好地理解。本书从莱布尼茨到二战后的德国哲学有个简介。但我喜欢的叔本华,尼采和海德格尔写的很详细啊!对于尼采和海德格尔的不能再喜欢!尼采,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基础,那么都有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意愿,作为宇宙最高等的生物人,为何我们要将自己局限在一个范围内?而不进行自我超越,自我创新,成为超人?世界是永恒轮回的,包含着无穷的生命力,既是生又是死,既是有也是无,与基督教所宣扬的善恶无关,他批判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认为我们应该充分享受生命。海德格尔,为了证明无的问题,也就是传统形而上学避而不谈的问题,用了此在Dasein 来证明存在sein 的本体性。同时他也说,关于存在的表现是在时间结构内的
  •     内容丰富全面,如果仅仅追求实质性的内容的话还是不错的,作者想必也落下了大功夫。但该书行文略显拖沓,文笔有待提高,阅读的体验不甚佳。
  •     符合我国现状
  •     有人自诩要教汉语学哲学,哎,路漫漫其修远兮。
  •     居然在临近结尾看到了系统科学
  •     书中探幽析微,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一位哲学大师的睿智与精深。
  •     太慨观了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