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

出版日期:2015-5-1
ISBN:9787108051710
作者:杨绛
页数:179页

内容概要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肄业。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后共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4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等译作《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
(一)走上古驿道
(二)古驿道上相聚
(三)古驿道上相失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作者简介

《我们仨》讲述了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仨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今天读完杨绛的《我们仨》,我坐定、闭目、深呼吸,心情明明是沉重的,可也有一丝甜气游荡在心间。舒展了眉头,记录下此时的感受。今年五月杨先生逝世。一下子钱钟书、杨绛的书纷纷售空,待我六月初回到北京时,跑了王府井新华书店、中信书店、花市新华书店均告知脱销。还有热心店员告诉我一时半会儿不可能买到,因为所有存货几乎一夜间都清掉,现在不是什么时候补货的问题,而是出版社何时才可以加印。同样,在京东订购的《干校六记》十几天都没有出货,一问才通知说暂时没货,因而不得不退订,暂无缘拜读。索性在机场得中信书店发现《我们仨》存货,果断纳入囊中。《我们仨》是一位老人对丈夫和女儿深深怀念之作,二人相继离世的辛酸往事如一只只饱含热泪的血泡一般在心上迸出,而那一幕幕趣味场面也娓娓道来,温馨绵长。即使与公公意见不合、经历沦陷区的苦难、钟书遭人诬陷、文革等不顺之种种,这些家庭琐事和际遇都在心里一一化解。别扭、委屈、愤恨、无奈、倔强不是没有,而是不该管的忍住不做声、不如意的也计较不得,过了一辈子也就看出公平、际遇不可期,日子困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能做自己喜爱之事就心存感激。一桩桩、一件件,是如此平常却又波折,在这个百岁老人笔下也都泰然平顺了。感人至深的,还是三人生活志趣相投的种种乐趣与温情。最后老人一句“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读的人惦念这三人一辈子的苦与乐,心里沉沉的挂着一丝甜和一份惆怅。相比,写的人应更是五味杂陈。 看着别人家,难免想到自己的家。现在与爸妈、老公孩子五个人同一屋檐,相比一年前大家相敬如宾伺候我生孩子的日子,现在的日子更多摩擦。爸爸退休后“再思进取”的心气、妈妈不容分说的“伶俐”与“要求”,老公曾经看来可爱的“大男孩”脾气,孩子的琐碎,和自己不知前路的迷茫心境,让我无力体味在一起的温情,更多是负担和烦躁。读《我们仨》,想着他们所处时代的种种颠簸困苦,杨先生的严父公公、笨拙老公和体弱的女儿,应是比我有更多烦恼,杨先生如何平顺面对这一切?还是作为老人美化回忆的事后诸葛?不管如何,她都使我也跟着平心顺气了。家嘛,在一起,总有你最为怀念的趣味,只要那趣味在,其他都不必计较了。
  •     快乐幸福的一家人,在不幸的时光里仍然坚持各自所追求的,安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为外界的纷争所干扰,因为这份内心的宁静,无法改变的社会和不充裕的生活条件,却成为了一家三口生活的调节剂,把他们粘的更牢,只要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富贵功名皆尘土。在经历了半生沉浮后,女儿与丈夫相继离开,杨绛先生却用悲伤却饱含着超然的情绪说:“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此处给我的感动最深,我的家也失散了,忘不了逝去的父亲,牵挂着独自生活的母亲,那个临市的小家里曾经给了我最多的温情,在悲伤和痛苦过后,我也愿自己同杨绛先生一样,怀抱着那份“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平静与超然,追忆怀念已失去的,加倍珍惜还拥有的亲人、爱人。书中记载了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一生温和礼让,一心做学问,其女儿也在漂浮的世事里安然坚强成长,作为一个母亲,对女儿圆圆身体虚弱的牵心挂肚,为她的每一点成就而自豪,这就是天下母亲最真挚朴实的情感。而在丈夫和女儿身后,能够用一生的文学修养将三人的生活朴实的记录,此举也算是告慰逝者和过去的生活吧。一个家,三个人,随遇而安,真诚做人,勤勉做事,一生故事,且听杨绛先生娓娓道来。
  •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是我最喜爱的几首诗词之一,我却还是个少年。这是一本远近闻名的著作,杨绛先生于女儿钱瑗先生钱钟书逝世后所著。书中所著内容在我还未翻阅以前就通过网络上的概述大致了解(这可能不是一个好习惯,但我读书尚少不免不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好书),但我阅读完之后仍是沉默许久以掩饰内心的不安。书分三部,有人说前两部虽短但是写法太过于飘逸让人不知所云,我说不得有些自己的看法。这书与其是写给世人的一家三口回忆录,倒不如说是先生思念往事的笔记,是非常遵从作者内心的写作方式,她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或者说她就是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女儿与先生的先后离世。像是一场漫长却又转瞬即逝的告别,从踏上客栈开始就渐行渐远一直到再也听不到女儿的声音,再也望不到丈夫的客船。从一家人在客栈上相聚,好似庆祝生而一家此生无憾,到最后女儿飘来最后的道别,杨绛先生的内心日复沉重,万般焦急却又用最轻灵的语言娓娓道来,在你还未做好生死离别准备就已到来,不禁让人猝不及防,感同身受。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考虑过未来,都有思索过死亡。我们恐惧死亡,我们又不在意死亡。中国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忠孝仁义,修身平天下,却对死亡缄口无言。我们从一出生就避讳死亡,父母没有教导如何面对,老师没有讲述如何告别。我们内心万般恐惧,怕天有不测风云。我们不知生命的尽头那一段是什么,也不知道在面对亲人即将离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因为未知,所以恐惧!我们却也不在意死亡,甚至选择性的遗忘。这绝不是因为我们知天命随心所欲,恰恰是因为我们恐惧的表现,因为恐惧不知所做所以选择暂时遗忘。相聚是缘分,离别是命运。在年初看奇葩说时其中有一期辩解亲人离世的话题。话题一开始就陷入了空前的悲怆伤感的情绪之中,使看者心酸闻着落泪。我很庆幸我现阶段不曾有至亲至爱的离开,只是在去年外婆去世时伤心落泪过,但也因为从小随父母外出打工与老家亲人情分不甚亲密所以时隔不久便从伤感中走出。但是在任何时候听到他人的生离死别依然心惊肉跳,彷如自己的经历一般。这并非杞人忧天恰恰是我们过于重视此生缘分却又看不开此生命运。马东在那一期奇葩说总结的时候谈到了自己面对父亲马季先生突然离世时的感受,因为是突然离世所以对亲人的打击非常大。他说在几年后的某一天梦到了他的父亲来跟他告别 "很高兴和你一世父子,有缘再聚"他是如是的说道他父亲梦里所言,开心骄傲的表情甚是欣慰,可是他话锋一转“我不信!我不信那是我父亲跟我说的,那是我的潜意识在告诉我的,该放手了"。这是我听到的最疯狂的一句话!!!生是偶然的,死是注定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能这样坦然的没有几个。老一辈们常说,我们这一代人就是活的太明白了,事事都要看穿本质,看穿之后却没有力量去解决,苦了他人害了自己。我不否定这样的评价!回到书中吧,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大头的部分算是一片温馨,主要回忆先生一家的一生。从求学到生女,从回国到离别。一件件琐事像印在脑海中的一样时隔多年讲述出来依然画面感十足,不去思量结局的话确实让人忍俊不禁心生向往。先生说“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钱先生说“我们此生只有死别,再无生离。”这是对彼此的依赖,也是对这一生有此家庭的幸福感,越是珍惜越是不想失去。这一部分一下到了结尾,平淡的陈述颇有文人一贯的 一袭青衫笑经纶,一片青山了自身。实在令人心生羡慕!我还是个少年,我还做不到我希望的这样一生不羁放纵任逍遥。但我明白,我要学会慢慢的对生活的暂别常离释怀,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因为我们已经身处在漫长的告别之中。网上不明出处的诗做结尾: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少年不知愁滋味啊,愁滋味...我只知,很高兴与你今生相遇。2016.8.25凌晨三点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往者不可留。我们在不同的驿站里流离失所,唯有家人,一念起她们,便是美好的
  •     温完了围城,再看我们仨,淡淡的温情很感人,这样的日子很幸福,爱上一个人嫁对一个人生一个可爱的孩子圆满的一生,生活总有坎坷可是一家人在一起安康即是幸福。
  •     一篇很简短的回忆录,杨绛先生用自己的叙事风格将一家三口的柴米油盐浓缩在这本书中,平淡真实温馨,仿佛并不是他们仨,而是我们四个。那个时代的感情或许没有我们现在的你侬我侬,甜言蜜语挂在嘴边,但确是实实在在的一生相伴不离不弃,亦师亦友,相濡以沫。很多细节的描写让我不禁抓着机器猫又给他复述一遍,然后自己被文字逗得咯咯笑。游走在先生的梦境中时心里又是酸楚和难过的,无法感同身受在失去两位挚爱的那段时光是如何过来的。因为别人家的一些事情,婆婆春节一直说“工作很重要,但家庭更重要”,只有过来人才会有这种朴素却真切的感受!希望我们都能好好珍惜身边人!
  •     知识分子的自白,前虔诚,后不足,文人......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这大概就是我理想中家庭的模样了。
  •     被里面细小的温情打动
  •     最难受的莫过于,“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     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我这时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     看到第三部分的标题,我禁不住潸然泪下。在可预见的将来,我或者母亲(不出意外应该会是我)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徒留一人活在这世间,最终天上见。2016年12月4日丽丽已经先去了,现在我们两人关系特别紧张,以后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我所向往的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也许曾经有过,但很多年后我明白有如镜花水月一切都是幻影,其实不曾拥有过,我只能看看别人的故事留着自己的眼泪。他们仨不仅是天意成为一家,更多的是精神上,所以哪怕经历政治浩劫、工作繁忙、女儿嫁作人妇,在国内在国外等等,都不足以让他们分离,即便最后死别,但他们依然活在彼此心中,那么多年的琐碎小事依然能信手拈来。我特别感动,也因为自己永远都不会拥有。幸好他们最终在了一起。
  •     不知道为什么 书一开篇就哭得稀里哗啦 两个人一起探险 早餐 没关系我会 就这些平平常常的点滴汇聚成了浓浓的爱意
  •     已购--纸质
  •     “师傅临别送她一个饭碗口那么大的毛主席像章留念。我所见的像章中数这枚最大。” 平实内敛,记事叙情。
  •     先生是悲痛的是通透豁达的。
  •     倔强又温和的相处、这大概是最好的亲情和爱
  •     第一部分写驿站、客栈、梦境最初看得懵里懵懂,后来的部分写到两个人出去探险、做菜、各自读书工作的生活挺好
  •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又伤感又羡慕
  •     请让更多的点滴留下来!
  •     虎父無犬子啊,這牛逼閃閃的一家人。楊絳讓我佩服的不是翻譯或其他學術上的造詣,而是失去至親後的堅強。相較之下,我簡直是個窩囊廢。
  •     没有说教,没有修饰,娓娓道来,泪流满面。走过一生,我们能记住的,原来是这些事。
  •     很纯粹
  •     学会了如何平静而装满爱意的与丈夫相处 与儿女相处~ 从不逼迫 互不干扰 心连心是关键 对物质的追求不必太过执着 拥有健康而富足的精神生活才最重要 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获益一生
  •     长梦
  •     留学生活
  •     生活不是没有烦恼的,平和的心态最重要。
  •     喜欢第一和第三部分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     再复杂的环境也可以把生活过的简单
  •     杨绛先生去世的时候,网络圈又刮起一股“悼念”风潮,好像谁都可以引经据典几句,结果却也闹不少了笑话。而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也不能免俗地跟风买了一本先生的书(至于为什么是这本而不是别的,纯粹是因为当时逛书店时这一本正好被放在门口)。说来惭愧,虽然杨绛与钱钟书的为人、学识及感情,早被社会赞誉多年,但我之前也只是浅读过钱的《围城》,此番种种,不免唏嘘。而我们继续活着的人能做的,也只有在拜读中暗暗表示对二老的怀念与崇敬之情。
  •     他们仨团聚了
  •     真羡慕杨绛先生一家的和睦和互助理解。羡慕他们的爱情。生活那么平淡,却又那么坎坷...
  •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我们仨,读起来能感受到杨绛先生很深的情感在里面。人生看似漫长,但回想起来如白驹过隙。 现在是你的“黄金时代”,你已经度过了一半。珍惜你所处的生活,享受当下。
  •     值得反复默念 深深记得的书
  •     最近家里事多 又读了一遍我们仨 真好 上一次是高三向往爱情 现在才发现里面写了小红楼啊 师大人很好啊hhh
  •     有人才有家,没有了人,家就是一个居所。一个供人休息睡觉的地方。
  •     「世間好物不堅牢 彩雲易散琉璃脆」剝去所有的光彩和堅殼 一家人平淡無奇卻閃閃發光的回憶才是支撐楊絳暮年生活的柱石 離家之後才更能體會書裡那些牽掛和隱忍
  •     最喜欢杨绛与钱钟书海外求学的那段时光,有自己的小窝可住,有人相伴,有书可读,一起研究菜式、一起室外“探险”。后来两人变为三人,曾一度流离失所,别离有时相聚有时,不过三人总是团结,苦中作乐,他们经历了抗战、经历了内战、经历了文革,经历发生在中国土地上所有的苦难,但也没有将他们三人分离。《我们仨》是杨绛对他们三人生活的一个回顾,就像书中最后所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他们的女儿钱瑗先于他们因病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钱钟书于一九九八年岁末去世,留下杨绛一人思念他们。文章最后一章叫「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两人离开后,杨绛老师曾在寓所中问家在哪?我们一生中停留的那些住所不过是旅途上的一个个客栈而已,家在哪,家也许就是家人所在的地方。她还在寻觅归途,我们也是。
  •     令人羡慕
  •     哭着看完的
  •     开篇如幻的梦境,读完伤感不已。即便生离死别,在杨绛先生的回忆录中也满是三口之家的无穷欢乐,和三毛的坚韧别无二致。不知我穷尽一生,能否始终保持这样的心境,能否找到这般的爱人家人陪伴终老……
  •     最喜欢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同样一口气读完。梦境中的人与物,秃柳与落叶……
  •     人世间的一切回忆都将回归于土地,我们仨终究是幸福的,甜蜜的
  •     用kindle看的,算是看到了当时历史风貌的一角,有些镇静,有些后怕,又对现在的迷茫,雾蒙蒙一片看不清的担忧
  •     前两章太散看不进去,比较喜欢第三章这种以最朴素简单的文字描写生活的风格。无论是一起经历的磨难,或是国内时局的动荡,或是各自取得的成就,都是轻描淡写、波澜不惊,唯一重要的只有一家三口之间相处时的温馨、分别时的牵挂、生活上不能再琐碎的小细节,三人之间,就是他们的小世界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
  •     家人之间互相扶持,回忆是如此美好。任周遭变化,只要我们仨在一起。
  •     一口气读完了《我们仨》。世事沉浮,名不争、心不乱,淡然面对自己的生活。学识与涵养不应体现在高谈阔论,而应化为生活中的点滴。面对真实的生活,塑造真实的自我。大多数时候我还是太急了,走的慢一点,才更稳一些。
  •     “杨绛先生”热潮时买下此书,第一次读到“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就不敢再往下读,那时这句话实属应景。今天终于把剩下的读完了,好像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随之落下。“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Goodbye,My chen.
  •     读的时候总能想起我跟老公在北京的日子,中关园清华园圆明园,多么熟悉的地方。平淡的生活中满满的都是幸福,所以离别的时候得有多痛苦……
  •     我一直觉得,能像杨绛一样多好啊
  •     看完好难过,杨绛太坚强了
  •     这是一本非常朴素简单的小传,很温情。懂得与其日后缅怀不如今日珍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