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校六记

出版日期:2015-4-1
ISBN:9787108051729
作者:杨绛
页数:62页

书籍目录

小引 (钱锺书)
一 下放记别
二 凿井记劳
三 学圃记闲
四 “小趋”记情
五 冒险记幸
六 误传记妄

作者简介

干校,本来是对公务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培训的地方,但在“文革”中,却赋予了它新的定语——“五七”,新的含义——对上述人员中的大多数进行“劳改”。杨绛先生在这里讲述了从要去干校直到回京一些事情和个人的心情、感受。本书1981年7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尤其受有干校经历的人喜欢,堪称“干校”文学中之经典。今天、今后,人们要感性地了解那段渐去渐远的历史,本书同样堪为经典。


 干校六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6条)

  •     这本书写得平淡无奇,没有多少情感波澜,要不是事先看过内容简介和书中偶尔流露出的哀怨与讽刺,生于八十年代的我,已经难以把内容与故事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毕竟那段历史离我有些遥远。全书中情感最激烈的部分,我觉得竟然出自钱钟书的小引里:“”也有一种人“”,……“这类人最应当‘记愧’。不过,他们很可能既不记忆在心,也无愧怍于心。”……“惭愧常使人健忘,亏心和丢脸的事总是不愿记起的事,因此也很容易在记忆的筛眼里走漏得一干二净。”……“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按照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读完这本书也不需要很多时间。一次火车上的行程足矣。但是想到杨绛在那段时间里经历的前前后后的事,我便不能平静。下放到干校劳动是做着一辈子回不来的心理准备的;她的女婿刚刚因为迫害自杀;本来是结发夫妻却要分隔两地,见个面像做贼,还要冒着跌到河里淹死,陷入粪坑里闷死的风险;一个知识分子不做知识分子的贡献,整天挖井、种菜、遛狗,而且做好后半辈子就这样过下去的准备。——在一个看不见未来的社会里,自己被坑得体无完肤,如果换做我,我很难写出这样一本语气的书来。由此见得杨绛并非凡人也。但是书中也有两处,难得直接,均在第六记里。“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自己的一部分。”——她在这里回答了有些老一代民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解放后留在大陆的心理原因。“这就使我自己明白: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的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这里杨绛暗表了自己的倔强与坚持。我读到这结尾一句话时,心理安慰许多。说点题外话。一个人固然内心再丰富,老了难免依赖他人。这不是他存心想为之,而是生理上的限制所致。人老了就是老了,学富五车对于出门买菜、做饭烧水也是无用。精神上的丰腴只是让你晚年内心略感安慰,但该依靠别人的还是要依靠。我不希望我活这么久,活到刚好可以不麻烦别人就死则恰到好处。我读一些杨绛的采访了解到,她的居室一直保留钱钟书去世时的样子,她平时也谢绝来客。我也可以理解,这位学者和路人没什么好说的,如果路人想了解到什么修身处世的妙方,大不了去读杨绛的书好了,有什么必要去谈话呢?灵魂的对话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不一定需要面对面的。
  •     2016年第十四本书。五月二十五日凌晨,杨绛先生因病在京辞世,享年105岁高龄。关于钱、杨二位先生的著作,说来惭愧,之前只读过两遍《围城》,但感慕这对伉俪已久,心中满是尊重和敬仰,为了不堕“跟风”悼念点蜡的俗流,特意买了杨先生几本书,虽不免有几分“后知后觉”的可堪讥讽的“迟到”,想来这是最能纪念杨绛先生的做法,略表晚生后辈心迹一二。今日读完了《干校六记》,应该是效仿清朝作家沈三白的《浮生六记》的格式——那本书我也极爱的。书的前面是钱锺书先生作序的小引,虽短短几百字,《围城》中那熟悉的风格一下子便回味上来了,钱老的文字一看便知,旁人也模仿不来。这本书比想象中的要薄,顺道吐槽一下三联书店的书价。杨绛先生这本书记述了夫妻二人下放河南干校的两年所感,虽没有全面展开整个运动的方方面面,但文字质朴,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如小狗“小趋”的故事,自己几次冒险外出的记录等。或许因为经历种种思想改造运动之后作者心有余悸,没有太多政治上的呼吁,但还好一系列暴风雨式的运动之后,作者说“我还是依然故我”,多么令人庆幸的一件事。作为年轻读者,虽未亲历那个年代,但对于其残酷血腥早有耳闻,幸而作者夫妇二人在干校并没受太多“不忍卒读”的磨难,不似老舍先生、傅雷先生那般悲惨的结局,已是令我辈抚膺庆幸的了。杨绛先生彼时已经耳顺之年,世事看得多了,写文章也平淡如水,娓娓道来,极平凡的文字中饱含了无限的深情。老人的话,多听听总是不错的。
  •     本文基于南京书虫沙龙口头分享整理。作者微信公众号:abirdbook。每天一分钟语音读书,一个星期分享一本书。作者微信号:ajoybird。欢迎就读书话题进行交流探讨。暗号:豆瓣。刚才小鹿分享了《重来》这本书,很受启发。说起重来,我就想起了钱钟书和杨绛关于重来的谈话。我们知道,钱钟书杨绛两口子文革中吃了不少苦,杨绛被剃过阴阳头,女婿还被逼自杀了。杨绛问过钱钟书,解放前,很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是思想进步吗?是觉悟高吗?钱钟书就说舍不得祖国,并引用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杨绛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钟书回答:时光倒流,我还是老样子。回答的很爽快,像从未经思考一样。杨绛说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如此一来,一切也就都释然了。这个就记录在这本薄薄的《干校六记》里,几十年来,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我今天就是分享杨绛先生的这本《干校六记》。咱们先得说一下啥是干校,全称呢叫五七干校。简单的说,就是毛主席在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大概的意思就是怀念延安时期大家一起劳动、一起奋斗的日子,很教育人。应该让干部、知识分子之类的再接受类似的教育,让贫下中农好好教育教育这部分人。于是全国上下就到处建起了五七干校,这个学校就以劳动为主,有点类似于变相劳改。杨绛和钱钟书就是1966年去五七干校的,文革结束之后,杨绛借鉴了《浮生六记》,写了这个《干校六记》。钱钟书为这本书写了个序言,认为应该加上一记,叫《运动记愧》,惭愧的愧。钱钟书认为,运动中有三类人,第一类是受了冤枉、受了批斗的人,大可以好好记记委屈。第二类人就是一般群众,惭愧自己是糊涂虫,盲目的跟随运动。或者就算知道不对,也不敢抗议,只是不积极参加运动。第三类呢,就是明知道这是错的,但是还是充当旗手和大手。文革结束之后,开始装糊涂,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似的,从来没有惭愧之情。钱钟书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七情六欲”的说法,但是“七情”中没有惭愧之情,看来中国人自古就不懂得惭愧。钱钟书的说法很触动我,我经常想,人还是得有同理心,否则世界就不美好了。而且人最好别做亏心事,会变得没有朋友的。你想想,钱钟书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那么生活中他一定知道谁是那第三类人,一定是唯恐避之不及的。算上钱钟书的序言,这本书应该是“干校七记”。现在,我们回到杨绛的六记,这六篇文章都很短,但是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特别经得起琢磨,时刻透露着杨绛独特而又质朴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这种人生态度,我找不到合适的词去形容。如果你还记得我开篇讲的钱钟书杨绛两口子关于后不后悔留在大陆的对话,这里面就包含这种味道。我可以再说一些小故事,大家可以自己体会这种味道。比如,第一篇《运动记别》,也就是运动的时候记分别的情形。杨绛写到,钱钟书先下放,杨绛带着女儿女婿去送站。可是等到杨绛下放的时候,就只有女儿阿圆去送站,女婿已经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呢?当时,要是抓到你是右派,那就得供出同伙有谁。不知道哪个孙子,为了自保,诬陷杨绛女婿是右派。可是轮到杨绛女婿供同伙的时候,他是个老实人,不肯诬陷人,就自杀了。杨绛很平实的记录了这件事,就用了一小段文字。然后就开始记载,钱钟书下放后又黑又瘦,生病了去看医生。医生一看病历卡,说你冒充钱钟书,我认识钱钟书,不是你这个模样。钱钟书只要报出自己老婆的名字,以证明自己是自己。医生不禁大笑,说:怎么的,全不像钱钟书了。可是,杨绛说,钱钟书又黑又瘦,简直就换了一个模样,奇怪的是自己一看就认识。再比如,在五七干校期间,钱钟书给杨绛写了很多家书,有的很长,有的三言两语。杨绛说,如果这些书信能够保留下来,如今重读该是多么有趣。但是更有价值的书信都毁掉了,又何必可惜这几封信呢。还有,杨绛还记录,当时钱钟书是看管工具的,杨绛是种菜地的。那么,杨绛的班长人还不错,杨绛就经常去借工具,有借就得有还,这样见借一次工具就能见两次面,杨绛说比旧社会书生与小姐在花园偷情还浪漫。当时,钱钟书因为认识的字多,还当邮差,负责收发信件,他每次都会绕路来到杨绛的菜园,老两口聊几句。有时候来不及聊天,就把写的信交给杨绛,有时候还有情诗,还真是浪漫。想想这可是两个快六十的老人,在变相劳改的时候做的事情,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温情。提到杨绛看菜园,还有类似的故事。村民经常来偷菜,那么杨绛发现就要追,那么村民发现杨绛。就开始跑,一边跑一边把菜扔回菜地,这样即使被抓住也没事,因为不能人脏具获。杨绛说,追是我的职责,我必须追,可是我宁愿他们跑的快一点,把菜拿回家好好吃一顿。总之吧,整本书不长,全是类似的故事和思考,似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将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这本书,欢迎围观。同时,也真心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你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感悟。谢谢。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赞的小书。之前一直想读,但是都没读,这周抽出时间读了这本小册子,感觉很不错。写得很诗意,也有情趣,即便内容有些沉重。
  •     想不到今日再看这些几十年前的事觉得并不遥远,甚至可以说很近
  •     太好看了,但是书也太薄太贵了吧!
  •     那个年代……喜欢杨绛先生还有她的默存
  •     相比书成巨帙的《随想录》,杨绛的微薄一册《干校六记》,大概别见高明。巴金是在《随想录》的撰写中重生的,而杨绛似乎在写之前已经将那些痛苦化掉了。文字好生平淡,六记读罢,竟还能觉着趣味,那些罪恶扭曲似乎都不见了踪影,这种选择性的书写曾遭人诟病,可是这里面蕴着的是多大的力量?知识分子的坚韧和清骨,淡淡的那么一抹而已。“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我还是依然故我。 ”这个“故我”是人的站立,人的尊严。个人,不是集体抑或国家,才是道德责任真正的主体。
  •     上課的時候老師說,錢老在序里講漏写了一記,真的是漏了吗?只是不寫罷了。
  •     a INNOCENT victim of this event. (she claimed herself love Mao in this book somehow. maybe just want her job back). everybody has reason to write, so maybe does not reflect the true thinking and maybe not objective.
  •     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     那十年
  •     仿佛都很轻松 看不出太多直接的痛楚 但有几处提到那些只会开会发言的青年 他们眼中满是焦急 焦急的是那个时代对这些人打下的一辈子的烙印 或许这就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某些不稳定因素的隐藏因子
  •     苦难中的一种豁达,因为心存希望。
  •     kindle
  •     钱钟书老先生在序言里说《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漏写了一篇《运动记愧》。然而最该“记愧”的人只怕浑然不觉愧,甚至于可以无愧于心的活上好多年。 这看似薄薄的一本小书,看似淡淡的六篇文字,里边的内容却是下笔如千钧,写出了无比沉重的一段过往。
  •     好看~有真趣~
  •     被剃阴阳头,女婿自杀,干校期间种种磨难。却只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全文都透露了杨绛独特质朴态度
  •     只需用心感受。
  •     什么能支撑她走过漫漫长夜,默存。
  •     文字清新脱俗,每段最后都有点睛之笔。特别喜欢小趋那段。
  •     当年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只是因为舍不得祖国。悔不悔?时光倒流,还是照老样子。正因为他们都有如此想法,所以读起来才会觉得心酸。像先生说的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     用最平凡的眼光去审视新中国最不平凡的历史。每一件事的背后都或多或少有着太多发人深省的历史背景,而杨绛都以最生活化的语调将其抹去了。喜欢装帧。
  •     文化大革命使得多少著述少遗于世!!!2016年11月10日
  •     朴实的文字,文革知识分子的剪影。
  •     她通篇将本是强烈的东西写得从容淡泊
  •     生活化的细节和对于现状的不贪心很感人
  •     书很薄,仿若一个宣传的小册子,若没有厚厚硬硬的封皮,书就更显单薄了,但其承载何其重也。 做的摘录并不多,因为文大都是老人对先生和自己下放干校生活的生活片段,没有多少评论,有的只是对那段岁月的记录和感怀。真切的经历过,且无愧于心的讲述讲述,着实难得。
  •     梦想老了以后也能这样回忆往事。
  •     艰难的日子也能写出趣味来
  •     大概觉得读到那无比轻柔的"默存"二字,就足够挨过漫漫长夜。
  •     “希望的东西实现了,就不再是所希望的了。”田坎上的知识青年探望记。平实的语言日常的小事,生死的离别动乱的悲戚,静静的发生,静静的接受,静静的流逝。
  •     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和伤痛,杨绛依然可以用平静的语气,淡淡的笔调娓娓道来,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
  •     改造十年,再加干校两年,我还是依然故我。
  •     从事后再去回顾那段黑暗的时代,多了几分豁达与无奈。
  •     文化大革命,知识分子改造,下放干校。无论哪一件都值得用啼血的笔调写下大篇的往事。可是先生偏不,如此平淡,真能从这样一段魔鬼地狱般的日子中找到快乐。 我心生羡慕,这样从不兜售苦难而都以平婉度日以淡然动人的心性,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炼成。
  •     看着看着就会笑出声来。尤其何其芳吃鱼和结识“老虎”那段。在那样的生活里咂摸出滋味,淡写伤痛,酿出乐子,全凭一颗宽大的心脏呀~
  •     既然是自己的选择,而且不是盲目的选择,到此也就死心踏地,不再生妄想。
  •     唯有豁达才能将黑暗的时期描写的如此深刻还有人情味
  •     零碎的回忆,很难产生共鸣。很薄的小书,回家路上能看完
  •     书小 内涵丰富 我来看看你也许是那个时代最美好的东西。
  •     非常非常好
  •     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59页)
  •     乐开书店寄的书
  •     苦衷作乐 依然故我
  •     4.4
  •     在那样的特殊年代,生活是百分之一的快乐,加百分之九十九的痛苦。但先生能抓住那百分之一的快乐,并且顽强地挺过了那段岁月。或许这本书不够犀利,但是或许也正是这种内心的豁达与温和,才让他们得以有机会像我们展示这段干校岁月。尊敬先生。
  •     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 他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 我们既不劳体力,也不动脑筋,深惭无功食禄;看着大批有为的青年成天只是开会发言,心里也暗暗着急。 据说,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我还是依然故我。 竹杖芒鞋轻胜马般的豁达。
  •     读杨先生的第一册。文字平实、娓娓道来、像极小时候听婆婆道故事、听完总觉不够、缠着再讲、就如观时一页一页、刹时已到了底页。心情、也多少、浮不起来…
  •     钱老俏皮毒辣,杨先生也不乏幽默,讲着那样黑暗的苦日子,却时不时蹦出几句可爱又好笑的话。什么时代不盛产名师大家呢?只是时势误英雄罢了。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尽管这样,两位先生也仍旧不后悔解放前夕留在国内,只是因“舍不得撇不下这痛痒相关息息相连的祖国”。
  •     护夫狂魔hhhhh
  •     先生在巨浪的裹挟下,有一种惊人的淡定与从容。
  •     我比较喜欢读那段不是很光彩的历史,无论是小说,散文,纪实都看过一些。感触就是好多荒谬的事情都曾发生过,有点不能想象。既然可怕的,荒谬的,愚蠢的事情都发生过,我们是不是该反思,该警醒。作为当事人,杨绛先生的这本六记写得轻描淡写,没有指责,没有呼号,但是每个故事都沉稳有力,有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