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华语电影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0-7
ISBN:9787542632555
作者:金冠军 编
页数:314页

章节摘录

中国电影研究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它近年来迅速的学院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电影研究曾经主要存在于大学之外。第一部电影史专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和《电影年鉴》、《电影辞典》等均由影协组织编写。许多在电影生产和管理岗位上的专业人员、导演和编剧兼做理论和批评,如夏衍、陈荒煤和张骏祥等。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见证了一个电影教育迅速发展、电影研究向大学转移的大趋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电影导演谢飞曾经谈到:20年前,中国只有一所电影学院和一所广播学院从事专门的影视教育;今天,在全国冠以“影视”字样的院系有五六十个,开设电影和相关课程的院校有600多所。其中一些已经拥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学院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大学原有的多学科方法对电影的介人。这一过程在西方已经发生。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前后西方传统电影理论(以美学理论为主)向现代电影理论的转型(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等各种现代理论介入电影研究)就是与电影教育和研究的学院化过程紧密联系的。在中国,除了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大多数电影系科是从中文系、艺术系下面发展出来的,近来也有设置于传播系和新闻系之下的。他们关注电影研究的各个不同方面。在研究者们积极地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时候,一个专业的电影研究者的团体逐渐形成了,他们的事业或多或少地依赖于他们相应的理论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科对自身和他者在电影研究领域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常常会发生辩论。如果说,中国传统电影研究中的辩论常常带有高度的政治性的话,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武训传》、“电影的锣鼓”、“电影的创新独白”的辩论那样;那么今天的辩论往往更多地使用学术和学科的话语。虽然学术辩论的结果和裁定不如政治性辩论那么严重,但是辩论中带有的火药味丝毫不比政治性辩论有所减少。目前的一个重要辩论就发生在“电影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间。

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文化出现了长足发展,不仅引起国际电影业界的瞩目,也因此形成了以华语电影为理论关键词的研究热潮。海内外一大批学术成果相继面世,围绕中国电影的文化境遇、美学挑战、批评路向与市场拓展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示出海内外学者面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生态与产业发展的敏锐洞察。这也是我们编选《海上影视学术论丛》的初衷所在,希望籍此辑录当代华语电影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更加开放、立体与自信的视野来理解、研究中国电影乃至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海上影视学术论丛》第一辑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华语电影:跨地交往与身份认同》、《电影美学:史学重述与文化建构》和《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其中《华语电影:跨地交往与身份认同》将华语电影纳入全球文化互动的格局中,考量华语电影参与国际交往的历史渊源,分析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现代性症候以及海外产业拓展等问题。《电影美学:史学建构与文化政治》立足于中国电影美学的当代建构,梳理早期电影美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与关键词,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探讨“十七年”中国电影美学表述的本土化特征,以及进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研究对于国际电影美学思潮的理解与接受。《电影批评:影像符码与中国阐释》在当代电影批评观念分流的多元背景之下,围绕大师研究、类型电影和代群创作等现象展开文本解读与意识形态分析。由此,三部书的关键词分别为“在地性”、“中国性”与“当代性”,它们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电影研究的几个重要侧面,也代表了编撰者对于华语电影未来研究路向的理解。限于时间,辑选理路方面存有不当之处,恳请学界同仁不吝斧正。

后记

本丛书辑选文章的时间跨度为新世纪以来的十年时光。十年间,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学科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形成了以“华语电影理论、历史和发展研究”为建设龙头,以“电影美学和文化研究”和“电影批评实践与方法研究”为两翼的特色学科发展格局。除此之外,我们又以“上海国际电影学术论坛”(Shanghai Form for Film Studies)为平台,以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带动本学科的内涵建设与学术原创力培养。本丛书中大部分论文都是十年来上海大学电影学科主办各类大型学术研讨会最终形成的理论成果。此外,辑录入本丛书的论文亦曾先后刊载于我们的学术合作方《上海大学学报》的“影视理论研究”专栏,在学界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在此,特别对《上海大学学报》主编董乃斌教授与“影视理论研究”专栏的魏琼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编撰工作还得到了许佳、洪代星、蒋安和聂伟等老师的热忱帮助,王玉明、吴劫珉、尤杰、袁琳等同学也为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了大量富有意义的工作支持,一并表示感谢。最后,衷心感谢参与本丛书的每一位专家学者,正是你们的敏锐洞见与理论思考支撑起本书的学术生命力。

书籍目录

文化互动与影响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美电影引发的思考  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  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的汉译传播  上海“手势”:好莱坞全球市场输出与“扭曲”的中国形象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中国早期电影接受史里的好莱坞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态度  作为镜鉴:从20世纪40年代《申报》广告看好莱坞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中的“叛逆”性  “影响的焦虑”:接受、变异与融合    ——中国电影外来影响源流踪迹的初步考察  华语电影:世纪性文化整合及其当下的现代性抉择  ——兼论21世纪初全球化与本土化之抗衡及其必然的历史趋势全球化与本土现代性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研究趋势的几点思考  21世纪汉语电影中的方言和现代性  上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电影的现代性  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论  重写上海:大陆、香港和台湾电影中的沪语  现代化与本土化:好莱坞与香港电影的双向互动  ——兼论香港电影复兴之路  永恒的缠连:翻拍片与香港、好莱坞电影之间的双向指涉  怀旧电影与上海文化身份的重构  转变中的中国“都市一代”电影:全球时代中国“电影节电影”的文化面向  “中国梦”:想像和建构新的认同  ——再思六十年中国电影产业镜鉴与海外拓展  电影工业的文化多样性:一项跨国研究  全球化视野:西方电影审查与分级制度研究  配额制对近期本国电影市场自给率的影响  日本电影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论香港电影产业中的产业项目流变  试谈邵氏电影对中国古装片及市场经营的影响与启示  海派影业重铸辉煌  开拓海外市场扩展生存空间  ——入世后中国电影开拓海外市场问题研究  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工业后记

编辑推荐

《华语电影:跨地交往与身份认同》:海上影视文丛

作者简介

《华语电影:跨地交往与身份认同》内容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文化出现了长足发展,不仅引起国际电影业界的瞩目,也因此形成了以华语电影为理论关键词的研究热潮。海内外一大批学术成果相继面世,围绕中国电影的文化境遇、美学挑战、批评路向与市场拓展等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显示出海内外学者面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生态与产业发展的敏锐洞察。这也是我们编选《海上影视学术论丛》的初衷所在,希望籍此辑录当代华语电影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更加开放、立体与自信的视野来理解、研究中国电影乃至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

图书封面


 华语电影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3条)

  •     算是部论文集,有些有趣的文章
  •     是一本各位教授合成的论文集,电影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一看,其他专业的就没必要看了,这是实话实说。
  •     世界各地论文摆在一起后高下立见,内地叫受们的水平真是惨不忍睹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