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纪录片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811125078
作者:宋杰
页数:256页

章节摘录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我的《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一书中的一个章节,我在课堂教学中曾对这个问题作过实证性的阐释。可是,考试结果却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不止一个同学在试卷中认为象征和隐喻是艺术电影的专利,如果在商业电影中运用象征与隐喻就会失去它的大众性或娱乐价值。摄影专业的一个同学在试卷中写道:“这个论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第一,针对艺术电影中的视听语言,这个论点可以说是基本正确的。它(视听语言)要达到的是一种启发性的效果,是电影视听语言深层次上的一个内容。大部分情况下是只有受过专业的教育的人才能体会出来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实是不存在的。第二,针对非艺术电影来说,它(视听语言)其实不用过多地论述视听语言的本质是象征或是隐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电影要好看和看得懂。如果老是在电影中加入一些象征性或隐喻性的东西的话,观众可能会感到费解。”显然,从分类学的角度上看,学生们把视听语言划分为艺术的视听语言和非艺术的视听语言两个似乎相对的部分。这种划分具有一定的武断性,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在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上,艺术电影的制作者是自觉的,一部艺术电影如果只是呈现其自身就不可能使人把它作为一件艺术品来看待。从接受者的角度上考察,商业电影的观众看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不是寻找影片的象征意义。那些令人费解的电影中的象征与隐喻似乎更增加了人们对这个论点的支持。虽然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只看到了事物的现象,并不具有本质论的性质。但是这个问题的提出迫使我们回答:这样的两分法是否具有本质的意义呢?另外,在我看来,学生们对电影象征性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精英艺术的范畴,他们并没有把电影看做是一种新兴的媒介和语言。我多次强调,对于新媒介和新语言的认识,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但这个提醒看来还远未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二)阐释:新语言与新观念1.任何语言都要依靠符号去传达意义符号最初产生于我们的知觉对世界的认知。象形文字是最好的例证。

前言

电影似乎是一个做梦的机器,对于大多数电影观众而言,如果有人认真地说他是为了认识世界,了解人类行为而进电影院,他被嘲笑的几率可能在50%以上。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少以严肃的态度来谈论电影。如果以真假来区分事物的性质的话,那么电影毫无疑问地会被多数人列入虚假的行列。当影院的照明灯光熄灭,喧闹的影院归于沉寂,闪烁的光影如幽灵般在银幕上跳动,看似生活化的情节逐渐展开的时候,观众的理性意识渐渐离去,阵阵袭来的视听幻象使人陶醉。迷离中,梦开始了……不管是问卷调查还是专家研究,结果都是一致的:大多数观众进影院的目的是消遣和娱乐。观众的娱乐心理造就了好莱坞的不可一世。尽管好莱坞自己都把电影称为电影“儿”(即智力水平低下之意),可好莱坞商业电影的霸权和垄断地位至今无人撼动。世界故事电影的镜头语言,把好莱坞的“三镜头法”视为标准。几乎每一个人都喜欢看电影,至今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真正讨厌电影的人。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全中国上下只有八个样板戏可看,露天电影院却依然人潮涌动。在普通人的观念中,电影就是故事片。1987年,我在云南大学开设了“电影欣赏”全校性选修课,那个时候在大学讲授电影课,还是一件新鲜的事,除了中文系在电影文学或美学的名义下涉及有关电影的知识外,很少有人将电影当做课程看待。因此,“电影欣赏”课程自然成了学生热衷的对象。

后记

虽然我内心常常充溢着对生活和他人的感激之情,但我并不善于把这种情感溢于言表。这也许与我小时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总是羞于说出感谢之类的话语。2001年,我的第一本理论书籍《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时,我就想提笔写下感谢的言辞——毕竟,世上没有任何一本书是完全由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但最终这个愿望并未兑现。更为重要的是,在我看来,《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只是一个应景之作——为了评职称,我把讲义匆忙修订了一下就送到了出版社。可是,令我始料不及的是,《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居然成为全国多所大学影视专业本科的教材或研究生的参考书。6年间,出版社多次重印或重版。2005年,我到台湾作短期学术交流期间,竟在台南市书店的书架上意外地发现了我的书籍。虽然我并未从中得到经济上的回报,但兴奋之情依然难以抑制。遗憾的是,这本书里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语。《纪录片:观念与语言》一书即将出版,虽然这本书的写作依然“匆忙”,大部分写作是在假期或周末完成的,许多需要详述的地方只有一个简单的标题式的说明,但为了弥补前一本书的缺憾,同时也真诚地表达我的感恩之意,我将不再“羞涩”: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两位年过七十的老人过去从事的医学工作与我现在的事业相距甚远,对我的成绩并不了解,但他们给了我在我看来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在28年前的1979年阻止了我报考体育学院的j中动,尤其是在20年前,当我背离大学的专业开始走向电影时,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和理解。

内容概要

宋杰,云南艺术学院影视系教授、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云南省精品课程“视听语言”负责人。曾在云南电影制片厂、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影视制作机构担任过编导,创作影视、戏剧、文学作品上百部(集);著有《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银色梦境中的沉思》、《我的大学影视教育观》等多部专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视听语言:影像与声音》已成为全国许多大学的本科教材或研究生指定参考书,曾多次重印、重版),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2001年,创办云南艺术学院影视系,提出从本体论出发的“实证、实践、实战”的教学思想。曾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视听语言”、“导演基础”、“导演创作”、“纪录片基础”、“影片读解”、“影片分析”、“电影理论”、“电影史”、“影视剧作”等十余门课程。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视听语言导论 第一章 媒介、语言和符号  第二章 视听媒介:20世纪的新兴媒介 第三章 概论:电影符号与电影语言 第四章 视听语言实证说明:取景作为语言第二篇 纪录片的观念 第五章 纪录片的含义 第六章 真实与真实性判断辨析 第七章 纪录片的精神:用视听语言进行反思和质疑 第八章 纪录片的民族性第三篇 纪录片制作中的技巧和策略 第九章 纪录片的选题 第十章 纪录片中的视点与视点策略 第十一章 现场把握与真实甄别第四篇 纪录片中的视呼语言 第十二章 视觉呈现与表达 第十三章 纪录片中的声音构成 第十四章 视听暗示与诗意结构——解读《雕刻时光》 第十五章 意义的产生: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安排——解读《普通法西斯》附录后记

编辑推荐

《纪录片:观念与语言》是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作者简介

《纪录片:观念与语言》从视听体和语言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视听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然后就纪录片中的观念和语言作了相对系统的研究和梳理,范围涉及纪录片的含义、纪录片的真实性、纪录片的精神、纪录片创作中的语言和技巧等问题,基本上涵盖了视听语言研究的主要方面。
由于虚构与非虚构在美学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致使视听语言的运用也有着较大的差异。《纪录片:观念与语言》力图在比较虚构领域视听语言的基础上,找出非虚构领域视听语言的特点,并初步建立起纪录片系统性实践理论的基本框架。

图书封面


 纪录片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8条)

  •     一般
  •     所举例子缺乏新意,阐述理论没有深度.
  •     观点很自我虽然有些说法很极端但原创思想支持!
  •     中国人写的书真心不敢恭维
  •     非常赞!作为纪录片的爱好者,读完本书我才对什么是真正的纪录片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作者不仅把多年从事影视工作的经验传授出来,而且注重理论分析,,特别是从媒介和人的认知心理等角度详细分析,深入浅出,令人信服。相信这本书能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贡献不少力量!
  •     终于看完了这本特别实用精炼可以当教材的书~~只不过我好像比起广电我还是更喜欢新闻了,也许过几天又变了吧...==
  •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
  •     宋杰老师算是纪录片的大师人物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浅显,主要是了解一下他的观念即可。追求深层理论研究的这本就不适合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