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光晕中的电影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艺术 >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8
ISBN:9787510035272
作者:[美] 达德利·安德鲁
页数:232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第一个注意到这种方法的是安德烈·巴赞,他造了一个术语——“现实的积木”,来描绘影片《公民凯恩》和《伟大的安伯逊家族》里的核心分子单位。①影片《伟大的安伯逊家族》里所有的主要场景都是单镜头,赋予了一种当时好莱坞尚未熟知的可信感。巴赞声称:每一个场景都是以不容置疑的权威树立在我们前面的一个木块。威尔斯的艺术才能包括:在电影开拍之前准备好这些木块,并在剪辑时根据戏剧的节奏将它们组合。但是这些场景自发展现于众,摄影机记录着(而不是构建、抑或甚至是再现)这一幕——似乎是正在施工建设的一座楼房或一片土地。就算像影片《伟大的安伯逊家族》中的舞会那种偏长而且被剪辑好的系列镜头,也会通过摄影机的距离获得了充足的主体性,而且,它拒绝通过交叉剪切或任何主观视角进入场景[13]。最令人难忘得是:肃穆的节奏——而非舞会上奔放的音乐——使每一个镜头超越了其戏剧意义,直到剧中人物最终意识到夜晚已经结束[14]。这个舞会远远超越了初入社交界的少女之梦,它是一个庆祝实现自我的纪元。因其重要性,它随后成为无法抹去的记忆节点,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成为一个公共影像,而我们目睹了其现实与消失的过程。整部影片的人物角色和他们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瓦解,是威尔斯拆除那些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东西最明显的办法。转换频频发生于独立的场景中。影片《伟大的安伯逊家族》的结尾接连几个毁灭性的场景,逐个在我们眼前瓦解破碎:伊莎贝尔的马车将她载回家里,将她带至临死卧床边,她的侧面消逝于愈发黑暗的阴影中[17];尤金本想拜访她,但这个想法遭到了乔吉、范妮和杰克阻挠,他们都站在越来越高的梯子上,如此一来尤金浪漫的出现和直率的好意便显得荒谬可笑。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些文章清晰明了、饱含热情、令人信服,具有示范价值。安德鲁用他独g 无二日且意味深长的方式表明了他的批判性立场。  ——尼克·布朗(Nick Browne),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戏剧与影视学院教授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书。  ——比尔·尼克尔斯(Bm Nichols),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教授这些精准、雄辩的文章证明了与电影理论齐头并进的电影批评的繁荣。  ——威廉·罗斯曼(William Rothman),迈阿密大学电影学教授

内容概要

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委员,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谢尔顿•罗斯荣誉教授。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勋章、美国电影与传媒研究会授予的“杰出终生事业成就奖”,著有《主要电影理论》(The Major Film Theories)、《电影理论概论》(Concepts of Film Theory)、《巴赞传》(André Bazin)、《悔恨的迷雾:法国古典电影的文化和敏感性》(Mists of Regret: Culture and Sensibility in Classic French Film)等15本著作,最新力作为《电影是什么!》(What Cinema Is!)、《打开巴赞》(Opening Bazin)。

书籍目录

致中国读者
译者序 艺术电影与精英批评
前言
第一章 绪论:艺术电影和阐释的工作
第二章《凋谢的花朵》:脆弱的文本以及具有受虐倾向的市场
第三章《日出》的转动与回归
第四章 一部极具感染力的影片中的狂热:《驳船亚特兰大号》和自发性的美学
第五章 体制中的众多不协调:好莱坞电影《约翰·多伊》
第六章 法国优质乐团演奏的《田园交响乐》
第七章 个人随笔:围绕《乡村牧师日记》谈文学改编边界的难题
第八章《亨利五世》中的现实主义、修辞与历史上的绘画作品
第九章 艺术的回声:奥逊·威尔斯遥远的声音
第十章 沟口健二后期电影中之于认同感的偏爱
第十一章《世界》中的缺席
第十二章 结语:电影的工作和阐释的艺术
原著索引
出版后记 遗留的迷雾

编辑推荐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是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

作者简介

作者精挑细选了近十部挑战观众认知模式、超越标准电影系统与规范的艺术电影,如大卫•格里菲斯的《凋谢的花朵》、劳伦斯•奥利弗的《亨利五世》、茂瑙的《日出》、罗贝尔•布莱松的《乡村牧师日记》等,赋予这些电影文本与电影理论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对它们作出了精彩的阐释,指出其电影语言与众不同的“特异性”。本书是对电影进行精细解读的典范,也是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的互动为了此次的中文版,作者修订了部分文章,并特别增加了一篇分析贾樟柯影片《世界》的评论文章。

图书封面


 艺术光晕中的电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在艺术光晕中迷失的中国电影——读达德利·安德鲁《艺术光晕中的电影》■禾刀达德利·安德鲁是一个电影理论家,写过不少精彩的影评,其中不乏辛辣的批评。本书撷取安德鲁观看的十部电影,着重剖析摄影机器和胶片的选择、光圈的运用、镜头的摇摆、剧情的映衬……以严谨的逻辑,将电影素材重新剪辑,让读者似乎看到电影之外的另一部电影。安德鲁偏好艺术电影,这是国际电影界特别是理论界的职业习好。有幸的是,安德鲁在对贾樟柯的《世界》点评时,赞多毁少。不过,其中也夹杂着对中国电影界的尖锐批评,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后来电影,安德鲁认为“那些电影的出发点不是边缘,而是权力的中心,全知全能、无所不及的摄影机展示出壮观的全景”。有趣的是,国内虽然没有像安德鲁这样的职业影评理论家,但他的这番评判与公众普遍感受基本吻合。怎样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差?放在冯小刚的面前,那就是票房;放在贾樟柯等人的面前,那便是思想,是穿透力。冯小刚偏重于商业化路线,这无可厚非,但文艺片往往承载着一个国家电影发展的龙脉。很简单,如果一个国家的观众失去思考,电影就会沦为一件纯粹的商品,与艺术的沉淀思考价值背道而驰,观众不可能因为电影,引发对生活对社会的深入思考,自然谈不上灵魂的洗礼与反思。虽然从国际电影界来看,票房与艺术并不具备绝对因果关联,但在国际电影评价体系下,优秀的艺术片和独立影片往往很有市场。2007年的奥斯卡便将四项大奖慷慨地授予由独立制片人科恩兄弟打造的《老无所依》。虽然此部电影票房无法与由钞票堆出的大片匹敌,但8600万美元的票房足以令小制作电影扬眉吐气。更主要的是,该片引发了欧美影评人竞相评论的狂潮,也令同年度的参评大片《变形金刚》锐气大挫。稍感欣喜的是,国内似乎从来不缺艺术片的细胞。改革开放后,张艺谋的《红高梁》率先冲出国门,让世界电影人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基本奠定了自己的事业根基。后来的第六代导演更是屡有斩获,除了贾樟柯,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和《青红》、陆川的《寻枪》、顾长卫的《孔雀》和《立春》等均获得高度认可。最近则是张猛的《钢的琴》再度让国际电影界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深厚功力。然而,这些优秀作品往往只是属于国外奖台,或者是国外的电影市场,一旦回到国内,往往难掩铁将军把门的尴尬。文艺片遭遇的国别特色尴尬,当然是观众无法接受。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倚赖于评价体系的“质变”,但这显然任重而道远。以《钢的琴》为例,不提国外的强烈反响,这部影片在国内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然而在前不久落幕的第20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仅仅只是收获一个难掩照顾情绪的“评委会特别奖”,倒是《飞天》这样执着于献礼模式的电影,居然可以成其为一匹谁也不曾预料到的“黑马”,摘下分量最重的“最佳故事片”。指望一个长期扭曲的奖项,短时间内回到顺应艺术发展规律道路上显然不切实际,但国内独立尤其是专业影评人理论人才的匮乏,无疑是制约影响改革国内电影评价体系的最大缺憾。眼下的现实境况是,2011年国内电影票房有望突破130亿元,虽然许多媒体开辟了发布电影信息的栏目,但绝大多数只是人云亦云,专注于挖“八卦”。这也使得一些电影人不是在如何打造质量上下功夫,而是一门心思制造歪门邪道的噱头。噱头的大行其道,何尝不是电影评价体系缺失的重要表征?令人悲叹的是,虽然有一些导演仍然选择坚守文艺片,但无法冲出投资匮乏的掣肘,只能苦苦挣扎,毕竟像贾樟柯那样能够轻松赢得国际投资的导演只是凤毛麟角。如果没有持续资金的“输血”,意味着文艺片将只是证明导演能力的一张毕业证,抑或敲门砖。11月6日凌晨,贾樟柯发表了一条微博,称自己和几位朋友已经商谈好,决定投资一百万余元共同资助影评事业。贾樟柯表示他会通过只投资、不直接参与管理的形式来保证影评人和资助之间的独立性,自己想建立这样一个模式和平台是出于行业需要的考虑,“必须有人先开始做这件事情”,完全不要求回报。这当然是个好的开端,但要坚定地走下去,走得更远更好,还需要舆论包括影协等评价体系共同与时俱进。值得国内影评人学习的是,本书中收录的影评中,除了编者考虑国人阅读偏好,加上贾樟柯的《世界》外,其它十篇都写于DVD问世这前。这意味着,安德鲁必须像许多普通观众一样,在电影院里观影,然后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思想,对电影进行点评。对中国影评人而言,贾樟柯的激励吹响了号角,而安德鲁的严谨与细致,则树立了样板。
  •     所谓文艺片,是与商业片相对而言。它的场面往往不宏阔,情节不紧凑,感官刺激不强烈,很容易给观众以拖沓、迟缓、不知所云的感觉,在商业时代中,文艺片正不断没落。然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真的是故事组成的吗?在我们人生的经历中,有多少属于戏剧性呢?当我们仍希望有人给我们讲故事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智商被贬低了,仍然没能告别儿童时代?对于真正的欣赏者来说,他们不喜欢看故事,因为故事往往是人工制造出来的,是一个人对一群人的欺骗。如果一部电影不能让我们对生命的本质有所感悟,让我们的情感更加丰富,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白白浪费那100分钟呢?在一个充满刺激的时代中,我们最不需要的是刺激。本书致力于帮助读者去理解真正的电影艺术。它不是夸张的画面、匪夷所思的特效、喧嚣不已的音乐,而是对于自我的那份孤独,对于人性的那份迷茫,以及对于命运的那份无奈。好的艺术永远是悲剧,而好的悲剧永远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背后左右。所以我们需要艺术,它滋养了我们的灵魂,使它敏感,能品尝出人生这出悲剧的底色。好电影让我们成长,而看懂好电影,我们就有了成长的可能。
  •     世界电影不是CGI展示的完美无暇无干扰的对称,边缘生活和角色才得以使World Cinema世界化,两个维度和长镜头地深度挖掘,摒弃隐藏贫穷来投射闪光的超级现代性.(第十一章)以上这段话,是来自于该书第十一章中作者对于中国导演贾樟柯《世界》的点评总结,在这一章中,虽然作者是为了在中国出版该书而带有临时性地额外添加章节,但就内容来看,与前面对于早期艺术电影的点评相得益彰,承接顺然。贾樟柯也因此被达德利·安德鲁以与张艺谋和陈凯歌的对比,以符合西方朴素和关注边缘社会的绝对内容性优势而抬升了一个世界等级。前十章,达德利·安德鲁挑选的十部电影,都具有绝对的历史经典意义,但从这些电影的当时放映效果或者某一阶段性的影评家点评来看,过于特立独行的反传统创作风格,不得不受到一些非议和票房冷淡效果,或者地域性的抵触和惨淡。然而达德利·安德鲁首先以客观角度,在解读电影理论的同时,将这些电影的艺术之光严肃地阐述。达德利·安德鲁是个对于声色光影有着绝对天赋的人,从书中每一处镜头场景、人物性格特点、演员表演方式、导演创作意图和摄影师摆弄摄像机方式的精辟分析来看,一般人是很难在看完一部电影后凭印象来一气呵成地做点评的,而达德利·安德鲁正是靠着记忆来完成的。如果你无法深入那些早期黑白影像,但你必须深入达德利·安德鲁对那些影像的分析,否则你无法读懂。这是一本为那些艺术影像正名之作,它立意去填补历史中关于早期艺术电影不受主流影评届关注或好评的空白,填补电影理论上关于艺术电影开创到繁盛的客观解读。

精彩短评 (总计37条)

  •     感触特别深的一本
  •     达德利•安德鲁确实有名,关键是能说到点上,我觉得翻译得还行,主要看了贾樟柯那篇,西方中心主义影响下的“看法”的确和中国观众很不同
  •     严谨的学者 现在很少有人去一次影院就可以写篇颇有见地而且理论水平又高的影评了吧?大家都要看好几遍碟……
  •     等了很久,终于有了这一本
  •     学术型影评
  •     半价购书
  •     挺不错的啊!!!!!!!!!!!!!!!!!!!业余者 随便看看 好奇
  •     大师之作 值得一看
  •     跟英文版对照了一下,翻得跟shi一样,替达德利·安德鲁哭死。(原文的文笔非常好,我试了试其中一篇,确实难翻,力所不逮。)
  •     2011年8月1日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书号9787510035272,作者达德利·安德鲁,内容讲述了:这是对电影进行精细解读的典范,也是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的互动为了此次的中文版,作者修订了部分文章,并特别增加了一篇分析贾樟柯影片《世界》的评论文章。《艺术光晕中的电影》作者介绍:达德利·安德鲁(Dudley Andrew),美国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委员,耶鲁大学电影中心创建者,谢尔顿·罗斯荣誉教授。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法国文化艺术勋章、美国电影与传媒研究会授予的“杰出终生事业成就奖”,著有《主要电影理论》(The Major Film Theories)、《电影理论概论》(Concepts of Film Theory)、《巴赞传》(André Bazin)、《悔恨的迷雾:法国古典电影的文化和敏感性》
  •     生活并不是奇观,电影是对黑暗中未知事物的探索。
  •     看……不……懂……TT
  •     书的内容不多 但是都是介绍一些非常好的电影 也不是像学院派那种泛泛而谈
  •     书写得很认真,但不如说一直在强调认真的态度。感觉写得不够客观,某种强制审判的腔调有点让我想到宇文所安啊。。
  •     哎,我就一业余的,看着消遣的,通篇都是故作高深的专业词汇,看着玩的就别买了,也许某些专家看得懂吧,我是云山雾罩,不辨东西,悔了。。。。。。。。。。。
  •     关于电影的书买来看看,希望是个翻译比较好的版本!
  •     看完了就对评价贾樟柯的 世界 感兴趣,且印象深刻,语言不枯燥
  •     不uuuu错错错错错 不错 还不错
  •     学术书基本都看球不懂
  •     解读得很好,有水平的学者
  •     我喜欢里面的电影
  •     艺术电影研究参考,仅此而已。
  •     电影世界探索的路程有多远?
  •     达德利·安德鲁仅凭借在电影院中的观影记忆写下这本书,内含对十部影片的细致解析,那时DVD还没有问世。特别增加了贾樟柯的《世界》,对贾有着至高褒奖。可惜其他电影许多没看过,还是未能全然领会这本书的意旨,日后再补课吧。
  •     或者摄影 我迷恋
  •     只看了试读版 想看写贾樟柯的《世界》一章
  •     艺术专著太难啃了,不过这书真的好看
  •     经典之作
  •     只能说是洋气版的《电影理论与批评》,嘿嘿
  •     很好的书,只是学术气息浓郁,我看起来比较费劲,进度也异常缓慢,要去想作者的评论思路,偶尔还要查查术语,看来自己还要多补补课,才能领悟。
  •     有些小小的失望,铭记一点选择一本书不要轻易被标题感动了
  •     一本经典的书,作者也是美国知名的电影理论研究学者。但是看完觉得自己看的经典艺术电影还是太少了,有时间需要认真补补课。毕竟对于影像的分析和理解还是离不开对于影像的认真凝视,这点需要向特吕弗学习。一直泡在影像里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专业的电影作者了。
  •     已读二章,非常棒!推荐给大家!
  •     大学时期读的。
  •     非常非常好的书
  •     刚收到作者亲笔签名版赠阅~~
  •     这本书很有意思的哦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