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影视 > 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9
ISBN:9787106022471
作者:张冲
页数:226页

章节摘录

  在张刚喜剧电影《想入非非》(1989年)中,刻画了丁阿满这个形象,丁阿满是国家澡堂里的修脚工人,接了父亲的班。就如《邮缘》中的丁大森接了退休的妈妈的工作一样。“接班”这一公有制体制下的寻找工作的方式是社会主义前期的一种特殊工作方式。子承父业这是国家对于工作的个人“安全感”的保障,在这样一种接班体制下,个人之于国家是一种被保护的关系,但是这种安全感并非没有代价,“自由”和“个人”就是对于“国家主义”的一种回馈,不管个人同意与否,喝酒不醉的修脚工丁阿满被三轻局调走,担任陪酒专员。后来又被中外合资企业调走,意味着这一“安全系数”可能面临着解体的局面,新的因素“合资企业”延伸到了“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中,由于在80年代后期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国家、集体和个人又将重新面临选择,这是“现代性”必然之后果。阿满是80年代的“张大民”,处于底层、身处逆境,虽然紧跟社会制度的总体利益潮流,但时常处于一种为社会和周围的环境所不容的尴尬境界,只能作为底层大众,以乐观而向上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偏见”。这就在张刚的喜剧影片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跟随社会制度总体利益的人,保持着真诚和善良,最后的结果就是处于底层和落伍者。那么阿满选择的路是80年代普通大众所选择的道路,这条路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年里向人们展示了另外一条路:阿满们在商品经济初期为了国家主义所做的一切,到了90年代势必要转型。柏格森认为:“喜剧性是某种机械的东西镶嵌在活的生命之上;喜剧人物被剥掉了人的特征,因为他只装腔作势,做些机械动作,当这些动作被‘打断’时就显得滑稽可笑了。”⑥80年代对于职业的认识出现了等级观念,人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变化。《想入非非》中,在社会女青年美美的审美和判断中,“修脚工”的身份是低于出入高级宴会场所的“陪酒专员”的身份的。美美既感激阿满的善良,但又无法舍弃一切时髦与物质的诱惑,包括那个对她始乱终弃的男友,阿满传统的善良美德之于时髦发展显得略逊一筹。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80年代个人对于传统“含笑”具有双重的矛盾性,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憧憬,带有对过去的“眷恋”,在阐释中夹杂着既矛盾又复杂的情绪。

内容概要

  张冲,1973年出生于吉林省镇赉县。1994年吉林大学中文系毕业,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学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工作于北京电影学院。写有100余万字小说,发表若干理论文章。

书籍目录

序导论一、序言二、喜剧及喜剧电影三、单一性、平面化:“十七年”时期喜剧电影状况第一部分喜剧性的成长:由单一到复杂的80年代第一章 融入: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一、国家、集体和个人二、现代化与知识三、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第二章 荒诞:政治权力之身体表达一、意识形态、身体欲望和身体符号二、知识分子的“执着”和小丑三、“民族”等于“民俗”第三章 对垒: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启蒙与救亡二、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二子”的介入第四章 更迭:崇高与媚俗一、崇高与媚俗二、从纯情到矫情三、性、语言和自我意识第二部分喜剧件的转型:90年代的背叛第五章 公共空间:情感、身体的认同一、想象现代性的方法:中国与西方二、90年代的都市与农村描绘第六章 深度模式消失:消费作为意识形态一、知识分子的迷茫:文化等于生产二、消费作为意识形态第七章 统一性消失:主旋律、精英和大众文化一、“文革”之后的文化革命二、多元并存的格局第八章 多元化的转变:从戴军帽到开奔驰一、精神追求之物质转变:“阮大伟”们的追求二、平民主义的追求第三部分喜剧性的得意:全球化中的中国新世纪第九章 新兴阶层:繁多与共存一、中产阶级之梦想--“大腕”式的笑二、打工者、下岗“底层”和农民们的美丽追求……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中国喜剧电影简要目录后记

作者简介

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ISBN:9787106022471,作者:张冲

图书封面


 1977年以来中国喜剧电影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