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之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作品集 > 不适之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3
ISBN:9787532752188
作者:[美] 茱帕·拉希里
页数:295页

章节摘录

  妈妈过世之后,露玛的爸爸从工作多年的制药公司退休,开始前 往过去从未造访的欧洲大陆观光。去年一年里,他参观了法国、荷 兰,最近还去了意大利,这些都是团队旅游,和一群陌生人搭乘巴士 穿越乡间,每一顿饭、每一处博物馆和每一家旅馆都经过事先安排。 他一走就是两三个甚至四个星期。他远行之时,露玛联络不上他。她 每次都把他的班机行程表用磁铁贴在冰箱上,遇到行程中是他上飞机 的那几天,她就盯着电视新闻,确定世界各地都没有发生飞机失事。 偶尔会有张明信片寄到露玛、亚当和他们小儿子阿卡居住的西雅 图。明信片上展现了教堂门面、石头喷泉、拥挤的广场,以及午后柔 和阳光下的赭红陶砖屋顶。露玛在十五年前去过欧洲一次,在那唯一 一次的欧洲旅行中,她以省下的律师助理薪资充当旅费,跟着两个女 性朋友搭火车周游了一个月。她借住简陋的民宿,以她现阶段无法想 象的勤俭方式度过假期,除了买几张类似她爸爸现在寄过来的明信 片,其他什么也没买。她爸爸简明扼要、不带私人感情地写下他看 了、做了什么:“昨天去了乌菲奇美术馆,今天去了阿诺河另一边, 明天安排好造访西耶纳省。”虽然偶尔会提到天气,但她从来感受不 到爸爸真正置身在那些地方。这些明信片让露玛想到很久以前她爸妈 在造访加尔各答、平安返回宾夕法尼亚州后发给亲戚们的电报。 她爸爸头一次寄信给露玛用的是明信片,在她三十八年的生命 里,他从来没有理由写信给她。明信片是单向沟通:因为他的行程非 常短,所以她来不及回信,除此之外,他也无法接收信件。她爸爸的 字迹清晰、细小、有点女性化,她妈妈则是大写小写夹杂,好像只学 会用一种方式写出每个字母。明信片的收信人是露玛,她爸爸从来没 有连带寄给亚当,或是提到阿卡,只有最后才稍微显现父女之情: “快快乐乐。爱你的爸爸。”他亲笔写道,好像光是这样就能让她快 乐似的。 她爸爸八月又将远行,这次他将造访布拉格,但行前他将过来和 露玛住一个星期,看看这栋露玛和亚当在西雅图城东购买的房子。春 天之时,他们为了亚当的工作从布鲁克林迁居此地。她爸爸自己打电 话提议来访,当时露玛正在她的新厨房里准备晚餐,一听之下有点惊 讶。自从她妈妈过世之后,露玛总是尽本分地勤打电话,她每天晚上 打电话给她爸爸,问他一天过得如何。最近打得少了,通常只在星期 日下午通个电话。“爸,我们永远欢迎你过来,”她在电话里跟她爸 爸说,“你知道你不必开口。”她妈妈就不会事先询问。“我们七月 过去看你。”妈妈会通知露玛,但手里已经拿着机票。这种自行其是 的做法曾经惹恼露玛,现在她却相当想念。 亚当那个星期又得出差。搬家后,他在一家避险基金公司上班, 连续两个星期不在家里。她没办法带着小孩同行,他出差的地点向来 无趣,通常是东北部或是加拿大的城市,她和阿卡在那些地方没事可 做。亚当跟她保证,再过几个月出差的次数就会减少,他说他不愿露 玛常常被阿卡绑住,尤其是现在她又怀有身孕。他怂恿她雇个保姆, 如果帮得上忙,甚至也可以让保姆住在家里。但露玛在西雅图谁也不 认识,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找人看小孩,似乎比她自己照顾孩子更让人 害怕。只要撑过夏天就行了——阿卡九月就开始上幼儿园。除此之 外,露玛没有上班,雇个人来做她现在有空做的事,实在说不过去。 还住在纽约时,她在阿卡出生后,跟她的律师事务所协商出兼职 的工作时间,星期四和星期五在公园坡的家中工作。这似乎是个绝佳 的安排。刚开始,事务所还相当配合,但后来有个大案子即将进入审 判程序时,她接获妈妈忽然过世的消息,情况变得着实不容易。她妈 妈因为心脏衰竭而丧生在手术台上;原本只是普通的胆结石手术,但 麻醉药却引发了过敏性休克。 两星期的丧假后,露玛没办法再回去工作;监管客户们的未来, 准备他们的遗嘱,处理他们的重新贷款,这些都让她觉得荒诞,她只 想跟阿卡待在家里,不只是星期四和星期五,而是每一天。奇迹似 的,亚当刚好谈妥了新工作,而且薪水优渥到她可以辞职。现在这栋 房子就是她的工作:翻阅邮件中成叠的购物目录、贴上便利贴、帮阿 卡的房间订购小龙图样的床单。 “太好了!”露玛告诉亚当她爸爸即将来访时,亚当这么说, “我不在家的时候,他可以帮帮你。”但是露玛不这么想,她妈妈才 帮得上忙。妈妈会接管厨房,唱歌给阿卡听,教他唱孟加拉的儿歌, 把一摞摞脏衣服丢进洗衣机。露玛从来没有单独跟爸爸相处一个星 期,阿卡出生后,每次她爸妈到布鲁克林看她,她爸爸通常占据客厅 的一张扶手椅,静静翻阅《纽约时报》,偶尔伸出一只手指逗逗小宝 宝的下巴,表现出好像只是打发时间的模样。 她爸爸现在一个人住,自己打理三餐。他们通电话时,她无法想 象他的周围是什么样子。他已经搬到宾夕法尼亚州某处一个只有一间 卧室的小公寓,露玛对那一带不太熟。爸爸逐步缩减身边的物品,卖 了露玛和她弟弟洛密度过童年的房子,而且直到他跟买主签了约才知 会他们姐弟。洛密不太在乎,他过去两年都住在新西兰,在一位德国 纪录片导演的手下工作。露玛则不同,那栋房子有妈妈亲手布置的房 间,妈妈喜欢坐着玩填字游戏的大床,以及妈妈烧菜的炉子。露玛知 道对爸爸而言,房子显得太大,但她得知房子卖了之后依然非常震 惊,这个消息好像动手术的那个医生一样,抹煞了妈妈的存在。 她知道她爸爸不需要人照顾,但这个事实却让她感到内疚;在印 度,她爸爸若不搬过来跟她同住,没有人会提出质疑。她爸爸从未表 示过想搬过来,更何况她以前的公寓太小,妈妈过世后,爸爸也不方 便搬过来。但西雅图的房子有些空房间,房间空荡荡,也没有特别的 用途。 露玛担心她爸爸会变成一种负担、一种额外的责任,随时随地以 一种她已经不习惯的方式出现在她的生活里,这表示她没办法再过着 属于她自己打造出来的家庭生活,守住她、亚当和阿卡的小家庭,还 有那个搬家前才受孕、一月即将出生的第二个小宝宝。她无法想象自 己跟妈妈一样照顾爸爸,帮爸爸煮那些妈妈以前煮的菜,但拖着不提 此事,却让她感觉更糟。亚当无法了解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情,每次她 一谈到这个问题,他就提到不说也知道的一点:她已经有个小孩要照 顾,而且快生第二胎了。亚当提醒她,以她爸爸的年纪而言,他还算 健康,他一个人也过得相当自在。但亚当不反对她爸爸搬过来和他们 同住,这显示亚当心地善良,为人慷慨,正因为如此,她才会爱上 他。但这也令她担心,难道亚当不觉得她爸爸搬过来有什么差别吗? 她知道他试图帮忙,但与此同时,她也感觉到他已逐渐失去耐性。亚 当听任她辞去工作,花钱买了一栋漂亮的房子,同意再生一个小宝 宝,他已经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让露玛快乐,但没有任何事情让她 感到快乐,而最近在他们的谈话中,他也提到了这一点。P3-6

内容概要

裘帕·拉希利
印度裔美国作家,出生于伦敦,父母为印度移民,随父母三岁移居美国。
1999年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2000年普利策小说奖。2003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2006年被改变成电影。2008年出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她的其他短篇小说多在《纽约客》上发表。
2005年,拉希里出任美国笔会副主席,2012年进入奥巴马总统的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
裘帕拉希利擅长对于移民生活的描写。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部
不适之地
地狱-天堂
权宜之选
纯属好意
别管闲事
第二部 海玛和卡西克
一生一次
岁末
离船上岸

作者简介

《不适之地》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4月出版后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第一名,并在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选中,直接从初选名单中被授予大奖,被评委们称为好到完全没有“真正的对手”。  《不适之地》围绕爱情、亲情和友情,共分五个短篇和一个三部曲式的中篇,主要讲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欧美社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止是两种文化间的选择与融合,还有他们与父辈第一代移民之间因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心结。从孟买到西雅图,从加尔各答到罗马,他们感受着对爱情的感动,深处异乡的不适,婚姻的考验和同侪间的战争,带着孤独与不安、欢喜与悲伤在异国他乡生长并向下扎根。

图书封面


 不适之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4条)

  •     在当今世界文坛,茱帕·拉希里(Jhumpa Lahiri)不算有名,尽管出了三部小说,但三部小说多少都具有某种同质性:性别的不平等、爱情的永恒缺憾,移民的身份焦虑,海海人间的种种隔阂。这种同质性或许和作者的经历有关。作为孟加拉裔印度移民的后代,她生在英国,长在美国,同时,又是善感的女性,长于思考的知识分子。如果说有一座金字塔叫做“写作的自身条件”的的话,那拉希里女士一定能够站在它的顶端,令无数写作者艳羡。不过,反观拉希里的写作,它们却并不像文学雄心的体现,而更像是一位很有语言技巧的心理医师在复述病人们带来的故事。经过复述,这些故事已不似当初急迫逼人,秘密的吐露伴随着平复与愈合。2008年,拉希里出版她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不适之地》包括八个短篇,标题取自书中同名短篇。文中几乎所有故事的主角都和作者一样,是从南亚次大陆到美国的移民后代。他们携着挥之不去的故乡记忆以及咖喱、香料和大吉岭红茶的气味前来。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在陌生之地展开,呈现出微妙而深刻的复杂性,每个人似乎都找不到那种让自己过得习惯,感觉适宜的环境。身为移民后代,一方面,新一代摆脱了父辈承重的生活压力和经济负担,发展出与父辈在饮食、衣着乃至审美上的差异,却仍能感受到来自身份(包括肤色、语言等等)、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冲突,比如《地狱-天堂》中的女儿,《海玛和卡西克》中的卡西克;另一方面,在融入陌生世界的过程中,新一代又有新的问题,他们难以跳脱故国亲情观念的羁绊,比如《不适之地》中因母亲意外亡故陷入困顿的露玛,《纯属好意》中努力摆脱自责的姐姐苏妲。书中同名短篇写作尤为精彩。该短篇主要讲述母亲在手术中突然过世后,父亲到女儿家中做客的故事。在拉希里笔下,突然过世的母亲就像一则关于传统和习惯的隐喻,父亲在她逝后卸下重担,女儿却因其过世难抑伤悲。文中饶有意味地安排父亲在女儿的花园里种下一株绣球花,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是会随着土壤的酸碱而变换颜色的花。“适应”,是花的含义,也是父亲无声的劝慰。父亲内心的独白犹如箴言:“但需求终究会消散,逐步降低到细微淡薄,无所定型,只怕一触即散。露玛也会面对这种失落感;她的孩子终将变成陌生人,躲避着她。因为她是他的孩子,所以他想保护她,让她免于承受这种失落,正如他这辈子始终想让她免于受到许多事情的伤害。”纽约时报对拉希里的评价是:“阅读茱帕拉希里的故事,犹如在慢镜头下观看不同植物的生长状况。每一种植物虽有其固定的生长周期,但有些会冲破环境限制,向外传播,有些则从内部崩解。”诚如斯言,拉希里的写作总体而言,是一种陈述而非描述式的叙事,着眼点小、文字清丽、运笔克制。但同时,她严肃敏锐,令“小题材、小故事”生出一种隽永意味。拉希里以女性的视角,反映女性对于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自我等传统矛盾作出的思考和抉择。《海玛和卡西克》中的海玛,尽管众里寻他千百度,但灯火阑珊处相见,海玛还是坚守自由意志的当代女性:“她感到一阵晕眩,这个当初毫不搭理她的男孩,这个明知她不可能属于他、却依然跟她展开一段韵事的男人,到了最后一刻,他终于要的更多。她内心感到欣喜,但也因他的自私而心惊,惊讶他竟指使她该怎么做。”拉希里知识分子的身份,使她进一步地超越民族身份与性别视角,从一个更为普遍的人性去冷静俯视、反思孟裔移民的生存境遇。作者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艰难,不仅仅是由于文化的、审美的、不同价值等等的差异,即便是父母和孩子,丈夫和妻子……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都是艰难苦涩、谬误横生的。”在此意义上,拉希里的主题已然超越了米兰·昆德拉式的“生活在别处”,文中的主人公也不寻求艾丽丝·门罗式的“逃离”,而是在这个越来越平的没有乌托邦和桃花源的世界里,采取了某种“心理医师”式的态度,碰到绝望与悲伤之时并不因此遁入纯粹思辨或干脆感性出逃,既未将此归咎于所谓的帝国、时代或者历史,也毫不回避“对不可总结无法归类的复杂生命境遇的同情与思考”(张定浩语)。拉希里选择直面人生重围,复述出生活背面那百般复杂且摇摇欲坠的脆弱。在印度学者霍米巴巴看来,无法化解的冲突与身份焦虑未必全是坏的,那种格格不入、无处逃遁的处境反倒能激起一种令人惊讶的创造力。在石黑一雄、奈保尔、拉什迪身上读到的东西,我们同样也能在拉希里那里体会到。她仿佛一位哼唱民谣的作家,受领来自故乡、往昔、身后的古老旋律,再加入新的细节和变化,重新唱出一支又一支沉静而有力的歌,继续不得不继续的前行。可以说,这既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力,同时也是一种成熟的人生观。有些生活的悲剧不仅需要直面,有时甚至还需要去回顾。记得2012圣诞,外面大雪纷纷,我和先生在芝加哥朋友温暖的屋子里,谈论彼此所喜欢的书,我提起了拉希莉女士的另一部作品《疾病解说者》,巧的是朋友家刚好有这本书。对源源不断移民美国的中国人而言,逐渐扎根于这片陌生之地,想来也是百般滋味在心间。“人性如土豆,如在一块地力衰竭的土地上世代反复繁衍,便要退化”。如今再看《不适之地》里引述的霍桑的这句话,对这种百般滋味的复杂倒暗暗生出一种绣球花般的希望来。
  •     充满的东方文化和细腻情感的书。很久之前读的了,看泡芙小姐时,里面说的。好奇就买来看了,当时家庭关系还不较复杂,读里面好几个关于婚姻关系的故事,心里有些小小的震撼,原来心灵还可以是这样的。似乎某部分确实了,或许从来就没找到过。
  •     感受之处从第二章开始才显露出来,这就像是我早就预料到一样她平时的叙述 就像是平时到自己记日记 毫无功利之心 我想这是怎样都掩饰不了的,如果有其他目的的话这是最最让我欣喜的地方,因为畅销书 所以更难得 如题,不适之地。再讲了两段印度人到美国之后的一些事,可我还没分清到底为什么是两章 不止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段内容 甚至有可能是三段 大概因为没看到前后呼应的预兆。而后一段,则千真万确真的发觉到联系,只是多亏那个“法国厨师瑞恩”,才让我恍然大悟我着重讲最有感触的位置: “毫无疑问,他们还不会各奔东西,虽然多年没有见面,没有想起彼此,没有寻找彼此,但毋庸置疑,他们的重逢弥足珍贵,不能不好好把握,两人都必须全力呵护迟来的缘分”海玛那一段“一生一次”在叙述和卡西克从小的长大,我不能臆想他们二人长大的遇见。因为毫无端倪,也许这么说也不对,她一直都爱着他,她在倾听他在她房间里声音 一起的时光,对他的怨念 爱意和失落而卡西克那一段“岁末”对妈妈最后的记忆,寂静无望无尽思念拒绝消化事实,我第一次看到你男孩子这样叙述他的妈妈,那种无时无刻没有哪一句不是爱,以及间接想起海玛最后他在参加朋友的宴会 在路边遇见她低头看地图 当恍若只如初见他无所顾忌地看着她,表达对她的爱意。这样迟来的爱意,这年海玛37 卡西克40,他们都在彼此的世界里专注,未婚,也有过去,在他们从来没有从小生长过的地方,绕过大半个地球,又相遇了“他在床上跟平常一样疏远。有时专注于她身体的某个部位,几乎忘了她这个人,但他的疏离再也威胁不了她”读到这段我特别想有掌声给海码,你的疏离再也威胁不了我,再也不会了 最后的结局,他死在泰国,和陌生人一起,没有和他的相机没有他的爱人在身边;海玛,“我以为这样也许可以补救一些事情”回到加尔各答 结了婚,在那些寒冷阴暗的日子里,无法言语,心中为了生命而奔腾,却也哀悼着你的逝去。“那说不定是你的孩子,但事实却非如此,我们始终小心。而你什么也没有留下”这不是最好的结局,但是刚好最恰当,文笔思路成熟的作家一定会找到最合适的出路,正如最后。我在和作者相差10个时区的地方 心里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共鸣,没有地区局限没有种族差异,令我诧异的是,没有序言,没有后记,没有除了人物以外的任何交流,但我前所未有的感受到close to me

精彩短评 (总计89条)

  •     亲情、友情、爱情~~~
    对于我来说,哪个,最重要?
  •     这是一本不错的好书哦。值得一读。
  •     好,细腻、哀婉。即便格局很小,像在说同一个故事,也个个让人动容。(感觉是那种『直男不太待见的小说』
  •     不适
  •     花了近半个月才读完这本精彩的短篇小说集,过程就像凝视一株植物的生长,缓慢中充满期待。现在很喜欢看这类像白水一样温吞却保有温度的小说,关于生活的各种平淡和无奈都在戏剧性的情节中娓娓道来,冷峻、节制、缜密、温存,暗藏汹涌后归于平静。欲涨不破,欲破不裂的感觉才是小说给予读者最美妙的感受。能把短篇写得让人回味无穷的作者都是好写手。
  •     细腻得令眼眶湿润
  •     还没看,很期待,名著嘛错不了
  •     留学生,移民必看系列
  •     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近几年来遭遇的最美丽邂逅。读茱帕的书,犹如细细地琢磨一块汉玦,它既朴拙,又高贵,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移民文学向来侧重文化冲突或身份焦虑,总带有一种戏剧性的气质,但茱帕将这种戏剧性日常化了,她把风雷内化成了波澜不惊的寻常生活,有四两拨千斤的功力。
  •     第一部是几个短篇,特点是,基本每个主角都跟藤校有关——这是移民的藤校情结吗......;第二部是一个完整中篇,很好看又很伤感。都十分细腻
  •     安静和细腻
  •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裘帕·拉希利是上童明老师的小说,讲到飞散,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细读《疾病解说集》。后来读她的《同名人》,无感。这本又找回了让我手动点赞的状态,尤其是第一部分的短篇。
  •     来自加尔各答的乡愁。
  •     拉希里女士的小说细针密线,全由大量细节铺就。总体而言,她的小说技巧无可挑剔,配得上我对一个女性小说家的最高敬意。如果非要说些别的话,就是我喜欢她的更好的那部分小说胜过另外一些的原因在于:在那里,创痛仅仅是创痛。它提醒我们:人类之所以有可能去忍受孤独,乃是因为人性中的坚毅、隐忍的品质,甚至冥顽不灵,都如此深刻地帮助着我们。
  •     A great story teller. Amazing stories, 清晰的故事线,扎实的人物特征。有的小说如同大海大气磅礴,Jhumpa Lhari像蜿蜒的小河。
  •     沉静,缓慢,细腻。怎么写出来的?最后一篇悲痛到喘不过气。
  •     去过很多地方,很多场合,慢慢适应了,却又有一股莫名的淡淡的忧郁,不是伤感,原来是身处不适之地。整本书都是生活的点滴,很细腻很温馨。
  •     犹如观赏一株植物的生长。
  •     不适之地这个部分让人有共鸣
  •     写的好,翻译也好,难得的好书
  •     当当书很全面,别家没有,一般就不去别家拿书了。
  •     这类小说的叙述方式让我无法投入,虽说文字优美,但一点不轻松。作者淡淡的诉说着角色之间的困惑、遗憾、疏离和失去;最重要的是,赋予了人性安静与新的意义。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文笔上还是很可靠的,可惜不对我的口味。
  •     碎碎念,有技巧没诚意,感觉作者沉迷在中产阶级的意趣里无法自拔
  •     “我们始终小心,而你什么都没留下。”
  •     质量不错,书的包装都很好的,有点深奥哈,可能是自己境界不够
  •     在“不适之地”生存,总会是一种“无根”的状态吧,即使到了二代三代移民之后,是否真正能找到落根的感觉
  •     人在身处不适之地时 表面淡然 实则不然
  •     还真不错。
  •     很好的書,包裝好,沒有破損
  •     虽然没啥出其不意的内容,但是最后那个中篇还是看得我好悲伤。
  •     2015#2 其实故事都挺不错,但行文套路千篇一律是硬伤。
  •     以家庭题材为主,带有浓厚的移民色彩,每一篇都像一颗种子,在慢慢生根、发芽,一点一点蔓延开的感觉。在你以为小说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却还能继续写上十几页,但又一点不显得冗长。妙处实在太多。
  •     上个月读的。那几天一直在读拉希莉。
  •     还没开始看,不过应该是我喜欢的
  •     看着不错 还没读
  •     裘帕·拉希莉的书,赞
  •     在异邦家族的血,在对家庭问题感触蛮深的时候受到一点启发。
  •     作者是美女,真正的美女作家。看过她的疾病解说者。
  •      《不适之地》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4月出版后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第一名,并在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选中,直接从初选名单中被授予大奖,被评委们称为好到完全没有“真正的对手”。
      全书围绕爱情、亲情和友情,共分五个短篇和一个三部曲式的中篇,主要讲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欧美社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止是两种文化间的选择与融合,还有他们与父辈第一代移民之间因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心结。从孟买到西雅图,从加尔各答到罗马,他们感受着对爱情的感动,深处异乡的不适,婚姻的考验和同侪间的战争,带着孤独与不安、欢喜与悲伤在异国他乡生长并向下扎根。
  •     读了两章读不下去了,情节节奏太慢,既然节奏慢那么文笔好一些或有趣些都行,糟糕的是都不行,可能只适合血液流速慢而很悠闲的女生读. 不咋地
  •     印刷有些粗糙,带有墨迹,比盗版略好,鉴于这个价钱有点不值.还没来得及看内容,之后再做评价
  •     只看了《不适之地》,写得不错。
  •     叙述方式、腔调有南方小说的感觉,只是人物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印度移民,人物关系把握相当到位,值得学习。《纯属好意》那酗酒的弟弟如同日本电影おとうと
  •     茶灰色的无光釉
  •     好棒的节奏,好的故事不用看完就已经被迷住了
  •     读这本书用了一年多,一直搁置在床头落灰,明知故事写的动人却总会捧着电子产品看些不走心的东西。今晚和妈妈陪爸爸打吊瓶,终于把最后一篇看完了。好书,读着读着就走心了。
  •     不好意思还没拆封,买了一年了。。。
  •     看了序很喜欢
  •     异乡人的故事。一次性读完有点腻
  •     原本以为只是些分散的片段,在最后相遇。就像看着桌上几根弯弯曲曲的线打成一个结,每个线头依旧有自己的方向
  •     读完中篇三部曲才发觉拉希里的好。写两种文化相遇,既没有充满紧迫感地使之相互融合,也没有充满压迫感地使之相互抵消。家长里短的碎布也能拼成好故事,写作果然还得从自己最熟悉的一种人生开始下笔啊。
  •      如果只有前三篇就是五星啦 节奏好 “缓慢流畅的鼓点慢慢加骤最后戛然而止”类似这样的感受。海玛和卡西克的故事我不喜欢。
  •     没看完。
  •     拿到书感觉质量挺不错的。然后书的封面设计很是我喜欢的味道和风格。
  •     送货快,服务态度好,书的包装完整,没有被挤压,很好。
  •     移民後代深表理解。
  •     不错的书,帮助很大!!!
  •     还未读只是喜欢这个名称就买了
  •     介绍都说好
  •     诶。就是很好啊~当当什么都好,就是快递慢了点、
  •     一直缺货,这次终于买到了。
  •     这是一本关于生命和感情的小说,关于亲情友情和爱情。好好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和爱人,想说的话就及时说出口,别等到失去了才珍惜
  •     刚买回来的时候没怎么看,是在出差的火车上看完的,感触颇深~在异乡的读者看完应该都会感触很深的吧~~
  •     最后一篇终于让人感到疲惫。
  •     致郁。。
  •     朋友看了,据说不错
  •     完全有资格打五星的作品,虽然以我个人多不出那颗。
  •     还未曾读,读后再来评价。只是感觉如果在一块地反复种植土地,这个地方将不会有优质土豆,也许交换资源,才能更好的发展。
  •     一向对印度人持有偏见。过两天奈保尔还要来上海,真巧了。
  •     比较疾病解说者,明显提高了一截
  •     还没开始看,之前就在书店看好了,在这买的。价钱便宜了很多,是正版的
  •     朋友推荐的书,感觉不错就买了,刚收到,会是很好的读物
  •     每个小故事都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     配送很快,书的质量很好。
  •     年初看的。情感真挚,不是我的菜色
  •     献给异地的游人
  •     写得真有耐心。写家庭,千疮百孔里的温情。
  •     一圈一圈的年轮
  •     有点深奥,读的不是太懂
  •     少有的文字的细腻,但是感情清晰强烈
  •     一直在反复渲染一个理念,无论如何正在成长中的他还是“像”那里的人,无论如何迁居的他还是“不像”那里的人。
  •     很细致的描写,感情在字里行间很丰富,即使很平静但是感受得到
  •     还没来得及看,不过物流很给力!
  •     故事大同小异,应该慢慢读,否则会累。不过带来的心灵触动很深。
  •     纸张很好,送货速度很快
    之前没有评论 是想看完了看看内容是否精彩,现在觉得值得推荐
  •     小短篇非常干练耐读,三部曲流放了读者的情感.读拉希里需时刻保持怀疑,天衣无缝的写作技巧加植物般悄无声息的收放节奏,让怅然与迷离变得更加无形而隽永,像海玛永远沉入海底的手镯一样.
  •     故事叙写得很平淡,但是细致有味道,结局不尽完美,现实本来就是不完美 1、不适之地:在母亲去世后,邀请父亲来散心并照顾孙子和种花园的故事,最后女儿发现父亲女朋友并寄出明信片十分刺激;2、地狱-天堂:女儿和她母亲的心事,她母亲曾经喜欢过经常来她家玩的小伙儿;3、权宜之选:一对夫妇因为老公以前的暗恋对象回到大学观礼发生的猜疑,让夫妻找回久违的激情;4、纯属好意:姐姐因和弟弟玩藏酒致使弟弟染上酗酒,姐弟生活的差距让她愧疚,听说弟弟醒觉后邀请他到伦敦玩,结果死性不改;5、别管闲事:女子的室友保罗通过她男朋友的女朋友的电话指导他偷腥,反而被误会。6、海玛和卡西克三个故事分别从男女主角第一人称叙述各自的故事,第三个是他们工作以后和重逢,最后生离死别,令人唏嘘。
  •     不错、最后一篇结尾有些悲伤、但是很细腻
  •     不适之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