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诗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802257764
作者:(美)迈克尔•康奈利
页数:549页

章节摘录

  1  死亡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生。我靠它成就了我在这一行的名声。我以一个殡葬员的激情和精确来对待它——面对死者家属时,面带忧郁、充满同情地对待它;独自一人时,则像个技艺娴熟的工匠一般对待它。我始终认为,跟死亡打交道的诀窍,就是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一条铁律。别让它的气息吹上你的脸庞。  但我的这条铁律没能保护我。当两个侦探找到我,把肖恩的事告诉我时,我被一阵冷冰冰的麻木感吞没了。那种感觉像置身水族箱中,一举一动都在水下——游过来,游过去——透过玻璃望着外面的世界。我坐在他们车子的后座上,车子每驶过一盏路灯,后视镜便会一亮,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眼睛。我见过这种遥不可及的呆滞的目光。这么些年来,我采访过那么多刚刚失去丈夫的寡妇,她们都是这种目光。  这两个侦探中,我只认识一个,哈罗德·韦克斯勒。我是几个月前碰到他的。当时我进了一家名叫来几品脱的酒吧,跟肖恩喝一杯。他们俩在丹佛警察局一起处理人身攻击案。我记得肖恩管他叫韦克斯。警察彼此称呼都用昵称。韦克斯勒叫韦克斯,而肖恩叫麦克。这就像大家族的某种纽带。有些昵称的意思不敢恭维,但警察却并不抱怨。我在科罗拉多的斯普林斯市那儿认识一位,他叫斯科托,可警察们大多称他斯科罗托,有些人甚至干脆就直接叫他阴囊。但我估计这么叫的人一定得是他的铁哥儿们,要不然非出事不可。  韦克斯勒的体格像头小公牛,孔武有力,矮矮胖胖的。因为长年抽烟喝威士忌,嗓子已渐渐受到损害。我跟他见面的那几次,他那张刀条脸看上去总是红红的。我记得他喝加冰的占边威士忌。我一直对警察喝什么酒感兴趣,这能看出警察的许多情况。他们像韦克斯勒那样喝纯的威士忌时,我心里总想:也许是他们见的事情太多,次数也太多,而大多数人连一次也绝对不可能见到的。那天晚上,肖恩喝的是淡啤酒,不过他毕竟年轻。虽说他是人身攻击组的头儿,但他至少比韦克斯勒年轻十岁。再过十年,或许他就会跟韦克斯勒一样,那服药里除了冰块什么都不加,就那么吞下去。但现在,我再也不可能知道究竟会不会这样了。  驶出丹佛的一路上,我大半时间都在想着在来几品脱的那一晚。倒不是说那一晚出了什么大事,只是跟自己的哥哥在一家警察常去的酒吧里喝喝酒罢了。而那就是在特里萨·洛夫顿一案之前,我们之间最后的好时光了。一想到特里萨·洛夫顿,我就仿佛重新沉人了水族箱。  但现实还是会透过玻璃钻进我心中,那样的时刻,沮丧沉痛之感就会攫住我。三十四年的生活中,我头~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姐姐去世那次都不是这样。那时我还太小,无法切实体会萨拉之死带来的悲伤,甚至无法理解一个生命中途夭折的痛苦。这一次,我很悲伤,因为我事先甚至不知道肖恩已经如此接近他的忍受极限。他喝的是淡啤酒啊,而与此同时我认识的其他警察喝的都是不兑水的威士忌。  当然,我也知道,这种悲伤是多么自怜自艾。事实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没怎么认真倾听对方的心声。从很早的时候起,我们俩便走上了不同的路。每次想起这一事实,悲痛的周期就会重新开始。  有一次,我哥哥告诉我关于极限的理论。他说,每个处理凶杀案的警察都有个极限,问题是达到极限之前,谁也不知道极限在哪儿。他说的是见过多少具尸体。肖恩相信,每个警察能够忍耐的数目有限。每个人的数目都不一样,有些人很快就到了极限,有些人则处理了二十桩凶杀案,却离极限还远着呢。但是,极限数字是存在的,到了这个数,你就到顶了。你调到档案部,你交出警徽,你总得做点什么,因为你再也无法多看一具尸体了。如果你还看,如果你超过了极限,那么你就有麻烦了。你到头来说不定会自己给自己来一枪。肖恩就是这么说的。  我意识到,另一个警探,那个叫雷·圣路易斯的,对我说了什么。他从前座转过身来望着我。他的块头比韦克斯勒大很多。就算在昏暗的车内光线下,我还是能看出他那张粗糙的脸上的痘疮。我不认识他,但其他警察在我面前提到过他,我知道他们管他叫大狗。我第一次看到他和韦克斯勒在《落基山新闻报》的大厅等我时,我就以为他们俩是马特和杰夫的完美翻版。他们俩活脱脱是夜场电影中走出来的。黑色长大衣,礼帽。整个场景就该是黑白的。  “听到了吧,杰克。消息由我们告诉她,这是我们的工作。可我们还是希望你在场,算是帮我们一把。要是情况棘手,或许你还得待在那儿陪陪她。你知道,说不定她需要身边有个人什么的。行吗?”  “行。”  “那就好,杰克。”  我们这是去肖恩家,不是丹佛市内那套他和其他四个警察合租的公寓(这样一来,他在城市记录上就是丹佛居民)。他家在博尔德城。我们敲门时,他妻子赖莉会来开门。我知道,不需要有人向她透露消息。只要到了那一刻,她打开门,看见我们仨人站在那儿,没有肖恩,她就会知道出事了。每个警察的妻子都会明白的。她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一天提心吊胆地准备着。每一次响起敲门声,她们开门时都以为是死神的信使站在那儿。这一次是真的了。  “你知道,她会明白的。”我告诉他们。  “也许吧。”韦克斯勒说,“她们总是能明白的。”  我懂了,他们希望赖莉一开门就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那样的话,他们这份活儿就会容易些。  我垂下脑袋,下巴抵着胸脯,手指伸到眼镜下掐着鼻梁。我意识到,我已经成了我自己所写的报道中的一个人物——展示悲伤和失去亲人的细节,那是我竭力发掘得到的,只有这样,我才能让一篇在报纸上占三十英寸版面的报道看上去意味深长。  一阵羞愧之情涌上心头——我想起自己曾经给丧夫的寡妇、失去孩子的父母打过的那些电话,还有刚刚自杀的人的兄弟。是的,这种电话我确实打过。我想,没有哪类死亡事件是我没写过的,桩桩件件,无不使我成为一个刺探人们痛苦的闯入者。  您现在有什么感觉?—个记者惯用的句式。第一个问题总是这个。  如果太直接,则改用以同情与理解作为掩饰的句子——其实我并没有那些感情。这种冷漠的行为在我身上留下了~处印记:左颊上一道细细的白疤,就在胡子上面一点。这是一个女人手上的订婚钻戒给我留下的,她的未婚夫死于布雷肯里奇的一次雪崩。我用那句习惯的开场白问候她,她的回答是反手一掌扇在我脸上。当时我才干这一行不久,还觉得挺委屈。可现在,我把这道伤疤视为一枚勋章。  “请靠边停车。”我说,“我想吐。”  韦克斯勒一个急刹车,驶进紧急停车道。车子在黑冰上有点打滑,但他马上控制住了。我没等车子停稳便拼命想开门,可门把手就是不动。我意识到,这是一辆警探开的车,大多数时间,后座乘客是嫌犯或囚犯。后车门装着由前座控制的安全锁。  “车门。”我好不容易才憋出这两个字。  车子终于停稳了,韦克斯勒打开安全锁。我打开车门,探出身去,吐在肮脏的半融化的雪地上。肠胃猛烈地抽搐了三次,整整半分钟,我一动不动,等待着第四次。但只来了三次,胃里已经空了。我想着这辆车的后座,供嫌犯或囚犯乘坐。看来我是二者兼备:没有尽到兄弟的责任,这方面,我是尚未定罪的嫌犯,同时过于矜持,成了自尊心的囚徒。至于判决,不用说,当然是终身监禁。  呕吐之后,身体轻松了,这些念头也迅速消失。我小心翼翼地跨出车门,走到柏油公路路边。汽车一辆辆驶过,二月飞雪中,车灯照耀下,汽车尾气映出亮晶晶的彩虹。我们停车的路边似乎是个牧场,但我不知道这里是哪儿,刚才没留意我们已经朝博尔德城开了多远。我摘下眼镜和手套,塞进大衣口袋,蹲下身去,从脏乎乎的表面积雪下挖出干净的白雪。我掬了两捧冰冷、洁净的雪粉,捂在脸上搓揉着,直到皮肤感到刺痛为止。  “你还好吧?”圣路易斯问。  他也下车了,在我身后提出这个蠢问题,跟那句“您现在有什么感觉”相去不远。我没理会他。  “走吧。”我说。  我们上车,韦克斯勒一声不吭,将汽车驶进高速干道。我看见一块去布鲁姆菲尔德的出口标示牌,这才知道我们已经开了一半路程。我是在博尔德城长大的,博尔德城与丹佛市之间这三十英里我跑过上千次,但现在,这段路看上去如此陌生。  直到这时,我才头一次想起父母。他们会怎么面对这件事?肯定是冷静沉着。无论什么事,他们都是这种态度。他们从不讨论这种事,只是继续生活。他们就是这样对待萨拉的死,而现在,他们又将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肖恩之死。  “他为什么这么干?”几分钟后,我问。  韦克斯勒和圣路易斯一言不发。  “我是他的弟弟。看在上帝的分儿上,我们是双胞胎兄弟!”  “同时还是个记者。”圣路易斯说,“之所以带上你,是因为我们希望赖莉身边能有个家里人,她也许会希望有个亲人陪着她。你是唯一一个——”  “我哥哥他妈的自杀了!”  这句话嗓门太大,有种歇斯底里的味道。我知道,警察向来不吃这一套。只要你开口大喊大叫,他们就会闭上嘴巴,冷淡下来。我降低声调,接着说:  “我想我有权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我他妈的不是想写一篇报道,耶稣啊,你们这些人简直……”  我摇着头,把剩下的话咽了下去。要是继续说下去,我可能会再一次爆发出来。我凝视着窗外,已经能看到远处博尔德城的灯光了。  真多啊,比我还是个孩子时多得多。  “我们还不知道原因。”半分钟后,韦克斯勒终于开口了,“行了吧?我能说的只是,这类事儿免不了会有。有的时候,当警察的受不了这份工作带来的那些烂事儿,麦克没准儿就是受够了,谁说得清?他们正在处理这个案子,等他们弄清了,就会告诉我,而我会告诉你。我保证。”  “谁负责这个案子?”  “公园那一带的分局把案子转到局里,特别科正在办。”  “特别调查科?你这是什么意思?警察自杀的案子不归他们管呀。”  “一般情况下不归他们管,由我们负责,人身组。但这一次他们不让我们插手,你知道,避嫌。”  人身组。我心里想,负责人身攻击案:谋杀、侵害人身、强奸、自杀。  不知他们在报告中会把谁列为这桩案件的受害对象:赖莉?我?我父母?我的哥哥?  “是因为特里萨·洛夫顿的案子,对不对?”我问。但这不是一个问句,我并不需要他们承认或否认,我只是说出一件我认为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我们不知道,杰克。”圣路易斯说,“眼下咱们就说到这里打住吧。”

内容概要

上大学的时候迈克尔•康奈利学的是建筑,但是他痛恨这门科目。一天晚上他溜达到大学学生联合会,那儿正在放映根据雷蒙德•钱德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漫长的告别》。这之前,康奈利从来没有读过钱德勒的书,但是他爱上这部电影,于是第二天又去看了一遍,随后在一周之内,他看完了钱德勒所有的作品。直到此时,康奈利终于知道自己的梦想——作一名像钱德勒那样的犯罪小说家。
康奈利的写作生涯是以记者的身份开始的,他和其他两位同行合作的一篇报道曾经进入普利策奖终选名单,因为这篇报道,他来到了洛杉矶——雷蒙•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的地盘。
无疑,多年的记者生涯让他储备了足够的细节,这些都有助于他创造那位独特而孤独的警探哈里•博斯。博斯身上集中了康奈利见过的很多警探的影子。一九九二年,《黑色回声》出版,获得当年艾伦•坡奖的最佳处女作奖。接下来的三年中,康奈利以哈里•博斯为主人公又写了《黑冰》、《混凝土里的金发女郎》和《最后的郊狼》。这四部作品为康奈利和博斯积攒了很多读者。然而康奈利的第五部作品着实让读者吃了一惊,因为它与博斯无关,这本《诗人》更为阴冷,但同时它也许是康奈利最好的作品之一。在此之前康奈利小说的精装版的销量一般是一万七千本到三万本,但是《诗人》开机就印了六万本。现在康奈利小说的精装本每部都要卖到四万册。
目前,康奈利出版了十七部小说,其中十二部属于“哈里•博斯系列”。除了小说,他还编辑了《2003年美国最佳推理小说选》,并于二〇〇六年出版了纪实报告《犯罪一线》。
康奈利的小说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的常客,而且在评论界口碑甚好。除了爱伦•坡奖,他还获得过安东尼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尼罗•伍尔芙奖、Macavity奖,以及法国的.38 Caliber奖等等。二〇〇三至二〇〇四年,他还担任了美国推理小说作家协会(MWA)主席一职。

编辑推荐

  死亡是我的领域,我以它为生,“最杰出推理小说家”迈克尔·康奈利重磅登场,包揽爱伦·坡奖、安东尼奖、夏姆斯奖、马耳他之鹰奖、尼罗·伍尔芙奖等重量级奖项。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摇滚巨星米克·贾格尔,最喜欢的推理小说作家。  我从不轻易使用“经典”这个词,但我相信《诗人》是一部经典推理小说!  ——斯蒂芬·金  康奈利以令人振奋的开场,呈现了一部打破所有规则的小说,使您心跳加速,苦苦思索,猜疑不断,直到故事结束。  ——《纽约时报》  从第一页的第一行起,读者便身不由己坠入那真实又奇幻的恐怖旋涡中,精心的布局和悬疑让你除了一口气读完之外,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出版人周刊》  一位谜样的主角……康奈利不只谈论诗人,下笔也一如诗人,文字简洁,语带哀伤,而这正是叙述这个惊悚故事的完美声音。  ——《人物》  举世最杰出推理小说作家。  ——GQ杂志

作者简介

资深警探肖恩独自开车到结冰的公园湖畔,在车里举枪自尽,起雾的车窗上写着他的遗言:“摆脱空间——摆脱时间”。警方断定是自杀,但是死者的双胞胎弟弟、《洛杉矶新闻报》记者杰克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他发挥记者无穷的想象力和穷追不舍的精神,挖掘出震惊全国的头条新闻:有一个狡猾的连环杀手,正在有计划地屠杀全国的资深警察!
FBI出动专案小组全力辑捕,凶手去一再逃脱……因为他们追捕的是幽灵、是爱伦•坡的鬼魂。他是躲在阴影中的“诗人”……

图书封面


 诗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看了豆友们的推荐,从来不看悬疑小说的我也忍不住想看看康奈利的《诗人》,但由于近期在国外也不便直接购买,就从网上搜索了中文版的电子书。从周五下班后就开始跟随肖恩的脚步,从美国的小城一路走下去,而其中的各种情节曲折也跌宕起伏,到周六上午基本上消灭完整本书。但正当我觉得怎么这么快就要揭晓答案的时候(约100多页),才发现下的中文电子版只有约2/3。那可咋办呢?看到情节关键处掉链子,只能继续搜索电子书,但中文版基本上是无望了,只能求助于英文版。花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把电子版的《诗人》下载下来,终于又花了一晚上和一上午消灭完整本小说。从情节设计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新奇,按照一般的逻辑也能猜想到真正的诗人应该在那几个人中间,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人意料。但由于我看的英文版,具体最终那个真正的“诗人”为啥会成为“连环杀警者”,不知道是小说交代的不很明确,还是我看得过快?希望豆友们能给我些提示。
  •     从昨天中午看到今天中午,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了。语言非常棒,节奏非常棒,描写非常棒,翻译也非常棒。 ============轻微关于故事结构的泄底============但是。。。也许是作者太贪心了吧,不满足于仅仅写出一本精彩的犯罪小说(或破案小说)——本书从开头一直到主角干掉那个变态这一部分非常非常棒,简直想给5星半。但作者偏偏不满足于此,想玩悬念,玩结局反转,而且反转一次还不过瘾,要反转两次。说实话当他进行第一次结局反转的时候就已经败了——凶手在FBI内部这件事已经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第二次反转更是连底裤都输掉,不但没有真实性,顺便赔掉了合理性和完整性。 作者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那个恋童癖上花了很多功夫,以至于真的让人相信他的作案动机只不过是重复第一次复仇作案的固定模式,如果作者这样结尾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客观说来这个解释也比后面两个——或者说一个半坚固的多也完整得多),遗憾的是作者无情的抛弃了格尔登。 这类追求意外结局的小说与真实案件相比的一个限制就在于,最终的凶手一定要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但又不能太过明显的给与铺垫。有了这个限制,再想把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解释圆满就真的很难了。所以你会觉得看那种描写真实度不高的古典推理反而更舒服,因为反正你也没期待它的故事有多么真实,你只不过想追寻一次智力探险。但这种很写实的所谓硬汉派小说就比较尴尬了,一方面描写像主流文学一样真实,另一方面又想追求悬念,太难兼得了。 也许劳伦斯布洛克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在马修系列中放弃了对推理、悬念、意外结局的追求,他相信读者来他的书里不是找这些东西的,他们只想找真实又刺激的故事。目前为止,读起来最舒服的还是马修系列,它中规中矩,你不会太期待也不会太失望。 这本诗人,有点遗憾。
  •     抛开男欢女爱、职场浮生,80后女生的人生还有别的内容吗,她们的人生还有更大追求吗?http://novel.hongxiu.com/a/187026/揭开一个非主流80后女子的生活图景,她抱负伟大、际遇平凡,在终将臣服命运之前,她以惨烈的反抗挑战生命的平庸,她是《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包法利,是《还乡》中的尤苔莎;她热衷艺术与政治,也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最终结局如何?一段古典式的异国恋情,由西湖还画迸出的爱情悲歌改变她行将就木的命运;一幅大观园式的生活图景,一群80后女生告别校园后的烽火硝烟和生死歌哭;一个千里追索到中国找寻最爱的英国男孩,最终魂归异国。故事从中国内地小城到大漠边关、英伦庄园,展现一个女子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一群被有尊严被践踏的鲜活生命,展示当代社会之伤。

精彩短评 (总计57条)

  •     豆瓣上推荐的人很多
  •     喜欢推理小说的我为数不多看的大部头推理作品,可能对于耐力不好的我来说它确实有点厚,而且有些描述着实有点催眠,何况我也对迈克尔康奈利也不熟,不过书倒是不错,结尾也够惊人。值得一看。
  •     畅销书的毛病,节奏太慢了,转折尚可。
  •     真的不错
  •     像本格
  •     康奈利喜欢玩二重反转,精彩度完爆钱德勒
  •     一口气就读完了,愉快的阅读体验!
  •     可能是美国犯罪剧看得太多的缘故,剧情似曾相识的地方挺多。虽然结尾出乎我意料,也很精彩,但我却并不是很能接受——这应该是受CM影响太深。主角的形象有点弱,这是我没给5星的重要原因。(年末活动的时候买了近20本侦探类小说,却发现自己不太喜欢这类题材了,真的对自己好无语。)
  •     非常一般。我还是觉得侦探小说还是迅猛一击比较好……
  •     不是Harry Bosch系列,但是风格还是相似的,美式推理重证据,重细节,喜欢在重重迷雾中破开一道光。男主也都是喜欢怀疑一切的类型,然后有个女主,来点小小的艳情。读着很满意!
  •     这是我看的康奈利的第一本书,为什么选这本呢,因为他够厚
  •     诗人!诗人!
  •     的确意外。谁才是“诗人”?揭谜底的时候我想杰克才是,他才是那个硬要把这十几单连环凶杀案联系起来,又那么在乎背后故事的人。哈哈不过我也在乎读者都在乎。P.S.我喜欢因为批判精神而追寻谬误的设置。就好像做选择题,排除了两个选项以后,犹豫最久。但只要有何蛛丝马迹来敲脑门,立马又能排除一个。不过,错误往往就发生在这里。
  •     跌宕起伏。
  •     很好看。可以跟宫部美雪的《模仿犯》一起放进“手不释卷”list里去。但对人物刻画的细腻感和氛围的营造来说,还是觉得宫部美雪更胜一筹,但就这一部来说。喜欢他在书尾的一段话:“在夜里,无数纠缠着我徘徊不去的过去的幽灵中,最难以排遣的就是长存于我内心的那份空虚。正是它,使我对自己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产生了怀疑。”似乎凸显了全书的题眼。
  •     不错~到货快,塑封全新
  •     开始一直以为就是警察抓小偷的老套故事,害得我看了近2个月才看完。。。。。
  •     由案件特别是分尸凶案引出资深警察,再制造警察自杀事件,还有爱伦坡的经典诗集铺衬,这本就是个极其特殊悬疑效果的故事题材,所以尽管篇幅较长,也并不觉得拖沓和冗长,看来选择这一部而不是处女作“黑色回声”作为迈克尔康奈利的初次接触还是很有预见性。情节层层推进,主次两条线索并行,其实格拉登这条线刚出现,并没有意识到作者会在一开始将这个最大的悬念透出,阅读过程中发现作者并不打算像日系推理那样将诡计或是推理过程作为最大看点,而是主角在不停追索真相的过程中带来的巨大张力和社会现实,整个过程的阴冷氛围不亚于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系列,至于最后的两次反转,算是加饭小菜吧,有所预感却还是着了作者一道。
  •     一本美式“nosing around的业余侦探”(记者是其中的常见职业,下一位大概就是作家了)参与到案件侦破过程中,经过必不可少的美女艳遇和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终于让真相水落石出的故事——然而这是一本并不显得千篇一律,情节挺紧凑也挺好看的不费脑故事。就是说,它挺像典型的好莱坞侦探片的,尤其是加进了FBI、恋童癖地下网络、连环杀手之类的元素之后。用虐杀案引出警察,并以警察为最终猎杀对象的连环杀人犯,加上其 M.O.中的爱伦·坡诗句,很难不让人想到“犯罪心理”之类的剧集(当然,这本书出现的要更早),最后关头的大逆转和结尾留下的疑团也更像是某季开头时给season finale的幕后黑手埋下的伏笔了⋯⋯
  •     午夜文库010 情节紧凑,风格比较硬冷,非常优秀的作品
  •     个人认为是迈克尔康奈利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     买的书太多了,还没看。
  •     再次体验惊悚推理小说的阅读快感。史蒂芬.金的推荐没错:“我不輕言使用「經典」一詞,但我相信《詩人》或可證實是一部經典推理小說。”。关键是小说男主角是为记者,书中很多关于新闻采访的观点让我感同身受。五星推荐!
  •     看过的推理、悬疑小说里文采(+翻译)最好的一本,情节也算不错
  •     相当old school的风格但却是非常精彩的作品,破解罪案的过程千回百转,人物塑造很丰满,唯一有点遗憾就是结尾有些潦草
  •     结尾败笔啊
  •     结局减一星
  •     康纳利最好的作品
  •     虽然厚但读起来特别顺畅舒坦。。。最后连拐带弯转得完全出乎意料,感谢没有剧透的盆友!
  •     唉
  •     第一次接触恋童癖这种题材 以后有机会碰到要好好了解一下 喜欢作者拿爱伦坡说事儿这股子劲儿 作案手法 气氛刻画都很不错啊 但是结局杀人的居然是头儿这也太瞎了吧 读者智商有这么好骗嘛 明显是狗尾续貂
  •     推理 偶尔一看
  •     这本书看到还有十分之一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种不祥预感了,原因在于首犯已死(当然我们都知道最有嫌疑的,一定不是大BOSS),剩下的主要人物又没有几个人,在加上之前少有的铺垫,所以凶手最终的逆转,才显得那么生硬,这本书,是好书,但是不是经典,作者被自己的规则束缚,毁了原本完美的故事,但是我还是喜欢前边的三分之一,按我的标准,这是可以得六分的开头,无论是心理的描写,还是抽丝剥茧的渴望,这都是足够的,只是整体不那么完美罢了。
  •     擺脫時間,擺脫空間。。。到達極限之前,誰也不知道極限在哪兒。。。
  •     还是更喜欢劳伦斯·布洛克的硬汉派。
  •     非常精彩,开始看时翻了一下豆瓣评论,看完再读,觉得很中肯:一切都很完美,故事复杂,节奏紧凑,张弛有度,只除了最后的反转。因这结局,只好四星,但的确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悬疑作品。
  •     2015.9.11 106天
  •     补记
  •     很喜欢这一篇的每一个转折。
  •     谁借的不还给我!草泥马
  •     没有新书的外面那层塑料包装。
  •     一度抱着是否Allen Poe的诗句背后真藏有莫大阴谋的猎奇心态往下读。当我开始猜测Rachel Walling有The poet潜质时天然替罪羊Gladden狼狈落网,当我开始接受Gladden就是The poet时Jack McEvoy又推导出一切终于合乎逻辑的Walling才是The poet的真相,而就在我对此深信不疑时真正的幕后黑手又自动现身了。但作为推理白痴,本着某种最不可能即最有可能的真凶设定模式我也不下三次怀疑过Robert Backus才是大boss The poet了。
  •     很吊人胃口,也很让人投入。其实男主那晚打电话,敲门找不到女主的时候,我就开始怀疑女主了。后面真是没想到又来一个大转折。除了把女主调离一线,确实没有其他任何预见啊
  •     挺刺激。
  •     一个有心灵创伤的男人被一个女神看上了。人家喜欢他才跟他上床。结果他觉得人家是变态连环杀手才跟他上床。能不掰吗。
  •     没看过几部出名的侦探小说,不好做对比。但是最后的剧情反转,让我觉得有些牵强。这以前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极其精彩的。虽然前半部分推动略慢,但是到了后半部分后就开始激奋人心了。不过说起来,我还是喜欢福尔摩斯那类的小说。底下有篇长评说得好,只能看到峰回路转,看不到恍然大悟。福尔摩斯带给我的感觉就是恍然大悟型的。
  •     可读性非常强的一部侦探小说,文字也很棒,有的直指内心,发人深省,要高于一般的侦探小说很多
  •     非常精彩啊,文笔优雅,情节环环相扣,草蛇灰线伏笔暗藏,…唉,再说一句都是剧透了。
  •     竟然是他~
  •     超五星推荐!超好看的惊悚推理之作!
  •     非常精彩的侦探小说,今年最爽的一次阅读体验。
  •     很久没有拜读过的富有故事情节的小说 需要读者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本书第一人称以一名作者的身份展开 故其专项报道以及对细节的把控极具作者风范。 爱伦坡是许多富有自由了断情结人的挚爱 在电影《超脱》中亦是感染到了作为观影人的我。 推理小说环节紧密相扣又不是情感流露 结局反转两次 让人猝不及防。穿插主角人称转换手法新颖。康奈利的其他著作也会考虑去读。
  •     正在看,很吸引人
  •     比期待的差一截。啰嗦到像一个大妈在讲故事。
  •     于是准备收康奈利别的书。。。
  •     為何我看出了基情= =……
  •     又看了一遍还很赞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