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侦探/悬疑/推理 > 诗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802257764
作者:(美)迈克尔•康奈利
页数:549页

从某种侧面了解美国的司法体系

看了豆友们的推荐,从来不看悬疑小说的我也忍不住想看看康奈利的《诗人》,但由于近期在国外也不便直接购买,就从网上搜索了中文版的电子书。从周五下班后就开始跟随肖恩的脚步,从美国的小城一路走下去,而其中的各种情节曲折也跌宕起伏,到周六上午基本上消灭完整本书。但正当我觉得怎么这么快就要揭晓答案的时候(约100多页),才发现下的中文电子版只有约2/3。那可咋办呢?看到情节关键处掉链子,只能继续搜索电子书,但中文版基本上是无望了,只能求助于英文版。花了近一个小时,终于把电子版的《诗人》下载下来,终于又花了一晚上和一上午消灭完整本小说。从情节设计而言,没有什么太大的新奇,按照一般的逻辑也能猜想到真正的诗人应该在那几个人中间,不过最终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人意料。但由于我看的英文版,具体最终那个真正的“诗人”为啥会成为“连环杀警者”,不知道是小说交代的不很明确,还是我看得过快?希望豆友们能给我些提示。

对意外结局的追求拖累了这本书

从昨天中午看到今天中午,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了。语言非常棒,节奏非常棒,描写非常棒,翻译也非常棒。 ============轻微关于故事结构的泄底============但是。。。也许是作者太贪心了吧,不满足于仅仅写出一本精彩的犯罪小说(或破案小说)——本书从开头一直到主角干掉那个变态这一部分非常非常棒,简直想给5星半。但作者偏偏不满足于此,想玩悬念,玩结局反转,而且反转一次还不过瘾,要反转两次。说实话当他进行第一次结局反转的时候就已经败了——凶手在FBI内部这件事已经大大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第二次反转更是连底裤都输掉,不但没有真实性,顺便赔掉了合理性和完整性。 作者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那个恋童癖上花了很多功夫,以至于真的让人相信他的作案动机只不过是重复第一次复仇作案的固定模式,如果作者这样结尾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客观说来这个解释也比后面两个——或者说一个半坚固的多也完整得多),遗憾的是作者无情的抛弃了格尔登。 这类追求意外结局的小说与真实案件相比的一个限制就在于,最终的凶手一定要是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但又不能太过明显的给与铺垫。有了这个限制,再想把作案动机、作案手法等解释圆满就真的很难了。所以你会觉得看那种描写真实度不高的古典推理反而更舒服,因为反正你也没期待它的故事有多么真实,你只不过想追寻一次智力探险。但这种很写实的所谓硬汉派小说就比较尴尬了,一方面描写像主流文学一样真实,另一方面又想追求悬念,太难兼得了。 也许劳伦斯布洛克就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在马修系列中放弃了对推理、悬念、意外结局的追求,他相信读者来他的书里不是找这些东西的,他们只想找真实又刺激的故事。目前为止,读起来最舒服的还是马修系列,它中规中矩,你不会太期待也不会太失望。 这本诗人,有点遗憾。

毛遂

抛开男欢女爱、职场浮生,80后女生的人生还有别的内容吗,她们的人生还有更大追求吗?http://novel.hongxiu.com/a/187026/揭开一个非主流80后女子的生活图景,她抱负伟大、际遇平凡,在终将臣服命运之前,她以惨烈的反抗挑战生命的平庸,她是《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包法利,是《还乡》中的尤苔莎;她热衷艺术与政治,也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最终结局如何?一段古典式的异国恋情,由西湖还画迸出的爱情悲歌改变她行将就木的命运;一幅大观园式的生活图景,一群80后女生告别校园后的烽火硝烟和生死歌哭;一个千里追索到中国找寻最爱的英国男孩,最终魂归异国。故事从中国内地小城到大漠边关、英伦庄园,展现一个女子对生命的终极追问。一群被有尊严被践踏的鲜活生命,展示当代社会之伤。

凝固的诗歌

我个人比较推崇这本书,况且迈克尔也是个好作家。无论是剧情还是描写都有可看的,而且人物的塑造也是我喜欢的类型。不说其他的,我来说说缺点,优缺点很正常,希望各位别因此对这部作品失望。1.整体上来说犯罪手法仍稍显捉襟见肘,虽然我相信催眠这种东西很神奇,但是做总觉得用它让别人自杀有点不可思议。2.罪犯的动机有点离谱,甚至难以理解,凶手只是因为有时曾被父亲虐待就因此杀警察有点太怪异了。而且后期杀的都是好人就有点说不过去,行为上没有前因后果。3.对于所谓“连环杀手”的心理分析,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性暗示来表现其扭曲的心理,但是到了文末也没解释清楚。(我很在意这个)4.我至今不懂为什么是BE,为何男女主角要分手,只因为一张照片?也许我浅薄。综上所述,向各位推荐。

你干嘛非扯上爱伦•坡

之所以看《诗人》,是受了爱伦•坡的吸引,但看完后才发现坡其实只是个噱头。侦探悬疑小说都有个通病:容易虎头蛇尾。头开得疑神疑鬼,接下来就开始放烟雾弹,一颗燃完了,再扔一颗,当你差不多要着了作者的道时,才忽然跳出一个早就出现过的人物,说你们这群傻X,我才是凶手,哈哈哈……模式化的悬疑小说差不多都是这种路数,尤其是美式的,跟好莱坞的气质如出一辙,所以我都有点怀疑康奈利先生在动笔写《诗人》的时候,是在按好莱坞剧本的要求谋篇布局。模式倒不是关键,这本书有个特点,它打的是非理性犯罪的牌。这张牌不好打,而且我觉得作者打得不太好,因为非理性犯罪不追求动机,所以人物的心理描绘就相当重要。简单来说,哪怕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仅仅因为喜欢杀人而去从事谋杀职业,他也是有一个心理过程的。可惜的是,详尽的心理描写作者都给了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主人公杰克,这些心理描写还是比较出色的。但是,在一本打着悬疑旗帜的小说中,有一个头脑清醒的疯子在不断杀人,而且还杀得从容不迫、得意洋洋,那么有什么比描写他的心理状态更刺激人的呢?但显然作者没有进入这个领域的野心,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一个好题材被浪费了。此类小说中,总免不了有个冤大头,在阅读过程中,被当替罪羊使:什么线索都往他身上拉,什么推理推到他身上都是靠谱的。本书中的冤大头小时候心灵受伤,就此落下心理阴影,越长越歪,最后长成一个失足青年兼杀人惯犯。一开始我就不相信他是所谓的“诗人”,因为实在太明显了。如果他就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人,那这本书就不用存在了:一开始就点名凶手,接下来就只能靠叙述技巧和文字魅力吸引读者,这活的难度太大,一般作家不敢这么来。当然,爱伦•坡除外,但这毕竟不是他的小说。这边冤大头在流窜中作案,那边杰克那帮人在抽丝剥茧中慢慢接近“诗人”。这两条线索在行进上由平行到接近再到相交,这没什么问题;但在叙述上,作者也采用这种平行的方式,即给冤大头一个篇幅,再给杰克一个篇幅,这个人讲完一段了,才讲另一个人。这样一来,我都不知道我看的是一个故事呢,还是两个故事,因为有时候给杰克的篇幅太长,我甚至都忘了还存在一个冤大头。等翻页一看第三人称开头,才想起原来冤大头你还在啊!这样的叙述方式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一直觉得故事行进得慢吞吞,没有一环扣一环的刺激,也没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总之,就这么平平淡淡地到底了。至于最后“诗人”的真正身份,倒是让人有点吃惊,这也难怪,先前一直以光明健康的形象示人,我等也想不到会是他,但是作者收尾收得太仓促,没把这个人写完整。不但他的作案手段有不少细节没交代清楚,而且他的心理更是一团迷雾,用“有些人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从外星球来的”这类话蒙事,是不能让人满意的。这本书最大的优点是可读性比较强,这也是此类小说共同的优点。破案的过程,推理的过程,线索一点点挖掘出来,凶手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这都促使人不断读下去,因为总有一个谜底在等待着你。这类小说就是把你的好奇心吃得死死的。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优点:翻译很出色。译文明白晓畅,语言富有韵律、节奏,而且难得的是,译文用的是干净的汉语,而非纠结的欧化汉语,读起来非常舒服。我不知道作者干嘛要拿爱伦•坡说事,是想向他致敬吗?还是非理性犯罪跟爱伦•坡的气质比较吻合,拉他给自己打气?但爱伦•坡是气氛营造和心理描写大师,他在《泄密的心》里早已经把非理性犯罪的心理写绝了。所以,拿他当噱头,您不是坑自己吗?也许没这么复杂,兴许就跟书中的“诗人”一样,拿爱伦•坡当签名,让书卖得好点。

除了男主角,一切都很完美!!!

本书不愧是康奈利的最经典名作,它拥有一个漂亮的故事,一系列完美的罪案,一堆性格各异的配角,以及一个非常让我厌恶的男主角.

不想破案子的记者不是好记者

“我的痛苦是我立足的磐石。我是作恶者。我是幽影。痛苦是我的身份。它将长伴着我,直至死亡将我们分离。”这是幽影在网络上的自白。正如本书的开头一样,有一种让人无法切身体会而又隐隐着迷的特质。无论是“诗人”还是“幽影”,他们内心深处的黑暗都是深渊。看惯了日式本格,除了阿加莎的推理以外对欧美小说都没什么好感。但康奈利的风格竟然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实打实的,冷静的讲一个故事,并不算双线叙事(说实话我曾想过是顺序的记者线与倒叙的杀人者线交叉,好像这样也很有意思哈哈),更多的是穿插。开始60%的篇幅都是常理中的破案顺序,只不过是由记者完成的。读到这,又让我想起上一次这么棒的外文小说阅读体验——龙纹身的女孩,同样是记者,同样是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线索,最后顺藤摸瓜。这似乎暗示了西方世界记者的特点:高度敏感性,懂得揣摩心理,交际能力强,甚至还具备一定的反侦察能力!而且一定会瞄上某个(或者几个)涉案人......(禽兽!)说实话,正是新闻记者,甚至说是犯罪案件专门的记者,才会让情节顺其自然的发展起来。因为记者的敏锐而让破案工作进行,最后也是因为这种敏锐转而成了多疑,陷他于生死关头。哎呀不想写了!就提两个让我觉得特别热些沸腾的点吧(哎呀谁让我是伪新闻人呢)新闻就是竞争,就是打垮对手,就是出名。这是西方新闻的实质,新闻从来就不是服务大众,而是一种竞争。换过来,在天朝,新闻跟人民的知情权也没什么关系,更多的是....那句“我会应战的,我们头版见”卧槽太热血了好么!!!反正,虽然最后幽影的身份和动机都有点牵强,但已经没有让我失望了。多亏了史航老师的推荐。


 诗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