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青春》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死于青春章节试读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
ISBN:9787506343435
作者:海岩
页数:220页

《死于青春》的笔记-第85页

夫妻的维系主要靠感情而不是肉体,而女人对男人的感情又常常离不开尊敬甚至崇拜
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空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皆同此理。如果完全没有想入非非的、甚至不妨有点狂妄的向往,是不是太古板了呢?青春必与无穷尽的向往同在,所以青春才是玫瑰色的。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死于青春》的笔记-全 - 全

  灾难相似,斯人不同。
  灾难相似,皆可激发人之本能。
  大灾当头,人的真实性情焉能无动!
  灾难也可以检验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的水准与情态,公众的心理以及民间的习俗。
  那些画面和声音,点击了我记忆的窗口,搜索出尘封已久的历史页面,带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重返另一个目不忍睹的废墟,重新被暴雨激醒、被酷日灼伤,重新听到成团的苍蝇始终轰鸣在血腥的气味里,压倒了一切哭泣和呻吟。
  人心思变,山雨欲来。
  那是与汶川同样惨烈的一场地震,只因时代不同,所以故事不同。相同的也许只是人情的温暖,人命的可贵,还有,那腔在苦难中才会燃烧的热血和被热血烧尽的青春。
  这些年你见惯了我的优柔寡断,你不会料到我能在一秒钟之内把多年缠绕身心的所有可见和不可见的缧纟世一刀割断,背叛了你也背叛了我自己的麻木,让社会的舆论、自己的脸面、亲朋好友的警劝,统统见鬼去吧!
  在那个“时刻准备打”的年代,几乎人人都要估量一下自己的精神和体魄,能否适应艰苦的战争,在严寒的野外风餐露宿;在夏天的酷暑长途跋涉;或者在枪林弹雨中一往无前;甚至被捕后经受严刑拷打,脸变色心不跳……那些年我正是朝着这个标准,向往着强者的道路。
  我这些年越来越喜欢缩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寻找寄托的天地,我的气质犹豫也崇拜忧郁,似乎只有在忧郁中,感情才能充分发泄。
  家庭生活是一个很现实很具体的过程,又琐碎、又累人,夫妻百年,找个脾气好的远比找个模样好的重要。
(生活,只有你体验才知其中滋味)
  我想,未来是夫妻双方共同创造的,而双方有都是可以改变的。我曾经在我们两人之间做过反复的估量,我自信依靠自己在文化素养上的优势,是能够慢慢包容、影响和改造他的。……父亲警告说:“你不要妄想去改造别人,他在爱你的时候可以听你的话,顺你的意思做人,但实际上一个成年人的本性和气质十多年形成的,没有另外一个长期的或者特殊的环境迫使,是绝难改变的。”
(我也曾妄想改变我爱的人,可后来发现适应比改变容易得多)
  黑格尔在论述欧洲中世纪宗教迷狂时说,在痛苦中愈意识到自己所牺牲的东西的价值,便愈感受到把这种牺牲的考验强加给自身时产生的心灵的丰富。
(个人比较能深刻的体会那种牺牲后而伟大的感觉,曾经的英雄主义)
  夫妻的维系主要靠感情而不是靠肉体,而女人对男人的感情又常常离不开尊敬甚至崇拜,你让我崇拜你什么?
(女人对男人的崇拜包含爱慕,特别是盲目崇拜)
  “其实你那个小祥根本是不存在的。”父亲不止一次提醒我,“他已经不是历史上的小祥了,而是你的一个理想的幻影,是你多年来按这个幻影不断想象、净化出来的‘白马王子’。一个人心目中要是有了这么个偶像,那就别想和任何人过日子了,没有满意的时候!”
(每个少女都曾有过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但真正找到并且结婚的却很少,但是那并不代表没有和自己梦想中的白马王子在一起就不幸福,主要是看你能否把梦想与现实分开。)
  人有记忆,是幸而又不幸,记忆就像天真少年在书本里夹着的残花枯叶,是着意留春,缅怀过往的念物,而这念物又常使人举目茫茫,仿佛失了什么不可再得的东西,因记忆总是滤掉了许多杂质,比实际的历史要美好得多,所以就未免常常成为现实的反衬了。
(记得一句歌词:回忆让我富有,思念让我贫穷。)
  偶然加偶然等于命
  地震,这个沧桑交替的自然现象,把地层深处的水和沙翻上了光天化日,同时翻上来的还有人——人的灵魂。
  小祥,你是个爱幻想的人,喜欢追求一种无缺陷的美,你又是个知足长乐的人,保持着中国人信天命而尽人事的古来本色。你说得对,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应的生存空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皆同此理。可我又不全赞成你的克己精神,一个青年,如果完全没有想入非非的、甚至不妨有点狂妄的向往,是不是太古板了呢?青春必与无穷尽的向往同在,所以青春才是玫瑰色的。
(很多人觉得青春是幼稚的,但青春的确让每个人都很怀念。)
  “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孩子,难怪我们这些上了岁数的人不大看得起你们了。青年人本来应当满腔热血,勇于牺牲;视千金如粪土,视名利如浮云;应该赤诚、忘我,以天下为己任!不不,这绝不是什么抽象的老生常谈,这些东西本来就代表了人的青春。我并不是从概念上说的,而是从感情上说的。我有时候想起自己青年时代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想起身边死去的那些信奉利他主义的伙伴;想起我们那种自找苦吃的、牛虻式的、悲剧式的、浪漫主义加禁欲主义的热情,还会激动不已,并且感到充实和安慰。将来等你老了,也要回首当年,如果你的青春是壮丽的,那么你会觉得一辈子的灵魂都是干净的!”
(现在的年代还有谁的青春是壮丽的!)
  如果说,那是一个充满了恐惧、苦闷、愤恨和失望的年代,那么同时,又确是一个闪烁着幻想、激动、悲壮和狂热的年代。可那个年代毕竟太愚昧了,一直于连许多本来是神圣的东西也被弄得荒唐、滑稽起来,令人不堪回首。而今俱往矣,谁还再有心总去翻找那些被沾污的失去了本色的情怀呢?今天的人有今天的课题,和过去早已远隔了一个时代。今天十九、二十的少男少女们,未经“红尘”而堪破“红尘”,那么早熟的沉湎和追逐在物质生活的升沉中,似乎完全无需再到精神世界里去寻找寄托、安慰、感叹和振奋了。大家更多的关心着工资、升级、房子和出国,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甚至小到沙发的样式、红烧鱼的做法这类事情,也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兴趣。即便仅仅是从我自己的本行——文学研究的角度,我也不敢说这是否表现了某种“时代心理”。我只能说,在一己的感觉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常常被对生活地位的追求所代替,似乎却是一种令人迷惘的社会氛围。
  啊,我曾经有过多么单纯、善良、正直、豁达的青春!我不是这么无聊、委琐、阴暗、狭窄的。然而往事像一泓毫无偏袒的清泉,不管你是吓一跳还是不敢认,映出来的倒影都是你。
(有多少人会经常回忆往事,都是到暮年才有闲暇去回想过去,那时早就忘记自己是谁了)
  热衷于对别人私隐的窥探,历来是国人的一大精神乐趣。
  简单的嘲笑历史也就嘲笑了自己。
  写材料的要领是什么?难道就是让真实服从概念,服从了才算真实?也许是的,很久以来,读者的真实观就是在这种要领的训练之下形成的,你要写出真实,反而让人觉得不真实了。
  你还抽烟?你还仅仅是个把一切都理想化的少年呢。你带着一种学生腔的诗味儿去追求完美,可碰到的却是个到处都是缺陷的现实。我想,大概会有一种强烈的遗憾,一种若有所失的灰暗情绪,时时与你的那些幻想同在吧!
  面对着清溪流水和隔水相望的幽幽树丛,我们一定不约而同的感受到了自然宇宙的无穷和人生青春的有限。那种对于自然美景和自身存在的深切的意识和珍视,伴随着人生苦短的惆怅,一起埋进无可奈何的叹息之中了。
  中国的庙堂不像伊斯兰建筑和哥特式教堂那么高耸入云,以图把人的精神通过空旷幽闭的塔尖引向神秘的上苍,而是平面铺展、纵身复杂而又实用的殿阁群体,引你生出可游可居的人间联想,哪怕是在这样的残址上逶迤游历,也能使你隐隐体会出某种人生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
  我并不追求犹如神仙般的出世离俗,但又仿佛忽然间有了一种莫名奇妙的了悟——渴望天地间再没有纷繁人事的羁绊,只有我们两个人;只有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只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永恒的平静,那该有多好啊!
(这也是我的向往)
  一个人可以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去羡慕当年心灵上那种年轻的快乐和忧愁,但却无法找回它们,我不能不随着潮流而下,卷入到人类生存竞争的漩涡中去。我完全理解竞争对于社会前进的杠杆作用,也因为竞争能不断是我看到自身价值的变化而躁动,可我老是觉得这躁动里包含了某种自私的成分,所以常常情不自禁的,对自己和别人的“个人奋斗”持了一种厌恶、鄙夷的心理,恨它撕破了我少年时代的纯洁幻想。
(人时常保持着一种青春时期的那种愤世嫉俗,虽然在内心上会觉得自足,但是总会在社会上碰壁。)
  或许世事本来就该这样,幻想固然美好,在现实面前,却常常是失望的源头。
  “别提你的海明威了,”父亲打断我,“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你也是。海明威对战争的失望引起他对整个世界的厌倦;你的浪漫理想的破灭使你热衷于追名逐利。可实际上,你破灭的东西仍然是你怀念的东西;你追逐的东西也正是你厌恶的东西,所以即使你有朝一日名利双收也绝不会幸福,你注定永远是迷惘的!”
(迷惘到底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是因为不满足?)
  你不肯蜷缩自己的良知是对的,可自以为什么都能干成就大错特错了。你难道不懂得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领导就是你头上的云,云一黑你的背就得湿。往上走,入党。重用;往下走,排挤、处分,凭他好恶。
  造谣有的是听众,分辨却没你的机会。
  尽管我们大家,也包括他,都经历过舆论可以杀人的时代,都看到过在愚昧中留下的淡淡血痕;尽管那血痕已被如水的岁月洗刷,但现实中仍然有某些硬邦邦的东西,要不时的触痛你的伤疤。
  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大学招生考试,预告了“文凭时代”的将即,社会竞争有了新的内容和动力。我也如同一只被抽得不停旋转的陀螺,一下了班就关进小屋,埋进山一样的书本里。报纸上说这是在寻找失去的青春,我似乎由此在理念上也觉得光彩和有意义。
  我默默的干着自己的事,写完译稿,又拿出大半天功夫去采办年货,买他爱吃的东西,最后一次尽一个妻子的义务,我只给自己买了一条议价的云烟,是准备带给小祥的。我这时真切的觉得自己的灵魂的到了多年不曾有过的平静和净化,多年来拥挤在胸中的种种污浊的和非分的和庸俗的念头,全都一劲儿荡涤净了,什么副所长,美国,争名夺利,社会达尔文主义,见鬼去吧!我已经累透了、脏透了。我真真的看到了那早逝的青春,我狂喜的发觉自己离他突然那么近了,虽是朦朦胧胧,却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
  你是一杯透明的烈酒,在水的外形下,包着火的灵魂,却没有水的柔弱弹性来适应多变的人生。人生是一块胶满杂色的调色板,而你却只凭单纯的幻想和原始的善良,只凭你父母从小灌输给你的种种纯正的却又失于简单的是非观念,就盲动的想把这块积淀了无数厚厚颜色的调色板洗净。现在回想起你那时的冲动和任性,我才知道你是多么的不成熟不老练啊,你还不能比较达观的、理智的耐心的看待生活中的黑暗,而这是需要更多的人生经验和对生活对社会更广泛的了解才能做到的啊;你还没有学会忍耐,迂回,随机应变。……你用你弱小的生命去碰撞那个人命如草的时代,于是那个时代就无情的断送了你。即便到了今天,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容天下难容之事,难免也要碰破头皮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你自己断送了你。
  人的生命真简单,真如苏东坡“雪泥鸿爪”的比拟那般飘忽,鸿飞冥冥,爪痕也就消失了,谁还能老记着你?青春就更短促了,唯其短促,才越发显得宝贵。青春的心最率真、赤诚、富于人情味,把爱情和真理看得重于生命;也最莽撞、轻信、多感、脆弱,包含着天真的忧愁。然而不管她有多么幼稚可笑,当人们由少壮而衰老,经过了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和从心之年时,仍然会带着淡淡的惆怅,羡慕和留恋着她的美丽。
  海明威认为人总是要失败的,关键是失败以后如何表现,才显露出他的人格和气节。
  嘿,我要你和我结伴,
  去那遥远的天边,
  那儿只有我们的诚实和热血,
  还有头上一方,
  湛湛的蓝天。

《死于青春》的笔记-第1页

发现小本上的一些感触,难得我还分得清是看那本书写下的
当我老了以后,不曾有过的美好该如何怀念
青春,应该敢爱敢恨,活得潇潇洒洒,而不是独自在灯光下自我抚慰
不知不觉间,快要度过21年的岁月了,现在的我,不单纯,不成熟。有的是那活在过去的虚幻,和假象未来美好的幻想。
死于清楚。未曾青春却已死。
说实在的现在的自己也不明白当初的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悲伤的论调


 死于青春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