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嘉》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娜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3
ISBN:9787208083172
作者:[法] 安德烈·布勒东
页数:193页

理性已死的梦呓。

NADJA2013/06/08这个可以算作是今日阅读repo,从自己对文学和古典音乐的偏好来看,大概可以归到古板守旧的学院派,因而面对安德烈·布勒东这本带反文学性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谈不上喜欢,但是今天确实想谈谈一些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纠正了我的几个误区。娜嘉,Nadja,写作俄语是“Надя,”。Надя是Надежда的简称,俄语意思为“希望、盼望”就是布勒东这本书的名字。并非是本关于希望的励志小说,有点元小说的因素在其中,又不尽然,因为元小说的作者通常展示作品创作与描绘的过程,并强调其虚构性,布勒东虽然强调了过程但是却坚持认为是真实的。又像是带着黑白摄影插话的自传散文,虽然译者在开头指出了布勒东摒弃虚构与文学润色,但是我从作品通篇来看,还是充斥了大量的描写性语句,大量的修辞(虽然有些在我等水平不怎么高,颇肤浅的读者看来更像是不知所云的描写,因为过于破碎了。),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语句很美,无论是句子本身还是塑造出来的意象与意境。这是作者的功劳,也是译者的功劳。恐怕阅读法语原文的话享受程度会更大一点。 但是老实说,整个作品颇有点众人皆醉我牛逼的中二感,无外乎,在布勒东去世之后,超现实主义集体运动在法国也终结了。Nadja带着厚重的哲学调调,内容布局也有点类似于毕加索“粘贴”手法构成整体,但是刨除一些东西基本可以概括为三部分。(当然,大量书评认为这是本以布勒东的爱情为重点的自传体,我并不太赞成。)第一部分是经典的哲学命题。“我是谁”作者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写了自己的偏好与厌恶,整体在胡思乱想些什么,比如他对福楼拜顶礼膜拜,对兰波极为痴迷,推崇二元论等等。写了“我”到过哪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谁,有什么感想。第一部分算是一个自我剖析。第二部分,则是提到“我”遇到了娜嘉,思想的共鸣似乎只发生在一刹那,从“您是谁?”“我是游荡的灵魂。”这样一问一答中,一切展开了。然后是他们梦呓般的相处,每一日的细节,包括进餐,散步,创作,画画等等,(这一部分有点像日记题材)布勒东从一些角度描写了娜嘉(必须指出一点,原作便附着许多黑白照片,包括很多人的肖像,很多景物的相片,惟独没有娜嘉的,只有娜嘉一双眼睛的特写,布勒东称之为“蕨菜般的眼睛”) 布勒东的句子非常的天马行空,而他对各种哲学、文学等核心把握性,各种思潮的涉猎之广也可见一斑。她是“我”的缪斯,而我是她的“神”。后来,“我”与娜嘉产生了意见分歧,再后来,娜嘉疯了,被关进了疯人院,布勒东接着便对精神、疯狂等命题进行了大篇的论述。第三部分,是布勒东的“移情”,多出了一个“你”。布勒东始终未指出“移情”的对象的名字,通篇是以“你”来代替。他又进行了大段的、破碎的自我论述,接着向“你”表达了爱慕。“你毫无心机替代了我最熟悉的那些形象,取代了我预想中的许多形象,娜嘉是这几个形象中的一个,你讲他隐去,真是太好了。”我不太确定称之为爱慕恰不恰当,还是布勒东新的缪斯再次出现,就像我始终都觉得,即便他把多么美好的词语送给娜嘉,他也并非是爱她,娜嘉是他所羡慕的存在,是他精神的反射。全文的最后一句,布勒东如是说“美将是痉挛的,否则变没有美。”这是他关于美学的倾向。综合看来,这本书可以称得上一个敏感的、知识丰富的、颇具文学造诣的、但是缺乏主体线路与故事把握性的、中二病晚期的作者梦呓一般的自我分析。有一定的学习性与借鉴性,比如有很多措辞相当精妙,有些描写相当引人入胜,巴黎的风景,人世百态。意象非常美,只可惜堪比意识流还意识流的布局(恰是超现实主义的要义),让我除了累感不爱,别无其他。文学上我倾向于有共鸣,可惜这本书让我共鸣的地方几乎没有。我仅仅是个俗人。这大约也是我无法欣赏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因。之所以提到纠正我关于超现实主义的误区,容我道来。超现实主义者将理性称之为婊子(瓦肯人肯定会跟他们拼命。),信任直觉,灵感,潜意识,想象力,追求创作过程中的潜意识与疯狂,而不是结果。(弗洛伊德的重要影响而布勒东作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非常重要的存在,恰巧又很矛盾,他蔑视文学的虚构性,认为生活本身便是超现实,这与阿拉贡等其他超现实主义者的观点不太一样。娜嘉里关于精神与疯狂的那段论述,可以看到他反对定义精神的条条框框,甚至于将精神病视为一种恩赐,认为这是最接近潜意识的状态,生活的物理性,因而超现实主义者也非常偏爱偏执狂患者。娜嘉说,雨仍在落,屋中阴晦,心在深渊,理性已死。这大约也是布勒东内心的想法。理性的死亡,不需要思考的状态才是应该追求的。这恰恰是我无法容忍的。从字里行间可以窥探到的感觉是,布勒东特别想要变疯,疯狂之后就是超脱,只可惜外部理性仍然束缚他,不得如意。天才与疯子之间仅仅有一线之隔,这个时候,我一点都不为自己是个庸人而自卑。嗯,如果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光线充足,手边放着一杯清茶或者咖啡,相信我,不出十分钟,这本书能助人安然入睡。

该如何理解诗人的世界

首先想说这本翻译的算是很不错了。布列东的语言本来就晦涩,翻成中文就是难上加难了。然后说说读此书的心得,三遍读下来,逐渐感到句句背后都有玄机,不愧是布勒东。文学不等于真实,作者以严谨准确却又晦涩的勾勒一个真实的世界,让读者看见一个真实的人,也许虽然虚构但至少真诚。人始终是极为复杂的,尤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而文学有凭什么以粗暴矫情的态度给某个人物扣上一顶帽子。布列东的艺术观和艺术尝试再这本书中完美的融为一体。最后,来说该如何读此书。切忌读哲学著作的姿态来读布勒东的书。作为一个诗人,他必然对世界充满热情和好奇心,并把这种情感灌入此书。读者要去体会他创作时的心态和想法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只会拾得超现实主义的边边角角。

摘抄笔记兼翻译吐槽

深得我意的一本书。每个译者序最后都会请读者“指正”,所以就不客气啦……咦这本怎么是请读者“谅解”?其实译序和原著都很好,就是翻译腔太重了,搞外语的人忘掉怎么写中文的情况太普遍了。有的顺手捋了一下,后面太多有点吐槽无力了。P32我对福楼拜并非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有人确定地告诉我说,他本人亲口承认,写作《萨朗波》只是为了表达“有关黄颜色的印象”,而创作《包法利夫人》,则是为了表现“某种类似在一些长满小浮虫的角落里发霉的感觉”,其他一切对他来说,都不重要,像这样其实属于文学之外的追求,就让我对他颇有好感。P38……小到我们在看到一些罕见的东西时,或者在到达某个地方时,在我们身上引起的那种特殊的、无法定义的心理趋向,往往伴随着一种非常清晰的感觉,……一种重要的、本质性的东西,……大到有些时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一系列情形的出现,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从而使得我们再也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P37一个本能反应比其他任何脑力活动都更重要的世界,就像是在钢琴上偶然按下的和弦,就像是闪电,可以让我看见什么,而且真的是看见,虽然它们有时转瞬即逝。P40我的讲述毫无预先设定的顺序,而且完全听从时间的任性与随机性,它残存了什么,就讲述什么。P49(南特)……在那里,生活的节奏对我来说与在其他地方都不同,在那里,一种寻找最高层次的奇遇的心态,还可以在某些人身上找到。P55我习惯于在进电影院之前从不看节目单……因为我记不住五到六个以上演员的名字【因为超过五六个演员,我就记不住名字了】——所以我就比别人更容易碰上糟糕的电影。P58(剧院)……在经历了这些能够想象的最可怕的受罪之后,我终于有所回报,记住了一段非常纯粹的歌词。P59(因为所有的评论都在大骂一出戏,而且与“恐怖戏”类型的保留节目严重不合拍)大家应当同意,仅凭这一点,就是一个不太俗的推荐理由。P60我要坚持的是,这出戏有个非常特别的特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至少,如果每个演员的演出不被用动作模仿出来的话,那就几乎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没有被亲眼看见,最起码,如果每个演员的表演没有用动作模仿出来的话,几乎就不剩什么了。】P68(梦中,一只昆虫取代了一位老人,走向投币机)……它在机器的小缝中塞入了一个苏的零钱,而不是两个,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极为可憎的逃票行为……P74我每次见到这副青铜做成的手套,都要忍不住去将它抬起来,每次都会因它的重量而感到惊诧,而且总是不知不觉地要去估量它靠在上面时的那股确切有力,而另一幅手套是无法撑住的。【我每次见到这副青铜做的手套,都忍不住要把它托起来,每次都惊讶于它的重量,而且总是情不自禁要去掂量撑起它的那种实实在在的力量,这是另一幅手套所不具有的。——我猜不出后两句的原文是咋写的】P76(招牌上的ROUGE变成POLICE,变形的画作)我之所以要提到这两件事情,是因为,对于我来说,在这些条件下,将它们进行比较是不可避免的,还因为,根本不可能在这两件事情之间建立起一种理性关联。【我看出来了,译者完全对付不了插入语,逗号键都按坏了吧。】但如果有人想要我相信工作,要我去尊重自己或别人的工作,那可永远休想。我再重申一遍,我更愿意在黑夜里行路,而不自以为是在白日中行进。【但要让我信奉工作,永远都不可能。我宁愿走在黑夜里,而不是自以为走在白日中。】当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活着又有什么用呢?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等待揭示他自己生命意义的事件。……不是以工作为代价就可以出现的。P86她又挽留了我一会儿,告诉我身上有什么感动了她。她说,是简单。是我思想中,我的语言中,在我整个的生活方式中,有着的那种简单。这是我有生以来觉得最珍贵的一个恭维。【原文真的这么语无伦次么,无力捋顺了】P89来玩个游戏:你说点什么……一个数字,一个名字。……两个,两个什么呢?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什么穿着?黑衣服。她们在哪里?在一个公园里。她们又在做什么呢?……我一个人的时候,就喜欢这样跟自己说话,跟自己讲各种各样的故事。而且不仅仅是一些空洞无用的故事,我甚至完全是靠这种方式生活的。——这不就是超现实主义追求的最终极限,它最强的、极致的想法?【“它”都用上了,语法捉急】++++不可译的部分请译者大胆地再创作,但不要用“地产文案”的水平写出一些看似复杂实则不通的句子来。

此超现实非彼超现实

摄影中经常有人说“超现实”。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顺藤摸瓜找到了布勒东的这本书。布勒东人称超现实主义的创立者和旗手,想必看他的书应该能了解超现实主义的发端和含义。书本身不介绍了,网络上信息很多。这本书读起来没有我想象得那么难。初步了解到,超现实主义的本意是要人们放弃理性和逻辑,而用下意识去创作。极力推崇下意识、梦、甚至精神病状态下出现的形象和事件。对外部世界,超现实主义也赞赏纯偶然的、无逻辑关系可言、碰巧的事件,认为那就是美。书中的娜嘉的出现和很多行为就是这样的。超现实主义的实践就是自动写作,放弃理性和逻辑,放弃文句组织,以意识流的形态脑袋里出现什么就写下什么。布勒东的“可溶解的鱼”就是自动写作的结果,我读了部分,当真是无逻辑和常理可言,但是意象的确很美,有诗性而且仿佛能视觉化。那么,我们摄影中经常提到的“超现实”是不是这个超现实呢?其实已经很清楚了,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超现实主义是说创作者自身要放弃理性的安排和逻辑思考,但是很多所谓的超现实摄影是作品本身看起来不符合常理逻辑,而并不是创作过程为无意识。相反,这些对观众呈现为反常理和反逻辑的照片,恰恰可能是创作者经过精心的布置和安排拍出来的,比如一条鱼飞到了空中,比如一把梯子在天上。并且,这些照片和布勒东提出的现实中的“偶遇”、“反逻辑”的事件也大相径庭。现实中的超现实事件,无论怎么被人们不理解(或者暂时不理解),那是自然发生的,并不是精心安排出来的。还有一类照片,没有经过布置,确实是从现实中拍到的,由于场景缺乏完整性、难以按常理解读,或者故意为之的事后剪裁,使得照片看上去不合常理,人们也常常称之为“超现实”。比如布列松有一张在一堵斑驳的墙的背景上,一个小女孩仰头“舞蹈”的照片。这张照片有评论说,像是“宇宙中的独自舞蹈”,有“超现实”的意味。其实,那情景本身并没有多少超现实,真实情况是一个小孩子在玩空中抛球的游戏而已。这恐怕和超现实主义的真正含义也有一段距离。其实,并不是较真超现实这个词如何用恰当的问题,随便用是各人的自由,只是想表达:我们平时所说的很多“超现实”,和超现实主义可能是两码事。

蕨菜般的眼

1.娜嘉成为娜嘉,布勒东成为布勒东显然这其中有一种相互完成,尽管他们的交往实在短暂得很。“每一个人都有权利等待揭示他自己生命意义的事件。”他们初识时娜嘉惊叹于布勒东身上的一种简单,布勒东觉得这是一生中获得的最珍贵的评价之一。而娜嘉本身意象性的思维/生活方式,直觉性的洞见/预见,在布勒东身边找到了适宜的空气,画出画来。从“您是谁?”“我是游荡的灵魂。”开始,他们“交换了几道令人不可思议的默契的目光”。“我见过她蕨菜般的眼睛在清晨睁开,面对一个巨大的希望振翅的声音与其他恐怖的声音几乎不可区分的世界,而面对这样一个世界,迄今为止,我只见过人们把眼睛闭上。”“只要您愿意,为了你,我可以什么也不是,或者只是一道痕迹。”但是,也许还不是爱,最后没有完成一个奇迹,也没有治愈一种疯,没有“经受一切的考验”。2.超现实主义和疯疯也许只是失去一套“常规”的语言和秩序。布勒东和娜嘉分道扬镳的地方并不是疯或不疯(也许是在一种比例)。他们在同一个纬度, “听任象征的暴怒,受到类比的魔鬼的制约。”超现实主义者们在这本书里出现时有着可亲的面貌,他们的聚合方式充满偶然。他们在价值的排序中,把偶然、神谕、自由放在计划和工作的奴役之前。他们的眼睛对着无意识睁开——“一个各种事件在里面突然相遇的世界,一个充满了让人目瞪口呆的巧合的世界,一个本能反应比其他任何脑力活动都重要的世界,就像是在钢琴上偶然按下的和弦,就像是闪电,可以让我看见什么,而且真的是看见,虽然它们有时转瞬即逝。”这本非虚构的小说,就是这样带你回到那时法国,无意识之门打开后的那个世界。

我也自动一回

评论些什么都是废话我无法从原文中解脱出来我无法依靠潜意识而抛弃意识的存在我无法拥有可以驱使生命的灵性在疯人院里得到安息我只能淹没在粗鲁的怂恿者和顺应者之间艰难的呼吸娜嘉从布勒东的意识中走出来,我只能看到布勒东眼中闪烁的娜嘉她的表情以及蕨菜的眼睛幻化成不同的形状我无法捕捉到她的灵感与忧伤原来只有在情人眼中才能出现近似神一般的疯狂的美布勒东啊,我不知你在说些什么呐你用小说来做实验,把娜嘉变成所有人的情人用小说来掩饰你内心不安恍惚的灵魂逃避现实的美好与猥琐你自醺颠倒的独幕剧正是美好与猥琐的全部体现呐

超现实的雾

现在再来谈论什么是“超现实主义”,这个问题本身也许更具有超现实主义的意味。总会有人把曾经发生过的一切进行分类,贴上标签,害怕大家会忘记,或让小盆友能够记忆起来比较容易考试起来容易拿高分。在新浪潮电影和法国超现实主义文学这么具有魔幻和未来气息的名词越来越泛黄,容易引起怀旧的心理暗示下,来阅读这本超现实主义宣言般重要的作品,理所当然作品本身已经抛弃了它自身腐烂的肉体,而转化为一种辉煌的精神十字架,于是最后的结果是让我这样执拗的人有些失望。神像的光环看来不仅是装饰效果,很大程度是为了让底片感光时有一种神秘的曝光效果。不过我喜欢作者在这本书的背后所隐藏的那种企图,那点野心,那点贪婪和一丝感伤。就像被雾笼罩下的风景,产生一种狭小视野被隔离被模糊后生成的广阔而壮丽的奇迹。

假作真时真亦假

娜嘉这个形象,虚实之间,却很像是作者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艺术家很喜欢寻找自己灵魂的”缪斯“,也许娜嘉在这里,就是一个缪斯的形象, 她似乎全部被布勒东所拥有,但却也似乎不为任何人所圈养。女人往往都是这样一种形象,缺乏爱与安全感,总是希望在男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却也会在得不到的时候急忙走开。所谓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很难懂得,但是翻开书的确有那么些不太正常的感觉,让我想到了当年翻了翻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但终归是看不太懂。


 娜嘉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