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没有眼睑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耳朵没有眼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
ISBN:9787532750702
作者:[瑞士]莫妮卡·施维特
页数:294页

章节摘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夜幕降临,曙光初照。  我老公睁开双眼,说:“我们现在终于在这里住下了。”  在风和日丽的五月里,我们在共同的房间里度过了第一个晚上,第二天清晨,我手中托着两杯奶汁咖啡和小糖瓶子欢快地从三楼拾级而下,我老公出了个好主意:我们最好到楼下的花园里去吃早饭。  我小心翼翼地当心着脚下的楼梯台阶,努力让身体保持平衡,不让咖啡溢出,那有些磨损了的木楼梯常常会让人踏空滑跤,这个苦头我昨天已经领教过了。昨天是我们搬家的日子,也是考验我们俩关系的关键一天。尽管搬家不是那么顺畅,每隔几分钟几乎就有一次争吵,但是我们还是经受住了考验,争吵只是“几乎”而已。奇陉的是,我和我老公在过去的几个月交往中除了争吵之外没有做过什么别的事情,我们俩就是喜欢争吵。打口水仗是我们俩关系的基石,也是对我们的挑战。但是在昨天搬家的时候却没有出现刻薄话,也没有高嗓门,没有对原则问题展开讨论,没有出现泪水,因此也不需要相互和解。  昨天我们把我的、他的全部家当都搬到了一起,他的书、我的床垫,踩着吱吱嘎嘎发响的木质楼梯,一脚高一脚低地把东西全部搬上三楼,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接着我们便倒头就睡,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慢慢地一步步往楼下走,心里念叨着奶汁咖啡老老实实地呆在杯子里,千万不要洒了。我们俩第一天的早晨最好也充满阳光,这对于我来说至关重要。  我老公给我打开了通往花园的门,让我走进花园。我得意地向他展示我端下楼来的那两杯满满的奶汁咖啡,但是却没有看到他表示欣赏的表情,有那么一丝失落,不过我还是向他报以微笑。  我们在花园里那张公共大白木桌边上坐下,两人一起抬头看了一眼刺眼的日光,轻轻地发出了一声感慨,从托盘中拿起了咖啡杯。  我们从前面的租户那里买下了所有的厨房用具。他说:“这些我都不再需要了,我要去非洲,是红十字会派去的。”我们花了四分之一的月租费,他就把所有的东西都留给了我们,这些东西我们反正都好用。现在我们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的家,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厨房。  我在咖啡里加了一些糖,这个小糖瓶子以及里面的内容也是我们从前房客那里继承过来的。我端起咖啡喝了一口,顿时又吐了出来,这咖啡味道几乎就像是野草煎熬出来的苦汤,有一股死老鼠味,呸!呸!  我老公看着我。  “毒药!”我大声地说,“他想毒死我们。”我指的是那个去了非洲的前房客,我老公的鼻孔里发出了一种不以为然的呼吸声。“你喝喝看。”我说(事后我想,说这话有点多余,不过谁不相信那个味道,那就得亲口尝尝)。他用手指蘸了蘸那杯中之物,放在嘴里用舌尖尝了尝,顿时脸也歪了。我说:“你看,这是个错误,一切都错了。”我对自己吐出“一切”这个字眼有点惊讶,我老公也同样惊讶。在我们将这个惊讶付诸语言之前,我必须要打断一下:我几乎要用争吵的口气来说话了,这时我们邻居的窗户打开了。“早上好。”那里传来了一个女人的声音,她的卧房面朝花园,“早上好!”她重复了一句便从窗口里消失了,而那扇窗户她却没有再关上,从里面传来一些叽叽咕咕的声音,我和我老公对视了一下,极力想听清那里面传来的声音。  “看,那里有个人,”我老公在我耳边轻轻地嘀咕着。我点了点头,继续倾听。这时,那窗户里出现了一个男人,上身没穿衣服,伸了个懒腰,大声地打了一个哈欠。“早上好!”我老公跟他打了个招呼。那邻居又朝我们打了个哈欠,旋即消失了。  我老公沉默了好一会儿,接着朝着他的背影说了一句“粗野的家伙”。

前言

  今年春天上海世博会开幕期间以及在今后的几年里,瑞士文化基金会(ProHdvetia)精选的瑞士当代优秀德语作家的文学作品将陆续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个文化交流项目在瑞士文化基金会安萨尔维斯贝格(A.Salvisberg)女士和柏林文学研究会(LCB)乌·雅内茨基(U.Janetzki)博士的倡导和支持下得以实施,中国读者将会在这个当代文学系列中充分感受今天瑞士德语文学中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记忆,体验当代欧洲社会生活的多棱面折射,感悟世界各地同时代人的情感和命运。  说到瑞士的德语文学,我们很快就会想起在苏黎世家喻户晓的高特弗里特·凯勒,想到他的《绿衣亨利》和《马丁·萨兰德》。凯勒在他的小说中,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向世界展现了位于阿尔卑斯山中心地带这个小小的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历史画卷,描述了个体在社会形态变异中的历程。凯勒19世纪就已经为瑞士德语文学奠定了在整个德语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纪的瑞士德语文学群星灿烂。他们中间不仅涌现出了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德勒、黑塞那样的经世作家,也蕴藏着像罗伯特·瓦尔泽那样鲜为人知、却又充满神秘和狡诡的现代主义文学家。著名的文学双子座迪伦马特和弗里施更是为瑞士德语文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这些作家在中国都有广泛的译介,深受中国的外国文学爱好者的喜爱。然而,我在这里使用的“瑞士德语文学”概念却蕴含着某种悖论,因为这个概念本身说明了瑞士德语文学在存在中的不存在,或者说是在不存在中的存在。  我们若用罗伯特·瓦尔泽语调来说,假如有一种文学叫做瑞士德语文学,那么它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渺小得几乎就像片片飘逸的雪花,然而正是这片片雪花所含有的巨大力量,染白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对于任何-个瑞士人来说,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二都是国外,因此毫不奇怪,20世纪以来的瑞士德语作家几乎都必须融入整个德语地区,或者融人整个世界。洛桑的文学理论家彼得·冯·马特曾经说过,瑞士德语文学是一种语言区域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某种效应,瑞士籍的德语作家若要成功,那么他们必须在其他德语国家得到认同,在那里摘取文学的桂冠。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仅有五百万德语人口的瑞士无法为德语文学的接受提供足够的疆土和阅读人口,如果说要对瑞士德语文学做一个定义的话,那么它首先是属于德语的,其次是属于德语国家的,再者是属于欧洲的,最后则是歌德意义上属于“世界文学”的,因此它也是属于瑞士的。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近当代瑞士德语作家的身份和存在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他们创作的视角、涉及的主题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世界、生活和命运都远远地超越了瑞士的疆界。

内容概要

莫妮卡·施维特1974年生于瑞士苏黎世,现为德国汉堡大剧院演员、作家。35岁的时候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假如在鳄鱼边上飘雪》(2005),凭借此书于2006年获得了罗伯特·瓦尔泽文学奖

作者简介

《耳朵没有眼睑》叙述了一个20岁的女青年与男友在苏黎世一座卡夫卡城堡式的公寓楼里的同居生活,在那封闭的九个月里,女主人公在被动的生活中寻找自我,在寻找自我中理解生活。小说以戏仿侦探的方式讲述了女主人公与邻里阿格娜丝的暧昧关系以及与其相关的一桩离奇凶杀案。

图书封面


 耳朵没有眼睑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4条)

  •     看到第二部,整本书剩下的页数已经不多了,接下来要说破案的过程吗?在第三人称偶尔突然跳到第一人称的描述中,我跟着时间和空间的跳跃,看着她十年间的生活变化,去了我只知道名字的一些国家和地方。我向往的是这样的生活,虽然我是本科生,但我没有掌握多少技能,顶多算一个很普通的心智健全有点内向的人罢了。没有强烈想学策划、代码、网页制作、外语翻译等等的上进心,没有想找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在收费站隔着玻璃跟司机收费,祝他们一路平安;清晨下班慢慢踱回住宿的地方看沿途的风景;合租房里有可爱的同性朋友,还有一个安安静静但是可靠的男人,大家在一起,这不是很好吗?我也想在赚了一阵子的钱之后,跟老板说:我要去环游世界。于是就去了。
  •     未来想做什么?“生活”和“呼吸”。不想有很多很多的钱,不需要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没必要住在高高的别墅中,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活着。耳朵是比眼睛更为安全的器官,它没有眼睑,会一直工作着,听着一切噪音,听着周围一切的声响,去推测所有事物的意义,其实,它最重要的用途是聆听自己的心。所有的故事不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结局,你想要它成为什么样子的,就去用意念告诉自己。
  •     一开始时,和读大多数的德语著作一样,常常在作者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时间转化中走神。德语作家总是很重视一种形似自我价值与世界的东西。但是读到一半以后慢慢入戏,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特别,场景跳跃但很紧凑。光怪陆离,仿佛是一部舞台剧在你的眼前上演,郑重而震撼。特别是下半部,非常喜欢。虽然阿格娜丝的死很牵扯我的心,最终却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却不遗憾。耳朵没有眼睑,以为它在倾听自己的脚步声。。。作者的心是一个大大的世界,她用细腻的感知和独特的角度诠释着。不断提醒我们以“疏离”和“清醒”的心态去读小说。仿佛看到了生活的各个影子,各条道路。形形色色,或醒或醉。我想,这部书我会再去一遍,可能我会有更多的体验,比如那些深藏其中的多元价值观。或者找到自己的脚步声。 不得不说的是,范教授的翻译真的是一流,流畅精细。但是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他的翻译文学并不多呀。求他翻译的《散步》。

精彩短评 (总计31条)

  •     耳朵没有眼睑,无法逃避外界的声音。耳朵没有眼睑,它在倾听自己的脚步。整本书行文新颖,但是内容对于我来说还是太琐碎了一些。期待日后有机会静下心再次阅读。
  •     叙述方式创新很多,舞台剧的风格,只是读起来不怎么有趣。情节流动缓慢,包裹着的思考也不是哲学上的,只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宅女的胡思乱想罢了,凶杀案的发生有些突兀,没有交代结果,只是一个猜想暗示了发生的过程。总之,读的有点不明不白,稀里糊涂。自己功夫还不到家呀。
  •     绝妙的阅读体验。完完全全被莫妮卡描写的六位个性鲜明的房客吸引—阿格娜丝﹑盖尔特﹑考妮﹑杰夫﹑鲍姆嘉特纳﹑丹尼洛;甚至连配角都跃然纸上。小说第一部结束后让人意犹未尽。更妙的是,第二部与却变成了与前人物相关的侦探类小说,可读性很强。另:觉得书名有点故弄玄虚,与小说内容关系甚少。
  •     要细读几遍,蛮不错的书。可惜因在外两月,还书期拖得太久,只看了一遍。
  •     读着读着就仿佛自己是那个猜测别人心里,想摆脱无聊又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的女主角。想搞清楚发生的事情,想正常自己的神经,又享受这种状态。
  •     女作家+现代性+女性主义思考+谋杀案+青春成长故事。关键是一点也不俗气!
  •     情节展开的方式很有意思
  •     今天刚看完,就像在吃菠萝咕噜饭
  •     算是瑞士的代表逻辑吗?
  •     无需深究,稍具实验性的小说文本。
  •     迷宫的每一条都是死路,但是生活的意义不在于此。
  •     不太读懂
  •     在这样飘渺轻诉与臆想疑惑中、女主角最终找到了生活的真谛、有蕴含美丽神圣却含混的语言让她终于摆脱了阿格娜斯的影子、毕竟她活得已比那个仰慕的她久远、、
  •     其实没怎么看懂囧
  •     爱情和孤独,疾病和暧昧,失去和生活。
  •     来自生活的桎梏
  •     这本书超赞,译者翻译的相当有水准,不愧是浙大教授。
  •     瑞士作家原来可以比日本作家还更细腻,这种文风真的让人羡慕又学不来…所有的叙述元素都是为了演绎和阐明叙述本身,读的时候甚至让我联想到了《一个人的好天气》,同样是给人安定感觉的慢热作品,越到中段越给人黑洞一般的吸引力。不足之处是第二部,感觉很多赘余的叙述,其实整个第二部都可以删去了,脑补让世界更美好。另外,整本书没一个取向正常的……
  •     当我们彼此陌生的时候,耳朵比眼睛的感知更具有安全感。
  •     借了,感觉在秋冬的天气,读这本书会很合适 -------------------------------------------------------- 昨晚室友十一点回来,我知道她洗澡要洗一个小时,于是我把最后给读完了。
  •     作者很诙谐有趣。特别是贴字条那些,很搞笑。喜欢第二部分,看到后面竟然有点小哀伤。
  •     适合渴望恋爱的妇女
  •     口味和主题……都……有点杂……
  •     高度神经质又孤独到极致。相互诠释的两段孪生故事:第一部分密室小说,敏感尖刻;第二部分流浪散记,失落苦涩。只需让女主的妄想和执念带着走向结局就行,甚至没必要考虑案情是否有定局。毕竟最后连阿格娜丝都可能从未存在过。
  •     偏离航向的候鸟难道真的获得自由了吗
  •     如果可以,我想把这个故事拍成影片。这本书就是一个好的剧本,我在心里为它谱好了台词,为它设计了场景。
  •     耳朵不像眼睛可以闭上。
  •     不是故意去忽略主角,只是忍不住的去注意阿格娜丝,那个像枕头一样的女人。
  •     喜欢里面的游戏,喜欢作者透过女主角的思考
  •     不能理解啊,东西方思维差异果然很大
  •     耳朵无法像眼睛那样闭上,无法躲避外界带来的骚扰和因此而引起的恐惧,但它却可以聆听自己的心。“这首曲子就像倾盆大雨那样无数遍地洒落在我们头顶之上,所以我把它叫做天籁之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