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旅者》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小说 > 社会 > 孤独旅者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
ISBN:9787536686663
作者:[美] 杰克·凯鲁亚克
页数:211页

凯鲁亚克的白水博客选

在床上翻完了《孤独旅者》,与其说是小说,倒不如说是“凯鲁亚克的白水博客选”。知道凯鲁亚克同学是在一门选修课上,大二下学期的时候。老师讲到beat generation,讲到金斯堡,讲到巴勒斯,当然也不能错过凯鲁亚克了。遗憾的是,在读了文楚安译的《在路上》之后,我对这位炙手可热的大作家很失望。去年毕业前,上海译文出了新版的《在路上》。我很想读读王永年先生的译本,但终究没能克服“刻板印象”,转读其他书了。这本“凯鲁亚克的白水博客选”看得我昏昏欲睡,就像得了“高反”的晓磊同学一样不舒服。只不过他在西藏,我在大运村而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一个紧接着一个的讲故事,但不会让我感到厌倦;胡安·鲁尔福将感觉一个接着一个的传递给我,以至于《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不过是太不主要的一个载体了。这两种急迫我是喜欢的,因为它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在勾引着我。相比之下,凯鲁亚克同学的文风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说得不客气一些,大部分文字比白水还白水。当然,我也并不喜欢卢梭过于浮夸的文风,但是,凯鲁亚克的作品的确没有文采。文采……也许,我本来就不该对这个以体育特长生身份上了哥大的人报太大希望!……也许,他缺的不仅是文采,而是一种内在的魅力,一种能引起人共鸣的情感,那种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他看过什么,他做过什么,而是我们从那种过程里体会到一种经验过的或没经验过的美妙……我不排除文中有很美的句子,但,就像卡夫卡一样,他也用极其复杂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过于简单的道理。过于简单,的确是太过简单了。

孤独患者

比起《在路上》,这本书更能打动我,因为它以一个旅者的独白形式出现,描述着这一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只能是孤独。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凯鲁亚克抛弃了那种习以为常的俗语,在遣词造句中竟然营造出了一种可以称作高雅的情调。这大概也是孤独患者这样的角色所配套使用的语言风格。当你独自在路上,对着自己的内心时,即使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不满与怨恨,你也会心平气和地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默默地感受着它的喜怒哀乐,美好与丑陋。因为你就是这个世界的孤儿,茫茫天地之间孤身一人,心慢慢地就柔软了下来。凯鲁亚克是如此享受这种孤独,他怀着一颗流浪的心就这么上路了。开头两篇是他一贯的行云流水的风格,故事情节向思维让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所以读者无形中也被带入这种怪圈,以至于读完之后都不知道自己读了什么,只留下一个流浪汉在这个世界独自行走的印象,不管故事中出现了多少人物,最后只剩下“我”一个再次出发。人生不也如此。然后到了《铁路大地》,这个“我”越来越鲜活起来,他是独孤的,又是野心勃勃的,他的流浪,有了一种征服美国的英雄色彩,只是这个色彩,有点悲凉。风餐露宿,搭车旅行,苦行僧的生活更能磨练锻造出一颗本就孤独骄傲的心。在《海上厨房的懒汉们》中,这个“我”无限放大到周边的海员们,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地不堪一击。上一秒的亲密无间随着双方身份的转换,下一秒就是无关紧要的路人。凯鲁亚克说“他们茫然地看着我眼里根本没看到我”,在所有的情绪中,没有情绪是最可怕的。于是,回到纽约,在《纽约场景》中,凯鲁亚克回归了《在路上》那种疯狂的玩乐,他与他的朋友在一起,过着声色犬马的垮掉的夜生活,可是众人的狂欢实质上却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独孤。这就是时代的孤独,在我看来,垮掉的一代并不是一群不知世事的孩子的荒唐行为,他们哗众取宠的言行其实是想引起这个冷漠世界的关注,他们拼命呼唤真善美的世界,却用粗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迫切想找寻一些被物欲横流的世界所抛弃的美好但是这些美好却一去不返,他们愤怒,他们孤独,他们的格格不入使他们被人称为垮掉的一代。可是如果振奋起来,他们又比谁都热血。在《独自在山顶》中,凯鲁亚克展现了自己的深度,又是孤独一人,不过这次不是在铁路,也不是在轮船,而是在山顶,所以他那种修行僧似的环境给了他机会开始思考宗教方面的问题。在这里,他感悟到“我不必把自己隐藏在孤寂当中,而可以接受社会,不论其好坏”,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领悟,所以在后来的《欧洲快意行》中,凯鲁亚克心平气和地描述着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我惊奇地发现,他描述的欧洲是那么地吸引我,不再是天马行空跳跃的到处跳跃的思维,而是细细地观察每一个经过的人,静静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美好。他变了。于是,在《正在消失的美国流浪汉》里,凯鲁亚克变得哀伤起来,他是在为一个时代独特的流浪汉文化做挽歌。他的孤独,那么明显地弥漫在这篇文章里,让人措手不及,暗暗感伤,于是也随着他的最后一行字,变得孤独又哀伤。

决不上路

"再回到街上,每一件事物都是完美的,世界始终弥漫着幸福的玫瑰,但我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幸福在于意识到一切是一个巨大的奇异的梦。”读《在路上》时我不满二十岁,正是容易热血沸腾的年纪,我曾在床头墙上写下“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这句标语,时刻警醒自己不忽略有限的青春和无限的远方。四年之后,仅仅是四个年头,我再读这本《孤独旅者》,已全然丧失被鼓动上路的激情,看似并不漫长的四年,足以将生动摧残和消磨为腐朽。又或者,将冲动和粗浅雕琢为沉静潜行。不动声色,无劳车马,路仍自在,身不动心更远,更远更远,乃至于房间等同世界,躯体齐于星辰,时辰也是光年,不动胜于动,在在有动,动动皆静,动静一味。房间、睡眠、劳作、打扫、散步、冥想,通通成了无边界旅行。二十岁,我可以在一个夏天微曦的早晨,迅速逃出滚烫的凌乱不堪的憋闷小屋,跑到街上去,跑上街,像句口号那样跑上街,一无返顾想到便做。那一天我甩掉背后积攒多日的沉郁,径直跑上街,骑上新买的变速单车,迎着短暂清凉的晨风,一直向东。如同被一股倔强的不可抗力催促,我一直不停,疯狂蹬车,驰向无限。大风几次要吹飞我的帽子,我按住了继续骑。一直骑。至少在那些时刻,我内心胀满无限自由,仿佛只要不停向前骑,便甩掉生活的重负,重获新生。在飞奔的过程中我暗下决心,骑出这座城市,骑出全部边界,向着全然未知的的地点,彻底放逐决不回头。我流着热汗,整个人被太阳晒成红色,仍然不停。途径麦田、各式废弃厂房、村庄人家,几条流浪的狗,几群撒在路边的鹅,一些形形色色人:手掐腰站的、蹬三轮车的、踉跄流浪的,骂街的。还有一个临街的用篱笆围成的院落,里头有两个孩子一个老头,老头端一破碗喝汤吃饭,孩子围坐旁边傻看,院子里尽是鲜花绿草,我在篱笆外边像个偷窥者狂按快门,想不到老头儿十分友好还冲我问:你这是手机还是数码啊?我说数码。嘿,老头儿还懂不少。直到今天我再翻看这些照片,仍恍然若梦。再后来,我几次三番想要将这段如梦旅程记录下来,始终由于记忆恍惚而不了了之。至少在那短暂的途中,我真诚地想要放弃我,通过上路。我厌烦于日夜无休毫无新意的重复。当然,那是二十岁,是那个年纪的小孩们普遍想要超越和救赎生活的冲动姿势。而成长的意义在于,从无明的狂热或坠落中,慢慢并充分觉醒:终于领悟,没有可倚赖可调遣的外来手段,帮助完成超越和救赎动作。调个方向,将发现,万物都已在你那里,无需外求。所有上路者都抱有同样的理想吧:自我放弃。在路途中忘记生活。所以年少时我也曾写梦中的旅程,至少是在梦中,逃开这更牢固的现实之梦。所以那时的主人公们统统沿着玄妙的通道,向下走,一直走到地心深处,走进真正的洞穴,从而发现潜意识的巨大世界。他们毫无惊恐或是新奇,正如这庞大世界原本就与他们并行同在。我让我手创的角色表演了梦境,从而固定和扩大它们,让它们宣布独立。我情愿让我的小说人物永远在那洞穴深处,越来越深永不回头,向下走。不让他们出来,哪怕上来透一小口气。我不放过他们是因为,他们的行径代表了我的愿望,我就曾是这样渴望的:离开地面,姿态体现为飞跃或是潜行,都没有不同,我都乐意。只要离开地面。而现实的路途,总有诸多烦琐,上路者往往发现事与愿违。现实没有出口,无论去哪里。因此我建议我哪里都不再去,就蹲家里。我就在这里,全部,毫无缝隙地跟我自己在一起。我不能继续信任外在通道所能达成的满足,我深信仅仅是这绝无仅有的我,能给我全部,我只问我自己要,向外掏,竟发现我什么都给得起。在阅读《孤独旅者》的二十四岁,我已发誓决不上路。我知道终归是一样。静止或移动,安定或疯狂,在家里还是在路上,躺在地下室或是越野车里,其间没有不同。“不同”的错觉源于无知。我也曾固执地以为,无论在哪里,生活的本质在于腐烂,没有超越。曾迷恋和信任上路的年轻人,在于错误地以为,上路可以作为一种飞跃和逃离的手段,暂时规避生活。而事实只证明:生活无所不在,我们无能为力,出路惟有全全接纳。因此对于上路,我终止幻想和渴望。我再次对自己说:就在家里,就在这里,此时此地,圆满每一个愉悦。这又让我再次想起帕斯卡的话:人类全部的悲哀都在于,不肯老老实实呆在家里。我又跟我自己聊:有这瞎折腾的工夫,不如写小说吧,接着茬儿写,原先在哪停住了的,继续让他们溜达下去,永远溜达,永远不停,再也没有现实的粗鄙力量终止这趟旅程。我必须率先替他们无所畏惧,且放弃野心和追逐,不设目标。再也没有谁来吆喝:不许溜达。这是那时我,关于旅行的崭新愿望:在纸上。而现如今你再问我,我只能说,在哪里我都是完整一个:我不分裂,不期骥,不妄自菲薄,不再逃避或恐惧生活,不企图通过上路或烂在家里建筑小我的安全感,我将一切通道开放,发现崭新的每一刻,因此不管在哪里,都是奇妙的一样。

现在活着,然后死了。

要怎么说呢,孤独,出行,在路上,每一个都已经太被概念化文艺化了,“心和身体,总有一个要在路上”,这句话让我审美疲劳到想要当面爆粗口的地步。对自己的生活很不满意,每天都想着逃跑,离开,怀着“难道我就要这样生活下去”的深切恐惧。但其实从来没有走出自己心理的安全领域,带着也许最顽固不化的心态,走上一条看似最自由自在的路。重复着一样的生活,带着不变的态度,交往不变的人群,在一个预先选定的世界里,循着习惯的路线,无论走出去了多远,都只是重复自己,只是过着离开前一样的生活,一样的疲倦和恐惧,一样对更远方的生活怀有近乎绝望的向往。 然后死了。在路上的时候会抒发情怀,寂寞,痛苦,放荡不羁,自由自在,所有这些只要写出来都会一呼百应。然后绝望着,又骄傲着,回顾一生,走过很多路看过很多云,听过不同的故事睡过不同的人,但是灵魂还是一如既往,寂寞的像个歪脖子树,躁动的像台发电机。然后死了。我毫不怀疑这种书的情真意切,并且被其中的悲凉浸的刺骨。我也很向往在路上的状态,恨不得立刻就出发到处去寻找(寻找什么?谁特么知道呢!)世界是很立体的,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命运,我想去经历每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在每个地方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我想了解当地开店的小贩,组团出游为着圆某种心愿的老年人,度蜜月的路上邂逅的外出偷情的情侣们,听他们的生活他们操心的事情他们出行的理由。向往改变,接受命运。而不是在每一个地方寻找同样气场的组织,跟一样气场的“行走者”凑近乎,边睥睨着傻逼游客,觉得自己领悟了出行的真谛,边把酒言欢,歌颂青春,追忆过去。what are u doing at home?drinking,fucking,boring as hellwhat are u doing here?drinking ,fucking,boring as hellisn't that great?然后死了。如果不能在心里面放下屏障,那终究还是个固步自封的胆小鬼,走多远都没有用。永远不会达到某种理想的精神状态,永远活在准备阶段。

《孤独旅者》读书笔记

在鼓浪屿一间忘了名字的咖啡馆买了这本书。是一本小小的纪录旅行时光的册子,凯鲁亚克的生前未刊稿。这是“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回程的火车上,时下时停的焦灼的雨,昏暗摇曳的灯光,一边睡得沉迷,一边读完了这本书。漫长的旅程让我疲惫,但却变成一次长长的自醒,让我有一种越来越轻盈的明确感。“行迹遍及美国,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乃至遥远的西北部,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包括船上所见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包括那里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文章充满凯鲁亚克杂乱的激情,他讲述了一类人的生活,那一类被体制下的规则所屏蔽的生活。我们身边也许有这样的特别的人——工作不是为了占有什么,只是为了下一个出发;拿不走的都不买,从来不认为房子和车子是必须品;眼睛里是向着远方的光芒,留下的只有坚定的背影。这些人大多沉默,安静地在广阔的地图上流动,用双脚丈量大地,连写作也是多余。孤独让他们保持精神和肉体的高度流动性。这永无终点的旅程也带着对梭罗式隐者生活与哲学的浪漫式体验:“人的一生至少应该经历一次健康的、甚至令人厌烦的在蛮荒之地的独处。发现他自己孤独地只靠他自己,于是知道了他自己的真实和隐藏的力量。譬如,学会饿的时候去吃饭,困的时候去睡觉。”我总是相信,有些事情当你孤身一人的时候才知道怎样去面对。为什么我们需要孤独的旅程呢?如果说人生的价值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创造。那么创造的前提就一定是沉默。那种封闭了自己的状态,才能和自身创造力的源泉——自我,安静地无人打扰地交流对话,才能心无旁骛地去孕育。人生也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吧,起点是孤独的,终点也只能自己去面对。正式因为这段旅程的孤单,我们才会懂得每段际遇的珍贵,才会明白我们在天地间的渺小,才能明白,你,我,两个陌生人之间,有着最大的共通——寂寞。无论你愿不愿意,每个人都是孤独旅者。凯鲁亚克在他的孤独旅程中写道:“我第一眼看到了圣母 ,陌生得像一个失落的梦。”

孤独旅者

凯鲁亚克,这位英俊的美国小伙,这个永恒的流浪者,这个在颓废中期望原野力量的上世纪垮掉的一代,这个天主教的信徒。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他的最终计划是,隐居于森林中,晚年安静地写作,醇美地梦想着天堂,它无论如何会抵达每一个人....这是年轻时的激情,是自我放逐,是一大群人在一起的狂欢,尽管这里面的主题是孤独。在烟酒人生挥霍中的孤独,在和女孩们寻欢作乐时的孤独,在一次又一次上路时的孤独。要做的是一直在路上。这本书都它的混乱之处,如很多外国作品一样,它没有那么规矩。是所有的旅途拼凑在一起的,是一些朋友乱七八糟的小事,是在野地里独自一人的哲思,是在教堂里的虔诚,是所有扯的上边和扯不上边的大杂烩。       “在我们都去天堂之前        在这里落到黑暗的土地上        美国的景象        所有搭便车的旅行        所有铁路上的旅行        所有的归程        穿过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边境        回到美国.......”这一切都是古旧的港湾开始的,然后我们亲爱的凯鲁亚克上路了......是的,习惯隐藏起善良,拔高语调,调侃朋友,重复说明对女孩子的兴趣,来吧,抛开那些自以为是的矫造。他们年轻的生命,离经叛道,背离你们的世俗,逃掉你们眼中的品位观念。他去往墨西哥,踏上印地安人的土地,在重量级大麻上撒鸦片,让这个世界恍惚出朝生暮死的彻头彻尾的孤独,拒绝艺术家的格调,在茅草屋中的安然自得。“给我弓和箭,我将出发;我现在准备好了;请付我飞机费用;请付草原费用;清单毫无意义;骑士越老越大胆;年轻的骑士做着梦”。在墨西哥的最后一天,在一个小教堂,我们的凯鲁亚克是另一个人了,“我跪下久久的祈祷,抬头从侧面看着我的基督,突然从恍惚中醒来,在教堂里,膝盖疼痛着,突然意识到我正在倾听着耳朵里的深远的翁翁声,它正在渗透,弥漫着整个教堂,穿过我的耳朵和脑袋,穿过宇宙,纯粹的本质的寂静。我安静的坐在教堂的长椅上,抚摩着膝盖。寂静在怒吼。”在这里他是一个深刻的思考者,是离神性非常近的信徒。“.......我看到了自己,这两个小男孩在一个巨大的没有尽头的宇宙里徘徊,头上和脚下都空无一物——除了无限的虚无,巨大的虚空,在所有存在的方向上的无数死者,或者向内进入你自己身体的原子世界,或者去往宇宙,它可能只是无限原子世界的一个原子.......”“但没有一个人意识到——幸福在于意识到一切都是一个巨大的奇异的梦”然后是铁路大地。我们再回到城市,那是上个世纪的旧金山,(凯鲁亚克有提到那时衰退贫穷的中国。)小路上挤满了生意兴隆的卡车和汽车,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也没人关心他,生活归于他。夜晚,世界悲哀的顶峰,世界极乐的尽头,在酒吧里握着摇晃着酒精的杯子颠倒的看世界。和素不相识的女孩找乐子。他现在成了铁路工人,他告诉我们那些醉生梦死的流浪汉,他提起来自中国的孩子的泪水持久不变,遍及世界,他向我们展示他生活中的美好,他的小房间,他的咖啡时光,他的幻想,他的思考,他用心做的一顿晚餐。他问你是否见过一个大船,在梦一般的午后沿着海湾缓缓滑行,他说他们一定操纵着这梦一般的轮船。他告诉我们迷失而错乱的海鸥在尖叫,疯狂的螺旋被慢慢激活和清醒。这个让人忧伤的轮船像极了他做的梦境,至少我以为我在梦里。他让人迷醉的海上生活已经开始,这个男人镌写浪漫的方式那么不同。再回到纽约城,当时的场景,和母亲的生活,和朋友在一起的欢乐。我最爱的一章,独自在山顶,他站在生命的最高点,他独自在荒凉峰的生活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折服,那些美丽的风景,是真正另人敬畏的自然,他叹服兴奋沉醉,他是这样的美好。“有时候我对着岩石和树林叫喊,问一些问题,穿过山谷,或者用真假两种声音唱歌——‘空虚的意义是什么呢?’回答是完全的寂静,于是我顿悟了“他借着煤油灯看书,他又做各样的事物并且等待动物的到来。他有时候真像隐居山林的圣者,”....你走出去,当你走在山顶,突然你的阴影被彩虹包围,一个神秘的可爱的环形光环使你想要祈祷。一簇草在无尽的风中摆动着,扎根在一块岩石上,你自己可怜的温柔的肉身却没有答案。你的油灯燃烧在无限之中。”他在这个山野得到了我们人类最原始的领悟。欧洲的快意行,他漫长的白日梦,漂亮的法国女人,高脚杯的红酒,那些华丽在他身边上演。他接近艺术,他说凡高那疯狂的蓝色教堂,癫狂的树木,旋转眩晕的花园,一棵树碎裂成黑色的线条。那些接近现实生活的疯狂快乐。这本书就像凯鲁亚克自己所说,它的范畴和目的只是诗,或者说,自然的描述。PS,最早看过的是他的〈在路上〉但是由于翻译的问题,并没有这本书读的更另人快慰。一直就想写写,如今又翻出来,重述了一些书中的内容。这本书也算是告慰我年少时的梦。

旅行与履行

比起《在路上》,这部书多少显得编制有些零散,虽然其主题都是在旅行,都是日记形式的整理。我被这本书所感染的是一个场景:杰克在独自守山的怅然。他说他很喜欢这种感觉,这种与佛最接近的敬仰。

与凯鲁亚克一起孤独

姓名:杰克·凯鲁亚克国籍:法裔美国人出生地: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出生日期:1922年3月12日教育(就学学校,所学专业,学位及学习时间):洛厄尔(马萨诸塞州)中学;霍雷斯·迈因男校;哥伦比亚大学(1940—1942);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1948—1949)。文科,未获学位(1936—1949)。在哥伦比亚大学马克·范·多伦的英文课上得过一个“A”(莎士比亚课)。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课不及格。在霍雷斯·迈因学校平均分数九十二分(1939—1940)。学校美式橄榄球队的队员,还参加学校的田径、棒球、国际象棋队。婚姻:未婚子女:无主要职业或工作概要:一切工作。详述如下:轮船厨工,加油站服务员,轮船上的水手,报纸的体育新闻记者(《洛厄尔太阳报》),火车司闸员,为纽约的二十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撰写剧情摘要,汽水供应员,火车站办事员,也做过铁路搬运工,摘棉花工,搬家工,五角大楼金属薄板技工学徒(1942年),山火瞭望员(1956年),建筑工人(1941年)。嗜好:我发明了我自己的棒球游戏,借用纸牌游戏的方式,非常复杂,这是一种在八支球队间进行的、每个赛季总共打满一百五十四场比赛的游戏,所有的统计资料一应俱全,例如安打率、投手责任失误率,等等。运动:玩所有的运动项目,除了网球、长曲棍球、头球。特别嗜好:女孩请简要描述你的生活:  有美好的童年。父亲是马萨诸塞州洛厄尔的一名印刷工。日夜漫游在田野与河畔,在我的房间里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写于十一岁时,坚持写广义的日记和“新闻报道”,包括我在赛马、棒球和足球世界里的发明(就像在小说《萨克斯医生》中记载的那样)。在洛厄尔的圣若瑟教区学校时,我从耶稣弟兄会那里受到的良好的早期教育,使我在后来的公立学校里直接跳过了六年级;儿时跟家人一起去过魁北克的蒙特利尔旅行;十一岁时,马萨诸塞州劳伦斯市的市长曾赠与我一匹叫做比利·怀特的马。由于附近所有的孩子都骑,马儿走失了。每到夜晚,我与母亲、姑妈一起在新英格兰的老树下一边长时间地散步,一边聚精会神地听她们闲聊。十七岁时,在塞巴斯蒂安·桑帕斯的影响下,我决心成为一名作家,他是当地的年轻诗人,后来死在安其欧海滩的滩头;十八岁读了杰克·伦敦的传记后,我决心也要成为一名冒险家,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早期的文学影响来自萨罗扬和海明威;后来是沃尔夫(在哥伦比亚大学新生美式橄榄球比赛上摔断腿后读托马斯·沃尔夫,并拄着拐杖漫游他的纽约)。四岁的时候,也就是1926年,九岁的哥哥杰勒德·凯鲁亚克去世了。我深受哥哥的影响,他是我童年时代伟大的画家(他的确是。修女们还说他会成为一个圣人)——详见于即将完成的小说《杰勒德印象》。我父亲是个十分淳朴的人,满怀快乐;在他生前的最后几年里,一直为罗斯福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苦恼,最终死于脾癌。母亲还活着,我和她过着一种修道院式的生活,这使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写作。然而我也在旅途中写,做过流浪汉和铁路工,浪迹墨西哥,游历欧洲(正如《孤独旅者》所展示的那样)。唯一的姐姐卡罗琳,现在嫁给了北卡罗莱那州亨德森的保罗·E.布莱克·吉尔,在政府供职的反导弹专家。她有个儿子叫保罗·吉尔,也就是我的外甥,他叫我杰克舅舅,很爱我。我母亲叫加布里埃尔,从她长长的有关蒙特利尔及新汉普郡的故事中,我无师自通地拥有了讲故事的天赋。我的家族要追溯到法国的布列塔尼,大约于1750年,在布列塔尼一带,第一个北美祖先,也就是康瓦耳凯鲁亚克家族的巴伦·亚历山大·路易斯,因战胜曼查姆的乌夫而被赐予沿河一带的土地。他的后代和印第安人结婚(莫霍克族和考纳宛族),成为种土豆的农夫。他们的第一个美利坚后裔,即我的祖父吉恩·巴提斯特·凯鲁亚克,是新罕布什尔州纳舒厄的木匠。我父亲的母系姓伯尼,与探险家伯尼有关——所有布列塔尼人都属于我父亲这一支。我母亲还有一个法国诺曼人的名字:勒维克。  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小说《乡镇与城市》,是按传统的长篇写作和修改方法完成的。从1946年到1948年,共花了三年时间,并于1950年由哈考特·伯瑞斯社出版。之后,我发现并开始了“自动写作法”的创作,即,三夜写出《地下人》,三个星期写出《在路上》。  终生都在独自读书和研究。为了在宿舍里写每日剧本,阅读像路易斯·斐迪南·塞利纳这类作品,而非课堂上的“经典”,我在哥伦比亚大学创下了逃课记录。有自己的头脑。我被称为拥有“创作散文”的“坦白而无节制的头脑”的“疯狂浪人及天使”。也是韵诗诗人,著有诗集《墨西哥城的布鲁斯》(格鲁夫出版社,1959)。总是把写作看做我在世上应尽的职责,还有普及爱心的传道。那些滑稽可笑的批评家们没有注意这一点,它隐藏在我的关于“垮掉的一代”的小说里,在那些真实故事中疯狂行为的背后。——我事实上不是“垮掉”的,而是奇特的孤独的疯狂的天主教的神秘主义的……最终计划:隐居于森林中,晚年安静地写作,醇美地梦想着天堂(它无论如何会抵达每一个人)……最爱抱怨当今世界的:  “尊贵”人物的滑稽……因为不认真对待任何事,他们正在摧毁比《时代周刊》还要历史悠久的古老人类情感……戴夫·嘉洛威们(《今天》节目主持人)嘲笑着白色的鸽子……请对本书做一个简要的描述(在你看来它的范畴和目的):  《孤独旅者》是一些已出版和未出版的片段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  行迹遍及美国,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乃至遥远的西北部,遍及墨西哥、摩洛哥、巴黎、伦敦,包括船上所见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包括那里形形色色的有趣的人和城市。  铁路的作品,海的作品,神秘主义,山的作品,靡乱,自我中心,自我放纵,斗牛,毒品,教堂,艺术馆,城市的街道,一种由一个独立的受过教育的一无所有的随意流浪的放荡者所过的生活的大杂烩。  它的范畴和目的只是诗,或者说,自然的描述。金斯伯格总结的“垮掉的一代”艺术精神:精神解放,性“革命”或“解放”,亦即:同性恋解放,从某种程度上也煽动着妇女解放运动,黑人解放运动等。言论自由。给与大麻等毒品相关的法律去掉神秘色彩并且/或者宣布用这些东西不属于犯罪。以“甲壳虫”乐队为代表的摇滚乐艺术之演化为高雅艺术,“垮掉的一代”的作品影响功不可没。环保意识,提出“清新星球”的口号。反对军事工业文明。主张个人主义,反对国家管制。尊重土著。如凯鲁亚克在《在路上》里的口号:“大地是印第安之物。”

一段赶早班火车的情节,切入橄榄球队员拦截、飞扑、进攻的动感描写,对衰老的居民、缺乏思考力的老铁路工人的冷酷直观的静态默想,甚至在即将跌倒的一瞬间内心闪出一些过于敏感的意象和揣摩旁人的主观

P61-63 一段赶早班火车的情节,切入橄榄球队员拦截、飞扑、进攻的动感描写,对衰老的居民、缺乏思考力的老铁路工人的冷酷直观的静态默想,甚至在即将跌倒的一瞬间内心闪出一些过于敏感的意象和揣摩旁人的主观断想,大段的内心独白只掺入寥寥几句对话……悉心体验这位真正的孤独旅者的心路历程,把自己弃置于一个无标记的空间,随孤独杰克一起流浪

再见

在长沙去北京T2次的硬座上 身旁拥挤的人群 听不清楚的各种方言 乘务员售卖各式各样的产品 业务相当的广 我窝在角落等着十二点的等关掉一半 拿起这本书 然后吃掉 我还是非常的喜欢这样的难熬角落 在路上的感觉一样 一片片麦田 一个个村庄 一座座城市 只是 只是已经来来回回八年了 早就疲倦了 没有那么多的感叹了 依旧还是那些人 那些事情在飘摇 或者八年抗战也胜利了 只是时光溜走了 而我依然在这 孤独旅者之后 我决定了 再见 杰克 再见 我的凯鲁亚克

没有两条路可走……

没有两条路可走……□文/小古读到《在路上》的结尾,我们已是泪流满面。越是美丽的场景,越是沉浸着辛酸的记忆,更多的还有,休憩的愿望。纽约拴不住凯鲁亚克,于是有接下来的《达摩流浪记》、《荒凉天使》,疲惫的凯鲁亚克,被磨损的凯鲁亚克,伫立为山火瞭望员,试图进入自己的禅境。直到手头这本《孤独旅者》,被磨损的、疲惫不堪的孤独旅者。再难狂饮烈酒,再难迷幻于大麻,再难左拥右抱着散发出阳光气息的姑娘,再难于轰隆的爵士乐中放声长歌,也再没有了迪安相伴,没有金斯伯格、没有巴勒斯,关于他们,只在偶尔零碎的记忆。子夜,长沙到北京的铁轨上,悲从心来,越读越凉。芜杂的《铁路大地》一章,常常需要反复看,生怕漏过他那琐碎的悲伤。在没有了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汽车,畅快淋漓的洒脱至此成为琐碎无比的暗伤。不论是在前往圣·彼得堡的码头,旧金山南太平洋火车站,开过巴拿马运河开过墨西哥湾的海船,摩洛哥、巴黎、伦敦……他的心境都被这样一句悲伤所笼罩:“啊,美国,如此盛大,如此悲伤,如此黑暗,你就像干燥夏季里的树叶,在八月之前就开始皱卷,看到了尽头。”几乎所有的交通工具,都丧失了《在路上》的自由、机动和浪漫色彩,火车、轮船,它们如此庞大繁杂,如此循规蹈矩,一种不由自主的流浪,不得不使凯鲁亚克在《正在消失的美国流浪汉》里这样开头:“”而今,美国的流浪汉进入一个艰难的流浪时刻”,在结尾,则是这样写的:“树林里布满了治安警察。”在一段对话中,他干脆直接地说:“我更喜欢在户外,这很自由。”可叹,在《孤独旅者》里,这种自由却是更为艰辛,更难抵达。因此,我们看到的文本,迥异于《在路上》,文风的艰涩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另一个只剩悲伤与遗憾的结尾,凯鲁亚克给我们留下了一群海员、厨子、希腊勤杂工、油腻的火车司闸员、三十五年如一日的列车员、年轻的司炉工……工业时代的美国,最底层的正面。在融入、正视底层与自我放逐之间,凯鲁亚克的天平倾向了前者。在这里,他不是“垮掉者”,也不是“禅者”,他再一次无可定义,他没有两条路可走,他永远走不进,另外那条“走的人多了”于是被命名的路。至于这本书,尽管艰涩、沉重、不再风流,但正是最动我心的结尾。《孤独旅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 著 赵元 娅子 译 重庆出版社 2007年6月 定价:20.00元

我看孤独旅者

看过了在路上以后,似乎嗅到了垮掉一代的味道...再继续的人生探索中发现了孤独旅者...突然为不能理解作者而感到伤心..我知道自己看上了一本另类的书...虽然同时失去了读一本大众书的机会..不过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有时候..我们不能只看到光明..还要体会那痛苦的一面...这不正是人生的精微面吗

请立刻旅行吧~

孤独和寂寞 在这里我终于区分出来了这本书有着我未曾想过的或曾疯狂想过的遭遇。请抛开传统“赶鸭子”式的旅行,或是旨在享受奢华的旅行吧!旅行就应该感受平常不能感受的,孤独中我们就会慢慢找到自己,内心底下的自己。这是最具有魅力的经历。请立刻抛下身上的累赘,去旅行吧!

流浪的诗行

此生最大的幸运,不是声名赫赫,不是美眷良缘,只是漂泊流浪。一脸倦容、行囊空空,漫无目的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旅者如浮云,绝不为眼前一时的景色所迷惑。乌鸦虽被诅咒,却是城市赶不走的寄居者。落日的余晖将城市涂抹得闪闪发亮,身披黑色礼服的乌鸦,为即将伴随黑夜下沉的城市而歌唱。大雁自南向北,由北往南,做钟摆式的机械运动,是个随气候而变的机会主义者。你知道,时间一到,它们就会自动离开。旅者呢?用一辈子的时间在这颗蓝色星球上行走。汽笛声响,我就要启程。也不知去向何方。是荆棘铺路的好望角,还是风光迤逦的黄金海岸?我不知道。海港码头,水手们惹出的风流韵事不少。我不为谁停留,也不将谁带走。轮船才是我的情人,我跟她相伴左右。我为何流浪?我只是不想终日汗流浃背挤在公交车上为了那点微薄的薪水对老板一副奴相,不想酒吧买醉在午夜的街头变作孤魂游荡。我不要天空被电线割得四分五裂,不要儿时的街巷被推土机层层碾碎。我不要虚夸的摇滚,矫饰的咖啡。变幻无常的海浪是撒旦,也是上帝,是我唯一信仰。在城市呆着,做什么都枉费了心肠。看那些地铁里的乘客、马路上的行人,看那掩饰不住的落魄与迷茫。他们说,身在南方,勿念故乡。故乡,我早已模糊了方向。在甲板上,难得喝上一口淡水。能装进胃里的只有压缩饼干和过期罐头,更多的时候,木屑果腹,饥肠辘辘。当太阳被海水托起,我相信我们快要靠近新的目的地。谁说我们不会再发现一座新大陆?我是厌恶庸常人生的探险家,我是背弃主流价值观的边缘人,我是自我流放的异教徒。


 孤独旅者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